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发模式 | 模式选择依据及发展基础 | 开发措施 | 红层荒漠 观光模式 | 红层荒漠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除了另类的红层荒漠本身之外,其附加的装点式建筑或构筑、周边完全不同的绿水青山、乡村田园等等,都是可以用以游赏的景观。 | 观光旅游的开发主要是选择合适的旅游线路和观赏照相点,搭建点缀性的设施等,便可组织旅游。如果适当策划粗犷的荒漠娱乐活动,则会增加旅游项目的趣味性。 | | 科教旅游模式 | 水土保持既是“红层荒漠”治理的手段,其过程与措施也可以作为科普、观赏的内容。利用发育典型的“红层荒漠”,打造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区,可以配合相关教育教学机构,开发面向青少年学生、科学爱好者的科普旅游。目前笔者的研究团队正在以南雄盆地为案例进行红层荒漠化问题研究,当地已建成水保站、水土流失监测场、地质遗迹保护区;为研究需要也建立了若干观测点和采样点,完成了一批样本实验。 | 可由科研团队、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商合作开发,共同建设科研基地、博物馆、恐龙与红层荒漠地质公园、综合治理与协调发展示范区等项目。这些项目均易于转化为科普旅游项目,开展红层地质、生态保育、土地改良、农业科技和环境保护教育,形成科普旅游基地。 | 生态农业示范 模式 | 以南方“红层荒漠”为本底,利用红层风化物和成土特性,寻找科学的治理手段,目前一些地方结合治理,开辟了梯田化的果园和油茶园,还可以种植花卉、瓜果、蔬菜等植物品种,发展生态农业。再通过配置相应的旅游设施,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打造出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园,为游客提供集观赏、体验、美食、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服务。 | 结合红层荒漠治理项目,开辟生态农业示范园,在形成新的农业产出的同时,以农业园为背景,开辟以农业观光和体验旅游、生态休闲养生和乡村度假为主题的旅游区,在传播红层荒漠治理和生态保护理念的同时,让旅游者享受休闲养生的乐趣。 | 红漠山水旅游 模式 | 南方“红层荒漠”地处华南湿润地区,江河湖泊等水域较多,红层荒漠的景观与江河湖泊结合,既是一种强烈的对比,又是两种不同景观的结合,可形成独特的红漠山水景观效应,有利于吸引游客。 | 可将低产出洼地做蓄水处理,或结合附近的山水资源,开辟成为红漠-碧水-绿树山水旅游区,参考宁夏沙湖的开发模式,发展休闲度假和观光娱乐旅游项目。 | 红漠乡村旅游 模式 | 红层荒漠区的乡村大多较为落后,刀耕火种、粗放垦荒的现象仍然存在,水土流失后再度抛荒的情况在荒漠边缘时有发生。但大多村庄古朴自然,民风淳朴友善,拥有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 | 引导农民退耕还林,或支持其使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进行土地治理,发展生态农业,并进行旅游服务培训,发展乡村旅游,推动脱贫致富,促进红层荒漠区的旅游发展。 | 摄影主题旅游 模式 | 南方红层荒漠近年来已经成为摄影发烧友、徒步驴友所钟情的地方,经常自发组织红层荒漠主题摄影活动。粤北、湘南、赣南的红层荒漠地区都有条件成为摄影主题活动的区域。 | 根据摄影爱好者的需求,策划与红层荒漠为主题的摄影与考察活动,加大在相关团体组织的宣传力度,提升红层荒漠旅游区的知名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