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 32 (10): 1186-1192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2.010.1186

Orginal Article

30年来中国地理学综合学术期刊中人文地理学论文载文分析

金晓斌12, 曹雪12, 周寅康12, 黄贤金12, 高怡3

1.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2.南京大学人文地理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93
3.苏州市地方税务局,江苏 苏州 210053

Analysis of Human Geography Articles Published on the Three Chinese Authoritative Geography Journals in Recent 30 Years

JIN Xiao-bin12, CAO Xue12, ZHOU Yin-kang12, HUANG Xian-jin12, GAO Yi3

1.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Oceanographic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Jiangsu 210093, China
2. Research Center of Human Geograph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China
3.Suzhou Local Taxation Bureau, Suzhou, Jiangsu 210035, China

中图分类号:  K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2)10-1186-07

收稿日期: 2012-04-30

修回日期:  2012-07-3

网络出版日期:  2012-10-20

版权声明:  2012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1CB952001)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金晓斌(1974-),男,甘肃兰州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管理研究。E-mail: jinxb@nju.edu.cn

展开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实现了全面复兴。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对1980~2010年《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和《地理研究》3个中国地理学综合学术期刊所刊载的文献进行统计,以人文地理学论文为对象,分别从载文的时空特点、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机构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梳理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热点,并对后期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人文地理学 ; 载文分析 ; 《地理学报》 ; 《地理科学》 ; 《地理研究》

Abstract

As is well-known, ever since the 1980s, Human Geography in China has achieved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and it maintains an extraordinary growth speed. Bibliometrics methods is used in this paper to collect statistics of literature which have been published on the three Chinese authoritative geographical journal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 and “Geographical Research” from 1980 to 2010. With the object of the articles in Human geography, features of the articles and authors which include the space-time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 field, methods, and institutes are all analyzed comprehensively.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research hotspot of Human Geography in China and prospects the trend of human geography development in the later period. Results show that Chinese Human Geography emphasizes on the practical applicability and has intensive exchanges as well as intersects with other subjects. What’s more, a mature system of Human Geography authors of the three journals is taking shape. However, there are several shortcomings during the fast improvement, such as the disequilibrium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b-subjects and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ers, and lack of guidance theories and innovative methods and models. Only by solving these problems can China’s Human Geography keep a rapid and sound development.

Keywords: Human Geography ; article analysis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 Geographical Research

0

PDF (581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金晓斌, 曹雪, 周寅康, 黄贤金, 高怡. 30年来中国地理学综合学术期刊中人文地理学论文载文分析[J]. , 2012, 32(10): 1186-1192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2.010.1186

JIN Xiao-bin, CAO Xue, ZHOU Yin-kang, HUANG Xian-jin, GAO Yi. Analysis of Human Geography Articles Published on the Three Chinese Authoritative Geography Journals in Recent 30 Years[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10): 1186-1192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2.010.1186

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Carl Ritter)被公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他通过对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探讨,认为自然是人文的基本原因,决定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开创了近代人文地理学科[1, 2]。二战之后,人文地理学快速发展,城市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工业地理学等分支学科相继受到重视。20世纪60~70年代,地理学的数量革命给人文地理学带来新的发展契机[3],研究领域日益扩大,内部学科不断专门化,成为具有理论基础、独特方法、注重实证研究的成熟学科体系[4, 5]。英国著名地理学家约翰斯顿(Johnston)从哲学角度将20世纪80年代地理思想流派归结为经验主义[6]、实证主义[7~9]、人文主义[10~12]和结构主义[13, 14]。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人文地理学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和文化转型,不断接受其他学科的新思想、新观念,给人文地理学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15, 16]。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人文地理学研究成果更具综合性、边缘性、可操作性和可视性,与实际应用结合更加紧密[17]。但总体而言,虽然存在地理学二元结构,但人文地理学始终扎根于自然地理学的基础之上,并未与地理学脱离而进入人文社会科学的阵营[15, 18]

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可谓一波三折,主要经历了引入阶段(解放前)、停滞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复兴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和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19, 20]。当前,中国人文地理学在理论创新、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相对其他国家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及其他相关领域改革的需求,中国的人文地理学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21~23]。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特点,本文对1980~2010年《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和《地理研究》3个中国地理学综合学术期刊(以下简称为 “三地”期刊)所刊载的6 978篇专业论文进行统计,分别从载文量、研究领域和研究作者等角度对人文地理学文献进行分析,以期为梳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脉络、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提供参考与借鉴。

1 地理学分类体系

为分析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点,首先需确定其所遵循的地理学学科分类体系,参考相关研究成果[24~26],本文将地理学划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综合(以下简称为“人文自然综合”),以及地理学理论与技术支撑4个方面,见表1

表1   地理学分类体系

Table 1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Geography

1自然地理学2人文地理学3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综合4地理学理论与技术支撑
1.1自然区划学2.1经济地理学3.1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4.1地理学思想
1.2生物地理学2.2城市地理学3.2灾害研究4.2地理学发展史
1.3土壤地理学2.3休闲地理学3.3土地整治4.3理论地理学
1.4水文地理学2.4医学地理学3.4资源地理学4.4地理信息系统
1.5湿地地理学2.5文化地理学3.5全球碳循环研究4.5地图学
1.6生态地理学2.6社会地理学3.6区域地理学4.6地理数量分析方法
1.7气象气候学2.7人口地理学3.7农业地理学4.7地理学教育
1.8化学地理学2.8农村地理学3.8景观地理学4.8其他
1.9海洋地质学2.9历史地理学3.9环境研究
1.10冰川研究2.10旅游地理学3.10规划研究
1.11第四纪环境研究2.11政治地理学3.11发展研究
1.12地貌学2.12交通地理学3.12其他
1.13其他2.13宗教地理学
2.14其他

新窗口打开

2 人文地理学论文载文分析

2.1 载文量统计

在除去地理人物介绍、地理游记、会议综述等非专业论文后,1980~2010年“三地”期刊共刊载专业论文6 978篇,其中人文地理学1 452篇,自然地理学3 057篇,人文自然综合1 828篇,理论与技术支撑641篇(本文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www.cnki.net)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统计时间为2011年7月。),如图1所示。

图1可知,30 a来人文地理学论文发文量不断增加,在增长率上呈现出先缓慢后快速的趋势;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的融合日益加强,2010年人文自然综合类论文超过了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自然地理类论文。

2.2 研究领域

为明确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特点,本文从3个时间段对各分支学科的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即1980~1990年,1991~2000年和2001~2010年。

表2可知,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初步复兴阶段,经济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发展较快,其他分支学科仍处在学习积累过程,发展相对较缓;20世纪90年代后,在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地理学发展迅猛,犯罪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分支学科被相继引入,并崭露头角;2000年以后,人文地理学发文量大幅增加,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依然是人文地理学发展的主流方向,发文量占70.5%,与此同时,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展,交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新兴学科呈现出增长态势。

2.3 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总体上可分为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两大类[24],在实际应用中,定量研究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基于方法的模型计算和基于案例的实证分析。为便于统计分析,本文将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划分为理论类、方法类、实践类和综述类4种类型。

图1   1980~2010年“三地”期刊中地理学专业论文统计

Fig.1   The statistics of geography articles from the three Chinese authoritative geography journal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and Geographical Research) in 1980-2010

表2   “三地”期刊中人文地理学二级学科论文统计(篇)

Table 2   The articles of Human Geography published on the three Chinese authoritative geography journals in recent 30 years

二级学科合计1980~1990年1991~2000年2001~2010年二级学科合计1980~1990年1991~2000年2001~2010年
经济地理学37941103235农村地理学395727
城市地理学3743363278历史地理学43101419
休闲地理学2002旅游地理学240547188
医学地理学3491114政治地理学7061
文化地理学441934交通地理学7671851
社会地理学551747宗教地理学8116
人口地理学90151659其他6162134

新窗口打开

图2可知,在20世纪80年代人文地理学的复兴阶段,人文地理学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到了20世纪90年代,实践类研究逐渐增加;进入21世纪后,随着实践研究的深入,引进或应用新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成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人文地理学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逐步从理论研究向实践应用转变。此外,2001~2010年,除综述类文献外,其他3类文献的数量都较前20 a大幅增加,这也说明中国人文地理学逐步实现了复兴。但从总体看,中国当前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过度偏重于实践,对理论方法的总结提升以及模型的自主创新还相对薄弱。

图2   “三地”期刊中人文地理学论文的研究方法

Fig.2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articles of Human Geography published on the three authoritative geography journals during 1980-2010

2.4 研究项目资助

按研究经费来源,支持论文的科研项目可分为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级资助项目、省部级资助项目、中国科学院资助项目和其他资助项目。由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始于198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创立于1991年,故本文关于研究经费的统计自1991年开始。1991~2010年,“三地”期刊共刊载人文地理类论文1 318篇,其中标注资助项目的论文共1 069篇,占81.2%,国家级项目数量最多,占73.2%,且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主;其次是省部级科研项目,占12.4%。这表明国家对相关科研的支持力度很大,社会力量参与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份额仍有待提升。

3 人文地理类载文作者群分析

3.1 作者所属单位与地域分布

论文作者的所属系统、地域分布(作者的地域分布指作者单位所在地。)及发文数量可反映出不同地域、不同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与科研能力。本文将人文地理类论文作者所属的系统划分为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系统和其他科研院所。1980~2010年间,“三地”期刊中人文地理类论文共有第一作者850人,所属单位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作者数量和论文数量分别占65.1%和67.8%,其次为中国科学院系统,比例分别为26.5%和27.4%。就具体研究单位而言(如同一论文标注的研究单位超过1个,以第一单位进行统计。),发文量超过30篇的有11所,超过100篇的有4所。在发文量超过30篇的科研单位中,3所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系统,8所为高等院校,共发表论文883篇,占人文地理学论文总数的60.8%。发文量超过100篇的4个单位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共发文609篇,占人文地理学论文总数的41.9%。

“三地”期刊中人文地理学论文的作者群地域分布情况见表3。人文地理学论文作者覆盖了除西藏自治区以外的中国其他各省份,还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等8个国家的14名学者,这说明“三地”期刊稿件来源丰富,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另一方面,国内作者大多集中在北京市和江苏省,占作者总数的47.6%,占总论文量的51.2%。这表明中国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力量较为集中,形成了以北京、江苏为核心,以东北地区(辽宁、吉林)、文化积淀厚重地区(陕西、河南)和经济发达地区(广东、上海)为重点的发展局面。这也说明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区域格局还很不均衡,西部地区的研究力量仍较为薄弱,相应的学科建设和研究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表3   “三地”期刊人文地理作者群统计

Table 3   Distribution of authors of Human Geography articles published on the three Chinese authoritative geography journals in recent 30 years

地域作者数(人)论文数(篇)地域作者数(人)论文数(篇)地域作者数(人)论文数(篇)
北京市279534福建省1419云南省68
江苏省139210湖南省1315贵州省43
广东省82170四川省1120黑龙江省34
辽宁省60100湖北省1015内蒙古自治区33
上海市4770香港1016宁夏自治区32
陕西省3041山东省910新疆自治区33
吉林省2936天津市99江西省21
浙江省2631重庆市99青海省22
安徽省2237甘肃省812台湾省22
河南省1638河北省66广西自治区11
国外1414山西省610海南省11

由于存在作者在不同地域之间的迁移,按地域分布统计的作者总数超过实际作者人数。

新窗口打开

3.2 合作度与合著率

作者合作度指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论文合著率指由2名及2名以上作者共同署名的论文比例。30 a来,“三地”期刊发表的人文地理类论文的合作度约为2.5,合作率为72.9%,作者数小于4人的论文比例为80.9%,见表4

从期刊角度分析,3种期刊中人文地理类论文的合作度与合作率相差较小,其中,《地理学报》论文合作度最高而合著率最小,《地理科学》论文的合作度最小而合著率最高,这主要是由于两种刊物中5人以上作者的论文数量有所差别;《地理研究》的载文数与作者数均较多,故其论文的合作度和合著率都偏高。从时间角度分析,30 a来,“三地”期刊人文地理类论文的合作度与合著率均大幅提高,这表明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不断转向团队合作的方式,学者间的交流日趋频繁,并不断向深入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3.3 核心作者群

某一刊物的核心作者群是指在该刊物上发文较多、影响较大的作者集合。一般而言,在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较多的作者,往往其在所属研究领域中取得的学术成就也较为突出,因此核心作者群就成为衡量某一学科发展程度及未来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按照普赖斯理论[27],论文发表数量在N篇以上的作者即称为核心作者,其中 N=0.749ηmax12ηmax为所统计年限中发表论文数量最多作者的论文篇数)。

经统计分析,“三地”期刊中人文地理类单人发文量以顾朝林教授的23篇为首。由上述公式计算,N≈3.6,即30 a间,在“三地”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3篇的学者即为人文地理学核心作者,共123人,占全部作者比重的14.5%,共发表论文620篇,占论文总数的42.7%,接近于普赖斯定律(②按普赖斯定律,当核心作者所著论文比重达到50%时,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核心作者群。)的50%。

3.4 作者年龄结构

30 a间,在“三地”期刊上发表人文地理类论文的850位作者中,共有693位作者标注了年龄;在123位核心作者中,有122位标注了年龄。本文按照40岁以下、41~50岁、51~60岁、61~70岁和70岁以上(发文时年龄)5个年龄段进行统计,见图3。

图3所示,从科研成果角度分析,在全部作者中,41~60岁的作者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而在核心作者群中,51~60岁的作者成果最为丰富。60岁以上作者的活跃阶段主要在20世纪80~90年代,这表明老一辈人文地理学家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复兴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40岁以下学者虽然人数较多,但由于人均论文量少,在核心作者群中的比重也较低。但可预见,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奋斗,这部分学者的科研成果将大幅增加,并不断成长和形成人文地理学的新一代核心作者群。

表4   “三地”期刊人文地理类论文的合作度与合著率

Table 4   The cooperative degree and coauthor rate of the articles of Human Geography published on the three Chinese authoritative geography journals in recent 30 years

期刊/年份作者数目及论文篇数(人/篇)作者数(人)合作度合著率(%)
12345>5论文合计
《地理学报》(1980~2010年)1291179453302244511542.671.0
《地理科学》(1980~2010年)1161621155113946611132.475.1
《地理研究》(1980~2010年)14917112154291754113292.572.5
1980~1990年8632104201342061.535.8
1991~2000年172873315793236031.946.7
2001~2010年136331287139633999527872.886.3
合计3944503301587248145235962.572.9

新窗口打开

图 3   人文地理类论文作者年龄统计

Fig.3   Ages of authors of Human Geography articles published on the three Chinese authoritative geography journals in recent 30 years

4 结论与讨论

30 a来中国人文地理学全面复兴的进程不断加速,载文量不断增加,并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应用性和实用性明显。一直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遵循“以任务带学科”的思想,强调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的战略需求[28, 29],表现为在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热点逐渐变化,研究方向不断拓展。20世纪80年代,为促进国家经济建设,重点发展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和农业地理学;20世纪90年代,人文地理学与区域科学紧密联系,形成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主要关注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地区间的发展差异;21世纪以来,新经济背景下的人文地理学更加注重区域可持续发展,关注环境、资源、土地等方面,应用趋向更为突出[30]。与此同时,国家对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学科地位不断上升,具体表现为国家级科研资助项目,尤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成为人文地理学科研工作的主要经费来源。

二是,融合性和交叉性增强。边缘性与综合性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学科特点之一,其根本宗旨是综合自然社会等因素,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运动及其影响,这也决定了人文地理学必然会走向更高层次的融合[31],具体表现为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以及其他学科的融合不断加深,人文自然综合类文献发文量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三地”期刊中人文地理类论文的合作度与合著率不断提高,学科发展不断转向团队合作的方式,学者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并不断向深入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三是,已初步形成核心作者体系。目前“三地”期刊核心作者发文比重达到42.7%,虽然还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人文地理核心作者体系,但已经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标准研究队伍,这对于一个才全面复兴30 a的学科已是难能可贵。从作者年龄结构看,老一辈人文地理学家为学科的复兴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51~60岁的中年学者仍居主体地位,40岁以下的年轻学者正在逐步成长。

四是,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分支学科间发展的不平衡。30 a来,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发展迅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但各分支学科之间的发展尚不平衡,这既受前期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的影响,也与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应用性导向相联系;二是科研力量和研究成果的地域分布不平衡。目前“三地”期刊中人文地理类近一半的作者和论文来自于北京和江苏,科研力量的区域分布严重不平衡,西部地区的研究力量较为薄弱。

五是,人文地理学学科偏重于实践,理论方法指导仍显不足,技术与模型方法的自主创新较少。目前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体系尚未完整构建,研究成果中借鉴和转入的较多,独创性研究成果较少,有些模型过于简单,尚不具备必要的解释力[32, 33]。目前中国人文地理学者“重实践、轻理论方法”的现象仍较为突出,引进或应用国外已有理论或技术方法解决国内问题的思维定式较为普遍,从而导致目前人文地理学学科理论建树尚显薄弱,原创方法与模型较少等问题。

综上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迅速,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日益紧密,应用性与实用性明显增强,内部各分支学科联系不断深入,与自然地理学等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日益深入,基本形成了以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为主体,多分支学科不断发展的人文地理学研究格局。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显现出一些问题,如学科发展不平衡、人才分配不平衡、理论指导不足、模型方法自主创新较少等。后期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应着重解决这些问题,为实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全面复兴贡献力量。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李旭旦.

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及其近今趋向

[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2, (2):1~10.

[本文引用: 1]     

[2] 吴建藩.

德国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J]. 人文地理, 1986, (1):2l~26.

[本文引用: 1]     

[3] 翟有龙,李传永. 人文地理学新论[M].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本文引用: 1]     

[4] 陆林.

人文地理学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本文引用: 1]     

[5] 王恩涌,赵荣,张小林,. 人文地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本文引用: 1]     

[6] May T.Social research: issues,methods and process[M]. Berkshire: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1.

[本文引用: 1]     

[7] Harvey D.

Explanation in geography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69.

[本文引用: 1]     

[8] Dewey J.

Logic:the theory of inquiry

[M]. New York: H.Holt and Company, 1938.

[9] Bernstein R J.Praxis and action: Contemporary philosophies of human activity[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1.

[本文引用: 1]     

[10] Buttimer A.

Grasping the dynamism of lifeworld

[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76, 66(2): 277-292.

[本文引用: 1]     

[11] Relph E.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M]. London: Pion, 1976.

[12] Tuan Y F.

Geography, phenomenology, and the study of human nature

[J]. Canadian Geographers, 1971, 15(3): 181-192.

[本文引用: 1]     

[13] Johnston R, Sideway J.

Geography and geographers

[M]. Oxon: Hodder Education, 2010.

[本文引用: 1]     

[14] Rosenau P M, Rosenau P V.Post-modernism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Insights, inroads, and intrusions[M].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本文引用: 1]     

[15] 顾朝林,陈璐.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及新趋势

[J]. 地理学报, 2004, 59(S1):11~20.

[本文引用: 2]     

[16] 顾朝林,于涛方,李平. 人文地理学流派[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本文引用: 1]     

[17] 乔家君.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文地理研究进展及趋向分析

[J]. 人文地理, 2004,19(3): 78~83.

[本文引用: 1]     

[18] 刘云刚,许学强.

中国地理学的二元结构

[J]. 地理科学, 2008,28(5): 587~593.

[本文引用: 1]     

[19] 张小林,石诗源,王亚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41(1): 26~34.

[本文引用: 1]     

[20] 顾朝林,刘海泳.

西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J]. 地理科学, 1999,19(3): 46~51.

[本文引用: 1]     

[21] 方创琳,周尚意,柴彦威,.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30(12): 1470~1478.

[本文引用: 1]     

[22] 汤茂林.

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识问题

[J]. 人文地理, 2010,25(4): 1~6.

[23] 苗长虹.

欧美经济地理学的三个发展方向

[J]. 地理科学, 2007,27(5): 617~623.

[本文引用: 1]     

[24] 基钦

R,泰特 J N.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M]. 蔡建辉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6.

[本文引用: 2]     

[25] 顾朝林.

转型中的中国人文地理学

[J]. 地理学报, 2009,64(10): 1175~1183.

[26] 李晔琳,秦树辉.

《地理科学》对地理学科发展指向性作用浅析——以1990~2007年为例

[J].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 2010,24(2): 69~72.

[本文引用: 1]     

[27] 丁学东. 文献计量学基础[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本文引用: 1]     

[28] 陆大道.

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机遇与任务

[J]. 地理学报, 2004,59(S): 3~7.

[本文引用: 1]     

[29] 李润田.

中国地理学发展的世纪回顾与展望

[J]. 地理科学, 2008,28(1): 10~14.

[本文引用: 1]     

[30] 史小红.

新经济时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趋势探讨

[J]. 人文地理, 2009,24(3): 22~26.

[本文引用: 1]     

[31] 张京祥.

对人文地理学几个基本问题的诠释——兼论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向

[J]. 人文地理, 1997,12(3): 1~4.

[本文引用: 1]     

[32] 林炳耀.

科学发展趋势与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J]. 经济地理, 1998,18(2): 1~5.

[本文引用: 1]     

[33] 焦连成,陈才.

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困境与对策刍议

[J]. 地理科学, 2007,27(5): 624~629.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