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 32 (12): 1444-1451

Orginal Article

江苏区域文化资本差异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孟召宜, 渠爱雪, 仇方道

江苏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Regional Difference in Cultural Capital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Regional Economy in Jiangsu

MENG Zhao-yi, QU Ai-xue, QIU Fang-dao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Jiangsu 221116, China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069(2012)12-1444-08

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渠爱雪,博士,副教授。E-mail:jsquaixue@163.com

收稿日期: 2012-09-19

修回日期:  2012-12-4

网络出版日期:  2012-12-20

版权声明:  2012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1YJA630008)、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GLD016)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孟召宜(1971-),男,江苏睢宁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文化与经济研究。E-mail: jsmengzhaoyi@163.com

展开

摘要

基于企业家精神的文化资本测度,以私有产权企业就业人数、专利授权量为创业创新精神的代理变量,从县域、省域2个层面分析1990~2010年江苏区域文化资本差异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 ① 区域文化资本具有动态变化性,呈现不断提升趋势;② 文化资本区域差异明显,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格局特征;③ 文化资本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其影响在省域层面强于县域层面,文化资本的经济效应表现出层次性;④ 包含“地方政府企业家精神”的创业精神对经济增长影响尤为明显,江苏经济发展的文化根植具有鲜明的地方性。

关键词: 文化资本 ; 创业创新精神 ; 区域经济 ; 江苏省

Abstract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 of entrepreneurship-based culture capital, with employments in private ownership enterprises and patents granted as proxy variables for entrepreneurial spirit and innovative spirit, culture capital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re analyzed on county-level and provincial-level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1990 to 2010.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showed as follows: 1) The regional cultural capital is dynamic. The measurement of cultural capital indicates that, with the optimization of macro environment and the active innovation of cultural subjects,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and innovative spirit have been continuously enhanced and have gradually shaped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Jiangsu with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s its core, leading to the continuous escalation of the cultural capital in the province. 2) Cultural capital shows regional differences. Jiangsu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ultural regions, such as Wu cultural region in the south, Chuhan cultural region in the north and Jianghuai cultural region in the middle. Ow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cultural gene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the cultural capital on the county level in Jiangsu shows great regional differences with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er cultural capital in the south than in the north. 3) Cultural capital has economic effects. On the county level, a medium-level correlation can be found, on the provincial level, a strong and positive correlation can be found between the employment in private ownership enterprise, patents granted and the 4 variables of GDP, GDP per capita, social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and regional employment; also the OLS regression on regional GDP and the employment in private ownership enterprise are extremely significant.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cultural capital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entrepreneurial spirit as its core performs an important role on increasing resident income, promoting employment and boos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moreover, cultural capital exerts different influences at different levels on economy. And 4) cultural embeddednes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tinct locality. The local government entrepreneurship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entrepreneurial spirit of Jiangsu. In this study, the measurement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entrepreneurship in Jiangsu culture has been realized by private ownership containing mixed ownership. When the private ownership includes mixed ownership, there is a highe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mployment in private ownership enterprises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other control variables of economic growth, the OLS regression coefficient is also obviously increased. This shows that the influence of entrepreneurial spirit on economy is particularly enhanced when local government entrepreneurship is concerned and the cultural embeddedn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Jiangsu shows distinct local traits.

Keywords: cultural capital ; entrepreneurial spirit and innovative spirit ; regional economy ; Jiangsu Province

0

PDF (469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孟召宜, 渠爱雪, 仇方道. 江苏区域文化资本差异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 , 2012, 32(12): 1444-1451 https://doi.org/

MENG Zhao-yi, QU Ai-xue, QIU Fang-dao. Regional Difference in Cultural Capital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Regional Economy in Jiangsu[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12): 1444-1451 https://doi.org/

引 言

文化与经济研究是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关注的一重要问题[1~4]。由于文化的抽象性和作用机制的隐蔽性,文化测度以及文化与经济关系的量化成为深化这一领域研究的关键[5]。既往研究主要通过社会调查[6,7]、定性分析和文化比较基础上的文脉解读[8~10]及相似行为模式的辨识实现文化测度。其中行为辨识主要采用以语言、习俗等表征的直接性指标[11~13]和以专利数、私有产权企业新增户数反映创新创业精神[5,14,15] 的替代性指标。在此基础上,主要从3个层面展开文化与经济定量研究:① 微观——企业层面。基于晋江鞋业集群问卷调查表明,近92%的企业认为冒险与拼搏精神、家族主义等文化传统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6]。基于企业长期表现的统计分析表明,企业文化力量与企业长期经营业绩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但这种正比例关系十分脆弱[17]。② 中观——区域层面。中国省域层面面板数据分析表明,企业家精神对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均GDP有显著的正的影响,自我雇佣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提高1%,GDP提高0.1%[5]。③ 宏观——国家层面。国家层面的截面数据分析表明,按照创业意愿衡量的创业精神与按照人均GDP衡量的经济增长水平之间呈U型曲线关系[5]

现状研究在取得丰硕成果,但以下问题仍有待深化:① 空间单元的整合。文化测度及文化与经济研究的前提是研究单元为完整的文化区,且经济单元与文化单元整合。但现状研究多以统计单元进行分析,对文化单元多是默认或忽视[5,10]。② 调查问卷的不足。由于问卷调查反映文化表象,体现文化变异趋向[18]。同时,问卷调查无法超越时空局限与主观影响,故其权威性与客观性受到质疑[5,6,19]。③文化区域性的测度。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在文化资本测度中,如何体现文化资本差异,进而揭示根植的地方性是一重要问题。同时,经验研究仍相当匮乏[5]。基于此,本文以江苏为案例,基于企业家精神的文化资本区域差异和动态变化的基础上,从省域、县域两层面对江苏文化资本与经济发展进行实证探讨,以期深化文化测度与量化,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经验研究。

1 文化资本的内涵与测度

1.1 文化资本的内涵与作用

文化是包括信仰、道德、习俗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20]。由于文化传承与积累,每个人即使没有接受任何正规教育所代表的人力资本投资,也一定习得某种特定的文化或价值观体系,从生产角度看,形成了一种特殊资本——文化资本[21,22]。作为一种能为要素所有者带来额外利润或收入的资产要素,文化与货币、声誉、信息和知识等要素一样可视为资本,即文化资本。在此,文化资本指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观、信念、看法和思维方式的总和[23]。也有学者称之为“精神资本”[24,25]或“素质资本”[26]。Throsby认为文化资本是以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而这种积累在引起物品和服务不断流动的同时,也形成了本身具有文化和经济价值的商品[27],具体可分为有形文化资本和无形文化资本。其中,无形文化资本是一种包括一系列与既定人群相符的想法、实践、信念、传统和价值的心智资本,常以公共品的形式存在于公共领域[27],它不仅是个人资产,也可是企业、城市乃至国家的财产组成部分[28]。文化资本一方面体现了人类行为的本质特征和决定人类选择的基本依据;另一方面,文化资本又潜在制约和影响着制度安排、技术进步及物质利用[23]。在企业层面,文化资本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效率功能和成本功能两方面 [29]。文化资本带来持续收益并具报酬递增特性使其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一种关键性生产要素和最终解释变量[22]。基于价值内涵的文化资本概念的确立,使得文化资本经济作用的经验研究成为可能,并实现文化资本理论研究与主流经济学分析范式接轨[30]

1.2 文化资本的表征与测度

企业家是推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制度变迁最重要的行为主体,企业家行为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而企业家精神与特定区域文化相联系,其既是区域文化影响的结果,也是区域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企业家精神是文化资本的核心,基于企业家精神的文化资本测度成为文化量化的一种重要方式[5]

由于企业家精神主要表现为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因而在实证研究中,形成基于创新创业精神的文化资本测度[5,14]。由于创业创新创优是江苏人文精神的核心,因而基于创新创业的企业家精神的文化资本测度合乎江苏实际。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以专利授权量为创新的代理变量,以私有产权企业就业人数为创业精神的代理变量。由于中国地方政府像一个多部门的集团公司的总部一样管理其辖区内公有性质的乡镇企业,表现出“地方政权公司主义”( local state corporatism)和“地方政府企业家精神”(local government entrepreneurship)[31],从而使得国有产权、集体产权常和私有产权交织在一起,形成混合产权,难以区分,因此有学者在私有产权和混合产权分开的基础上,将混合产权中较为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按0.6系数折算[14]。这方面在江苏也比较明显[32]。以“苏南模式”为例,其是以集体经济为主体、乡村工业为主导、中心城市为依托、市场调节为手段、县乡政权直接领导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并在以后的实践中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多种联合,完善创新这一模式。从制度变迁过程来看,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产权性质经历集体企业的共有产权,到集体控股的企业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第一次改制,再到大中型企业转制为股份合作制或有限责任公司,中小企业或转制为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或通过拍卖、转让改制为私营企业。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乡镇企业的集体所有制的股份制改造[33]。基于此,本文私有产权企业就业人数包括两部分,一是私营个体从业人员,二是将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其他企业从业人员按0.6系数折算,以体现政府作用和江苏“大政府、小社会”的文化特征。实证检验使用的原始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1991~2011年)[34]

2 江苏区域文化资本的动态变化与空间差异

2.1 研究单元

由于中国省级行政单元从元设省至今有700多年。长期稳定的政区,不仅使政区内语言、风俗等文化趋同性加强,而且经由行省的划分使模糊的文化边界明朗[35~40],地域文化指谓更加明确,如岭南专指广东、齐鲁仅限山东等。最终,区域文化越来越依附于这种功能性地区,经过长期的行政整合,省级行政区划与文化区之间逐渐建立一定的内在联系。就江苏而言,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建省,江苏至今已有345 a。经过300余年的行政整合,省内南北文化差异逐步缩小[41]。就县层面而言,从秦推行“郡县制”至今已有2 200多年。长期以来,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关系和以乡土为纽带的地缘关系与县级政权组织紧密结合,形成强劲的内在凝聚力。而中央政府对县级政权的管理主要出于实施有效行政管理和发展地方经济。在这种内外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县作为基层政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长期稳定性[35]。这种长期稳定性使得其对文化影响远远大于省级政区。就江苏而言,自秦代立郡县,江苏境内已有20个县[41]。可见,县、省既是行政单元,也是文化单元。基于此,本文将在省域、县域两个文化层面展开实证研究。

2.2 江苏省域文化资本的动态变化

1990~2010年江苏私有产权企业就业人数持续增长,1990年为35.35万人,2010年为1 548.87万人,年均增长20.80%。与此同时,每万人从业人员中私有产权企业就业人数由1990年的84人/万人提升到2010年的3 258人/万人,年均增长18.82%(图1)。这表明江苏私营、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急剧增长。尤其是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江苏民营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到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江苏民营经济大潮涌起,江苏经济实现了继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90年代外向型经济的构建之后的第三次转型[42]。可见,伴随着宏观环境的不断优化和文化主体的能动创新,企业家不断增多,企业家精神不断扩散,江苏创业氛围日趋浓郁、创业精神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江苏专利授权量从1990年1 455件增加到2010年138 382件,年均增长25.58%。万人专利授权量1990年为0.22件/万人,2010年增至17.58件/万人,年均增长24.49%。这表明,从1990~2010年江苏创新精神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图1)。综合两方面而言,伴随着江苏创业创新精神的不断强化,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江苏人文精神逐步形成,江苏文化资本不断提升。

图1   1990~2010年江苏文化资本变化曲线

Fig.1   The variation curves of cultural capital in Jiangsu in 1990-2010

2.3 江苏县域文化资本的空间分异

江苏地域文化多元,苏南吴文化地区,随着上海的开埠和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形成“实业为主、商贸为辅”的文化观念;而地处苏中、苏北的江淮文化、楚汉文化由于远离上海,故工商业影响甚小,而原有的农耕文化使得其重本而轻末,加之儒家文化的影响熏陶,故区域文化主体循规蹈矩。尤其是苏北地区仍然保留着封闭性、保守性的传统地域文化特征[42,43]。区域文化禀赋不同,区域发展主体创业创新精神不同,从而导致区域私有产权企业发展和专利授权量不同,即区域文化资本不同。从创业精神来看,江苏县域差异明显,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格局(图2a)。其中苏南地区普遍较高,尤其是如东县每万人从业人员中私有产权就业人员2010年高达7 795人/万人,而同期的苏北除阜宁县(6 254人/万人)、建湖县(6 612人/万人)之外,创业意识普遍偏低。尤其是苏北北部,除徐州市区(2 737人/万人)、新沂市(3 806人/万人)略高,其它县市均低于2 354人/万人,其中最低的丰县仅有1 275人/万人。从创新精神来看,江苏县域差异更大,由北向南梯度明显(图2b)。其中苏南的吴江市2010年万人专利授权量高达183件/万人,而苏北地区除大丰市(6.78件/万人)、沛县(7.29件/万人)略高,其余均较低,其中最低的泗阳县仅为0.6件/万人。

图2   2010年江苏县域文化资本的空间分布

Fig.2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capital in Jiangsu in 2010

3 江苏区域文化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

3.1 县域层面的文化资本与经济发展计量分析

在县域层面,通过相关分析对文化资本(每万人私有产权企业从业人数、万人专利授权量)与经济发展(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描述,选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每万人私有企业从业人数与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度)正相关,万人专利授权量与人均GDP低度正相关,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度正相关。这表明,在江苏县域层面,私有产权企业的发展和专利的增多,即以创业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文化资本的增强,对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促进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表1)。由于江苏县域文化不同,县域文化资本不同,使得经济发展的文化力的性质、强弱不同,从而形成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的发展差距;进而形成民营经济的差距,这些差距的耦合叠加使得县域间经济差距逐渐形成并不断拉大(图2)。据统计,2010年,江苏县域人均GDP最大的昆山市为142 185元,而人均GDP最小的丰县仅有15 414 元,两者相差8倍多。

表1   2010年江苏省文化资本与经济发展的Pearson相关系数

Table 1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cultural capi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Jiangsu in 2010

人均GDP
(元)
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
收入(元)
农村居民
人均纯
收入(元)
每万人从业人员中私有产权
企业就业人数(人/万人)
0.614***0.671***0.686***
万人专利授权量(件/万人)0.481***0.507***0.513***

注:***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

新窗口打开

3.2 省域层面的文化资本与经济发展计量分析

在省域层面,首先通过相关分析对文化资本与经济增长及其它经济增长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做初步描述,选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检验。为更好地测度江苏“大政府、小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创业精神与经济增长及其它经济增长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本文对去除混合产权的私有产权企业就业人数也同时进行相关分析,以资对比。如表2所示,运用1990~2010年江苏省私有产权企业就业人数、专利授权量与GDP、人均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区就业人数等4个变量的数据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其中GDP、人均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均按1990年价格进行换算。结果显示,私有产权企业就业人数、专利授权量与GDP、人均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区就业人数4个变量均为高度正相关。这表明,江苏私有产权企业发展、专利技术的增加对于经济增长、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均有重要影响。同时,对比相关分析表明,当私有产权包括混合产权时,私有产权企业从业人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系数有所提高,这表明包括“地方政府企业家精神”在内的江苏创业精神对于促进经济、拉动投资、促进就业有着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地方政府企业家精神”不仅是江苏创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体现了江苏文化特色。而民间创业精神与“地方政府企业家精神”的互动与联动也体现了江苏发展特色。

表2   1990~2010年江苏文化资本与经济增长及其相关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

Table 2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cultural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other variables of Jiangsu in 1990-2010

GDP
(亿元)
人均GDP
(元)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从业人员
(万人)
考虑混合产权的私有产权从业人数(万人)0.996***0.994***0.993***0.972***
未考虑混合产权的私有产权从业人数(万人)0.992***0.990***0.995***0.963***
专利受权量(件)0.854***0.847***0.903***0.769***

注:***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

新窗口打开

为进一步实证检验文化资本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建立如下实证模型:

Yi=AKiβ Liα (1)

式中,Yi表示总产出,用第i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表示,并按照1990年价格进行换算;Ki表示资本存量,在此采用张军等人的研究成果,用第i地区固定资产总投入(单位:亿元)估算[44],并按照1990年价格进行换算;Li表示劳动投入,用第i地区就业人数(单位:万人)估算;α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A为技术水平。在此对模型进行适当修正,将企业家与专业技术人员分离出来,则上述方程可修正为:

Yi=AKiβLiαHiηEiγ (2)

其中,HiEi表示第i地区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家人数,用ηγ分别表示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家的产出弹性。对公式(2)取对数,即为:

lnYi=lnA+βlnKilnLilnHilnEi (3)

对公式(3)进行适当修正,得到以下计量模型:

lnYi0lnKilnLilnHilnEii (4)

式中,α0表示常数项,εi为随机扰动项。由于无法确知专业技术人员数Hi和企业家数Ei,在此分别用地区专利数(单位:件)和地区私有产权企业就业人数(单位:万人)表示。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资本中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的测度与检验。

为更精确度量江苏文化资本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此以地区GDP的对数lnY作为被解释变量,以lnH和lnE作为反映区域文化资本的代表变量,来描述文化资本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运用1990~2010年江苏省统计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回归结果表明(表3),无论私有产权中是否包括混合产权,仅有固定资产投资与创业精神通过检验。以地区专利数表征的创新精神在回归分析中未通过检验,对经济驱动未表现出来。这一方面反映以地区专利数作为创新精神的测度指标仍不够完美,其未能考虑和兼顾政策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等;另一方面也反映,由于工矿企业授权专利比重不高(1990年工矿企业专利授权量占比为20.41%,2010年占比为51.87%),而大专院校以及科研单位的专利技术由于产学研体系的不完善未能充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降低了技术贡献。同时,90%以上为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发明比重太低(1990年发明占授权量比重为4.74%,2010年为5.21%),原始创新太少。可见,技术创新对于江苏经济发展驱动作用仍有待加强。

表3   1990~2010年文化资本对江苏省域经济的影响

Table 3   Impacts of cultural capital on economic growth in Jiangsu in 1990-2010

初次回归二次回归
LnY(未考虑混合产权
的私有产权从业人数)
LnY (考虑混合产权
的私有产权从业人数)
LnY(未考虑混合产权
的私有产权从业人数)
LnY(考虑混合产权
的私有产权从业人数)
LnK0.5*** 0.367**0.403*** 0.377***
LnL-0.0130.912
LnH-0.038-0.016
LnE0.266*** 0.341*** 0.296*** 0.342***
常数项3.940-3.5604. 0493.876

注:*****分别表示在1%、5%水平上显著。

新窗口打开

为进一步明晰创业精神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公式(2)中不显著的变量剔除,则公式(2)修正为:

Yi=AKiβEiγ (5)

对公式(5)取对数和适当修正,得到以下计量模型:

lnYi0+βlnKilnEii (6)

进而以地区GDP的对数lnY作为被解释变量,以lnE作为反映区域文化资本的代表变量,来描述文化资本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运用1990~2010年江苏省统计数据再次进行计量分析,回归结果表明(表3),从文化资本角度看,被解释变量与创业精神的代理变量的OLS回归结果高度显著,且当私有产权中计入混合产权时,回归系数有着明显的提升。这不仅证实了江苏创业精神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再次证实了江苏“地方政府企业家精神”理论分析与现实表现的一致。回归结果表明,当以地区GDP的对数为被解释变量时,私有产权就业人数增加1%,地区GDP将增加0.342%。事实上,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张家港精神和昆山之路均说明,江苏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资源是江苏经济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正是由于江苏文化的能动作用以及经济、文化的联姻形成的江苏发展特色[42],1979~2010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达到12.6%,以占全国1.0%的面积和5.9%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0.4%的国内生产总值、10%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7%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和8.3%的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奇迹(上述数据均为2010年)。未来,江苏应进一步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改革教育内容、发展文化产业等厚实文化资本[22],尤其要弘扬以“创业创新创优、率先争先领先”为内容的江苏精神,激发深层活力,不断创新江苏发展模式。

4 结论与讨论

基于江苏省域、县域层面的文化资本与经济发展研究表明:① 区域文化资本具有动态变化性。基于私有产权企业从业人数、专利授权量的文化资本测度表明,随着宏观环境的不断优化和文化主体的能动创新,江苏创业创新精神不断强化,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江苏人文精神逐步形成,江苏文化资本不断提升。② 文化资本具有区域差异性。江苏南部属吴文化区,北部属楚汉文化区,中部属江淮文化区,源于文化基因不同及文化遗传作用,江苏县域文化资本表现出差异性,形成北低南高的空间格局。③ 文化资本具有经济效应性。在县域层面,每万人私有产权企业就业人数、万人专利授权量与人均GDP等经济指标均中度正相关。在省域层面,私有产权企业就业人数、专利授权量与GDP、人均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区就业人数4个变量均高度正相关,且地区GDP与私有产权企业从业人数OLS回归结果高度显著。基于县域、省域层面的研究表明,以创业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文化资本对提高居民收入、拉动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两个层面相关性不同,表明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具有层次性。④ 文化根植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研究表明,当私有产权包括混合产权时,私有产权企业从业人数与经济增长及其它经济增长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更高,OLS回归系数也明显提升。可见,体现政府促进经济增长、拉动投资、促进就业的“地方政府企业家精神”,不仅是江苏创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苏文化与浙江、广东等地域文化的重要区别。

本文通过在私有产权中计入混合产权,实现了江苏文化中的“地方政府企业家精神”的测度,在文化资本测度中考虑了文化差异性和异质性。但由于私有产权企业就业人数隶属总从业人数,导致生产函数分析中存在一定的共线性。同时,由于测度指标本身具有经济特征,因而计量分析有夸大文化效应的嫌疑。针对于此,在后续研究中,应通过更多的经验研究筛选、甄别测度指标,通过更深的理论分析提高测度指标设计的科学性。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Cooke Philip Nicholas, Clifton Nicholas Charles, Oleaga Mer cedes.

Social capital, firm embeddednes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J]. Regional Studies, 2005,39(8):1065-1079.

https://doi.org/10.1080/0034340050032806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Cooke P., Clifton N. and Oleaga M. (2005) Social capital, firm embeddednes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Regional Studies 39 , 1065–1077.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research project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social capital on the performanc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Es) in 12 UK regions. It first investigat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erformance and social capital use at the firm level, then it seeks to move beyond the confines of the individual firm in order to relate these ‘firm capabilities' findings to the meso‐level to assess regional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relation to social capital. The research on the conscious use by firms of ‘relational embeddedness' in markets shows this to be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SME performance, but not conclusively of regional economic performance measured in terms of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2] 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意识形态和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0~64.

[3] 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8.

[4] 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M].罗家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15.

[本文引用: 1]     

[5] 高波. 文化资本、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8~78.

[本文引用: 9]     

[6] Pan Fenghua, He Canfei.

Regional difference in social capital and its impact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0,20(5):442-229.

https://doi.org/10.1007/s11769-010-0418-0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p>Social capital has played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regional development.China is a country with high stocks of social capital.Using several different indicators of social capital,this study tries to research the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social capital and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apital on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in 1978-2004.Measuring social capital with indicators of associations,charities and blood donation rates,this study finds significant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social capital at provincial level in China.Those indicators for social capital a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regional economic performance.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social capital has a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effect on a long-term provincial economic growth.This relationship exists after controlling policy,macro location factors,and per capita GDP in the initial year.The empirical findings indicate that institutions,culture and social relations are critical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Therefore,the creation and support of social capital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when making regional policy.</p>
[7] James A L.

Demystifying the role of culture in innovative regional economies

[J]. Regional Studies,2005,(39):1197-1216.

URL      [本文引用: 1]     

[8] 霍夫斯坦德.跨越合作的障碍——多元文化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35.

[本文引用: 1]     

[9] 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M].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2:1~24.

[10] 李燕燕. 文化与转型发展:基于中原发展经验的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97,257.

[本文引用: 2]     

[11] 杨超,曹雪锋.

文化、社会资本与亚洲经济增长:对中华文化圈的考察

[J].生产力研究,2007,(10):12~1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社会资本是解释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变量.但一般认为华人社会是一个低信任度--也就是社会资本匮乏的社会,但是文章用实际数据说明,不仅华人社会有着很高的信任度,受与中华文化密切联系的国家也都有非常高的信任度.这种信任在中华文化圈内有着相当高的稳定性,不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影响.
[12] 孙众林,胡松.

文化和地理因素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J].国际贸易问题,2004,(10):60~64.

URL      Magsci      摘要

本文将评估文化和区位因素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影响.首先我们采用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数据估计FDI来源国与东道国的双向Gravity模型,然后运用1997年的数据估计中国与其FDI的主要来源国(28个OECD国家和5个非OECD的亚洲国家和地区)之间的Grayity模型.Gravity模型预测到中国的FDI中有80%来自亚洲国家和地区,由于文化关系,来自香港、台湾省和新加坡的FDI占中国FDI的近60%;假设中国的经济中心位于印度新德里,其FDI值将减少45%;进一步假设中国的经济中心位于新德里而且没有文化关系,其FDI值将减少70%.这说明文化和地理是影响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
[13] 汪德迈. 新汉文化圈[M]. 陈彦,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55~58.

[本文引用: 1]     

[14] 张晔,刘志彪.

政府干预、经济自由与企业家精神

[J].南京社会科学,2004,(9):336~3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263.2004.z2.055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我们使用2000年中国大陆除西藏外30个省市的截面数据,运用 SEM方法,检验了政府干预、经济自由与企业家精神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政府干预对企业家精神的直接效应为正,但政府干预通过经济自由这一中介变量的作 用而对企业家精神的间接效应为负,其总效应也为负.因此,要促进企业家精神的发展,就必须减少政府干预,实现经济自由.
[15] 孟召宜.

文化经济协同演化研究

[D].开封:河南大学,2009,34~39,61,159~268.

[本文引用: 1]     

[16] 林竞君.

网络、嵌入性与集群生命周期研究[D]

.复旦大学,2005,231~259.

[本文引用: 1]     

[17] 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克特著.企业文化于经营业绩[M].曾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6~31.

[本文引用: 1]     

[18] 孟召宜.

基于演化视角的区域文化观念嬗变与创新研究

[J].人文地理,2011,26(6):12~18.

[本文引用: 1]     

[19] 邵培仁,林群.

中华文化基因抽取与特征建模探索

[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38(2):107~1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6425.2012.02.01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华文化基因抽取与特征建模有助于正本清源、去芜取精,也有助于积聚能量、有效增强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基因抽取和特征建模的基本路径包括: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文化遗产贮存保护;利用文化组学(culturomics)数据库构建中华文化基因库;三方印证确认核心文化基因;利用网络技术在线传播。
[20] 泰勒. 原始文化[M]. 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34.

[本文引用: 1]     

[21] Derek Robbins.

The origins, early development and status of Bourdieu’s concept of ‘cultural capital’

[J].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2005,56(1):13-30.

[本文引用: 1]     

[22] 高波,张志鹏.

文化资本:经济增长源泉的一种解释

[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4,(5):102~112.

URL      [本文引用: 3]     

[23] 袁晓婷,陈春花.

文化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表现形式和影响研究

[J].科学学研究,2006,(24):98~1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053.2006.z1.022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文化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一系列价值观、信念、看法和思维方 式的总和,它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文化资本一方面体现了人类行为的本质特征和决定人类选择的基本依据;另一方面,文化资本又潜在地制约和影响着 制度安排、技术进步及物质利用.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文化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表现形式以及其在经济增长中的影响作用.
[24] 罗卫东.

论现代经济增长与“精神资本”

[J].浙江大学学报,2001(11):39~47.

https://doi.org/10.3785/j.issn.1008-942X.2001.06.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现代经济增长,离不开精神因素的作用,用精神资本能解释经济增长中各种实体性生产要素或一般人力资本概念无法解释的现象。
[25] 张佑林.

江浙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分析[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25~44.

[本文引用: 1]     

[26] 李永刚.

传统民间文化理性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基于非正规制度理论的一种新解释

[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2,(1):92~9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一、导言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由哪些基本因素决定的?长期以来,人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审度:一、自然资源禀赋(耕地的多寡、非再生矿物资源的丰瘠、港口码头等水陆运输条件的是否便利);二、资本积累和供给条件(国民储蓄率、外部资本投资潜在可能引进数量);三、分工和迂回生产深化程度(专业化水平、中间生产环链长度、专用工具和工艺的衍生数量);四、技术和人力资本状况(教育水平、研究和发展费用、专利申报数量);五、基本制度结构(界定权利和配置资源的产权和市场制度是否完善).
[27] Throsby David.

Cultural capital

[J].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1999,(23):3-42.

URL      [本文引用: 2]     

[28] Arjo Klamer.

Accouting for social and cultural values

[J].De Economist,2002,(4):453-473.

https://doi.org/10.1023/A:1020146202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a name="Abs1"></a>Economic reasoning heavily relies on an outdated accounting scheme. This article contains a proposal to reconsider the conceptualis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notions of 'goods' and 'capital.' The point is that to account for crucial goods in the life of humans, communities, organisations, and societies, we need to go beyond the accounting for economic capital alone, and include form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capital. These are the capitals that generate the values that really count, i.e. social and cultural values. The issue of measurement remains acute. The argument calls furthermore for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concepts of property and ownership.
[29] 李丽,宁凌.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文化资本[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18~21.

[本文引用: 1]     

[30] Wang Yun,Long Zhi-He.

Cultural capital from an industrial value-chain perspective

[J].Economic Geography, 2009,29(12):2028-2033.

URL      [本文引用: 1]     

[31] Oi J.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J].World Politics,1992, 45(1):99-126.

URL      [本文引用: 1]     

[32] 孟召宜,黄泽虎,李红瑞,.

江苏邳州板材集群演化的文化机理

[J].地理科学,2011,31(11):1368~1375.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明晰邳州文化特征和板材产业集群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运用访谈和问卷调查方法,从心智模型、社会资本和非正式制度三个层面,分析邳州板材产业集群演化的文化机理。研究表明:文化对集群演化的影响具有立体性,以企业家精神为重要内容的心智模型体现文化的内在能动力量,而社会资本和文化的非正式制度作用体现文化的外在动力;文化对集群的影响具有动态性和阶段性,文化影响的力度与产业集群演化的生命周期具有内在逻辑联系性;由于地域文化二元性和文化与经济演化逻辑的差异性,文化对集群的影响具有复杂性;产业集群既具经济特征,也有文化内涵。产业集群一个的重要功能在于文化的储存记忆和"熔炉"作用,其竞争力在于集群文化的自生能力而内生形成的文化生产力和文化创新力,以及建基与此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技术资本快速流畅的转换。
[33] 顾松年.

从苏南模式的创新演进到新苏南模式的孕育成型

[J].现代经济探讨,2005,(4):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2382.2005.04.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在作者三论《苏南模式的创新演进》基础上,纵论苏南模式在不断改革创新下的演进轨迹,阐明了其在演进不同阶段的三大特征形态。作者以今天苏南发展新的生动实践为依据,指出苏南模式与新苏南模式的联系和区别;从区域经济社会系统运行规律性研究的视角,对新苏南模式内涵的要点作出概括,对新苏南模式向成熟化演进的方向进行探索;从而把新苏南模式的来龙去脉呈现在读者面前。
[34]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11.

[本文引用: 1]     

[35] 刘君德. 中国政区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49~52,79~88,140~145.

[本文引用: 2]     

[36] 朱竑,司徒尚纪.

行政建置变更对海南岛区域文化历史发展的影响研究

[J].地理科学,2006,26(4):490~4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6.04.018      URL      摘要

一个区域文化的发展除了受历史时期科技发展水平、移民、国家开拓方略等因素的影响外,也因为 行政建置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不同。不少地方因为长期隶属于同一个行政区,在文化上就表现出非常明显的趋同性。而历史期海南岛区域文化的发展进度则与反映中 央王朝重视程度的行政建置的级别、深入岛内实质管理的辖区大小等要素紧密相关。行政建置变更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海南岛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重要的导向标。在 探讨了历史期海南岛行政建置变更对海南岛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以期对海南岛区域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寻求上层建筑方面的依据。
[37] 朱竑,薛德升,曹小曙.

历史时期官吏在海南开疆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J].地理科学,2002,22(2):145~1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2.02.003      URL      摘要

以海南岛开疆文化的发展为例,探讨了历史时期各级官员在海南岛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指出我国历代的朝廷官员为特殊的选拔机制,从而较一般人更有能力在边疆文化发展呼社会进步中发挥主要作用。文章最后指出,现今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中,从经济发达地区选派干部到西部挂职锻炼,以及从经济落后地区选派优秀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学习是新时期的两种行之有效的开疆举措。
[38] 薛东前,刘虹,马蓓蓓.

西安市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特征

[J].地理科学,2011,31(7):775~780.

URL      摘要

研究文化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有 利于了解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引导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以西安市文化产业为例,通过空间点模式分析,利用L函数得出西安市十个区域文化产业的集中指 数,结合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将研究区域分为:核心区、潜力发展区和分散区。通过地理集中度分析和核密度图,得出结论:①现阶段西安市文化产业的空间分 布整体上是南密北疏的格局,并呈现以内城为中心的集中态势,集中模式以自下而上型为主,各区域的集中呈现不平衡状态;②影响各区域产业分布的因素包括:资 源禀赋,区域职能,相关及支持性机构,政府政策;③产业空间分布的研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④西安市文化产业分布具有动态变化性特征。
[39] 唐顺英,周尚意.

浅析文本在地方性形成中的作用——对近年文化地理学核心刊物中相关文章的梳理

[J].地理科学,2011, 31(10):1159~1166.

Magsci      摘要

新文化地理学是英国一批文化地理学者在1980年代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它与传统文化地理学有所不同,区别之一在于是否关注电影、文学作品、绘画等文本所再现的地方性。近年在英美文化地理学的核心刊物中,许多文章研究了由文本再现出来的地方性。地方性是文化地理学最主要的研究议题之一,它是文化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地理学分支结合的关键概念。梳理这些文章,旨在归纳出文本在地方性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分析结论如下:① 文本可以通过再现3种内容来建构地方性:当地的景观、日常生活实践和业已消失的文化;② 文本再现地方性的机制多来自人们的意识形态需要,"我"与"他者"的精神诉求不同,再现的地方性也不同;③ 文本的再现对地方性既会有强化作用,也会有削弱作用。归纳出这种三种结论后,尚需要进一步讨论如下问题:在地方性的形成中,文本的作用是否是或缺的。如果不是或缺的,而是必须的,那么文化地理学者则必须研究文本中再现的地方性。
[40] 俞万源.

城市化动力机制:一个基于文化动力的研究

[J].地理科学,2012, 32(11):1335~133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文化是新时期城市化发展研究的新视角。在文献综述基础上, 对新时期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进行理论探讨, 分析文化动力对城市化发展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文化是文化经济时代城市化发展的新动力;文化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和动力源, 是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促进文化产业与文化经济发展、促进人口城市化发展、促进城市集聚与规模扩张, 文化促进城市外延扩张、加速城市化进程;通过提升产业与经济发展素质、提高人口城市化质量水平、促进城市文明发展与进步、促进城市现代化进程, 文化促进城市内涵发展、提升城市化质量。</p>
[41] 江苏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地理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55.

[本文引用: 2]     

[42]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江苏发展道路与发展特色研究课题组. 江苏发展道路与发展特色研究[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4,311~329.

[本文引用: 3]     

王腾.

江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序格局的文化驱动机制研究

[J].扬州大学学报,2009,13(4):31~38.

[本文引用: 3]     

[43]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

[J].经济研究,2004(10):55~66.

URL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