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 33 (9): 1138-1144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3.09.1138

Orginal Article

淮河流域冬小麦水分亏缺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许莹, 马晓群, 王晓东, 张浩

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安徽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 安徽 合肥 230031

Analysi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inter Wheat Water Deficiency in Huaihe River Basin

XU Ying, MA Xiao-qun, WANG Xiao-dong, ZHANG Hao

Key Laboratory of Atmospheric Science and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Anhui Meteorological Institute, Hefei, Anhui 230031, China

中图分类号:  S1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3)09-1138-07

收稿日期: 2013-01-12

修回日期:  2013-02-22

网络出版日期:  2013-09-30

版权声明:  2013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2010年度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006027)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许 莹(1979-),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气象灾害和农业气候资源研究。E-mail: xuying6222@sohu.com

展开

摘要

统计研究区域4个小麦种植亚区的冬小麦全生育期、冬前生长期、越冬期、返青-抽穗期、灌浆-成熟期的水分亏缺率,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9 a来,淮河流域冬小麦水分亏缺率的空间分布受气候、地形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由北向南逐步递减,呈纬向分布;冬小麦水分亏缺率的年际变化趋势虽然不明显,但各区域水分条件最好和最差的生长时段并存于同一年代中;4个冬小麦种植亚区中以淮河流域北部平原冬麦区和东北丘陵冬麦区在冬小麦生长发育中、后期,特别是灌浆-成熟的关键时期,水分亏缺严重,对产量形成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 淮河流域 ; 冬小麦 ; 水分亏缺率

Abstract

:The whole life of winter wheat in Huaihe River Basin (HRB) are mostly in winter-spring drought season. Natural precipitation shortage is the main factor which restricts the wheat production, so to study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regulation of winter wheat are very important for winter wheat planting plans and irrigation management of HRB. Based on data of pressure, vapor pressure, maximum temperature, minimum temperature, average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precipitation, wind speed and sunlight hours of 171 weather stations of HRB in 1971-2010, this article calculates the water surplus and deficit rate (WSDR) of the whole growth period (before winter growth period, wintering period, reviving and heading period, grain-filling and ripening period) of four winter wheat areas of HRB, and also analyz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SD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SDR in HRB in recent 39 years is affected by climatic and geographic factors, and it has obvious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WSDR decreases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it is the zonal mode structure. In different growing stage of winter wheat, WSDR in grain-filling and ripening period is most serious, reviving and heading period takes second place. Although the annual tendency of WSDR is not obvious, the growth period of winter wheat which have the best and the worst water conditions are in the same age. In 1980s , the water supply of before winter growth period is the most adequate time, meanwhile is the most serious water shortage time from wintering period to grain-filling and ripening period inⅠ,Ⅱand Ⅲ areas. It is also the same as that in Ⅳ areas in 2001-2010. Moreover, WSDR during mid-later growing period in north plain and northeast hilly winter wheat area are serious in four areas, especially during grain-filling and ripening period. Which effect yield greatly, it need take message to combat drought, and decrease the damage of drought.

Keywords: Huaihe River Basin ; winter wheat ; the water deficit rate

0

PDF (524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许莹, 马晓群, 王晓东, 张浩. 淮河流域冬小麦水分亏缺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 2013, 33(9): 1138-1144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3.09.1138

XU Ying, MA Xiao-qun, WANG Xiao-dong, ZHANG Hao. Analysi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inter Wheat Water Deficiency in Huaihe River Basin[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33(9): 1138-1144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3.09.1138

引言

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海陆相3种过渡带的重叠地区,天气气候复杂多变,是中国重要的气候敏感区[1,2]。同时,淮河流域也是中国重要的冬小麦生产基地,冬小麦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各流域之首。但是由于该流域冬小麦生长的大部分时期处于冬春干旱季节,生长季(10月至次年6月)平均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的40%左右,自然降水不足成为制约小麦生长和产量形成的主要因子,因此研究淮河流域冬小麦干旱的时空分布规律,对淮河流域冬小麦种植规划和灌溉管理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制约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农业干旱指标前人已有大量的研究[3~14],依据使用对象不同,农业干旱指标大致可分为降水指标、土壤含水量指标、作物指标和综合指标4类。其中综合类指标因综合考虑降水、潜在蒸发、前期土壤湿度、灌溉和径流等因素,在干旱的量化准确度和可信度上高于单项指标而广泛应用。比较常用的综合类指标有:供需水比例指标、作物缺水指标和Palmer干旱指标等。国内学者对农业干旱做出很多研究[15~20],但这些研究多以分省行政区划为研究对象,不能完整反映流域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等的影响,且有关淮河流域冬小麦水分亏缺的系统研究尚未见报道。

水分亏缺率指标借鉴了农业缺水率的有关概念,在假设仅依靠自然降水的情况下,充分考虑降水、作物需水量、供水量、作物水分盈亏量和水分指数,对描述农作物干旱可以说是“滴水不漏” [10,21]。本文以气象行业标准“小麦干旱灾害等级”[22]中的规定的作物水分亏缺率为干旱指标,分析近39 a来淮河流域冬小麦全生育期和各发育期水分亏缺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揭示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亏缺状况及其变化,为淮河流域冬小麦生产合理布局和防旱避灾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淮河流域地处中国东部, 111º55′~121º25′E,30º55′~36º36′N,面积约为27×104km2,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该区属于北亚热带至暖温带的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温和,年均气温为11~16℃,年平均降水量约为883 mm,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幅为600~1 400 mm,降水主要受夏季风影响,多集中在汛期的5~8月(淮河上游和淮南)或者6~9月(其它地区)[23]。综合考虑气候地理条件、土壤类型、作物品种生态类型、发育期和产量等因素,将淮河流域冬小麦主产区分为4个亚区(图1)。

图1   淮河流域冬小麦分区

Fig.1   Division of winter wheat in Huaihe River Basin Ⅰ区: 东北丘陵冬麦区;Ⅱ区: 北部平原冬麦区;Ⅲ区: 中部平原冬麦区;Ⅳ区: 西部及沿淮冬麦区

1.2 资料来源及处理

气象资料选取淮河流域171个气象站点1971~2010年的逐日观测资料,包括气压、水汽压、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日照时数。气象资料以及1981~2010年作物发育期资料来源于均来源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气象数据处理及作物各生育阶段需水量、降水量、水分盈亏缺率的计算采用Fortran编程处理,空间分布采用ArcGIS软件作图。

1.3 研究方法

依据农田水分平衡原理,小麦生育阶段的水分亏缺率可以描述为小麦生育阶段的自然供水量与需水量的差占需水量的百分比的负值[22]

冬小麦某一生育阶段的作物水分亏缺率计算式为:

G=-[(W-E)/E]×100%, WE (1)

式中,G为冬小麦生育阶段的水分亏率(%),E为冬小麦各生育期的需水量(mm),W为冬小麦生育阶段的自然供水量,在不考虑灌溉的情况下即降水量(mm)。

冬小麦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可简化为植株蒸腾量与棵间蒸发量之和[22],其计算式为:

E=Kc×EET0(2)

式中,E为小麦某一生育阶段的需水量(mm);Kc为相应时段的作物系数; EET0为相应时段的作物参考蒸散量(mm)。

冬小麦作物系数(Kc)引用文献[24~27]中的结果,淮河流域各作物分区的逐月作物系数用代表站数值,各区冬小麦发育期利用淮河流域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确定(表1)。

表1   淮河流域冬小麦发育期

Table 1   Development period of winter wheat in Huaihe River Basin

冬前生长期越冬期返青抽穗期灌浆成熟期全生育期
东北丘陵冬麦区(Ⅰ区)10月中至11月中11月下至2月上2月中至4月下5月上至6月上10月中至6月上
北部平原冬麦区(Ⅱ区)10月中至11月下12月上至2月上2月中至4月中4月下至5月下10月中至5月下
中部平原冬麦区(Ⅲ区)10月中至12月上12月中至2月上2月中至4月中4月下至5月下10月中至5月下
西部及沿淮冬麦区(Ⅳ区)10月下至12月中12月下至2月上2月中至4月中4月下至5月下10月下至5月下

新窗口打开

同经验系数ab值结合,得到淮河流域 171个站点1971~2010年逐日太阳辐射值。

EET0采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28~30] 计算,其中净辐射(Rn)是FAO P-M模型计算的基础,由日照时数估算短波辐射{Rns=(1)[a+b(n/N)]Ra},公式中α为反照率,取0.23;n为实际日照时数(h);N为理论日照时数(h);Ra为天文辐射[MJ/(m2·d)];ab为经验系数,是计算的关键。本文利用淮河流域及其周边8个日射站(郑州、固始、莒县、淮阴、合肥、南京、济南和吕泗)的日射资料建立了用日照百分率(n/N)拟合太阳辐射(即短波辐射Rns)的估算式,获得8组经验系数ab值,之后按照就近原则,将淮河流域171个常规气象站日照百分率资料与不

2 水分亏缺率的空间分布

2.1 全生育期水分亏缺率的空间分布

淮河流域冬小麦全生育期水分亏缺率43%,由于受气象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全生育期水分亏缺率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北大南小,由北向南逐步递减,呈纬向分布。流域绝大部分地区水分亏缺率在20%以上,Ⅳ区南部六安到信阳一带水分亏缺率最小,农田水分供应充足,其中霍山水分盈余最多,达49%;水分亏缺率较大的地区为Ⅰ区、Ⅱ区以及Ⅳ区北部,一般在40%~60%,其中梁山和邹县缺水最多,达67%,水分亏缺率分布极为不均(图2)。

图2   淮河流域冬小麦全生育期水分亏缺率(%)的空间分布

Fig.2   Space distribution of water deficit rate (%) in the whole growth period of winter wheat in Huaihe River Basin

2.2 各生长时段水分亏缺率的空间分布

淮河流域冬小麦各生育期水分亏缺率的空间分布趋势与全生育期一致。冬前生长期水分亏缺率平均为2%,其中Ⅳ区大部和Ⅲ区东南部以及Ⅱ区南部部分地区水分供需基本平衡或供应充足;其它地区水分亏缺率普遍在20%以内,局部地区在20%~46%之间。越冬期水分亏缺率平均为23%,其中Ⅳ区南部水分供应充足;Ⅱ区北部介于40%~60%,局部地区水分亏缺率在60%~69%;其它大部分地区水分亏缺率在40%以内。冬小麦返青-抽穗期水分亏缺率平均为47%,除Ⅳ区南部部分地区水分供应充足外,其它各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旱情;其中Ⅰ区、Ⅱ区以及Ⅲ区中北部和Ⅳ区北部水分亏缺率普遍为40%~60%,局部地区水分亏缺率达73%;其它地区水分亏缺率普遍在40%以内。灌浆-成熟期水分亏缺率平均为50%,Ⅰ区、Ⅱ区和Ⅲ区以及Ⅳ区北部地区水分亏缺率普遍在45%~60%,局部地区水分亏缺率达68%,旱情严重;只有Ⅳ区南部部分地区水分供应充足(图3)。

综上所述,尽管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冬小麦全生育期水分亏缺比较严重,但是从各生育期来看,冬小麦生长的初期阶段和前期阶段水分条件好于中后期,特别是冬前生长期,即使有水分亏缺发生,程度也不严重;中期和后期水分亏缺则比较严重,绝大部分地区水分亏缺率都在40%以上,水分不足将严重影响冬小麦产量的形成。因此,中后期的灌溉对淮河流域冬小麦来说十分重要。

图3   1972~2010年淮河流域冬小麦各生育期年平均水分亏缺率(%)的空间分布

Fig.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nnual water deficit rate (%) in each growth period of winter wheat in Huaihe River Basin in 1972-2010

3 水分亏缺率年际变化

3.1 冬小麦全生育期水分亏缺率的年际变化

淮河流域冬小麦种植区水分亏缺率地域差别比较明显。Ⅰ区的水分亏缺率在3%~73%间,平均为52%。Ⅱ区的水分亏缺率在4%~85%间,平均为54%。Ⅲ区的水分亏缺率在-28%~73%间,平均为40%;其中水分亏缺率为负值的年份为2 a。Ⅳ区的水分亏缺率在-58%~63%间,平均为23%;其中水分亏缺率为负值的年份为8 a。水分亏缺率的年际变化趋势,Ⅰ区和Ⅱ区为“高---高”趋势,即20世纪70年代偏高,80年代偏低,90年代偏低,21世纪初又开始偏高。Ⅲ区和Ⅳ区的年际变化趋势与Ⅰ区、Ⅱ区基本相同,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降水开始偏少,水分亏缺率有所增加,总体呈“低---高”趋势。各区域冬小麦水分亏缺率的年际间变化趋势均不明显(图4)。

图4   淮河流域冬小麦全生育期水分亏缺率的年际变化

Fig.4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water deficit rate in each growth period of winter wheat in Huaihe River Basin

3.2 冬小麦各生长时段水分亏缺率的年际变化

冬小麦在各个生长阶段的水分亏缺率变化年代差别比较明显(表2);Ⅰ区、Ⅱ区在返青-抽穗期水分亏缺最严重,其中20世纪80年代水分亏缺率最大,2001~2010年水分亏缺率次之;Ⅲ区、Ⅳ区在灌浆-成熟期水分亏缺最严重,其中Ⅲ区为20世纪80年代水分亏缺率最大,Ⅳ区为2001~2010年水分亏缺率最大;各区均以冬前生长期水分条件最好,其中Ⅰ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水分亏缺率(相差不大)同为最小,Ⅱ、Ⅲ区以20世纪80年代水分亏缺率最小,Ⅳ区以2001~2010年水分亏缺率最小。综上所述,20世纪80年代Ⅰ区、Ⅱ区和Ⅲ区冬前生长期水分亏缺率最小,但越冬至灌浆-成熟期水分亏缺率最大;Ⅳ区则在2001~2010年有同样的变化情况;各区域在同一年代中水分条件最好和最差的生长时段并存。

表2   淮河流域冬小麦不同年代不同生长时段水分亏缺率(%)

Table 2   Water deficit rate of winter wheat during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and in different ages in Huaihe River Basin (%)

年代冬前生长期越冬期返青-抽穗期灌浆-成熟期
Ⅰ区Ⅱ区Ⅲ区Ⅳ区Ⅰ区Ⅱ区Ⅲ区Ⅳ区Ⅰ区Ⅱ区Ⅲ区Ⅳ区Ⅰ区Ⅱ区Ⅲ区Ⅳ区
20世纪70年代21303610444112-275860382257634931
20世纪80年代-10-7-13-438491967365522645595640
20世纪90年代-11-10-9556220-10595230951564938
2001~2010年1112-8-28393417-246363482649605442
平均值394-8444717-146360422151605238

新窗口打开

从淮河流域冬麦区水分供需状况来看(表3),冬前生长期和越冬期需水量在45~65 mm之间,而降水量在30~65 mm之间,大部分时段基本能够满足生长需要,水分亏缺率不超过40%;返青-抽穗期和灌浆-成熟期需水量大大增加,在170~200 mm之间,而降水量仅有75~105 mm,水分亏缺率普遍在40%以上。其中冬前生长期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降水量大于需水量,因此水分亏缺率最小;越冬期,20世纪80和90年代水分亏缺率相差不大,几乎同为最大;而返青-抽穗期,则由于20世纪80年代降水量(76 mm)远远不能满足冬小麦生长的需求(170 mm),水分亏缺最严重;灌浆-成熟期虽然以2001~2010年水分亏缺最严重,但是其年代间水分亏缺率相差只有2%~3%,因此水分亏缺严重程度也相当。可见,20世纪80年代冬小麦冬前生长阶段水分供应充足,但是越冬以后降水不足,缺水严重。

分析淮河流域冬小麦不同生长时段水分亏缺率的年际变化可以看出:虽然水分亏缺率的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是其各发育期波动幅度不同,冬小麦冬前生长期和越冬期水分亏缺率波动幅度相对较大,水分亏缺率在-170%~90%之间,有半数以上的年份水分亏缺率小于40%;其中冬前生长期39 a中有44%的年份水分有盈余,21%的年份水分亏缺率在0~40%;越冬期有36%的年份水分有盈余,18%的年份水分亏缺率在0~40%;而返青-抽穗期和灌浆-成熟期水分亏缺率波动幅度相对较小,在-30%~90%之间,易发生水分亏缺大于40%的旱情,返青-抽穗期在39 a中有69%的年份水分亏缺率大于40%,有31%的年份水分亏缺率大于60%;灌浆-成熟期则有79%的年份水分亏缺率大于40%,有36%的年份水分亏缺率大于60%(图5)。

表3   淮河流域冬小麦不同年代不同生长时段水分供需状况

Table 3   Water supply and demand condition of winter wheat during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and in different ages in Huaihe River Basin

年代需水量(mm)降水量(mm)水分亏缺率(%)
冬前
生长期
越冬
返青-抽穗
灌浆-成熟
冬前
生长期
越冬
返青-抽穗
灌浆-成熟
冬前
生长期
越冬
返青-抽穗
灌浆-成熟
20世纪70年代655017719440381039038244254
20世纪80年代605117019765337692-9355653
20世纪90年代65521731966033103908364054
2001~2010年6048182192604392851105056
平均值62501761955637938910274754

新窗口打开

图5   淮河流域冬小麦不同生长时段水分亏缺率的年际变化

Fig.5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water deficit rate in different growth periods of winter wheat in Huaihe River Basin

4 结论与讨论

1) 淮河流域冬小麦水分亏缺率的空间分布受气候、地形等多种因素影响,由北向南逐步递减,呈纬向分布;全生育期水分亏缺程度:Ⅱ区>Ⅰ区>Ⅲ区>Ⅳ区;在淮河流域冬小麦不同生长时段中,以灌浆-成熟期缺水最为严重,返青-抽穗期次之,冬前生长期水分亏缺率最小。

2) 冬小麦水分亏缺率的年际间变化趋势虽然不明显,但各区域水分条件最好和最差的生长时段并存于同一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Ⅰ区、Ⅱ区和Ⅲ区冬前生长期水分亏缺率最小,越冬至灌浆-成熟期水分亏缺率最大的年代;Ⅳ区则在2001~2010年有相同的情况发生。

3) 淮河流域冬小麦水分亏缺较严重,各地要注意采用农业节水抗旱技术措施,尤其是淮河流域北部平原冬麦区和东北丘陵冬麦区。在小麦生长发育中、后期,特别是灌浆-成熟的关键时期,要抓住有利天气条件,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适时蓄积雨水,最大程度上满足冬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

4) 作物需水量的计算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本文中建立的冬小麦需水量计算模型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对土壤保水性等考虑不是很充分;加之冬小麦播种、收获日期历史数据资料库不完备,故近39 a冬小麦生育期长度采用固定值,但生长期是随地域、气候变化而有差异的,不同气象站点冬小麦播种、收获日期不同,这可能是导致冬小麦生育期理论需水量与实际值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 还需后续深入研究。另外,本文只考虑水分亏缺的情况,对水分过多时造成涝渍危害则需进一步研究。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林而达,王京华.

我国农业对全球变暖的敏性感性和脆弱性

[J].农村生态环境,1994,10(1):1~5.

[本文引用: 1]     

[2] 王馥棠.

近十年来我国气候变暖影响研究的若干进展

[J].应用气象学报,2002,13(6):755~766.

[本文引用: 1]     

[3] 秦丽杰,靳英华,段佩利.

吉林省西部玉米生产水足迹研究

[J].地理科学,2012,32(8): 1020~1025.

[本文引用: 1]     

[4] 阂瑾如,贺菊美,梁红.

北方旱区主要农作物水分供需状况分析

[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7,(1):30~42.

[5] 贾铁飞,施汶妤,郑辛酉,.

近600年来巢湖流域旱涝灾害研究

[J].地理科学,2012,32(1):66~73.

[6] Richard R Heim Jr.

A Review of twentieth-century drought indices u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J].Bull. Amer. Meteor. Soc.,2002,83:1149-1165.

[7] 阚贵生.

农业干旱分析与计算的若干方法

[J].地理科学,1986,6(4): 368~375.

[8] Karl T R.

Some spital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 du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d

[J].Journal Climate Applied Meteorology,1983,22:1356-1366.

[9] 郑彬,林爱兰.

广东省干旱趋势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

[J].地理科学,2011,31(6):715~720.

[10] 王劲松,郭江勇,周跃武.

干旱指标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J].干旱区地理,2007,30(1):60~65.

[本文引用: 1]     

[11] 姚玉璧,张存杰,邓振镛,.

气象、农业干旱指标综述

[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1):185~211.

[12] 张伟东,石霖.

区域干旱帕默尔旱度指标的修正

[J].地理科学,2011,31(2): 153~158.

[13] 赵昕奕,刘继韩.

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长期旱情分析

[J].地理科学,1999,19(2):181~185.

[14] 郑彬,林爱兰.

广东省干旱趋势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

[J].地理科学,2011,31(6): 715~720.

[本文引用: 1]     

[15] 李应林,高素华.

我国春玉米水分供需状况分析

[J].气象,2002,28(2):29~33.

[本文引用: 1]     

[16] 王鹏云,王辉,李万春,.

昆明小麦生长期需水量和缺水状况研究

[J].麦类作物学报,2010,30(1):111~115.

[17] 杨兴国,刘宏谊,傅朝,.

甘肃省主要农作物水分供需特征研究

[J].高原气象,2004,23(6):821~827.

[18] 张艳红,吕厚荃,李森.

作物水分亏缺指数在农业干旱监测中的适用性

[J].气象科技,2008,36(5): 596~600.

[19] 张淑杰,张玉书,纪瑞鹏,.

东北地区玉米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29(1):231~236.

[20] 黄晚华,杨晓光,曲辉辉,.

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的春玉米季节性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8):28~34.

[本文引用: 1]     

[21] 袁文平,周广胜.

干旱指标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展望

[J].地球科学进展,2004,19(6):982~991.

[本文引用: 1]     

[2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小麦干旱灾害等级(GX/T 81-200)[S].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本文引用: 3]     

[23] 宋秋洪,千怀遂,俞芬,.

全球气候变化下淮河流域冬小麦气候适宜性评价

[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5):890~897

[本文引用: 1]     

[24] 左余宝,逄焕成,李玉义,.

鲁北地区秸杆覆盖对冬小麦需水量、作物系数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0,8(3):12~15.

[25] 陈玉民,郭国双,王广兴.中国主要作物需水量与灌溉[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

[26] 刘钰,L S Pereira.

对FAO推荐的作物系数计算方法的验证

[J].农业工程学报,2000,16(5):26~30.

[27] 李春强,李保国,洪克勤.

河北省近35年农作物需水量变化趋势分析

[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2):359~363.

[28] Allen R G,Pereira L S,Raes D,et al.

Crop evapotranspiration:Guidelines for Computing Crop Water Requirements

[M].Rome:United Nations FAO,1998.

[本文引用: 1]     

[29] Fleischer R.Der Jahregang der Strahlungsbilanz and ihrer Komponent,A nn[J].Meteorol. Ser.,1953,B(6):357-364.

[30] Shaw R H.

A Comparision of Solar Radiation and Net radiation

[J].Bullet in Amer. Meteor. Soc.,1956,37:205-210.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