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易朝路,蔡述明,黄进良,等.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湿地的分类与分布特征[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1998,6(1):19~25. [2] 邓宏兵,蔡述明,杜 耘,等.近50年来江汉湖群水域演化定量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2):244~248. [3] 龚胜生.江汉-洞庭湖平原湿地的历史变迁与可持续利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6):569~574. [4] 袁正科,李星照,田大伦,等.洞庭湖湿地景观破碎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26(1):109~116. [5] 高俊峰,张 琛,姜加虎,等.洞庭湖的冲淤变化和空间分布[J].地理学报,2001,56(3):269~277. [6] 姜加虎,黄 群.洞庭湖近几十年来湖盆变化及冲淤特征[J].湖泊科学,2004,16(6):209~214. [7] 皮建高,潘 晟.洞庭湖区构造沉降特征及监测方案[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16(1):9~12. [8] 来红州,莫多闻.构造沉降和泥沙淤积对洞庭湖区防洪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4,59(4):574~580. [9] 梁 杏,张人权,皮建高,等.构造沉降对近代洞庭湖区演变的贡献[J].海洋与湖沼,2001,32(6):690~696. [10] 梁 杏,张人权,皮建高,等.洞庭盆地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J].地质科技情报,2001,20(2):11~14. [11] 谢远云,李长安,王秋良,等.江汉平原9.0 ka B.P.以来的气候演化:来自江陵剖面沉积物记录[J].地理科学,2006,26(2):199~204. [12] 谢远云,李长安,王秋良,等.江汉平原近3 000年来古洪水事件的沉积记录[J].地理科学,2007,26(1):81~84. [13] 谢远云,李长安,王秋良,等.江陵地区全新世早期人类活动的孢粉记录[J].地理科学,2008,26(2):276~281. [14] 景存义.洞庭湖的形成与演变[J].南京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2):52~60. [15] 蔡述明,官子和,孔昭宸,等.从岩相特征和孢粉组合探讨洞庭盆地第四纪自然环境的变迁[J].海洋与湖沼,1984,15(6):527~539. [16] 杨达源.洞庭湖的演变及其整治[J].地理研究,1986,5(3):39~46. [17] 皮建高,张国梁,梁 杏,等.洞庭盆地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变的初步分析[J].地质科学情报,2001,20(2):6~10. [18] 杜 耘,殷鸿福.洞庭湖历史时期环境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28(2):214~218. [19] 刘锁旺,甘家思,李蓉川,等.江汉洞庭盆地的非对称扩张与潜在地震危险性[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4,14(2):56~66. [20] 薛宏交,耿爱玲,龚 平.江汉洞庭盆地水系展布特征与新构造运动[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6,16(4):58~65. [21] 张晓阳,杜 耘,蔡述明.洞庭湖演变趋势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4(1):64~69. [22] 李春初.构造沉降是控制近代洞庭湖演变关键因素吗?——评《洞庭湖地质环境系统分析》[J].海洋与湖沼,2000,31(4):460~464. [23] 高玄彧.地貌形态分类的数量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7,27(1):109~114. [24] 许刘兵,周尚哲.河流阶地形成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再研究[J].地理科学,2007,27(5):672~6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