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山地资源型城市地域空间发展模式:基于东川区的实证
张继飞, 邓伟, 刘邵权

The Regional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 of Mountain Resource-based City in Southwest of China: A Case Study of Dongchuan District
Ji-fei ZHANG, Wei DENG, Shao-quan LIU
表1 不同地域空间开发类型区的管制重点
Table 1 Main points of regulation of different regional spatial development zones
地域空间开发类型区 地域空间管制重点
优先开发区 优先发展第二、三产业;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积极推进城镇化,高密度积聚人口,接纳禁止开发区、不宜开发区的生态移民;承接昆明市的产业转移;重视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
适度开发区 积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适度推进城镇化,适度积聚人口;重视生态保护。
控制开发区 保持生态系统稳定,适度发展第二、三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和设施农业;发展中心城镇;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
不宜开发区 积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加大山地灾害治理,减轻水土流失,修复山地生态系统;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明显恶化地段实施生态移民,引导人口合理积聚;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
禁止开发区 按照自然保护区模式管制,逐步减少人口数量,对重点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在生态极端脆弱或山地灾害极度频发地段设置无人区;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不受侵占;严格保护森林植被;严格禁止陡坡开垦或开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