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 35 (5): 537-543

Orginal Article

环渤海“C型”经济区经济格局的空间演变研究

尹鹏, 李诚固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Spatial Evolution of Economic Pattern in “C-typed” Economic Region Along the Bohai Rim

YIN Peng, LI Cheng-gu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 China

中图分类号:  F1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5)05-0537-07

通讯作者:  李诚固,教授。E-mail:lcg6010@nenu.edu.cn

收稿日期: 2014-01-15

修回日期:  2014-05-27

网络出版日期:  2015-05-20

版权声明:  2015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0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2SSXT106)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尹 鹏(1987-),男,山东泰安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地理研究。E-mail:yinp438@nenu.edu.cn

展开

摘要

利用空间自相关指数、经济平均增长指数和空间变差函数,分析1990年以来环渤海“C型”经济区经济格局的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呈现显著空间自相关,高-高、低-低集聚度不断提高,京津唐都市圈、沈大经济带和山东半岛城市群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集中区,其他内陆县市和省际邻接地区是冷点集中区;经济增长空间集聚,高增长率转化快,热点区跃迁特征明显,1990~2000年呈不规则的团块状零散分布,2000~2010年呈带状集中分布于辽西北,省内经济差异不断缩小,而省际经济差异逐渐增大;经济发展的结构化分异显著,空间自组织性增强,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减弱,以东部沿海为中心,向周边多峰值递减,西南与西北内陆始终处于低谷。最后,从区域战略政策、经济产业基础、区位与交通条件探讨经济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

关键词: 经济格局 ; 空间演变 ; ESDA ; 环渤海“C型”经济区

Abstract

Taking the “C-typed” economic region along the Bohai Rim as a study case, GDP per capita as the measuring indicator, this article used the methods of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ESDA), semivariogram function, Kriging spatial interpolation and the software of ArcGIS10.0 and GeoDA to study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economic pattern at the level of county in1990, 2000 and 2010. Then, driving factors of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economic pattern were deeply discussed. Conclusions are drawn as follows: 1) At the overall spatial economic framework,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typed” economic region along the Bohai Rim shows a strong trend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the patterns of high-high and low-low agglomeration are inclined to get strengthened continuously. The hotspo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centralized in the regions of Beijing-Tianjin-Tangshan Metropolitan Area, Shenyang-Dalian economic belt and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the coldspots clusters in the inland and provincial boundary regions. The hotspot counties have been decreased remarkably, and coldspot counties are decreased first and increased afterward. 2) The economic growth also shows a strong trend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the hotspot areas switch quickly, from scatter to concentration. The high values migrate to northwest of Liaoning Province, and low values center are on Beijing-Tianjin-Tangshan Metropolitan Area, middle and south of Hebei Province in 2000-2010. The economic disparities of inside province are decreasing, and the inter-provincial economic disparities are gradually increasing. 3) According to the space-time mechanism, the spatial economic framework of “C-typed” economic region along the Bohai Rim tends to be more continuous and self-organized, and the random of the spatial differential pattern keeps decreasing, taking east coast as center. The homogeneousn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east-west direction is typical for its relatively small spatial difference. As to the south-north, northeast-southwest and southeast-northwest direction, the spatial economic differences are great; and the radiation function of big cities obviously is weakening. Finally, 3 driving forces of economic framework evolvement in “C-typed” economic region along the Bohai Rim have been drawn: regional policies,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foundation, location and traffic conditions. Generally speaking,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economic pattern is complicate system engineering, and promoting 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is also very long at the same time, therefore, som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in the choices of index, methods and scale in the future.

Keywords: economic pattern ; spatial evolution ; ESDA ; “C-typed” economic region along the Bohai Rim

0

PDF (726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尹鹏, 李诚固. 环渤海“C型”经济区经济格局的空间演变研究[J]. , 2015, 35(5): 537-543 https://doi.org/

YIN Peng, LI Cheng-gu. Spatial Evolution of Economic Pattern in “C-typed” Economic Region Along the Bohai Rim[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5): 537-543 https://doi.org/

经济格局的空间演变是区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经济关系在区域空间的不断转换和内部结构的外在表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空间差异明显增大[1,2],中外学者对其始终保持浓厚的研究兴趣,“增长极、核心-外围、梯度推移、极化-扩散、点-轴”等成为经济格局空间演变的理论策源地[3,4]。当前,学术界利用日渐成熟的方法手段,集中研究全国、省域和省内经济格局时空演变[5~12],省际地域单元的成果[13,14]相对较少,仅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15,16]为研究重点。

环渤海“C型”经济区包括辽东半岛、京津冀和山东半岛,是中国北方发展的“引擎”,是城市群、产业群和港口群集中分布的核心区,2010年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5.32%[17]。环渤海“C型”经济区经济差异显著、非均衡现象突出、恶性竞争严重、资源与科技优势不能有效的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一体化水平远低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目前针对环渤海“C型”经济区经济格局演变的成果较少,多数集中于区内单一省份[18,19],忽视区域协调发展和一体化水平整体研究。据此,以环渤海“C型”经济区为例,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以1990年、2000年、2010年的3个时间断面为基础,利用ESDA相关分析初步探讨经济格局空间演变特征,描述经济格局演化规律和总体走向,旨在为各级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1.1 空间自相关指数

引入Global Moran’s I、Getis-Ord General G和Getis-Ord Gi*,前两者用于计算总体空间自相关程度,后者用于识别热点区与冷点区的空间分布[20]

(1) Global Moran’s I

I=i=1nj=1n(Xi-X̅)(Xj-X̅)S2i=1nj=1nWij(1)

式中,Wij为空间权重矩阵,相邻为1,不相邻为0,XiXj分别为ij的区域观测值, X̅为平均值,S2为样本方差。采用Z值法进行检验:

Z(I)=I-E(I)Var(I),其中 E(I)=1/(1-n),表示数学期望,Var(I)为变异系数。

通常情况下,I>0表示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地区空间集聚,I<0表示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趋异,I=0表示区域相互独立且随机分布[21]

(2) Getis-Ord General G

G(d)=i=1nj=1nWij(d)XiXji=1nj=1nXiXj(2)

式中,d为空间单元临界距离,Wij(d)为空间权重矩阵,定义同上,XiXj为观测值[22]。空间不集聚时 EG=i=1nj=1nWij(d)n(n-1;正态分布时 ZG=G-EGVarG

(3) Getis-Ord Gi*

Gi*(d)=j=1nWij(d)Xjj=1nXj(3)

Gi*标准化: Z(Gi*)=Gi*-E(Gi*)Var(Gi*)

Z(Gi*)>0且显著,i属热点区,Z(Gi*)<0且显著,i属冷点区[23]

1.1.2 经济平均增长指数

经济平均增长指数是将经济指标年均增长速度标准化,使不同时期具有可比性[24]

S=Et2-Et1Et1×Δt×100(4)

式中, Et1Et2分别为t1t2年份的人均GDP,∆t为时间跨度。

1.1.3 空间变差函数

空间变差函数是描述区域化变量随机性与结构性的特有基本手段,能很好的表达地理变量的空间异质性和相关性[25]

r(h)=12N(h)i=1N(h)Z(xi)-Z(xi+h)2(5)

式中,Z(xi)和Z(xi+h)分别为Z(x)在xixi+h的观测值,N(h)为分离距离h的样本量。r(h)随h的增大而增大,h=0时,r(h)=C0(块金值),当增大至平衡状态即r(h)=C+C0(基台值)时,空间相关的最大间距为a(相关程),r(h)呈直线状,表明大于该距离的区域化变量不存在空间相关性;a不受样方大小影响,|h|aa>0时,表示存在空间相关性,h>a时,空间相关性消失;C0越大变化幅度越大,趋向0为连续变化,块金系数C0/(C+C0)反映该变化度[26]

分维数D表示空间变差函数的曲率,用于比较不同变量的空间自相关强度,越接近2,空间分布越均衡[25],计算公式为:2r(h)=h(4-2D)

1.2 数据来源

以环渤海“C型”经济区山东省、辽宁省、河北省、北京市和天津市(分别简称“C型”经济区、鲁、辽、冀、京、津)为研究对象,以318个县域为研究单元,按照可比性原则对行政区划进行修正,人均GDP数据均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7]

2 经济格局的演变特征与热点分析

2.1 总体空间自相关程度

运用公式(1)、(2),利用GeoDA软件计算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Global Moran’s I和General G表1显示:3个年份的Moran’s I估计值均大于0,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效果显著,说明自1990年以来“C型”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地区空间高度集聚,随着时间演进集聚度不断提高;3个年份的Gd)均大于0且高于Ed),说明经济发展集中在几个热点区域,其中1990年的Gd)最低,说明高值集聚现象不太明显,2010年Gd)与Ed)相差最大,说明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趋势不断增强。

表1   “C型”经济区人均GDP的Moran’s I和General G

Table 1   Estimation of Moran’s I and General G for per capita GDP in “C-typed” economic region

年 份Moran’s IEIZIGdEdZd
1990年0.1882-0.00325.42330.01730.01652.4304
2000年0.3306-0.003210.14670.01830.01653.2766
2010年0.4661-0.003213.68570.01890.01654.7990

新窗口打开

2.2 经济热点区演化特征

运用公式(3),计算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Gi*,利用ArcGIS10.0软件,依据最佳自然断裂点法由高到低分成4类,分析经济热点区演化特征。

一是经济热点区的整体空间格局存在明显的差异性。3个年份中,京津唐都市圈、沈大经济带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均出现热点圈层结构特征,北京、天津、沈阳、唐山、大连、东营、烟台、威海、济南、青岛等大城市及其周边相继成为最具活力的热点或次热点,沿海化倾向明显,辽西、冀北、冀南和鲁西内陆县市以及鲁冀、辽冀的省际邻接地区部分县市始终为冷点或次冷点的低值簇。

二是不同类型区数量发生一定变化。热点区比重由1990年的11%降至2010年的8%,生产要素向沿海地区集聚,其中瓦房店市、东营市辖区、无棣县、蓬莱市、龙口市、招远市、青岛市辖区、日照市辖区、盘山县、唐山市辖区及内陆地区的章丘市成为热点,经济发展迅速;冷点区数量先减后增,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所占比重依次为44.97%、29.87%、45.60%,鲁冀邻接地区变化最为明显。

三是未发生变化的热点区多集中在沿海地区,包括烟台市辖区、威海市辖区、文登市、荣成市、大连市辖区等;未发生变化的冷点区集中在传统农耕区,包括辽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建平县、凌源市等,鲁西南菏泽市,冀北张家口市和冀南巨鹿县及周边,经济发展日渐缓慢,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图1)。

图1   “C型”经济区经济热点演化

Fig.1   Evolvement of economic hotspot in “C-typed” economic region

2.3 经济增长热点区演化特征

运用公式(3)、(4),利用ArcGIS10.0软件分析1990~2000年、2000~2010年经济增长热点区演化特征。总体来看,2个时段的Moran’s I估计值分别为0.332 3和0.361 5,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C型”经济区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和稳定性特征,集聚格局逐渐增强,空间自相关性比较明显。与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特征基本一致。具体来看:经济增长热点区的空间跃迁特征明显、幅度较大。2个时段中,热点区由55个降至21个,无一行政单元始终保持在热点区,说明“C型”经济区的高经济增长率在不同县域间转化速度较快,冷点区也表现出较强的演化特征,由47个增加到97个。 从各时段热点区与冷点区的演化进程看,1990~2000年热点区相对零散和不规则,以团块状的形态分布,包括唐山组团(即唐山市辖区、迁安市、卢龙县、滦县、吕黎县、乐亭县和滦南县)、冀东南组团(即沧州市辖区、黄骅市、沧县、青县、大城县、河间县、肃宁县、献县、任丘市、泊头市、高阳县等)、冀西南组团(即石家庄市辖区、鹿泉市、井陉县、元氏县、赞皇县、栾城县、正定县、辛集市等)、黄河三角洲组团(即东营市辖区、垦利县、利津县、沾化县、博兴县、滨州市辖区和惠民县)、济宁组团(即邹城市、兖州市、曲阜市和泗水县)以及威海市与章丘市,次热点区所占比重最高(48.15%),分布在鲁南、鲁东、鲁中、冀南和辽东大部分县市,冷点区集中在辽西、冀北及鲁西南菏泽市;2000~2010年热点区向辽西北内陆迁移,呈带状集中分布,京津唐都市圈和冀中、冀南大部分地区进入冷点区,山东省除东营、淄博、章丘、菏泽外基本为次冷点区。以上所述表明“C型”经济区省内经济差异不断缩小,省际经济差异逐渐增大,突出体现在热点区与冷点区的空间变迁轨迹上(图2)。

图2   “C型”经济区经济增长热点演化

Fig.2   Evolvement of economic increase hotspot in “C-typed” economic region

3 经济格局演化的空间变差与驱动机制

3.1 经济格局演化的空间变差

运用公式(5),将人均GDP作为空间变量赋予各县域单元几何中心点,定义采样步长300 km,计算变差函数,拟合样点数据并选择效果最好、拟合度最高的模型,计算各方向分维数,进行Kriging插值,得出拟合参数(表2)、分维数(表3)和演化图(图3)。

既定步长下,相关程下降明显,从1990年的159 300减至2010年的117 700(表2),说明“C型”经济区经济发展空间关联效应的辐射范围不断减小,大城市辐射涓滴作用开始减弱;基台值不断增大,块金值先减后增,块金系数逐渐减小,说明“C型”经济区经济发展空间受到结构因素和随机因素双重影响,在经济空间差异不断增大的形势下,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影响更为显著;利用最小二乘法选择的空间变差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决定系数均在90%以上,拟合效果好、程度高,说明“C型”经济区经济发展格局的空间自组织性越来越强。

全方向分维数由1990年的1.873减至2010年的1.081远离均质分布理想值2,拟合决定系数较高但逐渐减小,由1990年的0.994降至2010年的0.965(表3),说明“C型”经济区在全方向上的经济发展均质度不断降低,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日趋明显,经济差异逐渐增大。其他4个方向中只有东-西向分维数相对较高且基本稳定,3个年份的值依次为1.895、1.833和1.893,说明经济发展均质性较好,空间差异较小。南-北向、东北-西南向和东南-西北向的分维数下降明显,说明经济发展空间差异逐渐拉大。

表2   “C型”经济区经济格局变差函数的拟合参数

Table 2   Parameters of variogram model o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economy in “C-typed” economic region

年 份相关程块金值基台值块金系数拟合模型决定系数
1990年159 3000.12750.30800.4140Exponential0.9920
2000年135 7000.07240.34080.2124Exponential0.9920
2010年117 7000.08300.39300.2112Exponential0.9600

新窗口打开

表3   “C型”经济区经济格局变差函数的分维数

Table 3   Fractal of variogram o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economy in “C-typed” economic region

年 份全方向南-北向东北-西南向东-西向东南-西北向
DR2DR2DR2DR2DR2
1990年1.8730.9941.8500.9851.8450.9541.8950.8981.9050.860
2000年1.7990.9921.7510.9851.7680.9941.8330.9461.8410.953
2010年1.0810.9651.7620.9881.7570.9721.8930.8771.7920.908

新窗口打开

图3   “C型”经济区经济格局变差函数演化
左为同向方差拟合图、右为异向Kriging3D图

Fig.3   Evolvement of variogram o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economy in “C-typed” economic region

“C型”经济区经济格局演化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和延续性,形态分布具有内在联系和结构特征(图3)。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层次性特征明显,以东部沿海为中心,向周边多峰值倾斜。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提高,西南和西北内陆始终处于“低谷”。1990年,峰值高点集中分布在沿海城市或资源型城市市辖区,冀北、冀南和鲁西南相对滞后(图3a);200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迅速,成为峰值高点集聚区,受其辐射带动的鲁西和鲁南出现若干个“柱状峰体”,在京、津两大城市带动下,冀西与冀西北也有所发展,但仍比较落后(图3b);2010年,峰值高点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和内陆大都市区,北京、济南、青岛、沈阳、大连等大城市的周边地区次之,山地丘陵区、传统农耕区和坝上高原区(包括冀西、冀南、鲁西南等)是最低一级(图3c)。

3.2 经济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

3.2.1 区域战略政策

自1984年“C型”经济区沿海城市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利用优惠政策获得高速发展。随后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各省区内或近域省区间的协同发展政策,包括山东半岛城市群、老工业基地振兴、京津冀都市圈、天津滨海新区、沈阳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环首都经济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省内经济差异缩小,但尚无针对整个“C型”经济区的战略部署与规划,缺少统一协调机制;2004年以来“突破辽西北”战略的实施、资源型城市阜新的试点转型、铁岭生态新城的建设、沈大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以及与蒙东地区联动等使得辽西北在2000~2010年成为经济增长热点区;河北内陆与鲁西南菏泽市一直处于“政策谷底”,缺乏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引擎。

3.2.2 经济产业基础

长期形成的非均衡经济产业基础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尚未形成经济核心,辽东半岛、京津冀和山东半岛自成体系,大连、北京和天津、青岛成为各自龙头。北京市依靠行政文化资源确立优势地位,天津市引入大量资金、政策、经营理念与先进技术,二市以高、精、尖产业为主,山东省在工农业混合中不断寻求产业升级,更多注重外向型经济,辽宁省以装备制造和原材料加工等重工业发展为主,河北省以传统农业为主,经济实力最弱。目前各省市除了几乎都拥有化工、煤炭、电力等传统行业外,又竞相发展生物制药、新材料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趋同,制约区域产业的最佳关联和效益最大化实现。港口功能定位不明确也延缓了经济一体化步伐,经济差异扩大的趋势短期内难以避免。

3.2.3 区位与交通条件

“C”型经济区的沿海城市依靠完善的港口运输体系以及与韩、日等发达国家的空间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峰值高度相对较大。冀西和鲁西南地区、鲁冀与辽冀的省际邻接区中小县市由于地处内陆,交通区位差,要素流动成本高,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整体水平相对较弱。1990年以来热点区演化基本上围绕沈大线、京津线和济青线展开,形成沈大经济带、京津唐都市圈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三大热点集中区,尤其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航空运输线路的开通运营,带动沿线主要交通节点及其邻近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利用空间自相关指数和经济平均增长指数,判定1990年以来“C型”经济区总体空间自相关程度以及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热点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显著,热点区集中分布在京津唐都市圈、沈大经济带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沿海县域、大城市市辖区及其周边县域,其他内陆和省际边缘是冷点区;经济增长热点区的跃迁明显,1990~2000年相对零散、不规则的团块状分布,2000~2010年带状分布在辽西北地区,省内经济差异缩小省际经济差异增大。

利用空间变差函数研究发现“C型”经济区经济格局演化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和延续性,空间自组织性增强,经济发展以东部沿海为中心,向周边多峰值递减,西南与西北内陆始终处于“低谷”;区域战略政策、经济产业基础、区位与交通条件是经济格局发展演化的主要驱动机制,其中区域战略政策是重要推力和“增长剂”,经济产业基础是深层次内在原因,区位与交通条件是外部保障。

经济格局的空间演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时效性很强,全面推进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今后研究将在指标选取、方法应用和尺度选择上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陆大道.

地理学关于城镇化领域的研究内容框架

[J].地理科学,2013,33(8):897~9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长时期的高速和超高速经济增长,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实现了大规模的城镇化。</p>
[2] 王洋,修春亮.

1990~2008年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

[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8):1037~1046.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08.01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对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研究较多,但以小尺度单元、时间连续、同时关注经济水平和经济增速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地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单元,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沃尔夫森指数、集中指数、空间自相关方法和比重法分析了1990 年以来中国经济总体空间差异与极化程度、经济水平和增速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和&ldquo;热点区&rdquo;、各地经济地位的变化,并总结了主要驱动因素和演变模式。研究表明:①全国总体空间差异与极化在波动中明显增大,2003 年以后继续增大。②沿海主要城市群、省会城市、特殊资源城市是&ldquo;经济热点&rdquo;,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步增大。③经济水平和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与全国总体经济增速具有耦合关系。④经济区位、区域政策、特殊自然资源、发展基础是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形成与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3] Fujita M, Hu Dapeng.

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1985-1994: The effects and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01, (35):3-37.

https://doi.org/10.1007/s00168000002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In China, alongside fast economic growth has come a new challenge: increasing regional disparity. Using GDP and industry output data, this paper examines trends in regional disparity during the period 1985鈥1994, from the aspects of both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production agglomeration. This period has been chosen not only because it reflects the latest trend, but also because it reflects the most intensiv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in the Chinese economy. It is shown that the income disparity between the coastal area and the interior had been increasing, 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 showed strong agglomeration toward the coastal area, while within coastal provinces there was a trend of convergence. Further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asons behind the increasing regional disparity from the aspect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Biased regional policies had some effect, but their role was limited. More importantly, globalization (measured by export and FDI)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indicated by the decline of the shar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the growth of township and village enterprises)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increasing regional disparity.
[4] 任建兰,田磊磊.

虚拟经济时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

[J].地理科学,2011,31(3):329~33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虚拟经济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上,选取货币地位、证券化率、外贸依存度、制造业比重、跨国间接投资等指标,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对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法国、俄罗斯、中国、印度等9个国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世界经济格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的结果。其中美国、英国其货币地位、证券化率和跨国间接投资比重较高,属于虚拟化国家;加拿大和德国、法国各项指标基本处于中间水平,属于半虚拟化国家,日本虚拟化水平低于虚拟化国家而高于半国家,可以将其合并到半虚拟化国家;俄罗斯和中国、印度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外贸依存度、制造业比重较高,属于未虚拟化国家。根据对中国——最大的未虚拟化国家研究,提出了保持实体经济优势地位,利用虚拟化国家资金和技术,发展与半虚拟化国家的贸易,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大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5] 李小建,乔家君.

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

[J].地理学报,2001,56(2):136~145.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1.02.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首次将县域经济发展数据与图形 数据结合分析 ,结果表明 1 990~ 1 998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相对差异明显变小 ,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异则出现扩大 ;经济增长较快的县域自一些增长中心向外扩延 ,逐步形成沿海岸带、京广线和长江沿岸三大经济增长轴 ;但沿海发达区内存在十分不发达县域 ;经济不发达县域主要位于西部地区 ,与环境较差的山区、寒区、旱区以及省际边界地区有关 ;全国县域经济基础和增长可分为基础好增长较快型、基础差增长较快型、基础差缓慢增长型、基础好缓慢增长型。
[6] 徐建华,鲁凤,苏方林,.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

[J].地理研究,2005,24(1):57~68.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5.01.007      URL      Magsci      摘要

运用多阶段Theil系数嵌套 分解法和小波分析法, 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两个方面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基本结论是: 从省级行政区域单元来看, 东部省际之间差异的变化趋势和全国的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 中部和西部省际之间的差异一直相对较小, 而且变化趋势较为缓慢, 但是三大地带之间差异一直在增大。从地级行政区域单元来看, 省内差异是全国整体差异的重要构成部分, 省内差异对于全国整体差异的贡献比三大地带之间差异和省际差异的贡献显著得多。从时间尺度来看, 在大时间尺度 (譬如 24年 ) 水平上,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过程, 基本上服从“倒U型”曲线规律, 但是小时间尺度 (譬如 23年或 22年)水平上来看, 则呈现为一条由几个倒U与U型曲线首尾相接的“复合倒U型曲线”。
[7] 马荣华,蒲英霞,马晓冬.GIS空间关联模式发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8] Pu Y X, Ge Y, Ma R H.

Analyzing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based on ESDA

[J].Geographic Research,2005,24(1):57-68.

https://doi.org/10.11821/yj2005060016      URL      摘要

Region is an open system.The economic growth in each region not only depends on its own characteristics,but also on those of the regions that form the neighborhood to which it belongs.Growth poles theory or core-periphery pattern suggests that different spatial interactions between a region and its neighbors can enlarge or lessen regional disparities.Unfortunately,the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regional disparities suppose that each region is independent from others,so they just evaluate the regional disparity variations of "isolated" regions and cannot tell the dynamics of interrelated regions.This paper firstly explores the feasibility of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 in analyzing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Unlike traditional statistical methods,such as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ESDA can incorporate spatial effects into the analysis of regional disparities,identifying global and local disparities at the regional scale and visualiz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patterns through Moran scatterplots or maps.By means of global and loc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es,this paper then investigates the spatial dynamics of regional disparities at the county level in Jiangsu by analyzing per capita GDP data,1978-2002.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more than 20 years of reforms and opening-up,the overall county-level spatial disparities of regional economy in Jiangsu have been greatly decreased over time.Moreover,the regions and their neighbors tend to have the similar trends towards shrinking the disparities of regional economy,especially the counties(or cities) in southern or northern Jiangsu.Thirdly,the significant spread or trickling-down effect has been observed across southern Jiangsu since 1992.But for the whole province,its polarization effect is beyond its spread effect because significant lagging areas located in northern Jiangsu have appeared with the growing up of southern Jiangsu.Finally,the reduction of county-level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Jiangsu is not the symbol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a coordinated way,indicating the spatial ramifications of the whole regional economy into two different club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cumulative causation.
[9] 关兴良,方创琳,罗奎.

基于空间场能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评价

[J].地理科学,2012,32(9):1055~1065.

URL      Magsci      摘要

<p>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 其基础是准确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与空间差异。空间场能是区域中心城市借助区域联系&ldquo;通道&rdquo;带动外围地区发展而产生的&ldquo;势能差&rdquo;的抽象表达, 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与空间差异的有效手段。基于空间场能的内涵及表征方法, 从省际、市际、县际等尺度探讨了中国宏观经济、三大地带与南北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区域经济变化的空间作用机制以及区域经济格局的类型划分。结果表明:① 2000 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在扩大, 但不同研究尺度反映的经济差异大小有所差别;② 三大地带的内部经济差异呈显著的&ldquo;反自然梯度&rdquo;特征, 南北差异由&ldquo;南北平分秋色&rdquo;向&ldquo;南强北弱&rdquo;演变, 南方与北方内部经济发展差异均呈扩大趋势;③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现象, 经济增长局部聚集模式呈现分异性与规律性;④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可划分为5 大类型区23 个亚单元, 不同类型区未来应实施针对性的发展策略。</p>
[10] 靳诚,陆玉麒.

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

[J].地理学报,2009,64(6):713~724.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9.06.008      URL      Magsci      摘要

<p>通过ESDA相关分析,描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县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变化状况。在经济总体空间格局上,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热点区的空间结构多表现为以苏州、无锡为核心的圈状空间结构,且不断的向东南方向集聚。经济增长空间格局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更多的随机性和结构的不稳定性,热点区域切换频繁,没有明显的地理集中现象。江苏经济空间格局连续性和自组织性越来越强,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份在不断降低,而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越来越显著,东北&mdash;西南方向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较小,而东南&mdash;西北方向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最大。最后,将江苏省经济格局演化的驱动力归结为3个方面: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区位和区域发展政策。</p>
[11] 关伟,朱海飞.

基于ESDA的辽宁省县际经济差异时空分析

[J].地理研究,2011,30(11):2008~2016.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10007      URL      Magsci      摘要

以县域(含县、县级市、市辖区)为研究单元,采用人均GDP为测度指标,运用ESDA的方法对2000~2009年辽宁省县际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认为辽宁省县际经济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区县经济差异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在局部差异方面,&quot;高-高&quot;类型的区县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地区并有向沿海地区扩散的趋势,&quot;低-低&quot;类型的区县主要集中在阜新、朝阳及葫芦岛等所属的广大辽西地区。经济热点区县在空间分布上虽表现出一定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但仍以沈阳地区、大连地区最为活跃。在进一步从历史发展基础、区位条件、政策因素、空间近邻效应等方面分析辽宁省县际经济差异驱动机制的基础上,指出&quot;辽宁沿海经济带&quot;和&quot;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quot;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沈阳、大连在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中的核心地位已经确立,但其辐射功能或带动作用仍然有限。
[12] 李欣,张平宇,刘晓琼,.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沈阳经济区县域经济空间分异分析

[J].经济地理,2012,32(12):79~8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沈阳经济区23个县为研究单元,基于BP神经网络和ESDA方 法,选取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9项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分别研究2005和2010年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特征和驱动因素,并得出结论如下: (1)2005年沈阳经济区县域经济南北差异显著,2010年南北差异弱化。2005--2010年,南部的海城、大石桥等县市的经济水平较高,东北部的 开原、调兵山等县市的经济水平上升,中南部的辽阳、灯塔等县市经济水平下降。(2)2005--2010年,沈阳经济区经济水平相近的县市在空间上的集聚 特征有所弱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在空间分布上形成沿交通轴线布局的县域经济带。③从局部差异来看,2005年在沈阳经济区南部形成岫岩、桓仁等“高 高”型县域集聚区,以及北部的彰武、康平等“低低”型县域集聚区。到2010年,除开原市属于“高低”型县域外,其他县域经济的空间极化特征不明显。④深 人分析沈阳经济区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得出结论如下:区位条件是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自上而下的政策驱动是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外部动力, 中心城市的极化扩散作用是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重要力量。
[13] 伍世代,王强.

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差异及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J].地理学报,2008,63(2):123~134.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8.02.00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采用东南沿海地区市55 个地区市的1995-2005 年间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数据, 对东南 沿海地区总体、局部的空间差异变化、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 表明: ① 1995-2005 年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时序分布和地区内部&ldquo;极化&rdquo;态势同 向, 表明东南沿海地区存在&ldquo;两极分化&rdquo;现象。② 东南沿海地区在1995-2003 年间地区经济 差异不断扩大, 这一时期, 三大地区内部经济差异水平分布层次不齐, 呈现南高北低的渐变 趋势, 表明这一阶段性的地区差异变动主要是由广东省、福建省内部差异构成; 2003 年以 来, 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差异呈现收缩趋势, 同时期, 三大地区经济差异均有收缩态势, 与东 南沿海地区整体差异变化趋势同向, 主要是由于长三角地区均衡发展驱动地区整体差异的缩 小; ③ 地区经济空间演化特征与地区经济差异时序波动吻合, 相应地在空间上呈现出&ldquo;极 化&rarr;扩散&rdquo;现象。</p>
[14] 仇方道,朱传耿,佟连军,.

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

[J].地理科学,2009,29(1):56~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9.01.00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利用EDSA与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995~2006年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及空间作用类型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苏北、鲁南、豫东、皖北4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苏北内部、鲁南内部差异是淮海经济区整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高水平县域沿主要交通线方向扩展,形成沿京沪线(泰安-徐州段)、兖石线、沿海3条经济发展轴;低水平县域沿京九线形成不发达走廊,并在豫皖边界地区出现低水平-低增长并陷入贫困陷阱的集聚区;根据县域与相邻县域的关系,将淮海经济区县域分为扩散型、极化型、“沉陷”型、“传染”型。
[15] 陈雯,王珏.

长江三角洲空间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初步测度

[J].地理科学,2013,33(8):902~90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一体化空间格局,并不是均匀的 空间发展,而是经济更为集中、分工日益密切、生活水平从分异到收敛的过程。从密度、距离、功能分工和联系分割维度,构建评价区域一体化的4类指标,在宏观 层面上对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空间格局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一体化进程的深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开发密度不断增强,但核心集聚与区域扩散并存;交 通可达性显著提高,区际间商贸流动距离缩短,成本下降;地区专业化水平提升,地区间实现分工与协作。其中,制造业正由原核心向外围转移,而生产性服务业则 出现核心城市集聚态势;多层次、多模式的网状区域管治体系正在建立。
[16] 陈德宁,何一鸣,沈玉芳.

CEPA框架下“大珠三角”区域经济格局演变的动力模式研究

[J].经济地理,2009,29(3):377~38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世界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 模式一般都是从市场要素动力模式向制度动力模式演变。CEPA的实施,为"大珠三角"区域经济格局的调整提供了制度机遇,为此,文章提出以区域合作制度为 导向,以区域创新为核心,从制度、产业、技术和空间等方面构建新的动力模式框架,以促进"大珠三角"动力模式从分散的市场要素动力模式转向制度动力模式。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1,2011.

[本文引用: 2]     

[18] 赵明华,郑元文.

近10年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J].经济地理,2013,33(1):79~8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信息熵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2000、2005和2010年的数据,计算出山东省17地市当年的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运用ESDA法进行空间集聚性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10年来山东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拉大,处于非均衡的空间分布状态,表现出初步的“俱乐部趋同”现象;青岛、济南两热点区的经济核心地位明显,济青高速和胶济线对沿线地区发展有很强的带动作用,鲁西地区经济仍处于低值区,山东省域经济发展水平边缘性特征明显;各时段区域发展战略是影响山东省域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演变的重要驱动力。
[19] 马晓熠,裴韬.

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的北京市区域经济差异

[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55~1561.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12.01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是政 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针对城乡之间的较大尺度上的空间差异研究已经受到普遍的关注,但对经济发展迅猛的特大城市(如北京、重庆、上海等)内部贫富差距 加大的现象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这种现象有可能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严重隐患。因此,正确认识特大城市内部的经济差异及演变趋势,是实现区域 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本文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以北京市18区/县的人均GDP作为评估标准,分析了北京市18区(县)在2001-2007 年,即2008年奥运会筹备期间的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人均GDP的空间分布自2005年后开始有向负的空间自相关性发展 的趋势,暗示北京各区县的经济发展局部分异正在逐渐拉大,并显示由过去的南低北高的经济发展差异格局逐步转变为中心高周边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20] Anselin L.

Interactive Techniques and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M]//Longley P A, et al.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s(2nd edition).New York: John Wiley &Sons,1999:253-266.

[本文引用: 1]     

[21] 王聪,曹有挥,姚世谋,.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全球化进程的时空差异分析——基于两省一市的实证研究

[J].地理科学,2013,33(7):779~78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江苏、 浙江和上海全部的25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联系、人员流动、信息交流、政府合作4个方面评估了长三角地区全球化进程的时空差异以及不同城市 之间的依赖性和空间自相关特征,并对不同指标的变化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受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和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的积极影响,以及 2003年全国非典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该区域全球化程度表现出了不同阶段性的特征。从时间序列来看,2000~2009年,长三角地区全球 化发展表现为加速上升、稳步上升和相对平稳的发展过程,但不同指标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从空间格局来看,长三角地区的全球化程度从比较集中逐渐向较为合 理的均衡方向发展,后进区域提升较快,全球化影响下的城市体系更趋合理。从作用机制分析,市场和行政因素共同推动着城市的全球化进程。
[22] 王静,张小雷,杜宏茹.

新疆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特征

[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4):470~478.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04.01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ESDA空间分析,研究1985 年以来新疆县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985 年以 来新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弱的空间自相关性,但集聚作用总体不断增强。热点区的空间结构主要集中 在以奎&mdash;克&mdash;乌为核心的圈形结构,2000 年以后热点区显著增加,不断向北疆中部、东疆以及南疆东北部集聚;南 疆西南部处于经济发展的冷点区,有不断向东延伸至阿克苏地区的趋势。新疆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表现为 更多的不稳定性和异质性,集聚水平较低,集聚态势总体有所减弱;经济增长热点区的切换较为频繁,地理集中不 明显,有从北疆中部向东疆哈密地区、南疆西南部喀什地区转移的趋势;经济增长冷点区主要集中在南疆阿克苏 地区和田地区西部,县级尺度的经济与增长的区域差异呈现相反的演变趋势。从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上看,多峰 值是新疆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的显著特征;经济空间格局的自组织性较强,但有减弱的趋势;空间格局演变中的随 机成分较低,而由结构化分异引起的空间差异十分显著,东南&mdash;西北方向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较小,东北方向经 济发展的异质性则十分明显,空间差异较大。
[23] 韩增林,许旭.

中国海洋经济地域差异及演化过程分析

[J].地理研究,2008,27(3):613~622.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8.03.01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的基本空间单元,以人均海洋产业产值为测度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利用基尼系数和塞尔指数来解释1996~2005年我国海洋经济差异的总体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动态演化特征,对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的构成进行来源分解。并分析空间差异的成因和作用机制。
[24] 李全林,马晓冬,沈一.

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

[J].地理研究,2012,31(1):144~154.

https://doi.org/10.11821/yj201201001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苏北地区2008年卫星遥感影像,通过运用空间插值、空间关联指数、空间变差函数等空间测度模型,深入分析了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苏北地区乡村聚落具有&quot;南密北疏&quot;的特征;在规模分布上,苏北地区乡村聚落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出现高值簇的空间集聚,其主要集中于徐州、连云港和宿迁等地,总体上呈现&quot;南低北高&quot;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形态分布上,苏北地区乡村聚落形态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份较低,而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则较为显著。从不同方向来看,苏北地区乡村聚落形态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各向异性,其中东南-西北方向的乡村聚落形态呈现出明显的阶梯状分布特征,自东南向西北,聚落形态具体表现为由带状、长矩形、矩形到方形或不规则团块状的渐进性演变。总体来看,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
[25] 靳诚,陆玉麒.

基于空间变差函数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差异演变研究

[J].地理科学,2011,31(11):1329~133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运用空间变差函数分析了1978年、1988年、1998年和2008年4个时间断面的发展差异演化。研究发现①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空间关联效应的作用范围在不断地扩大,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受上海的辐射作用不断地增强;②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组织性越来越强,空间经济分布差异明显;③在全方向上的均质程度越来越低,更多的差异体现在中观、宏观尺度,而微观尺度上空间差异变的越来越不明显;④东南—西北方向差异最大,东西方向的经济发展相对均衡。将长江三角洲发展差异演化因素归结为3个方面历史基础、经济区位和区域发展政策。历史基础、经济区位是区域经济格局演化的内在因素,而区域发展政策则是区域经济格局演化的外在推力。
[26] 石培基,王祖静,李巍.

石羊河流域地区城镇空间扩展格局演化

[J].地理科学,2012,32(7):840~84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石羊河流域地区土地利用综合数据,结合多种模型包括间隙度指数、相关分形维数、扩展强度指数、空间关联模型、空间变差函数,从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研究石羊河流域地区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过程与格局。结果表明20多a来,石羊河流域地区城镇用地以市区和县城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同时沿祁连山边缘海拔2500m以下石羊大河沿岸和045丹拉高速、312国道轴线集聚,流域零散分布的乡镇用地变化不大。城镇用地以显著的“点-轴”模式扩展,形成内陆地区城市独特的扩展极核和扩张轴线,为石羊河流域各种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