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 32 (7): 777-783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2.07.777

Orginal Article

基于扎根理论的节事场所依赖维度探索性研究——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

戴光全12, 梁春鼎12

1.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2.华南理工大学现代服务业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006

Exploring the Dimensions of Place Attachment to Event Venue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Case of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Exposition 2011 Xi'an, China

DAI Guang-quan12, LIANG Chun-ding1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Commerc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
2. Academy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

中图分类号:  K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2)07-0777-07

收稿日期: 2011-10-9

修回日期:  2012-03-29

网络出版日期:  2012-07-20

版权声明:  2012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090)、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2009B090200062)、华南理工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和教研项目(x2jmY1080850、x2jmY1080900)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戴光全(1966-),男,江西赣州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节事旅游与旅游地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的研究。E-mail: gqdai@scut.edu.cn

展开

摘要

场所依赖(place attachment)探讨的是个人对充满意义的特定场所产生的某种认知或感情的联系。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为案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手段获取研究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深入分析游客的活动特征和情感态度,研究游客的节事场所依赖特征。在此基础上挖掘和提炼节事场所依赖的维度,最终构建一个由个体、社会、场所和节事4个维度构成的节事场所依赖PSPE概念模型,为节事场所依赖的定量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 场所依赖 ; 维度 ; 节事场所 ; 扎根理论 ; 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

Abstract

Place attachment is a hot topic in place study which is defined as an individual’s cognitive or emotional connection to a particular setting or milieu, which attracts a great concern of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of human geography, urban sociology, community science,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science. However, place attachment study is seldom related to event venue. A literature review shows that most researchers treated event as an attribute of event host community to study the place attachment between people and host community, but paid little attention to event venue itself. As an inductive research approach, grounded theory is appropriate for situations where no pre-existing theory exists, which indicates its usefulness for the exploratory study on place attachment in event venue.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ocument the meanings event-goers attach to a specific event venue. If those meanings are known, managers can more effectively plan for the management of venue deemed to be special by their constituents. As an exploratory research, the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Exposition, 2011, Xi'an (Expo 2011 Xi'an, China) is taken as a case, and first-hand data are collected from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The task of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is to find out what factors in venue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cognition and emotion of event-goers. Interviewees were asked to respond to a series of instructions regarding the venue of Expo 2011 Xi'an, China. The instructions are as follows: 1) describing in a few sentences what the venue is like—for example, what the venue looks, sounds, smells, or feels like, important features presented, and so on; 2) describing the thoughts, feelings, memories, and associations that come to mind when they think about this venue; 3) why this venue is important or special to them. To ensure diversity in types of event-goers in levels of experience, a systematic sampling strategy is employed. On-site sampling is divided into six days (four week days and two weekend days) from June 5 through July 20, 2011. A total of 21 respondents provid key messages for theory construction. Then the attribute of event venue attachment is analyzed from aspects of behaviors, attitudes and emotions of event-goers. The dimensions of place attachment in event venue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are refined and summarized through three analytic procedures: open coding, axial coding, and selective coding. In open coding, the article extracts 68 native concepts in conceptual stage and forms 16 categories after categorization. The atudy establishes relationships among categories and forms four main categories in axial coding: person, society, place, and event (PSPE). Finally, a PSPE conceptual model of place attachment in event venue is contructed after selective coding. Person and society belong to human dimension. The perception object of people is a combination constituted by event and host community. Local factors and distinctiveness of event are integrated in the event venue. The article takes event dimension apart from place dimension, and further subdivides human dimension into person and society, which makes subjectivity and dominant nature of place attachment in event venue more clear and accurate.

Keywords: place attachment ; dimension ; event venue ; grounded theory ; Expo 2011 Xi'an

0

PDF (419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戴光全, 梁春鼎. 基于扎根理论的节事场所依赖维度探索性研究——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J]. , 2012, 32(7): 777-783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2.07.777

DAI Guang-quan, LIANG Chun-ding. Exploring the Dimensions of Place Attachment to Event Venue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Case of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Exposition 2011 Xi'an,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7): 777-783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2.07.777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段义孚(Tuan)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地理学研究者重新将“地方”引入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前沿[1]。早期的人本主义把地方暗示为一种“家”的存在,认为地方在空间上存在多样化的尺度,某个房间、家、社区、城市,乃至区域与国家都可以成为地方感所依赖的空间单元[2]。以城市、社区、街道、邻里、家等生活空间为研究区域的场所依赖研究一直是研究者积极探讨的重要议题[3~5]。与此同时,随着休闲游憩和旅游业的大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渐渐将场所依赖的研究视角放在游憩空间上,探讨游客与游憩地之间的行为互动以及情感依赖问题[6, 7]。节事场所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在特定时间里举办有特殊意义的节事活动,对游客而言,节事场所是一种特殊的游憩空间。节事场所的地理学研究是节事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场所依赖则是节事场所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切入点[8]。作为一种特殊而重要的游憩空间,节事场所在场所依赖的相关研究当中鲜有涉及。一些学者在探讨地方理论时,曾从不同角度涉及到节事活动[9~11]。然而,目前为数不多涉及节事场所的相关研究主要针对重复举办的社区节事,从目的地营销的角度探讨节事活动的举办与居民(或游客)对节事举办地场所依赖之间的关系。现有文献一般将节事活动视为举办地的属性特征来开展人地关系的研究,缺乏对节事场所本身的关注。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场所依赖具有多个维度[12]。根据现有研究文献,可将场所依赖的维度划分总结成3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场所导向型,研究者主要是基于场所的特征进行场所依赖维度的划分,主要包括依据场所基本类型可区划分为自然和社会2个维度[13]、不同尺度场所的一般维度[14]、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特定场所的意义进行浓缩和归纳[15];第二种类型是主体导向型,侧重对人的场所依赖感的测量和评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场所依赖的构成[16]、场所依赖的程度[17]、人的心理过程[18];第三种类型是人地关系型,在研究场所依赖现象时平等地看待人和场所的地位,在深入理解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同时不忽视对场所特殊性的考察[19],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学术界中被广泛认可。

本研究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为案例,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手段获取研究资料,深入了解游客对2011西安世园会园区的所思所想以及在其中的所作所为,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节事场所依赖的维度进行挖掘和提炼。

1 研究方法

地方是一个充满意义的空间,地方理论从人的感觉、心理、社会文化、伦理道德等角度来认识人与地方之间的关系[20, 21]。作为地方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场所依赖(place attachment,又译为地方依恋),探讨的是个人对充满意义的特定场所产生的某种认知或感情的联系[22]

1.1 案例地的选择

本研究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西安世园会”) 园区为案例地。2011西安世园会是A2+B1级别的园艺博览会,举办时间从2011年4月28日至2011年10月22日,主会场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的浐灞生态区广运潭,园区总面积为4.18 km2。选择2011西安世园会作为案例是因为:① 世园会园区是一个充满意义的场所,兼具世园会的节事精神和举办地的地域特色;② 世园会是一种重要的节事活动类型,具有典型性,研究世园会对中国蓬勃发展的节事活动特别是重大事件具有借鉴意义;③ 资料调研于2011西安世园会举办期间进行,世园会的会期长,可开展长期的实地调研,研究可进入较佳,容易获取一手研究资料。

1.2 资料收集和整理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参加2011西安世园会的游客,资料收集的主要方式是参与观察和开放式深入访谈,辅以非正式交谈。要求被访者详细描述场所的特征和解释场所对于被访者本人而言有何意义[23]。正式观察和访谈于2011年6月5日至7月20日进行,共进行了6次(包括3次园区内)访谈,访谈共24人,涉及38人次。访谈记录征得被访对象同意后,全部录音。整理访谈记录之后,将那些为本研究理论构建提供主要信息的调查对象确定为重点调查对象,样本情况如表1所示。为了便于资料的整理对每位调查对象都进行了编号,年龄的老中青分别编号为O、M和Y,性别的男女分别编号为M和F,如第一位青年男性调查对象则被编号为YM1。跟踪式参与观察2例(从观众入园至出园一直在观众身边对其进行全程观察),其中1例是一位来自湖南株洲的散客,观察时间是2011年6月11日8:40~12:37;另1例是一个来自陕西渭南的结伴游群体,2男4女,观察时间是2011年6月11日17:00~22:20。按照观察提纲在笔录的同时,用照相机记录被观察者的行踪和行为,观察结束后,对其进行了录音深度访谈。

表1   重点调查对象样本情况

Table 1   Sample of key respondents

编 号客源地参与方式职业
YM1陕西西安同事结伴公司职员
YM2陕西西安家人结伴个体老板
MM1湖南株洲散客独行个体老板
MF1、MF2、MM2湖北武汉单位跟团事业单位
MF3山西大同朋友结伴事业单位
YM3陕西汉中单位组团事业单位
YM4、YM5、YF1、YF2、YF3、YF4陕西渭南同学结伴高中学生
YF5陕西西安散客独行公司职员
OF1、OF2、OM1浙江杭州散客跟团退休人员
YM6、YM7、YM8山东临沂学校组团大三学生

新窗口打开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一种自下而上建构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它特别适合于微观的、以行动为导向的社会互动过程的研究[24],近年来在节事研究中也陆续出现了运用扎根理论的文献[25, 26]。本研究按照扎根理论的步骤开展资料分析:首先是开放性译码,本研究找到了68个本土概念,依据概念的属性进行归类,形成16个初始研究范畴;其次是主轴译码,经过主轴译码后得到个体、社会、场所和节事4个主要范畴;最后对各个研究主题在选择性译码后,构建理论框架。

2.1 开放性译码

在开放性译码阶段,始终围绕着“游客与2011西安世园会园区的联系是什么?”这一个核心研究问题。将收集到的资料打散,对每份资料逐行逐段加以分析。分解意义单元,合并在意义上存在重复或者交叠的概念,寻找最能够代表现象意义的概念。本研究在概念化阶段提炼出了68个本土概念(表2),用研究对象使用的词语或在园区中的行为作为概念的命名。通过概念化的过程,对资料内容进行标识,得到一个庞大的概念群。根据概念之间所存在的各种逻辑关系,将与同一现象有关的概念聚拢成一类,经过同类聚拢范畴化后形成16个范畴(表2)。

表2   开放性译码的概念与范畴

Table 2   Concepts and categories in open coding

概念化范畴化概念化范畴化概念化范畴化概念化范畴化
a1学习园艺
a2详细的介绍
a3前有未有的见识
a4开开眼界
1. 自我发展
(a1~a4)
b1炫耀
b2跟朋友一起
b3和情侣一块
b4把照片发网上
5. 社会交往
(b1~b4)
c1天气太热太晒
c2空气很好
c3这园子太大了
c4水没处理好
9. 自然环境
(c1~c4)
d10微缩景观
d11真的是傣族人?
d12本国人表演
d13商业气氛太浓
13. 原真性
(d10~d13)
a5有必要看一下
a6对人生有点意义
a7拍照留念
a8护照盖章回忆
2. 人生经历
(a5~a8)
b5带老爸老妈去
b6陪陪老婆
b7尽父亲的责任
6. 家庭责任
(b5~b7)
c5十三朝古都
c6文化底蕴
c7西安的新景点
c8西北的地方
10. 旅游意象
(c5~c8)
d14各个地方的
d15不打眼
d16特色
d17雷同
14. 独特性
(d14~d17)
a9好奇好玩
a10休息放松
a11审美愉悦
a12爽快舒服
a13参与体验
3. 休闲娱乐
(a9~a13)
b8东道主
b9配合政府
b10做点贡献
b11陕西人
b12西安人
7. 公民责任
(b8~b12)
d1园林艺术
d2园艺展览
d3各种建筑
d4环保生态
d5奇花异草
11. 主题内容
(d1~d5)
d18演出活动
d19巡回表演
d20嘉年华
d21逛公园的感觉
15. 节日氛围
(d18~d21)
a14很累很晒很渴
a15排队费时间
a16来一趟不容易
a17自家门口方便
a18方便再去
4. 阻碍因素
(a14~a18)
b13中国的盛会
b14世界的盛会
b15看看国家的文明程度
b16环保低碳
8. 社会参与
(b13~b16)
d6世界性的
d7盛会盛事
d8外国人不多
d9主要是陕西人
12. 规模影响
(d6~d9)
d22一点都不人性化
d23服务不够细腻
d24没有准备好
d25休息地方太少
d26咱们是绕圈达人
16. 基础服务
(d22~d26)

新窗口打开

2.2 主轴译码

主轴译码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概念/范畴之间的联系,以表现资料中各部分之间的关联。上一阶段得到的16个范畴的意义比较广泛,相互关系模糊。重新将范畴放回原始资料中,进一步理解研究情境和解读研究对象的意义,深入分析范畴的属性,对16个范畴进行模型式的简化。通过反复进行比较,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把相关的范畴联结起来,16个意义广泛的范畴最终形成了4个主范畴(表3),将大多数的研究结果囊括在一个较宽泛的理论范围之内。

表3   主轴译码后的主要范畴

Table 3   The main categories after axial coding

范畴主要范畴范畴主要范畴
1. 自我发展
2. 人生经历
3. 休闲娱乐
4. 阻碍因素
个体
(1~4)
9. 自然环境
10. 旅游意象
场所
(9~10)
11. 主题内容
12. 规模影响
13. 原真性
14. 独特性
15. 节日氛围
16. 基础服务
节事
(11~16)
5. 社会交往
6. 家庭责任
7. 公民责任
8. 社会参与
社会
(5~8)

新窗口打开

在本研究的调查当中,大部分游客游前认为他们在2011西安世园会园区将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园林艺术”,可以“开开眼界”。世园会的游客具有很强的学习动机,他们赋予园区学习求知的意涵,体现了自我发展的意义。世园会是一个“在自家门口举办的盛会”,在游客看来“有必要过来看看”,他们把经历这种“盛会”作为个人的“盛会”。园区当中最常见的两个行为是“拍照”和“给世园护照盖章”,游客通过这些行为记录他们这次重要的人生经历。广运门前的长安花是最受欢迎的拍照点,对拍照的游客进行访谈,他们的回答主要是为了“纪念意义”,能够“作为一份回忆来保存,自己时不时翻看、回想一下”。抱着“休息放松”、“没事过来玩玩”、“看看美景”心态的游客不占少数,他们把参加世园会作为一次旅游,园区能为他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场所依赖的特征是游客在活动场所中感到舒适和安全[22]。显然,身体舒适度不佳、占用过多的时间、高额经济成本等不利因素将会严重影响游客对园区的感觉,从而有碍场所依赖的形成。

2.2.2 社会

2011西安世园会园区是一个充满社会意义的场所。游客把参加西安世园会作为一次社会交往的好机会,参加世园会也是游客一次履行自己家庭责任、公民责任以及体现参与社会的行为。“今天我非常开心,能够跟我的Good friend在一起,一起笑,一起玩,挺高兴的,不枉此行”,可见游客把世园会视为一个情感空间。拍照和给护照盖章的另一个重要的动机是“炫耀,证明我来过西安世园会”,参加世园会可作为游客茶余饭后的重要谈资,成了他们在社会交往中获取地位的筹码。“下次如果我再来,我会带着爹妈、带着老婆、领着孩子过来”。游客将参加世园会作为履行家庭责任的方式,赋予园区能够进行家庭成员情感交流和履行家庭责任的特殊意义。对于西安本地人或者陕西人来说,世园会是“自家门口的盛会”,“政府的投资很大”,作为一个“西安人”、“陕西人”,参加西安世园会似乎成了义不容辞的公民责任。包括外地游客在内的大部分游客认为世园会是“中国人的盛会”甚至是“世界人的盛会”,参与这些包括“世博会”在内的重大事件可以“看看我们国家现在的文明程度”。游客是乐于参与社会的,西安世园会园区成了一个能够显示个人身份信念和稳定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场所[27]

2.2.3 场所

场所这一维度下有自然环境和旅游意象2个范畴,包括的是世园会园区微观尺度的自然物质环境和世园会承办城市西安的总体旅游感知意象。在白天,“太热了”、“热死了”、“太晒了”等词频繁出现在游客的口中,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抱怨最多的是西安此时酷热和暴晒的天气。游客需要与场所进行互动对话,自然环境会影响游客在园中的旅游体验进而塑造了他们对场所的情感联系。游客将园区视为一个景点,景点所在地的旅游吸引力会影响游客场所依赖的形成[28]。几乎所有的游客都将西安定位为“十三朝古都”,一个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古迹为主”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在游客眼中,世园会与西安的旅游意象似乎是格格不入的,对于“地处西北”的西安举办世园会这一举动感到好奇和些许不解,所以亲自前来游玩西安世园会一解心中的疑惑。对于某些非常熟悉西安,对西安具有较强依赖感的游客则将西安世园会视为“西安的新景点”。就像自己非常喜欢的歌手在沉寂多年后,突然出了一张风格迥异的专辑,会有一种迫不及待一睹为快、瞧个究竟的心理状态。

2.2.4 节事

在调查中发现,游客对世园会的主题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游客的认知当中,世园会园区有很多的“奇花异草”和各种“园林艺术”,具有“像公主漫步在花丛当中”的那种感觉。在这里,节事的主题内容成为架设游客和节事场所情感联结的重要符号。世园会是一个“盛会”,并且是“世界性的”。因为世园会的“世界级”规模和影响,游客赋以世园会园区这一节事场所一种崇高的精神意义。“看了那个狂欢泼水节,傣族姑娘跳的那种舞蹈,还泼水,感觉很有民族风情在里面,挺好玩的……她们真的是傣族人吗”,显示游客一方面被独特的民族风情所吸引,另一方面对其原真性产生了怀疑。游客对原真性具有很强的需求,他们想看到“各个国家的园艺展览和本国人的表演”,对日本馆、韩国馆等国家展馆纯粹是设摊卖东西感到“很失望”,“像个杂货铺……你进去这些以后售货员问你要这个不,这是我们韩国的什么特色……太没意思了”。游客对世园会兜售的纪念品很反感的重要原因在于“卖的东西各个景区都差不多……太雷同了”,个中蕴含着世园会园区是一个“独特的”、充满意义的场所,其中的一切应该“独一无二”这样的期望。此外,游客在园区当中没有感受到应有的节日氛围,“就像逛公园的感觉,跟兴庆公园、莲湖公园差不多,这个氛围明显不够”。游客认为自己是花钱买门票进来的,应该享受到“人性化”的款待,天气酷热和园区面积过大等因素使得游客对休息场所、饮水设施和交通引导的需求显得格外突出。

2.3 选择性译码和理论构建

在经过开放性译码和主轴译码之后,所得的范畴基本涵盖节事场所依赖结构的全部必备要素,新的资料对理论构建已经没有太大的贡献,可以判断理论已基本实现饱和,于是停止对资料的收集,进入最后一个阶段的选择性译码和理论构建。在本研究当中,通过将范畴置于实际的情境当中可以发现,个体和社会实际上是场所依赖的主体—人的两个维度,而人的感知对象是一个由节事与节事举办地共同构成的结合体,在充满意义的节事场所当中将节事的特殊性和举办地的场所特殊性融合在一起。传统的地方理论关注的是人地关系,与节事活动相关的场所依赖的研究只是将节事活动作为场所维度下的一个因素来看待。选择性译码发现,游客对节事场所,特别是世园会这种重大事件中节事因素的感知非常突出,且相对独立于场所因素。在这里,世园会作为一个特别的节事,是游客赋以世园会园区这一节事场所丰富意义的载体,节事本身的特殊意义也不同于世园会园区这一节事场所的意义。据此,将节事从场所依赖一般模型的场所维度中抽取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维度,场所依赖的主体人的结构下则包括个体和社会两个维度,由此构建一个由个体—社会—场所—节事(PSPE)4个维度构成的节事场所依赖概念模型(图1)。

图1   节事场所依赖的PSPE概念模型

Fig. 1   PSPE (person, society, place and event) conceptual model of place attachment in event venue

3 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以2011西安世园会为例,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收集研究资料,在场所依赖的研究框架下,运用扎根理论构建了节事场所依赖的PSPE概念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节事场所依赖具有人、地、节三个结构和个人、社会、场所、节事4个维度,这种维度的划分属于人地关系型,本研究与现有文献的不同在于把节事从场所依赖一般模型的地方维度中独立出来作为一个新的维度,并将人的维度进一步细化为个体和社会,使得人对节事活动场所依赖的主体性和主导性显得更加清晰和准确。

为了保证理论效度,在研究设计中以现有的经典理论和研究思路为基础,在进行专家征询和实地预调查后确定正式的访谈和研究提纲。谨慎处理描述和解释的“效度威胁”问题,与访谈者建立融洽信任的关系,尽量从被访者的角度陈述他们的故事,以他们的标准展现他们故事的“真实性”。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目的性随机抽样确定调查对象,注重对节事游客(特别是他们的内在经验)获得比较深入细致的解释性理解,因此研究对象的数量一般都比较少,不可能(也不必要)采取概率抽样的方式。本研究样本量不大,样本的各种社会人口统计因子分布并不均匀,也没有涵盖所有类型的节事游客。然而,这些特点并不影响本研究作为质性研究的效度。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一部分游客在节事场所当中的场所依赖情感和行为的特征提炼场所依赖的维度,并不是测量其中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因此,对所有节事游客特征及其场所依赖4个维度和全部因子的表征,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量化统计进行验证。

应当指出的是,本研究在总体上采用的是个案研究方法,搜集的2011西安世园会的第一手研究资料满足了社会学个案研究所要求的典型性特征[29]。按照个案研究的一般原理,虽然本研究的结论直接来源于2011西安世园会园区这一个案,但这些结论对于与世园会相类似的重大事件的场所研究与场馆管理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Tuan Y F.

Topophilia: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M].Englewood Cliffs:Prentice Hall,1974:1-125.

[本文引用: 1]     

[2] Tuan Y F.

Rootedness versus sense of place

[J].Landscape,1980,24(1):3-8.

[本文引用: 1]     

[3] Relph E.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M].London:Pion,1976:35-40.

[本文引用: 1]     

[4] Morgan P.

Towards a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place attachment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0,30(1):11-22.

[5] 林耿,王炼军.

全球化背景下酒吧的地方性与空间性——以广州为例

[J].地理科学,2011,31(7):794~801.

[本文引用: 1]     

[6] Moore R L,Graefe A R.

Attachments to recreation settings:The case of rail trail users

[J].Leisure Sciences,1994,16(1):17-31.

[本文引用: 1]     

[7] 唐文跃.

城市居民游憩地方依恋特征分析——以南京夫子庙为例

[J].地理科学,2011,31(10):1202~1207.

[本文引用: 1]     

[8] Getz D.

Event studies: theory, research and policy for planned events

[M].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n,2007:114-119.

[本文引用: 1]     

[9] Bres K D,Davis J.

Celebrating group and place identity: a case study of a new regional festival

[J].Tourism Geographies,2001,3(3):326-337.

[本文引用: 1]     

[10] Ramshaw G,Hinch T.

Place identity and sport tourism:the case of the heritage Classic Ice Hockey Event

[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06,9(4&5):399-418.

[11] Huang J Z,Li Mimi,Cai L A.

A model of community-based festival imag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0,29(2):254-260.

[本文引用: 1]     

[12] Lewicka M.

Place attachment: how far have we come in the last 40 years?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11,31(3):207-230.

[本文引用: 1]     

[13] Hidalgo M C,Hernández B.

Place attachment: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questions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1,21(3):273-281

[本文引用: 1]     

[14] Lewicka M.

What makes neighborhood different from home and city? Effects of place scale on place attachment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0,30(1):35-51.

[本文引用: 1]     

[15] Morgan P.

Towards a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place attachment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0,30(1):11-22.

[本文引用: 1]     

[16] Williams D R,Patterson M E,Roggenbuck J W.

Beyond the commodity metaphor:Examining emotional and symbolic attachment to place

[J].Leisure Sciences,1992,14(1):29-46.

[本文引用: 1]     

[17] Hammitt W E,Backlund E A,Bixler R D.

Place bonding for recreation places: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development

[J].Leisure Studies,2006,25(1):17-41.

[本文引用: 1]     

[18] Casakin H,Billig M.

Effect of settlement size and religiosity on sense of place in communal settlements

[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009,41(6):821-835.

[本文引用: 1]     

[19] Scannell L,Gifford R.

Defining place attachment:A tripartite organizing framework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0,30(1):1-10.

[本文引用: 1]     

[20] 张中华,张沛,王兴中.

地方理论应用社区研究的思考——以阳朔西街旅游社区为例

[J].地理科学,2009,29(1):141~146.

[本文引用: 1]     

[21] 杜芳娟,陈晓亮,朱竑.

民族文化重构实践中的身份与地方认同——仡佬族祭祖活动案例

[J].地理科学,2011,31(12):1512~1517.

[本文引用: 1]     

[22] Hidalgo M C,Hernández B.

Place attachment: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questions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1,21(3):273-281.

[本文引用: 2]     

[23] Bricker K S,Kerstetter D L.

An interpretation of special place meanings whitewater recreationists attach to the South Fork of the American River

[J].Tourism Geographies,2002,4(4):396-425.

[本文引用: 1]     

[24] Strauss A, Corbin J.

质性研究概论

[M]. 徐宗国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1997: 117~135.

[本文引用: 1]     

[25] Weed M.

A grounded theory of the policy process for sport and tourism

[J]. Sport in Society, 2005, 8(2): 356-377.

[本文引用: 1]     

[26] 罗秋菊, 陈可耀.

基于扎根理论的民营会展企业成长路径研究——以广州光亚展览公司为例

[J]. 旅游学刊, 2011, 26(7): 71~79.

[本文引用: 1]     

[27] Brown B B, Perkins D D.Disruptions in place attachment[M].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2: 279-304.

[本文引用: 1]     

[28] 钱树伟, 苏勤, 郑焕友.

历史街区顾客地方依恋与购物满意度的关系——以苏州观前街为例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3): 355~362.

[本文引用: 1]     

[29] 王宁.

代表性还是典型性? ——个案的属性与个案研究方法的逻辑基础

[J]. 社会学研究, 2002, (5): 123~125.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