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 34 (8): 938-945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4.08.938

Orginal Article

乡镇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

丁正山1, 王毅1, 尚正永2, 李亚儒1, 宋晓雨1, 常夏洁1

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2.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Producer Service Agglomeration in Town The Case of Changshu in Jiangsu Province

DING Zheng-shan1, WANG Yi1, SHANG Zheng-yong2, LI Ya-ru1, SONG Xiao-yu1, CHANG Xia-jie1

1.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46, China
2. 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300, China

中图分类号:  F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4)08-0938-08

收稿日期: 2013-10-19

修回日期:  2014-06-17

网络出版日期:  2014-08-10

版权声明:  2014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1171)和常熟软科学项目(CR201208)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丁正山(1967-),男,江苏南京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旅游资源与企业管理。E-mail: dingzhengshan@263.net

展开

摘要

以常熟市各乡镇为研究区域,以2007~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为基础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空间基尼系数、区位商等方法和指标对常熟市各乡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整体水平、行业特征及专门化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常熟市服务业集聚整体差异显著,空间上整体呈现出一种典型的单中心、大梯度等级化集聚发展态势;相对于苏州,常熟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相对集聚程度不高且趋势不够明显;乡镇之间的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的结构差异均较大,专业化分工比较明显;常熟市整体生产性服务业在苏州市的专业化优势不够明显,地位不够突出;行业中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房地产业的专门化率较高外,其他4个行业的专门化率均很低。

关键词: 乡镇生产性服务业 ; 空间集聚特征 ; 常熟市

Abstract

Taking towns of Changshu as the case region, mainly based on Generaliz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patial Gini-coefficient, Krugeman specialization index and other methods and indicators, this article measured the model of locality distribution, the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the specialized rate of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in each town of this region from 2007 to 2011.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general spatial distribution shows itself to be the situation of a typical single center, large gradient-level development trend. Compared with Suzhou, th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 in Changshu was not very high and its agglomeration trend was not obvious. There are big structure differences among internal sectors in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 based on specialization in each town is distinct. Compared with Suzhou, the whole producer service of Changshu didn’t have obvious specialization advantages. Among all the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the specialization rate of all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were low except for transportation, warehousing and postal service, as well as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Keywords: producer service in town ; spatial agglomeration ; Changshu

0

PDF (50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丁正山, 王毅, 尚正永, 李亚儒, 宋晓雨, 常夏洁. 乡镇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 , 2014, 34(8): 938-945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4.08.938

DING Zheng-shan, WANG Yi, SHANG Zheng-yong, LI Ya-ru, SONG Xiao-yu, CHANG Xia-jie.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Producer Service Agglomeration in Town The Case of Changshu in Jiangsu Provinc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8): 938-945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4.08.938

生产性服务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从本质上讲,它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内容[1]。随着中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它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支撑城市全球运营[2]、全球城市崛起、城市等级体系重构、功能提升和城市内部空间塑造均具有重要影响[3]

国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一方面是从空间的角度,研究分析区域、国际以及全球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Beyers,Gillespie等,Coffey等和Illeris等分别对美国、英国、加拿大和北欧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聚于大都市的结论[4~7]。另一方面是从行业的角度,分析探讨不同行业类型和功能的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差异性。Daniels认为英国生产服务业尤其是金融、商务服务业集中在伦敦和英国的东南部[8]。Johan[9]等对欧洲和北美地区、Airoldi[10]等对米兰、Taylor[11]等对伦敦的分析也发现:由于区位条件的不同以及类型和功能的差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情况存在明显的区别。国内很多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行了研究。张勇在其博士论文中从理论和实证2个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申玉铭、吴康等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理论、格局、过程、机理、研究方法等方面做了系统全面的总结和展望。在城市群层面,张旺、申玉铭[12],沈玉芳[13]、杨向阳[14]、黄繁华[15]等,贺天龙[16]等分别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一定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不论是整体还是内部不同行业都表现出一定的不均衡分布和集聚特征。在单个城市层面,针对北京[3,17]、西安[18]、南京[19]的研究均得出类似结论。

总结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可以发现,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格局和结构研究已比较成熟,但研究视角多集中在大城市和都市圈,极少有对乡镇服务业集聚的研究。但乡镇服务业集聚作为乡镇经济的组织形式之一,对发展乡镇经济和提升乡镇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乡镇服务业集聚状况应引起关注。基于这种思考,本文以服务业比较发达的常熟各乡镇为案例区域,以常熟各镇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为基础数据,利用测度产业集聚的指标或模型来计量分析常熟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特征,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常熟各镇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水平、行业特征,进而为其更好的发展提供建议,还可以丰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典型区域等方面的研究,为经济发达的县域城市的乡镇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案例示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常熟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120°33′E~121°3′E,31°31′N~31°51′N,总面积1 263 km2。本文研究区域是常熟市的9个行政镇和一个街道办:虞山镇、梅李镇、海虞镇、古里镇、沙家浜镇、支塘镇、董浜镇、尚湖镇、辛庄镇、碧溪新区(街道办)。近20 a来,常熟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5%以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2年,常熟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39亿元,占GDP比重达44.5%。为量化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相关系数的选择尤为重要。结合最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标准和常熟各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水平,本文所研究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六大核心行业类型[2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探业。研究的基础数据如相关行业就业人数、产值等均来自《常熟统计年鉴》[21](2006~2011)、《苏州统计年鉴》[22](2007~2011)和常熟市统计信息发布查询系统网站(网址:http://218.4.57.235/statcs/)上的相关数据。

1.2 研究方法

1.2.1 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也称主分量分析,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可以利用SPSS20.0软件来实现主成分分析,其步骤可参考文献[1]。通过主成分分析我们就能用少数几个的变量去解释原始资料中多而复杂的变量,将一些相关性很高的变量转化成彼此相互独立或不相关的变量。

1.2.2 空间基尼系数 (G)

空间基尼系数(G)是刻画产业空间分布的不均匀程度的常用系数之一,可以通过计算空间基尼系数来衡量行业区域集聚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G=i=1(Si-Xi)2(1)

式中, Xii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数在上位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数中所占的比重; Si为该区域某类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数在上位区域该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数中所占的比重。空间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其数值越大表明行业间区域集聚程度越高。

1.2.3 区位商(Q

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是指某区域某行业就业人员数与该区域全部行业就业人员数之比和全国该行业从业人员数与全国所有行业就业人员数之比相除所得的商。其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应用比较广泛。计算公式如下:

Q=eieiEiEi(2)

式中, ei为区域某行业i业务就业人数; ei为该区域某行业就业总人数; Ei为上位区域某行业i业务就业人数; Ei为上位区域某行业的就业总人数;Q为区位商,并根据区位商Q值的大小来衡量其专门化率。Q的值越大,则专门化率也越大。

1.2.4 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D)

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D)是用就业统计数据构造区域/国家分工指数来分析国家或地区的区域专业化。计算公式如下:

Drk=12i=1n|(Eir/Er)-(Eik/Ek)|(3)

式中, Drk为区域专业化分工指数,用来测度区域rk之间产业结构上的差异; Eirr区域i行业就业人数; Err区域全部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 Eikk区域i行业就业人数; Ekk区域全部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指数越大,两乡镇产业结构的差异越大。

2 乡镇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特征

2.1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水平

生产性服务业行业较多,可通过测算各镇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就业水平来综合分析其在常熟市的发展状况。为对常熟市各镇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集聚水平在统一性和可比性的基础上进行动态性评价,弄清其区位分布态势,本文采用2007~2011年共5 a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六大行业的就业人数作为分析数据,组成时序全局数据表,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测算,得到常熟市各镇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水平的得分(表1)。

表1可以看出,常熟市10个乡镇生产性服务业历年的整体集聚水平得分和位序除了碧溪新区等极少数乡镇在极个别年份变化较大外,其他乡镇的变化都较小,但存在显著地的梯度差异。虞山镇与其他九镇是集聚区与外围区之间的严格对立关系,即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模式,体现在虞山镇一镇独大,而其他乡镇则相差甚远。如2007年、2008年虞山镇的得分分别是处在第二位碧溪新区的15.62倍和24.37倍,其他8镇除梅李镇和辛庄镇得分较高外,其余乡镇的集聚水平得分差距极小,历年变化幅度也很小,基本都处在同一集聚水平。根据各镇历年的集聚水平得分值做出曲线分布图(图1),发现其大致呈现“L”型曲线分布状态。这是一种典型的单中心式、非均衡性等级化的发展模式,即以虞山镇为核心增长极,基本按照空间距离衰减法则对外辐射和扩散。这与虞山镇和碧溪新区在常熟市中的位置和职能有极大关系。虞山镇是常熟市政府所在地,也是常熟市的经济、金融和文化中心,因此整体集聚水平在所有乡镇中位居首位。碧溪新区位于常熟市东北部,是建设中的常熟市城市副中心和常熟港、常熟出口加工区、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的所在地,所以其集聚水平得分也比较高。

2.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行业空间分布

2.2.1 常熟市各行业的空间集聚程度

常熟市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区域集聚程度可以通过计算其空间基尼系数来衡量(表2)。从整体来看,5 a中整个生产性服务业的G值除2007年较大以外,其他几年均不大(<0.04),2009年达到最低点(0.006 3),整个生产性服务业大致呈“V”字型变化。这说明常熟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相对集中程度不高,存在一定的起伏,且还没有呈现出明显的集聚趋势。从行业的横向比较来看,不同行业的G值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比较各行业G值的5 a均值可以发现区域集聚程度依次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由此可以看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区域集聚程度最为突出,2011年空间基尼系数达到0.190 7;其次是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其空间基尼系数的5 a均值也大于0.08,集聚程度较高,这2个行业都是资本或者技术密集型行业。这主要是因为常熟市地处经济发达长三角地区,经济实力雄厚、产业结构较为先进,从而对资金和技术的“吸附效应”比较显著,因而这类行业空间集聚较为明显。其他4个行业的集聚程度都比较低(<0.05),这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是较为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天然具有一定的分散性以满足不同乡镇生产和中间通入的需要;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集聚程度较低可能是因为常熟市作为乡镇行政单位及其目前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对这2个行业的集聚要求还不高有关。通过时间序列的比较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六大类别区域集聚程度呈现出递增型、“V”形、倒“V”形、“W”形和“M”形变化趋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整体上为递增型区域集聚,空间基尼系数从2007年的0.134 4上升到2011年的0.190 7,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增强。房地产和金融业为“V”形区域集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刚好和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则相反,以2009年为转折点,呈现倒“V”形区域集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与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业分别为“M”形和“W”形区域。

表1   常熟各镇2007~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水平得分和排序

Table 1   The general agglomeration degree and sorting on producer service in each town of Changshu from 2007 to 2011

乡 镇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
得分排序得分排序得分排序得分排序得分排序
虞山镇1.734911.747711.928611.989712.08781
梅李镇-0.04523-0.00013-0.06642-0.06413-0.12114
海虞镇-0.29667-0.29558-0.27136-0.17674-0.15325
碧溪新区0.111120.07172-0.27177-0.282870.01392
古里镇-0.23286-0.20675-0.21285-0.19005-0.15346
沙家浜镇-0.34519-0.34139-0.32818-0.32329-0.32619
支塘镇-0.33888-0.26767-0.349610-0.27576-0.23737
董浜镇-0.20965-0.24406-0.17563-0.28338-0.370510
尚湖镇-0.347410-0.347410-0.33429-0.333410-0.32378
辛庄镇-0.20984-0.14834-0.18274-0.00742-0.00043

新窗口打开

图1   2007~2011年常熟各镇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水平(得分)空间分布

Fig.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eneral agglomeration degree on producer service in each town of Changshu from 2007 to 2011

表2   2007~2011年常熟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基尼系数(G)

Table 2   The spatial Gini-coefficient (G) of producer service in Changshu from 2007 to 2011

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5 a均值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0.02170.02080.06200.06140.06370.0459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0.02450.03400.04380.03340.03140.0334
金融业0.03130.02150.01070.01950.03360.0233
房地产业0.06070.05950.02420.03410.04530.0448
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0.13440.10290.14020.17410.19070.1485
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0.08440.11910.08810.09350.05210.0874
整个生产性服务业0.10760.01720.00630.01300.02120.0331

新窗口打开

图2   2007~2011年常熟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基尼系数(G)

Fig.2   The spatial Gini-coefficient (G) of producer service in Changshu from 2007 to 2011

2.2.2 各乡镇产业(行业)结构的差异程度

基于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对常熟市各乡镇间的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结构差异程度进行测度(表3)。从表3可知,常熟市10个乡镇之间的D值基本都大于0.10,说明各乡镇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差异都较大,专业化分工比较明显。虞山镇与辛庄之间的D值(0.311 2)较小外,与其他8个乡镇的D值都在0.36以上,这是由虞山镇作为常熟市的经济、政治、文化、金融中心的职能所决定的。除了古里和沙家浜2个镇,梅李镇与其他几个镇之间的D值也都在0.20以上,分工也较清楚。碧溪新区除与董浜镇之间的D值(0.155 0)较小外,与其他各镇之间的D值都在0.30以上,表明其与8镇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分工很明确,产业结构相似性很低。古里镇与沙家浜之间的D值最小(0.0580),说明这2个镇的产业结构较为相似,这可能与两镇在地理上邻近有很大的关系。余下的海虞镇、支塘镇、董浜镇、尚湖镇和莘庄镇之间的D值绝大多数在0.20以上,分工明确合理。

2.2.3 各乡镇行业内的空间专门化率

基于区位商对常熟市各乡镇行业内的空间专门化率进行测度(表4)。从表4来看,就常熟市整体而言,整个生产性服务业的Q值是0.719 9,说明常熟市生产性服务业在苏州市的专业化优势不够明显,地位不够突出;行业中除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房地产业的Q值大于1外,其他4个行业的Q值都小于1,这说明常熟市传统的资本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在苏州有一定的专业优势,而其他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在苏州不具有明显的专业性。就整个生产性服务业来说,各乡镇集聚也有明显的差距:梅李镇、古里镇、支塘镇、董浜镇和辛庄镇的Q值都在1以上,表明它们在常熟市具有明显的专业化优势;而虞山镇、碧溪新区、沙家浜镇、海虞镇和尚湖镇的Q值都小于1,说明这些乡镇在常熟市专业化优势不够明显。此外,分析和比较各乡镇和各行业的情况:虞山镇的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Q值都大于1.2,表明虞山的这些行业在常熟具有专业化优势,此外虞山镇的金融业的Q值虽小于1,但在所有的乡镇中仍居首位,这也说明虞山镇的金融业在常熟处于高地位置,地位显著。海虞镇的房地产业Q值达到2.026 6,在所有的乡镇中位居首位,说明海虞的房地产业在常熟具有非常明显的专业化优势,地位显著。碧溪新区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房地产业也具有一定的专业化优势,其Q值也都大于1.5, 这可能与它是常熟市城市副中心和常熟港、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所在地有很大的关系。其他乡镇中,除了古里镇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尚湖镇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辛庄镇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在常熟市具有明显的专业化优势外,这三镇的其他行业以及梅李、沙家浜、董浜三镇各行业在常熟市都不具有专业化优势,空间集聚水平很低。因此它们需要结合各镇的产业基础、特色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选准一些适合的服务业业态,加大投入或者实行政策倾斜,促进其集聚发展,提高其在区域的专门化优势。

表3   常熟市各乡镇生产性服务业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D)平均值(2007~2011年)

Table 3   The average value of Krugeman specialization index (D) on producer service in each town of Changshu from 2007 to 2011

乡 镇虞山梅李海虞碧溪古里沙家浜支塘董浜尚湖
梅 李0.4265
海 虞0.36670.3367
碧 溪0.46080.33420.2506
古 里0.52050.12160.36330.3629
沙家浜0.50630.10690.35060.36360.0580
支 塘0.43270.24370.24490.30120.21550.2021
董 浜0.48050.29680.20720.15500.34540.34150.2460
尚 湖0.54340.23130.40120.32510.19670.16250.22740.2950
辛 庄0.31120.37860.25330.42100.39220.39850.31390.38160.4477

新窗口打开

3 常熟市乡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

3.1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区域服务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数量多寡影响到区域服务业发展规模的大小。常熟地处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这里土地较少且利用率低,土地资源比较紧张。在有限的土地和资源条件下,需要转变服务业发展方式,促进苏南乡镇不断实现服务业集聚发展,这样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服务业发展的效率,降低其成本,形成产业外部效益的高价值区域,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约化、节约型发展,有利于实现服务组织机构的网络化,促进知识交流与服务创新[23]

3.2 集聚效益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可带来以下收益: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集聚在一起的企业可共享中间投入产品或基础设施服务,如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降低客户的搜寻成本,形成外部经济效应;形成人员的高度集中,便于面对面接触和信息传播,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促进企业建立各种信任、合作、交流和业务联系,方便其业务开展,降低交易成本和经营成本,形成规模经济[24]。集聚效益的发挥促进了常熟各乡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发展。

表4   常熟市各乡镇生产性服务业的平均专门化率(Q)平均值(2007~2011年)

Tab.4   The average of specialized rate on producer service in each town of Changshu from 2007 to 2011

交通运输、仓储
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
服务和软件业
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
商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
务和地质勘查业
整个生产性
服务业
虞 山0.85210.72740.86941.21931.32141.2710.6582
梅 李2.04501.78270.74860.32070.54110.24821.1281
海 虞1.54100.67810.44822.02660.23330.31190.4863
碧 溪1.98870.37800.41781.77450.21420.12000.9615
古 里2.20632.21100.49300.14710.22660.62331.0263
沙家浜2.55701.86260.59230.14980.31830.35400.5320
支 塘2.26800.86700.48871.10200.38500.35171.1286
董 浜2.17840.31360.73921.59470.02460.51201.1138
尚 湖2.76790.63300.43840.11530.37920.08420.9483
辛 庄1.22450.83700.56021.72220.35651.86011.1986
常熟市1.49580.89960.67481.14670.72890.71850.7199

新窗口打开

3.3 交通条件

交通是联系地理空间中社会经济活动的纽带,是社会化分工成立的基本保证。交通与可达性是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基本要求,也是服务业空间布局的导向力。多数研究者都认为面对面接触(face-to-face interaction/contact)是解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最重要因素[25],完善的交通条件为面对面接触提供了保障。交通便捷程度高、通达性好的区域已成为吸引生产性服务业选址和集聚的主要地方。以虞山镇为例,虞山镇拥有农村公路总里程496.43 km,苏嘉杭高速公路和204国道等交通干道也在镇内交汇贯通,交通条件极为完善。这是虞山镇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水平在常熟所有乡镇中位居首位的原因之一。

3.4 生产服务需求

服务需求尤其是有效服务需求是服务业集聚的主要条件[26]。近年来常熟市工业强劲有序增长,农业健康稳定提高,这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农业特别是工业的聚集发展能有效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扩大,为仓储、运输、物流、金融、科研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并产生广大的需求。以海虞为例,对海虞2001~2011年的生产性服务业产值与工业产值作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高达0.991,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与农业产值的相关系数略低,但也达到0.858。这说明海虞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工业、农业的发展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工、农业发展产生的服务需求不断刺激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3.5 政府导向

政府的政策和规划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能够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中国大城市正向服务经济迈进,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逐渐成为重构城市空间和提升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力和提高区域服务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常熟应抓住契机,通过政策和制度的优惠和倾斜引导各乡镇的生产性服务业朝集聚方向发展,构造合适的集聚区逐步改变乡镇企业分散配置格局,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增长方式,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跨越发展。

3.6 城镇化水平

常熟较高的城镇化水平极大地促进服务业有效需求的形成。随着城镇区域的不断扩大,农村宅基地置换和集中居住区建设的加快推进,人口向城市、集镇集中的趋势越来越强。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常熟市城市化水平达到70.5%,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服务业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求最低的集聚效应,即人口须达一定规模,服务企业才能盈利,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因此,城市是服务业的集聚地,因为城镇化引起生活方式的市场化转变与生产方式的聚集化发展[25],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市场条件和集聚发展条件。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测度与分析,本文首先肯定了乡镇产业集聚的存在,并且乡镇产业集聚并不只限于农业和工业,还包括服务业的集聚发展;进而验证了部分中高等级生产性服务行业( 如金融业) ,表现出与城市体系相类似的集聚等级体系:越是高等级城市,其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度越高,这一结论在乡镇服务业发展中同样存在;最后总结出常熟市各乡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呈现出以下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相关优化和调控意见:

1) 常熟市服务业集聚整体差异显著,呈现出典型非均衡性的单中心、大梯度等级化的区位模式(虞山(市中心)-碧溪新区(城市副中心)-梅李等其余8镇(一般乡镇))。相对于苏州而言,常熟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相对集中程度还不高,集聚趋势还不够明显,且有一定的波动性,集中程度较高反映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

2) 常熟市10个乡镇间的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差异均较大,专业化分工比较明显。尤其是虞山镇与其他9个乡镇之间的分工相当清楚,这是它在常熟市的地位和职能所决定的。常熟市整体生产性服务业在苏州市的专业化优势不够明显,地位不够突出;行业中除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房地产业的专门化率较高外,其他4个行业的Q值都小于1。

3) 服务业集聚发展没有统一的模式,它受制于不同的区域定位和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常熟乡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主要受到土地资源、集聚效益、交通条件、生产服务需求、政府导向和城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常熟市应该以《江苏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纲要》、《常熟市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各乡镇服务业发展规划的编修和实施为契机,通过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根据各乡镇已有的集聚特点、竞争优势和专门化率,结合各自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及特色和市场需求状况等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集聚策略,将现有“非均衡单中心型”大梯度等级化的区位空间模式逐渐调整为多核心的空间发展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更好地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行业内部空间的集聚,提高行业间的互补性,以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此,常熟市要统筹规划协调各乡镇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类型,避免业态的同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采取错位发展的思路实行有序的优势互补和分工协作,提高行业集聚程度,最终达到高水平的协调的集聚。

本文从乡镇的视角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特征,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典型区域等方面研究。但由于难以获取更为详细的数据(如历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产值以及具体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数量和地址等)及研究方法所限,笔者未对乡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调控手段进行具体阐述,也没能结合GIS空间分析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进行测度分析和可视化展现等,这均是进一步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更为具体的研究有待继续。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刘曙华,沈玉芳.

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研究进展及其评述

[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4):498~503.

[本文引用: 2]     

[2] 邱灵,方创琳.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城市发展研究

[J].经济地理,2012,32(11):76~80.

[本文引用: 1]     

[3] 邱灵,方创琳.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综合测度

[J].地理研究,2013,32(1):99~110.

[本文引用: 2]     

[4] Beyers W B.

Producer services

[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93, 17(2): 221-231.

[本文引用: 1]     

[5] Gillespie A E, Green A E.

T he changing geography of producer services employment in Britain

[J]. Regional Studies,1987,21(5):397-411.

[6] Coffey W J, Mcrae J J.

Service Industri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M]. Montreal: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Public Policy, 1990.

[7] Illeris S, Sjoholt P.

The Nordic countries: High quality services in a low density environment

[J]. Progress in Planning, 1995, 43(3):205-221.

[本文引用: 1]     

[8] Daniels P W.

The locational geography of 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 firm in the United Kingdom

[J].Progress in Planning,1995,(45):123-138.

[本文引用: 1]     

[9] Klesson,Johan.

Agglomeration dynamics of business services

[J].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11,(47):373-391.

[本文引用: 1]     

[10] Airoldi A, Janetti G B, Gambardella A, et al.

The impact of urban structure on the loc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J].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1997, 17(1): 91-114.

[本文引用: 1]     

[11] Taylor P J, BeaverstockJ V,

Cook G, et al. Financial service clustering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London

[M]. London:Corporation of London, 2003.

[本文引用: 1]     

[12] 张旺,申玉铭.

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

[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6):742~749.

[本文引用: 1]     

[13] 沈玉芳,刘曙华,张婧,.

长江三角洲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3):263~268.

[本文引用: 1]     

[14] 杨向阳,童馨乐.

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集聚的实证分析

[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59~65.

[本文引用: 1]     

[15] 黄繁华,程佳,王晶晶.

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实证研究

[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10~17.

[本文引用: 1]     

[16] 贺天龙,伍检古.

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实证研究

[J].中国市场,2010,(43):66~69.

[本文引用: 1]     

[17] 邵晖.

北京市生产者服务业聚集特征

[J].地理学报,2008,63(12):1289~1298.

[本文引用: 1]     

[18] 薛东前,石宁,公晓晓.

西安市生产者服务业空间布局特征与集聚模式研究

[J].地理科学,2011,31(10):1195~1201.

[本文引用: 1]     

[19] 甄峰,刘慧,郑俊.

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研究:以南京为例

[J].世界地理研究,2008,17(1):24~31.

[本文引用: 1]     

[20] 任英华,邱碧槐.

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以湖南省为例

[J].经济地理,2010,30(3):454~459.

[本文引用: 1]     

[21] 常熟市统计局.常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1.

[本文引用: 1]     

[22] 苏州市统计局.苏州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011.

[本文引用: 1]     

[23] 陈陈,何俊.

全球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崛起及中国的对策

[J].经济地理,2009,29(6):936~940.

[本文引用: 1]     

[24] 方远平,闫小培.

大都市服务业区位理论与实证研究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17~228.

[本文引用: 1]     

[25] 申玉铭,吴康,任旺兵.

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研究进展

[J].地理研究,2009,28(6):1494~1507.

[本文引用: 2]     

[26] 赵浩兴,李文秀.

浙江省服务业空间布局及集聚化发展研究

[J].经济地理,2011,31(5):793~798.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