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 | 李王鸣[5] (1999年) | 较早建立评价体系;住宅标准、社区环境的系统性对其质量有重要影响。 | 
  | 人居环境的概念与优化原则 | 宁越敏[4] (1999年) | 人居硬、软环境;优化人居环境的宏观、微观原则。 | 
  | 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框架 | 吴良镛[3] (2001年) | 释义;五大系统;五大学科范围;五大原则。 | 
  | 人居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 李雪铭[20] (2005年) | 协调发展不同于同步发展,存在区域差异、时序差异等。 | 
  | 人居环境的五律协同机制 | 赵万民[21] (2007年) | 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五种规律相对独立,协同作用人居环境。 | 
  | 宜居城市 | 张文忠[22] (2007年) | 是一个动态目标;包括安全、健康、居住适宜等五大系统。 | 
  | 居住空间分异 | 吴启焰[23] (2010年) | 居住空间分异导致社会空间圈层化、破碎化、公共空间私有化。 | 
  | 人居环境评价的工具性作用 | 高晓路[24] (2010年) | 认识论视角3层作用:表达;交流、合意;分析与决策。 | 
  | 职住分离 | 柴彦威[25] (2011年) | 是城市空间重构与制度变迁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