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洪权,范广洲,周定文,等.青藏高原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对夏季气温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8,28(2):259~264. [2] 张国胜,李林,汪青春,等.青藏高原冻土退化驱动因素的定量辨识[J].地理科学,2007,27(3):337~431. [3] 张杰,李栋梁,王文.夏季风期间青藏高原地形对降水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8,28(2):235~240. [4] 侯庆春,韩蕊莲.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中的有关问题[J].水土保持通报,2000,20(2):53~56. [5] 赵景波,杜娟,周期,等.陕西咸阳人工林地土壤干层[J].地理科学,2005,25(3):322~328. [6] 刘刚,王志强,王晓岚.吴旗县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干层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1):126~129. [7] 赵景波,王长燕,岳应利,等.西安地区人工林土壤干层与水分恢复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6):890~895. [8] 赵景波,牛俊杰,杜娟,等.咸阳三原县新庄不同植被土层含水量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2):247~252. [9] 刚察县志编纂委员会.刚察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16~79. [10] 王力,邵明安,侯庆春.土壤干层量化指标初探[J].水土保持学报,2000,14(4):87~90. [11] 杨文治,邵明安.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2] 穆兴民,徐学选,王文龙,等.黄土高原人工林对区域深层土壤水环境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3,40(2):210~217. [13] 刘东生.黄土与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91~207. [14] 史德明,梁音. 我国脆弱生态环境的评估与保护[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1): 6~10. [15] 伏洋,张国胜,李凤霞,等.青海省草地生态环境变化态势及驱动力分析[J].草业科学,2007,24(5):3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