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 32 (11): 1304-1310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2.011.1304

Orginal Article

旅游开发中的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爨底下村为例

刘沛林1, 于海波2

1.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湖南 衡阳 421008
2.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市场与目的地营销研究基地,天津 300074

Study on the AHP Model of Rurality Inheritance in the Ancient Village of Tourism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Chuandixia Village, Mentougou District, Beijing

LIU Pei-lin1, YU Hai-bo2

1.Department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Management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 Hunan 421008,China
2. College of Tourism and Service Management,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4, China

中图分类号:  G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069(2012)11-1304-07

收稿日期: 2012-06-20

修回日期:  2012-11-6

网络出版日期:  2012-11-20

版权声明:  2012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67,41171122)、湖南省自然科学创新研究群体基金项目(12JJ7003)、湖南省人文地理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及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刘沛林(1963-),男,湖南汉寿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传统聚落景观保护与旅游规划研究。E-mail: liu_peilin@126.com

展开

摘要

古村落乡村性传承是存续地方本土文化的关键问题之一,乡村性传承是古村落旅游开发的重要问题。考虑古村落旅游影响、乡村性特征随社会发展的必要性等趋势,构建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层次分析模型,评价因素包括乡村建筑、乡村文化、农业经济、乡村社会和乡村环境5个方面。案例分析以爨底下村为例,评价其在旅游开发背景下的乡村性传承情况,评价结果显示爨底下古村落的建筑、环境、乡村文化与乡村社会等方面的乡村性传承良好,但传统乡村经济特征传承较弱。

关键词: 古村落 ; 乡村性传承 ; 层次分析法

Abstract

Rurality inheritance is a key issu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ncient village. Construction model of assessment of rurality inheritance is researched in this paper, the main factors of the assessment model include village house,village culture, village economic, village society and village environment. The rural architectural inheritance appraises the ancient village building monomer (monuments and sites, historic buildings, traditional dwellings), architectural individuality and locality, the materials of the streets and lanes, context and texture,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historical and the integrity and authenticity of the cultural relics. The rural cultural inheritance appraises the rural lifestyle, villages oral history, religion, folk customs and rural festival or some other inheritance of the local rural culture. The agricultural economics inheritance refers to the inheritance of primary industry’s generalized agricultural economy, generalized production of agro-process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trade or some other aspects. The rural social heritage refers to the one of the rural social structure and power relations, including the internal relations of clan relations, neighborhood relations and the relations of rural governance or the other co-existence of the inter relations. The villages’ environmental inheritance refers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overall settlement pattern of the ancient villages, surrounding landscape and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r the others. The choice of factors was based on the characters of old villages’ merits and distinctions. Subsequently, the model was used in recognizing the impact of rurality inheritance with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based on a case village, Cuandixia Village, the investigate of experts view about Cuandixian indicat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redounded to the keep of village houses, village culture, village society and village environment, but restrained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economic.

Keywords: ancient village ; rurality inheritance ;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0

PDF (437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刘沛林, 于海波. 旅游开发中的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爨底下村为例[J]. , 2012, 32(11): 1304-1310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2.011.1304

LIU Pei-lin, YU Hai-bo. Study on the AHP Model of Rurality Inheritance in the Ancient Village of Tourism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Chuandixia Village, Mentougou District, Beijing[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11): 1304-1310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2.011.1304

农耕文明深植中华民族血脉,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与民族文化特征。乡村这一原本的国人故土,成了以城市市民来源为主的游客观光、休闲与娱乐场所。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劳动、活动及文化成为重要的乡村游场所的内涵吸引力。

现代乡村旅游与传统的乡村休闲活动不同[1]。乡村旅游指以乡村社区为旅游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式、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并以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服务的一种旅游类型,是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旅游类型,它以乡村地域上一切可吸引旅游者的旅游资源为凭借,通过开发乡村生产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乡村村落和民居文化、乡村饮食文化、乡村人文古迹和乡村田园风光等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学习考察、购物等各种旅游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活动[2]。乡村旅游在发展中国家形成趋势,发展的关键在于保持乡村特性[3],即乡村性传承问题。

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是乡村旅游的活动地——乡村[4]。中国幅员辽阔,乡村旅游类型多种多样,有农家乐、采摘园、古村落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中,乡村性的内容与重点不同,古村落旅游在各乡村旅游类型中条件最好,集合了聚落景观、建筑遗产、乡村环境、传统文化以及乡村社区等资源。

中国学者对旅游资源条件好的古村落旅游研究较为集中,如八卦村[5],黟县[6, 7],西递、宏村[8~17],以及吐鲁番吐峪沟麻扎村等[18]。古村落旅游研究中关于古村落的开发与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益相关者权利等问题研究者最为关注。古村落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社会和经济发展,是增强自身能力的现实选择,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真正实现旅游发展与古村落发展的双赢[19]。古村落乡村旅游的重要驱动力来自于旅游者感知到古村落空间及其服务的乡村性。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本质特性,乡村性测评、保护与传承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是指导乡村旅游开发、经营和管理的重要依据[20~22]。本文探讨现代社会经济背景下,旅游开发利用中的古村落乡村性传承问题。

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方法

乡村性的传承体现在多方面,即便对于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这样的具体类型,它依然是一个多因素的系统性问题。普遍意义上的乡村性指生态、职业、社会文化和认知4个要素,而乡村旅游中的乡村性更侧重于乡村特质的乡村环境(包括自然、人文)、乡村经济、乡村社会、游憩机会和基础设施5个方面 [22]。乡村性传承的基本逻辑是基于人类社会动态发展的必要性与现实性,部分原有乡村性传统特色予以保留,而另外一些部分,如卫生差、交通不便、没有电力供应等特征一般没有保留意义。

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法)[23],依据独立与完备性的因素选取原则,辨析乡村性传承要素及相互关系。从分析古村落乡村性传承的要素入手,建立层次分析评价模型,揭示古村落型乡村社区的乡村性传承的相关因素及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1.1 评价因子与评价层次关系

本研究中的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立足于乡村本身,旅游则是古村落乡村性传承的一个重要现实或潜在发展背景。综合国内外古镇、古村落保护及乡村旅游、乡村性保护的相关研究成果,基于考察指标的独立性与完备性要求,本研究中的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由乡村建筑、乡村文化、农业经济、乡村社会,以及乡村环境5个相互独立的准则层构成。

设古村落乡村性传承A=(B1,B2,B3,B4,B5)

乡村文化传承评价乡村生活方式、村落口述历史、宗教信仰、民俗与节事等地方性乡村文化的传承。农业经济传承指第一产业广义农业经济、广义农业加工产品生产、传统农业贸易等方面的传承。乡村社会传承指乡村社会结构及权利关系的传承,包括宗族关系、邻里关系、乡村治理关系等方面内在联系的依存。乡村环境传承指古村落整体聚落形态、村落周围景观风貌与乡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保护。

准则层的含义及其构成评价因子如下:

乡村建筑B1:乡村建筑保护强调从建筑单体(古迹遗址、历史建筑、传统民居)、建筑个性与地方性、街巷道路、建筑风格与历史文化见证物等的完整性与原真性的修缮与保护方面进行评价[9, 18, 24~27]

乡村文化B2:乡村文化保护从乡村生活方式、村落口述历史、宗教信仰、民俗与乡村节事传承以及乡村文化的地方性等方面考察[21, 28~32]

农业经济B3:包括传统农、林、牧、渔(含有海洋渔业)业、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及主要依赖第一产业的较小规模的加工工业、传统农业贸易等方面[8, 33]。由于保存较好的古村落在进入性许可的条件下大多都可开发为旅游地,因此,基于古村落现实情况,本研究中的农业经济考虑了农业产品旅游商品化的情况。

乡村社会B4:乡村社会考察乡村社会结构及权利关系,包括宗族关系、邻里关系、乡村治理关系等 [29, 32, 34, 35]

乡村环境B5:乡村环境保护强调古村落整体聚落形态,以及构成古村落整体景观与文化必要的缓冲环境,即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农业景观风貌带或自然景观风貌带,此外还考虑乡村优良生态环境质量等观感方面[21, 36~38]

1.2 权重确定

乡村性的传承体现在多方面,但各种乡村性特征的传承必要性及重要性随社会文明发展状态、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因此,确定各因素权重对乡村性传承评价模型十分重要。本研究提出的层次评价模型对B层各准则层之间的关系与C层指标层各指标之间的关系按九度标度法对各因素的相对关系进行对比评价,9度对比值含义见表1

表1   标度定义表

Table 1   Definition of scale

标度定义
1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具有同样重要性
3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稍重要
5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
7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强烈重要
9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极端重要
2、4、6、8表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倒数倒数若i元素与元素j的重要性之比为aij,则要素j与要素i的重要性之比为1/ aij

新窗口打开

运用专家法判断乡村性特征:乡村建筑、乡村文化、农业经济、乡村社会和乡村环境5个方面的相互关系,B层(准则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判断矩阵如下:

A=13423131312121413113121223121322121

计算判断矩阵A的特征向量为 w=(0.772 491,0.258 128,0.142 067,0.468 918,0.310 742)。矩阵最大特征根λ≈5.158 9。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比率检验:

CR=λ-nn-1·RI

式中RI=1.12,n=5(RI查自随机一致性指标表),CR≈0.035 47<0.1,通过一致性检验。

同理,根据乡村性传承指标的相互比较关系特点构建古村落建筑保护、乡村文化传承、农业经济传承、乡村社会传承、乡村景观与环境传承的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帮助调整定性判断逻辑的合理性,最终得到各因子层的判断矩阵及检验结果及特征向量(表2~6)。

表2   判断矩阵B1-C1-C4

Table 2   Judgment matrix B1-C1-C4

B1C1C2C3C4WB1判断矩阵检验
C115310.6740λ=4.2272
CR=0.08<0.1
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
C21/511/31/30.1391
C31/3311/30.2685
C415310.6740

新窗口打开

表3   判断矩阵B2-C5-C8

Table 3   Judgment matrix B2-C5-C8

B2C5C6C7C8WB2判断矩阵检验
C51131/20.4159λ=4.0042
CR=0<0.1
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
C61131/20.4159
C71/31/311/50.1453
C822510.7956

新窗口打开

表4   判断矩阵B3-C9-C11

Table 4   Judgment matrix B3-C9-C11

B3C9C10C11WB3判断矩阵检验
C9111/30.3015λ=3
CR =0<0.1
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
C10111/30.3015
C113310.9045

新窗口打开

表5   判断矩阵B4-C12-C14

Table 5   Judgment matrix B4-C12-C14

B4C12C13C14WB4判断矩阵检验
C12111/90.1098λ=3
CR =0<0.1
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
C13111/90.1098
C149910.9879

新窗口打开

表6   判断矩阵B5-C15-C17

Table 6   Judgment matrix B5-C15-C17

B5C15C16C17WB5判断矩阵检验
C1511/51/50.1400λ=3
CR=0<0.1
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
C165110.1400
C175110.7001

新窗口打开

1.3 古村落乡村性评价模型

由此构建了一个评价因子互相独立,具有层次性,与古村落乡村性传承紧密相关的,较为全面、独立、清晰的评价结构。对各矩阵列向量进行系数化整理,得到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模型的层次因子与权重关系见表7

2 爨底下村乡村性传承评价

根据表7构建古村落乡村性传承模型,选取具体的案例地进行综合评价,一方面检验模型的应用性与操作性,一方面结合具体案例地考察旅游开发进程中古村落乡村性传承存在的问题或优势。

2.1 爨底下村概况

爨底下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西北部的深山峡谷中,村面积仅5.33 km2,清水河流域,海拔650 m,属太行山脉,四面群山环抱。爨底下村位置险要,是京城连接边关的军事通道,又是通往河北、内蒙古一带的交通要道,曾为京西古道上一处繁荣的商品交易客栈。

爨底下村落座落在峡谷北侧缓坡上,依山而建,形成独特的北方山寨古村落景观。村落中古民居整体坐北朝南,占地约10 000 m2,现存院落76个,房屋656间。爨底下的旅游物质资源主要是古民居及其古村落聚落景观,其古民居以清代四合院为主体,具有北京四合院的基本形制和以传统的院落空间为核心的一般特点,即内向开敞,外向封闭,具有严谨的空间秩序,明显的中心轴线,各房间均有严格的等级划分。爨底下四合院基本是由正房、倒座和左右厢房围合而成,部分设有耳房、罩房,具有一定的轴线关系。建筑形式基本为硬山清水脊,板瓦石望板,大门楼及主体建筑前脸磨砖对缝,余部墙体为四角硬,全部采用细腻质坚的青砖。爨底下山村与自然结合,其和谐的布局,灵巧的四合院,古朴的乡土文化积淀等,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36]。爨底下村古村落内部生活系统完善但相对封闭,其居民以中老年原住民为主,居民的住房多以继承私房的方式获得且面积普遍较大,但由于旅游开发和利益驱动,私自搭建住房的现象较为普遍。

表7   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模型

Table 7   Model of assessing rurality inheritance of ancient village

目标层准则层权重评价指标层特征向量指标层权重系数权重
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古村落建筑保护B10.395673建筑单体保护与传承C10.67400.3839140.151904
街巷特色保护与传承C20.13910.0792320.03135
建筑风格传承C30.26850.1529390.060514
历史文化标志性建筑传承C40.67400.3839140.151904
乡村文化传承B20.132214乡村生活方式传承C50.41590.2346140.031019
村落口述历史传说传承C60.41590.2346140.031019
宗教信仰传承C70.14530.0819650.010837
民俗与乡村节事传承C80.79560.4488070.059339
农业经济传承B30.072767适度农业生产传承C90.30150.3333330.021939
特色传统农业工艺传承C100.30150.3333330.021939
农业过程及产品旅游商品化C110.90450.3333330.065818
乡村社会传承B40.240182乡村宗族关系C120.10980.0909320.02184
乡村邻里关系C130.10980.0909320.02184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C140.98790.8181370.196502
乡村景观与环境传承B50.159163聚落整体性传承C150.14000.1428430.022735
聚落生态环境传承C160.14000.1428430.022735
聚落视觉印象传承C170.70010.7143150.113693

新窗口打开

2.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爨底下村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

通过本研究提出的层次分析法对爨底下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乡村性传承进行评价,借助这一过程和结果同时反思爨底下村为例的古村落乡村性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2007~2011年期间6次到访爨底下实地调查,其中两次实地调查中经村委会成员协调,组织了与村委会成员及部分村民的访谈活动,访谈调查内容为古村落保护、村落乡村性传承与旅游发展问题。通过翔实的爨底下村调研后,邀请调查组成员及对爨底下村古村落建筑与旅游接待情况熟悉的建筑研究、旅游研究以及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研究领域学者共20人对爨底下乡村性传承问题进行评价(Yong等指出,15~20人组成的专家小组一般即可开展专业性研究判断[39])。本研究调查对爨底下村乡村性传承各因子设计评价标准为百分值理想值评价,德尔菲专家评价法得到对爨底下乡村性传承情况各因子得分及其在AHP法评价模型中的得分情况见表8

2.3 爨底下村乡村性传承评价分析

从爨底下村乡村性传承评价的总体情况来看,爨底下村乡村性传承总体状况良好:爨底下村在乡村环境情况方面综合得分较高,相关评价因子在视觉印象、聚落整体性与聚落生态环境方面的评价得分很高;乡村建筑评价中的街巷保护与传承得分较高,这与爨底下聚落整体性评价得分较高一致;乡村社会评价中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得分较高;爨底下村的乡村经济评价中的各项得分都不高。

结合爨底下乡村性传承实地调研来看,旅游开发实践对爨底下村的乡村性传承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爨底下村是京郊知名的村落型景点,除了传统古村落观光,村民以家庭为单位提供的农家乐住宿与餐饮招待服务是爨底下村重要的旅游休闲产品,在自家院落场地从事的餐饮、住宿招待成为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旅游开发带来的收益使得村中大部分中年劳动力均实现了社区内就业,没有发生绝大部分村庄成年人外出打工现象。实地调查走访中得知,村民的自信与自豪感很强,对于乡村本土文化传承的认可性较高,但对于收入与劳动比效益较小的农耕经济村民已很少涉足,爨底下村的种植农业经济比重很低。爨底下村的旅游开发中,农业体验型旅游商品很少,仅有部分农业加工品或手工艺品种类的旅游商品出售。村民参与的旅游开发给村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经济收入的提高一方面提高了村民对于乡村性传承的认可,一方面为村民修缮与维护民居,传承乡村性建筑、文化与环境等提供资金支持。社区参与型的旅游开发由此成为一种重要的、具有可持续动力支持的古村落乡村性传承模式。爨底下村在乡村环境、乡村建筑、乡村文化与乡村社会中得分较高与旅游经济效益带来的旅游乡村性传承动力是分不开的。从爨底下评价中反映出的问题来看,爨底下村的村落口述历史传说传承、农业过程及产品旅游商品化、适度农业生产传承、特色传统农业工艺传承等项的评价得分不高,反映了爨底下村在这些方面的乡村性传承方面存在问题。怎样凝聚与提升古村落乡村性,是爨底下旅游开发中的重要问题,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问题。

表8   爨底下村乡村性传承因子及AHP模型得分

Table 8   Scores of the factors and AHP model of rurality inheritance in Cuandixia

评价因子层乡村性传承
评价指标调查
得分平均值
AHP模型因子
分项得分
建筑单体保护与传承C17210.93712
街巷特色保护与传承C2922.884197
建筑风格传承C3724.356996
历史文化标志性建筑传承C48112.30426
乡村生活方式传承C5852.636637
村落口述历史传说传承C6702.171348
宗教信仰传承C7630.682726
民俗与乡村节事传承C8925.459148
适度农业生产传承C9571.250537
特色传统农业工艺传承C10661.447991
农业过程及产品旅游商品化C11624.080701
乡村宗族关系C12751.638017
乡村邻里关系C13831.812739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C149618.86417
聚落整体性传承C15942.13712
聚落生态环境传承C16922.091649
聚落视觉印象传承C179711.02817
总计-85.78352

新窗口打开

3 讨 论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古村落乡村性传承情况进行评价,是把定性观点判断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检验与表达的逻辑过程,构建了含有具体评价因子、评价系数以及评价层次关系的评价模型。层次分析法的优点在于古村落乡村性传承模型是一个开放性模型,一方面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继续探讨、选取评价因子,另一方面也可继续探讨因子判断矩阵,调整准则层与指标层的评价系数。

本研究构建的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模型的评价对象爨底下村的乡村性特色体现在古村落建筑、街巷特色、聚落以及山区环境等,这些景观基因构成的古村落视觉印象构成古村落乡村性旅游者感知的主要来源。乡村社会、农业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发展的变化,发生的变革具有进步意义,乡村社会与农业经济的传承只能是部分的,有选择性的,但在旅游开发中,怎样通过游客感知层面的产品策划与包装,组织具有展演性与纪念性的传承模式,依然是当前乡村旅游开发可以探讨的话题。总之,乡村建筑、景观及环境给外来旅游者以完整的乡村性传承空间感知,而对其乡村文化、乡村社会以及乡村经济的传承可通过古村落这一乡村性气氛很浓的空间场所,设计旅游活动,开发旅游产品,使旅游者获得乡村性传承过程与成果带来的精神享受与体验。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Lane B.

What is Rural Tourism?

[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1994, 2:7-21.

[本文引用: 1]     

[2] 李肇荣.

关于阳朔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

[J].社会科学家, 2003,(1):36~39.

[本文引用: 1]     

[3] Brohman J.

New directions in tourism for third world development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 23(1): 48-70.

[本文引用: 1]     

[4] Pearce P L.

Farm tourism in New Zealand: a social situation analysi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0, 17(3): 337-352.

[本文引用: 1]     

[5] 陈腊娇,冯利华,沈红,.

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的比较——金华市诸葛八卦村和郭洞村实证研究

[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5, (4):58~59.

[本文引用: 1]     

[6] 胡道生.

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以安徽黟县古村落为例

[J].人文地理, 2002, 17(4): 47~50.

[本文引用: 1]     

[7] 卢松, 陆林, 徐茗.

黟县古村落海外旅游市场研究

[J].经济地理, 2005, 25(2):252~256.

[本文引用: 1]     

[8] 李凡, 金忠民.

旅游对皖南古村落影响的比较研究——以西递、宏村和南屏为例

[J].人文地理,2002, 17(5):17~20, 96.

[本文引用: 2]     

[9] 吴文智.

旅游地的保护和开发研究——安徽古村落(宏村、西递)实证分析

[J].旅游学刊,2002,17(6):49~53.

[本文引用: 1]     

[10] 卢松,陆林, 王莉,.

古村落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为例

[J]. 地理科学,2004,24(2):250~256.

[11] 孙静,苏勤.

古村落旅游开发的视觉影响与管理——以西递-宏村为例

[J].人文地理,2004,19(4):37~40.

[12] 刘昌雪.

世界遗产地旅游推力—引力因素研究——以西递和宏村为例

[J].旅游学刊,2005,20(5):15~20.

[13] 王莉.

古村落旅游地利益主体关系及影响研究——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宏村实证分析

[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3):276~279.

[14] 章尚正, 董义飞.

从游客体验看世界遗产地西递-宏村的旅游发展

[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2):43~46.

[15] 张广汉.

欧洲历史文化古城保护

[J].国外城市规划,2002,(4):36~37,2.

[16] 阮仪三,林林.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

[J].城乡建设,2004,(4):29~30.

[17] 郑林伟.

从“原真性”出发理解建筑遗产保护

[J].建筑与文化,2005,(3):22~25.

[本文引用: 1]     

[18] 李欣华,杨兆萍,刘旭玲.

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以吐鲁番吐峪沟麻扎村为例

[J].干旱区地理,2006,29(2):301~306.

[本文引用: 2]     

[19] 刘昌雪,汪德根.

皖南古村落可持续旅游发展限制性因素探析

[J].旅游学刊,2003,18(6):100~105.

[本文引用: 1]     

[20] 冯淑华,沙润.

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

[J].地理研究,2007,26(3):616~624.

[本文引用: 1]     

[21] 吴丽娟,李洪波.

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非使用价值评估——以福建永春北溪村为例

[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606~1612.

[本文引用: 2]     

[22] 张歆梅.

乡村旅游中游客导向的乡村性研究[D]

.北京:北京大学,2008.

[本文引用: 2]     

[23] Saaty T L.

How to make a decisi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0,48(1):9-26.

[本文引用: 1]     

[24] 刘沛林.

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

[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3(4):1~8.

[本文引用: 1]     

[25] 程远.

“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发展之初探——西递古村保护规划简介

[J].华中建筑,1999,(4):78~81.

[26] 程龙.

中外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比较研究——以古建筑及其遗址开发利用为例

[J].城市问题,2000, 19(6):29~31.

[27] 刘爱河.

文化遗产原真性概念及其内涵演变述评

[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9,(3):8~11.

[本文引用: 1]     

[28] 高祥冠.

平遥古城的原真性保护探讨

[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211~213.

[本文引用: 1]     

[29] 张博,程圩.

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J].人文地理,2008,23(1):74~79.

[本文引用: 1]     

[30] 何方永.

社区居民对乡村旅游乡村性的认知态度研究——以成都市三圣乡红砂村为例

[J].特区经济,2009,(7):141~143.

[31] 张成渝.

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

[J].东南文化,2010,(4):30~37.

[32] 陈麦池,黄成林.

古村落型文化遗产旅游地历史保护体系、原则与策略

[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43~51.

[本文引用: 2]     

[33] 马晓京.

国外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问题研究述评

[J].广西民族研究,2006,(3):185~191.

[本文引用: 1]     

[34] 苑利, 顾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

[J].学习与实践,2006,(11):118~128.

[本文引用: 1]     

[35] 邹统钎, 李飞.

社区主导的古村落遗产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沟爨底下古村为例

[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5):78~86.

[本文引用: 1]     

[36] 许先升.

生态形态心态——浅析爨底下村居住环境的潜在意识

[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4):45~48.

[本文引用: 2]     

[37] 吴冰,马耀峰.

古村落旅游资源评价与保护研究——以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为例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1):121~124.

[38] 刘沛林,董双双.

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

[J].地理研究,1998,17(1):31~38.

[本文引用: 1]     

[39] Yong Y W, Keng K A,Leng T L.

A Delphi forecast for the Singapore tourism industry: future scenatio and marketing implications

[J].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1989,(6):35-46.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