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 32 (12): 1481-1487

Orginal Article

中国公众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知与支持减缓气候变化政策研究——基于全球调查数据和与美国比较视角

常跟应, 黄夫朋, 李曼, 李国敬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00

Public Perception of Climate Change and Their Support of Climate Policy in China: Based on Global Surveys and in Comparison with USA

CHANG Gen-ying, HUANG Fu-peng, LI Man, LI Guo-jing

Key Laboratory of Western China’s Environment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search School of Arid Environment & Climate Change,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00, China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2)12-1481-07

收稿日期: 2011-12-5

修回日期:  2012-06-18

网络出版日期:  2012-12-20

版权声明:  2012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973项目(2009CB421306)、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41021091)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常跟应(1972-),男,甘肃会宁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变化的人文机制、公众环保行为和经济地理。E-mail:changgy@lzu.edu.cn

展开

摘要

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影响个人和家庭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支持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等。基于5次全球调查数据和与美国的对比,分析了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减缓气候变化支付意愿和对气候政策的支持。分析表明中国大部分公众听说过气候变化,认为人类活动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但对气候变化深层原因了解不够;大部分公众认为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发生、降水和水资源、食物种类等带来了很大不利影响,进而担忧气候变化,认为气候变化问题很严重;大部分公众认为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应该立即采取行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包括改变生活方式、接受较高的能源价格、保护森林、取消政府对私家车的补贴、提高机动车的能效等。最后讨论了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公众气候变化认知 ; 支持气候政策 ; 问卷调查 ; 中美对比

Abstract

Public opinion on climate change influence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of individuals and households and their support of climate policy. Based on five global surveys (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 Survey 2006, BBC World Service 2007, World Public Opinion 2009, BBC World Service and GlobeScan 2009, and World Bank 2009), this article compared public opinion on climate change and support for climate policy between China and USA. Surveys showed that about four-fifth of Chinese respondents heard about climate change and believed that human activity was a significant cause of climate change, whereas more American respondents heard about climate change and less believed that human activity was a significant cause of climate change. About two-thirds of Chinese respondents thought that climate change has already affected our life, whereas only one-third of American respondents held this view. If no actions are taken to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more than four-fifths of Chinese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future climate change will have significant, negative influences on the likelihood of natural disasters, rainfall and available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types of food, whereas American respondents had a more positive perception. Chinese respondents had greater worry about climate change than American ones, and 70% of Chinese respondents supported urgent actions to limit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es, including change in individual life style and behavior, acceptance of higher energy costs, preserving or expanding forested areas, gradual increase in fuel efficiency of automobiles and gradual reduce of government subsidies that favor private transportation, whereas less American respondents supported such actions. 90% of Chinese respondents thought tha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ould place a high priority on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whereas less than 50% of American respondents held this view, and more than two-thirds of both Chinese and American respondents took the view that both rich and poor countries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Finally, future studies were discussed.

Keywords: public opinion on climate change ; support of climate policy ; questionnaire survey ; China versus USA

0

PDF (37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常跟应, 黄夫朋, 李曼, 李国敬. 中国公众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知与支持减缓气候变化政策研究——基于全球调查数据和与美国比较视角[J]. , 2012, 32(12): 1481-1487 https://doi.org/

CHANG Gen-ying, HUANG Fu-peng, LI Man, LI Guo-jing. Public Perception of Climate Change and Their Support of Climate Policy in China: Based on Global Surveys and in Comparison with US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12): 1481-1487 https://doi.org/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指出[1],自1850年以来,全球经历着明显的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气温和海温升高、降水变化、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变化等方面。气候变化使得大范围积雪和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影响了许多自然系统,对农牧业和人类健康等带来了影响。气候变化的许多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减缓措施而避免、削弱或推迟,而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人类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可以通过适应而降低,适应能够大大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

农户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可分为对当地气候变化的感知和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知。当地气候变化感知是影响适应行为的重要变量[2~4],而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知则影响减缓气候变化行为。对全球气候变化概念、发生原因和影响了解较多的公众,更倾向于支持减缓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5];即使公众对相关政策制定影响较小,认知也可能影响一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另外,公众个人的消费行为,如用电、出行(交通)方式等直接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公众对环境危害结果的感知与其环保行为(如节约能源)呈显著正相关关系[6]

国外围绕全球气候变化认知开展了大量研究[7],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吕亚荣、陈淑芬的研究中涉及了全球气候变化的概念和原因认知[2];常跟应等在甘肃会宁县和山东单县较系统开展了乡村居民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知研究,内容包括气候变化概念、原因、绝对风险评估、相对风险评估、减缓气温升高的义务认知、能力认知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支付意愿等[8]。这些研究样本量较少,涵盖的地域范围小,样本远不能代表全国的情况。本文利用5次国际范围内的抽样调查,分析了中国公众气候变化/全球变暖认知的一般特征。同时,为了更好理解中国公众的认知特征,本文把中国的认知状况与美国作了对比分析。选取美国作为比较对象的原因是有关美国公众气候变化/全球变暖认知的研究较多。

1 数据来源

对网络资源的搜索发现,近期包含中国且公布中国气候变化认知数据的国际范围类的调查共有9个。对9个调查的资料整理后发现,有4个调查涉及气候变化的问题较少、且相关问题已经包含在其他调查中,所以本文只分析了其余5个调查的数据,所有调查数据可从www.worldpublicopinion.org网站下载。调查机构、时间、国家数、中国的样本数、取样地、调查方式如表1所示,受访者为18岁以上的成人。世界银行、皮尤全球态度项目等的调查采用概率抽样法确定样本,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

表1   数据来源

Table 1   Data sources

调查机构调查时间调查国家数(个)总样本
/中国样本(个)
中国样本情况
取样地调查方式
皮尤全球态度项目2006年4~5月1516710
/2180
上海、北京、广州、新乡、晋中、泸州,城市人口面对面
英国广播公司全球服务,全球扫描2007年6~7月2122182
/1800
北京、成都、广州、杭州、上海、沈阳、武汉、西安、郑州城市人口电话
全球调查网2009年4~7月1918578
/1006
安徽、河北、黑龙江、湖北、江苏、陕西、上海、四川、云南,60%城市人口电话
英国广播公司全球服务,全球扫描2009年7~8月2324071
/1000
北京、成都、都江堰、汾阳、北流、阜阳、广州、杭州、满洲里、泉州、上海、衢州、沈阳、双城、武汉、西安、西宁、郑州城市人口电话
世界银行2009年9~10月1613518
/1010
安徽、河北、黑龙江、湖北、江苏、陕西、上海、四川、云南,60%城市人口电话

新窗口打开

2 对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的认知

2.1 对气候变化的了解

皮尤全球态度项目2006年的调查显示,中国约4/5(78%)的受访者听说过全球变暖(从来没有听说过的19%,不知道或没有回答的3%),而美国91%的受访者听说过全球变暖(从来没有听说过的9%),较中国高13%。英国广播公司全球服务2007年的调查显示,中国非常了解、了解一些、了解不多和不了解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的公众比例分别为30%、42%、24%、3%(1%不知道),而美国的比例分别为59%、30%、8%、2%(1%不知道)。美国宣称非常了解气候变化的公众比例较中国高29%,而不了解和了解不多的比例较中国低17%。

全球和中国大部分科学家相信气候在变化、全球在变暖[1,9],并认为有必要立即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在世界银行2009年的调查中,中国57%的公众接受“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气候变化问题很紧迫,有足够证据表明应采取行动”这个观点,8%的接受“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气候变化问题不紧迫,尚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应采取行动”的观点,27%的认为两种意见难分伯仲(8%不知道),而美国的对应比例为38%、17%和43%(2%不知道),美国认为大多数科学家承认气候在变化、全球在变暖的比例较中国低19%。在气候变化原因方面,英国广播公司全球服务2007年的调查显示,中国87%的受访者认为人类活动是气温升高的重要原因,11%认为人类活动不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2%不知道),美国的对应比例是71%和24%(5%不知道),美国认为人类活动不是气候变化重要原因的比例较中国低13%。

2.2 影响认知和担忧程度

2.2.1 影响认知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农牧业、森林和生态系统、水资源、海岸带和人体健康等已产生了影响 [10]。世界银行2009年的调查显示,中国超过2/3(71%)的受访者感受到了这些影响、认为气候变化已在严重危害国人,认为严重危害在10 a后、25 a后、50 a后、100 a后出现和不会出现的比例分别为9%、5%、5%、2%、3%(6%不知道)。美国只有34%的公众认为气候变化已对美国人带来了严重危害,而认为严重危害在10 a后、25 a后、50 a后、100 a后出现和不会出现的比例分别为12%、15%、12%、10%、14%(3%不知道),这与其他调查揭示的美国民众倾向于认为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在将来才显现一致[11]

中国4/5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如果不控制,气候变化对食物种类、动植物种类、降水和可利用水资源、食物供给、发生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和海岸线等将会带来很大或一些影响(表2)。相较而言,较少受访者认为气候变化会带来移民压力。中国公众最担心的影响是自然灾害、降水及可利用水资源和食物种类。61%的受访者认为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很大影响,或者说,认为气候变化会导致自然灾害的增加;约一半受访者认为气候变化对食物种类和降水及可利用水资源有很大影响,他们担心气候变化会导致降水减少、可利用水资源减少和食物种类减少。气候变化对食物的影响,中美两国受访者的认知接近;而在其他影响中,美国受访者认为影响不大的比例较中国受访者约高10%,而认为影响很大的比例低10%以上(海岸线影响除外),这与美国公众倾向于认为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较对美国的影响大一致[7]

表2   公众对气候变化对本国影响的认知(%)

Table 2   Public perception of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ir own countries (%)

国家没有影响影响不大有一些影响有很大影响不知道
食物种类中国1841491
美国91945271
动植物种类中国2839511
美国91842301
降水和可利用水资源中国3736524
美国91840331
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中国31343347
美国81544321
发生自然灾害的可能性中国2530613
美国91739341
海岸线中国26373916
美国91739342
需要移民中国61643269
美国142840162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2009。问题为:在不采取措施控制气候变化的情况下,您觉得气候变化对您国家的影响有多大。

新窗口打开

2.2.2 担忧程度

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会使公众不同程度地担忧气候变化。皮尤全球态度项目2006年的调查显示,中国非常担忧、比较担忧、有点担忧和不担忧全球变暖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为20%、41%、29%和8%(2%不知道),而美国对应的比例分别为19%、34%、26%、21%,中国不担忧全球变暖的受访者比例较美国低13%,而非常担忧和比较担忧的比例高8%。与此类似,虽然可能受到问题措辞的影响,表3中两次调查的数据并不一致,但在两次调查中,中国认为气候变化问题非常严重和有些严重的受访者比例均较美国高。

表3   公众对全球变暖/气候变化问题严重性的认知(%)

Table 3   Public perception of seriousness of global warming/climate change problem (%)

国家非常严重有些严重不太严重不是问题不知道数据来源
中国5731714英国广播公司全球服务,2009
美国452913121
中国28482112世界银行,2009
美国313918121

新窗口打开

3 减缓气候变化的个人行为意向

英国广播公司全球服务2007年的调查显示,中国70%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立即采取重大行动减缓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1/4的公众认为有必要在未来数年采取适度行动,而只有4%受访者认为不需要采取任何行动(1%不知道),美国对应的比例分别为59%、33%和6%(2%不知道)。中国认为有必要立即采取重大行动的受访者比例较美国高11%,而美国认为有必要在未来数年采取适度行动的受访者比例较中国高8%。

减缓行动包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2009年中国生活用能和交通运输(含仓储和邮政业)用能占总用能量近19%,控制个人和家庭用能对温室气体减排具有重要意义。英国广播公司全球服务2007年的调查显示,中国59%的公众认为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绝对有必要改变生活方式和行为,认为可能必要、可能不必要和绝对不必要的比例分别为28%、6%和5%(2%不知道)。美国48%的公众认为绝对必要改变生活方式和行为,认为可能必要、可能不必要和绝对不必要的比例分别为31%、10%和9%(2%不知道)。中国认为绝对必要改变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公众较美国高11%,而认为可能不必要和绝对不必要的比例较美国低8%。相应地,中国47%的公众声称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强烈同意显著改变生活方式,37%有些同意,9%不同意,5%强烈不同意(3%不知道),美国强烈同意、有些同意、有些不同意、强烈不同意的比例分别为43%、32%、8%和14%(3%不知道)。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国同意显著改变生活方式的公众比例较美国高9%。

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能需要提高能源的税收和成本,从而增加公众能源消费和相关产品的支出。世界银行2009年调查了公众是否愿意接受为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而使得生活成本每年提高所在国人均GDP的1%,结果是中国68%的受访者愿意,29%的不愿意(3%不知道);美国48%的愿意,而51%的不愿意。如果把提高的生活成本降低一半,则上述中国不愿意和不知道的受访者中,14%愿意,16%不愿意(2%不知道);美国14%愿意,37%不愿意(1%不知道)。

由上可见,虽然中美两国的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必要和愿意改变生活方式,但相当比例的受访者不愿意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增加生活成本。当增加的生活成本较低时,中国4/5的受访者愿意作出牺牲,而美国仍然有近2/5的受访者不愿意接受。

4 气候政策

4.1 国内政策

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94%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在本国政策制定中应该优先考虑应对气候变化,而美国只有44%的公众持此观点(表4)。中美两国公众都认为本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工作做得不够。中国78%的公众认为政府把应对气候变化已经置于较优先位置,较预期的94%低16%,而美国较预期的低23%。世界银行2009年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58%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工作做得不够,28%认为适宜,13%认为太多(1%不知道),美国认为不够、适宜和太多的比例分别为87%、9%和2%(2%不知道),美国公众较中国更不满意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

表4   公众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在本国的优先程度(%)

Table 4   Public opinion on government’s priority on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

国家平均值中值0~456~10不知道
政府应对气候变化优先程度现状中国7.318813782
美国3.8446117211
政府应该把应对气候变化置于何种优先程度中国8.86913942
美国4.7154213441

注:优先程度共分为11级,0级没有优先考虑,而10级是高度优先; 数据来源:全球调查网,2009。

新窗口打开

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可能影响经济增长和减少就业岗位,但即使这样,根据世界银行2009年的调查,中国仍有78%的受访者同意优先应对气候变化(17%的不同意,7%的不知道),而美国不同意以牺牲经济发展和减少就业岗位而优先应对气候变化的受访者比例达46%(53%同意,1% 不知道),比中国高29%。在调查的4个政策选项中,中美受访者对保护或扩大林地面积的支持率最高,且中国的支持率比美国高10%(表5);对其他3个政策选项的支持率约在60%~70%之间,对控制煤电厂的建设速度和减少政府对私人交通的补贴选项上,中国的支持率略高于美国,而在提高机动车的能效选项上,美国的支持率比中国高9%。

表5   公众对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可能政策的态度(%)

Table 5   Public attitude to possible measures for controlling greenhouse gases (%)

政策国家强烈支持有些支持有些反对强烈反对不知道
即使减少农业和建设用地,也要保护或扩大林业用地中国5335723
美国35401691
即使增加能源价格,也要控制煤电厂的建设速度中国30371859
美国214322132
即使提高汽车生产成本和公交车票价,也要逐步提高机动车的能效要求中国24382576
美国274418101
即使提高成本,也要减少政府对私人交通工具的补贴中国29391958
美国174525102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2009。

新窗口打开

4.2 国际合作

历史上,温室气体主要是经济发达国家排放的,且目前经济发达国家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远高于经济欠发达国家[12],那么经济欠发达国家有义务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吗?英国广播公司全球服务2007年的调查结果是,中国68%的受访者支持“由于较贫穷的国家总排放量很大且在增加,这些国家应该同富裕国家一起限制导致气候变化气体的排放”这个观点,27%的支持“较贫穷的国家人均排放量少,不应该期望这些国家同富裕国家一起限制导致气候变化气体的排放”这一观点(4%的不知道),美国支持第一种观点的比例较中国高7%,而支持第二种观点的比例较中国低9%(7%不知道)。中美2/3以上受访者认为气候变化是包括富裕国家和较贫穷国家在内的人类共同的责任。

较贫穷国家经济发展落后,缺少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资金和技术,经济发达国家应该支持欠发达国家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吗?英国广播公司全球服务2007年的调查显示,中国90%的受访者支持“富裕国家为较贫穷的国家提供经济资助和技术,而较贫穷的国家同富裕国家一道限制导致气候变化气体的排放”这种安排,7%的反对(3%不知道),而美国的支持率为70%,21%反对(9%不知道)。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中美两国公众对气候变化了解程度的差异可能受两国媒体对气候变化的报道强度和内容的影响。自1988年美国发生了严重干旱和热浪以来,媒体关于气候变化的报道显著增多,绝大部分美国公众开始关注气候变化[13]。但美国媒体在报道气候变化时,并不是一面倒地肯定全球在变暖、且变暖主要由人类活动造成。在以化石能源相关的利益团体的推动下,一直存在反对观点。新闻媒体把两种相左的观点都报道,这在部分美国公众中引起了认识上的混乱[14]。大众媒体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对中国公众了解气候变化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中国媒体较美国媒体报道的强度可能较低、时间可能较短,从而使得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关注较少;同时,中国媒体一面倒地报道主流科学家的观点,坚信人类活动造成了全球变暖,这使得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原因的理解更为一致。

美国较少民众意识到气候变化已产生了影响的可能原因是,美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很少,绝大部分民众不能切身体会到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美国民众收入高、生活水平高,抵御高温、热浪、干旱、气候变化引致的疾病的能力强,气候变化产生的实际影响较小,使得他们相应地忽略了气候变化。中国农业人口比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抵抗各种灾害的能力相对低,气候变化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影响大,亲身经历和新闻媒体对气象灾害的广泛报道使得较多民众认识到了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感受到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公众比例越高,则担忧气候变化公众的比例越高,越多的公众倾向于认为气候变化是个严重问题,进而更多的人支持采取重大行动减缓气候变化,更多的人愿意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牺牲。自然灾害增加、可利用水资源减少、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对中国普通民众的影响较美国大,使得中国更多的人担忧气候变化,认为气候变化是个严重问题。相应地,相较美国,中国更高比例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采取重大行动减缓气候变化, 认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必要改变生活方式及行为,同时更高比例的公众愿意为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接受较高的能源和关联产品价格。

虽然中国绝大部分受访者声称愿意为减缓气候变化改变生活方式,但如同美国的情况[14],他们也许只愿意在家中从事比较容易、几乎不带来成本的生活方式,如废物回收和少用能源;类似地,虽然中国绝大部分受访者声称为限制温室气体排放而愿意接受较高价格的能源和相关产品、愿意不惜以损害经济发展为代价而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但他们唯一普遍接受的政策措施是保护森林,而近1/3的公众不接受每年提高相当于1%人均GDP的生活成本、控制煤电厂的建设速度、减少政府对私人交通的补贴和提高机动车的能效政策选项。并且,在改变生活方式、支付意愿、支持政策选项等中,中国受访者的选择可能受到问卷调查中社会需要偏好的影响,既受访者按照社会的需要而不是自己的真实观点做出反应,应该冷静对待这方面的调查结论。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私家车的数量、航空旅行者、远途旅游者的数量可能会持续增加,排放的温室气体也可能增加。大部分公众可能并不愿意为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而降低生活水平,如何协调提高生活水平和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是个很大挑战,需要更细致的研究和应对措施设计。在中国不同地区和具有代表性的全国样本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其他问题包括:对气候变化概念和原因的理解;公众对当地气候变化感知(如对气温、降水、极端天气、气象灾害的感知)与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知的关系,感知可能影响气候变化概念的理解和危害程度的评价等;气候变化问题相对重要性评价,如相对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相对经济发展、就业、社会保险、安全、教育等社会经济问题的重要性,相对重要性而不是绝对重要性评价直接影响人们的决定;减缓气候变化义务和能力认知等;中国公众减缓气候变化的行为意向、支付意愿、行为改变和对政策选项的支持等。

5.2 结论

中国公众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知受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公众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程度和新闻媒体的宣传影响。气候变化对中国公众的影响较大,加之近些年来新闻媒体关于气候变化的报道较多,使得中国大多数公众听说过全球气候变化。同时,受中国新闻媒体一面倒地报道全球气候变化主流观点的影响,大部分中国公众认为人类活动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大部分中国公众认识到了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担忧气候变化这一全球问题,因而愿意为应对气候变化承担责任,支持政府采取措施减缓全球变暖,并愿意改变个人生活方式应对气候变化。在改变生活方式方面,公众可能愿意从事便利且成本低的减少碳排放的行为,而可能不愿放弃乘飞机和自驾车出游等碳排放强度较高的消费行为。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生态世界观有助于改变公众的碳排放行为。政府的碳减排措施可能提高公众的生活成本,提高的生活成本越底,公众越倾向于接受。在碳减排中,应该优先考虑不提高公众生活成本的政策选项。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IPCC.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the synthesis report of the IPCC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112-216.

[本文引用: 2]     

[2] 吕亚荣,陈淑芬.

农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及适应性行为分析

[J].中国农村经济,2010,(7): 75~86.

https://doi.org/10.3724/SP.J.1011.2010.01351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利用在山东德州进行的对296 位农民的问卷调查资料,本文发现,大部分农民能认识到气候变化的现象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收入、养殖业收入对农民有关 气候变化的认知结果影响显著。低于一半的被访者表示采取了适应气候变化的行为。农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和性别因素对其是否采取适应性行为影响显著。农民 采取的适应性行为,以调整农时、增加投入和灌溉等被动适应性行为为主,调整作物品种、修建基础设施、采用新技术、改善农田周边的生态环境等主动适应性行为 为辅。农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对其是否采取主动适应性行为影响显著。
[3] 云雅如,方修琦,田青,.

黑龙江省漠河县乡村人群对气候变化的感知方式与认知结果

[J].地理科学,2009,29(5),745~749.

Magsci      摘要

以中国东北地区漠河县气象站点1960~2005年逐日平均气温数据为参照,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探讨漠河县乡村人群感知气候变化的方式与特征,以及认知的形成过程。结果发现:生活活动、生产活动和观察自然现象是漠河县乡村人群感知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其中人群对生活活动的敏感度最高;基于上述感知渠道,乡村人群形成了对当地过去50 a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极端天气现象和四季持续时间的认知。
[4] 常跟应,李曼,黄夫朋.

陇中和鲁西南乡村居民对当地气候变化感知研究

[J].地理科学,2011,31(6):708~7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问卷调查、气温和降水资料 等气象资料以及农业灾害资料,分析甘肃省会宁县和山东省单县乡村居民对当地气候变化感知情况,探讨影响感知的因素。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在大部分情况 下正确感知到气候变化,但感知及其影响因素较复杂。气候变化及其产生的影响是制约人们感知的最重要的要素,决定了感知的总体特征;感知也受相较调查时间而 言较为显著的气候变化情况发生时间远近、极端天气事件和更长时间尺度的变化趋势等因素影响,这些因素虽然是非主流的,但其影响也可能是决定性的。
[5] Bord R J, O’Connor R E, Fisher A.

In what sense does the public need to underst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J].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2000,9:205-218.

https://doi.org/10.1088/0963-6625/9/3/3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In a survey of 1,218 Americans, the key determinant of behavioral intentions to address global warming is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es of global warming. Knowing what causes climate change, and what does not, is the most powerful predictor of both stated intentions to take voluntary actions and to vote on hypothetical referenda to enact new government policies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dentifying bogus causes (e.g., insecticides) correlates with the belief that the globe will warm, but is only weakly related to voluntary actions and not at all related to support for government policies. General pro-environmental beliefs and perceptions that global warming poses serious threats to society also help to explain behavioral intentions.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an air pollution framework is substantial in bivariate analyses, but has little explanatory power in multivariate analyses that include knowledge, risk perceptions, and general environmental beliefs. Translating public concern for global warming into effective action requires real knowledge. General environmental concern or concern for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air pollution appear not to motivate people to support programs designed to control global warming.
[6] Stern P C.

Toward a coherent theory of environmentally significant behavior

[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0,56:407-424.

[本文引用: 1]     

[7] Lorenzoni I,Pidgeon N F.

Public views on climate change:European and USA perspectives

[J].Climatic Change,2006,77:73-95.

https://doi.org/10.1007/s10584-006-9072-z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a name="Abs1"></a>If uncontrolled, human influences on the climate system may generate changes that will endanger various aspects of life on Earth. The precise implications of the scientific claims about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pose dangers to various populations, are becoming intensely debated at many levels in relation to policy. How `danger' is interpreted will ultimately affect which actions are taken.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how climate change is conceptualised by publics in Europe and in the USA. Although there is widespread concern about climate change, it is of secondary importance in comparison to other issues in people's daily lives. Most individuals relate to climate change through personal experience, knowledge, the balance of benefits and costs, and trust in other societal actors. We analyse these factors through findings from various surveys and studies, which highlight both the distinctiveness and some shared perspectives at a generalised level. We reflect upon these in relation to trust and responsibility for climate change action, and risk communication, supporting the call for discourses about climate change to also be situated in people's locality, as a means of increasing its saliency.
[8] 常跟应,黄夫朋,李曼,.

黄土高原和鲁西南案例区乡村居民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知

[J].地理研究,2012,31(7):1233~1248.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甘肃省会宁县黄河灌溉区、旱作农业区和山东省单县农业区的问卷调查,分析了案例区乡村居民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知的一般特征、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认知、义务认知和支付意愿及其区域和社会人口差异。研究发现:案例区乡村居民普遍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但对全球气候变化概念和发生原因的理解较肤浅。一定程度上,受访者通过当地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受访者认为中央政府和国际组织应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负主要责任,个人和家庭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能力有限、支付意愿低,不同文化程度和职业受访者认知差异明显;存在原因认知决定责任者归属和能力认知、进而决定支付意愿的因果链,作者据此提出了政策建议。
[9] 丁一汇,任国玉,石广玉,.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I):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1):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719.2006.01.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有相当的一致性,但也存在明显差别。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100 a来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明显增加,升温幅度比同期全球平均值略高。近100 a和近50 a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1956年以来出现了微弱增加的趋势。近50 a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研究表明,中国的CO2年排放量呈不断增加趋势,温室气体正辐射强迫的总和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对21世纪气候变化趋势做出的预测表明:未来20~100 a,中国地表气温增加明显,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
[10]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R]

.北京:2007.

[本文引用: 1]     

[11] Nisbet M C,Myers T.

The polls trends:Twenty years of public opinion about global warming

[J].Public Opinion Quarterly,2007,71(3):444-470.

URL      [本文引用: 1]     

[12] 刘斐,高慧燕.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积累和现状分析

[J].节能与环保,2009,(4):14~1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分析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积累和现状,并将之与国外典型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的总量、人均排放量和排放强度进行对比和分析.
[13] Bord R J,Fisher A, O’Connor R E.

Public perceptions of global warming:United States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J].Climate Research,1998,11:75-84.

URL      [本文引用: 1]     

[14] Hamilton L C.

Education,politics and opinions about climate change evidence for interaction effects

[J].Climatic Change,2011,104(2):231-242.

https://doi.org/10.1007/s10584-010-9957-8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U.S. public opinion regarding climate chang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olarized in recent years, as partisan think tanks and others worked to recast an originally scientific topic into a political wedge issue. Nominally "scientific" arguments against taking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seriously have been publicized to reach informed but ideologically receptive audiences. Reflecting the success of such arguments, polls have noted that concern about climate change increased with education among Democrats, but decreased with education among Republicans. These observations lead to the hypothesis that there exist interaction (non-additive) effects between education or knowledge and political orientation, net of other background factors, in predicting public concern about climate change. Two regional telephone surveys, conducted in New Hampshire (n = 541) and Michigan (n = 1, 008) in 2008, included identical climate-change questions that provide opportunities to test this hypothesis.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both surveys finds significant interactions. These empirical results fit with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s and several other recent studies. They suggest that the classically identified social bases of concern about the environment in general, and climate in particular, have shifted in recent years. Narrowcast media, including the many Web sites devoted to discrediting climate-change concerns, provide ideal conduits for channeling contrarian arguments to an audience predisposed to believe and electronically spread them further. Active-response Web sites by climate scientists could prove critical to counterbalancing contrarian argumen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