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讨论”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问题讨论
    赵焕庭
    地理科学. 2006, 26(1): 118-127. doi: 10.13249/j.cnki.sgs.2006.01.118
    韩湖初等评述中国古代海上丝路最早始发港问题的文章有几点不足:①论题虚大,拟谈中国,却只谈华南;②说人们已得出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北部湾合浦、徐闻和日南3海港是华南古代海上丝路最早的始发港,否定番禺说。这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有些番禺说的论文未被列为参考文献予以分析;③否认番禺说与赞同北部湾说的根据是不能令人信服的。笔者根据历史文献、考古成果与历史地理条件,逐一分析韩文的理据,得出番禺是华南古代海上丝路最早始发港的结论。
  • 问题讨论
    刘尚仁, 覃朝锋, 彭华
    地理科学. 2000, 20(4): 375-380. doi: 10.13249/j.cnki.sgs.2000.04.375
    Baidu(46) CSCD(3)
    因为“冰臼”一词尚未得到地学界认可,建议继续用“冰川壶穴”来替代“冰臼”。由于生成冰臼(冰川壶穴)与壶穴的水动力条件和地貌形态相似,所以单从形态难以区分广东河床上的壶穴或冰臼,只有确定广东是否发育过第四纪冰川之后,才可能确定广东是否有冰臼。本文从气候、地貌和生物角度证实广东未出现过第四纪冰川环境,并认为所谓:①水应力集中一点生成冰臼;②花岗岩坚硬不能生成壶穴;③二、三百万年前生成冰臼等冰臼论观点是不成立的。
  • 问题讨论
    刘盛佳
    地理科学. 1995, 15(4): 359-367,394. doi: 10.13249/j.cnki.sgs.1995.04.359
    Baidu(13) CSCD(3)
    影响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在分布失衡状态下的不协调关系,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加快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口、能量、物质、信息的合理流动.面对持续发展问题,地理学必须将地域差异规律和分布不平衡规律统一起来,将流、网络、界线构成空间系统,并将流的建设——地理建设作为服务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舞台.
  • 问题讨论
    陆玉麒
    地理科学. 1995, 15(2): 170-175. doi: 10.13249/j.cnki.sgs.1995.02.170
    本文从回族形成时间、回回大跨度空间迁移、回族分布遍天下原因等三个层次上对卢文中论点进行答复.并在此基础上,从地理学的空间性与长时段等特性角度,分析我国民族地理学研究的主体思路和重点领域.
  • 问题讨论
    卢仲康, 成清扬
    地理科学. 1993, 13(3): 268-272,296. doi: 10.13249/j.cnki.sgs.1993.03.268
    Baidu(1) CSCD(1)
    对金其铭《中国人文地理概论》中有关回族的形成与空间迁移、分布提出不同看法。分析了回族大跨度迁移来华的原因,提出至明代才形成一个民族,最后分析回族遍天下的情况。
  • 问题讨论
    景存义
    地理科学. 1989, 9(4): 378-385,388. doi: 10.13249/j.cnki.sgs.1989.04.378
    CSCD(2)
    对太湖平原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沉积物、生物化石、泥炭层、古文化考古等方面大量资料的分析研究,证明今太湖及其周边平原地区一直为陆相沉积环境。太湖是在平原洼地上积水而成的湖泊。太湖自形成后,面积逐渐扩大,由于湖流、风浪的侵蚀作用而逐渐成为现今的形状。
  • 问题讨论
    方觉曙, 葛本中, 吴沛林, 苏勤
    地理科学. 1989, 9(3): 259-266,292. doi: 10.13249/j.cnki.sgs.1989.03.259
    Baidu(2)
    本文分析了马鞍山钢铁公司的发展历史与布局特点,探讨了其适宜规模与经济效益,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等问题.
  • 问题讨论
    孙广友, 邓伟, 邵庆春, 华润葵
    地理科学. 1988, 8(3): 250-258,296. doi: 10.13249/j.cnki.sgs.1988.03.250
    Baidu(9)
    1986年夏,作者考察了长江源头区,根据河流长度,流域面积和流量的量测结果,提出长江正源不是沱沱河,应是当曲河。
  • 问题讨论
    王缉慈
    地理科学. 1988, 8(3): 259-263,296. doi: 10.13249/j.cnki.sgs.1988.03.259
    Baidu(2)
    本文论述了我国工业地理学研究的全球观与经济观。一方面必须从国际大循环的构想出发,放到世界工业地理变化的高度来分析,另外也探讨了工业布局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因素分析的必要性。
  • 问题讨论
    晏路明
    地理科学. 1988, 8(2): 181-188,200. doi: 10.13249/j.cnki.sgs.1988.02.181
    Baidu(51)
    本文建立了划分中、南亚热带的Fuzzy综合评判模型,从而确定了福建省境内的中、南亚热带之间界线的最佳位置,客观地、定量地表示出这条界线的过渡状态。在模型中,还运用PCA方法确定了因素的权数分配。
  • 问题讨论
    张伟才
    地理科学. 1988, 8(2): 189-195,200. doi: 10.13249/j.cnki.sgs.1988.02.189
    Baidu(3)
    更新山泥炭沼泽经历了由低位—中位—高位沼泽的三个发育阶段,并相应形成了低位木本-草本泥炭、中位木本-草本-藓类混炭和高位木本-藓类泥炭。不同类型泥炭,其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差异。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除了沼泽发育不同阶段的气候环境、物质来源和沼泽植物组合不同外,还与泥炭的有机质含量多寡、植物残体的分解程度等有关。
  • 问题讨论
    毕伯钧
    地理科学. 1988, 8(1): 94-98,100. doi: 10.13249/j.cnki.sgs.1988.01.94
    Baidu(2)
    本文根据调查和有关资料,选用气候指标、地理指标,采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计算方法,对辽宁境内暖温带北界作了划定,并以地带性植被的分布作为该界线划定的旁证。
  • 问题讨论
    杨远东
    地理科学. 1987, 7(2): 171-178,196. doi: 10.13249/j.cnki.sgs.1987.02.171
    Baidu(1)
    在分析目前各种水热平衡联系方程的基础上,采取了以径流系数α、干早指数β及特征参数θ,来反映气候和下垫面的影响,建立了水热平衡联系方程。方程的形式简单,计算方便,对于短缺资料地区估算陆面蒸发,进行估算径流也是可行的。
  • 问题讨论
    过宝兴, 何陆祎
    地理科学. 1986, 6(3): 269-276. doi: 10.13249/j.cnki.sgs.1986.03.269
    Baidu(22)
    自然地理地带问题,由于各家所拟区划的原则、方法和主要指标的侧重点不同,所划分的地带和界限很不一致,暖温带和亚热带的界限争议尤多。本文从热量和水分在地理环境中的对比关系——辐射干燥指数,结合辐射差额,讨论安徽省自然地理地带问题。
  • 问题讨论
    王书裕
    地理科学. 1986, 6(1): 70-75. doi: 10.13249/j.cnki.sgs.1986.01.70
    Baidu(2)
    根据吉林省中部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肥力状况,为改善种植结构,建立新的生态平衡,考虑到用地与养地结合及种植习惯,以高产、稳产、高产值为目标,运用线性规划的方法,提出了主要旱田作物(玉米、高梁、谷子、大豆)的最佳种植结构.如按照规划的比例种植,总产量将提高3.5%,总产值增加11.0%.
  • 问题讨论
    李万
    地理科学. 1985, 5(3): 267-272. doi: 10.13249/j.cnki.sgs.1985.03.267
    Baidu(8)
    自然地理区划原则问题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因为目前出现了既前进又混乱的局面。值得高兴的是最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外出现许多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充分说明自然地理区划这一门科学在迅速成长。但至今国内外自然地理区划的理论和方法还没有形成一个令人信服的系统。大多数都是把综合自然地理区划需要的东西称作原则,摆在自然地理区划报告前面部分。就是那些"自然地理区划"的专著中也有许多的原则。因此把众多的"自然地理区划原则"进行分析、研究,尽快结束那种把观点、方法、实质、注意事项等都称作原则的时代,乃是刻不容缓的事。否则,自然地理区划这门学科就很难规范化、标准化。
  • 问题讨论
    张林源, 牟昀智
    地理科学. 1984, 4(2): 167-176. doi: 10.13249/j.cnki.sgs.1984.02.167
    Baidu(7)
    自本世纪三十年代李四光教授把庐山地区一部分第四纪沉积物和地貌现象确认为冰川成因以来,我国东部,尤其是东南部低纬低海拔山地的第四纪冰川问题,在国内外研究者中一直存在着冰川和非冰川观点的争论。本文基于本区混杂堆积物的若干特征;就成因问题进行探讨。
  • 问题讨论
    詹小涌
    地理科学. 1984, 4(2): 177-182. doi: 10.13249/j.cnki.sgs.1984.02.177
    Baidu(3)
    沙波是冲积河流中水流与河床边界相互作用的产物。沙波在与水流、河床边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不断地运动和变化。沙波运动是推移质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从微观的角度讲,沙波本身是由一定级配的泥沙组成,追踪沙波表面的泥沙运动表明,泥沙质点在水流作用下,以滚动、滑动、跳跃式运动或悬移、推移相互交替等方式向前运移,大量的泥沙运动则综合表现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波的运动,从宏观的角度讲,整个河床的泥沙构成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各种各样的沙波或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沙波群。
  • 问题讨论
    丘宝剑
    地理科学. 1984, 4(1): 61-68. doi: 10.13249/j.cnki.sgs.1984.01.61
    Baidu(26)
    1959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下称《初稿》)一书内部出版1),立即引起全国地理学界的重视,例如,中国地理学会1960年、1962年都曾召开学术会议进行讨论,两次会议共收到论文百余篇,会后分别作了报导,并出版了文集。
  • 问题讨论
    杨迈里, 蒋自巽
    地理科学. 1984, 4(1): 69-75. doi: 10.13249/j.cnki.sgs.1984.01.69
    Baidu(2)
    南水北调东线从长江下游的扬州附近抽江水北上,跨淮河、黄河,至海河流域,以济黄淮海平原缺水之需。近期规划抽江流量为1000秒立方米,属大规模调水工程。本文根据我国古代地方志中有关历史气候记载,系统地整理了东线地区五百余年的干旱史料;并考虑到调水功能的地域差异,把东线地区自南向北分为水量输出区的南片与水量输入区的中、北片。南片指长江以南三角洲地区,中片指长江以北淮河流域和里下河地区,北片包括黄河下游与海河流域。笔者分析了南、中、北三片历史时期的干旱遭遇,为调水决策提供有关的科学依据。
  • 问题讨论
    钱家驹
    地理科学. 1983, 3(1): 79-82. doi: 10.13249/j.cnki.sgs.1983.01.79
    Baidu(3)
    本文所指的中国东北只包括内蒙南部、辽宁北部和吉林南端。植被区划图中的边界线是本区内典型优势植被群落分布的外缘边界的大体连线。
  • 问题讨论
    文圣君
    地理科学. 1983, 3(1): 83-88. doi: 10.13249/j.cnki.sgs.1983.01.83
    Baidu(9)
    医学地理学是研究疾病和环境条件之间关系的科学。它最早出现在希波克拉底氏时代(希波克拉底为古希腊名医),后来有人称之为疾病地理学、地理医学、地理病理学,当前多称之为医学地理学。地图既是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也是研究手段。因此,医学地理学的研究也离不开地图。尤其当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日益引起广泛注意的今天,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医学地图,更应得到重视和发展。
  • 问题讨论
    李万
    地理科学. 1982, 2(4): 358-367. doi: 10.13249/j.cnki.sgs.1982.04.358
    Baidu(40)
    中国的自然区划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22~221年)的山海经、禹贡,到一九八○年六月出版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概要》,中间经过了几千年的时间,我国人民对土地进行了多次区划。总起来可分成三个时段:春秋战国时期、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
  • 问题讨论
    刘昌明
    地理科学. 1982, 2(2): 162-169. doi: 10.13249/j.cnki.sgs.1982.02.162
    Baidu(8)
    水量平衡不仅是调水方案与规模的依据之一,而且也是予估自然环境将来变化的基础。实现南水北调,首先会引起地区水量平衡状况的直接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其他环境生态因素与之相适应的某种变化。最后将构成对整个环境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调水影响的性质和范围来看,水量平衡的变化可以划分为三种地区:1.引用区,水量平衡变化的范围主要是在引水口以下的流域,东线是在长江三江营以下地区,中线是汉江丹口以下地区。实行调水以后,水量平衡要素中的径流项减小;2.输水区,指引水通过的输水渠道与蓄水体。实现调水以后,渠道两侧地区土壤包气带充水、地下水补给加大。
  • 问题讨论
    孙建中
    地理科学. 1981, 1(2): 163-170. doi: 10.13249/j.cnki.sgs.1981.02.163
    Baidu(61)
    冰缘学的研究近年来比较活跃。冰缘现象种类很多,其中对于分期比较有效的是冰缘构造现象。这种构造在松辽平原颇为常见。
  • 问题讨论
    董雅文, 何国瑜, 钱君龙, 权力莉, 马杏法, 张水铭
    地理科学. 1981, 1(1): 85-93. doi: 10.13249/j.cnki.sgs.1981.01.85
    Baidu(5)
    环境质量是环境的一个重要属性。环境质量系统分析的目的,是揭示影响环境质量的各种因素(自然、人文)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可为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环境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应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环境质量的特点:(1) 把环境中有联系的事物与现象看作为一个整体,通过理论模型与数学模拟来表征或反映事物现象间的相互关系;(2) 通过对信息输入与输出关系的动态分析,可以揭示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3)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根据环境组分的因果关系追踪污染源。本文以南京东北郊土壤环境为例,概括介绍环境质量系统分析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