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叶文虎,全 川.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述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7(3):83~87. [2] 周 嘉,尚金城.绥化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态足迹分析[J].地理科学,2004,24(3):333~338. [3] 周永章,郑洪汉.开展21世纪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1995,10(2):202~204. [4] 张正栋.珠江河口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1):29~35. [5] 宋旭光.可持续发展测度方法的系统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00~120. [6] 朱启贵.可持续发展评估[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60~80. [7] 叶正波.可持续发展预警系统理论及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64~119. [8] 张正栋.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22~80. [9] Brush Stephen. The concept of carrying capacity for systems of shifting cultivation[J].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75,77(4):799-811. [10] 杨晓鹏,张志良. 青海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系统动力学研究[J]. 地理科学,1993,13(1):69~77. [11] Bishop A,Fullerton,Crawford A. Carrying Capacity in Region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M]. Washington: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4. [12] 叶文虎,梅凤桥,关伯仁等. 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科学意义[J]. 环境科学研究,1992,5(增刊):108~111. [13] Sleeser M.Enhancement of Carrying Capacity Options ECCO[M].The Resource Use Institute,1990. [14] 王学军. 地理环境人口承载潜力及其区际差异[J]. 地理科学,1992,12(4):322~327. [15] 毛汉英,余丹林. 区域承载力定量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球科学进展,2001, 16(4 ): 549~555. [16] 毛汉英,余丹林. 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J].地理学报,2001, 56 (3) : 363~371. [17] 余丹林,毛汉英.状态空间衡量区域承载状况初探——环渤海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3,22(3):201~210. [18] 潘东旭,冯本超. 徐州市区域承载力实证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 9: 596~600. [19] 李婷婷.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长株潭地区区域综合承载力研究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20] 李慧玲,王玉玺,孟 丹,等. 基于区域承载力的新疆主体功能区划研究[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08,4:31~33. [21] 吕弼顺,佟守正,朱卫红,等. 长白山白河林区森林资源间接经济价值评估[J].地理科学,2007,27(3):331~336. [22] 程火生,吕弼顺,贾 琦,等. 图们江地区生态承载力时空动态变化研究[J].延边大学农学报,2008,30(1):249~253. [23] 吕弼顺,刘成彬,程火生,等. 延吉市生态足迹分析与生态承载力研究[J].延边大学农学报,2009,31(2):124~129. [24] 贾 琦,吕弼顺,李春景,等. 图们江流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J].延边大学农学报,2009,31(3):194~200. [25] 吕弼顺,贾 琦,李春景,等. 基于三角模型的图们江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2009,35(3):274~278. [26] 夏淑萍. 关于长江中游武汉经济区地域界定的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2003(6),20(2):57~61. [27]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统计局.1949/2009延边六十年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8]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统计局.延边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9. [2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吉林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