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 32 (5): 584-590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2.05.584

Orginal Article

“基因图谱”视角下闽台石器时代文化空间结构分析

王彬, 刘莎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The Spatial Analysis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aiwan and Fujian of China During Paleolithic and Neolithic Epoches Based on the Genes Atlas

WANG Bin, LIU Sha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7, China

中图分类号:  K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2)05-0584-07

收稿日期: 2011-06-13

修回日期:  2012-02-10

网络出版日期:  2012-05-20

版权声明:  2012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01055)、福建省科技厅青年人才项目(2008F3034)、福建省教育厅A类项目(JAO8038)、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旗山学者”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 彬(1975-),男,山东曹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文化地理和人口迁移与文化景观研究。E-mail: bunwong99@yahoo.com.cn

展开

摘要

聚落是识别区域文化景观同一性的重要指标。中国闽台石器时代文化因受区域环境的影响,呈现出与全国其他地区不同的文化特征。借用“文化基因”的概念,运用GIS技术对闽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空间特征、文化特质和历史渊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闽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产生时间上具有继承性;在空间扩散、迁移及居住地空间选择上,闽台石器文化遗址都呈现了山岗、沿河流阶地和滨海分布模式,并经历了由点经线到面的扩散和迁移过程;在器具、技术工艺和作物类型等方面亦存在着广泛的相似性和共同性。石器遗址文化表明闽台具有相同的文化根基。

关键词: 基因图谱 ; 文化特质 ; 空间特征 ; 石器时代 ; 闽台

Abstract

The settlement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distinguish the identity of regional cultural landscape. There are wide range of similarities on physical geography between Taiwan and Fujian provinces, such as landform, climate, vegetation, etc. In additi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trengthened the rule of Taiwan areas gradually since the Song Dynasty. At the same time, the Chinese from the Guangdong and Fujian provinces began settling in Taiwan since the 7th century, and they started to develop rapidly in Taiwan on a larger scale, so there are also wide consistencies in land uses, economic activities, culture, etc. between Taiwan and Fujian provinces. Finally, the cultural region between Taiwan and Fujian was formed. However,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cultural sites in Taiwan and Fujian provinces show the differences from the rest of other regions in China because of the most ancient settlements and impacts of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among Taiwan and Fujian provinc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origins of ancient sites among Taiwan and Fujian provinces based on the cultural gene by GI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ancient cultural sites between Taiwan and Fujian provinces owned the inherite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oduction time and the same ways in spatial diffusion, migration and choice of living space. To be specific, the ancient cultural sites between Taiwan and Fujian provinces were mainly located in hills, along the river terraces or near the coast. What′s more, they both changed from point to line and to surface in the end, from the view of the patterns of diffusion and migration. So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here were also wide range of similarities and commonalities in tools, technologies to make tools and in crop types they planted, through drawing gene atlas and comparing by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ose ancient cultural sites between Taiwan and Fujian provinces. Finally, it is also clear that there is the same cultural basis of ancient cultural sites between Taiwan and Fujian provinces.

Keywords: gene structure ;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 Paleolithic and Neolithic epoch ; Taiwan and Fujian provinces

0

PDF (643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王彬, 刘莎. “基因图谱”视角下闽台石器时代文化空间结构分析[J]. , 2012, 32(5): 584-590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2.05.584

WANG Bin, LIU Sha. The Spatial Analysis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aiwan and Fujian of China During Paleolithic and Neolithic Epoches Based on the Genes Atlas[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5): 584-590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2.05.584

1 闽台文化区形成基础和背景

随着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转向”[1~4]和“空间转向”[5]研究的深入发展,区域文化业已成为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区域文化嬗变、景观特征和重构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关注[6~10]。具有独特地理环境特征的闽台空间不仅在地貌类型、气候和植被特征等层面具有相似性[11~13],而且通过历史时期的人口迁移,使得两地在土地利用、经济活动和社会文化等方面也具有一致性[14,15],最终闽台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和文化区。

首先,闽台同处于中国东南边陲,因武夷山地和周边丘陵与大陆其他地区相对分离而成为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但闽台间却因狭窄和曾多次出露海面的台湾海峡一水之隔使闽台有机会连为一体[16,17],极有利于闽台地域特色文化体系的孕育和发展[18]。其次,闽台地理环境内部虽皆具有复杂多样性,但在气候、地貌和地质、生物地理等方面要素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区域特征[11],而“东山路桥”及左镇人的发现进一步明证台湾最早人类是由闽南及粤东迁入的结论。据考古资料,福建先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已经台湾海峡辗转到达台湾,从左镇人成为福建入台的第一批移民后,旧新石器遗址皆考证出两岸间文化的承继性或扩散性结构特征,加之相近的地理区位使得闽台居民在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相似风格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使得闽台文化区最终形成和发展。

虽已有相当多学者从历史、社会、宗教、经济等不同学科的视角进行了阐述,如语言、宗教、音乐、民居建筑风格、经济发展和区域开发等,但研究多是对闽台两地自然和社会文化共性的描述,以及对历史文化过程的梳理[19~23]。本文从闽台先民文化遗址入手,采用景观文化基因图谱法[24~28],探究台湾与福建(大陆)早期文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文化特质,为闽台区域和谐发展寻求文化根基。

2 闽台石器时代遗址时空分布特征

作为一种聚落景观,古文化遗址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蕴含着远古时代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信息,并被作为识别不同聚落文化是否同属一个文化群落的重要指标。

2.1 闽台石器时代文化演变过程

闽台古文化虽呈现明显的地域独特性,但仍是在中华古老文化影响下,适应区域地理环境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其文化区内部也拥有着区域文化演化的进程和阶段。

据考古资料,闽江上游、武夷山山麓的万寿岩遗址是福建最早的旧石器遗址(距今约20万a)。随后福建东南部九龙江霍童溪下游出现的漳州文化(距今约8万a)及霍童文化(距今约4万a)则是全省旧石器中晚期的代表。在台湾,最早的旧石器文化产生于距今约8万a前,而西北部大安溪中上游的纲形文化(5万a)是其代表;西南部曾文溪中上游的“左镇人”(可能是长滨文化的主人[13])和左镇文化(距今约3万a)是旧石器中期代表;晚期的长滨文化(距今约1.5万a)则出现在东部沿海秀姑溪和大卑南溪流域。据此,闽台古遗址皆有从山区、河流中上游向沿海及河流中下游发展之趋势,表明闽台先民在居住选址上有共通之处。且考古资料亦表明,台湾岛内旧石器遗物从用材选料、制作方法到形制都与大陆华南地区流行的石器加工方法如出一辙,其中以漳州和长滨文化最为典型[13,16,17],而台湾海峡“东山人”(距今约5万a)及其文化遗物的发现 [13],使得大陆先人东迁台湾路径愈加清晰,即福建-东山路桥-台湾,表明闽台自旧石器时代便开始了人类迁移和文化播衍。

新石器时代,闽台古遗址文化持续发展,不仅表现在同一文化遗址出现众多的文化层,还表现在同一文化类型在空间分布的广泛性。新石器早期,福建以东部壳丘头遗址和富国墩遗址(距今约5 000~6 000 a)为代表;台湾则在同期于北部产生大坌坑文化,它与壳丘头文化在生活环境、生产和装饰艺术等方面皆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表明二者存在亲缘关系。新石器中期,福建在闽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分别出现了昙石山系列文化(距今约为4 500~5 000 a)和大帽山文化;台湾北部和西部则产生了圆山诸文化(距今约4 500~2 000 a)和牛稠子文化、牛马头文化(距今约4 000~5 000 a)等,圆山文化与大陆东南沿海器物风格极相似[18]。此外,澎湖列岛锁港遗址(距今约3 500~4 500 a)、南港遗址等与福建大帽山遗址陶器也有较多雷同,时间上的继承性和空间上的临近性为福建古文化东传提供了有力证据。新石器晚期闽台古遗址规模继续扩大,福建分为两大分支,一支是产生了武夷山山麓闽江上游的牛鼻山、梅溪港、斗米山等文化(距今约4 000 a),另一支是位于东北部海岸的黄瓜山文化。台湾新石器晚期(距今约2 000~3 500 a)文化多为前期发展而来,主要有东部卑南文化、西部凤鼻头文化、大湖文化、营埔文化等,北部植物园、圆山文化等。虽然凤鼻头文化晚于昙石山文化,但二者在文化物质层面存在较多相同文化元素,再次表明其闽台闽存在着文化播衍的可能性。总之,岛屿(沿海)、河流中下游-内陆-全省的传播方式也成为闽台石器时期文化共同的发展路径,而二者文化特质的相似性或继承性无疑为闽台文化区发展夯实了基础。

2.2 闽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

历史遗迹或遗址是人类活动的最主要标志之一,集中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地区的文化特质。闽台区域早期人类活动在空间呈现出相似的分布特征(图1),主要分布于山地,或山前台地、岗地的山岗遗址,或河流中下游阶地或滨海平原的贝丘遗址;空间扩散迁移层面多表现为由孤立的点到沿江、沿海的带状分布,最终形成广布全省、全岛的面状分布。

图1   闽台石器时代古遗址空间分布

Fig.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ncient sites of Neolithic epoch in Fujian and Taiwan

旧石器时代,福建古遗址零星分布于闽西和闽南山地或低山丘陵地带。闽南以漳州莲花池山为代表,包括莲花池山和竹林山遗址,主要位于龙江北溪和西溪交汇处的台地上,多为贝丘遗址。闽西代表性文化为万寿岩文化系统,主要包括灵峰洞和船帆洞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山前台地,海拔相对较高,显示出与闽南滨海遗址分布模式的差异。进入新石器时代,古遗址已经遍布福建全省,在分布模式上沿袭旧石器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并呈现由河口向河流中上游扩散的特征,如壳丘头文化在形成后沿闽江“溯源”扩散,东部滨海岛屿(如黄瓜山、大帽山、金龟山等)古文化遗址则表现为沿海岸线扩散的现象。

台湾旧石器时代文化亦呈现出点状分布的特征,一支主要分布邻近大陆的西部平原,以纲形文化为代表,多位于河流中下游的阶地;另一支以长滨和小马文化为代表,集中于东南部沿海的低山丘陵地带。新石器时代的台湾史前文化亦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扩散至除中部高山区的整个岛屿。北部以大坌坑(在北部发源之后扩散到整个台湾岛)和芝山岩文化遗址为代表,主要位于淡水河口段稍高阶地和缓坡上,东南部以凤鼻头和牛绸子文化为代表,并囊括澎湖列岛,其分布同样有沿淡水河向上游扩散的趋势。

总之,从空间分布看,闽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皆有山地和滨江(海)指向性特征,远古居民的集聚与江、海、河谷环境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3 闽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景观基因特征

“基因”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指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序列,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使得后代与亲代表现出相同的性状[26]。基因图谱是生物学用于表现每一个基因在一个DNA分子上的相对位置、连锁关系或物理组成的一种按位置、次序和间隔排列而成的线性图。文化也和生物体一样,不同的文化景观存在不同的“文化基因”(文化“遗传”的基本单位),它对该种文化景观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29]。文化基因图谱则表现了各个文化要素在某一文化景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直观地表现各文化基因之间的关系(图2)。本文通过环境因子、古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器物风格、生活方式等四个方面进行表征,以期找到闽台石器文化间存在的种属关系,为闽台文化区的确立寻找古文化证据。

图2   旧石器时代古遗址文化基因结构

Fig.2   The structure of the cultural gene of ancient sites in Paleolithic epoch

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低,古遗址文化相对比较简单,故石器的原料、制作技术、器物风格即成为分析其文化特质的最重要指标,是古遗址文化基因表达和提取的决定性因子(表1)。本文选取闽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遗址进行文化基因分析。

表1   旧石器时代闽台古遗址文化特征比较

Table 1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sites in Fujian and Taiwan in Paleolithic epoch


地区
史前文化系统名称文化特征
生活方式工具
种类制作方法材料
福建万寿岩文化系统采集、狩猎粗、细石制器、骨角器锐棱法砾石
漳州文化系统采集、狩猎、渔捞石核、石片、刮削器、砍斫锤击法砾石
台湾长滨文化系统采集、狩猎、渔猎砍砸器、刮削器、刀形器、石片锤击法、锐棱法砾石
左镇文化系统采集、狩猎砍砸器、刮削器、刀形器、石片锤击法砾石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30~32]。

新窗口打开

图3可以看出,漳州文化(图3 a)和长滨文化(图3 b)发掘出的石器,无论在原料、技术特证还是器物风格等方面都比较相似,尤其是在漳州北郊出土的凸刃刮削器,外形为椭圆之半,弧形边缘均有由腹面向背面和背面向腹面的加工痕迹,整个器型与刃缘相对的另一侧边厚,而向刃处逐渐变薄,酷似一楔形[13]。长滨文化也有这种楔形石器[23],加工工艺可谓如出一辙;锐棱砸击法是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所特有的石器制作技术,而此种方法在福建万寿岩和台湾长滨文化均有发现,万寿岩文化产生又大大早于长滨文化,故长滨文化与大陆南方石器时代文化,甚至与万寿岩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图3   闽台旧石器时期石器对照

Fig.3   Comparison of pottery in Fujian and Taiwan during Paleolithic epoch

从古人类化石特征来看,“漳州人”、“东山人”与台湾“左镇人”是同属一个人种——蒙古人种,虽左镇人先于东山人和潮州人产生,但人种特征皆属华南地区类型。虽然不能完全断定长滨文化一定由福建旧石器古文化发展而来,但至少可以判定二者拥有共同的文化基因或文化渊源,即台湾岛内旧石器时代文化源于祖国大陆华南地区,并可能经由福建东传。此外,长滨文化是台湾最早的旧石器文化,却在5 000 a前突然消失了,即台湾新石器文化并非由其发展演变而来,同样是由大陆迁入。

新石器中晚期,闽台古文化遗址仍有诸多相似性和共同性,并出现了适应各自地理环境的一些新文化元素(表2)。下文以石器和陶器为例展开阐述(图4)。

图4   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文化基因结构

Fig.4   The cultural gene structure of ancient sites in Neolithic epoch

表2   新石器时代早期闽台主要古遗址文化特征对比

Table 2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sites in Neolithic epoch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地区史前文化系统文化特征
使用工具陶器
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纹饰器形
台湾大坌坑文化系统石斧、石刀、砾石
砍伐器
斧、锛、网坠粗绳纹、少量贝纹钵、罐、釜、碗
芝山岩文化系统石斧、石锛、网坠、
砍砸器等
石斧、石凿、石刀、
石锛、石镞等
彩绘罐、钵、碗、豆
圆山文化系统石锛、有肩石斧、有段
石锛、石锄
石锄、石锛、网坠刻划纹、彩绘圜底罐、钵
凤鼻头文化系统石刀、石锄、长方形
石锛、网坠
石刀、石锄、长方形
石锛、网坠
印文、刻划纹、细绳纹罐、钵
福建壳丘头文化系统石锛为主砍砸器、刮削器、钻孔
锥形器等
绳纹釜、罐、碗、盘、豆
金门富国墩遗址
文化系统
有段石锛、砍砸器、
刮削器
砍砸器、刮削器、
钻孔锥形器等
粗绳纹、贝齿印纹釜、罐、碗、盘、豆、甑
昙石山文化系统少见打制石器石锛、石斧、石铲、石刀、
石镞、穿孔“贝器”等
绳纹、刻划纹、彩绘釜、豆、壶、圈足器、
圜底器

新窗口打开

图5知,同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金门富国墩文化(图5a)和大坌坑文化(图5b),展示出极广泛的相似性。大坌坑文化陶器主要为粗绳纹陶,兼有少量贝纹,富国墩文化陶器的纹饰以贝齿印文为主,兼有绳纹,表明二者为同一文化下的分支,并由相同基因传递而适应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演化而来。位于台南的风鼻头文化(图5c)则继承和发展了大坌坑文化,更明显地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其红陶、黑陶文化同昙石山文化遗址(图5 d)的遗物十分相似,同为海岸文化和以几何印纹硬陶、彩陶共存为特征的古文化遗存。两地陶器只有钵、罐两种器型,二者均出现贝齿印文,质较松软、含砂、表面颜色呈暗红、浑褐、浅褐色等。炊具类型则与金门富国墩相同,主要是釜和甑。 故凤鼻头文化不仅是大坌坑文化基因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受到华南地区,尤其是福建新石器文化的影响。

图5   闽台新石器陶器文化对照

Fig. 5   Comparison of pottery during Neolithic epoch in Fujian and Taiwan

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作为石器时代最显著的文化特征之一,作物种属也成为识别文化关联的重要因子。金门富国墩遗址和大坌坑文化几乎同一时间产生,所处地理环境条件相似。前者分布于福建九龙江谷地,后者分布于台湾淡水河谷地,皆比邻大海,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古人生活和发展农业的理想场所,二者皆种植芋头和薯类(图6)。据考证,芋头是最早被驯化的作物之一。最先在马来西亚种植,之后传入中国[31],再次印证二者是同一文化类型的两个分支。同样,台湾岛内其他文化系统在稻作农业、农具使用、生活习俗等方面表现出与大陆东南地区古遗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成分,而出现年代的历时性表明台湾古遗址文化是大陆文化基因的传承或同一基因分支。

图6   闽台新石器时期主要作物分布

Fig.6   The main crops distribution during Neolithic epoch in Fujian and Taiwan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闽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空间特征和基因图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闽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与文化特质存在紧密的内在关联:

1) 闽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时间上存有历时性和承继性特征。虽然闽台旧石器时期文化存在的时间都较长,发展缓慢,台湾还在多个遗址之间出现时间断层。但就产生的先后顺序而言,福建明显早于台湾。时间上的延续性为两岸古遗址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印证。

2) 在空间扩散、迁移及居住地空间的选择上二者存在较大的相似性。闽台石器时代遗址在空间的扩散上都经历了由点到面的扩散和迁移过程。在居住地的三维空间上,两地先民都呈现了山岗分布、沿河流阶地滨海分布的不同模式。

3) 在文化内涵层面,闽台石器时代遗址更是存在广泛的形似性和共同性。突出出表现为旧石器时代的万寿岩、长滨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早期昙石山文化中层与凤鼻头文化三四层、大坌坑文化与金门富国墩文化等皆存在较大的形似性和共同性。虽然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二者在各自相对独立的环境下发展,文化外部表现上存在较多的差异性,但二者却是在继承早期文化发展而来,依然存在着相同的文化基因。

总之,闽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存在相同的文化基因,台湾石器时期文化是福建古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来,闽台不仅在地缘上是一个整体,在上古时代便有了相同的文化根基。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刘丹萍.

“地方”的视角表征与社会构建

[J].旅游科学,2007,21(4):63~71.

[本文引用: 1]     

[2] 唐晓峰,李平.

文化转向与后现代主义地理学

[J].人文地理,2000,15(1):79~80.

[3] 李雪铭,李建宏.

自然地理学的文化转向

[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6):740~746.

[4] 苗长虹,王兵.

文化转向: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J].经济地理,2003,23(5):577~581.

[本文引用: 1]     

[5] 陈文江,何袆金.

现代性视角的文化转向

[J].社会科学家,2009,143(3):117~119.

[本文引用: 1]     

[6] 张晓红. 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2~4,15~87

[本文引用: 1]     

[7] 邓辉,陈义勇,贾敬禹,.

8500 a BP以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古文化遗址分布的演变

[J].地理学报,2009,64(9):1113~1125.

[8] 胡珂,莫多闻,毛龙江,.

无定河流域全新世中期人类聚落选址的空间分析及地貌环境意义

[J].地理科学,2011,31(4):415~420.

[9] 朱竑.

海南岛文化区域划分

[J].人文地理,2001,16(3):44~48.

[10] 李中轩,朱诚,闫慧.

汉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遗址的空间格局

[J].地理科学,2011,31(2):239~243.

[本文引用: 1]     

[11] 陈千盛.

闽台海岸带气候的异同

[J].台湾海峡,1994,13(6):151~157.

[本文引用: 2]     

[12] 刘登翰.

论闽台文化的地域特征

[J].东南学术,2002,(6):109~119.

[13] 何绵山. 闽台区域文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1~115.

[本文引用: 5]     

[14] 杨彦杰.

闽南移民与闽台区域文化

[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85~90.

[本文引用: 1]     

[15] 卢建一.

试论清代闽台区域一体化的形成

[J].东南学术,2004,(2):149~154.

[本文引用: 1]     

[16] 林国平. 文化台湾[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1~65.

[本文引用: 2]     

[17] 林仁川.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1:1~285.

[本文引用: 2]     

[18] 姚同发. 台湾历史文化渊源[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1~128

[本文引用: 2]     

[19] 汪毅夫. 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1~9.

[本文引用: 1]     

[20] 廖秋子.

从南音文化的同一性看闽台文化的统一性

[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29~132.

[21] 陈存洗.

从考古学看台湾文化的起源

[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103~109.

[22] 陈国强.

闽台旧石器时代古人类与文化

[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4,(4):96~102.

[23] 林明美.

淡水河口的史前文化与族群

[M].台北:台北县立十三行博物馆,2002:38~76.

[本文引用: 2]     

[24] 刘沛林.

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

[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4(4):18.

[本文引用: 1]     

[25] 翟文燕,张侃侃,常芳.

基于地域“景观基因”理念下的古城文化空间认知结构

[J].人文地理,2010,25(2):78~81.

[26] 胡最,刘沛林,陈影.

传统聚落基因信息图谱单元研究

[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5):79~83.

[本文引用: 1]     

[27] 毕硕本,闾国年,陈济民.

基于空间分析的史前郑洛地区连续文化聚落研究

[J].地理科学,2008,28(5): 649~655.

[28] 申秀英,刘沛林,邓远贵.

景观“基因图谱”视角的聚落文化景观区系研究

[J].人文地理,2006,21(4):109~112.

[本文引用: 1]     

[29] 谢惠雅.

试述闽台古民居的建筑风格

[J].南方文物,2009,(3):162~166.

[本文引用: 1]     

[30]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历史地图集[M].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03:160.

[31] 陈孔立. 清代台湾社会移民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1~45.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