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高质量与区域现代化
许文锋, 张乐满, 范依捷, 陈详乐, 段晨辉, 敦静怡, 刘正学, 兰波
根据文献旱涝图集、树轮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图集及GPCC降水数据集,本文重建中国长江流域1470—2000年的降水序列并探讨降水特征变化。长江流域现代器测降水通过旋转经验正交分解可分为5个降水区:长江源区(Ⅰ区)、川汉盆地区(Ⅱ区)、西南山地区(Ⅲ区)、鄂渝山地区(Ⅳ区)、东部平原区(Ⅴ区)。重建降水多元回归模型经检验评估效果较好(P<0.01),验证期(1951—2000年)内各区重建降水和实测降水具可比性(0.70<r<0.83,P<0.01),相对偏差介于±30%,重建无明显偏好。各区重建降水在1470—1540年、1660—1705年湿润事件偏多。西、北部的Ⅰ、Ⅱ区降水趋同变化(r=0.27,P<0.01),Ⅰ区、Ⅱ区降水分别在1935—1985年、1845—1950年出现更多洪涝事件。Ⅲ区降水在1620—1655年、1933—1945年、1986—1994年出现显著干旱。Ⅵ区和Ⅴ区降水显著正相关(r=0.47,P<0.01)。长江流域各区降水存在多个2~7 a的显著短周期。此外,Ⅰ区降水出现9 a、31~51 a的中长周期;Ⅱ区出现22 a、约36 a和256 a的中长周期;Ⅳ区存在约21 a周期;Ⅴ区存在256 a的长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