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 35 (7): 873-881

Orginal Article

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演进的空间识别及影响机制研究

王雪微1, 王士君1, 宋飏1, 胡海峰2

1.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
2. 吉林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62

Space Recognition and Influence Mechanism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Evolution of Changchun City

WANG Xue-wei1, WANG Shi-jun1, SONG Yang1, HU Hai-feng2

1.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Jilin 130024, China 2. Jilin Province Academy of Land Resources Survey and Plan, Changchun, Jilin 130062, China

中图分类号:  K9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5)07-0873-09

通讯作者:  王士君,教授。E-mail:wangsj@nenu.edu.cn

收稿日期: 2014-01-14

修回日期:  2014-01-25

网络出版日期:  2015-07-20

版权声明:  2015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162、41301169、4120115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2YJC790163)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12QN001)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雪微(1988-),女,黑龙江海伦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E-mail:wangxw697@nenu.edu.cn

展开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成为人地关系及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社会各界对城市化与建设用地扩张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以长春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800~1995年统计资料,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遥感影像图及规划统计数据,运用GIS技术提取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形态、增长幅度、平均中心等信息,建立一种在空间上有效识别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简便方法,对研究区1995~2010年不同阶段的城市建设用扩展进行空间识别,计算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强度、形态紧凑度、分维指数等空间特征量,归纳长春市1995年以来,随城市化发展,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张现象和特征。并结合经济社会统计相关数据及区域分析方法,分析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其各类驱动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春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张与形态演化既具有一般规律又具备特殊性,表现出建设用地总量增加、产业拉动性强、扩张速度快、强度高、空间形态不规则、城市中心迁移方向与建设用地扩张基本一致等特征。这些现象和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开放式交通系统的高密度开发。

关键词: 城市建设用地 ; 机制 ; 空间识别 ; 城市化 ; 长春市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accelerating,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has been an important problem which man-earth relationship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ve to be confronting with. All social circles also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to these situation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center city of Changchu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statistics data from 1800 to 1995, remote sensing map and planning statistics of 1995,2000,2005 and 2010, to extract the informat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scale, forms, increasing ranges, mean center by GIS, establish a simple way to identify the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from 1995 to 2010 effectively, calculating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 quantity such as speed, strength, form compact degree and fractal dimens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so as to generalize its situ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chun along with urbanization since 1995. Combining with the economic social statistical data and region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and its various driving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and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in Changchun possess its general law and specificity,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ing, Industry-pull strength, fast sprawl, high strength, spatial imbalance, the similar direction between city expansion and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The major factor of the situ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is high density developing of opened traffic system under the atmosphere of rapid urbanization.

Keywords: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 mechanism ; space recognition ; urbanization ; Changchun City

0

PDF (2527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王雪微, 王士君, 宋飏, 胡海峰. 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演进的空间识别及影响机制研究[J]. , 2015, 35(7): 873-881 https://doi.org/

WANG Xue-wei, WANG Shi-jun, SONG Yang, HU Hai-feng. Space Recognition and Influence Mechanism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Evolution of Changchun City[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7): 873-881 https://doi.org/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张和形态演化成为现代人地关系的重要衍生形式之一,通常表现在耕地、林地、园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等向城市建设用地的转变,以及城市建设用地在各种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空间变化。其时间和空间过程表现出某些共性规律和相同轨迹,同时,由于城市类型存在差异,尚有很多个性特征未彻底研究清楚[1~5]

目前,中国第三次城镇化高潮已经开始,城市空间扩张和形态演化现象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6~12]。其中,较多国内学者着眼于东南沿海发达城市、内陆省会城市、大城市空间扩张及形态演变轨迹的研究,城市紧凑度和用地增长模式的研究,少数学者从生态环境保护视角运用GIS技术对城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进行研究[13~18]。然而,运用GIS技术对典型城市土地覆被格局空间演进模式研究尚显缺乏[19]

本文采用长春市1800年以来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图及1995~2010年4个时相RS数据,利用GIS方法对1995~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张及形态演化展开研究,探索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分析方法。长春市作为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以近域推进和边缘区扩张模式为主的建设用地空间扩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表现为明显的“摊大饼”式外延,导致城市面临多方面问题,包括城市交通拥挤、边缘区土地利用率低、部分耕地与林地丧失、生态环境恶化等。因此,分析长春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张基本特征,深入研究城市空间演化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组织空间、土地高效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的调控对策,具有一定的典型案例解析和由点及面意义。

1 研究方法及指标体系

1.1 研究方法

以GIS为主要方法手段,同时结合统计数据[20,21]①【① 长春市规划局.长春市总体规划(1980~2000),长春市总体规划(1996~2010),长春市总体规划(2005~2020),长春市总体规划(2010~2020).】对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情况及在具体方位上的表现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与探讨。选取长春市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平均中心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在此基础上平均分割4个基本象限形成8个象限分区,叠加处理各阶段的城市建设用地空间分布图,以精确统计长春市不同方位、不同时期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规模及形态特征。

1.2 测度指标

选取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强度和速度指数作为城市空间扩张的主要测度指标。选择紧凑度和分维指数作为城市空间形态的测度指标。

1) 扩展强度指数。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强度指数Iue(%)表示单位时间内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的幅度,其表达式为:

Iue=ΔUijΔtj×TLAi×100%(1)

式中,Iue为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强度指数,∆Uijj时段第i个研究单元(网格)建设用地扩展数量,∆tjj时段的时间跨度,TLAi为第i个单元的土地面积。

2) 扩展速度指数。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速度指数Mue(%)表示目标城市在整个研究时期内的建设用地面积扩展的年增速,其表达式为:

Mue=ΔUijΔtj×ULAij×100%(2)

式中,Mue为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速度指数,∆Uijj时段第i个研究单元(网格)建设用地扩展数量,∆tjj时段的时间跨度,ULAijj时段初期第i个建设用地单元面积的总和。

3) 紧凑度。城市紧凑度体现了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强度和土地利用效率,表征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特征。本文中采用Batty于2001年提出的紧凑度公式[22]如下:

c=2πA/P(3)

式中,c为城市紧凑度指数,A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P为城市建设用地轮廓周长。c介于0到1,c越大,越具有紧凑性,圆形的紧凑性最大,c值为1。反之指数越接近于0的图形紧凑性越差。

4) 分维指数。城市的分维指数表现了地块内部的填充能力和城市建设用地边界不规则的复杂程度。其表达式为:

D=2lnP4lnA(4)

式中,D为城市建设用地斑块的分维指数,P、A分别表示斑块的面积和周长。城市分维指数在1到2区间内变化,D值越大,表示城市内部的填充能力越弱,城市形态越复杂。当D<1.5时,形态趋于简单;当D=1.5时,说明城市形态处于“布朗运动”的边缘,越接近该值稳定性越差;当D>1.5时,则图形更趋向于复杂,以城市形态为研究对象时,该极限值应该在1.71上下。

5) 建设用地平均中心。平均中心是描述地理空间分布的一个重要指标,可应用于城市用地空间扩张。为分析城市建设用地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平均中心的转移距离与方向性,本文对以下两变量进行定义。公式如下:

平均中心坐标 xc¯,yc¯

xc¯=xinyc¯=yin(5)

平均中心转移距离 (OD)

Dt+1=(xt+1¯-xt¯)2+(yt+1¯-yt¯)2(6)

式(5)、(6)中: xc¯表示平均中心横坐标, yc¯表示平均中心纵坐标。xi表示第i个单元中心点的横坐标,yi表示第i个单元中心点的纵坐标 [23]

6) 城市空间扩张弹性系数。借用经济学弹性系数的概念,讨论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速度与城市非农人口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反映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理性程度,其表达式为:

Ri=AiPopi(7)

式中Ri为城市扩展的弹性系数,Ai为城市的年均面积增长率(%),Popi为城市非农业人口年均增长率(%)。资料显示,中国城市扩展弹性系数为1.12时比较合理[24,25]

2 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演进过程及特征

2.1 空间结构的阶段性

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演变已有200多a的历史,自1800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按其转折性历史事件为起末点,大体经历了6个阶段,分别为宽城子旧城区时期(1800~1859年)、中东铁路修建时期(1859~1905年)、南满铁路附属时期(1905~1931年)、伪满时期(1931~1945年)、长春解放至改革开放时期(1945~1979年)、改革开放至90年代中期(1979~1995年)等6个时期。自1995~2010年,按5 a一阶段又将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空间结构演进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各阶段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发展在各自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体现出不同特征(表1)。

表1   长春市建设用地结构历史演变

Table 1   Construction land use structure evolution of Changchun

新窗口打开

2.2 建设用地总量及空间分布

通过对所获取的长春市1800~1995年各历史阶段土地利用图及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遥感图像进行几何和辐射校正,用计算机监督分类法,对反射率图像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结果和合成的彩色图像,运用GIS软件进行矢量化,最终合成图像(图1)。分别统计9个阶段期末城市建设用地的平均中心,并以2010年建设用地平均中心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在此基础上平均分割4个基本象限,形成8个象限分区,叠加处理9个阶段的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图,统计长春市不同方位,不同时期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规模以及形态特征(图2)。可以看出,1995~2010年期间,建设用地扩张面积大、速率快,年平均增长面积超过5 km2

1995年,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41.09 km2,2010年增至130.22 km2,为1995年的3.17倍,增长89.12 km2,年均扩张面积5.94 km2。其中,第5、6、7象限扩张面积增长显著,增长总面积达到40.48 km2。1995~2000年,第6象限率先增长,其他象限扩张面积基本持平。2000~2005年,第7象限扩展面积显著增加,其次为第5象限和第8象限。2005~2010年,第6象限扩张面积再次领先,其次为第5象限,基本形成了长春市建设用地向南扩张的发展格局。然而,相比之下,第1象限建设用地扩展趋势明显较弱,15 a间仅增长了8.9 km2

综上所述,长春市建设用地与不同时期的城市发展重点相协调,城市扩张呈现出分散布局状态,因此城市建设用地明显大于一般城市。从中心城区范围变化来看,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张表现规模增量较大,但分布不均衡,明显不同于其他平原城市的近均衡全面辐射型增长模式。

图1   长春市8个象限的建设用地扩展过程

Fig.1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process of Changchun City in various quadrant

图2   长春市各象限分区内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总量(1995~2010年)

Fig.2   Total expans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various quadrant in Changchun(1995-2010)

2.3 平均中心空间转移轨迹

1859年伊通河左岸宽城子为城市基本雏形,1859~1905年中东铁路修建,空间上呈现出2个独立的组团,平均中心向西北方向移动1 346.67 m,与正东向夹角为102°。1905~1931年日本修建南满铁路,并将宽城子与内城连为一体,平均中心向西南移动1 200 m,与正东向夹角为260°。1931~1945年伪满时期原有带状城区向块状发展蔓延,平均中心向东北方向移动733.33 m,与正东向夹角为35°。1945~1979年,长春解放后,城市以重工业发展为主向西南方向填充,平均中心向西南移动746.67 m,与正东向的夹角为241°。1979~1995年改革开放以后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平均中心向西北方向移动200 m,与正东向夹角为140°。1995~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平均中心向西南移动426.67 m,与正东向的夹角为240°。2000~2005年建设东南净月经济开发区、东北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平均中心向东南方向移动413.33 m,与正东向的夹角为320°。2005~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进一步扩张,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修建促进周边一些地区郊区城市化,加速城市的扩张,平均中心向西北方向移动293.33 m,与正东向的夹角为139°(图3)。

图3   长春市建设用地平均中心转移方向与距离(1800~2010年)

Fig.3   The direction and distance of mean center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Changchun(1800-2010)

2.4 建设用地空间扩张状态

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来看(图4),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保持在5.94 km2/a的高速增长。其中,第6、7象限(主要是南关区和净月经济开发区)增速更加明显,超过4 km2/a。从建设用地扩张强度来看,15 a间面积扩张强度指数为14.46%(2005年以后有所下降,这是城市前期发展较快导致的必然结果,并不能说明城市扩张的总体趋势有所改变)。扩张强度的空间差异显著,第6象限(南关区)在1995~2000年扩张强度达到45%,是其他方位扩张强度的1.4~2.5倍。2000~2010年,第6象限扩张强度显著下降,但与其他方位相比仍然处于首位,而同样保持高强度扩张的第8象限则趋于平稳增长。

图4   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8个象限扩张强度(a)、速度(b)及面积变化(c)(1995~2010年)

Fig.4   Change of erpansion intensity(a)、varies(b) and area(c)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for 8 quadrants in Changchun City(1995-2010)

2.5 建设用地空间形态转变态势

通过1995年以来长春市建设用地空间形态变化情况可以看出,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外部轮廓不规则(表2)。1995~2000年、2000~2005年、2005~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紧凑度指数分别为0.61、0.53和0.86,可见2000~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呈树枝状延伸,城市紧凑度明显降低。对比同期不同方位建设用地面积变化发现,城市建设空间在第7象限扩展明显,其次为5、8象限,建设用地扩张在主体框架以外延伸,是导致城市紧凑度下降的主要原因。2005年以后,建设用地空间扩张主要发生在第5、6象限,补充前期枝状延伸部分形成空间扩展缓冲区,城市紧凑度逐渐回升。

2000年,长春市城市形态的分维指数为1.52,大于1.5,处于“布朗运动”的边缘城市形态,稳定性差,随机性明显。到2005年,城市分维指数下降到1.40,说明城市建设用地开始向集约化方向演变,扩张用地开始向内部填充,形态趋于简单化。至2010年城市分维指数增长至1.55,城市建设用地在综合要素引导下向外延伸扩张,重新出现随机状态,形态仍然比较分散,扩张趋势明显,填充不足。

表2   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空间形态变化情况

Table 2   Variation of urban formation condition of Changchun City

2000年2005年2010年
紧凑度0.610.530.86
建设用地分维指数1.521.401.55

新窗口打开

3 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演化机制

建设用地扩张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27]。其中自然环境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两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变化、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指引、文化价值取向、对土地产品的投入与需求、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城市化进程等[28]。就某一区域而言,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政策因素为主要影响要素,而自然因素具有相对稳定性[29]

3.1 自然环境要素作用下的用地空间变化

对比地貌、水文、土壤及建设用地扩张图长春市地方志编篆委员会.长春市市志(自然地理志)】,长春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主要位于伊通河泛滥平原与河谷平原以及冲积洪积台地与高阶地处,并且伊通河主要流经长春市中心城区中东部,使河流两侧土质良好的黑土地区成为建设用地扩张的重要承载区,通过地貌、水文、土壤分区图叠加以及得分评价表明,在自然环境要素作用下长春市中心城区最适宜建设用地空间扩张的区域为西新区、南关区及净月区(图5)。

图5   长春市自然环境要素及建设用地空间扩张

Fig.5   Element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patial expans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Changchun City

3.2 人口要素驱动下的建设用地扩张

自1800年以来,长春市城市人口逐年增加,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展。为掠夺东北地区资源,侵略者修建中东铁路及南满铁路,并引发铁路交通业和商埠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人口快速增加,从而导致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长春解放后,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工业化进程,导致城市建设用地进一步扩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也逐年提高,对居住、商服、休闲等各类设施提出更高要求,推进了城市建设用地开发,使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张。1995~2010年长春市人口由269.96万人增至362.32万人[20],增加92.36万人,年均增加6.16万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89.12 km2,年均增加5.94 km2,从以上数据可得平均增加每万人引起的建设用地增额为0.965 km2,可见城市建设用地与人口变化趋势呈现明显正相关性,人口增长及郊区化是引起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重要因素(图6)。

图6   长春市人口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

Fig.6   Population growth and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of Changchun City

3.3 城镇化要素影响下的建设用地扩展

城镇化一般表现为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大,其本质为人口和二三产业向城市的聚集,进而促使聚集地的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城镇的形成、发展和扩张既是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者,同时也是承受者。1995年长春市城镇化率为40.46%,至2010年末城镇化率增长为47.80%,通过以上数据可得,城镇化率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促进建设用地面积扩张12.14 km2,同时也可解释为需要12.14 km2的建设用地来承载城镇化率一个百分点的增长(图7)。

3.4 开发区成长过程中的建设用地增长

长春市现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即1991年成立的位于中心城区东部的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1991年成立的位于中心城区西南方向的长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1993年成立的位于中心城区西南方向的长春市汽车贸易开发区(现已更名为长春市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1995年成立的位于中心城区东南方向的净月旅游经济开发区(2012年更名为净月经济开发区,国家级)[30]。由1995~2010年城市新增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来看,4个开发区内新增建设用地比重约占建设用地增量总数的50%以上,说明长春市各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城市建设用地向外扩张,成为主城区向外拓展的主导力量(图8)。

图7   长春市城镇化率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

Fig.7   Urbanization and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of Changchun

图8   长春市开发区建设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1995~2010)

Fig.8   Development zone construct and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of Changchun(1995-2010)

3.5 道路交通指向下的建设用地扩张

交通对建设用地扩展的约束越来越弱,相比之下,良好的道路交通成为生产要素迁移及建设用地扩张的基础环境,就长春市建设用地1995~2010年的增幅而言,建设用地的扩张沿主要交通线呈现出明显的廊道效应,距离交通沿线越近,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越快,空间分异现象越显著[31]。将长春市主要交通廊道进行缓冲区设计,1 000 m以内缓冲区的新增建设用地占总建设用地增量的74.39%,可见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依托主要对外交通沿线和城市主干道发展,因此交通因子成为建设用地扩展方向的主要扩展轴(图9)。

图9   长春市交通干线延伸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1995~2010)

Fig.9   Transportation routes and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of Changchun(1995~2010)

4 结 论

1) 长春市建设用地扩张发展已有200余a的历史,大体经历了宽城子旧城区时期、中东铁路修建时期、南满铁路附属时期、伪满时期、长春解放至改革开放初期(恢复与改造建设期)、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快速建设期),以及高速发展期(1995~2010年,按5 a阶段划分为3个小阶段),建设用地扩张特点总体表现为扩张规模大、速度快、强度大,但布局较分散,空间形态不规则、紧凑度低。在整体发展历程中,初期建设用地以交通沿线及枢纽作为扩展主轴线,中期建设用地以放射环状形式向外延伸,后期建设用地以4个开发区为主要承载向外扩张。

2) 基于GIS技术手段,建立长春市1800年以来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识别图形,并提取扩张信息。1995~2010年长春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89.12 km2,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94 km2/a,在空间分区上尤以净月旅游开发区、西新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关区向城区南部扩张为主体。利用建设用地平均中心转移模型对建设用地扩张进行空间分析表明,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在东西方向上以向西扩张为主,在南北方向上呈钟摆式震荡,变迁轨迹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主体方向一致。

3) 通过弹性系数模型分析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及城市非农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1995~2010年建设用地面积年平均增长率为7.99%,非农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01%,弹性系数Ri为3.975,中国城市扩展弹性系数为1.12时较为合理,说明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演变过程中城市建设具有不合理现象。

4) 针对长春市未来发展,提出土地利用优化调整对策,即完善土地市场,建立土地资源配置机制;加强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增强伊通河生态廊道的保护与建设;建立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土地管理科学化和信息化;提升土地利用规划作用,促进长春市健康有序发展,最终引导土地利用向符合长春市整体发展目标的方向发展。

5) 城市综合性越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越快,且就其扩张机理而言,自然环境优化、人口增长、城镇化率提升、开发区建设、道路交通升级均正向促进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这种规律具有普适性。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Huang Shu-Li, Wang Szu-Hua, Budd William W.

Sprawl in Taipei's peri-urban zone: Responses to spatial planning and implications for adapting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9,90(1): 20-32.

https://doi.org/10.1016/j.landurbplan.2008.10.0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Peri-urban areas are often characterized by valuabl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bases to provide essential ecosystem functions for urban residents. Observing land cover change over time can reveal the effects and impacts of urbanization in peri-urban area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and conversion in the Taipei–Taoyuan area by interpreting the 1990 and 2006 SPOT images for comparison with the land cover map of 1971. Calculation of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compares the vegetation greenness on the two satellite images. Eight landscape metric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landscape patterns of peri-urbanization in Taipei–Taoyuan area: total urban area, number of urban patches, mean urban patch area, largest patch index, area-weighted mean shape index, area-weighted mean patch fractal dimension index, edge density of urban area, and contagion index.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built-up area in the study region has increased by 130% from 466.3202km 2 in 1971 to 1071.4302km 2 in 2006. A comparison of landscape metrics between urban planned districts and non-urban planned districts indicates that urban sprawl in non-urban planned districts is more severe than in urban planned districts and the landscape in non-urban planned districts is highly fragmented. Existing built-up areas have a greater influence on urban expansion outside urban planned districts than in urban planned districts. It is suggested that a guiding plan is required to integrate planning in both urban and non-urban planned districts to overcome urban sprawl in peri-urban areas.
[2] 王新生,刘纪远,庄大方,.

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时空特征

[J].地理学报,2005,60(3):392~400.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5.03.005      URL      Magsci      摘要

<p>基于国家资源环境数据库动态土地利用数据, 借助GIS软件支持, 分别计算了1990年和2000年中国31个特大城市平面轮廓形状的分维、紧凑度和形状指数以及城市的用地扩展类型。结果表明, 从1990年到2000年, 中国31个特大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类型以填充类型为主, 外延类型相对较少且主要发生在发展限制较小的平原地区。总体上, 分维呈减少趋势且南方城市大于北方城市, 形状指数有减少, 城市空间形状有紧凑化趋势。综观1990年和2000年中国31个城市的分维、紧凑度和形状指数的数据, 可以看出广州、南昌、济南、成都、北京和上海等城市形状变化比较大, 而兰州、太原和唐山等城市形状变化很小。若用地扩展为填充类型, 则分维减少, 紧凑性增加, 形状指数减少;相反, 若用地扩展为外延类型, 分维增加, 紧凑性降低, 形状指数增加。</p>
[3] 方创琳,祁巍锋,宋吉涛.

中国城市群紧凑度的综合测度分析

[J].地理学报,2008,63(10):1011~1021.

https://doi.org/10.11821/xb200810001      URL      Magsci      摘要

Urban agglomeration compactness indicates physical entities, such as city (town), industries, resources, funds, traffic, technologies, whose spatial concentration degree according to specified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 associa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form and development, include urban agglomeration industry compactness, urban agglomeration spatial compactness and urban agglomeration traffic compactness.An appropriate compactness reflects the maximum urban agglomerations' efficiency, over-high and over-low compactness are harmful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From the viewpoint of industry, space and traffic, this paper constructs synthetic measurement models and synthetically analyzes 23 urban agglomerations' compactness;finds out that urban agglomeration compactness is not high in totality and compactness's spatial discrepancy is great in China.According to the discrepancy and the clustering analysis method, this article classifies urban agglomeration compactness into five grades, highly compact, compact, medium compact, lower compact and dispersed.Urban agglomeration synthetic compactness appears a discrepancy tendency of gradually decreasing from east to west, from south to north.There is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urban agglomeration synthetic compactness and urban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degree.How to scientifically control compactness and which compactness criterion is the optimum choice are the question that this article always painfully ponders on and tries to reply to.The research will provide quantitative policy decision basis for urban agglomerations' form and development, constructing conservation-oriented, environmental-friendly, ecologic and high-efficiency urban agglomerations, establishing scientific basis for promoting the appropriate concentration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hina.
[4] 方创琳,祁巍锋.

紧凑城市理念与测度研究进展及思考

[J].城市规划学刊,2007,(4):65~73.

URL      Magsci      摘要

紧凑城市是西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之一.在由城市蔓延问题引导出紧凑城市理念后,分析总结了紧凑城市的概念内涵与基本特征,紧凑城市的三个主要研究动力,有关紧凑城市理念的争论和融合,并归纳了紧凑城市综合测度方法--单指标测度法、多指标测度法和指标体系测度法.针对紧凑城市的内涵、测度方法和建设模式,提出我国紧凑城市的定义,认为指标体系是较为科学的测度方法,最后提出了一些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5] 韦亚平,赵民,汪劲柏.

紧凑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绩效的测度——“屠能-阿隆索”模型的扩展与应用

[J].城市规划学刊,2008,(3):32~40.

[本文引用: 1]     

[6] 王厚军,李小玉,张祖陆,.

1979~2006年沈阳市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分析

[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2):2673~2679.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1979、1992、2001和2006年遥感影像资料,利用人机交互式方法提取了沈阳市城市扩展信息,并借助GIS技术对空间数据的统计分析功能,从城市扩展强度、重心坐标、紧凑度、分形维数和城市扩展弹性系数方面对沈阳市城市扩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9—2006年间,沈阳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扩展强度逐渐增强,以2001—2006年间的城市扩展规模和速度最大;沈阳市城市扩展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城市重心总体向西南方向偏移;紧凑度逐渐减小,分形维数逐渐增大,城市空间形态日益复杂;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府政策和城市规划是沈阳市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7] 周国华,贺艳华.

长沙城市土地扩张特征及影响因素

[J].地理学报,2006,61(11):1171~1180.

Magsci      摘要

<p>以不同时期长沙市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通过对城市用地结构比例、扩张强度指数、人口弹性指数、经济弹性指数、紧凑度变化指数等指标的具体研究,从时间序列、空间形态、结构演变等方面对长沙市城市土地扩张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从自然地理环境、人口与经济发展、交通设施建设、规划与区域发展战略引导、体制与制度创新等方面探讨了城市土地扩张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从1949年到2004年,长沙市城市土地扩张速度和强度逐步上升,整体上呈现出非理性向理性发展的趋势,扩张形态也经历了一个由单一的外部空间扩展向外部空间扩展与内部填充相结合转变,由以圈层状、轴线状为主的连续扩展形态向以斑块状与组团状为主的非连续扩展形态转变的过程,总体而言,长沙市城市土地扩张是一个具有阶段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过程。无论是哪个阶段,城市土地的扩张均受到多重力量的影响,某一时期的城市土地扩张是多重速度、多重模式以及多重形态的有机叠合体,由于力与力之间的均衡与偏向性差异而导致了不同时期城市土地扩张主导特征的凸现,最后在各阶段性合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现有城市土地边界和形态。</p>
[8] 仇保兴.

紧凑度和多样性——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

[J].城市规划,2006,30(11):18~24.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2-1329.2006.11.004      URL      摘要

在 庆祝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创立5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借鉴国外教训,总结历史经验,面对现实问题,展望未来发展,认真研究什么是我国城市规划界应该倍加珍惜的 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史实昭示:城市规划不是万能的,但是在高速城市化阶段,没有城市规划却是万万不能的。三个月前,我在首届
[9] 马荣华,顾朝林,蒲英霞,.

苏南沿江城镇扩展的空间模式及其测度

[J].地理学报,2007,62(10):1011~1022.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7.10.001      URL      Magsci      摘要

<p>定义了城镇边界的划分规则, 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获取了苏南沿江地区1984 年、1991 年、2000 年和2005 年的城镇边界, 利用分形维数(半径维数、网格维数、相关维数、边界维数)、紧凑度指数以及空间自相关指数(Global Moran I、Local Moran I), 定量揭示了区域城镇扩展的空间模式。结果表明: 分形度量可以定量揭示区域城镇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空间组织 结构, 空间自相关可以定量揭示城镇的空间扩展过程、聚簇模式, 二者相互结合, 可以测度区域内城镇扩展的空间模式, 揭示城市群/ 城市连绵区的形成过程; 苏南沿江地区城镇扩展从改革开放初期自发的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点状扩展模式, 经历了由政策驱动下以融合填充为主导的点- 轴延伸模式, 发展到以经济辐射联系为策动力基于区域产业空间组织的城镇连绵集聚模式, 一个大的城市群正在形成。特别自2000 年以来, 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特征日益显现。区域内城市的多中心现象始终存在, 但空间极化作用逐渐削弱。</p>
[10] Liu Jiyuan, Zhang Qian, Hu Yunfeng.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China′s urban expansion from late 20th to early 21st century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2, 22(1): 1-14.

https://doi.org/10.1007/s11769-012-0510-8      URL      Magsci      摘要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China′s urban land expansion from the late 1980s to the year of 2008, based on the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CLCD (China′s land cover/land use database) datasets which were mainly produced from remote sensing imagery data. A newly defined urbanization level index (UI), based on urban land area, is proposed to describe Chinese urban expansion process at 1 kilometer, provinci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scales, together with the absolute urban expansion index (UEa) and the relative urbanization expansion index (UE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ercentages of total land area occupied by urban in the late 1980s, 1995, 2000, 2005, and 2008 were approximately 0.25%, 0.32%, 0.33%, 0.43% and 0.52% of China′s total land area, respectively. Between the late 1980s and 2008, the total urban expansion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was 2.645 × 104 km2, resulting in an annual urban expansion area of about 1322.7 km2/yr, with the UEr of 111.9%. This study also finds that there has been an obvious spatial gradient of urbanization ratio running from the east coast to the west inland, and the urbanization gaps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have persist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study also reveals obvious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urbanization rates. There was very little urban growth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5-2000 due to the governmental policy factors.
[11] 张镱锂,李秀彬,傅小锋,.

拉萨城市用地变化分析

[J].地理学报,2000,55(4):395~406.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4002      URL      摘要

根据 1 999年 8~ 9月实地调查和以往文献资料、4期航片和地形图等大量信息 ,运用遥感信息解译和 GIS软件分析及 GPS定位核查 ,准确地展现了过去 50年中拉萨城市用地变化进程 ,重点分析了城市用地变化产生的生态与环境效应和问题。主要结论如下 :1拉萨城区拓展迅速 ,从 1 951年始到 1 999年 ,城区扩大了 1 0 .31倍 ,城市建设面积扩大了近 1 9倍。城区发展分为 :城市扩建初期 (1 952~ 1 965年 )、高速发展时期 (1 966~ 1 989年 )和完善期 (1 990~ 1 999年 )。 2确定了拉萨 1 951年、 1 965年、 1 970年、 1 986年和 1 989年及 1 999年城区空间结构、范围、面积 ;3拉萨市城关区人均耕地急剧减少 ,1 999年初人均耕地 0 .0 4 9hm2 ,仅为 1 964年的 77.7% ;4拉萨市生态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环境污染急待治理等
[12] 谢志茹,罗德利.

基于RS与GIS技术的北京城市公园湿地景观格局研究

[J].国土资源遥感,2004,(3):61~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070X.2004.03.01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公园湿地景观的空间格局分析是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尝试应用1 m分辨率的IKONOS遥感图像,利用RS、GIS等先进技术,获取城市公园湿地景观数据.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采用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破碎化指数和斑块的分数维等空间结构指标,对北京市城市公园湿地的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13] 张利,雷军,.

1997~2007年中国城市用地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5):607~614.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05.013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选取中国222 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为样本,以市辖区建成区面积表征城市用地规模,利用位序-规模法则和分形理论分析1997-2007 年中国城市用地扩张整体趋势,并通过计算城市用地扩张幅度指数(UEI ),分析中国不同用地规模、不同区域和不同省份之间的城市用地扩张差异。结果表明:①中国城市用地规模总量不断增加,城市之间的用地规模差距在拉大,整体均衡度在下降;②城市用地规模越大,扩张的速度越快,整体扩张速度呈现特大城市&gt;大城市&gt;中等城市&gt;小城市的态势;③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城市的整体扩张速度最快,西部次之,中部最慢,城市用地扩张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性;④从省域层面看,城市用地扩张速度较快的主要为直辖市和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东部沿海省份的城市。最后,本文从自然条件、行政区划调整、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等方面探讨了各影响因素对城市用地扩张的作用机制。
[14] 徐枫,刘兆礼,陈建军.

长春市近50年城市扩展的遥感监测及时空过程分析

[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7):80~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7578.2005.z1.017      URL      摘要

城市空间扩展是城市化现象在空间上的表现,因此城市空间扩展是衡 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测度指标之一.我国现在正处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时期,及时掌握城市空间扩展的信息,对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管理及决策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本文结合地形图与遥感数据对长春市近50年来的城市扩展时空过程及其发展机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在近50年来,长春市的城市空间扩展较快,但总体 上是有序的、速度适中的和可持续性的.在新的多中心和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快速扩展之时,贯彻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和保护基本农田是当务之急.
[15] 李天华,马玲,杨武年,.

应用遥感和GIS技术提取城市建成区及驱动力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J].测绘科学,2007,32(4):124~126.

https://doi.org/10.3771/j.issn.1009-2307.2007.04.045      URL      摘要

本文以南京市为例,应用 2001年11月16日Landsat7 ETM+和2005年中巴资源卫星遥感影像(校正后的4、3、2波段假彩色合成影像),采用遥感和GIS相结合的技术,对南京市建成区进行动态监测,并结 合相关资料分析南京市建成区扩张特点以及驱动力。结果表明,南京市建成区主要是向西南和东北方向扩展,扩张特点为近郊城市化、郊区近郊化、农村城镇化。这 种变化主要是受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和政策等因素影响。
[16] 白淑英,张树文,张养贞.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分布100年数字重建——以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例

[J].地理学报,2007,62(4):427~436.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7.04.009      URL      Magsci      摘要

长时间序列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是开展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安全等各项研究的重要基础。然而,早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特别是卫星遥感数据出现之前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信息通常很难获取。利用TM、MSS遥感影像数据和地形图、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环境背景图件以及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多源数据,选择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作为典型案例区,在GIS技术支持下建立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字重建模型,再现了典型研究区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空间分布状况。通过野外调查和历史文献资料对土地利用数字重建结果进行精度评价并初步得到以下结论:①采用逐个图斑跟踪记录的方法对研究区各个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敏感性进行分析,有利于揭示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规律;②在定量、定位分析环境背景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布及其变化的影响基础上,综合判断各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布概率,其结果可为土地利用数字重建提供依据;③对1:10万地形图提取土地利用信息的可行性与可信度分析表明,地形图中土地利用信息完全能够达到一级土地利用分类精度,同时疏林地、灌木林、沼泽地、盐碱地、沙地等二级分类信息也能获取。
[17] 渠爱雪,仇方道.

徐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过程与格局研究

[J].地理科学,2013,33(1):61~68.

URL      Magsci      摘要

基于1979年、1994年、2003年、2008年徐州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图,提取城市居住、工业和商服用地信息,运用网格分析技术,研究1979~2008年徐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表明①居住用地扩展面积和扩展强度最高,工业用地次之,商服用地最小;居住用地持续快速扩展,工业用地稳定扩展,商服用地发展相对滞后.②工业和居住用地逆向扩展显著,逆向扩展分别由城市中心区向城市外围和城市中间地带推进.③工业用地在城市经济开发区片状集聚;居住用地沿交通轴带快速扩展;商服用地自1994年以来有较快发展,但以离散扩展为主.④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工矿城市用地扩展的核心驱动力,交通是重要引导力,城市规划是重要调控力量.
[18] 罗名海.

武汉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J].经济地理,2004,24(4):485~4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4.04.0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概述了武汉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基本过程,从用地变迁、CA模拟、形态测度三个方面进行了定量化研究,运用GIS技术进行用地、人口空间分布数据的建库和 可视化表现,运用CA模型对四个主要历史时期主城空间增长过程进行了模拟,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了测度评价,分析了空间增长的基本规律和存 在的问题.
[19] 王士君,王若菊,王永超,.

基于RS与GIS的大庆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分析

[J].经济地理,2012,32(6):67~7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我国目前最大石油城市——大 庆市为研究对象,选取1984、1995、2007年3个城市建设关键时间节点,以Landsat MSS、TM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GIS技术提取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形态、增长幅度、区位坐标等信息,计算城市空间扩张速度、强度、城市空间形态紧 凑度、分维指数、城市增长理性程度等空间特征量,分析大庆市1984年以来城市空间扩张现象和特征,并结合经济社会统计相关数据及区域分析方法,探究其因 果关系。研究认为,大庆市城市空间扩张与形态演化具有石油城市发展的典型性和一般规律,表现出建设用地总量大、扩张速度快、强度高、增量分布不均衡、空间 形态不规则、紧凑度低、城市中心地迁移方向与用地扩张基本一致等特征。这些现象和特征的主要形成原因包括石油开发战略指向、自然环境约束、交通设施引导、 城市规划调控、中心地功能变迁等五个方面。
[20] 长春市统计局.长春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11.

[本文引用: 1]     

[21] 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11.

[22] Batty M.

Cities as Fractals: Simulating Growth and Form

[M]. New York: Springer Verlag, 1991:43~69.

[本文引用: 1]     

[23] 匡文慧,张树文,张养贞,.

1900年以来长春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张机理分析

[J].地理学报,2005,60(5):841~850.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5.05.01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综合集成TM、SPOT遥感影像,地形图、历史地图及其它空间数据提取长春市1900年、1930年、1954年、1976年、1990年、2004年共6期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张信息。利用空间重心转移模型、分形模型与城市土地&mdash;人口异速增长模型分析长春市100年来城市土地利用扩张的空间变化特征,进一步研究其扩张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长春市1900年到2004年城市土地面积扩张56.77倍,其中1990~2004年扩张速度最快;1900年以伊通河左岸的宽城子和现在的南关区北部的内城作为城市的雏形。1900~1930年日俄为进行资源掠夺修筑铁路并在周围建立商埠用地将宽城子与内城连为一体。1930~1954年城市主要沿铁路沿线的西南扩张,1954~1976年国家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向南北方向填充,1976~2004年城市受高新技术开发、旅游业等的影响主要向东南方向扩张。除1976~1990年外城市向外扩张的不规则程度逐渐提高,稳定性降低。1976~1990年以边缘区填充为主,其他时段以边缘区扩张为主。1900~2004年人口增加87.57倍,人均城市用地面积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城市土地利用面积与人口二次幂拟合曲线优于乘幂拟合曲线,从百年尺度上历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两大社会背景的长春城市土地-人口异速增长模型并非规则变化,说明长春100年来城市演变过程中城市建设在历史时期具有不合理的现象。</p>
[24] 郑蔚,梁进社,张华.

中国省会城市紧凑程度综合评价

[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4):11~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158.2009.04.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目的:基于"紧凑城市"的理念,利用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居住 用地及工业一商业一交通用地、人口密度和城市密度4组变量揭示近10年来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和人口增长态势,并以城市密度的形式对省会城市之间的土地利用和 人口发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省会城市建设用地、居住用地、工业一商业一交通用地扩张速度惊人,中国省会城市 基本上处于工业导向型城市发展阶段.省会城市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城市居住人口密度呈下降趋势,城市用地增长速度快于城市人13增长速度.研究结论:结合城 市建设用地和城市人口密度,可以将中国省会城市按照特性分为三类,但城市紧凑程度的多样性可能与很多因素相关,未来的研究需要引入更多的变量.
[25] 储金龙. 城市空间形态定量分析研究[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63~64.

[本文引用: 1]     

[26] 顾万春,杨美华.长春市志[G].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246~252.

[27] 舒帮荣,李永乐,曲艺,.

不同职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剂其驱动力研究

[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2):86~92.

[本文引用: 1]     

[28] 赵可,张安录,李平.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

[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8):1323~1332.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11.08.00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为研究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论文利用1999-2008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使用计量工具分析了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和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①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都很快,东部地区最快,但增长率近年呈现下降趋势,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增长速度相对较慢;②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和产业结构调整能够非常好地解释全国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3个变量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均有着正影响,但影响力度存在差异;③逐年回归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也同样有着正影响,城市人口增加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基本保持稳定,且力度大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力度越来越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力度逐渐减弱。
[29] 黄贤金,濮励杰,彭补拙,.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响应: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7~28.

[本文引用: 1]     

[30] 朱光明.

长春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优化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60~121.

[本文引用: 1]     

[31] 曹小曙,马林兵,顾廷真.

珠江三角洲交通与土地利用空间关系研究

[J].地理科学,2007,27(6):743~7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7.06.00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利用1990年和2000年的影像及统计数据,分析了珠江三角洲 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沿交通干线城镇建设用地与耕地呈现明显的廊道效应,离交通线距离越远,耕地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而城镇建设用地所占比 例逐渐减少,空间分异现象明显.城镇建设和居民点建设以交通干线为依托,交通干线发展建设对耕地的冲击较强.通过对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和交通干线变化度的 相关性分析,交通干线是影响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不加控制地发展交通干线,势必对区域的土地利用产生不良的影响,特别是不利于耕地的保 护.因此,要适当地控制交通干线的选址和建设规模,以稳定土地变化的速率,使整个珠江三角洲区域向良性、可持续地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