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2017 , 37 (11): 1728-1735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7.11.015

Orginal Article

安徽省人口年龄结构特征及其社会经济影响研究

汪静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商贸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ge Structure of Anhui Population and Its Socio-economic Impacts

Wang Jing

Finance Economic Commerce and Trade Department, An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efei 230011, Anhui, China

中图分类号:  C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7)11-1728-08

收稿日期: 2016-12-29

修回日期:  2017-04-15

网络出版日期:  2017-11-20

版权声明:  2017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汪静(1968-),女,安徽潜山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旅游经济的教学与研究。E-mail: wangjing55568@126.com

展开

摘要

根据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数据资料,采用对比分析、聚类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1953~2015年安徽省人口年龄结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从时间上看,安徽省人口年龄结构不断演变,少儿人口数量从不断增加转变为不断减少,劳动适龄人口比重比较稳定,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总抚养系数和少年儿童抚养系数大幅度下降,老年抚养系数上升;从空间上看,人口年龄结构存在较大地区差异。安徽省人口年龄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 人口老年化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家庭规模小型化,并对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卫生的挑战;② 少儿人口的不断减少影响教育资源的配置;③ 人口年龄结构的区域差异进一步加剧了安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为了尽可能地减缓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对安徽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建议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机遇期,加快经济发展,不断促进社会进步;二是要加强引导,因地施策;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力争全覆盖,尽量减小城乡差距;四是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探索建立满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种方式需求的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关键词: 人口年龄结构 ; 人口老龄化 ; 社会经济影响 ; 安徽省

Abstract

Anhui is a province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Its age structure has an important impetus to the speed, type and trend of population development, thus affect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population census and sample surve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in Anhui Province from 1953 to 2015 by contrastive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From the temporal point of view, the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here has been evolving. The number of children decrease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past. The proportion of working-age population is relatively stable.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is worsening. The total dependency coefficient and the children dependency coefficient have decreased to a large degree while the dependency coefficient of the elderly has increased. From the spatial point of view, the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varies in regions. The impacts of the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of Anhui Province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aging of population leads to the slowdown of labor productivity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miniaturization of family size, and the challenge of social security and health care. Second, the decreasing population of children affects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Finally, The regional disparity of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further aggravates the imbalance of Anhui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demographic age structure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nhui Province, we propos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First, the opportunity of “population dividend” period needs to be made full use of to acceler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social progress. Second, policies, under the guidance, are to be adopted according to regional differences. Third,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needs to be improved so that its coverage can be expanded to the fullest and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this aspect can be minimized. Fourth, the pension industry is to be vigorously developed and a socialized pension service system led by the government, supported by policies, participated by the society and operated in the market can be established to meet the various needs of pension at home, in communities, or in institutions.

Keywords: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 aging population ; socio-economic impacts ; Anhui Province

0

PDF (501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汪静. 安徽省人口年龄结构特征及其社会经济影响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11): 1728-1735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7.11.015

Wang J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ge Structure of Anhui Population and Its Socio-economic Impacts[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 37(11): 1728-1735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7.11.015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又称为人口年龄构成。人口年龄结构是人口多年自然增长和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它反映了不同区域流动人口的规模、流向、就业机会差异、发展程度的高低[1]。人口的年龄构成不仅对人口本身的再生产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2]。西方发达国家较早地经历人口转变过程,所以对于人口年龄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最早始于国外[3~5],中国学者[6~12]继而研究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消费结构、出口商品结构、储蓄率、技术进步、旅游消费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此外,一些学者以省域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多地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了研究[13~17],但是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影响的比较少见。

安徽是一个人口大省,2015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 143.6万人,比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增加3 109.6万人,年均增加50.2万人,年均增长1.14%。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 11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21%;15~64岁人口为4 304.2万人,占总人口的70.06%,其中16~59岁人口为3 892万人,占总人口的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1 062.2万人,占总人口的17.2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720.6万人,占总人口的11.73%。与1953年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17.3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8.02个百分点。安徽省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60多年里,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同时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显著特点是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高,大量的劳动年龄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收获人口红利的条件。但是人口的年龄结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当前安徽省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已经经历了年轻型、成年型,迈入老年型阶段,老龄化的程度越来越深,因此如何充分认识安徽人口年龄结构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安徽省人口年龄结构特征分析

1.1 安徽省人口年龄结构时间特征分析

根据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数据资料[18],安徽省各年人口年龄结构状况如表1所示。

表1   1953~2015年安徽省人口年龄结构状况

Table 1   The age structure of Anhui Population in 1953-2015

年份总人口
(万人)
0~14岁人口
比重(%)
15~64岁人口
比重(%)
65岁以上人口
比重(%)
老少比
(%)
年龄中位数
(岁)
少儿抚养
系数(%)
老年抚养
系数(%)
总抚养系数
(%)
1953303436.0661.233.7110.2923.0459.876.1666.03
1964312438.4259.232.356.1220.9864.893.9768.86
1982496736.1559.774.0811.3024.0260.486.8367.31
1990561828.3966.125.3919.0424.0242.898.1651.05
1991573728.2365.835.9421.0524.8242.889.0351.92
1992579427.9665.956.0921.7825.1642.409.2451.64
1993582526.5667.126.3223.8025.2839.579.2448.99
1994588926.6067.006.4024.0625.3939.709.5549.25
1995592327.3365.946.7324.6126.3841.4510.2051.65
1996595726.6366.876.5024.4127.9539.829.7249.54
1997599226.0467.256.7125.7728.3538.729.9848.70
1998601624.9567.007.0228.1429.5236.6710.3246.99
1999605124.6068.017.3830.0030.6336.1710.8547.02
2000609325.5265.947.4529.7930.3838.1011.3549.45
2001612825.4766.398.1432.5731.0837.1012.0949.19
2002614424.3666.878.5034.8932.2236.2812.6548.93
2003616323.4367.399.1939.2233.4634.7713.6348.40
2004622822.8267.259.3040.7534.1633.6313.6947.32
2005612023.0766.8410.0943.6934.3234.5115.0849.59
2006611021.4868.0310.1647.3035.0431.4214.8646.28
2007611820.4168.8710.7252.5235.8629.6415.5745.20
2008613519.8168.0211.1556.2836.2528.7016.1544.85
2009613219.4069.1711.4358.9237.7928.0516.5244.57
2010595717.7771.8010.4357.5736.3624.6814.2138.89
2011596818.5970.0011.4161.3638.8326.5616.3042.86
2012598818.3569.5712.0865.8339.7926.3717.3643.73
2013603018.5169.5212.2466.1540.1226.7217.6844.40
2014608318.6869.6111.7162.7239.4026.8316.8343.66
2015614318.7469.5311.7362.5940.0626.9516.8743.82

数据来源:1953、1964、1982、1990、2000、2010年数据为人口普查数据,其他年份为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来源于参考文献[18]。1.1.1 人口年龄结构不断演变

新窗口打开

表1可以看出,1953~1982年安徽省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为年轻型,这期间少儿人口比重超过36%,接近40%,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4%以内,老少比小于15%,年龄中位数处于20~24岁之间。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深入,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人口死亡率相对稳定在较低水平,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减缓,人口年龄构成开始变化,0~14岁少年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迅速上升,1983~1997年安徽省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为成年型,少儿人口比重30 %左右,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介于4%~7%之间,老少比波动在19%~30%之间,年龄中位数21~26岁之间。1998年以来安徽省人口进入老龄化时代,少儿人口比重由1998年24.95 %锐降到2015年18.74%,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由1998年7.02%持续攀升到11.73%,老少比由1998年28.14%猛升到2015年的62.59%,年龄中位数介于30~40岁之间。

1.1.2 少儿人口比重下降很快

1953~1982年安徽省的少儿人口比重变化不大,从1953年的36.06%缓慢上升到1982年36.15%,而自1982年强化了计划生育政策,出生人口减少,并开始逐年下降,到第四次人口普查的1990年安徽省少儿人口比重下降到28.39%,进而下降到2015年的18.74%,下降了将近一半。从绝对数量来看,1953年安徽省少儿人口为1 094.06万,1990年增加到1 594.95万,而到2015年则下降为1 151.20万,数量从不断增加转变为不断减少(图1)。少儿人口的不断减少不仅对安徽省未来的人口再生产、劳动力供给等有较大影响,也会对各项青少年社会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教育发展规划带来现实的影响。

图1   1953~2015年安徽省少儿人口状况

Fig. 1   Situation of children in Anhui Province from 1953 to 2015

1.1.3 劳动适龄人口比重比较稳定

根据1953、1964、1982、1990、2000、2010年6次人口普查数据,安徽省的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 61.23%、59.23%、59.77%、66.12%、65.94%、71.80%,特别是2006年以来介于68%~72%之间,绝对数量维持在4 000万左右。波动不大,比较稳定,并且稳中有升。一方面,劳动适龄数量的稳步增长,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推手,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另一方面,较高的劳动人口比例,也为拉动购房需求和储蓄积累提供了强大动力。

1.1.4 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安徽省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从1953年“一普”的112.56万人上升到2010年“六普”的621.32万人,老年人口比重从1953年的3.71%上升到10.43%,老少比从1953年的10.29%上升到57.57%,2015年更是达到720.57万、11.73%和62.59%。1998年安徽老年人口数为422.32万人、老年人口系数为7.02%、老少比为28.14%,此后安徽老年人口数不断增长,老年人口系数一直高于7%,老少比不断攀升。根据国际上公认的7%的标准,安徽省从1998年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图2)。

图2   1953~2015年安徽省老年人口状况

Fig.2   Situation of the elderly in Anhui Province from 1953 to 2015

1.1.5 抚养系数波动较大

抚养系数是指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所抚养的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1953年安徽省少儿人口抚养系数为59.87%,老年人口抚养系数为6.16%,总抚养系数为66.03%。由于少儿年龄组人口的减少、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的增口,使得总抚养系数和少年儿童抚养系数大幅度下降、老年抚养系数上升。1990年少儿人口抚养系数下降为42.89%,老年人口抚养系数上升为8.16%,总抚养系数下降为51.05%。2015年少儿人口抚养系数进一步下降为26.95%,老年人口抚养系数进一步上升为16.87%,总抚养系数下降为43.82%。

1.2 安徽省人口年龄结构空间特征分析

安徽作为人口大省,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以及历史基础等方面的原因,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有快有慢,因此人口年龄结构也存在较大地区差异。表2为安徽省1998年、2014年分地区年龄构成比较。

表2   1998~2014年安徽省各地市人口年龄结构状况 (%)

Table 2   The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of Each City in Anhui from 1998 to 2014 (%)

0~14岁
人口比重
15~64岁
人口比重
65岁及以上
人口比重
少儿人口
抚养比
老年人口
抚养比
1998年2014年1998年2014年1998年2014年1998年2014年1998年2014年
合肥24.8415.3667.9973.227.1711.4236.5320.9810.5415.60
淮北26.0516.9867.1472.696.8110.3438.8023.3610.1414.22
亳州26.5125.1566.1464.837.3510.0140.0838.8011.1115.44
宿州29.1321.4463.1766.147.7012.4246.1132.4112.1918.77
蚌埠26.7619.9465.6068.257.6411.8140.7929.2111.6517.30
淮南25.9717.6066.6370.447.4011.9638.9824.9911.1117.05
阜阳28.4826.3064.9362.966.5910.7343.8641.7810.1516.97
滁州25.0914.9267.3074.227.6110.8737.2820.1011.3114.64
六安24.2719.8169.2067.536.5312.6635.0729.349.4418.75
马鞍山21.6113.4671.7072.636.6913.9130.1418.549.3319.15
芜湖21.7513.4771.2275.147.0311.3930.5417.939.8715.15
宣城21.1713.8471.3671.787.4714.3829.6719.2810.4720.03
铜陵20.0714.6073.9472.975.9912.4327.1420.018.1017.04
池州22.4615.2370.6572.826.8911.9531.7920.919.7516.41
安庆25.3016.0868.4672.546.4211.3736.9622.179.3815.68
黄山21.5214.1470.6870.477.8015.3930.4520.0711.0421.84
巢湖25.1666.967.8837.5711.77

数据来源:1.参考文献[18];2.“–”为无数据项,2011年拆分地级巢湖市,安徽省省辖市由原来的17个演变为16个。

新窗口打开

表2可以看出安徽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地区差异较为明显,与经济的发展程度、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外流人口规模等有着密切的关联。2014年安徽省16个省辖市当中,生态环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黄山市人口老年化程度最高,达到15.39%,宣城次之,为14.38%,马鞍山是13.91%,位居第三。少儿人口比重最低的3个市分别为马鞍山13.46%、芜湖13.47%、宣城13.84%。黄山市老少比最高为118.84%,宣城为113.90%,马鞍山市为113.34%。人均GDP排名靠后的阜阳、亳州和宿州,少儿系数都非常高,分别是26.30%、25.15%、21.44%,老年化程度相对比较低,分别为10.73%、10.01%、12.42%,老少比分别为40.80% 、39.80%、57.93%。

从抚养比上看,经济越发达地区人口负担系数就越小。2014 年安徽省人均GDP排名前五位的是铜陵市、合肥市、马鞍山市、芜湖市和黄山市,其总抚养比分别为 37.05%、36.58%、37.69% 、33.08%和31.92%,位于全省最低水平;总抚养比最高的阜阳为58.75%、次高的亳州为54.24%、第三名的宿州为51.18%,这几个市都是安徽省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安徽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地区差异,采用SPSS22软件中的系统聚类方法对安徽省1998年17个地级市、2014年16个地级市人口年龄结构进行定量分析,选取15~64岁人口比重、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少儿人口抚养比、老年人口抚养比4个主要指标作为聚类指标构造样本矩阵,对测度样本之间的距离采用Ward方法,得到图3

图3   安徽省各地市人口年龄结构的聚类

Fig. 3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of each city in Anhui Province in 1998 and 2014

当取类间距为10时,1998年安徽省17个地市人口年龄结构可以分为3类地区(图3a)。第一类地区包括亳州、淮南、蚌埠、滁州、巢湖、宿州,除了淮南、蚌埠属于老工业化城市,其他均为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老工业化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也高。而亳州、滁州、巢湖、宿州几个地市青壮年劳动人口外出打工比较多,使得常住人口中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很大的改变,劳动人口比重下降,少儿人口比重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老龄化程度、少儿人口抚养比、老年人口抚养比高于其他地市。第三类地区包括宣城、黄山、芜湖、池州、马鞍山、铜陵,6个城市均位于皖江经济带和皖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其常住人口中有很多长期居住的流动人口,而且流动人口又以中青年人口为主,同时这些地市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也非常到位,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少儿人口比重和老年人口比重低,劳动人口比重高的特点,老龄化程度、少儿人口抚养比、老年人口抚养比低于其他地市。第二类地区包括六安、安庆、合肥、淮北、阜阳,人口年龄结构介于两者之间。

当取类间距为10时,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2014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人口年龄结构同样也可以分为3类地区(图3b)。第一类地区包括合肥、安庆、滁州、芜湖、淮北、铜陵、池州7个市,这类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位于全省前列,劳动人口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第二类地区包括马鞍山、宣城、黄山3个市,劳动人口比重与第一类地区相差不大,但是少儿人口比重全省最低,老龄化程度全省最高;第三类地区包括亳州、阜阳、宿州、六安、蚌埠、淮南6个市,亳州、阜阳、宿州、六安4个市社会经济水平位于全省最低水平,蚌埠、淮南等老工业城市发展乏力,劳动人口流失多,再加上人口出生率水平高于其他地市,少儿人口比重及少儿人口抚养比全省最高,老龄化程度高于第一类地区,而低于第二类地区。

2 安徽省人口年龄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显示,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安徽省作为中国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却迎来了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将会从多个方面影响到安徽省及其全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力[19]。随着安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虽然目前安徽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安徽省面对的依旧是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安徽省已经提前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推高了劳动力成本,同时老龄人口增长加快必将会引起劳动力数量的不足,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必然会影响到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使经济的发展速度减缓,甚至阻碍经济的发展。其次是人口老龄化对家庭的影响,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1998年安徽省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83人,2014年家庭户规模下降到3.07人,现代家庭主流已发展为“两口、三口之家”,这将会对现代家庭式养老提出巨大的挑战。家庭规模的变小,青壮年将要承担供养双方的父母以及抚养子女的重担,无疑会给子女造成巨大的压力。同时在家庭教育方面,可能会因为老人过分溺爱孙辈,与子女产生分歧与矛盾。在价值观念上,老人与子女之间会有不同,这也会在家庭中凸显出来,进而影响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代际矛盾,加剧家庭危机。第三,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卫生的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安徽省老年人口总量越来越大,要求政府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让全身老年人共享社会文明成果。同时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这就对安徽省的医疗卫生事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就目前而言,安徽省虽然加大了对医疗经费的投入以及社会养老保障支出,但是这同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相比显然还不够,这要求政府不断有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改善医疗环境,提高医疗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满足全省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20]

2.2 少儿人口的不断减少影响教育资源的配置

与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相对应的是安徽少儿人口的不断减少,少儿人口不断减少对教育资源配置影响大。2000年安徽共有小学24 281所,在校生人数为6 442 406人,其中乡村小学21 824所,在校生人数为5 187 897人;普通中学

3 767所,在校生3 583 191人,其中乡村中学2 869所,在校生人数为2 565 623人。2014年则分别为小学10 547所、在校生人数为41 51 398人,其中乡村中学7 351所,在校生人数为1 641 637人;普通中学3 599所、在校生人数为3 125 420人,其中乡村中学1 414所,在校生人数为477 084人。2000~2014年小学数量下降了1/2以上、在校生人数减少了1/3以上,普通中学数量减少了4.7%,在校生人数减少了14.6%,乡村中小学数量和在校生规模下降得更加剧烈。

2.3 人口年龄结构区域差异加剧安徽区域不平衡发展

安徽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北轻南老”的区域差异特征,尽管安徽各地市都进入了老龄化阶段,但是皖北和皖西地区的亳州、阜阳、宿州、六安、蚌埠、淮南少儿人口比重高,老少比低,人口年龄构成相对比较年轻;皖南和皖中地区的合肥、安庆、滁州、芜湖、淮北、铜陵、池州、马鞍山、宣城、黄山少儿人口比重高低,老少比高,人口年龄构成比较老。从人口负担看,也是皖北地区大大重于皖南、皖中地区,安徽2014年总抚养比由高到低依次是阜阳58.75%、亳州54.24%、宿州51.18%、六安48.09%、蚌埠46.51%、淮南42.04%、宣城39.31%、安庆37.85%、马鞍山37.69%、淮北37.58%、池州37.32%、铜陵37.05%、合肥36.58%、滁州34.74%、芜湖33.08%、黄山31.92%。皖北地区人口多,亳州、阜阳、宿州、六安4市2014年的常住人口就达到2 403万,占全省常住人口的39.50%;4市的户籍人口为3 048.6万,占全省户籍总人口的43.95%。人口年龄结构轻,少儿人口的不断增长,对教育、就业、住房、婚姻等产生很大需求,人口总抚养比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安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皖北、皖西落后于皖南、皖中的区域差异格局将较长时间存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从时间上来看,1953~1982年安徽省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为年轻型,1983~1997年安徽省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为成年型,1998年以来安徽省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2) 从空间上来看,安徽省人口年龄结构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性,表现为“北轻南老”。2014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人口年龄结构可以分为3类地区,第一类地区包括合肥、安庆、滁州、芜湖、淮北、铜陵、池州7个市,这类地区劳动人口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第二类地区包括马鞍山、宣城、黄山3个市,劳动人口比重与第一类地区相差不大,但是少儿人口比重全省最低,老龄化程度全省最高;第三类地区包括亳州、阜阳、宿州、六安、蚌埠、淮南6个市,劳动人口流失多,少儿人口比重及少儿人口抚养比全省最高,老龄化程度高于第一类地区,而低于第二类地区。

3) 安徽省人口老龄化、少儿人口的减少、人口年龄结构空间差异从养老保障、教育资源布局、劳动力供给、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性等方面对安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3.2 建议

一是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机遇期,加快经济发展,不断促进社会进步。无论是面对人口老龄化,还是人口年龄结构的空间差异,都需要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来解决。就目前而言,安徽省正处于“人口红利”时期,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不算太高,社会总负担系数较低,人口劳动力还比较丰富,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效益,不断促进社会进步,不断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才能为应对人口问题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

二是要加强引导,因地施策。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2013年以来中国接连实施“单独二孩”、“全面二孩”政策,针对安徽人口年龄结构的空间差异,皖北地区在落实政策的前提下,严控计划外生育,尽量少生育;积极引导鼓励皖南、皖中地区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安徽省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属于典型的 “未富先老”,首先努力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力争全覆盖,尽量减小城乡差距;其次,要发挥政府在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管理、监督等环节的基础性作用,确保养老保险制度落到实处,从而使养老保险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再次,要从现有的现收现付制度下逐步过度到基金积累制的体制下(养老保险的市场化),要借助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如进一步发展企业年金计划以及奖励个人养老储蓄[21]

四是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探索建立满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种方式需求的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在养老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作用,政府保障基本养老服务,市场和社会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分类推进养老机构的发展。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杨延哲, 杨文新, 李世杰, .

河南省人口年龄结构的空间差异及影响

[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30(6): 146-1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11.06.03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人口年龄结构是人口多年自然增长和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其空间意义在于它反映了不同区域流动人口的规模、流向、就业机会差异、发展程度的高低。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针对目前河南省城乡和区域人口年龄结构的差异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河南省城乡和区域人口年龄结构差异都有扩大的趋势,乡村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区域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要高于中心城市,形成了局部的人口高赡养负担区和人口红利区。而如何有效地利用这种局部空间的人口红利强化期,同时尽量减少高赡养负担空间范围、降低负担强度,是未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Yang Yanzhe, Yang Wenxin, Li Shijie et al.

Spatial Difference and Impact of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in Henan Province.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1, 30(6): 146-1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11.06.03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人口年龄结构是人口多年自然增长和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其空间意义在于它反映了不同区域流动人口的规模、流向、就业机会差异、发展程度的高低。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针对目前河南省城乡和区域人口年龄结构的差异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河南省城乡和区域人口年龄结构差异都有扩大的趋势,乡村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区域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要高于中心城市,形成了局部的人口高赡养负担区和人口红利区。而如何有效地利用这种局部空间的人口红利强化期,同时尽量减少高赡养负担空间范围、降低负担强度,是未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 崔功豪, 魏清泉, 陈宗兴, .区域分析与规划[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本文引用: 1]     

[Cui Gonghao, Wei Qingquan, Chen Zongxing et al. Regional Analysis and Planning.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999.]

[本文引用: 1]     

[3] Williamson Jeffrey.

Growth, Distribution and Demography: Some Lessons from History

[R/OL].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Working Paper, 1997: 44-62..

URL      [本文引用: 1]     

[4] Wakabayashi M, Mac Kellar L.

Demographic Trends and Household Saving in China [R].

Schlossplatz: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 1999: 1-16.

[5] Loayza N, Schmidt-Hebbel K, Serven L.

What Drives Saving Across the World?

[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0, 82(1): 165-181.

https://doi.org/10.1596/1813-9450-230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e authors investigate the policy and non-policy factors behind saving disparities, using a large panel data set and an encompassing approach including several relevant determinants of private saving. They extend the literature in several dimensions, by: 1) Using the largest data set on aggregate saving assembled to date. 2) Using panel instrumental variable techniques to correct for endogeneity and heterogeneity. 3) Performing robustness checks on changes in estimation procedures, data samples, and model specification. Their main empirical findings: a) Private saving rates show considerable inertia (are highly serially correlated even after controlling for other relevant factors). b) Private sector rates rise with the level and growth rate of real per capita income. So policies that spur development are in indirect but effective way to raise private saving rates. c) Predictions of the life-cycle hypothesis are supported in that dependency ratios generally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private saving rates. d) The precautionary motive for saving is supported by the finding that inflation - conventionally taken as a summary measure of macroeconomic volatility -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private saving, holding other facts constant. e) Fiscal policy is a moderately effective tool for raising national saving. F) the direct effect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re largely detrimental to private saving rates. Greater availability of credit reduces the private saving rate; financial depth and higher real interest rates do not increase saving.
[6] 尹有.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2016:4.

[本文引用: 1]     

[Yin You.

A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Age Structure Change on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Changsha: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2016: 4.]

[本文引用: 1]     

[7] 吴海江,何凌霄,张忠根.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 31(2):3-19.

URL      摘要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扩大是中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因素众多,以往研究忽略了城乡人口年龄结构的差异。研究发现,理论分析上,城乡少儿和老年人口抚养系数比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呈负向作用;实证检验上,城乡少儿和老年人口抚养系数比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城乡老年人口抚养系数比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作用在理论与实证上出现不一致,主要源于现行体制下城乡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结果表明,在考虑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时,不应忽视城乡人口年龄结构差异的影响。

[Wu Haijiang, He Lingxiao, Zhang Zhonggen.

Effects of Demographic Age Structure on Urban-Rural Residents’ Comsumption Disparity in China.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14, 31(2): 3-19.]

URL      摘要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扩大是中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因素众多,以往研究忽略了城乡人口年龄结构的差异。研究发现,理论分析上,城乡少儿和老年人口抚养系数比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呈负向作用;实证检验上,城乡少儿和老年人口抚养系数比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城乡老年人口抚养系数比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作用在理论与实证上出现不一致,主要源于现行体制下城乡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结果表明,在考虑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时,不应忽视城乡人口年龄结构差异的影响。
[8] 张玉周.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J].统计与决策,2016,32(3):107-109.

https://doi.org/10.13546/j.cnki.tjyjc.2016.03.029      URL      摘要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表明:城乡居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消费结构均具有显著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影响大于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影响;少儿抚养比下降、老年抚养比上升,使得人们对基本消费的需求下降,对其他消费品需求不断上升.

[Zhang Yuzhou.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Change 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China.

Statistics & Decision, 2016, 32(3): 107-109.]

https://doi.org/10.13546/j.cnki.tjyjc.2016.03.029      URL      摘要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表明:城乡居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消费结构均具有显著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影响大于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影响;少儿抚养比下降、老年抚养比上升,使得人们对基本消费的需求下降,对其他消费品需求不断上升.
[9] 王秋红, 王聪, 张婵娟.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出口商品结构变动的灰色关联分析

[J].西北人口,2014,35(4):69-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0672.2014.04.014      URL      摘要

在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变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实证研究了人口年龄结构与出口商品结构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人口年龄结构与出口商品结构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关系,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势必影响我国未来出口商品结构。第二,我国未来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会处于下降的趋势,而老年人口比重将会上升。第三,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虽在不断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这势必影响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第四,汇率与出口商品结构之间的相关度并不高,这需要引起政府在制定相关外汇政策时的注意。

[Wang Qiuhong, Wang Cong,Zhang Chanjuan.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Between the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Changes and the Changes of the Structure of Export Commodities in China.

Northwest Population, 2014, 35(4): 69-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0672.2014.04.014      URL      摘要

在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变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实证研究了人口年龄结构与出口商品结构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人口年龄结构与出口商品结构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关系,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势必影响我国未来出口商品结构。第二,我国未来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会处于下降的趋势,而老年人口比重将会上升。第三,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虽在不断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这势必影响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第四,汇率与出口商品结构之间的相关度并不高,这需要引起政府在制定相关外汇政策时的注意。
[10] 王领, 张余.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储蓄率研究

[J].消费经济,2015,31(4):14-19.

[Wang Ling, Zhang Yu.

A Study on Age Structure and Saving Rate of Chinese Population.

Consumer Economics, 2015, 31(4): 14-19.]

[11] 邓明.

人口年龄结构与中国省际技术进步方向

[J].经济研究,2014, 65(3):130-143.

[Deng Ming.

Age Structure of Population and China’s Provincial Technical Progress Direction.

Economic Research, 2014, 65(3): 130-143.]

[12] 张丽峰.

我国人口结构对旅游消费的动态影响研究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3):193-198.

[本文引用: 1]     

[Zhang Lifeng.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Dynamic on the Tourism Consump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5, 29(3): 193-198.]

[本文引用: 1]     

[13] 刘那日苏.

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 1994-2011

[J]. 西北人口,2013,34(4):47-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0672.2013.03.0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以生命周期假说为理论基础,以居民消费率作为居民消费行为评价指标,建立分析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率关系的计量模型,对1994—2011年的甘肃省居民消费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甘肃省儿童抚养系数和老年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具有负影响,即儿童抚养系数和老年抚养系数的提高均降低居民消费率,因此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是目前居民消费率过低的原因。

[Liu Narisu.

On the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and Household Consumption in Gansu Province: 1994-2011.

Northwest population ,2013,34(4):47-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0672.2013.03.0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以生命周期假说为理论基础,以居民消费率作为居民消费行为评价指标,建立分析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率关系的计量模型,对1994—2011年的甘肃省居民消费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甘肃省儿童抚养系数和老年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具有负影响,即儿童抚养系数和老年抚养系数的提高均降低居民消费率,因此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是目前居民消费率过低的原因。
[14] 尉磊.

新疆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

. 乌鲁木齐: 新疆大学,2015.

[Wei Lei.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changes of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to economic growth in Xinjiang.

Urumqi: Xinjiang University,2015.]

[15] 刘越.

内蒙古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D]

. 呼和浩特: 内蒙古财经大学,2014.

[Liu Yue.

The Empirical Analysis about the Impact of Inner Mongolia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Changes to Economic Growth.

Hohhot: Inner Mongolia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2014.]

[16] 周聪.

湖南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

.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2016.

[Zhou Cong.

The Empirical Research about the Impact of Age Strcture of Population on Economic Growth in Hunan.

Changsha: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2016.]

[17] 刘铮. 人口理论教程[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5.

[本文引用: 1]     

[Liu Zheng.Textbook of Demographic Theory.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1985.]

[本文引用: 1]     

[18] 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 (1998~2015) [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015.

[本文引用: 1]     

[Anhui Province Bureau of Statistics. Anhui Statistical Yearbook (1998-2015).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1998-2015.]

[本文引用: 1]     

[19] 袁珍.

安徽省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J].蚌埠学院学报, 2013,2(2): 50-5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对人口红利的界定,结合人口红利期的判断标准对安徽省的人口红利的到来进行了分析,并实证分析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口红利对安徽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分析了安徽省经济目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劳动力的角度,提出了充分利用安徽省人口红利期,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Yuan Zhen.

Empirical Analysis on Population Dividend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nhui.

Journal of Bengbu College, 2013,2(2): 50-5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对人口红利的界定,结合人口红利期的判断标准对安徽省的人口红利的到来进行了分析,并实证分析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口红利对安徽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分析了安徽省经济目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劳动力的角度,提出了充分利用安徽省人口红利期,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20] 周桂兰.

安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D]

.合肥: 安徽大学, 2011: 45-46.

[本文引用: 1]     

[Zhou Guilan.

Impacts of Population Aging on Social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Hefei: Anhui University, 2011:45-46.]

[本文引用: 1]     

[21] 王付春, 周义明.

安徽省发展中面临的人口问题

[J].池州学院学报, 2014, 28(5): 42-45.

https://doi.org/10.13420/j.cnki.jczu.2014.05.0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的经济取 得较好的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主要人口问题和挑战:人口老龄化比重增加且速度逐渐加快;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人口素质相对较低且分布不合理;劳 动力年龄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就业压力增加,压迫经济发展。人口和发展是安徽省当前以及未来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采取综合措 施、正确引导才能解决人口主要问题,才能为振兴安徽经济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才能更好的促进安徽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Wang Fuchun, Zhou Yiming.

Population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hui.

Journal of Chizhou College, 2014, 28(5): 42-45.]

https://doi.org/10.13420/j.cnki.jczu.2014.05.0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的经济取 得较好的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主要人口问题和挑战:人口老龄化比重增加且速度逐渐加快;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人口素质相对较低且分布不合理;劳 动力年龄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就业压力增加,压迫经济发展。人口和发展是安徽省当前以及未来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采取综合措 施、正确引导才能解决人口主要问题,才能为振兴安徽经济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才能更好的促进安徽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