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 32 (10): 1209-1213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2.010.1209

Orginal Article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出地乡村社会变迁研究 ——对山西省中部地区的实证研究

罗小龙12, 田冬3, 杨效忠4

1. 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江苏 南京 210093
2. 南京大学人文地理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93
3.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3
4.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Rural Transition of Outflow Viliage Under the Rapid Urbanization: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Middle Shanxi Province

LUO Xiao-long12, TIAN Dong3, YANG Xiao-zhong4

1.Department of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 China
2. Research Center of Human Geograph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 China
3. Ins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 China
4. 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s and Tour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中图分类号:  K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2)10-1209-05

收稿日期: 2012-05-1

修回日期:  2012-06-8

网络出版日期:  2012-10-20

版权声明:  2012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1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34)、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南京大学地理学)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罗小龙(1977-),男,陕西西安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区域管治、规划和发展政策研究。E-mail: xluo@nju.edu.cn

展开

摘要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乡村地区出现了诸多社会经济问题。在快速城市化的视角下,特别是从城市化对乡村影响的理论角度,对山西省中部地区的3个典型村庄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十分突出,有外出务工人员的农户家庭比例超过60%,但也存在无特殊技能的高龄农民工回流的趋势。此外,研究还发现乡村出现了农村老龄化、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教育、传统乡土社会瓦解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不容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 乡村 ; 人口迁移 ; 社会问题 ; 城市化 ; 山西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the rural labor force pouring into the cities leads to the rising of many 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in the country. In this study, three typical villages in the central area of Shanxi Province are chosen for empirical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apid urbanization, especially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the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on rural areas. It is found that the outflow of rural labor force phenomenon is quite prominent. The proportion that peasant households which have migrant workers is over 60%, and there is also a trend that elder migrant worker who has no special skills returns home. In addition,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other issues in rural areas, such as aging, the low education of children, the woman managing the family alone, the dismantling of traditional rural society, and so on. These problems are inevitable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Keywords: rural ; migration ; social problems ; urbanization ; Shanxi

0

PDF (379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罗小龙, 田冬, 杨效忠.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出地乡村社会变迁研究 ——对山西省中部地区的实证研究[J]. , 2012, 32(10): 1209-1213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2.010.1209

LUO Xiao-long, TIAN Dong, YANG Xiao-zhong. Rural Transition of Outflow Viliage Under the Rapid Urbanization: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Middle Shanxi Provinc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10): 1209-1213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2.010.1209

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生产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入了“第四波”[1]。对城市化,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研究,已经受到学术界和政策研究者的深度关注[2~4]。近年来,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迁移[5],乡村地区出现的社会、经济、空间问题,正在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城市化发展对人口流出地(农村)造成影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城市化对乡村空间影响。其中,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类型、特征和机制成为研究的焦点[6]。近年来,村庄空心化成为许多地区乡村的普遍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主要集中在空心村影响因素[7]、空心村形成机制和演化特征分析[8,9]、整治对策等方面[7]。二是,城市化与新农村研究。此类研究多集中在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探讨上,一些研究者分析了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二者之间内在逻辑联系,认为城市化发展对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带动了新农村建设[10,11],而且也能够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12]。此外,也有学者从中国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入手,尝试用统筹的思想对其协调发展进行了探索[13]。三是,城市化对乡村社会经济影响研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多从宏观层面进行探讨,且存在一定的争议。有学者认为,城市化引起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造成农村“精英”大量流失[14],整体劳动力素质的下降[15],从而给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带来负面影响。也有学者认为,城市化使输出的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在减少贫困、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积极意义[16,17]。特别是乡村城市化的发展,既有利于带动乡村经济,也促进了乡村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城市化[18]

总体来看,在城市化对乡村社会经济影响方面,以往研究主要侧重于宏观层面两者关系的探讨,缺乏对不同区域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出现的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微观层面的总结梳理。本文将选择山西省中部地区的典型村落进行实证调查,重点分析乡村人口外迁的状况,以及存在的社会问题,以深化城市化对乡村社会影响的认识。这不仅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出地乡村社会变迁认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能为解决乡村转型中问题提供启迪。

1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本文选取山西长治市的沁县(倪村、元王村)和武乡县(北涅水村)的3个村庄进行实证研究。从区位来看,沁县和武乡县两县毗邻,且位于晋东南北部,太行、太岳两山之间(图1)。属于中国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沁县矿产资源匮乏,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典型农业县。近年来随着“三农”工作的不断深入,劳务输出已经成为该县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据相关资料显示,截止到2008年,沁县农村劳动力总数为5.64万人,长期外出稳定务工2.62万人,季节性外出务工1.1万人[19]。与其他地区不同,工业化和城市化给耕地非农化带来很大压力[20],沁县耕地非农化趋势缓慢。武乡县位于长治市最北端,由于近几年县域东部煤炭和白云石等矿产的不断探明与开采,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外出务工人员明显减少。但与其对应的西部地区发展较为缓慢,外出务工成为该地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

图1   研究区域地理位置示意

Fig. 1   The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北涅水村位于武乡县的西部,南与沁县毗邻。2010年,全村98户,户籍人口310人(从调研中得知,此数据偏高,因为有常年在外不归者和部分出嫁女子户口未迁者。),耕地面积47.20 hm2,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倪村距离沁县县城北部10 km,全村162户,户籍总人口486人,耕地总面积约67 hm2。元王村位于沁县西北部,是沁县人口规模较大的行政村之一。全村户籍总人口1 461人,共383户,耕地总面积为199 hm2,以玉米、高粱、谷子、马铃薯等农作物为主。此3个村为典型的农业型村庄。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和信息获取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2010年8月至10月,项目组在沁县和武乡县开展调研。对3个样本村随机抽取266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劳动力转移、收入方式、宅基地变化,以及对村庄变迁感知等多个方面。此外,为了确保第一手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度,笔者对农户、村干部、返乡者等32人深度访谈。通过对3个典型村庄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揭示城市化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影响。

2 乡村人口外出总体状况

2.1 乡村人口外出情况

从对农户家庭外出务工人员的调查来看(表1),有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占各自村庄调查总户数比例均较高。在调查的266户中,有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占调查样本总数比例达到了65.4%,其中元王村的比重甚至达到70.6%。由表1可见,1人外出务工家庭占比例较高(42.1%),2人外出务工家庭比重次之。在调研中了解到,中年夫妻或者举家共同外出务工情况较为罕见,随着子女长大成人,无特殊技能的高龄农民工出现回流趋势。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大都缺乏劳动技能,主要从事体力劳动,比重占到大约70%。由此可见,目前人口的外流正在加速乡村的衰退,但可以预见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人口从城市的回流也反过来造成城市化水平表象上的“回落”。这将给城市和乡村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

2.2 外出人口回乡频次

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周期也深刻影响着乡村社会的变迁。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回乡频次进行调查,可以分析外出务工人员在城镇就业的稳定程度,进而推测未来村庄人口演化趋势。从图2看出,所调查村庄均以1~2次/a和不定期返乡人员构成为主,两者之和占70%左右。返乡频率1~2次/a的属于在城市长期工作的人员,其返乡时间主要是春节和亲人团聚以及收秋农忙时期,具有很强目的指向性。而不定期返乡人员,主要因为无特殊技能,随着城市就业市场行情的好坏,在城乡之间摆动,这一群体大约占35.0%左右。 综上所述,调查地区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占到很大比重,在中国城市化的浪潮中农村人口大量减少,而且长期迁移在外务工人员比重较大。这些长期在外务工人员已经成为城市化的人口,尽管其中一些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可能返乡。人口的减少给乡村的社会、经济和空间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产生一些乡村变迁中的社会问题。

表1   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情况

Table 1   The number of peasants working outside in rural households

村名家庭外出
人员状况
人数占调查样本
总数(%)
有外出人员比重(%)
北涅水村一人1935.1857.4
两人1222.22
三人及以上00
合计54100
倪村一人3140.7961.84
两人1114.47
三人及以上56.58
合计76100
元王村一人6245.5970.59
两人3223.53
三人及以上21.47
合计136100

新窗口打开

图2   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频次

Fig.2   The frequency of peasants working outside returning home

3 乡村变迁中的社会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乡村社会影响呈现出多样性特征。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移,带来农村老龄化问题、留守妇女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传统乡土社会瓦解等问题。

3.1 老龄化严重,女性比例高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村庄的常住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主要表现为老龄化严重,女性比例高等特征。调查发现,劳务输出的队伍以青年为主,45岁以下外出务工人数占到被调查外出务工样本总数的近90%,其中34岁以下占到50%左右,北涅水村甚至高达70%。正如一位受访者所发的感慨:“村里平日很少看见年轻人,只有一个人在家的家庭也不少,小孩上学最多一星期回家一次,男的出去打工……”。此外,研究还发现45岁以上外出务工人员正在成为潜在的返乡人员。从调查结果来看,家庭留守人员多为妻子和子女。家庭留守人员中,女性比例明显偏高,达61.3%,而且多为高龄妇女,在北涅水村男女比例甚至达到1∶1.5。

目前,乡村地区的养老和留守妇女成为突出问题。根据调研,大多数家庭在子女成家分户之后,老人主要依靠自身来维持生计(图3)。这是由于子女成家立业后面临生活压力巨大,在经济上也不能予以老人更多的支持。多数外出务工人员,能够在城里养活自己已相当不易,给老人经济帮助的少之又少。因此,老人收入来源几乎全部来自农业种植。在没有过多的开销情况下,可以维持日常开支平衡。一旦出现病残情况,老人的生活将遇到极大困难。在年事已高、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村庄内养老的普遍方式是子女间轮流抚养(一般为儿子之间)。此外,因为经济原因,乡镇和基层村委会的养老设施和保障十分匮乏。留守妇女的生活压力和家庭责任也成为突出问题。

图3   农户家庭养老情况

Fig.3   The income source of rural elderly

3.2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外流,留守儿童成为农村地区的突出问题之一。根据调查,在有儿童的家庭中,69.3%的家庭孩子留在农村,只有30.7%的家庭将孩子带进城里,随进城务工的父母一起生活。留在农村的孩子主要有3种照看方式:由留守老人照看(19.8%);学龄前留农村,上学带走(5.9%);妻子在家照看(43.6%)。

因为不能随父母一起生活,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根据调查,接近70%的受访者认为家人外出务工对孩子教育存在负面影响。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无法督促孩子学习、长期处于单亲或隔代照顾环境中,对孩子性格成长存在很大影响等方面。一位受访的中年妇女曾表示:“孩子他爹经常不在家,平时家里里里外外都得我一个人打点,没有时间管孩子,学成啥算啥吧……”。此外,老年人在教育孩子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老年人无论是思想还是文化上都比较保守落后,对孩子的教育也跟不上”。

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同时,学校教育也出现了服务供给上的短板。调查发现随着青壮年劳动力过度流失,村庄适龄儿童人口开始下降,规模较大的村庄学校因生源较为充足得以保留,但周围小村庄的学校由于生源不足渐渐开始撤销合并。虽然部分村庄依然保存或建有小学校,但配备师资难度较大,学校纷纷停用。这样造成很多小村庄贫困家庭孩子被迫脱离家庭,提前过上寄校生活。也使得小村庄宽敞明亮的教学设施成为了摆设,造成集体资源的浪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以及乡村教育供给的新变化需要我们积极应对,以保障乡村教育的公平。

3.3 正在消逝的传统乡土社会

村庄劳动力转移不仅仅造成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匮乏,更为深刻的是,外出人员对乡村社区的认同感开始淡化、消失。在村庄留守人员看来,外出者长期在外,很少过问村庄的事务。虽然其实际身份仍为村庄成员,但情感上已经把外出者当成某种意义上的“局外人”。外出者也因长年在外奔波,和村庄社会之间来往几乎没有,回家停留时间又很短暂,和村里绝大多数人开始慢慢疏远。根据调查,52.7%的受访者认为传统大家族观念正在淡化。传统的互帮互助的邻里观念也越来越弱,家庭中遇到婚嫁、丧事、收秋等大事件,单纯依靠邻里情感相互帮助把事情办好已显得很困难,事主选择花钱请人包办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此外,外出务工者大多是敢想敢拼的年轻人,可谓村庄的精英,这部分人员的外出,造成了村庄自治组织资源大量流失,进而造成村庄内的管理阶层大多长期由上一代老村民组成,缺乏“新鲜血液”。这样的管理阶层不利于村庄内各个群体的团结,缺乏对村民的凝聚力。而且村庄管理者思想守旧,缺乏足够的能力和相应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4 结论与建议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城镇不断的扩张和发展。与此同时,在广大的乡村地域,出现了人口的急剧减少,并因此引发了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本文通过对山西中部地区3个村庄的调查分析,判断乡村人口减少或衰退的程度,并总结论证了其存在的社会经济问题。总体而言,研究有以下结论和建议。

一是,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十分突出。调研发现,有外出务工人员的农户家庭比例达65.4%。从他们回乡频次来看,超过40%的外出务工人员一年仅回家1~2次,属于已经城市化的人口。这种趋势表明,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外移将加速农村的衰退,加速乡村聚落空间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此外,研究还发现,无特殊技能的高龄农民工有出现回流趋势,是乡村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因此,我们建议各地应当根据各自乡村衰退(人口流失带来的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的实际情况,对耕地流转、宅基地流转置换等作出新的制度安排和创新,以盘活和释放乡村有限的资源。此外,高龄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多年,一定程度上已经接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他们向乡村回流需要我们从他们的需求出发,建设与城市无差别的乡村。

二是,乡村出现的农村老龄化、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传统乡土社会瓦解等问题不容回避。调研发现,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老龄化问题越发突出。老人不仅在生活和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自己,而且还需要照看留守儿童。因此,政府需要尽快强化社会养老事业,使老有所养。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上,一方面因为得不到父母的看护,留守儿童教育成为突出问题;另一方面,随着一些学龄儿童外迁,学龄儿童减少,已有教育设施不得不被迫关闭,进一步加剧了留守儿童的上学难问题。因此,在像学校这样的社会服务供给方面,需要政府引导和市场介入,以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实现教育资源的均等化。对于留守妇女的问题,也应引起社会重视,使农村女性得到应有的关爱。此外,农村劳动力的外迁也进一步加速了传统乡土社会的瓦解,原有的邻里关系和族群关系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建议加强乡村地区的社区工作,塑造新型的邻里关系,以积极的姿态应对乡村转型。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城市化能够加速城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也会推动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但是目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出现社会经济问题不容忽视。只有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和深入的研究,才能制定有效的对策措施。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2] 罗小龙,张京祥,殷洁.

制度创新:苏南城镇化的“第三次突围”

[J].城市规划,2011,(5):51~55.

[本文引用: 1]     

[3] 中国特色城镇化战略和政策研究课题组.

小城镇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建议

[C]//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10,(57):588.

[4] 方创琳.

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政策影响过程与实施效果评价

[J].地理科学, 2012,32(3):257~264.

[本文引用: 1]     

[5] 曹广忠,刘涛.

中国省区城镇化的核心驱动力演变与过程模型

[J].中国软科学,2010,(9):86~95.

[本文引用: 1]     

[6] 邢谷锐,徐逸伦,郑颖.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类型与特征

[J].经济地理,2007,27(6):932~935.

[本文引用: 1]     

[7] 刘彦随,刘玉,翟荣新.

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

[J].地理学报,2009,64(10):1193~1202.

[本文引用: 2]     

[8] 龙花楼,李裕瑞,刘彦随.

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动力机制

[J].地理学报,2009,64(10):1203~1213.

[本文引用: 1]     

[9] 王成新,姚士谋,陈彩虹.

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实证研究

[J].地理科学,2005,25(3):257~262.

[本文引用: 1]     

[10] 毛新雅.

城市化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探究——兼论中国解决农民问题的途径

[J].经济问题探索,2007,(6):4~9.

[本文引用: 1]     

[11] 李景国.

城市化、新农村建设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

[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12):51~55.

[本文引用: 1]     

[12] 任志军,左理.

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研究

[J].经济问题探索,2007,(8):1~5.

[本文引用: 1]     

[13] 刘雪斌.

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

[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7(6):51~57.

[本文引用: 1]     

[14] 石磊. 三农问题的终结[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本文引用: 1]     

[15] 曾绍阳,唐晓藤.社会变迁中的农民流动2004[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本文引用: 1]     

[16] 都阳,朴之水.

迁移与减贫——来自农户调查的经验证据

[J].人口研究,2003,(4):56~52.

[本文引用: 1]     

[17] 马忠东,张为民,梁在,.

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国农村收入增长的新因素

[J].人口研究,2004,(5):1~10.

[本文引用: 1]     

[18] 林初升,马润潮.

我国小城镇结构功能初探

[J].地理学报,1990,45(4):412~420.

[本文引用: 1]     

[19]

沁县政府网.劳务输出成为沁县农民又一致富增收途径

[OL].[2012-05-06]..

URL      [本文引用: 1]     

[1] 叶嘉安,徐江,易虹.

中国城市化的第四波

[J].城市规划,2006,(30):13~18.

[本文引用: 1]     

[20] 程叶青.

农业地域系统演变的动态模拟与优化调控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例

[J].地理科学,2010,30(1):60~65.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