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 34 (1): 67-75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4.01.67

Orginal Article

2001年以来环洞庭湖区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对比研究

王亚力, 彭保发, 熊建新, 王青

湖南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The Economy Urbanization and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of Dongting Lake Area in China Since 2001

WANG Ya-li, PENG Bao-fa, XIONG Jian-xing, WANG Qi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Changde, Hunan 415000, China

中图分类号:  F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4)01-0067-09

收稿日期: 2012-12-25

修回日期:  2013-03-25

网络出版日期:  2014-01-10

版权声明:  2014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2YJAZH146、12YJAZH16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JY025)、湖南省社科基金委托项目(12JD53)、湖南文理学院博士启动基金项目(107/13101035)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亚力(1965-),男,湖南桃源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及旅游开发研究。E-mail:wangyali6835@163.com

展开

摘要

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人口城镇化的指标,以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经济城镇化的指标,以历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围绕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关系,利用EXCEL、SPSS、MAPGIS等软件,对2001年以来环洞庭湖区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进程进行了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的定量分析。从时间序列的对比来看,2001年以来,环洞庭湖区城镇化进程加快,但经济城镇化对人口城镇化的带动效率明显低于湖北、湖南和全国平均水平,使得人口城镇化滞后的程度在2007年后明显加剧;从空间序列的分析来看,湖区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水平呈现出核心区低,边缘区高,外围区低的同心带状结构,但人口城镇化最快的是边缘区域,而经济城镇化进程已由边缘区域向核心区域拓展。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 经济城镇化 ; 时间序列 ; 空间序列 ; 环洞庭湖区

Abstract

Basing on statistical data over years,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y urbanization and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using softwares of EXCEL,SPSS and MAPGIS, this article makes a series of quantitative analyses on temporal and spatial series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y urbanization of Dongting Lake Area since the 2001, in which the ratio of urban population to the total population serves as the index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while the ratio of added value of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to GDP is taken as the index of economy urbanization. As for contrastive analyses of time series, although urbanization of Dongting Lake Area has accelerated obviously since 2001, comparing with Hubei Province, Hunan Province and the whole China, economy urbanization of Dongting Lake Area still cannot drive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effectively. As a result, the lagging situation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to economy urbanization of Dongting Lake Area has sharply aggravated since 2007. As for contrastive analyses of spatial series, both levels of economy urbanization and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of Dongting Lake area present concentric ribbon structures in which core region and peripheral region show a low level while marginal region reveals a high level. However, proceeding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of marginal region is the fastest in Dongting Lake Area, and economy urbanization has being expanded from marginal region to core region. On the premise of ensuring food safety and ecological safety, for the sake of soun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of Dongting Lake Area, eliminating resistances to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of Dongting Lake Area and increasing influence of economy urbanization o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re two key points. Besides, speeding assembling population and industries to marginal region is the crux of both promot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y urbanization, and increasing economic benefits of urbanization; Advancing the proceedings of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core region and peripheral region and promoting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and transference of rural population are the keys to maintain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f urbanization.

Keywords: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 economy urbanization ; time series ; spatial series ; Dongting Lake Area

0

PDF (717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王亚力, 彭保发, 熊建新, 王青. 2001年以来环洞庭湖区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对比研究[J]. , 2014, 34(1): 67-75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4.01.67

WANG Ya-li, PENG Bao-fa, XIONG Jian-xing, WANG Qing. The Economy Urbanization and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of Dongting Lake Area in China Since 2001[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1): 67-75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4.01.67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2011年,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乡村人口,中国正式进入城市经济的时代。专家普遍认为稳步推进城镇化对于启动内需,调整经济结构,解决当前的经济困境,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3]。城镇化是一个综合的过程[4],包括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等方面的内涵[5]。研究者倾向于用复合的指标体系测算城镇化的各种内涵[5-9],这样做虽有利于提高指标的稳定性和测算的精度,却使各内涵指标的实际内容趋于复杂化、容易割裂指标和内涵之间直观的联系[10],不利于在综合城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定量分析城镇化各种内涵之间的关系。城镇化四大内涵中,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经济城镇化是城镇化的动力,两者之间的量化关系构成了区域城镇化结构的重要内容,也决定了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基本走向和经济效益[11]。直接以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关系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很少,但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城镇化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专家研究的重点领域[12-15]。除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16,17]研究外,人口、经济、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18,19]及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市民化、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20,21]也为经济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城镇化进程涉及到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的相对水平和速度。环洞庭湖区作为生态敏感的传统农业区,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上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会通过各种制度和政策对一产业和二三产业的发展施加影响。在环洞庭湖区研究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量化关系,需要全面地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并综合地分析城镇化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因此这种研究对更好地理解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关系十分有利。本文在对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及其相互关系在理论上探讨的基础上,以统计资料为基础,按简洁指标测算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水平,并利用相关软件对2001年以来环洞庭湖区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进行定量的对比分析,检验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在时空序列上的关系,探讨湖区城镇化的时空演化规律,并提出合理推进环洞庭湖区城镇化的建议。

1 研究区域概况

本文所指的环洞庭湖区是在洞庭湖湖盆自然地形单元的基础上适当考虑行政区域的完整而划定的研究区,包括湖南省的岳阳、常德、益阳3市,长沙市望城区以及湖北省的松滋、公安、石首等县市,涉及29个县、市、区,总面积约5.22×104 km2,2011年常住人口1 827.5万,人口密度达350人/km2。环洞庭湖区拥有自然保护区6 121.9 km2,其中湿地保护区4 978 km2,占81.3%,拥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3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45种,是白鳍豚、中华鲟、江豚、小白额雁、白鹳等濒危珍稀物种的主要栖息地,被誉为“拯救濒危物种的希望之地”。作为传统的“鱼米之乡”,环洞庭湖区拥有耕地面积1.75×104 km2,各类水域面积0.81×104 km2,有25个县市区列入了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有18个棉花优势县,有18个双低油菜优势县,25个水产品优势县,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棉花、油料、淡水渔业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5%、2.3%、6.4%、4.7%和7.8%,是中国重要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2011年,环洞庭湖区GDP总值5251×109元,人均GDP为2.87×104元/人。

作为周高中低向北北东方向开口的湖盆地形,环洞庭湖区自然、生态条件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同心带状结构。这种环带状的自然环境空间结构,必然会通过环境和资源约束的方式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为了深入分析这种影响,本研究以湖泊水域和湿地保护区的分布为核心,结合区位和地形结构的特征,将环洞庭区域划分出核心区、边缘区和外围区三大圈层(图1)。考虑到县域行政区划的完整,可将三大圈层的范围根据市县区的界线进行调整,以使各圈层包括完整的县、市、区。调整后,核心区包括沅江市、南县、汉寿县、湘阴县、华容县、安乡县、岳阳县和石首市;边缘区包括岳阳市区、常德市区、益阳市区、汩罗市、望城区、桃江县、澧县、临澧县、津市市和公安县;外围区包括桃源县、石门县、安化县、平江县和松滋市。

图1   环洞庭湖区水域和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圈层划分

Fig.1   The distribution of water areas, natural reserves and three layers of Dongting Lake Area

2 概念解析、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2.1 概念解析

2.1.1 人口城镇化

人口城镇化是指城镇化进程中区域城镇人口比例增大的过程。本文以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作为测算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指标。

一般而言,经济因素是人口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城乡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异是人口城镇化的主要动因。但现实生活中,非经济因素(如行政区划调整、失地农民进城等)也会对人口城镇化产生较大影响。

2.1.2 经济城镇化

经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进程中,经济要素向城镇聚集,区域城市经济的比例逐步增大的过程。由于城镇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的生产,农村主要从事第一产业的生产,本文以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区域GDP的比例作为测算经济城镇化水平的指标。经济城镇化进程取决于区域第二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发展的相对速度和相对水平。

从需求角度来讲,基本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以后,人类对第一产业产品的需求趋于相对的稳定;从供给角度来讲,第一产业发展所依托的主要限制性资源,如土地、阳光、热量等具有不可移动性和容量有限性等特征,使得第一产业的产品不可能无限制地快速增长。因此,第一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取代总量的增长而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内涵。相反,基本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以后,人类对第二三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同时,第二三产业发展所依托的主要资源,如资本、劳动力、技术、矿产、能源等都属于可叠加可移动的资源。因此,相对于农村的第一产业来讲,第二三产业是典型的要素聚集型产业,聚集效益的存在使第二三产业的效益和速度高于第一产业。因而在一定的时期内区域经济城镇化进程(第二三产业比重的增长)是能动的和必然的,从某种程度来讲,构成了区域城镇化进程的源动力。

2.1.3 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关系

首先,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之间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图2)。以区域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增大为核心的经济城镇化进程,一方面会导致城乡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距拉大,从而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另一方面,第二三产业比重扩大,会直接引发区域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过剩和第二三产业劳动力的不足,从而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供了可行性。当然人口城镇化也会通过提升区域劳动力结构和消费结构来影响经济城镇化进程。在两者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基础上,经济城镇化更多地表现为因,而人口城镇化更多地表现为果。

图2   经济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

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y urbanization and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their influential factors

其次,区域人口城镇化水平通常滞后于经济城镇化水平。现实生活中,经济城镇化通过城乡收入差异引发的人口城镇化进程,必须克服知识技能门槛、户籍制度和城市高房价的障碍,并受城镇就业机会、环境和基础设施水平的影响。所以,人口城镇化进程不可能与经济城镇化进程完全同步;在中国,人口城镇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城镇化水平已成为常态。

第三,人口跨区域流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内经济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关系。对于传统的农业区,农村劳动力跨区域外出打工,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移出区人口城镇化的统计指标,但并不会对本区域经济城镇化水平产生直接影响。

2.2 研究方法

2.2.1 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

首先,利用Excel软件对环洞庭湖区的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及人口城镇化滞后的差值与湖南省、湖北省和中国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出本区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进程的特征。其次,利用SPSS17.0软件对比分析各区域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进程时间序列的相关性及经济城镇化对人口城镇化的带动作用。

2.2.2 空间序列的研究方法

首先,利用MAPGIS67软件对环洞庭湖区各市县区的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水平及其年均速度进行空间分析,归纳出环洞庭湖区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进程的空间特征。其次,利用SPSS17.0软件分析每一年环洞庭湖各县市区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水平的相关性,总结出其变化的规律。第三,通过以湖区均值为原点的直角坐标系对环洞庭湖区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空间散点图进行定位分析,进一步探讨湖区城镇化进程的空间特征。

2.3 资料来源

本文中国、湖南、湖北人口和经济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2~2012年中国、湖南省和湖北省统计年鉴[22-24]。环洞庭湖区各市县区的人口和经济资料主要来源于2002~2012年湖南省、湖北省统计年鉴[23,24]。其中,人口统计资料通过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分县资料进行校正;其他异常数据通过2002~2012年长沙市、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和荆州市统计年鉴资料进行校正。

3 时间序列分析

3.1 水平和速度的横向比较

将2001年以来环洞庭湖区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水平与湖南、湖北和中国的情况进行对比得出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① 进入21世纪以来环洞庭区经济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平均速度已超过湖南、湖北和中国平均速度的2倍;但经济城镇化水平仍然低于湖南、湖北和中国的平均水平。② 环洞庭湖区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有所加快,仅低于湖南省的平均速度,但总体水平仍然均低于湖南、湖北和中国的平均水平。

表1   2001年以来环洞庭湖区与湖南、湖北、中国人口和经济城镇化率的对比(%)

Table 1   Contrast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y urbanization rate among Dongting Lake Area, Hunan Province, Hubei Province and the China in 2001(%)

环洞庭湖区中国湖南湖北
经济城镇
化率
人口城镇
化率
经济城镇
化率
人口城镇
化率
经济城镇
化率
人口城镇
化率
经济城镇
化率
人口城镇
化率
2001年69.3828.7985.6137.6684.1130.8082.1640.80
2002年67.9730.1186.2639.0985.1132.0083.2241.40
2003年73.8431.2087.2040.5386.1233.5083.2242.00
2004年72.9332.3886.6141.7686.0635.5081.8942.60
2005年71.6933.6787.8842.9987.4137.0083.5843.20
2006年74.1835.7288.8944.3487.6238.7185.0343.80
2007年73.8938.2689.2345.8987.5940.4585.2444.30
2008年76.3037.9689.2746.9988.5442.1584.2945.20
2009年78.6539.7089.6748.3489.6343.2086.1446.00
2010年80.2340.9889.9049.9590.1943.3086.5549.72
2011年83.7242.5189.9651.2790.7545.1086.9151.83
年增速1.431.370.441.360.661.430.471.10

新窗口打开

3.2 时间序列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利用SPSS17.0软件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得出图3。分析图3中各区域的回归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 各地经济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进程都具有较高的线性相关性,除湖北省外其他各地的Pearson相关系数都在0.90以上;其中洞庭湖区要高于湖北,但低于湖南和全国。② 从各线性回归模型的斜率来看,2001~2011年环洞庭湖区经济城镇化进程对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带动作用最弱,经济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只能带动人口城镇化上升0.91个百分点;而同期湖北、湖南和中国分别达到1.75、2.28和2.72个百分点。分析原因,可能有2个方面:一是环洞庭湖区人口城镇化的阻力较大;二是环洞庭湖区的经济城镇化水平仍处于一个带动效率较低的阶段。从图3b和图3d可以看出,对于中国和湖北省来讲,曲线模型的拟合优度要明显高于直线模型,且曲线的斜率到一定阶段以后,才会明显增大,而环洞庭湖区的经济城镇化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一水平。

图3   2001~2011年经济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散点的回归模型

Fig.3   Scatter regression models of economic urbanization and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of Dongting Lake Area, the whole nation, Hunan Province and Hubei Province from 2001 to 2011

3.3 人口城镇化滞后程度的比较

本文利用各年份经济城镇化率减去人口城镇化率的差值来衡量人口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城镇化的程度,并将环洞庭湖区、湖南、湖北和中国的人口城镇化滞后程度画成折线图(图4)。分析图4可以直观地得出2点结论:① 总体来讲,环洞庭湖区人口城镇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城镇化水平的程度较低,这与可能与洞庭湖区作为重要的农民工输出区有关。② 2007年以后环洞庭湖区人口城镇化的滞后程度并未与全国和湖南、湖北一致同步变小,而是逐年增大。这种状况说明2007年以来环洞庭湖区人口城镇化的阻力在增大;也有可能与世界金融危机、沿海经济萧条导致的农民工返乡潮有关。

图4   2001年以来环洞庭湖区人口城镇化滞后程度的对比

Fig.4   Contrast of the lag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of Dongting Lake Area to other areas since 2001

4 空间序列分析

4.1 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析

利用MAPGIS67软件对2011年环洞庭湖各市县区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水平进行空间分析,得出图5。从图中可以看出湖区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都呈现出边缘区较高、核心区和外围区较低的同心带状结构。这种状况应该与湖区地形结构的潜在影响有关。核心区域平原水域比例高,一方面发展第一产业的条件优越,基本农田和湿地保护的任务重;同时,洪水威胁使航运以外的交通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高,不利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镇的大规模建设。因此,核心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较慢,人口城镇化水平较低。边缘区域地势升高,受洪水威胁的程度下降,同时地势起伏较小,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较低,交通区位条件好,有利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因而成为环洞庭湖区重点开发的区域,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水平高。外围区域,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地很少,交通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提高,因而也不利于第二三产业和城镇的发展。

图5   2011年环洞庭湖区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

Fig. 5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level and economy urbanization level of Dongting Lake Area in 2011

4.2 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速度的空间分析

利用MapGIS67软件对2001~2011年环洞庭湖区各市县区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速度进行空间分析,得出图6。从图中可以看出,新世纪以来环洞庭区人口城镇化速度最快的县市区基本上集中在边缘区域。而经济城镇化速度最快的地区已经由边缘区域向核心区域拓展。这种状况可能与经济城镇化低值补涨有关,也说明在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密切相关的基础上,经济城镇化进程居于主动和先发的地位。

图6   2001~2011年环洞庭湖区人口和经济城镇化速度的空间分布

Fig.6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speed and economy urbanization speed of Dongting Lake Area in 2001-2011

4.3 空间序列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以经济城镇化率为自变量(X),以人口城镇化率为因变量(Y),利用SPSS17.0软件对环洞庭湖各市县区每一年的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水平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将分析数据列入表2。分析表中相关指标可以得出2点结论:① 环洞庭湖区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序列尽管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线性相关,但相关系数远小于前面的时间序列。除去散点数量的因素外,也说明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受区域因素的影响要大于时间因素。② 2001~2011年,空间序列的相关程度基本上是逐年提高的,说明随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经济因素对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影响越来越大。

表2   2001~2011年环洞庭湖区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空间序列的线性回归模型

Table 2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of economy urbanization and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n 2001-2011

年份线性回归模型RR2sig
2001年Y=0.692X-16.9080.4860.2360.014
2002年Y=0.775X-21.9590.4340.1890.034
2003年Y=0.798X-24.9260.4740.2250.019
2004年Y=0.891X-28.5590.5330.2840.007
2005年Y=1.029X-36.9090.5600.3130.004
2006年Y=1.059X-38.6320.5550.3080.005
2007年Y=1.189X-45.3140.6380.4080.001
2008年Y=1.273X-54.1730.6340.4030.001
2009年Y=1.109X-43.8700.7110.5050.000
2010年Y=1.108X-42.8500.7140.5090.000
2011年Y=1.182X-51.9650.7620.5810.000

新窗口打开

4.4 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空间散点的湖区均值坐标分析

将2001年和2011年环洞庭湖各县市区人口城镇化率和经济城镇化率散点及回归模型绘成图,再以相应年份的环洞庭湖区人口城镇化率、经济城镇化率平均值的对应点为原点作平面直角坐标,得到图7

图7   2001和2011年环洞庭湖区人口和经济城镇化水平的散点图

Fig. 7   Scatter diagrams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y urbanization of counties in Dongting Lake Area in 2001 and 2011

图7a的散点较为发散,回归直线的拟合优度较低。说明经济城镇化因素对湖区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格局的影响并不明显。图b中散点较为收敛,回归直线的拟合优度达到0.581(相关系数为0.762,显著性为0.000),说明经济城镇化因素对湖区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格局的影响已经非常明显了。图中一象限的县市区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水平都高于湖区平均水平;三象限的县市区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率都低于湖区的平均水平。位于第一象限及其附近的点主要是洞庭湖边缘区的县市,而核心区域和外围区域的县市则主要集中在第三象限。回归直线左上方的点,在环洞庭湖区的背景下,相对于其经济城镇化水平而言,其人口城镇化水平偏高,距离回归直线越远,说明人口城镇化的阻力越小(或受行政等非经济因素影响越大);回归直线右下方的点,相对于其经济城镇化水平而言,人口城镇化水平偏低,距离回归直线越远,说明人口城镇化的阻力越大。从7b图可以看出岳阳市区、益阳市区、津市、沅江市等市区的人口城镇化阻力相对较小;而安化、汉寿、石门、桃江、湘阴、临湘、望城等县人口城镇化的阻力相对较大。结合7a图和 7b图中各市县区相对位置的变化,可以发现除了边缘区域的岳阳市区、常德市区、益阳市区一直位于第一象限外,东部京广线沿线的望城、汩罗、临湘等县市区的位置也明显地向右上方或右方移动,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而北部的石首、津市、松滋等市的位置明显地向左下方移动,说明其城镇化水平在湖区的地位相对下降。

5 结论与讨论

1)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经济城镇化是人口城镇化的根本动力,但经济城镇化对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带动效率受区域农民工知识技能水平、城镇房价水平、户籍制度、城镇就业环境和机会等因素影响的基本观点。作为传统的“鱼米之乡”和重要生态保护区,环洞庭湖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滞后应该与历史上湖区经济城镇化进程慢(产业结构升级慢)直接相关。

2) 2001年以来,湖区经济城镇化进程加快,但未能有效带动人口城镇化进程,特别是2007年以后,湖区人口城镇化率滞后经济城镇化率的程度不缩反增,说明湖区城乡发展的软硬环境对人口城镇化构成了较大的阻力。当然,2007年以后,金融危机导致的农民工返乡潮也可能是湖区人口城镇化滞后程度反翘的重要原因。

3) 中部积水的湖盆地形使湖区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典型的同心带状结构,影响了其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核心区域地势低平,水域面积大,洪水威胁严重,湿地自然保护区集中,基本农田比例大,有利于第一产业的发展,却不利于城市经济和城镇建设;边缘区域地势较平,但洪水威胁减弱,有利于陆路交通的建设和城镇的发展,是湖区开发条件最优越的区域;外围区域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地较少,交通和城镇建设的难度加大。因此,湖区经济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边缘区,而核心区和外围区的县域基本上属于低经济城镇和低人口城镇化的地区。

4) 2001年以来湖区人口城镇化最快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洞庭湖的边缘区,但经济城镇化进程最快的地区已经由边缘区向核心区拓展。这种状况可能与低值补涨有关,但也能说明在经济城镇化进程与人口城镇化进程密切相关的基础上,经济城镇化进程居于主动和先发的地位。

5) 边缘区域除岳阳市区、常德市区、益阳市区等中心城市外,东部京广线沿线的望城、临湘、汩罗等县市区也出现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发展势头;而津市、石首、松滋等则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倒退。

6) 当前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日益重要,环洞庭湖区在农业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地位不能削弱。因此,推进城镇化时,如何保障农业地位、维护生态安全,成了湖区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由此可见,从农民工培训、稳定城镇房价、改革户籍制度、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改善湖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尽量消除人口城镇化的各种阻力,大幅度提高经济城镇化对人口城镇化的带动效率,应该是推进湖区城镇化进程的主要着力点。从空间布局来讲,一方面,加快岳阳、常德、益阳等中心城市的建设,带动边缘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产业的集聚,是促进湖区经济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良性互动,实现城镇化经济效益的关键;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核心区域和外围区域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提高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劳动力的转化和农村人口的有效转移,则是保证湖区城镇化进程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键。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王国刚.

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所在

[J].经济研究,2010,12:70~81.

[本文引用: 1]     

[2] 辜胜阻,李华,易善策.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

[J].中国人口科学,2010,(3):2~10.

[3] 朱孔来,李静静,乐菲菲.

中国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J].统计研究,2011,28(9):80~87.

[本文引用: 1]     

[4] Friedmann J.

Four theses in the study of China's urbaniza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06, 30(2): 440-451.

[本文引用: 1]     

[5] 陈明星, 陆大道, 刘慧.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格局

[J].地理学报,2010,65(12): 1443~1453.

[本文引用: 2]     

[6] 郑文升, 王晓芳, 李诚固.

1997年以来中国副省级城市区域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差异

[J].经济地理, 2007,27(2): 256~260.

[7] 欧向军, 甄峰, 秦永东,.

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理想动力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

[J].地理研究, 2008, 27(5): 993~1002.

[8] 薛俊菲, 陈雯, 张蕾.

中国市域综合城市化水平测度与空间格局研究

[J].经济地理,2010,30(12):2005~2011.

[9] 王洋,方创琳,王振波.

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及类型区划分

[J]. 地理研究, 2012, 31(7): 1305~1316.

[本文引用: 1]     

[10] 王亚力,朱翔.

新世纪中部六省城市化进程及其综合效益的对比分析

[J].生态经济,2010,(10):30~33.

[本文引用: 1]     

[11] 王亚力. 区域生态型城市化的理论与应用[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1~65.

[本文引用: 1]     

[12] 刘涛, 曹广忠, 边雪,.

城镇化与工业化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评价及规律性探讨

[J].人文地理,2010,25(6): 47~52.

[本文引用: 1]     

[13] 曹广忠.

企业布局、产业集聚与小城镇发展: 对山东、浙江四个小城镇的调查分析

[J]. 农业经济问题, 2003,(7): 36~40.

[14] 戴永安,张曙霄.

城市经济效率演进的人口城市化中介机制研究

[J].中国人口科学,2010,(6):79~88.

[15] 柳思维,徐志耀,唐红涛.

基于空间计量方法的城镇化动力实证研究——以环洞庭湖区域为例

[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33(178):100~104.

[本文引用: 1]     

[16] 李诚固,韩守庆,郑文升.

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城市化响应研究

[J].城市规划,2004,28(4):31~36.

[本文引用: 1]     

[17] 李诚固,郑文升,王晓芳.

我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互动变化趋势研究

[J].人文地理,2012,27(5):83~88.

[本文引用: 1]     

[18] 孙平军,丁四保,修春亮,魏冶.

东北地区“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协调性研究

[J].地理科学, 2012, 32(4): 450~457.

[本文引用: 1]     

[19] 曹文莉,张小林,潘义勇,.

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与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研究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2):141~146.

[本文引用: 1]     

[20] 姜会明,王振华.

吉林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分析

[J].地理科学, 2012,32(5): 591~595.

[本文引用: 1]     

[21] 吴先华.

城镇化、市民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山东省时间序列数据及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地理科学,2011,31(1):68~73.

[本文引用: 1]     

[2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12.

[本文引用: 1]     

[23] 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12.

[本文引用: 1]     

[24] 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12.

[本文引用: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