1. 李四光.杨子江流城之第四纪冰期.中国地质学会志,1933,13(1),15~62. 2. 李四光.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中国地质学会志.1936,15(3),279~290. 3. 李四光.冰期之庐山.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专刊乙种第2号,1947. 1~56. 4. 任美锷.庐山地形的初步研究.地理学报,1953,19(1):1~10. 5. 黄培华.关于长江以南地区冰川遗迹问题.科学通报1963,(10),29~33 6. 李立文,等.天目山第四纪冰川纹泥的发现及其意义.科学通报,1974,(12):17~20. 7. 施雅风,崔之久,李吉均.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间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133~186. 8. 刘东生,等.黄土与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44~432. 9. 周延兴.论沧州沿海地区第四纪沉积物的Fe3+/Fe2+垂直变化周期性及其应用.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4,4(2),103~110. 10. 何培元.从庐山第四纪地层中高价铁与低价铁的比值关系探讨古温度变化.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1989,13. 61~70. 11. 朱诚.对用Fe3+/Fe2+探讨庐山地区第四纪古温度的讨论.地质论评,1994.40(3),235~242. 12. 朱诚,张建新,楚雪君,等.黄山逍遥溪地区第四纪沉积环境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30(3),301~308. 13. 朱诚.对庐山东趁第四纪沉积物物源及新构造运动的新认识.地理学报,1995.50(1),41~50. 14. 周秀佳,等.西天目山森林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生态学杂志.1987.6(3),17~20. 15. 邢历生.庐山地区第四纪冰期的古地磁年代.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1989,13. 71~78. 16. 王开发,等.江西庐山全新世沉积物的孢粉研究.是:第四纪孢粉分析与古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97~108. 17. 徐馨.长江中下游网纹层问题的讨论.见: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第~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104~112. 18. 朱景郊.网纹红土的成因及其研究意义.地理研究,1988,7(4),12~19. 19. 杨怀仁,等.第四纪地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133~406. 20. 方鸿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第四纪沉积.地质学报,1961,41(3-4), 354~366. 21. 王云飞,等.那阳湖盆地第四纪沉积及湖泊形成.见:中国第四纪冰川冰缘学术I讨论会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61~166. 22. 王靖泰,等.天山乌普木齐河源冰碛的粒度分析.冰川冻土,1981,(3增):64-77. 23. 李鸿琏,等.泥石流输移与沉积的若干待征.见:中国第四纪冰川冰缘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107~111. 24. Bull W B. Rccognition of alluvial-fan deposits in the stratigraphic record. Spec. Publ. Soc. econ. Palcont. Miner,1972,16. 10~151. 25. 李世杰.应用粒度分析辨别某些第四纪混杂堆积成因初探.冰川冻土,1988,10(4):441~449. 26. 刘宝珺.沉积岩石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 315~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