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
    丁四保
    地理科学. 2009, 29(4): 587-592. doi: 10.13249/j.cnki.sgs.2009.04.587
    Baidu(143)
    国家的主体功能区划给地理学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功能区不同于以往的差异区,是外部性视角下的产物,强调的是一个区域对于其他区域的作用,而不是它们之间的差异性。提出了外部性定义下区域"空间作用"的特征,以区别于人们通常提到的"空间相互作用",也讨论了"相互作用"概念的模糊性。提出,对"地理运动"的考察可以证实外部性和空间作用,但是这个考察将遇到方法上的困难,因此成为主体功能区划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主体功能区划面临的另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是如何划分不同空间规律作用下的区域边界,强调自然综合体的区域边界遵循的是区域分异规律,而经济发展空间过程遵循的是中心地理论,两者不能混淆。"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消极的概念,容易忽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没有涉及地表生态环境与地下矿物资源的关系。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的问题是,主体功能区划的价值目标是要实现人口的合理配置。针对这个目标,从理论上讲,过去和现在形成的人口配置基本符合环境承载力的地理格局,从实践上讲,迁移人口会遇到国际政治、国内就业机会、城市体制、民族地区等诸多障碍。
  • 综述
    柴彦威, 赵莹
    地理科学. 2009, 29(4): 593-600. doi: 10.13249/j.cnki.sgs.2009.04.593
    Baidu(132)
    近10年来,伴随着GIS技术的结合及对虚拟空间行为的研究,时间地理学在经历了一段低迷发展期后,又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时间地理学不仅对早期的理论假设、空间表达方式进行了修正,以至于有人提出"新时间地理学"的概念,而且其实践应用领域也得到扩展,在城市交通规划、女性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及通讯技术使用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
  • 综述
    王晓文
    地理科学. 2009, 29(4): 601-606. doi: 10.13249/j.cnki.sgs.2009.04.601
    Baidu(30)
    欧美城市滨水区的再开发实践促进了滨水区研究的多维观察与思考,其中一个重要共识就是:在全球化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城市滨水区的变化是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性的现象,不仅涉及自然生态环境,更有着经济、社会和政治层面的深刻内涵;同时,还反映着从社区、地方到国家、甚至全球尺度的社会政治变迁。因此,研究发生在滨水区范围内各种变化的同时需要关注更大尺度的一些因素,需要对发生在城市中的自然生产、社会网络关系模式及政治经济结构等进行重新审视。欧美学者基于政治生态学空间与社会关系、尺度的政治学等视角对城市滨水区变化的思考,无疑为城市滨水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工具。
  • 综述
    张科利, 徐宪利, 罗丽芳
    地理科学. 2008, 28(1): 119-123. doi: 10.13249/j.cnki.sgs.2008.01.119
    Baidu(90)
    道路引起的径流汇集及道路侵蚀的不断演化常常是沟蚀加剧的诱因,未铺装路面上形成的侵蚀沟及坡面侵蚀来沙在路面上的堆积,也会严重影响正常交通运输。国内外许多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关注道路侵蚀。文章回顾近20年来国内外有关道路侵蚀的研究工作及所取得的成果,分析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中国侵蚀环境特征及侵蚀产沙特点,对未来道路侵蚀研究工作开展进行展望。
  • 综述
    李健, 宁越敏
    地理科学. 2008, 28(1): 124-130. doi: 10.13249/j.cnki.sgs.2008.01.124
    Baidu(78)
    本文首先回顾了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发展的历程,然后评述了现代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转变、特点和主要学派。依据对相关文献的考察,把西方现代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分为四大部分:(1)城市空间结构的社会意义(2)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模式(3)城市空间与制度框架(4)城市场景中的特殊行为,并对此进行了综述概括。最后就城市社会地理学在中国发展的意义和研究领域提出了建议。
  • 综述
    刘望保, 闫小培, 曹小曙
    地理科学. 2008, 28(1): 131-137. doi: 10.13249/j.cnki.sgs.2008.01.131
    Baidu(37)
    城市内部居住迁移是家庭与住房的空间匹配过程,也是理解城市重构的核心问题,是西方城市地理学、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文章首先从居住迁移决策模型、居住迁移过程和居住迁移与城市重构相互关系三个方面对西方城市内部居住迁移研究进行综述。在简单回顾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的研究视角,提出国内相关研究展望。
  • 综述
    包存宽, 舒廷飞
    地理科学. 2007, 27(5): 730-735. doi: 10.13249/j.cnki.sgs.2007.05.730
    Baidu(90)
    总结了国内10年来SEA在理论研究、技术方法、实践、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成果、经验、存在问题,最后指出SEA的发展趋势与建议,包括建立覆盖决策链所有环节、贯穿决策全过程的环境评价体系,基于强化规划环评与生态规划的联系提出构建相辅相成的规划与评价体系的建议,以及将SEA作为促进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等。
  • 综述
    吴文斌, 杨鹏, 柴崎亮介, 唐华俊, 陈仲新
    地理科学. 2007, 27(4): 573-578. doi: 10.13249/j.cnki.sgs.2007.04.573
    Baidu(163)
    在查阅国内外大量LUCC模型应用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对基于Agent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模型(ABM/LUCC)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论述。首先指出ABM/LUCC模型提出的背景,并对模型的基本理论和概念进行简要介绍;其次,重点论述ABM/LUCC模型的主要研究问题以及该模型在城市土地利用、农业土地利用以及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最后,分析总结目前模型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模型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 综述
    陆林
    地理科学. 2007, 27(4): 579-586. doi: 10.13249/j.cnki.sgs.2007.04.579
    Baidu(230)
    近年来,海岛旅游蓬勃发展,海岛旅游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旅游研究重要领域之一。根据近十多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海岛旅游发展的环境影响、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旅游地演化、规划管理和可持续旅游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详细分析,认为国外海岛旅游研究已经逐渐成熟,形成较完备的体系。国内海岛旅游研究应在理论、方法和内容上有所拓展。
  • 综述
    肖笃宁, 解伏菊, 魏建兵
    地理科学. 2006, 26(4): 506-512. doi: 10.13249/j.cnki.sgs.2006.04.506
    Baidu(207)
    景观以其兼具经济、生态、文化等多重价值而为人类所重视,又由于人类活动日益强烈的干扰而面临景观破碎化和景观组分间连接性丧失的威胁,从而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文章从稀有性、多样性、功效性、宜人性、资源性以及美学价值等方面对景观价值的内涵进行了评述,并介绍了景观价值定量化研究的方法;从视觉感知的角度对景观保护的评定方法和不同景观评定的实例进行了综述,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列举了当前中国急需保护的各类景观,为中国自然保护事业提供参考依据。
  • 综述
    翁永玲, 宫鹏
    地理科学. 2006, 26(3): 369-375. doi: 10.13249/j.cnki.sgs.2006.03.369
    Baidu(266)
    文章从地面数据的调查、盐渍土影象的目视判读特征、光谱特征和土壤盐渍化区域的植被特征以及多光谱、高光谱遥感技术等方面综述国内外应用遥感数据探测土壤盐渍化程度及其制图的研究。利用数字图象并结合野外调查数据进行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自动解译、图象变换提取盐渍土信息;结合GIS方法在分类中加入非遥感数据来提高分类精度;在研究盐渍土的光谱特征的基础上应用高光谱技术定量或半定量地提取盐渍土信息。这都是制定综合治理措施、决定土地利用方向的关键,也是进行区域土壤盐渍化动态预报的重要依据。
  • 综述
    高建慧, 刘健, 王苏民
    地理科学. 2006, 26(3): 376-383. doi: 10.13249/j.cnki.sgs.2006.03.376
    Baidu(81)
    中世纪暖期是2000年来全球最重要的气候事件之一,关于中世纪暖期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各种代用资料重建气候序列。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能敏感响应环境变化的高分辨率的信息载体主要有冰芯、树轮、历史文献、湖泊沉积及石笋等。随着代用资料的开发,对于中世纪暖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中世纪暖期是否具有全球性,不同区域的起讫时间、增温幅度、内部波动以及成因机制等问题上还存在一定争议。主要原因是受重建资料敏感性与地域性限制,加上不同代用指标对气候变化敏感性的差异以及不同代用资料的方法、气候与环境意义等存在差异,定年存在误差。在中国,从对重建资料的整理分析来看,对于"中国是否存在中世纪暖期"这个问题,各研究者们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对于中国中世纪暖期冷暖变化的研究,由于区域差异,东部重建资料以历史文献为主,而西部关于历史气候环境的相关记载很少,所以重建资料以冰芯、湖芯、树轮等为主。大多数的研究结果认为,西部的冷暖变化与东部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最主要的是东部在900~1300 A. D.存在明显的温暖期,而西部则暖期不如东部明显。今后为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中世纪暖期气候特征,应加强各种代用指标高分辨率序列的积累和定量化研究、各种代用指标和重建序列的综合集成研究及其与古气候模拟结果的比较研究,以期从动力学角度加深理解中世纪暖期的区域响应差异。
  • 综述
    杨兴宪, 刘毅, 牛树海
    地理科学. 2006, 26(2): 251-255. doi: 10.13249/j.cnki.sgs.2006.02.251
    Baidu(96)
    区域发展的传统影响因素的作用正在减弱,区域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正在增强。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区域创新系统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国内外学术界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地位与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针对目前学术界正在开展的科技创新的区域作用与影响、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综述,并对有关研究工作的发展进行展望。
  • 综述
    曹小曙, 薛德升, 阎小培
    地理科学. 2006, 26(1): 111-117. doi: 10.13249/j.cnki.sgs.2006.01.111
    Baidu(89)
    从城市交通运输地理研究的核心概念入手,在对具有代表性的交通运输地理著作及刊物的研究进行综述基础上,对城市交通运输地理的发展进行分析,揭示城市交通运输地理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丰富和发展城市地理学及交通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 综述
    房艳刚, 刘鸽, 刘继生
    地理科学. 2005, 25(6): 754-761. doi: 10.13249/j.cnki.sgs.2005.06.754
    Baidu(170)
    城市空间结构一直是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研究的核心之一,而复杂性是正在被逐步认识的现象。目前城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研究是城市研究的前沿领域,对城市规划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文首先论述了城市系统、城市空间结构与复杂性研究的关系,然后从城市子系统空间结构复杂性、城市系统空间结构复杂性和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复杂性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最后讨论了目前城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就今后的研究重点做了展望。
  • 综述
    孙志高, 刘景双, 于君宝, 王金达
    地理科学. 2005, 25(6): 762-768. doi: 10.13249/j.cnki.sgs.2005.06.762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是现代生态学研究中的一门应用技术,它几乎在生态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15N技术由于具有示踪和区分氮素物质的源与去向等优越性而在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从湿地氮素的输入过程、转化过程以及归趋过程三方面综述了该技术在当前国内外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特别指出当前基于该技术的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尚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深入性和广泛性。最后,文章就该技术在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研究。
  • 综述
    汤洁, 佘孝云, 林年丰, 麻素挺
    地理科学. 2005, 25(3): 367-373. doi: 10.13249/j.cnki.sgs.2005.03.367
    Baidu(275)
    生态环境需水研究是目前国际上学科前沿研究之一,涉及生态学、水文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文章论述了国内外生态环境需水研究的进展,分析了生态环境需水的内涵、概念、分类和特征,总结了河流、植被、湖泊、湿地和城市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最后,从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今后生态环境需水研究的方向与技术、区域性范围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 综述
    马延吉
    地理科学. 2005, 25(2): 226-232. doi: 10.13249/j.cnki.sgs.2005.02.226
    Baidu(159)
    区域产业集聚研究是人文地理学重要的研究领域,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重要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发展要响应全球化,促进区域产业集聚形成,培育区域发展优势,提高竞争力,融入到全球生产网络。文章重点回顾了近10年来区域产业集聚的研究进展。区域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集中体现在新产业区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产业簇群理论、点-轴理论、公司地理论等方面。学者们从不同侧面,对区域产业集聚机制进行了研究,注重集聚经济、贸易与市场拉动、企业联系、知识传播等方面的研究。区域产业集聚研究是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响应,区域企业集群与推进企业的培育是区域产业集聚的关键。要不断调整区域产业集聚要素,以形成产业集聚的最佳状态和效果,要加强传统工业基地的产业集聚研究。既要培育合理的产业集聚,又要注重与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 综述
    赵彦伟, 杨志峰
    地理科学. 2005, 25(1): 119-124. doi: 10.13249/j.cnki.sgs.2005.01.119
    Baidu(180)
    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严重干扰了河流生态系统,河流健康问题引起广泛的重视。在详细概括了有关河流健康概念的不同认识基础上,介绍了河流健康评价的生物监测法与综合指标法的优缺点与发展历程,并就有关河流健康评价的发展趋势提出建议。认为今后的重点是评价标准确定、河流对干扰敏感性、生态过程性指标及流域尺度上的健康评价的研究。
  • 综述
    韩湖初, 杨士弘
    地理科学. 2004, 24(6): 738-745. doi: 10.13249/j.cnki.sgs.2004.06.738
    Baidu(80)
    通过广东近年有关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研究,得出比较一致的意见是:①番禺(广州)虽是岭南有名的大都会,但并非最早始发港;②中国西汉对外海上贸易和交通中心在北部湾,故其沿海地区的合浦、徐闻和日南(今越南境内)成为海丝路的最早始发港;至吴晋以后海上贸易中心始转移到番禺;③合浦与徐闻同为始发港,但合浦的自然条件更为优越,其地位比徐闻更为重要,汉时也比徐闻繁荣。
  • 综述
    张祖陆, 辛良杰, 聂晓红
    地理科学. 2004, 24(6): 746-752. doi: 10.13249/j.cnki.sgs.2004.06.746
    Baidu(92)
    山东地区黄土开始堆积时期普遍较晚,目前已见的剖面中,以青州傅家庄剖面堆积厚度最大(30 m以上),起始堆积时间最早,出露的最老层位为L9,TL测年时间约为0.8 Ma B.P.。山东地区黄土成因类型多样,物质来源广泛,其岩性特征与其他地区的黄土有明显的差别;在本地区内部,黄土的差异也比较明显,大体可分为两大成因分布区:渤海湾滨海与岛屿区和鲁中山前区。前者黄土粒度较粗,且普遍含有海相微体化石,其物质来源主要为末次冰期时期出露的渤海陆架物质,西北气流携带而来的内陆远源物质占次要地位。而后者黄土类型成因多样,东部的潍坊、青州黄土分布区,受到末次冰期时强劲冬季风的影响,物质来源主要为北部出露的渤海湾,向西至淄博、济南地区则已逐渐过渡为西北内陆风尘物质成分占据主导。
  • 综述
    于兴修, 杨桂山, 王瑶
    地理科学. 2004, 24(5): 627-633. doi: 10.13249/j.cnki.sgs.2004.05.627
    Baidu(49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产生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人类社会的广泛关注,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简要回顾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水环境影响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研究的实际,分析了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做了讨论。
  • 综述
    刘子刚
    地理科学. 2004, 24(5): 634-639. doi: 10.13249/j.cnki.sgs.2004.05.634
    Baidu(295)
    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重要的有机碳储库, 湿地植被和土壤碳储量丰富、碳密度高。湿地还是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的源和汇。近百年来,由于土地利用,特别是农业开发和泥炭开采,导致大面积湿地被排干,并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多项研究表明湿地保护和恢复能促进碳积累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分析,针对近年来科学界普遍关注的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平衡和土地利用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湿地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 综述
    贾玉连, 马春梅, 朱诚, 魏灵, 王朋岭
    地理科学. 2004, 24(3): 376-383. doi: 10.13249/j.cnki.sgs.2004.03.376
    Baidu(38) CSCD(4)
    回顾了利用封闭湖泊流域进行古降水量重建的简单历史,重点论述了其理论与方法的特点及发展源流;在此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几年在青藏高原开展的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对季风区进行此项研究的可能方法、理论依据及其初步应用进行了分析,重点阐述了其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及未来的改进方式。
  • 综述
    尹德涛, 南忠仁, 金成洙
    地理科学. 2004, 24(2): 238-244. doi: 10.13249/j.cnki.sgs.2004.02.238
    Baidu(151) CSCD(10)
    矿区是由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从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方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利用规划、生态恢复技术、土壤生态环境与生物生态、矿区地球化学、矿区生态系统、矿区景观生态、法律法规和政策研究等11个方面总结了矿区生态研究的现状,提出了矿区生态研究的发展趋势。
  • 综述
    宋长春
    地理科学. 2003, 23(5): 622-628. doi: 10.13249/j.cnki.sgs.2003.05.622
    Baidu(151) CSCD(27)
    碳在不同类型湿地中储藏量约占地球陆地碳总量的15%。由于全球湿地面积迅速减少,湿地生态系统正常的水循环和碳循环过程产生一定的变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变也可能是全球大气CO2含量升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气候条件是湿地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驱动因素,湿地特殊的生态水文过程和土壤环境条件,使得湿地碳循环具有区别于其它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特征。影响湿地中碳积累与分解过程的重要控制因子是温度、水文条件和植物群落,特别是水文条件对湿地碳循环过程影响较大。湿地土壤呼吸通量与根层土壤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并受地表积水深度和地下潜水水位的影响,另外,洪泛作用会增加湿地CO2的排放率,湿地水文过程决定溶解有机碳的输入与输出过程。
  • 综述
    曾辉, 夏洁, 张磊
    地理科学. 2003, 23(4): 484-492. doi: 10.13249/j.cnki.sgs.2003.04.484
    Baidu(240) CSCD(23)
    从城市景观格局、景观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生态恢复与生态合理性建设和城市景观生物多样性等5个方面总结了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发展现状。从分析结果看,城市景观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合理性评估、格局的优化设计模式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决策支持与管理等研究领域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难以满足城市景观生态理论和应用发展的需求,应当成为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此外,城市景观生态研究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范畴,景观生态学研究人员必须与相关学科的专家密切协作,才能够推动上述理论和应用问题的解决。
  • 综述
    杨学明, 张晓平, 方华军
    地理科学. 2003, 23(1): 101-106. doi: 10.13249/j.cnki.sgs.2003.01.101
    Baidu(321) CSCD(50)
    大气CO2浓度急剧升高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是人们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正在热衷于研究农业土壤作为大气CO2的"汇"。文章评述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现状,认为中国农业土壤固碳潜力较美加两国要大。加强农业土壤碳"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恢复中国退化中的土壤肥力,同时也有助于在未来的温室效应气体控制谈判中保护中国发展中的工业。
  • 综述
    任雪梅, 陈忠, 罗丽霞, 周心琴, 王建力
    地理科学. 2003, 23(1): 107-111. doi: 10.13249/j.cnki.sgs.2003.01.107
    Baidu(74) CSCD(12)
    夷平面100多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文章从定义、识别、分类、形成和测年等方面论述了夷平面的研究情况,完善了夷平面的定义,加强了对影响夷平面形成和保存的自然因素的探讨,提出了未来夷平面研究的方向。
  • 综述
    李阳兵, 侯建筠, 谢德体
    地理科学. 2002, 22(3): 365-370. doi: 10.13249/j.cnki.sgs.2002.03.365
    Baidu(342)
    中国西南地区碳酸盐岩出露广泛,土壤和植被是其岩溶生境中最为敏感的自然要素。综述了西南岩溶区的土壤形成与演化、植被生态特征与演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岩溶区生态脆弱性的评价理论,指出岩溶生态重建关键问题和进一步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最后,对西南岩溶生态恢复与重建对策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