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道”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研究报道
    张春玲, 余华, 宫鹏, 居为民
    地理科学. 2009, 29(5): 740-744. doi: 10.13249/j.cnki.sgs.2009.05.740
    Baidu(42)
    利用2002年7月9日的ETM影像,提取武汉市的下垫面类型、地表亮温和植被覆盖度,探讨不同下垫面类型对地表亮温的影响;并采用分形维度计算方法, 研究代表样带的地表亮温和植被覆盖的分维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度越高,地表亮温越低。除水域外的下垫面类型中植被覆盖度与地表亮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种相关性高于地表亮温与NDVI之间的相关关系。对于样带的地表亮温和植被的分维值研究表明,亮温和植被覆盖度的分维值之间的相关系数高于亮温和NDVI的分维值之间的相关系数。
  • 研究报道
    云雅如, 方修琦, 田青, 张学珍
    地理科学. 2009, 29(5): 745-749. doi: 10.13249/j.cnki.sgs.2009.05.745
    Baidu(60)
    以中国东北地区漠河县气象站点1960~2005年逐日平均气温数据为参照,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探讨漠河县乡村人群感知气候变化的方式与特征,以及认知的形成过程。结果发现:生活活动、生产活动和观察自然现象是漠河县乡村人群感知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其中人群对生活活动的敏感度最高;基于上述感知渠道,乡村人群形成了对当地过去50 a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极端天气现象和四季持续时间的认知。
  • 研究报道
    魏伟, 赵军, 王旭峰
    地理科学. 2009, 29(5): 750-754. doi: 10.13249/j.cnki.sgs.2009.05.750
    Baidu(37)
    选择干旱内陆河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分析该流域过去20 a间在生态环境自然演替和人类活动干涉下的景观格局特征。从整体上看,研究区各景观类型的利用向非均匀化方向发展,说明区域内各景观类型间的比例差异进一步增加,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活动对景观整体的影响。依据累积耗费距离理论,采用最小累积阻力表面(MARS)和耗费表面(MCR)模型,借助表面扩散技术,研究了该流域景观结构紧密性和生态功能空间差异,进而构建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等景观组分来加强生态网络的空间联系,最后提出景观利用优化方案。
  • 研究报道
    李喜仓, 郭瑞清, 杨丽桃, 侯琼
    地理科学. 2009, 29(5): 755-759. doi: 10.13249/j.cnki.sgs.2009.05.755
    Baidu(21)
    利用内蒙古东部农业区25个气象站近50 a降水量、气温、日照时数和相应的产量资料,研究内蒙古东部主要产粮区水热变化与农业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0 a该区气温增温速率高于全国平均增温速率,降水和日照时数存在减少趋势,增温幅度从西向东递增,有明显时段差异,尤其20世纪90年代以后暖干化趋势明显,水热匹配格局发生变化。降水是影响产量的主导因素,其次是温度因子。降水在Ⅰ-Ⅲ区主要影响时段是6~8月,而Ⅳ区是4~5月;生长季或夏季温差和平均最高气温对产量影响较显著,水分短缺和高温胁迫是造成减产的重要原因。
  • 研究报道
    冯海霞, 朱爱民, 何必, 刘含海
    地理科学. 2009, 29(5): 760-765. doi: 10.13249/j.cnki.sgs.2009.05.760
    Baidu(22)
    森林生态服务的量化研究是森林生态服务评估的关键之一。利用TM数据、实际采集的外业数据、山东气象数据,对山东省不同树种、不同时间森林调节气温的生态服务进行了量化分析。主要结论有:温度和森林的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是负相关的关系,NDVI值越高,温度越低;森林温度变化的振幅比农田、城镇都小,森林对温度的调节作用比农田大;不同类型的降温效果不同,在不同的季节降温作用也不一样。在分析时,限定了分析的条件,森林对气温的实际调节作用远大于分析的结果。
  • 研究报道
    窦晶鑫, 刘景双, 王洋, 赵光影
    地理科学. 2009, 29(5): 773-778. doi: 10.13249/j.cnki.sgs.2009.05.773
    Baidu(98)
    模拟研究了三江平原典型草甸小叶章湿地及人工林地土壤有机碳(SOC)矿化在4种C/N(Ⅰ: 9-10,Ⅱ:11-12,Ⅲ: 13-16,Ⅳ: 16-22)处理下的变化特征,分析了SOC矿化对C/N的响应。结果表明:在36天的培养期内,高C/N处理下两种土壤的SOC累积矿化量分别是低C/N时的2.78和2.68倍,两种土壤SOC矿化量对C/N变化的响应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C/N处理下,两种土壤SOC的矿化速率均在前期(0~4天)较高,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一级动力学方程能较好的描述两种土壤的SOC矿化动态,其C0和C0/SOC值均随C/N的增加而增加;回归分析表明,试验C/N(9-22)范围内湿草甸土和林地土的SOC累积矿化量及矿化速率分别与C/N呈显著的线性和二次曲线关系,C/N是影响湿地土壤有机碳富集程度的关键因素。
  • 研究报道
    巩劼, 陆林, 晋秀龙, 南伟, 邢慧敏
    地理科学. 2009, 29(4): 607-613. doi: 10.13249/j.cnki.sgs.2009.04.607
    Baidu(60)
    采用平均高度、平均盖度,平均物种数等单项指标及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重要值等综合指标分析了不同干扰强度对草本层植物高度,盖度,物种多样性及物种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旅游干扰对草本层高度的影响明显,游径边缘干扰强度最大地段草本层植物高度明显降低;旅游干扰对草本层盖度影响不明显,虽然随干扰强度的降低,草本层盖度有所上升,但不同干扰强度下盖度差异并不显著;旅游干扰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游径边缘干扰强度最大地段物种数最多;同时干扰也对草本层物种组成产生了一定影响,随干扰强度增加,耐践踏植物及伴人植物比例增加。旅游干扰对植物群落草本层植被影响的空间范围大约在距游径10 m以内。
  • 研究报道
    杨建明
    地理科学. 2009, 29(4): 613-618. doi: 10.13249/j.cnki.sgs.2009.04.613
    Baidu(81)
    从旅游收入、游客人数、旅游交通和旅游接待设施4个方面寻找评价旅游业发展空间差异的相对性指标,构建了一种中国旅游业发展空间差异的综合评判模型。评判结果表明,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旅游业的发达程度具有从沿海向内陆、从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减弱的趋势,这与从沿海向内陆逐步对外开放的步伐以及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研究还表明,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北京、上海和天津传统直辖市,这与以往认为广东省居于旅游业发展之首的结论有所不同。
  • 研究报道
    韩晓萌, 王家鼎, 王煜, 陈永君
    地理科学. 2008, 28(6): 833-837. doi: 10.13249/j.cnki.sgs.2008.06.833
    Baidu(29)
    文章收集郑西高速铁路地基黄土典型湿陷性试验资料(包括现场大型浸水试验及室内试验),以影响黄土湿陷系数主要因素为基础,运用MATLAB建立黄土湿陷系数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模糊推理系统(ANFIS)预测模型。通过对样本的训练和预测,表明该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黄土湿陷系数十分接近。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这些非母体样品进行预测检验,经过对比ANFIS法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法,证明ANFIS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预测方法。
  • 研究报道
    傅文杰
    地理科学. 2008, 28(6): 838-841. doi: 10.13249/j.cnki.sgs.2008.06.838
    Baidu(41)
    以仙游县为例,探讨了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和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应用于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主要内容包括SVM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的选取和量化、SVM模型的建立以及具体的实现过程。实践证明该方法是一种较好的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
  • 研究报道
    丁建中, 陈逸, 陈雯
    地理科学. 2008, 28(6): 842-848. doi: 10.13249/j.cnki.sgs.2008.06.842
    Baidu(79)
    以生态-经济为导向的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从协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出发,强调因地制宜,让开发成本低、资源环境容量大、发展能力强的地区承担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等社会经济活动;而让生态价值高、开发难度大的区域承担农业和生态维护功能,这不仅是均衡地域开发、协调空间秩序的重要依据,实现差别化、特色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进行主体功能分区的基础性工作。基于这样的理念和认识,根据生态重要性和经济重要性指数的评价分析,运用GIS平台将泰州市域划分为不同空间开发强度的类型区,并探讨了分区管制的政策保障措施。
  • 研究报道
    林山杉, 金玉花, 付丽丽
    地理科学. 2007, 27(6): 849-852. doi: 10.13249/j.cnki.sgs.2007.06.849
    Baidu(4)
    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通过构建16S rDNA基因文库,对新型剩余污泥减量化处理系统——砾间接触氧化反应器中细菌多样性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通过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及优势度指数,对细菌多样性及优势菌种富集状况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共有80个克隆子,分别代表29个OTU,用于系统细菌分析。其中,石球外膜46个克隆子(17个OTU),石球内泥34个克隆子(12个OTU)。生物膜中细菌多样性及优势菌种富集状况均好于孔隙内泥中的细菌。
  • 研究报道
    张波, 王兴中
    地理科学. 2007, 27(6): 853-858. doi: 10.13249/j.cnki.sgs.2007.06.853
    Baidu(19)
    随着城市居民收入与消费文化的变化,闲暇时间延长,城市内部营业性娱乐场所的数量、类型与结构发生了对应的变化,已引起了国外学术界的关注,但国内地理学者对商业性娱乐场所的空间关注较少。从城市社会地理学的角度、以人本主义的理念为线索,通过对影响城市(营业性)娱乐场所(人本)布局因素的分析,结合当代发达国家研究经验,总结出(营业性)娱乐场所布局几种存在模式以及场所业态间和行业间所表现的空间结构关系,并就娱(乐)圈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以期更深入地揭示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的本质,丰富城市规划的基础理念。
  • 研究报道
    汤茂林
    地理科学. 2007, 27(6): 859-864. doi: 10.13249/j.cnki.sgs.2007.06.859
    Baidu(36)
    笔者选取国内流行的几本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组织结构、表现形式、地图使用等方面进行较详细的评述,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结合以往的研究及美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长处,提出新世纪中国此类教材建设的总体构想和若干具体编写建议。
  • 研究报道
    孔亚平, 张科利, 杨红丽
    地理科学. 2005, 25(3): 374-378. doi: 10.13249/j.cnki.sgs.2005.03.374
    Baidu(24)
    土壤可蚀性是评价土壤对侵蚀敏感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土壤侵蚀预报的重要参数,准确评价土壤可蚀性、建立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可蚀性K值库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室内模拟试验、野外模拟降雨试验资料和野外观测小区资料,计算了不同坡长小区的K值,并对坡长对K值的影响加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坡长较短时,土壤可蚀性随坡长的增加而增大,且变化明显;坡长大于15 m时,K值相对趋于稳定,该结论为K值模拟研究中小区的坡长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研究报道
    郝朝运, 刘鹏
    地理科学. 2005, 25(3): 379-384. doi: 10.13249/j.cnki.sgs.2005.03.379
    Baidu(22)
    分析了浙江磐安蕨类植物区系的组成和分布区类型,现知磐安共有蕨类植物34科、60属、112种(包括各种变种和变型)。磐安蕨类植物以东亚分布类型为主,特别是中国-日本分布类型最多,亚热带、暖温带特征显著,该区应置于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范围内。最后,文章生成了反映22个蕨类植物区系相似性关系的二维投影图和最小生成树图,对区系间的相似性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相结合能较客观地反映蕨类植物区系间的异同,可为多区系比较提供参考。
  • 研究报道
    朱求安, 张万昌, 赵登忠
    地理科学. 2005, 25(2): 233-238. doi: 10.13249/j.cnki.sgs.2005.02.233
    Baidu(180)
    以黑河流域河西走廊中段地区为例,利用该研究区年、月降水与地形间较强的相关性特点,在PRISM方法的基础上对该地区日降水量进行了空间插值计算。文章提出了以月降水量的PRISM空间插值结果为该月逐日降水空间分布的参考本底,利用泰森多边形方法确定空间日降水的概率,从而实现黑河流域河西走廊中段地区日降水的空间制图方法,并对该方法得到的日降水时空数据集进行了误差分析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方法简单可靠,满足分布式水文模型或相关陆表过程分布式模拟对分布式日降水数据时空精度的要求。
  • 研究报道
    顾维玮, 朱诚
    地理科学. 2005, 25(2): 239-243. doi: 10.13249/j.cnki.sgs.2005.02.239
    Baidu(90)
    苏北地区7000-6500aB.P.青莲岗文化时期重要新石器遗址有18处,主要分布在苏北废黄河泗阳至涟水段南北两岸。6000-5200aB.P.刘林文化时期重要遗址有9处,主要分布在涟水、邳县和高邮等地。6300-4400aB.P.大汶口文化时期主要遗址有8处,4100-3800aB.P.龙山文化时期主要遗址有23处,这两个时期遗址主要分布于连云港-沭阳-泗洪一线以西。以上遗址分布与气候和海面变化密切相关:7000aB.P.前的全新世最大海侵使江苏沿海普遍遭到海侵,故本区未发现7000aB.P.前的新石器遗址;青莲岗文化遗址多分布在基本未受海侵影响的陆相环境区;刘林文化遗址的锐减预示着5500aB.P.前后苏北全新世高海面的到来;龙山文化时期苏北大部分成陆,使得遗址数量增加更为显著。
  • 研究报道
    曾凡伟, 徐刚, 李青
    地理科学. 2005, 25(2): 244-247. doi: 10.13249/j.cnki.sgs.2005.02.244
    Baidu(22)
    对重庆市北碚区的21个坡面泥石流的实地调查表明,坡度对坡面泥石流发生具有重要的控制性作用。在对坡面泥石流流域大量原始坡度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各坡面泥石流的坡度服从正态分布规律。根据这一分布规律,将本区坡面泥石流发生的坡度阀值确定为三类。文章从定量的角度阐述了坡度阀值与坡面泥石流发生的关系,为生态脆弱区的划分、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和政府决策提供服务。
  • 研究报道
    章锦河, 张捷, 刘泽华
    地理科学. 2005, 25(2): 248-256. doi: 10.13249/j.cnki.sgs.2005.02.248
    Baidu(305)
    旅游场是旅游活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影响和作用于其中的旅游流的产生、集聚与扩散,反映场内各源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提出了旅游场的概念体系,构建了基于旅游场的区域旅游空间竞争分析模型与测度方法。并以皖南旅游区为例,从单一源点的场强、一对源点的位势、多源点的相互作用三个角度,对近1000份调查问卷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其区内旅游场核、旅游场位势、旅游场等级结构、旅游流等级扩散和旅游流空间行为的一般特点,揭示了区域旅游空间竞争的基本规律。
  • 研究报道
    冯利华, 陈雄
    地理科学. 2004, 24(6): 753-756. doi: 10.13249/j.cnki.sgs.2004.06.753
    Baidu(2)
    分析了形成1954年长江巨洪的物理因子,指出现有研究主要侧重单个物理因子对1954年长江巨洪的影响。事实上,1954年长江巨洪是这些因子叠加作用的结果,并且因子越多,叠加作用越强,巨洪的量级也就越大。
  • 研究报道
    吴必虎, 黄琢玮, 马小萌
    地理科学. 2004, 24(6): 757-763. doi: 10.13249/j.cnki.sgs.2004.06.757
    Baidu(765)
    根据2001年中国69个不同规模城市周边100个乡村旅游地的相关信息,对乡村旅游地与其一级客源地城市间的距离进行了测定、统计和处理,发现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中国乡村旅游地在大、中城市周围的分布总体上呈距离衰减趋势(除了在开始的30 km内),即与城市的距离越远,乡村旅游地分布越少,84%的旅游地集中在距其一级客源地城市中心100 km以内的地区;乡村旅游地在城市周边的分布主要有两个密集带,最密集地带出现在距城市20 km左右的地区,次密集带出现在距城市70 km左右的地区;在两个密集带之间距中心城市50 km左右,出现一个明显的乡村旅游地低谷带,推论原因是那里出现了次级和/或同级中心地的干扰。
  • 研究报道
    曹艺民, 袁家冬
    地理科学. 2004, 24(6): 764-766. doi: 10.13249/j.cnki.sgs.2004.06.764
    Baidu(147)
    旅游产业发展空间结构是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关键与核心。为了科学合理地综合开发旅游资源,建立和发展旅游产业,有必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系统理论,研究和分析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结构。这对于制定和实施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 研究报道
    葛淼, 肖雁飞, 刘昆, 李新艳, 梁伟, 陈宏飞
    地理科学. 2004, 24(6): 767-770. doi: 10.13249/j.cnki.sgs.2004.06.767
    Baidu(7)
    为制定中国老年前期男性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的统一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收集了中国186个单位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法测定的22 799例老年前期男性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其与地理因素的关系。发现老年前期男性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与中国地理因素之间有很显著的相关关系。依据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依赖关系把中国分为青藏区、西南区、西北区、东南区、华北区、东北区等6个区。
  • 研究报道
    汤惠君, 胡振琪, 苏少青
    地理科学. 2004, 24(4): 484-487. doi: 10.13249/j.cnki.sgs.2004.04.484
    Baidu(31)
    从土地整理的研究现状出发,在简述土地整理模式及理论依据的基础上,针对广东省土地整理的实践,探讨了土地整理的运作模式和特点以及土地整理的经验对其它地区的启示与借鉴,并指出:"广东省要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是关键。所以,土地整理应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指导,不断完善土地整理的内容,将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及土地生产力的提高相结合,促进全省土地的集约利用。"
  • 研究报道
    王淑兰, 柴发合, 张远航, 周来东, 王琴玲
    地理科学. 2004, 24(4): 488-492. doi: 10.13249/j.cnki.sgs.2004.04.488
    Baidu(178)
    通过在夏、冬两季分别进行的三种粒径颗粒物同步连续采样监测试验,确定了成都市大气颗粒物细颗粒物污染严重且有明显二次污染的污染特征。用多重回归分析、富集因子分析及化学成分的因子分析等方法对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及其来源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化石类燃料及油品燃烧、生物质或餐饮烹饪行业排放、建筑及冶金行业的排放等。
  • 研究报道
    张捷, 刘泽华, 解杼, 都金康, 张进
    地理科学. 2004, 24(4): 493-499. doi: 10.13249/j.cnki.sgs.2004.04.493
    Baidu(144)
    文章通过对网上调查统计和旅游网站特征指数(TWCI)的设计及其分析,描述了中国旅游网站的空间分布类型并分析了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国内旅游网站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而区域旅游网站发展规模数量与区域社会经济基础、网络技术基础背景以及区域旅游发展的区域分异具有较大的一致性。文章利用TWCI进行了分区并提出了中国旅游网站的若干发展策略。
  • 研究报道
    杨效忠, 陆林, 张光生, 卢松, 宣国富
    地理科学. 2004, 24(4): 500-505. doi: 10.13249/j.cnki.sgs.2004.04.500
    Baidu(208)
    通过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动力因子探讨,认为旅游地生命周期实质是在诸多外部因素影响下的旅游产品结构持续调整的过程,旅游产品结构调整贯穿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各阶段。通过旅游产品结构双周期模型的建立和分析,论述影响生命周期的内在、外在因素及作用机制,阐释了Butler的S型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型,深化了旅游地演进规律的研究。实证研究表明,普陀山已走过探索阶段、参与阶段,正处于发展阶段,成熟阶段是今后理想演进阶段,普陀山旅游产品结构演化与调整验证、支持这一观点。最后,提出了普陀山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若干对策。
  • 研究报道
    苏勤
    地理科学. 2004, 24(4): 506-511. doi: 10.13249/j.cnki.sgs.2004.04.506
    Baidu(244)
    旅游地的客源市场是由不同人口和社会特征的旅游者组成的,他们的旅游动机和需要各不相同,旅游体验质量也存在差异。利用第一手调查资料,在对周庄旅游者动机和体验质量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交互分析和分层聚类的方法,分析了周庄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根据主导动机的不同将周庄旅游者分为4 种类型,分析了不同类型旅游者的人口社会属性及旅游行为。最后根据不同类型旅游者的需求提出了周庄旅游产品调整的对策。结果表明:身心放松因子是周庄旅游者的基本动机;不同类型旅游者的体验质量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受心理内在推力驱使的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较高,而主要受旅游地属性外在拉力吸引的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较低;不同类型旅游者对周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期望值一致很高,而对于周庄的旅游设施、服务、主客关系、产品价格的要求不一。
  • 研究报道
    李绪谦, 张建伟, 王奇杰, 邱娜
    地理科学. 2004, 24(2): 245-249. doi: 10.13249/j.cnki.sgs.2004.02.245
    Baidu(13)
    江水的浊度是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浊度越大,江水的水质越差。但如果能合理的利用浊度,又可以使之成为有效控制水污染、净化江水水质的积极因素。通过试验与实际调查分析了哈尔滨市松花江段河流水质的自净过程和机理,发现江水中悬浮颗粒物的吸附作用和絮凝沉淀作用对江水净化起重要作用。而利用并强化江水的这种净化能力,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水污染控制手段。为更好的防治污染,还对松花江哈尔滨市江段污染治理提出一些具体建议:(1)控制污染物排放;(2)根据河道水环境容量合理确定污染带范围;(3)利用浊度人工辅助去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