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 35 (8): 984-989

Orginal Article

黄山市古村落综合品质城乡分异研究

顾康康12, 储金龙12, 汪勇政12

1.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2.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22

Urban and Rural Difference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for Ancient Villages in Huangshan City

GU Kang-kang12, CHU Jin-long12, WANG Yong-zheng12

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Planning,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Hefei,Anhui 230022,China
2. Research Center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Hefei, Anhui 230022, China

中图分类号:  K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5)08-0984-06

收稿日期: 2014-03-16

修回日期:  2014-07-30

网络出版日期:  2015-08-20

版权声明:  2015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J08B01-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186)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顾康康(1982-),男,安徽蚌埠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生态规划与区域可持续发展。E-mail:kangkanggu@163.com

展开

摘要

探讨不同城镇化地区的古村落综合品质分异特征,对于协调城镇化与古村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山市82个古村落为研究对象,构建黄山市古村落综合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划分城市、城郊、乡村3类城镇化地区,探讨沿城乡梯度古村落综合品质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城郊古村落综合品质最高(3.69),城市古村落综合品质次之(3.66),乡村古村落综合品质最低(3.19),黄山市古村落综合品质城乡差距显著,城市、城郊古村落综合品质显著高于乡村。其中,城市古村落经济发展品质明显高于城郊、乡村,城市、城郊古村落居住设施品质明显高于乡村;城郊古村落历史文化品质较明显高于城市、乡村;生态支撑品质城乡差异不显著。针对古村落综合品质城乡分异特征给出不同城镇化地区的古村落综合品质提升措施。

关键词: 古村落 ; 指标体系 ; 综合品质 ; 城镇化 ; 黄山市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ancient villages in different urbanization areas, and the conclusions are significant on balance urbanization and ancient villages’ protections. The study samples 82 ancient villages in Huangshan City, and constructs indicators for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ancient villages. Three urbanization areas, urban, suburban, and rural, are distinguished, and their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are studied along urban and rural. The results indicat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ancient villages in suburban is highest (3.69), and it is high in urban (3.66) but very low in rural (3.19). The disparit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significant, an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ancient villages in urban and suburban is obvious higher than which in urban.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obvious higher in urban than other areas, and the quality of residential facilities is significant higher in urban and suburban. However, the quality of history culture is relative higher in suburban, and we do not find any significant pattern according to the quality of ecological capacity. We also present the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in different urbanization area based on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for ancient villages.

Keywords: ancient villages ; indicator system ; comprehensive quality ; urbanization ; Huangshan City

0

PDF (474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顾康康, 储金龙, 汪勇政. 黄山市古村落综合品质城乡分异研究[J]. , 2015, 35(8): 984-989 https://doi.org/

GU Kang-kang, CHU Jin-long, WANG Yong-zheng. Urban and Rural Difference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for Ancient Villages in Huangshan City[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8): 984-989 https://doi.org/

古村落综合品质是一个系统性概念,首先体现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与传承,其次包括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等硬环境,最后涵盖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发展水平等软环境[1]。中国古村落数量众多,质量差异巨大,如何协调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已成为新时期城乡规划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古村落研究主要着眼于古村落旅游开发[2~4]、保护和发展[5~7]、空间整治[8,9]、结构与形态[10~12]、居住环境 [13~15]等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城镇化地区的古村落发展差异性显著,城镇化如何影响古村落发展,以及如何协调古村落保护与城镇化发展,目前相关研究还较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明确提出“在提升自然村落功能基础上,保持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古村落协调发展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内容之一。古村落综合品质基于多要素系统性的研究模式,综合考虑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品质、居住设施品质、生态支撑品质、经济发展品质,协调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因此,本文构建黄山市古村落综合品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地调研获取城市、城郊、乡村3类城镇化地区古村落研究数据,探讨不同城镇化地区古村落综合品质特征及其差异显著性,辨析城镇化对古村落综合品质影响机制,针对古村落综合品质城乡差异的特殊性给出相应提升措施。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南部,新安江上游,总面积9 807 km2,总人口136万人。据初步统计,黄山市拥有世界遗产2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 座、名镇名村10 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7 处。境内3 500个自然村,200余个古村落,具有传统建筑风格的历史建筑成街结群,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聚落风貌。《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市域主要城镇发展边界图将黄山市用地划分为城镇增长边界、城镇发展协调区边界、其他地区,本文将城镇增长边界内用地划分为城市,城镇发展协调区边界内用地划分为城郊,其他地区划分为乡村(图1)。2009年11月,黄山市开展“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选择101个古村落和1 065幢古民居进行保护性利用,本文选取82个古村落进行研究 (其中7个位于城市,24个位于城郊,51个位于乡村)。

图1   本文选取的黄山市古村落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of investigated ancient villages in Huangshan City

1.2 古村落综合品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将古村落综合品质界定为古村落具有的历史风貌价值、居住品质、经济社会发展等综合水平状况。参考“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16]、“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标准”[17]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依据本文对古村落综合品质概念的界定,构建黄山市古村落综合品质评价指标体系(表1),包括4大类25小类指标。

1.3 评价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

S=i=1nWi×Xi(1)

式中,S表示综合品质得分,Xi表示各指标评价值,Wi为每个指标所对应的权重,i=1,2,… ,n。为避免权重确定的主观性,本文指标权重一致化。

1.4 数据来源

2013年7~8月,组织10个调研小组对82个古村落进行调研,通过统计年报和村庄规划收集、政府部门访谈、村民问卷、现场观测等多种形式获取评价指标的基础数据。其中,每个古村落发放问卷20份,回收率100%,对于漏答、规律性做答、前后矛盾的无效问卷删除后,问卷有效率为88.5%。

2 古村落综合品质城乡梯度分析

依据公式(1)得到黄山市古村落综合品质沿城乡梯度变化的总体特征(表2)。可以看出,城郊古村落综合品质最高(3.69),城市古村落综合品质次之(3.66),乡村古村落综合品质最低(3.19)。运用方差分析(表3)得知黄山市古村落综合品质城乡差距显著,城市、城郊古村落综合品质明显高于乡村。其中,经济发展品质城乡差异极显著,城市古村落经济发展品质明显高于城郊、乡村;居住设施品质城乡差异极显著,城市、城郊古村落居住设施品质明显高于乡村;历史文化品质城乡差异显著,城郊古村落历史文化品质较明显高于城市、乡村;生态支撑品质城乡差异不显著。2012年,黄山市城镇化率达到46.8%,乡村地区城镇化率不到30%[18],运用相关性分析得知黄山市古村落城镇化率、城镇化质量与综合品质显著相关。深入探讨黄山市古村落综合品质的影响机制,提出基于综合品质提升的古村落新型城镇化路径,将是黄山市古村落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2.1 经济发展品质的城乡梯度差异

运用方差分析得知黄山市古村落经济发展品质指标中GDP增长率、人均年收入、产业结构城乡差异显著,人口增长率、人均住宅面积城乡差异不显著(表4)。其中,GDP增长率、人均年收入、产业结构呈现城市、城郊、乡村区域递减的趋势,城市、城郊均达到高、较高水平,人口增长率、人均住宅面积沿城市、城郊、乡村均达到较高水平,差异不显著。城镇化首先是人口城镇化,由于中心城区对周边古村落的经济辐射较强,城市周边古村落人口增长率较低,人口外流显著,异地城镇化明显。产业结构改变也是城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周边古村落产业类型以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等为主,已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乡村地区许多旅游景区就在乡村内,旅游需求带来资本和游客聚集,旅游产业聚集形成产业聚集下人员的聚集,形成产业依托的乡村城镇化。

2.2 居住设施品质的城乡梯度差异

运用方差分析得知黄山市古村落居住设施品质指标中公共设施比例、道路交通、垃圾集中收集、防灾设施城乡差异显著,安全饮水普及率、电力、电信配置城乡差异不显著(表5)。其中,公共设施比例、道路交通呈现城市、城郊较高,乡村较低的趋势,且城市、城郊显著高于乡村;垃圾集中收集、防灾设施呈现城市、城郊高,乡村较高的趋势;安全饮水普及率、电力、电信配置城乡均达到较高水平。城镇化不能仅看数量,城镇化的本质是公共服务在空间上的叠加,新型城镇化就是通过规模经济、集体消费,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19]。黄山市古村落居住设施品质的城乡梯度差异体现了不同地区古村落城镇化水平的差异。因此,考虑公共服务设施分级配置的原则以及黄山市古村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的现状,建议城市、城郊周边古村落加强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共享,乡村地区历史风貌破坏严重、人口数量少且外流显著或存在较大地质安全隐患的古村落建议与周边村落合并,共享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防灾设施、垃圾集中处理和道路交通关系到古村落的安全、环境和居民出行,是古村落发展的必须条件,建议完善相关配套,降低城乡差异。

表1   黄山市古村落综合品质评价指标体系

Table 1   Indicator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for ancient villages in Huangshan City

目标层指标层属性分级评价值目标层指标层属性分级评价值
历史文
化品质
村庄保护等级国家级5居住设
施品质
公共设施比例>90%5
省级360%~90%3
市县级1<60%1
文物古迹价值国家级5道路交通出行便捷,配置路灯、停车场,通公交5
省级3出行较便捷,部分配置路灯、停车场3
市县级1出行不便捷,没有配置路灯、停车场,1
历史建筑(群)典型性>55安全饮水普及率>90%5
2~5360%~90%3
<21<60%1
历史街巷(河道)规模>5;>1000 m5电力、电信配置电力满足需求,有线电视、网络、电话5
2~5;200~1 000 m3部分满足需求3
<2;<200 m1均不能满足需求1
核心保护区风貌完整性环境优美、格局完整5垃圾集中收集垃圾收集点满足需求,有固定清扫员5
环境良好、格局较完整3垃圾收集点较少,无固定清扫人员3
环境一般、格局不完整1无垃圾收集点,无固定清扫人员1
核心保护区生活延续性
(原住居民比例)
>90%5防灾设施5
50%~90%33
<50%11
聚落环境及空间格局5经济发
展品质
GDP增长率(%)>105
35~103
一般1<51
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依据规划已实施5人均年收入(元)>70005
规划编制完成,未实施37000~30003
未完成规划1<30001
生态支
撑品质
绿地覆盖率>70%5人口增长率(%)>0.55
70%~40%30~0.53
<40%1<01
地表水河流、支流5恩格尔系数<40%5
大水塘340%~60%3
小水塘1>60%1
空气污染5人均住宅面积(m2>505
320~503
1<201
道路及工厂噪声5产业结构符合村庄性质5
3较符合村庄性质3
1不符合村庄性质1
村内清洁状况5
3
1

新窗口打开

表2   黄山市古村落综合品质得分

Table 2   Scores for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ancient villages in Huangshan City

综合
品质
经济发展
品质
居住设施
品质
生态支撑
品质
历史文化
品质
城市3.663.814.004.143.00
城郊3.693.473.964.373.24
乡村3.193.033.194.212.64

新窗口打开

表3   黄山市古村落综合品质城乡差异性

Table 3   Urban and rural difference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for ancient villages in Huangshan City

FSig.结论
综合品质16.230城市、城郊古村落综合品质明显高于乡村
经济发展品质11.080城市古村落经济发展品质明显高于城郊、乡村,城郊古村落经济发展品质明显高于乡村
居住设施品质16.410城市、城郊古村落居住设施品质明显高于乡村
生态支撑品质1.050.35差异不显著
历史文化品质4.620.01城郊古村落历史文化品质较明显高于城市、乡村,城市古村落历史文化品质较明显高于乡村

注:0≤Sig.<0.01,差异极其显著;0.01≤Sig.<0.05,差异显著。

新窗口打开

表4   古村落经济发展品质的城乡差异

Table 4   Urban and rural differe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lity for ancient villages

最大值城市城郊乡村FSig.
GDP增长率54.143.582.579.1010
人均年收入54.714.333.4311.2270
人口增长率53.003.583.511.2880.28
恩格尔系数53.573.582.914.2410.02
人均住宅面积53.863.503.810.7970.45
产业结构53.572.251.854.0870.02

新窗口打开

表5   古村落居住设施品质的城乡差异

Table 5   Urban and rural difference of residential facilities quality for ancient villages

最大值城市城郊乡村FSig.
公共设施比例53.003.001.6812.4110
道路交通53.293.752.6610.5760
安全饮水普及率54.434.584.280.7760.464
电力、电信配置54.714.174.151.0310.362
垃圾集中收集54.714.423.4310.1920
防灾设施53.863.832.7910.7490

新窗口打开

2.3 生态支撑品质的城乡梯度差异

运用方差分析得知黄山市古村落生态支撑品质各指标城乡差异不显著,均达到较高、高水平(表6)。《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明确提出完善推动城镇化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2012年,安徽省颁布美好乡村建设规划,明确提出生态宜居村庄美。黄山市积极贯彻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要求,实现垃圾污水有效处理,村容村貌整洁有序,自然生态保护良好,人均环境明显优化。因此,黄山市古村落独特的山水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低碳的生态农业不仅对生态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对其新型城镇化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表6   古村落生态支撑品质的城乡差异

Table 6   Urban and rural difference of ecological capacity quality for ancient villages

最大值城市城郊乡村FSig.
绿地覆盖率54.434.254.230.120.887
地表水54.144.334.320.0670.935
空气污染54.154.504.661.290.281
道路及工厂噪声54.144.504.390.4090.666
村内清洁状况53.864.253.514.0430.021

新窗口打开

2.4 历史文化品质的城乡梯度差异

运用方差分析得知黄山市古村落历史文化品质指标中村庄保护等级、文物古迹价值、核心保护区风貌完整性、核心保护区生活延续性城乡差异显著,历史建筑(群)典型性、历史街巷(河道)规模、聚落环境及空间格局、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城乡差异不显著(表7)。其中,村庄保护等级、文物古迹价值呈现城市、城郊、乡村区域递减的趋势,且乡村地区的古村落保护等级较低,文物古迹价值不高。70%的乡村地区古村落既不是历史文化名村,也没有县级以上文保单位,历史文化保护程度不高,新建筑与传统建筑混合,古村路村庄肌理和景观风貌损坏显著。核心保护区生活延续性呈现城市、城郊、乡村区域递增的趋势,城市、城郊部分古村落核心保护区作为旅游区,传统生活方式受到较大冲击,部分村民迁居到其他地区生活。《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明确提出保持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因此,黄山市古村落历史文化品质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通过古村落历史文化风貌评价,建议具有保存价值的古村落需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保留古村落形态、空间格局和历史建筑,维持核心保护区生活延续性;历史文化风貌破坏严重的古村落需因地制宜进行规划,结合美好乡村规划进行古村落整治与改造。

表7   古村落历史文化品质的城乡差异

Table 7   Urban and rural difference of history culture quality for ancient villages

最大值城市城郊乡村FSig.
村庄保护等级53.002.671.813.3920.039
文物古迹价值53.003.081.816.8680.002
历史建筑(群)典型性53.003.332.661.4250.247
历史街巷(河道)规模53.293.002.322.8650.063
核心保护区风貌完整性53.293.752.963.9970.022
核心保护区生活延续性51.862.923.726.6260.002
聚落环境及空间格局53.003.422.961.5360.222
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53.573.753.131.6990.190

新窗口打开

3 结论与建议

1) 基于黄山市82个古村落的调研,从古村落综合品质计算可知,黄山市古村落综合品质整体属于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但城乡差距显著,城市、城郊古村落综合品质显著高于乡村。中心城区对周边古村落的经济辐射能力显著,城市、城郊古村落共享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机会大,城市、城郊古村落经济发展品质、居住设施品质明显高于乡村;城郊古村落历史文化品质较明显高于城市、乡村,但均属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乡村古村落历史文化保护程度不高,破坏显著;生态支撑品质城乡差异不显著,均达到较高、高水平。

2) 不同城镇化地区古村落应采取不同的综合品质提升规划指引,城市地区古村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均较高,设施配套较完善,但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仍需协调,建议古村落完善历史文化价值评估,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协调,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培育成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等专业特色村庄,成为城市的功能服务区;城郊地区古村落生态支撑品质高,公共服务设施较齐全,但产业结构需完善,古村落保护力度需加强,建议该地区古村落采用政府投入、鼓励企业投资、争取补助和村民入股等多种方法,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投入机制,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乡村地区古村落历史文化保护与公共设施配套水平均较低,建议该地区古村落完善历史文化风貌价值评估,有保护价值的古村落加强保护与改造,历史风貌破坏严重、没有保护价值的古村落加强村庄整治与更新,集中财力优先安排村民最急需、受益面广、公共性强的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增加与农民生产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农村道路、水利、能源等中小型基础设施,促进乡村旅游、生态种养等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和人口集聚促进古村落综合品质的提升。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储金龙,左丹,顾康康.

徽州传统聚落综合品质评价——以歙县23个古村落为例

[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1(5): 10~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4540.2013.05.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传统聚落综合品质提升是解决保护与利用矛盾的关键,对于传统聚落 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歙县23个古村落为研究对象,构建徽州传统聚落综合品质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传统聚落综合品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作为 综合评价目标层的生态支撑、历史文化保护、设施配套、经济发展得分分别为4.15、3.99、3.17、2.65,反映经济发展已成为制约徽州传统聚落综 合品质提升的瓶颈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历史文化保护、设施配套与综合品质显著相关,已成为徽州传统聚落综合品质提升的主导因子;依据象限分析将23个古村 落划分为三类,其中综合品质中等的古村落占73.91%,是提高徽州传统聚落综合品质整体水平的关键.
[2] 刘沛林,于海波.

旅游开发中的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爨底下村为例

[J].地理科学,2012,32(11): 1304~131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古村落乡村性传承是存续地方本土文化的关键问题之一,乡村性传承是古村落旅游开发的重要问题。考虑古村落旅游影响、乡村性特征随社会发展的必要性等趋势,构建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层次分析模型,评价因素包括乡村建筑、乡村文化、农业经济、乡村社会和乡村环境5个方面。案例分析以爨底下村为例,评价其在旅游开发背景下的乡村性传承情况,评价结果显示爨底下古村落的建筑、环境、乡村文化与乡村社会等方面的乡村性传承良好,但传统乡村经济特征传承较弱。
[3] 徐伟,李耀.

古村落旅游真实性感知的指标构建及评价——基于皖南古村落的实证数据

[J]. 人文地理, 2012,(2): 98~102.

URL      摘要

旅游真实性已成为学者们讨论和 研究的热点,但国内很少有学者涉及古村落真实性相关问题的研究。本研究在文献回顾和皖南古村落实证调研的基础上,从广义文化的角度建构古村落真实性原始指 标。利用SPSS16.0和Lisrel8.7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在真实性文献和古村落特征阐释的基础上,将古村落真实性指标归纳为原真性、建 构真实性、超真实性和主体本真性四类真实性维度。最后从明确古村落原真性的主体地位,多途径设计和开发真实性资源要素等角度提出建议。
[4] 李东和,孟影.

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利用模式研究——以黄山市徽州古民居为例

[J].人文地理,2012,2: 151~15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古民居的保护为目的,以黄山市古民居保护和旅游利用的旅游业态新模式为关注点,利用实证分析方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基于保护和利用两种不同的维度,构建了徽州古民居保护和旅游利用的象限模型,提出了原址保护观光利用、原址保护功能转换利用、异地搬迁观光利用、异地搬迁整合利用等四种模式,并对其基本内涵分别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从原址利用、扩大利用、转换利用、主题利用四个方面,对未来徽州古民居保护和旅游利用的方向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并希冀对其他类型古民居的保护和旅游利用有着借鉴作用。
[5] 阮仪三,朱晓明,王建波.

运河踏察——大运河江苏山东段历史城镇遗产调研初探

[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8(1):38~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3060.2007.01.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大运河申遗是保护的契机,大运河有何保护价值,如何保护?本文通过初步调查展示了大运河现状,指出大运河依然发挥着作用,没有必要重新开凿;要端正保护的理念,要在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要进行多学科协作深入研究。
[6] 赵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 王景惠.

中国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若干问题解析

[J].理想空间: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与实践,2010,10: 4~5.

[本文引用: 1]     

[8] 李春涛,汪兴毅.

基于“嫁接”理念的皖南古村落景观整治规划研究——以绩溪县仁里村新农村建设景观整治规划为例

[J].城市规划,2007,31(10): 93~96.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2-1329.2007.10.01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皖南古村落是中国古村落中一颗璀璨之珠,被赞誉为“桃花源里人家”,散落在古徽州隽美山川之 中,内秀而质朴。皖南古村落均以传统徽派风格民居为建筑特色,清水马头墙、雕花门楼、庭院天井、通幽巷陌随处可见.行游村中,如置身于一幅幅清新自然的水 墨画中,能让人充分体味黑与白的无限魅力。作为徽文化的载体.皖南古村落的村庄聚落景观、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田园景观丰富多彩、底蕴厚重,
[9] 麻欣瑶,丁绍刚.

徽州古村落公共空间的景观特质对现代新农村集聚区公共空间建设的启示

[J].小城镇建设,2009, (4): 59~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8439.2009.04.0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新农村集聚区公共空间是村民文 化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现代新农村建设在体现村落文化和公共精神生活方面有所欠缺。徽州古村落公共空间具备了对自然的适应性、社会的适应性和人文的适应性 的景观特质。通过对其公共空间景观特质的研究,得出现代新农村集聚区公共空间的建设应体现和谐的生态性,人性化的设计以及自身的特色。
[10] 蒋淑玲,宏波.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

[J].农村经济,2010, (5):30~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6139.2010.05.0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明确要求,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为核心的"村容整洁"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调研当前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了农村人居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就如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出了建议。
[11] 周侃,蔺雪芹,申玉铭,.

京郊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3): 361~368.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03.015      URL      Magsci      摘要

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志,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可以促进农村居住环境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对北京市首批市级新农村规划建设试点村的问卷调查,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探讨新农村建设以来京郊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要素特征、影响因素和发展水平。研究表明相比新农村建设前,京郊农村人居环境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较大改善;京郊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地域特征显著,近郊平原区优于其他地域类型;基础设施配套和社会协调水平对村民形成人居环境整体印象最为重要,收入状况、村内道路质量、垃圾处理设施、卫生所等因素对人居环境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建立设施的长效管护机制、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京郊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的关键环节。
[12] 杨兴柱,王群.

皖南旅游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影响分析

[J].地理学报,2013,68(6): 851~86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旅游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是乡村发展转型进程的综合表现形式之一。论文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能源消费结构、居住条件、环境卫生5 个方面构建了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差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熵值法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皖南旅游区进行实证测度,探讨该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表明:① 皖南旅游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得分总体上呈现&ldquo;双核突出,中部跟进,外围凹陷&rdquo;的异质异构空间格局;②基础设施空间呈现&ldquo;三核并驾,北高南低&rdquo;分布结构,主要位于屯溪区、青阳县和案例区北部,展现东西向渐变特征;③ 公共服务设施兼具&ldquo;双核&rdquo;分布特征;④ 能源消费结构和居住条件呈现以屯溪区为核心的单核结构;⑤ 环境卫生则主要集中在在歙县和宁国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旅游发展、地域文化等自然和人文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其作用大小、方向存在明显差异。气候条件、贫困程度、空间距离3 个因子对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产生负向影响,其余因子均为正向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地域文化等是在乡村发展过程中长期延续积累下来的对人居环境质量起到相对稳定作用。旅游发展过程中注入的一系列新型人地关系因素是当前影响皖南旅游区人居环境关键性驱动力。影响因子与评价因子两组变量之间存在典型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同时,影响因子对人居环境质量产生直接效应,并通过其他变量对人居环境质量产生间接作用效果。
[13] 刘兴,吴晓丹.

公共空间的层次与变迁——村落公共空间形态分析

[J].华中建筑,2008,26(8):141~1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739X.2008.08.03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河南原阳东圈村公共空间的考察为基础,对由各种社会组织形态的变迁引发的村落公共空间层次及变迁逐一探讨。
[14] 马晓冬,李全林,沈一.

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及地域类型

[J].地理学报,2012,67(4):516~525.

URL      Magsci      摘要

基于江苏省2007/2008 年SPOT卫星影像,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韵律测度等模型,定量分析了江苏省乡村聚落形态的空间分异特征,并进一步划分了地域类型.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江苏省乡村聚落的集聚特征较为明显,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具体表现为由沿江地区依次向北、向南呈阶梯状稀疏化分布,其整体分布与地貌类型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在规模上,江苏省乡村聚落的规模普遍偏小,小村庄的规模差距较小,规模大的村庄比重小但是差距大;乡村聚落规模分布具有低值集聚的特征,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哑铃状”结构,即江苏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乡村聚落规模较大,而中部地区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在形态格局空间变化上,通过苏北、苏中、苏南地区和沿海与沿运河地区的5 条样带的格局指数测度,发现苏中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复杂程度高于苏北和苏南地区,沿海地区的高于沿运河地区;苏南、沿运河地区的乡村聚落具有较好的连接性;5 条样带的乡村聚落规模分异均比较明显.最后,通过构建乡村聚落形态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将江苏省乡村聚落划分为8 种类型:徐连岗岭低密度大团块型、宿淮平原中密度宽带型、沿海垦区高密度条带型、苏中圩区中密度弧带型、江南平原中密度小团块型、湖荡岗地低密度散点型、宁眙丘陵团簇状散布型、里下河低密度团簇型.
[15] 李亚娟,陈田,王婧,.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

[J].地理研究,2013,32(8): 1477~148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古村落是具有文化遗产性质的乡村聚落,选取古村落发展中最具代表 性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来分析中国古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和分布原因,从而进一步引导中国乡村地区的同步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研究表 明:①我国历史文化名村主要沿河流分布、多是历史上的经济文化中心、交通要塞和文明的发祥地,并形成了3大集中区、3大相对集中区和4大过渡扩散区,孕育 了6个文化区;②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建造时间跨度较大,但多集中在唐宋明清4个朝代,明朝保留下来的古村落最多,分布范围最广;③造成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分布 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有资源禀赋特点、评定标准的局限、依托腹地的经济发达程度和区域政策导向.
[16] 赵勇,张捷,卢松,.

历史文化村镇评价指标体系的再研究

[J]. 建筑学报, 2008,(3):64~69.

[本文引用: 1]     

[17] 安徽省人民政府.

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标准

[S].2012.

[本文引用: 1]     

[18] 黄山市统计局.黄山市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本文引用: 1]     

[19] 赵燕菁.

城市的制度原型

[J]. 城市规划, 2009, 33(10): 9~18.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2-1329.2009.10.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一座理论大厦所能达到的高度,往往在其安放最初一块奠基石时,就 已经决定了.城市研究今天所遇到的瓶颈,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对城市本质认识的不足.城市与非城市的差异,不在于其规模的大小,密度的变化;也不在于其分 工的不同、产业的差异,而在于其公共产品的本质.城市是一系列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集合.城市政府就是生产和提供这些公共产品的"企业".同所有企业一样,城 市政府的核心要素,就是其商业模式.不同商业模式的选择,决定了城市的成长路径.城市的制度原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很多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城市问题,拓展 城市规划学科的理论和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