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阶段特征 | 起步阶段(1980~1994年) | 产业转型阶段(1995~2006年) | 社区转型阶段(2007~2014年) | | 发展概况 | 1980年户籍人口262人,人均收入134元,耕地21.933 hm2(人均0.083 hm2);1994年户籍人口283人,人均收入3 516元,耕地19.533 hm2(人均0.069 hm2) | 2006年户籍人口310人,外来人口约50人,人均收入9 390元,耕地14.067 hm2(人均0.045 hm2) | 2014年户籍人口381人,外来人口约260人,人均收入13 600元,耕地13.067 hm2(人均0.034 hm2) | | 参与主体 | 部分村民、旅游者 | 地方政府、农村社区、旅游者、少量外来资本 | 地方政府、农村社区、外来资本、旅游移民、旅游者 | | 作用方式 | 村民自发参与旅游 | 政府与社区精英引导下的产业转型 | 多元主体作用下的旅游社区转型 | | 产业结构 | 以农业为主,少量旅游业 | 向非农化转型;本地旅游小企业为主,少量外来小企业 | 非农化程度高;本地旅游小企业与外来旅游小企业并重 | | 就业结构 | 劳动力以务农或外出打工为主,人均收入低 | 劳动力大量向旅游业转移,少量务农;以旅游收入为主,人均收入提高 | 全民参与旅游业;非农收入为主,人均收入高 | | 生活方式 | 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与游客互动开始 | 与游客频繁互动,逐步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 | 多元人口频繁互动,生活方式城市化程度高 | | 社区景观 | 基本为本村人口;农业用地为主;公共基础设施缺乏;民居为单层泥砖瓦房;农村景观保留完整 | 本村人为主,少量外来人口;旅游设施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农用地混杂,耕地减少;公共设施由政府配套建设;新村与老村并存,新村为2~3层产居一体式景观洋房;旅游商业街初建 | 本村人为主,大量外来人口;土地统一规划,旅游用地、建设用地、农用地和谐共存;公共设施配套完善;老村统一新建2~3层景观洋房,产居逐步分离;商业街成型;城镇化旅游社区景观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