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 34 (4): 411-419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4.04.411

Orginal Article

陕、甘、宁三省(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格局演变及其动因分析

于正松12, 李同昇1, 龙冬平1, 李献波1, 孙东琪3

1.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2.安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2
3.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3

The Pattern Evolution and It's Reasons About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Shaanxi-Gansu-Ningxia Region

YU Zheng-song12, LI Tong-sheng1, LONG Dong-ping1, LI Xian-bo1, SUN Dong-qi3

1.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Shaanxi 710127, China
2.College of Environment Resources and Tourism Management,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Henan 455002, China
3.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Oceanographic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 China

中图分类号:  F12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4)04-0411-09

通讯作者:  李同昇,教授。E-mail: Leetang@nwu.edu.cn

收稿日期: 2013-01-15

修回日期:  2013-12-20

网络出版日期:  2014-04-10

版权声明:  2014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31)和西北大学“211工程”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YZZ12001)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于正松(1981-),男,山东莒县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三农问题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yuzhengsong220@163.com

展开

摘要

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基础,其时-空分析有助于把握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动因。基于1996~2010年陕甘宁三省(区)农业现代化相关数据计算综合得分,采用相对发展率、区位变异系数及面板数据回归等方法刻画其空间演变特征并揭示原因。结果表明:① 15 a间三省(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呈交替上升态势,2005~2010年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明显高于1996~2000年和2000~2005年,且日趋均衡。② 2005~2010年28市(区)的格局演变较前2个时期更加显著,陕西省各市排序上升明显。③ 影响农业现代化格局演变的除系统内部要素外,财政支农力度、农业贷款、区域交通网络以及农村人力资本和农业技术的应用等因素也越来越显著。

关键词: 农业 ; 现代化 ; 格局 ; 面板数据 ; 陕甘宁地区

Abstract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one of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and it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east, middle and west China, the same problems are also existed in the medium and micro level. The time-space analysis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changes about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mputing the composite scores based on the figures about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in Shaanxi-Gansu-Ningxia region, using various methods to describing it’s characters of the space changing and reveal the reas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cores of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3 provinces are increased dramatically. The speed of development about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in 2005-2010 is faster than that in 1996-2000 and 2000-2005 periods, and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is more and more balanced. It indicates that the policies have carried out by the government already play important roles to foster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changing of the pattern about 28 cities in 2005-2010 is faster than the previous two periods, and the cities in Shaanxi province change more notable.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changed slowly, but the modern agricultur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so it changes more frequently. Besides the factors existed in the system itself, there are also some other factors affect the pattern changing about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such as financi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loans, regional traffic net, rural human capital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t, and play an more important rol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northwest region, we should increase the financial investment, promote the spread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science, enhance th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and practice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Keywords: agriculture ; modernization ; pattern ; panel data ; Shaanxi-Gansu-Ningxia region

0

PDF (678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于正松, 李同昇, 龙冬平, 李献波, 孙东琪. 陕、甘、宁三省(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格局演变及其动因分析[J]. , 2014, 34(4): 411-419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4.04.411

YU Zheng-song, LI Tong-sheng, LONG Dong-ping, LI Xian-bo, SUN Dong-qi. The Pattern Evolution and It's Reasons About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Shaanxi-Gansu-Ningxia Region[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4): 411-419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4.04.411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从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的最大短板,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较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且区域不平衡现象严重[1],特别是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和东北部地区相比,水平落后且内部差异显著[2]。同时农业现代化已逐渐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宏观调控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并成为经济地理学、农业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考察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发现:① 农业现代化研究已经实现由理论研究向理论与实证并重的方向转变,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及规划实施等成为主要内容[1,3,4]。② 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定量评价及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丰富,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模糊评价法等被用于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测算。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工业化的关系,及其与乡村地域转型及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成为关注的重点[1,2,5-11]。③ 农业现代化与农户生计问题成为农业现代化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有关农业现代化与农户谋生能力、社会网络及家庭资产等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12-15]。④ 时间序列的研究成果显著,空间差异研究较少[16],但农业发展受自然条件约束和路径依赖影响而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空间演变及其原因分析有助于更清晰的把握区域农业现代化演进的规律,做好针对性的政策调控和方案实施。

陕、甘、宁三省(区)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总体较差且内部差异较大,农业人口比重和一产比重都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发展对农业依赖度大。2010年底,农村人口共4 246万人,占总人口的59.37%,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1 747.02亿元,占总产值的10.96%,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16和1.41个百分点,农业和农村发展对省域经济的影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近年来,农作物新品种和旱作灌溉等技术的引进在推动三省(区)农业整体提升的同时,也引起了区域农业发展格局的变动,厘清其变动方向及动因对进一步推动其农业现代化进程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陕、甘、宁三省(区)28个市(区)为研究对象,鉴于1995年以后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才出现显著变革的事实[2],选取1996~2010年的农业现代化相关数据,以1996年、2000年、2005年、2010年4个时点为断面,研究三省(区)15 a间农业现代化空间格局演变,以为各省及相应市(区)明确在区域内农业发展的地位,提出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和制定相应的优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数据

本文相关属性数据来源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1997~2011年)[17]、《陕西统计年鉴》(1997~2011年)[18]、《甘肃统计年鉴》(1997~2011年)[19]和《宁夏统计年鉴》(1997~2011年)[20],所用矢量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为了保证数据前后口径的统一,将中卫市并入吴忠市,杨凌示范区并入咸阳市,共获得3个省级和28个市(区)级研究单元的数据。

1.2 研究方法

1.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科学性、综合性、层次性、简洁性和数据易得性5个原则,构建西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分为3层:一级指标层,即最终评价结果,反映区域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二级指标层,包括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3个因素指标;三级指标层,即对二级指标的细化,包括12个因素指标,见表1

表1   西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测算指标及其权重

Table 1   Indicators and the weight about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权重三级指标权重
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投入水平0.32单位耕地面积总动力(kW/km20.315
乡村人均用电量(kW)0.286
单位耕地面积使用化肥量(t/ km20.181
耕地有效灌溉率(%)0.150
耕地复种率(%)0.068
农业产出水平0.47农民人均纯收入(元)0.391
农业劳动生产率(元/人)0.312
耕地产出率(元/ km20.237
第一产业比重(%)0.06
农村社会发展水平0.21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元)0.621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0.333
人均住房面积(m20.046

新窗口打开

1.2.2 分析方法

1) 层次分析法[21]。本文首先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然后计算陕、甘、宁三省及所属28市(区)的农业现代化综合得分,计算公式为:

Z=i=13YiWi(1)

Yi=XjWj×100(2)

式中,Z为农业现代化综合得分,Yi为各二级指标的得分值,Wi为各二级指标的权重,Xj为各三级指标的标准化值,Wj为各三级指标的权重值。

首先由西北地区4所高校农业经济与农业地理方面的8名专家对3个一级指标,即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和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的权重进行打分,由此构造出二级指标的判断矩阵P-Yi

P-Yi=113231412141

根据和积法,计算出3个二级指标的权重[21]

Wi=(0.32,0.47,0.21),同时计算得出λmax=4.055,CI=0.025,查表得到RI=0.90,则CR=CI/RI=0.028<0.1,通过一致性检验,Wi权重有效。同理,可计算出三级指标的权重,具体见表1

2) 区位变异系数[15]。本文借用变异系数的方法,计算陕、甘、宁三省(区)农业现代化水平不同年份的变异系数,测度其空间发展非均衡程度,计算公式为:

CV=σX̅(3)

σ=xi-X̅2n(4)

式中: CV为区位变异系数,σ为标准差, X̅为各市(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平均值, xi为各市(区)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n等于28。

3) 相对发展率[22]。本文用相对发展率测算28市(区)在3个研究时段内相对于整个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能力,公式如下:

NICH=Y2i-Y1iY2-Y1(5)

式中: Y1iY2i分别表示各市(区)在3个研究时段期初和期末的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Y1Y2则表示整个研究区域3个时段的期初和期末农业现代化水平。

4) 面板数据回归[22]。本文使用面板数据回归对影响农业现代化格局演变的因素进行分析,其一般模型如下:

yit=x'itβ+z'iα+uit=x'itβ+ci+uit(6)

i=1,2,3,,nt=1,2,3,,T

其中: xit=(x1it,x2it,,xkit)'β=(β1,β2,,βk)'

zi=(z1i,z2i,,zmi)'α=(α1,α2,,αm)'

xit中含有k个解释变量,不包括常数项。异质性或个体影响由 z'α表示,包含一个常数项和一组体现横截面个体影响但不随时间变化的变量。

2 三省(区)农业现代化格局变动

2.1 总体发展态势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和研究方法,利用SPSS 20.0计算出西北三省(区) 和28市(区)1996~2010年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得分(① 囿于篇幅的限制,文中仅绘制三省(区)1996~2010年间发展水平折线图并列出28地市四个研究断面上的综合得分。),结果如图1、2所示,指数越高,说明现代化程度越高。

图1   西北三省(区)1996~2010年农业现代化综合得分

Fig.1   Score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bout the 3 provinces in Northwest China from 1996 to 2010

图2   西北地区28市(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变化态势

Fig. 2   Trend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hanging about 28 cities in Northwest China

图1可见,三省(区)农业现代化综合得分呈交替上升趋势:甘肃省在1996年以13.483分领先,陕西次之;2000年末宁夏跃居首位,陕西居中,甘肃跌至最末位;2005年末宁夏仍保持领先,甘肃超过陕西成为第二;2010年末又恢复到2000年的排名顺序。从整体上看,三省(区)2005~2010年间的平均发展速度(1.099)明显高于1996~2000年(1.027)和2000~2005年(1.075)2个时期;三省(区)1996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区位变异系数分别为0.335、0.281、0.316和0.285。表明1996年空间差异最大,2000年末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2005年底三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空间不平衡进一步拉大。从农业投入相关指标也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机械总动力投入、化肥使用量等指标更多的集中在了农业发展的优势区域;“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支农、惠农力度的加大和地方各种促进农业发展政策的推动,空间均衡性效应越来越明显。

28市(区)4个研究断面的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得分如图2所示,易知2005年以前各市(区)综合指数都在50分以下,而2010年底已经有7个市(区)综合指数高于50分。从发展阶段来看,第三阶段明显高于第一和第二阶段,尤其以西安、咸阳、兰州、酒泉、银川等市最为明显。

2.2 研究区28市(区)农业现代化格局变动分析

空间格局演变是基期格局与各研究单元相对发展速率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公式(5)计算3个时间段的相对发展率,将4个研究断面综合得分和3个研究期的相对发展率与28市(区)的矢量数据相关联,采用自然断裂点法将其分为4个等级并进行可视化表达,结果如图3图4

图3   1996~2010年28市(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分级

Fig. 3   Classification of 28 citie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evel from 1996 to 2010

图4   1996~2010年间28市(区)农业现代化相对发展率分级

Fig. 4   Classification of the relative development rate about 28 citie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from 1996 to 2010

图3a为基期的农业现代化空间格局,处于一等水平的有酒泉和张掖2市,处于第二等的有嘉峪关、金昌、武威、银川、吴忠、宝鸡、西安、咸阳和延安9市。以上11市大多位于西北地区3个传统的农业发达地区及其周边,河西走廊、宁夏引黄灌溉区和关中地区是西北土地最为肥沃,光热和灌溉条件最好的地区,农业产出效率高。第三等级有兰州、白银、石嘴山、庆阳、平凉、汉中、铜川、渭南、安康和榆林10市,大多位于陇中东部、陕北和陕南地区,陇中地区土地相对贫瘠且有较为严重的干旱,陕北和陕南也同样面临土地肥力不足的问题,另外陕北的风沙干旱和陕南的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也是农业生产的巨大挑战。第四等级有临夏、甘南、定西、天水、固原、陇南和商洛7市(区),除陕南的商洛外,均位于陇东和陇南地区,此区域多山地丘陵,土层较薄且有严重的干旱灾害,农业生产条件非常恶劣,因而农业现代化指数最低。

图3b可见,1996~2000年农业现代化格局变化不大,主要以上升为主,部分市(区)相对地位有所下降。3个传统的农业区优势进一步提高,除基期的酒泉和张掖2市外,处于第二等级的吴忠、宝鸡和西安3市期末跃居第一梯队,从发展速率上看,3市在这期间均居于第一等级。第二等级除原有的嘉峪关等5个市外,还有从第三梯队上升的石嘴山、汉中和渭南3市,这3市在基期排在第三等级的前列,期间发展速度又较快,因而期末综合指数上升明显。第三等级有保持位次不变的兰州等6市,从期初第二等降级的延安市,还有因相对发展速率较高而上升一级的固原市和商洛市。第四等级有降一级的庆阳市,其余5市在基期就处于最末水平,且这一时期内并无明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要素注入,因此其综合指数位次没有得到提升。

图3c表明,2005年底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处于第一级别的有张掖、嘉峪关、金昌、酒泉、石嘴山和银川6市,与2000年相比变动较大,除张掖和酒泉2市外,另外4市都是从第二级别跃升至第一梯队的,这可由其发展速率做出解释,由图4b可知,金昌、石嘴山和银川3市相对发展率均居于第二位,而嘉峪关的发展速度更是居于三省首位。第二等级有武威、吴忠、宝鸡、汉中、咸阳、西安和渭南7市,主要变动为吴忠、宝鸡和西安3市由第一等级降为第二等级,这3市在2000年末为三省的农业大市,农业综合指数非常高,但2000~2005年间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使得其农业发展速率相对较慢,西安市的发展速度处于第三等级,吴忠和宝鸡市更是处于最低水平,因此导致其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排序有所下降。第三等级有兰州等9市,主要变动为定西市由最末等级上升到第三等级。第四等级共有临夏等6市(区),除固原市是降一级的外,其余5市在期初即处于第四等级。

图3d为2010年末的空间格局分布,与2005年底相比,变动较大的主要在第二和第三等级。第一等级的6市中,只有咸阳为新增,主要得益于“十一五”期间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的杨凌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示范区及咸阳的相关区县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很快,显示出农业科技对农业现代化较强的推动作用。第二等级的10市中,兰州、榆林、铜川和商洛4市是从第三等级升上来的,由图4c可知,兰州、铜川和商洛3市这期间相对发展率排在第一梯队,而榆林市也位列第二梯队,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其他6市等级未变。第三等级在数量上与2000年和2005年相比显著减少,只有4个城市,除延安和安康一直处于第三等级外,金昌市是从2005年的第一梯队降级的,这一期间金昌市的相对发展率处于整个研究区的最末位,因而排名下降非常明显。固原市是从2005年的第四等级上升来的,由农业投入和产出两个二级指标来看,其在这一时期内的增幅都很大,相对发展率处于第二等级水平。处于第四等级的有8个市(区),其中白银、定西和平凉3市为从2005年的第三等级跌落的,这也可以从其相对发展速率得到解释。

3 面板数据回归与解释

3.1 面板数据回归

3.1.1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为了进一步探究农业现代化空间分异及演变的机理,在兼顾代表性和数据可获性的原则下,选取地方财政农业支出费用、地方农业贷款额、公路通车里程、人均教育经费支出4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分析。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对资金的要求越来越高,除农户个体所需的农业技术和原材料等的投入外,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到灌溉系统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加上近几年国家实行的各种农机具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种粮补贴等政策,地方财政支农力度的地区差异逐渐成为影响区域农业现代化的空间格局的重要因素。农业贷款主要用于基础性农业科技投入、大型农机设备购置和农业产业化等方面,是推动传统小农经济向规模经济发展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重要动因。农业贷款较为容易的区域,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速度更快。便捷的交通是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农产品外销的重要前提,交通不便是陕、甘、宁大部分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近几年国家实行的村村通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这一难题,但是在较为偏远的山区,公路的等级和运量仍严重影响包括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地方经济发展,因此交通条件的差异对西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格局的演变也有重要影响。人力资本及其结构是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因素,中国农村从业人员一直以来都是受教育水平比较低的群体,而农业的现代化是以规模化、集约化、高科技化和产业化为发展方向的。因此,区域农业人力资本的差异将成为决定农业现代化格局的关键要素。

本部分以1996~2010年28个市(区)的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为因变量,从15 a的《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17]和各省统计年鉴[18-20]中选取地方财政支出中的支农费用、农业贷款总额和公路通车里程,并计算出人均教育经费这一复合指标,形成28×5×15=2 100个数据样本。

首先利用Eviews6.0进行F统计量和H统计量检验,结果分别为32.116 573(0.000 0)和78.253 274(0.000 0)。因此,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是比较好的选择,本文建立如下模型来分析影响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外部因素:

lnYit=αi+β1lnFSit+β2lnALit+β3lnRLit+β4lnEFit+εit

i=1,…,28;t=1,…,11) (7)

其中,Y表示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FS表示地方财政支农总额;AL表示农业贷款总额;RL表示公路通车里程;EF表示人均教育经费支出;αi为截距效应项,表示模型随市(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截距;β1~ β4为各解释变量的系数;εit为随机误差项;it表示市(区)和年份。所有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都被对数化,以减小异方差性的影响。

3.1.2 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为避免因时间数据序列的非平稳而导致的“伪回归”现象,首先应进行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以保证回归数据的平稳性。目前常用的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方法有5种[22],本文选用相对较为稳定的检验方法,即ADF-fisher进行检验。由于变量的对数形式近似的等于其变化率,更容易形成平稳的时间序列,另外也可以更清晰的反映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长期弹性关系,因此我们对LnY、lnFS、lnAL、lnRL和lnEF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

Table 2   Result of panel unit root test

检验方法LnYlnFSlnALlnRLlnEF
水平数据水平数据水平数据水平数据水平数据
ADF-fisher57.739
(0.743)
16.683
(1.000)
5.287
(1.000)
41.789
(0.736)
56.276
(1.000)
一阶差分一阶差分一阶差分一阶差分一阶差分
ADF-fisher199.472
(0.000)
198.238
(0.000)
444.286
(0.000)
235.473
(0.000)
288.465
(0.000)

新窗口打开

由检验结果可见,5个变量对数的水平检验在1%的显著水平下都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而其一阶差分项的检验却均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说明5个变量的对数为一阶单整的I(I)序列。

数据序列平稳后,利用Kao检验法进行面板协整检验,其ADF统计量为-7.328(0.000),表明这些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进行面板回归分析。

3.2 模型估计及影响机制分析

考虑到各市(区)外部环境对农业现代化水平影响存在差距,且所选样本截面数大于时期数,为克服截面异方差的影响,本文采用截面加权(cross-section weights)对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易知地方财政支农力度、农业贷款、公路通车里程和人均教育经费投入都对农业现代化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

表3   模型估计结果

Table 3   Result of model estimation

解释变量模型参数估计解释变量模型参数估计
lnFS0.372(0.000)C11.395(0.000)
lnAL0.084(0.000)R20.942
lnRL0.147(0.025)F统计量323.563
lnEF0.088(0.044)P0.000

新窗口打开

结合回归结果,从目前陕、甘、宁三省(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来看,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3.2.1 自然资源禀赋是影响农业现代化格局的基础性因素

相对于工业和服务业而言,农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更高,耕地质量、降水量、光照条件等自然资源决定了各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基础。自然资源区域差异的客观存在,一方面通过农业产出率直接影响各区域的农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通过影响当地农村居民的生计选择而对农业发展产生间接的作用,最终形成了区域迥异的农业景观和水平各异的农业现代化格局。

3.2.2 地方财政投入和农业贷款是影响农业现代化格局的关键因素

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技术进步和农药、化肥等现代农业要素的投入,以及农业机械的大量投入和完善的农业灌溉系统等基础设施的配备,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即农业现代化水平格局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金融投入外部性的结果。从面板回归数据的结果来看,地方财政投入和农业贷款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372和0.084,且通过1%水平的检验,表明这2个因素对农业现代化都有正向的推动作用。

3.2.3 农产品运输网络的完善是影响农业现代化格局的重要因素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认为,运输成本对产业集聚有重要影响作用,运输网络的发达,导致运输成本的降低,进而影响要素流动和规模经济。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对交通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整个西北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交通网络有了极大的提高。这就为西北各市(区)农业生产资源的有效利用、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流通以及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区域集聚提供了便利条件,进而影响区域农业现代化格局的演变。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也支持了这一论断。

3.2.4 人力资本及农业技术应用是影响农业现代化格局的根本因素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要素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农业技术(包括良种技术、新的耕作模式、农业机械及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人力资本尤其是专业化的农业技术人员和企业家、农业生产和销售的机制创新等非物质要素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日趋增强[23]。虽然囿于数据的限制,无法获得农村的人均教育支出而使得回归的显著性没有其他3个因素高,但许多研究都表明,农业现代化是农业技术扩散和知识溢出等技术外部性的重要结果[24]。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最终还是要靠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和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

4 结论与对策

4.1 结论

本文运用1996~2010年的农业现代化相关数据,采用层次分析、区位变异系数、相对发展率和面板数据回归等方法,从省(区)和市(区)两个层面系统刻画了陕、甘、宁三省(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及空间格局变动,并揭示了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有:

1) 从三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总体演变来看,三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呈交替上升的发展趋势,2005~2010年间平均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前2个5 a期,表明“十一五”期间国家的支农、惠农力度的加大对三省农业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显著的推进作用。

2) 发展速率影响格局变动,2000年末变动较小,最显著的是宝鸡、西安和吴忠3市由第二等级跃为第一等级。2005年末变动最明显的是,金昌、嘉峪关、石嘴和银川4市由2000年底的第二等级跃为第一等级,西安、宝鸡和吴忠3市由第一梯队降为第二梯队。2010年末的主要变动为,咸阳市跃升为第一梯队,兰州、榆林、铜川和商洛4市从第三等级提高到第二等级,金昌市从期初的第一梯队降为第三梯队。

3) 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表明,影响农业现代化格局变动的因素日益多元化。自然资源禀赋是影响农业现代化格局的基础性因素;地方财政投入和农业贷款是影响农业现代化格局的关键因素;农产品运输网络的完善是影响农业现代化格局的重要因素;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最根本动因在于人力资本累积及农业技术的应用。

4.2 对策

1) 完善现代农业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支农力度,鼓励各种投资主体进入农业生产领域。上述研究表明,影响西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格局的首要因素是财政支农和农业贷款等金融因子,因此,一方面要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的农业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鼓励多渠道资金进入农田水利建设、农业设施投入及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特别应注意向落后地区的倾斜。

2) 推进农业科技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技术水平。陕、甘、宁三省(区)农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偏低,区域差距很大[2]。因此应积极引导农业院校、涉农科研单位等机构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合理布局农业科技园区、区域农业科技站点和专家大院等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提高农业科技传播与扩散的速度和质量。另外,还要通过各种培训班,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

3) 健全区域交通网络,提高区域内外的交通可达性。甘肃东部和南部、宁夏南部以及陕南等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区,农区的交通条件是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障碍,应尽快改善这些地区的交通条件,方便农业生产资料及农产品的运输。

4) 树立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理念,促进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针对陕、甘、宁三省(区)的农业生产及资源条件,应重点加强旱作农业节水体系、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体系和高附加值特色农产品加工体系的建设,通过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实现区域农业现代化空间格局的优化。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辛岭,蒋和平.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

[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6): 646~650.

[本文引用: 3]     

[2] 王国敏,周庆元.

我国农业现代化测评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J].经济纵横, 2012,28(2):69~74.

[本文引用: 4]     

[3] Jones P M.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J].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1973, 16(1):38-50.

[本文引用: 1]     

[4] Adolf Weber.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market and planned economies:the German experience

[J].Studies on Comparative Communism,1973, 6(3):280-300.

[本文引用: 1]     

[5] 曾尊固,熊先根.

论农业结构变化及其地理学研究

[J].地理学报,1994,49(1):84~91.

[本文引用: 1]     

[6] 刘慧.

我国农村发展地域差异及类型划分

[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2,18(4):71~75.

[7] 刘彦随,王大伟,彭留英.

中国农业地理学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J].地理学报,2004,59(S):175~182.

[8] 龙花楼,邹健,李婷婷,刘彦随.

乡村转型发展特征评价及地域类型划分——以“苏南-陕北”样带为例

[J].地理研究,2012,31(3):495~506.

[9] 樊杰,田明.

中国城市化与非农化水平的相关分析及省际差异

[J].地理科学,2003,23(6):641~648.

[10] 鲁莎莎,刘彦随,关兴良.

中国城乡转型背景下农业综合区划研究

[J].地理科学,2013,33(8):909~917.

[11] 曹广忠,刘涛,缪杨兵.

北京市边缘区非农产业活动特征与形成机制

[J].地理研究,2009,28(5):1352~1364.

[本文引用: 1]     

[12] Godfrey Bahiigwa,Dan Rigby,Philip Woodhouse.

Right target,wrong mechanism?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Uganda

[J].World Development,2005,33(3):481-496.

[本文引用: 1]     

[13] Udo H M J, Aklilu H A.

Impact of intensific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livestock production in smallholder crop-livestock system

[J].Livestock Science,2011,139(1):22-29.

[14] Komarek A M,Waldron S A,Brown C G.

An exploration of livestock-development policies in western China

[J].Food Policy,2012,37(1):12-20.

[15] Brown C,Waldron S.

Agrarian change,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of the modeling of agricultural households in Tibet

[J].Agricultural System,2013,115(2):83-94.

[本文引用: 2]     

[16] 程绍铂,杨桂山,李大伟.

长三角典型农业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分区研究

[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4):149~157.

[本文引用: 1]     

[17]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 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2011.

[本文引用: 3]     

[18] 陕西省统计局. 陕西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2011.

[本文引用: 2]     

[19] 甘肃省统计局. 甘肃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2011.

[本文引用: 1]     

[20] 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 宁夏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2011.

[本文引用: 2]     

[21]

用电子表格(excel)实现层次分析法(AHP)的简捷计算[J/OL]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8.

[本文引用: 2]     

[22] 易丹辉. 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本文引用: 3]     

[23] Yuichi Kimura.

Knowledge diffus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al clusters:A paper-manufacturing village in North Vietnam

[J].World Development.2011,39(12):2105-2118.

[本文引用: 1]     

[24] 肖卫东.

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时空特征、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J].中国农村经济,2012,(5):19~31.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