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 36 (11): 1629-1636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11.004

Orginal Article

2001~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分析

邹嘉龄12, 刘卫东1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Trade Network of China and Countries Along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reas from 2001 to 2013

Zou Jialing12, Liu Weidong1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2.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中图分类号:  F12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6)11-1629-08

收稿日期: 2015-12-19

修回日期:  2016-03-21

网络出版日期:  2016-11-10

版权声明:  2016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41034)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邹嘉龄(1990-) 男,江西抚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联系研究。E-mail:zoujl.12b@igsnrr.ac.cn

展开

摘要

采用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的基本特征以及贸易网络组团的结构变化,贸易网络的核心边缘及其演化情况,并在最后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子贸易网络进行了核心边缘分析。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密度增强,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中的核心度在逐渐提高,在2013年已经成为最核心的国家,且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构成的子贸易网络中,中国也成为了最核心的国家。

关键词: “一带一路” ; 贸易网络 ; 凝聚子群 ; 核心边缘

Abstract

Since the proposition of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researches on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countries along the Initiative area have increased. However, it is relatively rare to study trade network taking China and those countries as a whole. In this article, we utilize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trade groups as well as core-periphery structure and its evolution of this trade network. Then we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sub trade network of China and the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density of the trade network established by China and countries along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reas has increased, coupled with growing number of core countries. Meanwhile, China’s core degree in this trade network has increased with China being the most important core country in 2013. What’s more, China becomes the core country in the sub trade network of China and the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s well. Based on this analysis, we propose that during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onstruction, China should rely on policy communication to reduce trade barriers and improve trade facilitation with countries along the Initiative area. In particular, it should be set as the priority to facilitate trading conditions with core countries in the Initiative area trade network for further enhancing China’s core position in this network. What’s more, China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he advantage of being the core position in the network, play an active role of being the area core country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Keyword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 trade network ; condensing subgroup ; core-periphery

0

PDF (1148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邹嘉龄, 刘卫东. 2001~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分析[J]. , 2016, 36(11): 1629-1636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11.004

Zou Jialing, Liu Weidong. Trade Network of China and Countries Along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reas from 2001 to 2013[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36(11): 1629-1636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11.004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在全球的地位日益提升,全球治理亟需中国参与。“一带一路”战略正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实践,它涉及到众多的地理学议题,其中包括地缘政治研究[1]。国际贸易涉及到国家利益,是影响地缘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2]。因此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关系对于完善“一带一路”政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时间并不长,然而其相关研究却已成为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现有研究主要从区域合作角度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的区域合作机制及其对“一带一路”建设影响,包括西亚、东盟、中东欧、中亚、南亚、蒙俄等多个国家和地区[3~6]。其他研究还从贸易网络角度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贸易网络结构[7]。这些研究提供了从贸易角度了解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关系的切入点,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相互关系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为贸易国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提供了研究便利。一个区域内的国与国之间贸易联系可以看成是一个社会网络,用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可以进一步挖掘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联系以及贸易网络的整体结构。目前,运用该种方法分析国际贸易网络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某种特定产品的国际贸易网络[8~11];另一类则是对整体贸易网络的研究[12~17]

尽管目前已经有部分研究探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然而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对其相互之间的贸易关系的研究却还很缺乏,本文试图用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来揭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特征,分析中国以及其他沿线大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变化,及贸易网络中的组团演化特征,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1 研究范围、方法以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范围

“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网络,还没有精确的空间范围[1],然而为了研究方便,本文设定研究范围包括中国、中亚5国、蒙俄、东南亚11国、中东欧19国以及南亚8国等版块(表1)。

表 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范围

Table 1   Countries 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rea

版块主要国别
中国中国
中亚5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
蒙俄蒙古、俄罗斯
东南亚11国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缅甸、东帝汶
南亚8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中东欧19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波黑、阿尔巴尼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
南西亚、中
东19国
土耳其、伊朗、叙利亚、伊拉克、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巴林、科威特、黎巴嫩、阿曼、也门、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埃及

新窗口打开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进行比较综合的了解。首先本文利用Gelphi软件对贸易网络进行可视化,大致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结构。之后利用Ucinet分析贸易网络的凝聚子群和核心边缘结构,进一步了解该贸易网络的演化特征。

1.2.1 凝聚子群分析

本文中的凝聚子群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中上那些具有更为紧密的贸易联系的国家或省区,反映网络中的组团现象。本文试图采用CONCOR聚类的方法来分析贸易网络中的组团现象[18]。其具体步骤如下:计算矩阵的各个行(或者各个列)之间的相关系数,得到一个相关系数矩阵(C1)。如前所述,这些相关系数只是表征结构对等性的一种可能的测度。 把系数矩阵 C1 作为输入矩阵,继续计算此矩阵的各个行或者各个列之间的相关系数C2,然后继续依次迭代计算。得到“相关系数的相关系数的相关系数的…矩阵”。这种迭代过程似乎可以无限计算下去。实际上,经过许多次迭代之后,最后的矩阵中的相关系数值不是1就是-1。

1.2.2 核心边缘分析

核心边缘理论作为经济地理学中重要的理论,定量化的实证分析却很少。然而通过社会网络中的核心边缘结构,定量计算出网络各节点的核心度,通过经验判断设定核心度的范围,从而划分贸易网络中的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度较高的国家在贸易网络中地位更高,与网络中其他成员联系更为密切。通过此方法来分析“一带一路”贸易网络中核心边缘结构变化及其具体国家的核心度变化。

1.3 数据来源及整理

本文需要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网络,因此需要沿线各国的进出口额。本文数据来源贸易数据来自国际贸易中心(http://www.intracen.org/)。在考虑数据可得性以及处理的复杂程度上来看,选取了2001、2007、2013年3个年度的贸易数据。

由于2013年的数据相对较新,部分小国数据缺乏,为了分析完整性,本文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如下处理:对于缺失的数据,如果对方到该国数据存在,则直接采用对方国家的统计值。此方法基本解决了大部分的数据空缺,但是依然存在极少部分国家之间的相互贸易数据缺失,然而根据分析,缺失的数据主要为一些贸易流量很小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数据,对本文的分析结果不会产生影响。

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构建及概述

2.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构建

将每个国家作为网络中的一个顶点双边贸易总额作为边的权重,构建出一个无向的贸易网络。每个年度的国际贸易网络拓扑结构构成一个国际贸易网络快照,因此选取2001,2007和2013年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快照,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演化特征。另外本文未对构成网络中边的贸易流量规模做出限制,而是接受所采用的数据中所有含贸易流量记录的贸易关系为网络中的边,这样更能体现国际贸易网络的完整性。

2.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概述

本文利用Gelphi0.82可视化软件来绘制2001、2007、2013贸易网络概图(图1)。

对比来看,随着时间的推进,贸易网络的密度明显增强,说明整个网络中各国与网络中的其他国家联系越来越紧密。而从各区域内部来看,东盟是贸易相互联系最紧密的地区,而西亚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则相对最不紧密,主要是由于西亚地区产业结构类似,都是以能源矿产等初级原材料产品为主,产业链短,贸易产品存在相斥性,因此尽管地理距离相近,文化相似,但相互之间的贸易联系依然不强。从区域间联系来看,中国与东盟、西亚、南亚、中亚、蒙俄等区域联系都非常紧密,只有与中东欧地区的联系相对不够紧密。而俄罗斯则与中东欧地区、中亚地区联系最为紧密。东盟地区的主要贸易联系是与中国、南亚和西亚地区。

图 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

Fig.1   Trade network of countries 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rea

3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特征分析

3.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凝聚子群分析

借鉴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凝聚子群概念,分析贸易网络中的组团及其演化特征。在65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网络中区分出不同的“凝聚子群”,分析国家之间贸易联系及凝聚力。

2001年的贸易网络凝聚子群中(图2a),凝聚子群的分类基本和地缘政治联系紧密的区域重合,东南亚国家联系紧密被分在同一个子群;西亚和南亚国家在同一个子群;前南斯拉夫国家贸易联系紧密,分属同一子群;前苏联国家同样贸易联系紧密,也被分在同一子群。然而中国则和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等属于同一个凝聚子群,尽管中国与西亚这些国家并不相邻,然而这些国家是能源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而中国是能源矿产品的主要进口国,中国与西亚国家的能源矿产品贸易使得中国与西亚国家贸易联系相对紧密。

2007年的贸易网络凝聚子群中(图2b),凝聚子群分类基本也是和地缘关系符合,但是凝聚子群分类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中国所属的凝聚子群从与西亚同一凝聚子群变成了与东南亚国家为同一个凝聚子群,这说明2002年11月签署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贸易联系。其他大国所属的凝聚子群变化不大。

图 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凝聚子群^同一颜色即为分属不同子群

Fig. 2   Cohesion subgroup of trade network of countries 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rea

整体来看,尽管经历了金融危机,2013年的贸易网络凝聚子群(图2c)结构仍无太大变化,地缘关系的区域划分和贸易网络凝聚子群分类依然高度相关。然而某些具体的国家所属贸易网络凝聚子群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与马尔代夫、印度尼西亚、文莱、东帝汶这4个国家同属于一个凝聚子群。俄罗斯则与西亚中亚国家成为一个凝聚子群,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出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关系正在弱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其与西亚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根据以上凝聚子群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一带一路”贸易网络中凝聚子群结构变化不大,但是具体国家所属的凝聚子群可能变化较大,尤其是中国,在本文限定的“一带一路”国家范围内中国相对比较独立,不属于任何区域,因此其所属的贸易网络凝聚子群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反映出贸易紧密联系的转变。

3.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核心-边缘分析

根据Ucinet中core-periphery计算出各年中各国的核心度(表2),把核心度大于0.1的国家归于核心地区,核心度在0.01~0.1的国家归于半边缘地区,核心度小于0.01的国家归于边缘地区。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001~2007年贸易网络中核心国家的数目明显增加,从4个增加到9个,到2013年核心国家数目增加为10个。边缘国家数目则在明显减少,说明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国际贸易网络联系更加紧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从不同板块来看,东盟地区在一带一路贸易网络中优势较为明显,具有多核心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越南;俄罗斯是中东欧、中亚地区的核心,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则是西亚地区的核心国家,印度是南亚国家的核心,而中国则可以看作是整个“一带一路”贸易网络中的核心国家。

整体上看,贸易网络中的核心-边缘结构并未有明显改变,但是贸易网络中具体的节点及其核心度则发生巨大变化。虽然2001年以来中国一直都是整个贸易网络中的核心国家,但是核心度却从2001年的0.188到2013年的0.784,高居第一位,成为整个贸易网络中绝对核心的国家。此外俄罗斯、印度、沙特阿拉伯的核心度都有所提升。俄罗斯在2001年的核心度仅有0.034,到2013年则是0.179,根据上部分的凝聚子群来看,2001年和2007年俄罗斯都是属于中亚中东欧所在的贸易子群,而到2013年俄罗斯则属于西亚、中亚所在的贸易子群,由此可见俄罗斯大大提升了其在西亚地区的贸易影响力。印度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外贸增长明显,在“一带一路”贸易网络中的核心地位也有大幅提高。新加坡的核心度一直都位于第一第二位,然而其却是比较特殊的,由于其港口及政策优势,新加坡贸易中存在大量转口贸易,因此新加坡的网络核心度并不能真实反映其在这个网络中的真实地位,然而不可否认新加坡由于其港口优势,是贸易网络中非常重要的节点。

图3可以看到,贸易网络中心性分布形态符合幂律分布,即少数节点程度中心性很高,大多数节点程度中心性都很低。然而从2001~2013年贸易网络核心度的分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2001、2007年贸易网络呈现是一个多核心的分布,2013年贸易网络核心度的分布已经明显极化,核心国家等级明显。这种非均质性其实也是国家经济实力和影响力不平衡的表现。

表 2   2001、2007和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节点核心度前十国家

Table 2   Top 10 countries in coreness degree of trade network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rea in 2001, 2007, 2013

2001年2007年2013年
国家核心度国家核心度国家核心度
新加坡0.797中国0.623中国0.784
马来西亚0.521新加坡0.506新加坡0.294
中国0.188马来西亚0.333马来西亚0.231
泰国0.164印度0.216印度0.214
印度尼西亚0.093印度尼西亚0.210印度尼西亚0.179
菲律宾0.080泰国0.195俄罗斯0.179
沙特阿拉伯0.067俄罗斯0.178沙特阿拉伯0.177
印度0.065沙特阿拉伯0.145泰国0.167
阿联酋0.046阿联酋0.135阿联酋0.150
越南0.046伊朗0.088越南0.143

新窗口打开

表 3   2001~2013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贸易网络节点核心度

Table 3   Node coreness of trade network of China and South East countries in 2001-2013

2001年2007年2013年
国家核心度国家核心度国家核心度
新加坡0.812新加坡0.727中国0.676
马来西亚0.518中国0.435新加坡0.48
中国0.175马来西亚0.413马来西亚0.378
泰国0.159印度尼西亚0.242印度尼西亚0.269
印度尼西亚0.089泰国0.196泰国0.229
菲律宾0.078越南0.084越南0.188
越南0.045菲律宾0.082菲律宾0.086
缅甸0.01缅甸0.012缅甸0.032
文莱0.009文莱0.007柬埔寨0.015
柬埔寨0.006柬埔寨0.006文莱0.01
老挝0.001老挝0.003老挝0.009
东帝汶0东帝汶0东帝汶0.001

新窗口打开

图 3   2001、2007、2013年中国及周边国家贸易网络节点核心度分布

Fig.3   Distribution of node coreness of trade network in 2001, 2007 and 2013

3.3 中国与东南亚11国的子贸易网络分析

中国在整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中处于绝对核心地位,然而很多区域由于地理临近、文化相似、政策等优势,形成紧密的区域联系网络,中国在这样的区域的贸易网络中的核心地位有待考证。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国在贸易网络中的核心性,本文选取东南亚11国作为分析区域,构建一个由中国和东南亚11国组成的12国子贸易网络进行分析。

根据表3得出的结果发现,2001年中国在东南亚国家贸易网络中居于第三位,远不及新加坡和马来西亚;2007年,中国在该子贸易网络中的核心度居于第二位,但与新加坡仍有距离;2013年中国成为东南亚国家贸易网络中的核心国家,其核心度高居第一,这也说明中国在东南亚国家中的影响力大幅提升,已经成为该地区名符其实的最重要的国家。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4.1 结论

利用社会网络的研究方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进行了描述分析,本文重点研究了贸易网络的凝聚子群结构、边缘-核心结构以及子网络的边缘核心结构,得出以下结论以及原因分析:得益于世界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加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联系越来越紧密,各区域内部贸易联系也在变得更加紧密。然而贸易网络区域分隔比较明显,区域间贸易联系不够紧密,贸易网络凝聚子群整体结构变化不大,由东南亚国家、中东欧国家、西亚国家区划明显基本分属于不同的凝聚子群,这也是由于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同时,世界其实也变得越来越区域化。因此沿线国家相关的各种各样的区域化政策、协定都会对中国与其贸易网络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中的核心程度逐渐提升,到2013年已经高居第一位,远超其他国家。此外网络中的核心国家在逐渐增多,2001年核心国家只有中国和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到2013年各区域都有至少一个核心国家,东南亚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和泰国,俄罗斯是中东欧、中亚地区的核心国家,印度是南亚地区的核心国家,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是西亚地区的核心国家,这些核心国家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连成了一个更加紧密的网络。形成这种贸易网络结构的原因是全球化深入的同时,区域化也同样在加深,从而使得各区域形成一些贸易核心。 东南亚国家是一个贸易联系紧密的区域,其中有多个核心国家,然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组成的子贸易网络中,中国的核心程度已经跃升到首位,说明了中国在该地区的重要性。这也反映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促进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网络发展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从商品贸易的角度来看,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电子机械制造行业产业内贸易增长迅速,同时东盟国家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矿产品等战略资源的重要供应区域。因此可以说中国与东盟地区构成了一个十分紧密的贸易网络,且中国在此网络中具有核心地位。

4.2 政策建议

“一带一路”建设对于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中国作为倡议的提出国,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综合本文的研究,以下从贸易角度对“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以下政策建议:贸易壁垒是影响贸易畅通和贸易网络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政府应该借助政策沟通,尽可能减少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壁垒,促进与沿线国家的贸易联系程度,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网络密度进一步增强,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共同繁荣,打造成一个更强的利益共同体。 区域核心国家是贸易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在各区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应该率先便利化与这些核心国家的贸易联系,加强和沿线核心国家的贸易联系,这样可以更快的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网络发展程度,进一步提升中国在整个贸易网络中的核心地位。 此外,“一带一路”涉及到多个区域,中国目前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的核心地位优势,积极扮演区域核心角色,协调跨区域合作机制,促进沿线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贸易联系,增强贸易网络整体联系程度。同时不断发挥作为核心的带动作用,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与发展。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刘卫东.

"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5): 538-544.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5.05.001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而提出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其核心目标是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一带一路”框架包含了与以往经济全球化完全不同的理念,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这正是丝绸之路文化内涵的体现.本文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与经济全球化及世界格局变化的关系;剖析了其空间内涵,认为“一带一路”具有多重空间内涵和跨尺度特征,是统筹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最后,提出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地理学提出的几个重要议题,包括地缘政治、国别地理、对外直接外资理论、交通运输优化组织等.

[Liu Weidong.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of China and related research themes.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5, 34(5): 538-544.]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5.05.001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而提出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其核心目标是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一带一路”框架包含了与以往经济全球化完全不同的理念,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这正是丝绸之路文化内涵的体现.本文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与经济全球化及世界格局变化的关系;剖析了其空间内涵,认为“一带一路”具有多重空间内涵和跨尺度特征,是统筹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最后,提出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地理学提出的几个重要议题,包括地缘政治、国别地理、对外直接外资理论、交通运输优化组织等.
[2] Polachek S W.

Conflict and trade

[J].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1980, 24(1): 55-78.

URL      [本文引用: 1]     

[3] 申现杰,肖金成.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

[J]. 宏观经济研究, 2014, (11): 30-3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申现杰、肖金成在《宏观经济研究》2014年第11期撰文指出,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应对美国TPP、TTIP带来的外部压力。以美国为主导的TPP、TTIP谈判几乎囊括了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并对中国参与国际竞争设置重重障碍,使中国有可能处于被边缘化的危险。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开放经济大国,一方面具有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相类似的贸易条件,一方面新一轮改革开放所释放出的巨大溢出效应将对贸易伙伴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因此,中国具备通过新的区域合作模式应对美国TPP和TTIP战略所引发的外部挑战的条件。二是发挥中国在国际区域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两大核心要素。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具有强大的生产供给能力。

[Shen Xianjie, Xiao Jincheng.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the new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Macroeconomic Research, 2014, (11): 30-3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申现杰、肖金成在《宏观经济研究》2014年第11期撰文指出,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应对美国TPP、TTIP带来的外部压力。以美国为主导的TPP、TTIP谈判几乎囊括了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并对中国参与国际竞争设置重重障碍,使中国有可能处于被边缘化的危险。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开放经济大国,一方面具有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相类似的贸易条件,一方面新一轮改革开放所释放出的巨大溢出效应将对贸易伙伴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因此,中国具备通过新的区域合作模式应对美国TPP和TTIP战略所引发的外部挑战的条件。二是发挥中国在国际区域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两大核心要素。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具有强大的生产供给能力。
[4] 韩永辉,罗晓斐,邹建华.

中国与西亚地区贸易合作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以“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

[J]. 世界经济研究, 2015, (3): 89-98.

URL      摘要

在中央政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形势下,中国与西亚的经贸合作正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基于联合国UNCOMTRADE数据库,文章依次测算了中国与西亚的出口相似度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格鲁贝尔-劳埃德产业内贸易指数、布雷哈特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中国与西亚双边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发现:中国与西亚贸易的竞争性比较弱;两地贸易联系更加紧密并呈现产业间贸易特征;中国优势产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西亚则拥有能源资源优势,两地优势产品类目没有重叠,各类产品的竞争优势差距也较大,双方表现出较强的贸易互补性.中国可充分利用与西亚贸易的互补性和“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等有利因素,加强两地贸易合作.

[Han Yonghui, Luo Xiaofei, Zou Jianhua.

Trade cooperation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lementarities of China and West Asi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Maritime Silk Road Strategy.

World Economy Study, 2015, (3): 89-98.]

URL      摘要

在中央政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形势下,中国与西亚的经贸合作正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基于联合国UNCOMTRADE数据库,文章依次测算了中国与西亚的出口相似度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格鲁贝尔-劳埃德产业内贸易指数、布雷哈特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中国与西亚双边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发现:中国与西亚贸易的竞争性比较弱;两地贸易联系更加紧密并呈现产业间贸易特征;中国优势产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西亚则拥有能源资源优势,两地优势产品类目没有重叠,各类产品的竞争优势差距也较大,双方表现出较强的贸易互补性.中国可充分利用与西亚贸易的互补性和“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等有利因素,加强两地贸易合作.
[5] 公丕萍,宋周莺,刘卫东.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商品格局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34(5): 571-580.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5.05.005      URL      摘要

经贸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研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演变特点及格局,对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实现"贸易畅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基于大量的数据分析,梳理了2001年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的商品结构演化历程,并采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敏感性行业度量及k值聚类算法等,对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商品结构及格局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有所优化,进口商品结构日趋集中,能源及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上升;2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的商品结构与各国出口优势行业基本一致;3中国与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且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国家存在一些敏感性行业,出口方面涉及服装鞋帽、矿物制品及交通运输设备等,进口主要涉及能源、矿砂及一些资源初级加工品;4由于国内各省发展差距明显,中国出口商品的空间连续性较差。

[Gong Piping, Song Zhouying, Liu Weidong.

Commodity structur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countries 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rea.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5, 34(5): 571-580.]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5.05.005      URL      摘要

经贸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研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演变特点及格局,对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实现"贸易畅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基于大量的数据分析,梳理了2001年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的商品结构演化历程,并采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敏感性行业度量及k值聚类算法等,对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商品结构及格局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有所优化,进口商品结构日趋集中,能源及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上升;2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的商品结构与各国出口优势行业基本一致;3中国与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且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国家存在一些敏感性行业,出口方面涉及服装鞋帽、矿物制品及交通运输设备等,进口主要涉及能源、矿砂及一些资源初级加工品;4由于国内各省发展差距明显,中国出口商品的空间连续性较差。
[6] 邹嘉龄,刘春腊,尹国庆,.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格局及其经济贡献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34(5): 598-605.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5.05.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一带一路”的逐步实现,使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形成紧密的贸易联系。文章针对“一带一路”计划的实施,为沿线各国所创造的经济贡献进行分析.并从整体和局部,分别对以中国为中心,以新丝绸之路为脉络的沿线各国,所构成的贸易格局进行探讨。另外,文章还对中俄两国,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双边经贸合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Zou Jialing, Liu Chunla,

Yin Guoqing et al. Spatial patterns and economic effects of China's trade with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5, 34(5): 598-605.]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5.05.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一带一路”的逐步实现,使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形成紧密的贸易联系。文章针对“一带一路”计划的实施,为沿线各国所创造的经济贡献进行分析.并从整体和局部,分别对以中国为中心,以新丝绸之路为脉络的沿线各国,所构成的贸易格局进行探讨。另外,文章还对中俄两国,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双边经贸合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7] 王娜,陈兴鹏,张子龙,.

“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联系网络结构研究——基于省区尺度和国家尺度的社会网络分析

[J]. 西部论坛, 2015, 28(3): 55-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131.2015.03.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选择中国西部的9省区和18个相关国家,基于两个不同的空间尺度(省区尺度和国家尺度)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空间关联网络,采用1997年、2002年、2007年、2012年4个时间断面的贸易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绘制可视化网络结构拓扑图,并对关联网络的拓扑学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省区尺度的贸易网络密度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而国家尺度的贸易网络密度则保持稳定增加;四川、重庆处于省区尺度贸易网络中心地位,陕西、宁夏、青海则处于边缘地位,新疆、甘肃逐渐向边缘移动,云南、广西则逐渐向中心移动;欧洲国家大都处于国家尺度贸易网络中心地位,而中亚五国处于边缘地位,中国的地位跃升趋势最为明显;省区尺度贸易网络内存在5个凝聚子群,国家尺度贸易网络内存在9个凝聚子群;省区尺度网络的贸易联系基本平衡,而国家尺度网络的贸易联系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应加强区域合作,以创新驱动发展,优化网络组团结构,充分发挥网络核心的辐射作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经济带”区域共同发展。

[Wang Na, Chen Xingpeng,

Zhang Zilong et al. Research on trade ties networks structure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Based 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provincial scale and national scale.

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West Forum), 2015, 28(3): 55-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131.2015.03.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选择中国西部的9省区和18个相关国家,基于两个不同的空间尺度(省区尺度和国家尺度)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空间关联网络,采用1997年、2002年、2007年、2012年4个时间断面的贸易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绘制可视化网络结构拓扑图,并对关联网络的拓扑学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省区尺度的贸易网络密度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而国家尺度的贸易网络密度则保持稳定增加;四川、重庆处于省区尺度贸易网络中心地位,陕西、宁夏、青海则处于边缘地位,新疆、甘肃逐渐向边缘移动,云南、广西则逐渐向中心移动;欧洲国家大都处于国家尺度贸易网络中心地位,而中亚五国处于边缘地位,中国的地位跃升趋势最为明显;省区尺度贸易网络内存在5个凝聚子群,国家尺度贸易网络内存在9个凝聚子群;省区尺度网络的贸易联系基本平衡,而国家尺度网络的贸易联系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应加强区域合作,以创新驱动发展,优化网络组团结构,充分发挥网络核心的辐射作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经济带”区域共同发展。
[8] 刘建.

基于社会网络的国际原油贸易格局演化研究

[J]. 国际贸易问题, 2013, (12): 48-5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1990-2011年国际原油贸易数据,本文采用社会网络方法分析了国际原油贸易网络的网络密度、中心性及核心节点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原油贸易网络密度受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国际市场价格的显著影响;大多数原油进口国家的贸易伙伴比较集中,国际原油贸易网络整体不够紧密,其核心节点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日本等国际原油需求大国以及沙特、俄罗斯等原油生产大国;国际原油贸易格局的演变与地区经济发展形势、石油资源禀赋分布密切相关。

[Liu Jian.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Crude Oil Trade Pattern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Theor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013, (12): 48-5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1990-2011年国际原油贸易数据,本文采用社会网络方法分析了国际原油贸易网络的网络密度、中心性及核心节点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原油贸易网络密度受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国际市场价格的显著影响;大多数原油进口国家的贸易伙伴比较集中,国际原油贸易网络整体不够紧密,其核心节点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日本等国际原油需求大国以及沙特、俄罗斯等原油生产大国;国际原油贸易格局的演变与地区经济发展形势、石油资源禀赋分布密切相关。
[9] 孙晓蕾,杨玉英,吴登生.

全球原油贸易网络拓扑结构与演化特征识别

[J]. 世界经济研究, 2012, (9): 11-17.

URL      摘要

石油供给和消费市场的分离,使得全球石油贸易成为平衡石油供需的重要补充。石油资源的长距离、大贸易量运输使得能源供应呈现出跨国、跨区域的链网结构特性,其所涉及的行为主体以及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又使得以石油及其衍生物为核心的石油贸易安全已逐渐成为能源安全的核心议题之一。考虑到全球原油贸易在能源安全中的战略地位,从全球原油贸易网络复杂性出发,本文采用复杂网络模型对其网络无标度性与群聚性、网络混合与互惠性等拓扑特征进行度量;并考察了2002~2010年间全球原油贸易网络的动态演化,对全球原油贸易网络中的部分重要节点国家进行了分析。特别是,通过中国与印度、南非,中国与美国、日本的节点度比较,从分散化进口源策略视角,描述了中国的能源安全相对态势地位,以期为能源安全海外战略布局以及能源贸易风险监测与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Sun Xiaolei, Yang Yuying, Wu Dengsheng.

Identification of Topological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Properties of Global Crude Oil Trade Network.

World Economy Study, 2012, (9): 11-17.]

URL      摘要

石油供给和消费市场的分离,使得全球石油贸易成为平衡石油供需的重要补充。石油资源的长距离、大贸易量运输使得能源供应呈现出跨国、跨区域的链网结构特性,其所涉及的行为主体以及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又使得以石油及其衍生物为核心的石油贸易安全已逐渐成为能源安全的核心议题之一。考虑到全球原油贸易在能源安全中的战略地位,从全球原油贸易网络复杂性出发,本文采用复杂网络模型对其网络无标度性与群聚性、网络混合与互惠性等拓扑特征进行度量;并考察了2002~2010年间全球原油贸易网络的动态演化,对全球原油贸易网络中的部分重要节点国家进行了分析。特别是,通过中国与印度、南非,中国与美国、日本的节点度比较,从分散化进口源策略视角,描述了中国的能源安全相对态势地位,以期为能源安全海外战略布局以及能源贸易风险监测与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10] 肖建忠,彭莹,王小林.

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演化及区域特征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 1-8.

URL      摘要

世界天然气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以及供需的时空差异性,使得天然气在区域范围内难以实现市场均衡,天然气必须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深入研究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演化及其区域特征,通过计算网络点度数与点强度、网络结构熵以及聚集系数等指标并分析其区域结构发现,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不是典型无标度网络,但整体上存在异质性,即贸易不均匀,局部表现出聚集性,网络呈核心边缘结构,同时网络区域结构有所差异,网络趋于更密集、更均匀。

[Xiao Jianzhong, Peng Ying, Wang Xiaolin.

On the Evolution of Natural Gas International Trade Network and Regional Variations.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 2013, (3): 1-8.]

URL      摘要

世界天然气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以及供需的时空差异性,使得天然气在区域范围内难以实现市场均衡,天然气必须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深入研究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演化及其区域特征,通过计算网络点度数与点强度、网络结构熵以及聚集系数等指标并分析其区域结构发现,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不是典型无标度网络,但整体上存在异质性,即贸易不均匀,局部表现出聚集性,网络呈核心边缘结构,同时网络区域结构有所差异,网络趋于更密集、更均匀。
[11] Wu F, Guclu H.

Global maize trade and food security: Implications from a social network model

[J]. Risk Analysis, 2013, 33(12): 2168-2178.

https://doi.org/10.1111/risa.12064      URL      PMID: 2365655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ABSTRACT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ed a social network model of the global trade of maiz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od, feed, and industrial crops worldwide, and critical to food security. We used this model to analyze patterns of maize trade among nations, and to determine where vulnerabilities in food security might arise if maize availability was decreased due to factors such as diversion to nonfood uses, climatic factors, or plant diseases. Using data on imports and exports from the U.N. Commodity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 for each year from 2000 to 2009 inclusive, we summarized statistics on volumes of maize trade between pairs of nations for 217 nations. There is evidence of market segregation among clusters of nations; with three prominent clusters representing Europe, Brazil and Argent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States is by far the largest exporter of maize worldwide, whereas Japan and the Republic of Korea are the largest maize importers. In particular, the star-shaped cluster of the network that represents U.S. maize trade to other nations indicates the potential for food security risks because of the lack of trade these other nations conduct with other maize exporters. If a scenario arose in which U.S. maize could not be exported in as large quantities, maize supplies in many nations could be jeopardized. We discuss this in the context of recent maize ethanol production and its attendant impacts on food prices elsewhere worldwide.
[12] Kim S, Shin E.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 Social Network Approach

[J]. Social Forces, 2002, 81(2): 445-471.

https://doi.org/10.1353/sof.2003.00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Although there have been heated debates over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refined empirical research has been lacking. Defining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as specific types of linkages between countries, we attempt to empirically examine the following: (1) Has the world been globalized and/or regionalized? and (2) If it has,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of these processes? To explore these questions, we analyze longitudinal data on international commodity trade using the social network approach. Data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world became increasingly globalized between 1959 and 1996 in the sense that each country studied traded with more countries in 1996 than in 1959. As a result, the world trade network became denser. At the core of this process has bee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ies in the middle strata. We also find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world trade network became decentralized over time, a change that provides greater support for neoclassical economic theory than for world-system/dependency theory. Regarding regionalization, we find that intraregional density is greater than interregional density and that intraregional ties are stronger than interregional ones. Moreover, both intraregional and interregional densit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1959 and 1996, indicating, first, that the flow of world trade became regionalized and, second, that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are not contradictory processes.
[13] 段文奇,刘宝全,季建华.

国际贸易网络拓扑结构的演化

[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8,(10): 71-75.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6788.2008.10.010      URL      摘要

应用复杂网络方法,研究了1950~2000年间国际贸易网络度分布,群聚性,度相关性和互惠性等拓扑结构特征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国际贸易网络不是典型的无标度网络,拓扑结构的异质性在演化过程中不断下降.随着更多国家参与到国际贸易体系中,各国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分工合作日益有序,贸易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存的趋势不断加强.

[Duan Wenqi,

Liu Bao quan, Ji Jianhua. Topological structure evolution of world trade network. 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 2008, (10): 71-75.]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6788.2008.10.010      URL      摘要

应用复杂网络方法,研究了1950~2000年间国际贸易网络度分布,群聚性,度相关性和互惠性等拓扑结构特征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国际贸易网络不是典型的无标度网络,拓扑结构的异质性在演化过程中不断下降.随着更多国家参与到国际贸易体系中,各国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分工合作日益有序,贸易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存的趋势不断加强.
[14] 陈银飞.

2000~2009年世界贸易格局的社会网络分析

[J]. 国际贸易问题, 2011, (11): 31-42.

URL      摘要

文章根据2000-2009年的国际贸易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2000-2009年世界贸易格局及其在次贷危机前后的变化。描述性分析表明,世界贸易网络为负向匹配网络且存在富人俱乐部现象,大多数国家贸易伙伴多,但强度大的国家却很少,受次贷危机的影响,世界贸易关系的萎缩先于世界贸易量的萎缩;核心—边缘分析显示,美国核心度一直下降,日、德、英、法与金砖四国的核心度均上升,次贷危机后,美国下降更显著,金砖四国则上升更显著,接近危机前的两倍。

[Chen Yinfei.

Analysis on Social Network of World Trade Situation in 2000-2009.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011, (11): 31-42.]

URL      摘要

文章根据2000-2009年的国际贸易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2000-2009年世界贸易格局及其在次贷危机前后的变化。描述性分析表明,世界贸易网络为负向匹配网络且存在富人俱乐部现象,大多数国家贸易伙伴多,但强度大的国家却很少,受次贷危机的影响,世界贸易关系的萎缩先于世界贸易量的萎缩;核心—边缘分析显示,美国核心度一直下降,日、德、英、法与金砖四国的核心度均上升,次贷危机后,美国下降更显著,金砖四国则上升更显著,接近危机前的两倍。
[15] 徐正中.

国际贸易网络演化研究——以19个国家组成的局部网络为例[D]

.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 2012.

[16] 潘峰华,赖志勇,葛岳静.

经贸视角下中国周边地缘环境分析——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J]. 地理研究, 2015, 34(4): 775-78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4015      URL      Magsci      摘要

周边对一国地区稳定、经济发展等影响重大,中国也一直奉行“邻国是首要”的外交战略,推行“睦邻、富邻、安邻”的邻国政策。主要分析中国及其周边国家贸易网络,在经济依赖度分析等基础上,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工具进行程度中心性分析、结构同型分析等一系列分析,从而对中国及其周边国家贸易网络进行多方面解剖。结果表明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不平等的经济依赖度;贸易网络存在较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中国在周边贸易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影响力不断上升。研究表明,地缘政治研究中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以实现空间关系的网络化和网络关系的空间化,深化对地缘环境的认识。

[Pan Fenghua, Lai Zhiyong, Ge Yuejing.

The surrounding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of China: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based on trade dat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4): 775-78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4015      URL      Magsci      摘要

周边对一国地区稳定、经济发展等影响重大,中国也一直奉行“邻国是首要”的外交战略,推行“睦邻、富邻、安邻”的邻国政策。主要分析中国及其周边国家贸易网络,在经济依赖度分析等基础上,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工具进行程度中心性分析、结构同型分析等一系列分析,从而对中国及其周边国家贸易网络进行多方面解剖。结果表明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不平等的经济依赖度;贸易网络存在较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中国在周边贸易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影响力不断上升。研究表明,地缘政治研究中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以实现空间关系的网络化和网络关系的空间化,深化对地缘环境的认识。
[17] 潘峰华,赖志勇,葛岳静.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地缘政治领域的应用

[J]. 经济地理, 2013, 33(7): 15-2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近20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起源于社会学,并逐渐渗透到各个社会科学。地缘政治是从地理视角来探究国家间各种关系,这与社会网络分析对"关系"的关注非常吻合。介绍了社会网络主要理论和分析方法,重点通过文献梳理总结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地缘政治研究中的应用,发现已有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①用社会网络分析定量、形象地刻画国家政治、经济关系网络与其动态变化;②分析不同网络带来的效应以及对国家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等。相对国外而言,国内在此领域研究尚显不足,未来可以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

[Pan Fenghua, Lai Zhiyong, Ge Yuej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 geo-politics studies.

Economic Geography, 2013, 33(7): 15-2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近20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起源于社会学,并逐渐渗透到各个社会科学。地缘政治是从地理视角来探究国家间各种关系,这与社会网络分析对"关系"的关注非常吻合。介绍了社会网络主要理论和分析方法,重点通过文献梳理总结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地缘政治研究中的应用,发现已有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①用社会网络分析定量、形象地刻画国家政治、经济关系网络与其动态变化;②分析不同网络带来的效应以及对国家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等。相对国外而言,国内在此领域研究尚显不足,未来可以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
[18] 刘军. 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本文引用: 1]     

[Liu Jun.Introduction to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Beijing: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Press, 2004.]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