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专栏”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专栏
    李连刚, 张平宇, 程钰, 王成新
    地理科学. 2022, 42(4): 557-567. doi: 10.13249/j.cnki.sgs.2022.04.001

    黄河流域应对外部冲击的经济韧性能力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关键。以黄河流域91个地市单元为研究对象,构建经济韧性指数,分析了黄河流域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经济韧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究其决定因素。结果发现:① 黄河流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抵抗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显著下降的态势,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黄河流域中南部地区经济韧性水平相对较高;② 黄河流域经济韧性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特征,在空间上表现出经济韧性水平高(低)的城市在空间上集聚分布,且空间自相关指数呈现出上升的趋势;③ 相关多样性、专业化、政府管控和第三产业比重均显著的促进黄河流域经济韧性水平提升,而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不利于经济韧性水平的提升;④ 黄河流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高经济韧性水平城市的发展将促进周边城市经济韧性水平的提升。

  • 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专栏
    贾卓, 赵锦瑶, 杨永春, 陈兴鹏
    地理科学. 2022, 42(4): 568-578. doi: 10.13249/j.cnki.sgs.2022.04.002

    基于2010—2018年黄河流域兰西城市群县域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技术和空间收敛模型分析环境规制效率的空间格局及其空间收敛性。结果表明:① 环境规制效率呈现“中心高边缘低”的空间特征,环境规制效率由“大差距低强度”向“小差距高强度”转变;② 环境规制效率具有空间相关性,环境规制效率的热点区-冷点区与经济发展的高水平区-低水平区具有空间趋同性;③ 环境规制效率存在空间收敛性,在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和空间因素的情况下环境规制效率的空间收敛性增强;④ 经济水平、政府干预、能耗强度、工业化率和人口密度等因素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环境规制效率的空间收敛性产生影响。

  • 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专栏
    逯承鹏, 纪薇, 刘志良, 毛锦凰, 李京忠, 薛冰
    地理科学. 2022, 42(4): 579-588. doi: 10.13249/j.cnki.sgs.2022.04.003
    PDF全文 (1406) HTML (475)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构建“三生”功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集成运用熵权法、层次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对2006—2018年黄河流域甘肃段57个县域“三生”功能进行综合评估,揭示其时空演化和分异特征,并定量识别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甘肃段县域“三生”功能指数总体呈增强趋势,但空间差异较为显著,总体上沿黄河干流“玛曲-靖远”轴线较高而两侧相对较低;“三生”功能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其中,生态功能集聚特征最为显著;“三生”功能均随时间变化,正相关类型集聚明显,呈“组团”式分布,负相关类型集聚性低,呈“零星”状的规律;城乡一体化水平是影响研究区“三生”功能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且要素交互作用增强了“三生”功能的空间分异。

  • 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专栏
    陈万旭, 梁加乐, 卞娇娇, 曾杰, 潘思佩
    地理科学. 2022, 42(4): 589-601. doi: 10.13249/j.cnki.sgs.2022.04.004

    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分别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和当量因子法测度了黄河流域多尺度景观破碎化和土壤保持服务的时空特征,并且综合运用热点分析工具、普通最小二乘法和空间回归分析模型,探索了2000—2015年黄河流域多尺度土壤保持服务时空演变特征及景观破碎化对土壤保持服务的影响机制。结果如下:① 黄河流域土壤保持服务低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黄河流域上游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沿线地区以及流域下游河南和山东,另外省会城市以及周边地区同样是土壤保持服务低值区,土壤保持服务具有显著的尺度依赖性;② 研究期间黄河流域土壤保持服务变化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的周边地区,不同尺度下土壤保持服务变化冷热点差异显著;③ 回归结果显示,经济社会因子与土壤保持服务具有显著的负相关;自然本底因子中海拔和林地面积比重与土壤保持服务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景观破碎化指数对土壤保持服务的影响差异性显著。未来黄河流域不同分区土壤保持和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不仅需要考虑自然本底和经济社会驱动因子,还应考虑多尺度景观格局破碎化以及空间溢出效应,跨区域协同治理对于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政策制定和生态系统保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专栏
    陶犁, 王海英, 李杰, 张丽娟
    地理科学. 2022, 42(4): 602-610. doi: 10.13249/j.cnki.sgs.2022.04.005

    基于景观信息链理论,按照识别文化基因、确定文化点、模拟廊道空间的过程,结合阻力模型及原理,运用ArcGIS 工具从文化点对廊道文化的传播重要性、文化点的区域影响力、各文化点的空间关系以及自然环境对文化传播的约束等4个方面,构建出CCSPM(cultural corridor spatial pattern model)模型,并运用该方法界定滇西南跨境文化廊道的空间范围。结果显示:① 滇西南跨境文化廊道的文化元素影响范围沿交通线集聚但空间差异性较大;② 滇西南跨境文化廊道总体格局、分布趋势和历史进程大致相符,模型能较有效地表征文化廊道空间范围。该方法为文化廊道空间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进而为分析廊道内部的文化连接方向和程度及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与开发提供空间信息支持。

  • 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专栏
    卢新海, 李佳, 刘超, 匡兵, 蔡大伟, 侯娇
    地理科学. 2022, 42(4): 611-621. doi: 10.13249/j.cnki.sgs.2022.04.006
    PDF全文 (1076) HTML (497)   可视化   收藏

    以2009—2018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测算各城市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对其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进行探究与分区。结果表明:① 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集聚特征显著,省际、省内差异明显;区域上,呈现西部>东部>中部的格局;规模等级上,随着城市规模等级降低而递增。② 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是众多因素交互驱动的结果,且各驱动因素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呈现出空间带状或片状分布规律。③ 根据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可划分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环境规制和科技投入水平主导的东南地区;生态资源禀赋主导的华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空间集聚主导的西南地区;土地市场化主导的西北地区;人口集聚、土地财政、基础设施水平主导的东北地区。未来应因城施策、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措施来提升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 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专栏
    张中浩, 孙诗萌, 汪雪, 肖锐, 高峻
    地理科学. 2022, 42(4): 622-630. doi: 10.13249/j.cnki.sgs.2022.04.007

    大城市通常是医疗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但普遍存在配置不均的问题。精准地衡量城市医疗公共服务的空间异质性、合理规划医疗公共空间,是实现城市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以上海市为例,运用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从乡镇(街道)尺度测算医疗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并结合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上海市医疗服务设施可达性的空间分异特征,探讨了影响上海市医疗服务资源可达性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上海市医疗公共服务可达性自中心城区向郊区逐渐递减;可达性高值区集中在外环线以内及其沿线地区,可达性低值区集中在远郊区。医疗资源呈现向心化集聚,满足了中心城区高密度的人口和体量庞大的老年人口就医需求;中心城区医疗服务资源配置相对均衡,可达性差异较小,而郊区医疗服务的可达性差异较大;上海市医疗服务可达性空间格局受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显著影响,上海市政府医疗财政支付对街道尺度的医疗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作用较小。在未来,在城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配置中注重人口集聚导向,建立医疗卫生人员双向流动的常态化机制是提升上海市医疗公共服务能力,优化城市医疗公共设施可达性的重要方向。

  • 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专栏
    郑祚芳, 雷小燕, 高华
    地理科学. 2022, 42(4): 631-639. doi: 10.13249/j.cnki.sgs.2022.04.008
    PDF全文 (1115) HTML (717)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耦合城市冠层模式UCM的中尺度气象模式WRF,利用北京市高分辨率地表类型、城市建筑及通风廊道规划方案等资料,针对2019年冬季和夏季各开展了为期 1个月的百米尺度高分辨率敏感性模拟试验,并应用自动气象站网观测数据进行了验证。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引入通风廊道后气象要素差异不仅限于廊道区,而是在整个研究区域都有体现。模拟的地面风速明显增大,热岛强度减弱,风的平流效应导致热岛范围发生偏移。引入廊道后北京城区月平均气温下降了0.14~0.17℃,平均风速及相对湿度分别增加了0.32~0.36 m/s和2.02%~3.37%。表明通风廊道对于改善城市密集区的风热环境,提高气候舒适性是有效的,背景风速越大,通风廊道的缓解效应越明显。气象要素差异的日变化分布显示,通风廊道对白天气象要素的影响要大于夜间。进一步分析显示,通风廊道对局地气象要素的影响主要来自于风速增大的平流效应及下垫面湍流通量改善两方面的贡献。

  • 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专栏
    周坤, 李廉水, 仇方道, 司增绰
    地理科学. 2022, 42(4): 640-649. doi: 10.13249/j.cnki.sgs.2022.04.009

    通过构建“多投入-多产出”出口效率测度模型,探讨了2001—2019年中国对49个主要贸易伙伴高端技术产品出口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 中国高端技术产品出口效率整体呈增长趋势,国别间差距逐渐缩小。② 中国高端技术产品出口效率的空间格局明显存在空间集聚特征,高-高型国家集聚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并向西蔓延,而低-低型国家分布范围逐年缩小。③ 双边贸易关系对中国高端技术产品出口效率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中国对贸易互竞国家高端技术产品的出口效率要比其对贸易互补国家的出口效率低0.017%,而对贸易互竞国家的邻近国高端技术产品出口效率要比其对贸易互补国家的邻近国出口效率高0.088%。④ 管制性制度差异对出口效率存在直接促进作用,而经济自由度差异对出口效率整体上有阻滞(负溢出)作用。

  • 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专栏
    狄乾斌, 高广悦, 於哲
    地理科学. 2022, 42(4): 650-661. doi: 10.13249/j.cnki.sgs.2022.04.010

    科学评价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是准确把握新时代背景下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基于面板、门槛、贝叶斯等多指标评价模型,考虑指标时效性研究与内在逻辑联系,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路径-目的为分析框架,评价2007—2017年中国沿海11省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和区域差异,分析其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选择等。结果表明:① 通过指数测算和综合分析,沿海11省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差异较大。从高质量发展前提来看,各省市发展稳定,基础水平呈明显的3个梯队;从高质量发展路径来看,各省市差异较大,上海优势明显,天津与广东有一定的优势,广西、海南需要注重实力与稳定性的共同提升,其他省市发展需要注重稳定性;从高质量发展目的来看,各省市发展较不稳定,实现结果差异小,没有明显的梯队形成,但广东省与浙江省有显著的提升趋势。② 海洋经济创新驱动对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目的呈“V”字型影响,目前创新驱动对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程度最大,潜力较大。③ 海洋经济发展结构优化对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目的呈“U”字型影响,目前结构优势红利尚不明显,需推进结构优化向下一个门槛跨越。④ 海洋经济发展效率提升对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目的具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其发展基础好,潜力最大。⑤ 海洋经济市场环境优化对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目的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正向影响趋势,目前红利不明显,需推进市场环境优化向第三门槛跨越。

  • 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专栏
    佟伟铭, 郭加新, 苏飞, 徐维祥
    地理科学. 2022, 42(4): 662-669. doi: 10.13249/j.cnki.sgs.2022.04.011
    PDF全文 (1298) HTML (549)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国已经进入乡村转型发展的快速转型阶段,人口迁移出现了新的分化与趋势。科学认知国内外人口迁移对乡村转型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整城乡人口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梳理国内外城乡人口迁移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视角基础上,从农村劳动力迁出与回流、逆城市化视角阐述了人口迁移对乡村转型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最后基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提出了人口迁移与乡村转型发展关系的研究展望。

  • 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专栏
    项骁野, 王佑汉, 李谦, 曾琨, 谢刘萍, 廖琴
    地理科学. 2022, 42(4): 670-681. doi: 10.13249/j.cnki.sgs.2022.04.012
    PDF全文 (5788) HTML (643)   可视化   收藏

    基于Web of Science(WOS)和CNKI数据库中以撂荒地为研究主题的文献数据,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撂荒地研究学科、作者、内容、热点、进程进行梳理,进而对撂荒地成因、机制、影响进行分析。了解国内外撂荒地研究历程和研究现状,并总结遏制土地撂荒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期待为中国撂荒地研究提供指引。结果表明:① 国内外学者对撂荒耕地的关注不尽相同,国外学者多研究撂荒地的形成机制,国内学者则侧重揭示耕地撂荒现象。农用地撂荒是国外的研究热点,撂荒政策、模型模拟和遥感技术运用是国内的研究热点。② 国内外撂荒地研究的发展历程有所差别,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研究特征。③ 撂荒地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在成因、机制、影响、举措等方面有共识。建议学者采用地理空间大数据、流数据、遥感影像数据等,对撂荒地的时空模拟、趋势推演、风险评估等开展研究;探寻不同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背景下撂荒的驱动和演变规律,总结演化过程;提出自然-社会-经济等科学化、系统化的研究方法,丰富研究内容和成果;并开展村镇级小尺度案例研究,为理论深化和方法创新提供支撑,进而为小尺度区域的撂荒地生态修复与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案例借鉴。

  • 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专栏
    文琦, 侯凯元, 郑殿元, 杨瑞兰
    地理科学. 2022, 42(4): 682-691. doi: 10.13249/j.cnki.sgs.2022.04.013

    成长型资源城市产业转型事关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国计民生和区域绿色发展,尤其在“双碳”目标下,亟需统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能源结构优化和接续产业发展。采用产业经济学和地理学相关方法,以陕西省榆林市县域为例,分析了其转型能力时空演变特征,确定了榆林市产业转型方向和具体优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 2008—2018年榆林市县域产业转型能力呈北高南低的空间特征,要素投入的使用效率和技术利用程度是产业转型能力提升的关键。② 县域产业转型方向应依据产业转型能力和地域资源优势,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如北六县(市、区)为能源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物流业,南六县为特色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盐化工产业。③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更适宜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多种产业协调发展的复合路径。

  • 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专栏
    谢涤湘, 谢晓亮, 兰妍, 吴淑琪, 周勇坚, 常江
    地理科学. 2022, 42(4): 692-701. doi: 10.13249/j.cnki.sgs.2022.04.014

    在广州市7个城市公园收集423份有效问卷,基于吸引力、中心性、自我表现、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等核心概念,构建老年人休闲涉入与地方依恋之间关系的模型。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探讨老年人休闲涉入对公园地方依恋的影响关系路径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休闲涉入的吸引力维度对地方依赖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自我表现维度正向显著影响地方认同,中心性维度正向显著影响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验证了休闲涉入与地方依恋之间总体上存在正相关,并将该结论拓展到老年人群体和公园休闲情境中。此外,探讨城市公园中老年人休闲涉入对地方依恋的影响机制,以期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为提高老年人的地方依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建议。

  • 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专栏
    安传艳, 翟洲燕, 李同昇
    地理科学. 2022, 42(4): 702-710. doi: 10.13249/j.cnki.sgs.2022.04.015

    基于社会空间思想与话语权力理论,研究了传统村落空间的表征及其干预实践的逻辑。结果发现:全球现代化与中国城乡实践导致的村落存续危机,构成了传统村落空间话语形成的条件与基础;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乡村旅游等构成当代中国社会关于传统村落空间的社会表征;作为专家、学者与政府合力建构的结果,“传统村落”蕴含着现代社会秩序与发展逻辑,规约着村落实践;政治与资本主体主导着传统村落空间实践观念与制度设计进而介入实践过程,以实现其空间治理与资本增值的目的。

  • 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专栏
    唐培, 何建民, 冯学钢
    地理科学. 2022, 42(4): 711-719. doi: 10.13249/j.cnki.sgs.2022.04.016

    后疫情时代,文化冲突可能会是中国入境旅游需求复苏的突出制约因子。基于2002—2018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关于66个客源地对中国的入境旅游人次数据和面板数据估计策略,探究了文化冲突对中国入境旅游需求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① 文化冲突显著负向影响中国入境旅游需求;② 文化冲突对中国入境旅游需求影响在不同性别、区域、年龄、目的群组中具有异质性;③ 文化认同是文化冲突影响中国入境旅游需求过程中的机制变量。研究结果能推进入境旅游需求影响因素理论研究,为实现中国入境旅游需求复苏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 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专栏
    许斌, 毛旭锋, 李永飞, 谢贤健, 鲍文
    地理科学. 2022, 42(4): 720-729. doi: 10.13249/j.cnki.sgs.2022.04.017

    以县级行政单元 (县、县级市或区) 为研究单元,定量化川渝地区1450—1949年干旱等级,统计干旱发生年数,利用Matlab 8.3小波分析工具和ArcGIS 10.2 空间分析工具,探索干旱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500 a中有312 a为干旱年,每1.6 a发生1次,占比62.4%;早期(1450—1650年)干旱发生频率较高,中期(1650—1870年)降低,后期(1870—1949年)明显增高,存在200 a、100 a、65 a、30 a、10 a的周期;② 212个区县干旱等级以大旱为主,一般干旱次之,特大旱最少,其比例分别为50.1%、44.2%和5.7%;③ 空间上以局部干旱为主,范围为1~20个县的年份占了80.4%,其中低于5个县的年份约占56.0%;干旱频次自西向东显著增高,存在明显集聚效应,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旱情较轻,沱江中游、嘉陵江中下游和长江沿岸等地较为严重;85%以上干旱集中于四川盆地;④ 干旱受太阳活动、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变化和土壤性质等自然因素控制,也受到历史时期人口分布和人类生产活动等人为条件影响。

  • 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专栏
    鲁鹏, 许俊杰, 王霞, 胡亚毅, 王辉
    地理科学. 2022, 42(4): 730-738. doi: 10.13249/j.cnki.sgs.2022.04.018

    嵩山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与早期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区域植被全新世演化研究也备受关注,孢粉分析是此类研究的重要手段。分析嵩山地区已有的16处地点的19套孢粉数据,梳理出区域晚更新世以来的植被演化历史。结果表明,10 ka B.P.之前,区域乔木花粉极少,为草地植被景观;10~7 ka B.P.,乔木花粉增多,丘陵、台地地区为疏林草地,平原地区乔木分布较多,为森林草地;7~5 ka B.P.,乔木花粉含量继续增加,丘陵地区仍为疏林草地,台地地区已经具有森林草地景观特征,平原地区则为针阔混交林植被景观;5~2.5 ka B.P.,乔木花粉含量逐渐减少,区域又转变为疏林草地植被景观。区域早期植被研究存在沉积样品孢粉含量少,地层年代分辨率低,自然沉积剖面较少,山地、丘陵区域数据不多等问题。未来研究需要有效引进信息技术,在孢粉提取与鉴定方法不断改进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地貌类型的高分辨率研究。研究思路也需要从孢粉数据重建气候演变向植被特征与人类活动交互作用所延伸。

  • 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专栏
    潘梅娥, 杨昆, 邹天乐, 孙润, 张锡花, 张煜
    地理科学. 2022, 42(4): 739-750. doi: 10.13249/j.cnki.sgs.2022.04.019
    PDF全文 (1240) HTML (978)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1—2019年洞里萨湖白天的湖泊表面水温(LSWTday)、近地表气温(AT)、太阳辐射(SR)、地表气压(SP)、降水量(TP)、相对湿度(RH)、风速(WS)、总云量(TCC)以及水位(WL)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持续性分析和突变分析等方法,研究了LSWTday及各气候因素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利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和Z-Score标准化方法,厘清了各气候因素变化对LSWTday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时间尺度上,区域气候以AT、WS、TCC显著升高,WL显著下降为主要特征;LSWTday的平均升温速率为0.372℃/10a,且具有持续变暖趋势,与气候因素的突变点具有时间一致性。空间尺度上,LSWTday和各气候因素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LSWTday除西部湖区有微小降温外,其余湖区表现出明显的升温趋势。气候因素中,AT、SP、TP、TCC和RH的变化率大致呈现为南高值北低值的分布,而SR和WS的变化率分布为南低值北高值。② 不同时间尺度上,驱动洞里萨湖LSWTday变化的气候因素不同。年均尺度上,LSWTday主要受到AT、WS和WL的驱动;月均尺度上,AT变化仍是驱动LSWTday变化的主要因素;季节尺度上,TP、WL和TCC升高为春夏LSWTday降温的主要原因,RH是秋季LSWTday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冬季LSWTday随同AT的升温而变暖。

  • 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专栏
    赵宏波, 岳丽, 刘雅馨, 董冠鹏, 苗长虹
    地理科学. 2021, 41(8): 1303-1313. doi: 10.13249/j.cnki.sgs.2021.08.001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具体体现。从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04―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利用核密度估计、ESDA、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进行居民生活质量时空格局分析及空间差异测度,并运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分析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障碍因子,得出如下结论:① 2004―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高水平区域从下游城市逐渐转移到中上游城市;② 黄河流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高?高集聚区主要是内蒙古自治区及相邻区域的城市,低?低集聚区主要是河南省、山东省以及山西省的部分城市;③ 黄河流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空间差异从上中下游尺度看主要是区域间净值差异贡献,从左右岸尺度看主要是区域内部差异贡献;④ 黄河流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障碍因子主要是人均水资源量、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每万人公园绿地面积、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每万人拥有的道路面积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因此在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合理利用水资源,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 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专栏
    曾刚, 胡森林
    地理科学. 2021, 41(8): 1314-1323. doi: 10.13249/j.cnki.sgs.2021.08.002

    创新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2006—2018年黄河流域7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首先构建指标体系对各城市技术创新及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其次通过面板计量模型深入探究技术创新对城市绿色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① 2006—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水平均得到明显提升,但空间差异显著,总体呈“下游>中游>上游”阶梯式递减特征。② 黄河流域城市技术创新对绿色发展总体上没有显著影响,但在加入技术创新的二次项后,两者之间呈现显著的“U”型非线性关系,即技术创新先抑制后促进城市绿色发展,这也验证了技术的“回弹效应”假说;③ 技术创新对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可以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共同体现,但这两种效应正好相反,即一个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对该城市绿色发展存在显著的“U”型(先抑制后促进)关系,但对邻近城市的作用呈现倒“U”型相反的关系。根据研究结论,从技术创新对城市绿色发展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2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专栏
    莫惠斌, 王少剑
    地理科学. 2021, 41(8): 1324-1335. doi: 10.13249/j.cnki.sgs.2021.08.003
    PDF全文 (1165) HTML (788)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空间面板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和以区域背景与最近邻状况为空间滞后的空间马尔科夫链对2000—2017年黄河流域县域碳排放时空格局与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2000年以来黄河流域碳排放量激增,由山东全域和陕甘宁蒙交界的高值区向外圈层与轴向扩张,形成东高西低碳排放格局;② 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高碳排放县集聚于山东全域和陕甘宁蒙交界,低碳排放县集聚于西南部;2000年与2017年对比发现县域碳排放类型稳定性强,较高碳排放变为较低碳排放的县集中在东南部区域,而相反方向转变的县集中在内蒙古;③ 高碳溢出效应与低碳锁定效应是塑造时空格局的重要作用力,前者作用力更强;区域背景增强了“俱乐部趋同”与被包围异常值趋同,作用力强于最近邻状况,不显著区域内碳排放类型转变概率提高。④ 空间面板模型结果显示年轻人口结构、大经济规模、二产为主产业结构、高生活水平和高公共支出促进了碳排放量增加与空间效应作用,其中经济规模与产业结构是重要驱动因素。

  • 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专栏
    梁流涛, 杨泞溪, 区志源, 王森, 史茵茵, 陈笑, 孙玙璠
    地理科学. 2021, 41(8): 1336-1344. doi: 10.13249/j.cnki.sgs.2021.08.004

    基于2018年多时空高分辨率全球城市边界解译数据,从省域、市级和县区级3个尺度测算黄河流域城镇土地经济密度,并综合应用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探等方法探讨其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 黄河流域城镇土地经济密度总体不高,在县区尺度上68.3%的县区土地经济密度低于平均水平,空间分布总体上呈东高西低的态势,高土地经济密度的县区主要集中在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和山东沿海地区;在市级尺度上,57.5%的城市土地经济密度低于平均值,空间分布上集中在中下游地区,空间分布不均衡,以河南省最为显著。② 黄河流域城镇土地经济密度在地市尺度和县区尺度都表现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其中高值集聚区(HH)集中在中原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低值集聚区(LL)集中在陕、甘、宁等西部地区,低值异质区镶嵌分布在中原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周围。不同尺度上的空间集聚区的空间分布范围也表现一定的差异,在县区尺度表现出了局部性和分散性特征。③ 人均GDP、人口规模、地方财政科技教育投入、二三产业劳动力密度、区位质量指数等对黄河流域城镇土地经济密度影响较大。同时在黄河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表现一定的差异性,总体来说,资本投入强度、人均GDP和区位质量指数对于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城镇土地经济密度都有较高的解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