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 36 (3): 424-430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3.014

Orginal Article

吉林省旅游业发展时空差异性及空间布局

朱麟奇12, 李秋雨1, 刘继生1

1.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2.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c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Jilin Province

Zhu  Linqi12, Li  Qiuyu1, Liu  Jisheng1

1.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Guangdong, China
2. History and Culture College,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32, Jilin, China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6)03-0424-07

通讯作者:  刘继生,教授。E-mail:liujs362@nenu.edu.cn

收稿日期: 2015-05-8

修回日期:  2015-12-29

网络出版日期:  2016-03-20

版权声明:  2016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4ZZ12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111)、吉林省教育厅科技与社科“十二五”规划项目(吉教科合字[2015]第267号)资助

作者简介:

朱麟奇(1979-),男,辽宁昌图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研究。E-mail:zhulinqi@126.com

展开

摘要

以吉林省9个地市州为研究单元,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吉林省2002~2013年旅游业、地区间旅游业发展水平差异变化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区间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对差异有所缩小,但绝对差异持续扩大;旅游业发展空间差异较大,旅游收入高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长春和吉林两地,2010年后延边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其他地区旅游业相对落后。结合计量分析结果,对吉林省旅游业空间布局,提出“双核、一群、四组”的空间结构,并提出了通过强化核心区的辐射作用、明确区域旅游空间定位、加快落后地区旅游业发展等实现吉林省旅游业空间结构优化的路径。

关键词: 旅游区域差异 ; 空间优化 ; 吉林省

Abstract

Based on the method of econometrics, taking 9 prefectures and cities in Jilin Province as regional study unit, we analyze the tourism overall level,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Jilin Province in 2002`2013.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atus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increasing in Jilin Province. Although the relative differenc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mong the regions has narrowed down,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is keeping expanding. The reason is that Jilin Provinc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takes tourism as a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an important way to develop economy, transform development mode,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and improve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Therefore, tourism is rapidly developing for each region. However,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f tourism resources, traffic location, economic base and tourism economy,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ities and counties is still widening, and spatial differenc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s outstanding.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degree is high, but there is a tendency to develop in dispersed direction, the decline of space agglomeration degree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in Yanbian, Baishan, Tonghua which is gradually weakening the layout of Changchun and Jilin as a single core circle.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ach region should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strive for the division of labor,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advantages, more benefits in whole tourism space layout.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dual core, a group, four groups". Dual core refers to the "Changchun and Jilin" as the core; a group refers to the Central Industrial Tourism Group, consisting of Changchun, Jilin, Siping, Songyuan, Meihekou; four groups refer to the periphery of four major tourism groups: 1) western tourism group containing Baicheng-Song Yuan, 2) southwest tourism group containing Siping-Liaoyuan, 3) central and southern tourism group containing Tonghua-Baishan and 4) Yanji, Hunchun, Tumen River downstream tourism group.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strengthening the radiation effect of the core area, making a clear regional tourism spatial location,highlighting the ethnic customs and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Keywords: tourism regional differences ; spatial optimization ; Jilin Province

0

PDF (45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朱麟奇, 李秋雨, 刘继生. 吉林省旅游业发展时空差异性及空间布局[J]. , 2016, 36(3): 424-430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3.014

Zhu Linqi, Li Qiuyu, Liu Jisheng.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c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Jilin Provinc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36(3): 424-430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3.014

旅游业发展空间不均衡是区域经济的一种常态,分析旅游业发展的时空差异性,优化旅游业空间布局,对加快落后地区旅游业发展、保持发达地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吉林省旅游业发展来说,在原有空间布局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优化、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国外,旅游空间结构研究长期以来受到地理学家和旅游学者的注意。20世纪60年代,区位论提出后,有学者将其应用到游憩活动与地理空间结构关系的研究中[1,2],提出了目的地地带概念[3]。Dredge对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模式的种类进行了分类[4]。也有学者从地域游憩系统角度概括旅游空间结构模式[5,6],归纳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基本规律[7]。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开始对空间布局进行研究。秦关民结合旅游环境空间结构特点,提出7级旅游地理区划系统模式,提高了旅游地理区划工作的水平[8]。在区域旅游规划的基础上,有学者将视角投向旅游地域系统研究。从旅游地区划指标来看,以与旅游地密切相关的特定因素为指标进行区划为主[9],分别为构建区域旅游系统层次架构[10]、旅游区总体布局[11]、区域旅游线路设计[12]、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理论探究[13~16]、以及区域旅游空间模型的构建[17,18]。总之,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形成了深层次和多角度的文献。2005年来,吉林省旅游业空间结构的研究引起了学者的注意,在对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空间结构的研究上,主要侧重于既有旅游区划的进一步整合[19~21]。尽管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吉林省旅游业空间结构的总体布局的探讨,对各地区旅游业发展空间差异性及演变趋势研究较少。

鉴于此,本文首先运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探讨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空间格局的变化趋势;其次,运用比率分析法分析各市州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性及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吉林省旅游业空间布局构建模式,并提出空间布局优化的路径,为吉林省旅游业空间布局合理化和各市州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吉林省8市1州为研究对象,时间选择为2002~2013年。旅游业发展水平指标从经济学角度选择了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或旅游总收入,并选择旅游业总收入衡量吉林省旅游业发展水平以综合反映旅游业总体水平。文中以旅游总收入为基本数据,其中中国旅游总收入来源于《中国统计摘要》[22],吉林省各地区旅游收入和GDP来源于《吉林省统计年鉴》[23]

1.2 研究方法

利用标准差测度吉林省2002~2013年旅游业发展水平绝对差异(式1),利用变异系数对相对差异进行定量分析(式2)。通过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分析,得出吉林省旅游业发展水平总体空间格局变化趋势。

{Invalid MML} (1)

Cv=Sd/{Invalid MML} (2)

式(1)中,Sd为标准差,xi为第i个地区旅游业收入,{Invalid MML}为各地区旅游业收入的均值,n为研究区数量,取值为9。式(2)中Cv为变异系数,其他指标含义同上。

全局分析后,运用比率和变化率分析法研究各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与总体间相对差异扩大或缩小的幅度,综合分析得出吉林省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差异性及演变趋势。

Ri= xi/{Invalid MML} (3)

Ci=Rit-Rio Rio-Rit (4)

式中,Ri为比率值,Ci为变化率。当个体旅游业发展水平高于总体平均水平时,变化率为考察期比率(Rit)与基期比率(Rio)之差,当个体旅游业发展水平低于总体平均水平时,变化率为基期比率与考察期比率之差[20]

2 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空间分布分析

2.1 旅游业总体格局现状

考察期内,吉林省旅游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呈现了强劲的发展态势。旅游收入从2002年的114.841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1 447.03亿元,实现年均增长21.114%,远高于全国旅游业平均增长速度。以全国为尺度,吉林省旅游收入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图1a),由2002年的2.06%上升到2013年的5.01%,表明吉林省旅游业的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在全国旅游业中经济地位逐渐上升。2013年吉林省旅游收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1.32%,旅游产业地位稳步上升,在吉林省国民经济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但各地区由于旅游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经济基础的不同,区域间旅游业发展间差距仍然较大。

   

Fig.1   Scale of tourism industry in Jilin Province

运用公式(1)和(2),测度了2002~ 2013年吉林省旅游发展的总体变化趋势(图1b)。结果显示:考察期内,吉林省旅游业收入的标准差逐年增大,由2002年的20.420到2013年的207.415,2013年居于第一位的长春市旅游收入682.773亿元,末位的辽源市旅游收入20.309亿元,前者是后者的33倍多,两极分化现象,说明吉林省地区间旅游业发展的绝对差距较大;变异系数在波动中缓慢下降,2002年变异系数为1.600,2013年变异系数为1.264,年均下降1.964%,意味着吉林省区域间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对差距逐渐缩小,但幅度相对较小。原因在于吉林省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将旅游业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把促进旅游业发展作为发展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路径。各地区在吉林省旅游业发展政策的指引下,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使各市州旅游业得到一定程度发展,因而各市州旅游业发展相对差距不断缩小。但各市州由于旅游资源条件、交通区位、及旅游经济基础差距较大,导致各市州旅游业发展绝对差距仍在扩大。

2.2 局部地区空间分布现状

选择考察期期初的2002年和期末2013年为时间点,分析各市州旅游业占总体比重的时空演变。由图2中2002年空间分布图可知,吉林省各市州旅游业发展水平空间分布极不均衡,旅游业收入集中分布在长春和吉林两市,其他地区旅游业较为落后。长春占到总体的58.208%,吉林的比例达到21.173%,而其他地区占总体比例均不到10%。对比2002年,2013年变化最为明显的是长春市和延边州。长春旅游收入占总体比重降到46.226%,延边州比例超过10%,其他地区相较于2002年均有小幅度提高,但并不明显。这说明经过 10 a的发展,各市州旅游业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其中延边州提升幅度最大,以长春和吉林为单一核心圈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有所弱化。但从整体看,吉林省各市州旅游业发展差距仍较大。

   

Fig.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for cities and state

为准确反映各市州旅游业与总体平均水平相对差异扩大或缩小的幅度,文中运用比率和变化率法进行分析。表1计量结果再次证实吉林省区域间旅游业发展水平空间差异仍然较大。由比率值可知,除长春市和四平市外,其他市州比率值均在稳步上升。根据变化率值的正负,文中将9个市州分为两类地区,变化率为正的地区意味着个体与总体差距变大,变化率为负的地区意味着个体与总体的差距减小。

第一类是变化率总体表现为正的地区,包括吉林、四平和延边州。其中吉林和延边是正向差距扩大,即地区旅游收入高于总体平均水平地区,且其增长率高于总体平均增长率。吉林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仅在2007年出现小幅度下降,由于其旅游业的稳步发展,逐渐扩大了与全省总体水平的差距。延边州是近年来吉林省旅游业发展最具强劲势头的地区,2002年旅游业比率值为0.892,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之后逐渐缩小与全省旅游业发展水平差距,2013年大幅度高出全省总体水平。四平是反向差距扩大地区,其旅游收入和年均增长率均低于总体平均水平,地区旅游在总体中表现更加落后。四平市变化率值较小,但应引起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注意,原因在于四平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业发展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没有显著降低,反而落后更多。

第二类是变化率值为负的地区,包括长春、辽源、通化、白山、松原和白城。长春属于正向差距变小地区,即地区旅游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区,但其增长率低于全省平均增长率。长春市比率值由2002的5.239,下降到2013年的4.160,降幅较大,从全局角度看,这种下降是合理的,符合区域经济由发展分化到协调发展的规律性。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和白城市均属于反向差距变小的地区,其旅游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区,但其增长率高于全省平均增长率。这些地区比率值均有增加,表明这些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逐渐提高,旅游业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对差异逐渐缩小。但其中辽源市和白城市旅游业发展相对较慢,辽源市仍居全省最末位,白城市被松原市赶超。

   

Table 1   The changes of differenc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Jilin Province

地区2002年2004年2007年2010年2013年
比率比率 变化率比率 变化率比率 变化率比率 变化率
长春5.2394.855-0.3844.699-0.5404.343-0.8954.160-1.078
吉林1.9062.0920.1861.888-0.0171.9990.0932.0910.185
四平0.1520.159-0.0070.1410.0120.1490.0030.1510.001
辽源0.0880.113-0.0250.116-0.0280.121-0.0330.124-0.036
通化0.2720.373-0.1010.393-0.1210.467-0.1950.475-0.203
白山0.2010.326-0.1250.332-0.1310.378-0.1770.389-0.188
松原0.1080.153-0.0450.271-0.1630.334-0.2260.369-0.262
白城0.1430.173-0.0290.176-0.0330.186-0.0430.188-0.044
延边0.8920.758-0.1340.984-0.0931.0240.1321.0530.161

新窗口打开

3 空间布局优化

由吉林省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全局和局部分析可知,吉林省旅游业的空间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各市州旅游业发展差距较大。实现吉林省旅游业协调发展,需要各市州地因地制宜,在整个旅游空间布局中讲分工、讲特色、讲优势,讲比较效益。据此,结合计量分析结果,本文提出 “双核、一群、四组”的空间结构图(图3)。双核是指以“长春和吉林”为核心,形成吉林省旅游业空间布局核心区,一群是指中部工业旅游群,由长春、吉林、四平、松原和梅河口组成,四组是指外围四大旅游组,第一组是白城–松原西部旅游组,第二组是四平-辽源西南部旅游组,第三组是通化-白山-长白山中南部旅游组,第四组是延吉-珲春-图们江中下游旅游组。

   

Fig.3   The space layout of "dual core, a group and four groups” of tourism Jilin Province

“核心–外围理论”揭示了通过核心区的辐射作用来带动整个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普遍原理。核心区是指在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一般来说包含以下特点:丰富的旅游资源和配套设施,接待能力强大,服务理念现代;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投资环境卓越;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知名旅游目的地而拥有不断增长的客源,聚集效应明显等。

通过计量分析可知,在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中,长春、吉林处于十分显著的核心区地位。长春是吉林省省会及东北三省交通网络的核心,吉林是历史文化名城且旅游景观独特,以及长春-吉林一体化建设速度的加快,使二者在经济基础、产业政策、交通条件、品牌效应等方面,相对于其他地区具有相对优势。因此,长春、吉林的周边县域以及吉林省其他市、州,应充分依托长—吉的核心区基础,利用二者的集散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带动自身旅游业发展。

发挥核心区的辐射作用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外围区与核心区的同类旅游资源的整合是避免恶性竞争,强化核心区辐射作用的重要体现。具体来说,长春、吉林可以在整合市区旅游资源的基础之上,开发长春和吉林下辖市县的旅游线路品牌。如在长春地区,发掘农安县的辽金历史遗迹资源,进而与伪满皇宫博物院、八大部遗址共同形成“长春市历史文化旅游线路”的相连环节。在吉林地区,发掘蛟河市的高丽古城遗迹资源,进而与龙潭山、北山、小白山共同形成“吉林市古代少数民族政权演化旅游线路”的相连环节。四平、白城、辽源、白山、通化、延吉等各地,应进一步改善从长春、吉林到本地的交通条件,同时深入发掘和宣传与长春、吉林存在紧密联系的旅游资源。如,把四平战役纪念馆、辽源伪满时期煤矿工人罹难遗址等,与长春东北抗联纪念馆合并为“吉林省红色旅游资源”的相连环节。总之,通过强化长、吉核心区的辐射作用,带动整个省域旅游业的发展。

3.2 明确区域旅游空间定位

在建构吉林省核心-外围旅游空间总体结构的基础上,还应当根据各个区域的旅游产业特色来明确旅游空间的定位,强化联动发展。一是建立中部工业旅游群。在吉林省中部,以长春-吉林的一体化为内核,以四平、松原、梅河口为外翼。目前以形成了已长春汽车博览会、长影世纪城、红嘴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工业旅游群。在未来发展中,应把汽车工业、化学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特色产业进一步转化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多样化的工业旅游区,强化中部工业旅游群经济效应。二是建立外围四大旅游组。外围第一组,白城-松原西部旅游组,该组应定位以生态旅游为主线,以生态体验、生态观光、生态科普教育、生态休闲度假为主要内容,形成生态休闲度假产业集聚区。第二组,四平-辽源中部旅游组,以历史文化为主题,以遗址遗迹游为载体,将该组定为吉林省文化旅游区,这一组是当前吉林省旅游业发展最为薄弱的地区,需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支持。第三组,通化-白山-长白山中南部旅游组,依托长白山品牌,以打造休闲度假旅游地为主攻方向,建立养生、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集聚区。第四组,延吉-珲春-图们江中下游旅游组,应以边境风情为主,挖掘民俗文化,重点开发民族文化体验游,打造高品质的民俗文化旅游区。

通过一群、四组旅游区的组合开发,建设有吉林省特色的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工业旅游和生态旅游,一方面有助于各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发挥各地旅游资源特色,避免区域间恶性竞争,实现吉林省旅游业空间布局的优化。

3.3 加快相对落后旅游地发展

吉林省各市州旅游发展已经过了起步阶段,到了发展、巩固阶段,虽然区域间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对差距逐渐缩小,但区域间发展差距仍较大,两极分化现象仍显著。其中四平、辽源、松原和白城等地旅游业水平相对较低,提高这些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对吉林省旅游业空间布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四平市旅游业发展,应充分发挥其特色旅游资源。一是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在果实成熟季节举办果实采摘活动,定期举办“叶赫满族民俗旅游节”,扩大叶赫旅游地区的知名度。二是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开展参观烈士纪念塔纪念碑等爱国主义活动。三是大力开展遗址遗迹游,打造“叶赫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旅游带”,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此外,应注重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的建设,满足旅游者需求。辽源市旅游业发展相对落后,居全省最末位,应利用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促进旅游业发展。按照“做优生态、做强休闲、做活乡村、做亮文化”的规划思路,全力打造辽河之源、休闲之乡的中国北方旅游重要的目的地。白城和松原等西部旅游地,应以保护性开发为主。区域内主要包括查干湖旅游线路和向海旅游线路。查干湖作为蒙古族的圣水湖,随着电视剧《圣水湖畔》的播映,以及每年查干湖冬季捕捞活动的宣传报道,松原的旅游经济发展持续升温。过多的游客超出了环境承载力,在未来旅游发展中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向海旅游地的湿地科考和观鸟旅游线路,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需重点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交通服务,提高生态度假旅游和户外运动游品质,成为中国北方“自然·健康”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综合经济区。

4 结论

本文对吉林省2002~2013年旅游业发展水平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并对旅游业空间布局优化提出了相关建议。文中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省内地区间旅游发展的总体变化趋势;并探究了各市州旅游业的空间分布性、旅游业发展水平及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吉林省旅游业“双核、一群、四组”的空间格局。最后,提出空间布局优化路径。具体研究结论如下:2002~2013年,吉林省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区域绝对差异持续扩大,标准差由2000年的20.420扩大到2013年207.415,而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区域相对差异有逐步收敛的趋势,变异系数由2000年的1.600缩小到2013年的1.264,除2003年、2006年和2012年以外,总体呈现波动式下降。由此可知,尽管旅游业发展的区域相对差异有所减少,但省内旅游业发展空间不均衡问题仍然突出。吉林省各地区旅游业发展空间差距较大,由集聚向分散方向发展。2002年,长春和吉林两地的旅游业收入之和约占全省旅游收入的80%。由于各市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的繁荣区范围逐渐扩大,尤其是延边和通化等地旅游业异军突起,逐渐打破由长吉两地垄断局面。旅游业空间格局正经历着由集聚到分散的演进过程。构造“双核、一群、四组”的吉林省旅游空间结构。以长春和吉林两市为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层,形成长春、吉林、四平、松原和梅河为主的中部工业旅游群,在外围打造白城-松原、四平-辽源、通化-白山-长白山和延吉-珲春-图们江四大旅游组。实现吉林省旅游业空间布局的优化,应强化核心区的辐射作用,长春和吉林等地要充分利用自身旅游业发展优势,开发旅游精品,提高全省旅游业总体水平,同时充分发挥长吉地区核心作用,带动其他地区旅游业发展;明确区域旅游空间定位,各地区必须因地制宜,开发具有本地特色旅游线路和产品,避免区域间同质化恶劣竞争;统筹区域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Walter Christaller.

Some considerations of tourism location in Europe; The peripheral regions under developed countries recreation areas

[J]. 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64,12(1):95-105.

URL      [本文引用: 1]     

[2] Dredge Dianne.

Destination place planning and design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 26(4):772-791.

https://doi.org/10.1016/S0160-7383(99)00007-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Planification et conception du lieu de destination. La gestion du lieu de destination exige une considération des questions de politique agraire et de développement. Malgré des avances considérables dans les processus méthodologiques, il n’existe pas encore de modèle conceptuel clair pour ces questions de destination. les modèles existants ont été développés surtout par des approches fragmentaires d’études de cas et n’ont pas de base conceptuelle suffisamment intégrée pour bein comprendre les caractéristiques spatiales des régions de destinations. Cet article essaie d’affiner la conceptualisation des éléments fondementaux des régions de destinations en b09tissant sur des modèles et concepts existants. Le modèle présenté ici est une construction systématique pour une plateforme commune des investigations sur les aspects normatifs et fonctionnels de la conception spatiale de destination.
[3] Gunn C A.

Tourism planning

[M].New York: TaylorFrancis,1988: 134-135.

[本文引用: 1]     

[4] Noam S, Kobi C.

Urban hotel development patterns in the face of political shifts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28(4):908-925.

https://doi.org/10.1016/S0160-7383(00)00083-9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h2 class="secHeading" id="section_abstract">Abstract</h2><p id="">This paper discusses changes i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ourism accommodation in Jerusalem in the past 150 years. This is done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urban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shifts during this period and in respect to various theoretical models relating to the location of hotels in urban areas. The time frame of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ronological periods according to the main geopolitical changes in the city: the end of the Ottoman period; the period of the British Mandate; the city divided between Israel and Jordan; and the city unified under Israeli sovereignty.</p><h2 class="secHeading" id="section_abstract">R&eacute;sum&eacute;</h2><p id="">Model&egrave;s de d&eacute;veloppement pour les h&ocirc;tels urbains face aux changements politiques. Cet article discute des changements dans la distribution spatiale des logements touristiques &agrave; J&eacute;rusalem entre les ann&eacute;es 1850&ndash;2000. On &eacute;tudie ces changements surtout dans les contextes du d&eacute;veloppement urbain et des retournements politiques de ces ann&eacute;es, en faisant mention des diff&eacute;rents mod&egrave;les th&eacute;oriques qui sont li&eacute;s &agrave; la distribution des h&ocirc;tels en zone urbaine. On a divis&eacute; le contexte temporel en quatre p&eacute;riodes chronologiques, suivant les principaux changements g&eacute;opolitiques de la ville: la fin de l'empire ottoman, la p&eacute;riode du mandat britannique, la division de la ville entre Isra&euml;l et le Jourdain et l'unification de la ville sous la souverainet&eacute; isra&eacute;lienne.</p>
[5] Mings R,

K McHugh.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travel to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2,30:38-46.

URL      [本文引用: 1]     

[6] Christaller W.

Some considerations of tourism location in Europe

[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1964,12(1):95-105.

[本文引用: 1]     

[7] Ann B, Lee B,Shafer C S.

Operationalizing sustainability in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an application of the 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 framework

[J].Tourism Management 2002,(23):1-15.

URL      [本文引用: 1]     

[8] 秦关民.

国内旅游现象空间分异研究进展与展望

[J]. 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 20(8):31-3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综述国内关于旅游现象的空间 分异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国内旅游地理学关于旅游现象空间分异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和旅游地、旅游客源市场和旅游流、旅游地本身 等旅游产业发展投入要素方面入手的,对于旅游发展的区域效果方面的研究显得有些不足。在与国外该领域研究进展进行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旅游发展和研 究的趋势,作者提倡国内旅游地理学应加强旅游影响空间分异研究。阐述了旅游影响空间分异研究的意义以及基本内容,希望藉此促进我国旅游地理学乃至旅游学研 究的进一步完善。

[Qin Guanmin.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for domestic tourism

.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1992, 20(8): 31-3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综述国内关于旅游现象的空间 分异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国内旅游地理学关于旅游现象空间分异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和旅游地、旅游客源市场和旅游流、旅游地本身 等旅游产业发展投入要素方面入手的,对于旅游发展的区域效果方面的研究显得有些不足。在与国外该领域研究进展进行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旅游发展和研 究的趋势,作者提倡国内旅游地理学应加强旅游影响空间分异研究。阐述了旅游影响空间分异研究的意义以及基本内容,希望藉此促进我国旅游地理学乃至旅游学研 究的进一步完善。
[9] 邵时雄,郭盛乔,韩书华.

黄淮海平原地貌结构特征及其演化

[J].地理学报,1989,44(3):314-322.

https://doi.org/10.11821/xb198903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对黄淮海平原地貌从地表到地下随时间变化进行了四维空间的研究,着重探讨了平原地貌结构和它的发育、演化规律,为本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Shao Shixiong, Guo Shengqiao, Han Shuhua.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landforms in Huanghuaihai Plain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1989,44(3): 314-322.]

https://doi.org/10.11821/xb198903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对黄淮海平原地貌从地表到地下随时间变化进行了四维空间的研究,着重探讨了平原地貌结构和它的发育、演化规律,为本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10] 林耿,李冬环.

广州与桂、湘、赣、闽四省区旅游合作战略研究

[J].人文地理,1999,14(Z1):49-5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景观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一市四省区旅游地系统的景观背景、合作条件及其可行性,提出合理构建系统的交通廊道和层次性开发其旅游资源,以启动旅游地系统协作的战略。

[Lin Geng, Li Donghuan.

Tourism cooperation strategy of Guangzhou and Gui, Xiang, Gan and Min provinces

. Human geography, 1999, 14(Z1) 49-5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景观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一市四省区旅游地系统的景观背景、合作条件及其可行性,提出合理构建系统的交通廊道和层次性开发其旅游资源,以启动旅游地系统协作的战略。
[11] 陆林.

皖南旅游区布局研究

[J].地理科学,1995,15(1):88-95.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对皖南旅游区的类型效应、集聚效应和强度效应等以及旅游区的通达性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区总体布局和区域旅游线路设计等.

[Lu Lin.

Study on the layout of Anhui tourism area

. Geography Science, 1995,15(1): 88-95.]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对皖南旅游区的类型效应、集聚效应和强度效应等以及旅游区的通达性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区总体布局和区域旅游线路设计等.
[12] 黄泰,张捷,解杼.

基于区域城市体系的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组织研究——以江苏为例

[J].人文地理, 2003,18(2):49-54.

URL      [本文引用: 1]     

[Huang Tai, Zhang Jie, Jie Zhu.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based on regional urban tourism regional system—Take Jiangsu Province as cases

. Human Geography,2003,18(2): 49-54.]

URL      [本文引用: 1]     

[13] 张捷,都金康,周寅康.

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

[J].地理学报,1999,54(4):357-364.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1999.04.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以游客距离衰减模式和多种距离累 计曲线揭示了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整体特征和空间距离分异特征.论文论证了九寨沟游客距离衰减曲线以Pareto 模型为最佳,并推算了不同市场范围及不同模式的距离衰减指数;通过多种距离累计曲线有效地揭示游客群入游行为及相关市场潜力等背景的空间结构特征.

[Zhang Jie, Du Jinkang,

Zhou Yinkang et al.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tourist market of natural sightseeing tourist market—a case study of Jiuzhaigou and the scenic area

. Journal of Geography, 1999,54(4): 357-364.]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1999.04.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以游客距离衰减模式和多种距离累 计曲线揭示了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整体特征和空间距离分异特征.论文论证了九寨沟游客距离衰减曲线以Pareto 模型为最佳,并推算了不同市场范围及不同模式的距离衰减指数;通过多种距离累计曲线有效地揭示游客群入游行为及相关市场潜力等背景的空间结构特征.
[14] 钟士恩,张捷,韩国圣.

旅游流空间模式基本理论:问题分析及其展望

[J].人文地理,2010,25(2):31-36.

URL      摘要

旅游流是旅游地理学的基本问 题,而旅游流空间模式的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则是旅游流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文献分析法,本文将旅游流空间模式基本理论梳理为圈层结构理论、核心 边缘理论、空间扩散理论。在此基础上,揭示其存在的若干问题,包括研究中存在的"区域视角"和"旅游者个体视角"混淆的认知问题、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 在区域视角下如何界定的问题、空间模式研究中广泛存在的"二元陷阱"问题、区域间旅游职能分化及其分化程度尚无科学分析的问题等。文末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 望,以期从理论意义上深化旅游流基本问题的建构。需指出的是,旅游流作为"非工作流"的一种,其"流现象"、"流空间"和"流效应"同样可适用于其它形式 的"流研究"。

[Zhong Shien, Zhang Jie,

Han Guosheng et al. Basic theory of tourism flow space model: problem analysis and its prospect

. Human Geography, 2010,25(2): 31-36.]

URL      摘要

旅游流是旅游地理学的基本问 题,而旅游流空间模式的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则是旅游流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文献分析法,本文将旅游流空间模式基本理论梳理为圈层结构理论、核心 边缘理论、空间扩散理论。在此基础上,揭示其存在的若干问题,包括研究中存在的"区域视角"和"旅游者个体视角"混淆的认知问题、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 在区域视角下如何界定的问题、空间模式研究中广泛存在的"二元陷阱"问题、区域间旅游职能分化及其分化程度尚无科学分析的问题等。文末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 望,以期从理论意义上深化旅游流基本问题的建构。需指出的是,旅游流作为"非工作流"的一种,其"流现象"、"流空间"和"流效应"同样可适用于其它形式 的"流研究"。
[15] 苏平,党宁,吴必虎.

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

[J].地理研究,2004, 23(3):403-410.

Magsci      摘要

<p>本文针对我国城市居民以城市周边为目的地近距离旅游日益增长的现象 ,以北京市行政区域内除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城区以外 14个区县中的 2 35处旅游地作为研究样本 ,按照地复合分类法根据旅游地的资源属性和旅游活动的性质将旅游地分为 9种类型 ,根据北京市情况可归并为 4类 ;运用空间结构、计量地理学理论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电话调查等技术手段 ,将四类 2 35处旅游地的大量数据分别进行了城市中心距离、回转半径法、空间分布曲线、空间离散指数等旅游计量地理研究 ,从而得出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的空间结构特征</p>

[Su Ping, Dang Ning, Wu Bihu.

Attraction categories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in 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Bejing case study

. Geographical Research,2004, 23(3): 403-410.]

Magsci      摘要

<p>本文针对我国城市居民以城市周边为目的地近距离旅游日益增长的现象 ,以北京市行政区域内除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城区以外 14个区县中的 2 35处旅游地作为研究样本 ,按照地复合分类法根据旅游地的资源属性和旅游活动的性质将旅游地分为 9种类型 ,根据北京市情况可归并为 4类 ;运用空间结构、计量地理学理论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电话调查等技术手段 ,将四类 2 35处旅游地的大量数据分别进行了城市中心距离、回转半径法、空间分布曲线、空间离散指数等旅游计量地理研究 ,从而得出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的空间结构特征</p>
[16] 崔大树,孙杨.

基于分形维数的湖州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J]. 地理科学,2011,31(3):337-34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小城市旅游业空间结构的优化 及其与更大空间范围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衔接,是目前非中心旅游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空间结构优化的难点。运用分形理论对湖州市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 优化进行研究,聚集维数的测算显示湖州景区系统的空间分布聚集性较强,关联维数的测算结果显示其具有多分形特征。据此,湖州市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的优化 主要为两个方面,即完善"两核心三组团"的旅游空间结构;加强"点—轴—面"交通体系建设,促进湖州接轨长三角地区旅游系统。

[Cui Dashu, Sun Yang.

Spat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Huzhou’ tourist attractions system based on the fractal dimension

. Geography Science, 2011, 31(3): 337-34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小城市旅游业空间结构的优化 及其与更大空间范围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衔接,是目前非中心旅游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空间结构优化的难点。运用分形理论对湖州市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 优化进行研究,聚集维数的测算显示湖州景区系统的空间分布聚集性较强,关联维数的测算结果显示其具有多分形特征。据此,湖州市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的优化 主要为两个方面,即完善"两核心三组团"的旅游空间结构;加强"点—轴—面"交通体系建设,促进湖州接轨长三角地区旅游系统。
[17] 王铮,蒋轶红,王瑛,.

旅游域模型及其结合GIS的应用

[J].旅游学刊,2002,17(2):57-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02.02.01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在Wilson模型的基础上,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建立了旅游域模型,通过实例分析计算,给出了模型参数,进一步的,文章研究了模型与GIS技术的问题。我们以MapInfo为基本平台,利用它的二次开发语言MapBasic编程,通过对两个实例的研究,提出用旅游域模型分析旅游业发展问题

[Wang Zheng, Jiang Yihong,

Wang Ying et al. Tourism domain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with GIS

.Tourism Tribune, 2002,17(2):57-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02.02.01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在Wilson模型的基础上,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建立了旅游域模型,通过实例分析计算,给出了模型参数,进一步的,文章研究了模型与GIS技术的问题。我们以MapInfo为基本平台,利用它的二次开发语言MapBasic编程,通过对两个实例的研究,提出用旅游域模型分析旅游业发展问题
[18] 曹艺民,袁家冬.

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空间结构研究

[J]. 地理科学, 2004,24(6):764-7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4.06.02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旅游产业发展空间结构是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关键与核心.为了科学合理地综合开发旅游资源,建立和发展旅游产业,有必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系统理论,研究和分析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结构.这对于制定和实施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Cao Yimin, Yuan Jiadong.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Jilin province

. Geographic Science, 2004,24(6): 764-7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4.06.02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旅游产业发展空间结构是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关键与核心.为了科学合理地综合开发旅游资源,建立和发展旅游产业,有必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系统理论,研究和分析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结构.这对于制定和实施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19] 马中华,刘继斌.

吉林省旅游空间结构构建

[J].经济地理, 2008,28(1):163-16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分析了影响吉林省旅游空间结构 的旅游资源及其空间组织、旅游城镇及其载体功能、旅游通道及其线路支撑;构建了"五地、两带、四轴"旅游空间结构,其中,"五地"指长(春)吉(林)城市 人文旅游地系统、长白山旅游地系统、通(化)白(山)人文与森林生态旅游地系统、延边民俗文化与边境旅游地系统、西部草原湿地旅游地系统五个旅游地系 统,"两带"指哈大旅游发展带、东部旅游发展带两条旅游经济发展带,"四轴"指长通轴、长长轴、长白轴、长延轴四条旅游发展轴;提出做大做强长春—吉林旅 游区、全力塑造长白山旅游品牌、加快旅游城镇培育、建立快捷的旅游交通通道体系促进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措施。

[Ma Zhonghua, Liu Jibin.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in Jilin province

. Economic Geography,2008,28(1): 163-16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分析了影响吉林省旅游空间结构 的旅游资源及其空间组织、旅游城镇及其载体功能、旅游通道及其线路支撑;构建了"五地、两带、四轴"旅游空间结构,其中,"五地"指长(春)吉(林)城市 人文旅游地系统、长白山旅游地系统、通(化)白(山)人文与森林生态旅游地系统、延边民俗文化与边境旅游地系统、西部草原湿地旅游地系统五个旅游地系 统,"两带"指哈大旅游发展带、东部旅游发展带两条旅游经济发展带,"四轴"指长通轴、长长轴、长白轴、长延轴四条旅游发展轴;提出做大做强长春—吉林旅 游区、全力塑造长白山旅游品牌、加快旅游城镇培育、建立快捷的旅游交通通道体系促进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措施。
[20] 李乃伟,卫海燕,吴成基.

中国大陆国际旅游收入地区差异变化研究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6(2):58-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9793.2006.02.01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引进地区国际旅游收入与我国大陆平均值比率变化指数,借以判断1997—2002年我国大陆 国际旅游收入省区层次相对差异的变动情况。国际旅游收入地区间竞争结果表现为四大类型:正向差距扩大、正向差距缩小、反向差距扩大和反向差距缩小。在国际 旅游业发展水平上,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发展梯度是客观存在的。北京和上海两大创汇基地的地位相对下降。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四地区已成为推 动我国大陆国际旅游增长的热点地区,并且将国际旅游收入的重心拉向东南方向。此文可为我国大陆各地区国际旅游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市场开拓提供新的依据。

[Li Naiwei, Wei Haiyan.

Regional receipts difference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tourism

.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6,26(2): 58-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9793.2006.02.01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引进地区国际旅游收入与我国大陆平均值比率变化指数,借以判断1997—2002年我国大陆 国际旅游收入省区层次相对差异的变动情况。国际旅游收入地区间竞争结果表现为四大类型:正向差距扩大、正向差距缩小、反向差距扩大和反向差距缩小。在国际 旅游业发展水平上,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发展梯度是客观存在的。北京和上海两大创汇基地的地位相对下降。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四地区已成为推 动我国大陆国际旅游增长的热点地区,并且将国际旅游收入的重心拉向东南方向。此文可为我国大陆各地区国际旅游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市场开拓提供新的依据。
[21] 袁家冬,张娜.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吉林省新型城市化的响应

[J].世界地理研究,2005,14(2):64-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479.2005.02.0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21 世纪重要的区域开发战略,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吉林省如何抓住这个机遇,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质量,走出一条新型城市化之路,从而拉动区域经 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宏观背景下,客观分析了吉林省城市化的现状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指出吉林省新型城市化未来发展重点是加强长吉大都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完善城镇体系,构建“一群三组团”的城市体系格局,形成职 能分工明确、功能协调,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的城市群体。

[Yuan Jiadong, Zhang Na.

Revitalization of old industrial base in Northeast China and response of new urbanization in Jilin province

. World Geography Research, 2005,14(2):64-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479.2005.02.0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21 世纪重要的区域开发战略,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吉林省如何抓住这个机遇,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质量,走出一条新型城市化之路,从而拉动区域经 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宏观背景下,客观分析了吉林省城市化的现状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指出吉林省新型城市化未来发展重点是加强长吉大都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完善城镇体系,构建“一群三组团”的城市体系格局,形成职 能分工明确、功能协调,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的城市群体。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摘要[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1-2013.

[本文引用: 1]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Abstract.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3-2013.]

[本文引用: 1]     

[23] 吉林省统计局. 吉林统计年鉴 [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13.

[本文引用: 1]     

[Jilin Statistical Bureau. Jilin Statistical Yearbook.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3-2013.]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