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 , 37 (4): 519-527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7.04.005

论文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长春城市功能空间耦合特征研究

孙博12, 程淑佳3, 于国政1, 王肇钧4

1.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2.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33
3.长春大学经济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4.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Functional Space in Changchun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Ecology

Sun Bo12, Cheng Shujia3, Yu Guozheng1, Wang Zhaojun4

1. 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Jilin, China
2. Northeast Asia Research Center, Academy of Jilin Social Science, Changchun 130033, Jilin, China
3. College of Economics, Changchu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 Jilin, China
4. College of Environment,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Jilin, China

中图分类号:  F12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7)04-0519-09

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王肇钧,讲师。E-mail:6145784@qq.com

收稿日期: 2016-11-3

修回日期:  2017-01-8

网络出版日期:  2017-04-25

版权声明:  2017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130)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孙博(1979-),男,吉林长春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城市发展研究。E-mail:29702927@qq.com

展开

摘要

基于1995年、2003年、2011年长春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和相关年份统计年鉴,结合ArcGIS10.2和Fragstats3.3技术平台,综合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从微观视角选取城市贫困空间、城市扩展新区以及城市单位社区对不同地域城市功能空间的耦合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贫困空间用地组合混乱无序,工业空间、居住空间与服务空间镶嵌分布,由此造成城市功能空间生产与生活功能的相互干扰;外部扩张的扩展模式导致城市扩展新区地域内城市功能空间的破碎化以及离散化程度不断加剧,并且工业空间在城市扩展新区内呈现出近域推进与广域扩散并存复杂化特征;城市单位社区用地类型不断趋于合理化,用地混合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功能空间不断优化重组,城市功能空间界限开始模糊化,城市单位社区不断向社会型社区转型。最后给出了长春城市功能空间优化调控对策,即完善城市工业用地分类标准、倡导城市功能有机融合与适度分散、合理引导传统工业外围扩散。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 ; 城市功能空间 ; 耦合 ; 长春市

Abstract

Based on the land utilization data and related statistical yearbooks of Changchun City in 1995, 2003, and 2011, combination of ArcGIS 10.2 and Fragstats 3.3 technology platform,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andscape ecology,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function space in the urban poor space, the new urban expansion area and the urban unit community from the micro-perspective.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l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urban space in the urban poor space has a disorder blended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haracter mosaic distribution of industrial space, residential space and service space has result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of urban functional space; 2) The external expansion mode leads to the city function space fragmentation and discrete degree increasing in the new urban expansion area, and the industrial space in the city new district presents the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of near field propulsion and wide area diffusion; 3) The land use type and the land mixed degree in the city unit community is rationalizing, reflecting that the city function space has been optimized and restructured, and the boundary of urban function space has begun to blur. The research above shows that the urban unit community is changing to the social community.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optimize the function space of Changchun City, that is to say, to improve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urban industrial land, to promot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and moderate the dispersion of urban functions, and to guide the diffusion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 urban function space ; coupling ; Changchun City

0

PDF (4372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孙博, 程淑佳, 于国政, 王肇钧.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长春城市功能空间耦合特征研究[J]. , 2017, 37(4): 519-527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7.04.005

Sun Bo, Cheng Shujia, Yu Guozheng, Wang Zhaojun.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Functional Space in Changchun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Ecology[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 37(4): 519-527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7.04.005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产业结构逐渐向知识化、生态化、整合化方向转变,为了响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行了相应的空间地域开发、空间结构调整以及城市职能转变,如开辟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硅谷”型卫星城镇以及生态宜居城市等。然而在产业结构响应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不和谐因素的产生,如城市功能的非同步迁移,新建开发区与卫星城镇职能过于单一所引发职住空间错位现象,大尺度功能分区过剩通勤频频出现,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加剧[1~3]。因此,如何协调大城市城市功能空间的关系对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与促进城市功能空间良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城市功能空间的互动共融关系研究已成为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经济学等重要研究领域。国外相关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勒·柯布西埃的城市功能分区理论以及芝加哥生态学派的三大城市空间模式。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州际高速公路的建设,大城市居住郊区化逐步凸显,居住与就业的分散化引发了内城的日益衰落,国外学者围绕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展开了相关研究。简·雅各布斯论述了生发城市多样性的4个必要条件,即功能混合、短小街道、老建筑、人口密度[4];芒福德提出了以田园城市为要义的区域规划思想,试图通过建立城乡之间有机联系实现城市混乱无序功能的重组与整合[5];阿隆索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的解释模型[6];Horner分析了就业与居住空间相互背离所引发的交通拥挤问题,并探索了实现职住平衡的基本路径[7]。总体而言,国外对于理论运用与方法选择均较为成熟,研究领域广泛深刻。与此相比国内学者主要关注产业集聚或升级演替引发的城市空间结构调整[8]、职住分离与空间错位现象[9~11]、工业空间演变[12]与功能空间扩展[13~15]、城市功能空间耦合[16,17]等方面。但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升级或产业集聚效应对城市空间结构塑造作用以及由于产业集聚、城市空间扩展所引发职住分离现象,并没有突出工业空间在城市功能空间中的主体地位,缺乏对城市功能空间的配套协作作用的研究以及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城市功能空间的耦合研究。

长春市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其地位、规模、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城市功能集散在全国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2014年长春市区人口规模365.9万人,建成区面积469.72 km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总量的45.22%[18],由此表明工业发展主导长春市经济命脉。同时在长春市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中国大城市发展共性问题,即人口增速滞后于建成区增速、城市近域刚性扩张、城市功能空间布局紊乱、土地粗放利用以及钟摆潮汐交通问题等[3,16],因此选择长春市为研究对象,对于全国大城市功能空间优化调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对长春市工业空间发展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判,同时从微观视角选取了3个典型地域对城市功能耦合状况进行了分析,文章最后提出了长春市城市功能空间的优化对策,希冀为长春市功能空间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1 长春市工业空间发展问题诊断

1.1 工业空间集聚模式转变刺激城市空间蔓延

长春市工业空间格局经历了由集聚规模扩张—离心扩散的发展过程。建国以来由于区位条件与资源禀赋,长春成为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城市,特别是“一五”、“二五”时期,“第一汽车制造厂”、客车厂、机车厂、柴油机厂、光学仪器和长春电影制片厂等多个国家重点工程落户长春,促进了长春工业快速发展。1951年编制《长春市初步城市轮廓规划》确定了城市东部、北部和西南部工业区的位置,推动城市周围工业空间迅速扩大,并且逐步形成了西部客车制造区、西南部汽车工业生产区、南部光电子产业区、东部拖拉机制造工业区以及北部制造业配套工业区的环状工业空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批准设立,长春市工业空间发展已经突破了环状空间的制约,开始向城市近郊边缘区快速扩展,先后形成了若干新型工业空间,并且工业空间热点主要集中于宽城区、汽车产业开发区与二道区,空间呈现“圆环”式结构[16]。随着“退二进三”战略的加快实施,核心区内部工业企业不断向外围地域迁移,促进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化重组,工业用地空间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改变了“圆环”式工业空间结构,同时新增了朝阳工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郊区等多个工业空间热点分布区。相关研究表明现阶段工业用地主要沿交通线向外填充式推进,工业用地扩展方式主要为轴带放射式[2,12],因此不受外在条件作用下,指状蔓延将是长春工业空间扩展的最终表现形式。

1.2 工业空间与城市功能空间错位现象凸显

首先工业空间与居住空间呈现背离发展现象。工业郊区化的快速推进,促使劳动力需求旺盛区域从人口聚居的中心城区向郊区转移,尤其是具有污染性高、技术含量低的传统制造业。但工厂搬迁并不意味着人口的空间转移,由于土地市场化改革、环境偏好等制度或个人原因,多数职工仍然居住在中心城区,由此产生工业与居住的空间错位现象[1]。住房商品化改革与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思想,致使就业中心附近居住中心数量与规模弱小,有限的住房供给量远不能满足就业人口的居住需求,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工业与居住空间错位发展的趋势。其次工业空间与服务空间呈现非协调发展现象。一方面与工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布局于城市三环以内,并呈现向净月高新技术开发区扩展的趋势,另一方面与职工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消费性服务业高度集中于一环以内,导致工厂职工日常购物需求仍集中于中心城区,尤其是服装、家用电器等相关商品,无疑将会进一步加剧工业空间与商业空间的不匹配性[14]

1.3 功能分区主导加剧工业空间失衡发展

城市功能分区追求工业空间、居住空间、服务空间的界线清晰以及城市空间的视觉秩序,被规划界奉为圭臬。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城市功能分区无疑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土地的价格机制,但不同功能组团严格限制与背离发展将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城市能源消耗与居民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不同功能组团之间相互交流联系需要大量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功能空间的不断扩展,不同功能组团之间距离逐步增大,交通设施建设对城市土地的需求随之增大,如2003~2014年长春市建成区道路广场用地增长1.7倍,而建成区面积增长1.3倍[19]。由此在功能分区主导下,工业空间的演变趋势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紧凑城市的发展目标相违背。同时功能分区制约下不同功能空间相互分离大大增加了居民出行距离,致使交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剧增,影响城市精明增长。

1.4 工业空间外扩发展不断蚕食开放空间

随着土地承租机制的不断发挥,工业企业不断向城市周边区域转移,工业郊区化速度与规模均不断增加。但城市边缘区工业集聚区主要是中心城区传统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向外搬迁与低层次新增工业聚集的结果,由此可见,城市外围工业企业仍以“大化工”、“大机械”、“大材料”为主,高能耗、高污染以及高排放的传统产业发展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干扰。另外由于开放空间公共性与无偿性,在利益驱使下,不同程度的开放空间成为工业空间不断蚕食的对象。伊通河附近以及净月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生态环境优越地区也集中分布了相当部分工业企业,开放空间用地比例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20]。并且经过相当时间的外扩发展,长春市工业用地已经突破了环状发展制约,呈现出空间连片分布的格局,开始沿着东北-西南两翼轴带延伸[2,12],工业空间发展对于开放空间的干扰将会进一步加深。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相关概念界定

城市贫困空间作为特殊类型的城市空间,该类空间的形成通常需要满足物质水平低下与社会精神意识匮乏等2个条件,一方面物质环境达不到基本安全的城市生活水平,主要体现在居住区位边缘化、住房质量低下、居住环境恶劣以及居住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另一方面居民社会地位低下,主要体现在政治地位边缘化、职业非正规化、社会成员流动性大以及归属感较差等方面。城市贫困空间既是城市衰败的结果,同时也是引起城市衰败的原因所在[21]

城市扩展新区主要指距母城较远、具有较为完善的城市功能与跨越式发展的地区,如中心城市外围卫星城市、批准设立的开发区、大型城市功能区以及综合新城等区域[22]。城市扩展新区的形成可以分解中心城市的生产与生活功能,引导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外迁步伐,满足城市功能扩展对于用地的需求,引导城市功能空间的优化重组。但需要注意的是,城市扩展新区应该注重完善城市功能,不应该将其作为单一的城市功能组团,注重新区与老城的有机联系。

城市单位社区作为建国以来中国城市社区普遍采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具有典型的政治特色。单位社区主要是在政治引导下有目的的聚集特定人群,非单位成员很难融入,具有强烈的封闭性与独立性[23]。城市单位社区的形成也是企业多元化功能代替城市社会功能的结果,表现在城市地域上则是俨然独立的小社会。

2.2 研究方法

引入景观指数分析方法研究微观地域城市功能空间的耦合情况,主要选取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指数(LPI)、周长—面积分维数(PAFRAC)、景观形状指数(LSI)、蔓延度指数(CONTAG)以及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等指标,具体计算公式如下[24]

PD=Nf/A(1)

LPI=Max(a1,a2,......,an)/A×100%(2)

lnA(t)=2PAFRAC×lnP(t)+C(3)

LSI=0.25EA(4)

CONTAG=[1+i=1mj=1nPijln(Pij)2ln(m)]×100%(5)

SHDI=-i=1nPilnPi(6)

式中,Nf为某景观斑块类型的斑块数目,Max(a1,a2,……,an)表示某类型景观斑块的最大面积,A为该景观类型面积,P表示某类型景观斑块周长,C为截距,E为景观中所有斑块边界总长度,mn均表示斑块类型总数,Pij为随机选择的两个相邻栅格细胞属于ij的概率,Pi代表i类型斑块所占比重。可用PD比较不同类型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及整个景观的破碎化状况,比值愈大破碎化程度愈高,景观的异质性程度愈强;利用LPI有助于确定在城市功能空间中起主导作用的功能空间类型,以及通过其值动态变化情况揭示出人类作用方式的强弱;利用PAFRAC值变化情况可以反映出某种类型景观空间扩张方式的变动情况,即PAFRAC值变大,说明该类型景观以外部扩展为主;PAFRAC值减小,说明该类型景观以内部填充为主;PAFRAC值不变,说明该类型景观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运用LSI可以定量测度城市功能空间整体聚合或离散情况或单个类型城市功能空间的空间离散程度;运用CONTAG指数描述景观里不同斑块类型的团聚程度或延展趋势;运用SHDI指数反映出城市内部各类型功能空间的整体镶嵌分布情况,以及城市功能空间的优势度情况等。

2.3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于1995年、2003年、2011年长春市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1:10万)。在ArcGIS 9.3中对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几何校正与配准,并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分别对3期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矢量化,获取3个时期城市用地信息。另外,根据相关研究成果[25~27],结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综合考虑城市景观特点,划分研究区功能空间景观类型如下:一是居住空间,主要指城市居住小区以及成片居民点等;二是工业空间,主要指各类工矿企业、仓储以及附属设施等;三是服务空间,主要指邮政电信、批发零售、旅馆住宿、餐饮娱乐、金融保险、商务服务、教育业、公共服务设施等(图1)。通过分析不同地块内城市功能空间分布情况反映不同发展区域城市功能的耦合特征。

图1   长春市功能空间演化

Fig.1   The evolution map of Changchun function spaces

长春市作为东北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其城市空间包含城市贫困空间、城市扩展新区以及城市单位社区等,对于本文研究而言,城市贫困空间主要选取铁北老工业区,城市扩展新区主要选取汽车产业开发区,城市单位社区主要选取“一汽”大众单位社区(图2),其选取依据是被城市道路完整分割的典型区域。铁北老工业区在计划经济时期非常繁荣,但进入转型期后大部分企业在市场化改革中衰落或倒闭,成为“东北现象”的典型区域;汽车产业开发区承载了长春市产业空间转移的主体区域,满足了产业发展对于用地需求,成为长春市城市扩展新区的典型区域;“一汽”大众单位社区则是计划经济时代典型产物,是企业办社会的典型代表区域。

图2   研究区域示意图

Fig.2   The study area

3 测度结果分析

3.1 城市贫困空间城市功能空间耦合特征

表1知,研究时限内居住空间PD、LSI、SHDI值不断上升,反映了居住空间破碎化程度不断加剧,并且CONTAG值不断下降,反映出城市贫困空间范围内居住空间集聚程度减弱,空间分布趋于离散化。PAFRAC呈现出“上升-下降”的变化过程,说明了居住用地扩张模式经历了1995~2003年外部扩张、2003~2011年内聚填充的演变过程。LPI值逐年降低,反映了人为因素对居住用地空间变化产生了相当程度干扰作用,可能由于棚户区改造导致了居住空间在城市贫困地域范围内发生了剧烈的演化过程。工业空间LSI、PAFRAC、SHDI值均逐年上升,而LPI、CONTAG值均不断下降,反映出城市贫困区域受到人为因素作用强烈,工业用地不断向周边区域扩张,由此导致了区域工业用地破碎性与离散程度增加,城市用地的异质性特征突出。服务空间PD值不断升高反映出服务空间离散化程度增加。LPI值经历了1995~2003年逐年下降与2003~2011年不断上升过程,而LSI、CONTAG与PAFRAC值均经历了1995~2003年不断上升,2008~2011年快速下降的过程,由此反映出服务空间呈现出整体扩散与局部集聚的变化特征。

表1   1995年,2003年和2011年长春城市贫困空间景观指数

Table 1   The landscape indices of Changchun poverty space in 1995, 2003 and 2011

年份 指标PDLPIPAFRACLSICONTAGSHDI
1995居住空间2.58381.1171.07720.15952.9480.600
工业空间4.38845.9611.06814.33551.9840.548
服务空间6.58649.1441.04715.94352.1540.498
2003居住空间10.10280.6411.07830.13652.9460.674
工业空间6.14443.7481.08820.94050.5290.560
服务空间13.92445.0521.09319.75254.3530.576
2011居住空间21.43880.4711.06737.75549.9420.699
工业空间9.94442.2461.08633.54648.4030.698
服务空间35.21157.6370.98519.24550.9250.562

新窗口打开

总体上,城市贫困空间用地组合杂乱无章,工业空间、居住空间与服务空间镶嵌分布,同时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之间并没有实现空间隔离,造成生产、生活的相互干扰。随着转型期单位制逐步解体,城市贫困区域正在经历住房筛选和居民杂化现象,高技能、高地位的职工逐渐搬离该区域,职住融合的空间布局模式被打破,在权衡通勤成本与另谋高就的机会成本下,高素质技工大量流失。

3.2 城市拓展新区城市功能空间耦合特征

表2知,研究时限内居住空间PD、LSI、SHDI值均经历了“上升-下降”的变化过程,说明城市扩展新区居住用地表现出离散程度加剧到集聚程度增加的变化过程。而PAFRAC值也呈现出“上升-下降”的演化过程,说明了城市扩展新区居住用地扩张模式为1995~2003年快速外部扩张、2003~2011年则为内聚填充。工业空间PD与SHDI值逐年上升,说明了工业用地空间分布破碎化与离散化特征趋于显著。工业空间PAFRAC值逐年升高反映出城市扩展新区内工业用地的扩展模式主要为外部扩张,工业用地的不断外迁也导致了工业用地的空间集聚程度趋于下降。研究区域PD、LPI、SHDI值逐年上升说明服务用地离散化与破碎化程度不断加深,主要由于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不断外迁引起了服务用地的外迁进程,由此导致了服务用地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趋于弱化。

表2   1995年,2003年和2011年长春城市扩展新区景观指数

Table 2   The landscape indices of Changchun extended area in 1995, 2003 and 2011

指标PDLPIPAFRACLSICONTAGSHDI
1995年居住空间4.42353.4141.04210.12443.3560.416
工业空间3.42770.8971.12513.54344.5630.458
服务空间5.14555.4421.0238.97438.9740.378
2003年居住空间9.79673.6741.14813.54242.7650.419
工业空间10.42181.7891.16710.68743.9760.502
服务空间7.57865.0521.04510.75240.2450.401
2011年居住空间8.75674.4711.10712.68944.6750.409
工业空间10.46782.1541.18714.87547.1540.542
服务空间13.79865.6371.08511.24541.1240.442

新窗口打开

综上所述,外部扩张主要是城市扩展新区的扩张模式,整体导致了城市功能空间的破碎化以及离散化程度不断加剧,并且城市扩展新区主要由于工业用地外扩发展直接促进了城市景观实体地域的空间蔓延,同时工业用地扩张规模与扩张强度均高于居住用地、服务用地,由此导致了工业空间在城市扩展新区内呈现出近域推进与广域扩散并存复杂化特征。需要注意的是,城市扩展新区不断蚕食外围开敞空间,一方面促进了工业空间的快速发展,可能导致形成功能单一、尺度较大的功能区,另一方面居住空间与服务空间的滞后发展可能导致城市扩展新区职住分离现象的凸显与加剧。

3.3 城市单位社区城市功能空间耦合特征

表3知,研究时限内城市单位社区居住空间PD、LSI、SHDI值均逐年上升,说明城市单位社区居住用地空间破碎化程度不断加深。LPI值远大于工业空间和服务空间反映了居住空间是城市单位社区主导空间类型。而PAFRAC值也呈现出“下降-上升”的演化过程反映出城市单位社区居住空间扩展模式呈现出由1995~2003年内聚填充演化为2003~2011年外部扩张。工业空间PD与LPI值不断下降反映出城市土地置换作用不断增强,工业用地不断被服务用地与居住用地所取代。并且PAFRAC值逐年上升说明工业空间不断向外围扩展,城市单位社区内部用地不断优化重组。服务空间PD与LPI值逐年上升说明服务空间在城市单位社区内部呈现出整体镶嵌分布与局部重点集聚特征。并且服务空间PAFRAC值不断下降反映出城市单位社区服务用地呈现内部填充的发展特征,同时也说明了服务空间发育程度相对滞后。

表3   1995年,2003年和2011年长春单位社区景观指数

Table 3   The landscape indices of Changchun unit community in 1995, 2003 and 2011

指标PDLPIPAFRACLSICONTAGSHDI
1995年居住空间3.34370.5521.1428.46545.6870.565
工业空间4.56240.6531.0157.14342.1460.687
服务空间5.57430.1341.1327.13444.1570.467
2003年居住空间5.68780.5671.09810.25443.5760.678
工业空间3.57431.7531.1078.17643.9760.642
服务空间7.57645.1741.1059.14542.2450.501
2011年居住空间8.69884.1451.10713.19841.3670.716
工业空间3.14225.4231.1577.43544.5410.571
服务空间9.57651.1741.0738.15440.4650.624

新窗口打开

总体而言,城市单位社区用地类型不断趋于合理化,用地混合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单位社区内部工业用地不断转化为居住用地与服务用地,城市功能开始得到优化重组。同时在相互混合作用下,城市功能不断趋于融合,城市功能空间界限开始模糊化,城市单位社区不断向社会型社区转型。

4 结论与建议

首先,对长春市工业空间发展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认为工业空间集聚模式转变刺激城市无序蔓延,工业空间与城市功能空间错位发展现象严重,功能分区主导下城市规划加剧了工业空间失衡发展以及工业空间外扩发展不断蚕食外围开放空间,长春市大尺度功能分区不断形成。

其次,从微观视角对长春城市功能空间耦合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贫困空间地域内用地组合杂乱无章,城市功能相互杂糅,势必造成城市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相互干扰;城市扩展新区作为城市生产空间的主要载体,外部扩张的发展模式直接导致了城市功能空间的破碎化以及离散化程度不断加剧,并且工业郊区化速度与规模均强于居住与服务郊区化的现实也导致了工业空间在城市扩展新区范围内呈现近域推进与广域扩散并存复杂化特征;城市单位社区用地类型不断趋于合理化,用地混合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功能空间开始得到优化重构,城市功能不断趋于融合,城市功能空间界限开始模糊化,城市单位社区不断向社会型社区转型。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 完善城市工业用地分类标准。现行城市工业用地分类方法虽然重点考虑了工业用地对环境外部性影响,将其分为一、二、三类工业用地,但忽视了工业用地分类的空间属性。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服务化转向,城市功能逐渐由集中走向分散,城市的物质生产形态也由大工厂、大企业演变为基于信息网络以中小企业为集聚形态的创新性以及服务类的都市型与生产型企业。此类工业适宜在中心城区灵活、分散布局,一方面便于实现都市型工业与各功能组团间的设施、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可避免工业用地在城内过度集中所引发职住分离问题,对缓解交通压力作用明显。

2) 倡导城市功能适度融合与有机分散。伴随着长春市实行的“退二进三”、“优二进三”产业调整政策,目前集聚于城市核心圈层、内部圈层的工业多为环保、科技含量较高的都市型工业,该类工业宜在建筑单体的尺度下采用竖向混合或时间维度的混合方式进行产业布局。而布局于城市辅助圈层与外圈层的工业企业多为地租支付能力较低、有一定的环境污染、用地需求量较高、流动资金相对较少的企业,因此宜以片区为尺度,采用横向混合方式或综合竖向与水平的混合方式进行工业、居住、服务业的相间布局。对于城市尺度而言,混合功能并不是彻底否定城市功能分区,而是基于既有的城市用地结构与空间布局,在不同的规模尺度上采用适宜的混合方式实现“大分区、小混合”的空间格局。

3) 合理引导传统工业外围扩散。级差地租的影响下最先出现转移的是地价支付能力较低的传统工业,城市边缘区成为传统产业集聚重点区域,由此需要完善距长春市中心城区30 km左右、人口规模都在5万人以上的综合型城镇,强化其生产与生活服务功能,使其能够有效支撑传统工业的持续发展[21]。同时完善长春中心城区与外围县市的快速道路建设,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采用“放射+环形”相结合的路网结构,建立1 h日常交通环形圈,加强中心城区与外围县市的交流与联系,促进各县城间产业的地域分工与配套协作。另外对外围县市提高投资力度,引导工业向外围县市扩展,促进外围县市成为工业发展的新地域载体,提升外围县城服务配套能力。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7] [Shen Qingxi, Li Chenggu, Zhou Guolei.

The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urban functional space of changchu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space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7): 882-88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长春市1995年、2003年、2011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和2011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Arc GIS为分析工具,在城市功能空间动态变化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春市工业空间与居住空间、服务空间、交通空间的耦合程度与耦合特征,探讨了工业空间与居住、服务、交通空间的耦合机制。研究发现,长春市功能空间分异日趋明显,工业空间向外快速转移,城市服务空间与居住空间转移严重滞后,形成了大尺度的城市功能分区格局,带来更加严重的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工业空间与交通空间整体表现为临近布局和协调共进的耦合特征,但"临近性"开始降低,城市用地开发的交通导向并不十分明显。
[18] 吉林省统计局.吉林统计年鉴(2015)[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5.

[本文引用: 1]     

[Jilin Provincial Bureau of Statistics. Jilin Statistical Yearbook(2015).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5.]

[本文引用: 1]     

[19] 长春市统计局.长春统计年鉴(2004-2015)[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5.

[本文引用: 1]     

[Changchun Municipal Bureau of Statistics. Changchun Statistical Yearbook(2004-2015).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4-2015.]

[本文引用: 1]     

[20] 德力格尔. 袁家冬,李媛媛.

1995年以来长春市开放空间时空演化特征与动力机制

[J]. 干旱区地理, 2016, 39(3): 630-63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依据1995年、2003年、2008年长春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和2014年长春市卫星影像图,借助于ArcGIS技术,综合运用空间重心法、扩展方式测定指数法以及缓冲区分析法,对长春市开放空间时空演化特征与动力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春市开放空间的扩展方向重点经历了"东南方向-东北方向-西北方向"空间变化过程,并且其在经历了较大的空间跃迁之后开始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开放空间整体空间布局得到优化。(2)长春市开放空间遵循"飞地式+填充式"扩展模式,但不同阶段扩展模式具有显著的特点。(3)局部集聚与整体扩散是长春市开放空间演变的总体特征,经过多年郊区化的发展,"单中心结构"有进一步向"多中心结构"演化的趋势。在以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文章认为自然条件、开发区的成立与快速发展、城市空间结构的单中心性、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以及土地制度的改革是长春市开放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

[De Ligeer.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open space in Changchun City

. Arid Land Geography, 2016, 39(3): 630-63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依据1995年、2003年、2008年长春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和2014年长春市卫星影像图,借助于ArcGIS技术,综合运用空间重心法、扩展方式测定指数法以及缓冲区分析法,对长春市开放空间时空演化特征与动力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春市开放空间的扩展方向重点经历了"东南方向-东北方向-西北方向"空间变化过程,并且其在经历了较大的空间跃迁之后开始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开放空间整体空间布局得到优化。(2)长春市开放空间遵循"飞地式+填充式"扩展模式,但不同阶段扩展模式具有显著的特点。(3)局部集聚与整体扩散是长春市开放空间演变的总体特征,经过多年郊区化的发展,"单中心结构"有进一步向"多中心结构"演化的趋势。在以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文章认为自然条件、开发区的成立与快速发展、城市空间结构的单中心性、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以及土地制度的改革是长春市开放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
[21] 佘高红.

从衰败到再生:城市社区衰退的理论思考

[J]. 城市规划, 2010, 34(11): 14-19.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 极化的加剧,城市贫困群体开始涌现,城市贫困空间逐步形成。为了加深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本文通过引入城市"社区衰退"这一概念,把城市贫困空间植入一个动 态的过程之中进行研究。首先,对城市社区衰退现象加以界定,指出社区衰退与贫困空间及城市再生之间的联系;进而,结合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揭示中国当前的 城市社区衰退的现状;最后,对国外有关社区衰退的理论成果展开评析和综合,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个城市社区衰退的解释模型,试图为开展中国的城市社区衰退 和城市再生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She Gaohong.

From recession to regeneration: Theoretic exploration of urban community decline

.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0, 34(11): 14-19.]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 极化的加剧,城市贫困群体开始涌现,城市贫困空间逐步形成。为了加深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本文通过引入城市"社区衰退"这一概念,把城市贫困空间植入一个动 态的过程之中进行研究。首先,对城市社区衰退现象加以界定,指出社区衰退与贫困空间及城市再生之间的联系;进而,结合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揭示中国当前的 城市社区衰退的现状;最后,对国外有关社区衰退的理论成果展开评析和综合,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个城市社区衰退的解释模型,试图为开展中国的城市社区衰退 和城市再生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2] 马书红, 周伟, 王元庆.

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的协调发展及其评价

[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8(3): 76-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565X.2010.03.0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针对当前中国普遍存在的城市快速扩展、新区建设以及越来越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从技术协调、效益协调、体制协调和功能协调4个方面分析了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并建立了相应的子系统内部和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和评价指标相对应,通过构造协调发展指数模型,探讨了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交通协调发展的分析评价.以西安一高陵间交通为例验证了文中提出的理论和方法,结果表明该系统处于初级协调阶段,但其协调发展趋势为增长型.
[1] 郭付友, 李诚固, 陈才, .

1990年以来长春市居住空间扩展特征与动力机制

[J]. 经济地理, 2014, 34(7): 75-81.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利用1995、2003、2008年长春市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2011年长春市卫星影像和相关年份统计年鉴,借助于ArcGIS软件和SPSS统计工具,运用多种计量方法,对1990年以来长春市居住空间扩展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扩展方式上,长春市居住空间总体以"飞地式+轴带式"扩展为主,但各个时期具有不同的扩展特点;2在扩展方向上,长春市居住空间整体经历了"西南、南、东南方向—西北偏北、南部—东北方向"的空间变化过程;3在演化特征上,长春市居住空间主要集中于城市核心区,但居住空间梯度推移趋势显著,郊区化特征显现。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构建了长春市居住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指标评价体系,认为其动力机制包括工业化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政府的调控作用、土地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规划作用。

[Guo Fuyou, Li Chenggu, Chen Cai et al.

The exten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mechanisms of residential space in Changchun since 1990

.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34(7): 75-81.]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利用1995、2003、2008年长春市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2011年长春市卫星影像和相关年份统计年鉴,借助于ArcGIS软件和SPSS统计工具,运用多种计量方法,对1990年以来长春市居住空间扩展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扩展方式上,长春市居住空间总体以"飞地式+轴带式"扩展为主,但各个时期具有不同的扩展特点;2在扩展方向上,长春市居住空间整体经历了"西南、南、东南方向—西北偏北、南部—东北方向"的空间变化过程;3在演化特征上,长春市居住空间主要集中于城市核心区,但居住空间梯度推移趋势显著,郊区化特征显现。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构建了长春市居住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指标评价体系,认为其动力机制包括工业化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政府的调控作用、土地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规划作用。
[22] [Ma Shuhong, Zhou Wei, Wang Yuanq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raffic between central city and new urban districts and corresponding evaluation

. 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0, 38(3): 76-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565X.2010.03.0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针对当前中国普遍存在的城市快速扩展、新区建设以及越来越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间交通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从技术协调、效益协调、体制协调和功能协调4个方面分析了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并建立了相应的子系统内部和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和评价指标相对应,通过构造协调发展指数模型,探讨了中心城市与城市新区交通协调发展的分析评价.以西安一高陵间交通为例验证了文中提出的理论和方法,结果表明该系统处于初级协调阶段,但其协调发展趋势为增长型.
[23] 塔娜, 柴彦威.

过滤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单位社区变化研究

[J]. 人文地理, 2010, 25(5): 6-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过滤是以高收入居民向外迁移为导向的一系列居住迁移和住房周转过程。居民是决定邻里地位的重要因素,是过滤过程的主体。邻里变化是过滤的结果,反映了居民属性的改变。本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基于在北京市海淀区燕东园社区的实地观察和访谈,从过滤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城市单位社区变化。研究发现,在单位制时期,过滤仅存在于单位内部,并受到单位的控制和影响。在转型期,西方意义上的过滤现象在中国城市中已经出现,过滤体现了家庭需求与可支付住房之间的匹配过程,但是,因单位而导致的过滤及其社区变化具有复杂性特征,对于区位较好的单位社区,搬入搬出的居民虽然处于不同的家庭生命周期,但往往都具有较高的收入,社区整体上表现出多方向过滤的特征。过滤的多方向性是分析单位社区变化和城市社会空间重构的重要视角。
[2] 郭付友, 陈才, 刘继生.

1990年以来长春市工业空间扩展的驱动力分析

[J]. 人文地理, 2014, 29(6): 88-94.

[本文引用: 2]     

[Guo Fuyou, Chen Cai, Liu Jisheng.

Research the exten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riving forces of industrial space in Changchun since 1990

. Human Geography, 2014, 29(6): 88-94.]

[本文引用: 2]     

[23] [Ta Na, Chai Yanwei.

The study on neighborhood change of staff-living community:A perspective of filtering theory

. Human Geography, 2010, 25(5): 6-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过滤是以高收入居民向外迁移为导向的一系列居住迁移和住房周转过程。居民是决定邻里地位的重要因素,是过滤过程的主体。邻里变化是过滤的结果,反映了居民属性的改变。本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基于在北京市海淀区燕东园社区的实地观察和访谈,从过滤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城市单位社区变化。研究发现,在单位制时期,过滤仅存在于单位内部,并受到单位的控制和影响。在转型期,西方意义上的过滤现象在中国城市中已经出现,过滤体现了家庭需求与可支付住房之间的匹配过程,但是,因单位而导致的过滤及其社区变化具有复杂性特征,对于区位较好的单位社区,搬入搬出的居民虽然处于不同的家庭生命周期,但往往都具有较高的收入,社区整体上表现出多方向过滤的特征。过滤的多方向性是分析单位社区变化和城市社会空间重构的重要视角。
[24] 齐杨, 邬建国, 李建龙, .

中国东西部中小城市景观格局及其驱动力

[J]. 生态学报, 2013, 33(1): 275-285.

https://doi.org/10.5846/stxb20111109169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小城市的数量及其所承载的城市人口迅速增加是当今和将来全球城市化的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因此,对中小城市的发展规律及其城市化带来的生态和环境影响的研究日趋重要。然而,迄今为止的大多数有关城市化的研究聚焦于大型城市。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和 新疆地区24个中小城市的景观格局分析,结合人口经济数据,探究这两个地区总体城市景观格局的变化,城市间景观格局变化的变异性,以及城市景观格局变化的 驱动力,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两地区间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86年至2000年15a间,长三角地区和新疆地区中小城市的总体景观格局变化基本相似, 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均不断上升,斑块形状更趋于不规则,景观多样性呈小幅增加;长三角地区中小城市间景观格局变异性下降,而新疆地区中小城市间景观格局变异 性上升。长三角地区中小城市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人口的增加和流动所导致的城市景观变化,新疆地区则为人口的增加和流动所导致的耕地景观面积增加。 研究结果有助于解决我国中小城市急速发展所带来的一些生态和环境问题,以及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来改善我国中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郭付友, 陈才, 刘继生, .

转型期长春市服务空间与城市功能空间关系特征研究

[J]. 地理科学, 2015, 35(3): 299-305.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p>基于1995 年、2003 年、2008 年长春市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2011 年遥感图像和相关年份统计年鉴,结合GIS技术和SPSS 统计工具,综合利用空间重心法、圈层分析法以及轴带扩展度等方法,对转型期长春市服务空间与城市功能空间关系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① 服务地块开发重心空间波动性差异性明显,扩展方式以快速向外推进为主,以内部填充为辅;② 服务地快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聚态势,且扩展强度增加,服务地块郊区化显现;③ 长春市服务空间扩展与工业空间扩展具有非协调性;服务空间与居住空间整体属于混融状态,但剥离趋势凸现;服务空间&quot;单中心&quot;结构相对于交通空间分散化发展,已表现出滞后趋势。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长春市服务空间与城市功能空间时空特征形成的作用机理。</p>

[Guo Fuyou, Chen Cai, Liu Jisheng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vice space and other function space of Changchun city in transition period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3): 299-305.]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p>基于1995 年、2003 年、2008 年长春市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2011 年遥感图像和相关年份统计年鉴,结合GIS技术和SPSS 统计工具,综合利用空间重心法、圈层分析法以及轴带扩展度等方法,对转型期长春市服务空间与城市功能空间关系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① 服务地块开发重心空间波动性差异性明显,扩展方式以快速向外推进为主,以内部填充为辅;② 服务地快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聚态势,且扩展强度增加,服务地块郊区化显现;③ 长春市服务空间扩展与工业空间扩展具有非协调性;服务空间与居住空间整体属于混融状态,但剥离趋势凸现;服务空间&quot;单中心&quot;结构相对于交通空间分散化发展,已表现出滞后趋势。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长春市服务空间与城市功能空间时空特征形成的作用机理。</p>
[24] [Qi Yang, Wu Jianguo, Li Jianlong et al.

Landscape dynamics of medium-and small-sized cities in eastern and western Chin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attern and driving forces

.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3, 33(1): 275-285.]

https://doi.org/10.5846/stxb20111109169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小城市的数量及其所承载的城市人口迅速增加是当今和将来全球城市化的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因此,对中小城市的发展规律及其城市化带来的生态和环境影响的研究日趋重要。然而,迄今为止的大多数有关城市化的研究聚焦于大型城市。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和 新疆地区24个中小城市的景观格局分析,结合人口经济数据,探究这两个地区总体城市景观格局的变化,城市间景观格局变化的变异性,以及城市景观格局变化的 驱动力,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两地区间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86年至2000年15a间,长三角地区和新疆地区中小城市的总体景观格局变化基本相似, 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均不断上升,斑块形状更趋于不规则,景观多样性呈小幅增加;长三角地区中小城市间景观格局变异性下降,而新疆地区中小城市间景观格局变异 性上升。长三角地区中小城市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人口的增加和流动所导致的城市景观变化,新疆地区则为人口的增加和流动所导致的耕地景观面积增加。 研究结果有助于解决我国中小城市急速发展所带来的一些生态和环境问题,以及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来改善我国中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5] 王玉洁, 李俊祥, 吴健平, .

上海浦东新区城市化过程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7(1): 36-40.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FONT face=Verdana>利用1994和2000年航空遥感影像资料解译的土地利用与覆盖数据,在GIS支持下,采</FONT><FONT face=Verdana>用景观格局指数和梯度方法分析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城市化过程中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FONT><FONT face=Verdana>,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推进,浦东新区由原来以农业为主的格局逐渐转变成以居民地、公共设</FONT><FONT face=Verdana>施</FONT><FONT face=Verdana>和工厂为主的城市景观格局,农田占地比例由1994年的71.45%下降到2000年的41.32%,居民</FONT><FONT face=Verdana>地、公共</FONT><FONT face=Verdana>设施和工厂总占地由1994年的18.2%上升到2000年的41.9%.整体景观格局的破碎化程</FONT><FONT face=Verdana>度和异质</FONT><FONT face=Verdana>性都有所增加,斑块个数由1994年的4.08个·km<SUP>-2</SUP>上升至2000年28.65个·km<SUP>-2</SUP></FONT><FONT face=Verdana>,面积</FONT><FONT face=Verdana>平均加权由24.43 km<SUP>2</SUP>减少到1.75 km<SUP>2</SUP>,聚集度由98.31下降为95.09,多样性和均匀性</FONT><FONT face=Verdana>指数分别由0.4697和0.5284增至0.7509和0.8343.在样带梯度分析中,景观格局指数能检测</FONT><FONT face=Verdana>出城市化梯度及城市化程度不断向郊区递减的趋势,城市化水平较高地区以人工景观为主</FONT><FONT face=Verdana>,表现出斑块个数多且面积小、斑块形状简单和景观多样性高等景观特征.景观格局动态变</FONT><FONT face=Verdana>化分析是了解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形态、结构及生态过程的基础.</FONT></P>
[4] Jane J.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M].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1: 56-57.

[本文引用: 1]     

[5] Lewis M.

The city in history

[M]. Orlando: Harcourt Brace International, 1968: 89-92.

[本文引用: 1]     

[25] [Wang Yujie, Li Junxiang, Wu Jianping et al.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s in urbanization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6, 17(1): 36-40.]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FONT face=Verdana>利用1994和2000年航空遥感影像资料解译的土地利用与覆盖数据,在GIS支持下,采</FONT><FONT face=Verdana>用景观格局指数和梯度方法分析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城市化过程中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FONT><FONT face=Verdana>,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推进,浦东新区由原来以农业为主的格局逐渐转变成以居民地、公共设</FONT><FONT face=Verdana>施</FONT><FONT face=Verdana>和工厂为主的城市景观格局,农田占地比例由1994年的71.45%下降到2000年的41.32%,居民</FONT><FONT face=Verdana>地、公共</FONT><FONT face=Verdana>设施和工厂总占地由1994年的18.2%上升到2000年的41.9%.整体景观格局的破碎化程</FONT><FONT face=Verdana>度和异质</FONT><FONT face=Verdana>性都有所增加,斑块个数由1994年的4.08个·km<SUP>-2</SUP>上升至2000年28.65个·km<SUP>-2</SUP></FONT><FONT face=Verdana>,面积</FONT><FONT face=Verdana>平均加权由24.43 km<SUP>2</SUP>减少到1.75 km<SUP>2</SUP>,聚集度由98.31下降为95.09,多样性和均匀性</FONT><FONT face=Verdana>指数分别由0.4697和0.5284增至0.7509和0.8343.在样带梯度分析中,景观格局指数能检测</FONT><FONT face=Verdana>出城市化梯度及城市化程度不断向郊区递减的趋势,城市化水平较高地区以人工景观为主</FONT><FONT face=Verdana>,表现出斑块个数多且面积小、斑块形状简单和景观多样性高等景观特征.景观格局动态变</FONT><FONT face=Verdana>化分析是了解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形态、结构及生态过程的基础.</FONT></P>
[26] 岳文泽, 徐建华, 谈文琦, .

城市景观多样性的空间尺度分析——以上海市外环线以内区域为例

[J]. 生态学报, 2005, 25(1): 122-128.

URL      Magsci      摘要

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就是某一空间尺度范围内的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因为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中存在的尺度多样性 ,导致尺度成为理解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关键 ,其已经成为景观生态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但是由于理论和方法的限制 ,对景观生态学的尺度研究还不够 ,特别是景观格局综合性指标在不同幅度上的变化特征和效应。在 GIS与 RS技术支持下 ,采用基准分辨率为 5 m的 SPOT遥感图像作为数据源 ,对不同幅度下的城市景观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 ,并进一步利用半变异函数对其空间异质性进行定量描述。结论揭示 :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 ,景观多样性程度也不断增加 ,另外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也具有显著变化 ,由于受城市发展历史和目前城市扩展方向的影响 ,多样性在总体上是不平衡的 ,尺度越大 ,不平衡越明显 ;不同尺度下景观多样性空间格局的变化 ,与城市景观的特点和城市景观的功能息息相关 ,不过其受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影响更大 ;随着尺度增加由于掩盖了更小尺度上的变异 ,导致块金效应增强 ,空间自相关部分对系统总的变异则明显下降 ;景观多样性具有尺度依赖性 ,可以说景观多样性也是尺度的函数 ,在不同的尺度上 ,结果差异显著,所以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中绝对不能忽略尺度对格局的影响。
[6] Alonso W.Location and land use: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land rent[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

[本文引用: 1]     

[7] Horner M W, Murray A T.

A multi-objective approach to improving regional jobs-housing balance

[J]. Regional Studies, 2003, 37(2): 135-146.

https://doi.org/10.1080/00343400220000575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H ORNER M. W. and M URRAY A. T. (2003) A multi-objective approach to improving regional jobs-housing balance, Reg. Studies 37 , 135-146. Congestion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problems facing urban regions. It is well recognized that congestion is largely a by-product of the work commute, suggesting spatial imbalances in the locations of jobs relative to the location of housing. While jobs-housing imbalances persist in most urban area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associated commuting (and congestion) tends to be more than it need be. Addressing these issues, we extend the classic transportation problem to deal with regional jobs-housing imbalances. Application results are presented using journey-to- work data for the Atlanta metropolitan region. Several scenarios are evaluated, demonstrating the inherent flexibility of this modelling approach in addressing the long-term management of congestion. Our results show that policies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workers are more likely to decrease commuting, as opposed to policies aimed at altering the distribution of jobs. The model may be used as a strategic tool to guide land use decisions aimed at addressing jobs-housing balance, which may ultimately ameliorate the effects of congestion, emissions and related externalities.
[26] [Yue Wenze, Xu Jianhua, Tan Wenqi et al.

Spatial scale analysis of the diversities of urban landscape: A case study within the external circle highway of Shanghai City

.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5, 25(1): 122-128.]

URL      Magsci      摘要

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就是某一空间尺度范围内的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因为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中存在的尺度多样性 ,导致尺度成为理解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关键 ,其已经成为景观生态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但是由于理论和方法的限制 ,对景观生态学的尺度研究还不够 ,特别是景观格局综合性指标在不同幅度上的变化特征和效应。在 GIS与 RS技术支持下 ,采用基准分辨率为 5 m的 SPOT遥感图像作为数据源 ,对不同幅度下的城市景观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 ,并进一步利用半变异函数对其空间异质性进行定量描述。结论揭示 :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 ,景观多样性程度也不断增加 ,另外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也具有显著变化 ,由于受城市发展历史和目前城市扩展方向的影响 ,多样性在总体上是不平衡的 ,尺度越大 ,不平衡越明显 ;不同尺度下景观多样性空间格局的变化 ,与城市景观的特点和城市景观的功能息息相关 ,不过其受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影响更大 ;随着尺度增加由于掩盖了更小尺度上的变异 ,导致块金效应增强 ,空间自相关部分对系统总的变异则明显下降 ;景观多样性具有尺度依赖性 ,可以说景观多样性也是尺度的函数 ,在不同的尺度上 ,结果差异显著,所以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中绝对不能忽略尺度对格局的影响。
[27] 李全林, 马晓冬, 朱传耿, .

基于GIS的盐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7, 23(3): 69-73, 86.

[本文引用: 1]     

[8] 李诚固, 韩守庆, 郑文升.

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城市化响应研究

[J]. 城市规划, 2004, 28(4): 31-36.

[本文引用: 1]     

[Li Chenggu, Han Shouqing, Zheng Wensheng.

A study on the urbanization response to the upgrade of industry structure

. City Planning Review, 2004, 28(4): 31-36.]

[本文引用: 1]     

[9] 刘志林, 王茂军.

北京市职住空间错位对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分析——基于就业可达性与通勤时间的讨论

[J]. 地理学报, 2011, 66(4): 457-467.

https://doi.org/10.11821/xb20110400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论文基于问卷调查的非汇总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测度了北京城市124个街道的就业可达性,并将就业可达性作为职住空间错位的标度指标,讨论了职住空间错位与居民通勤时间之间的关系。

[Liu Zhilin, Wang Maojun.

Job accessibility and its impacts on commuting time of urban residents in Beijing:From a spatial mismatch perspective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66(4): 457-467.]

https://doi.org/10.11821/xb20110400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论文基于问卷调查的非汇总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测度了北京城市124个街道的就业可达性,并将就业可达性作为职住空间错位的标度指标,讨论了职住空间错位与居民通勤时间之间的关系。
[10] 柴彦威, 张艳, 刘志林.

职住分离的空间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地理学报, 2011, 66(2): 157-166.

https://doi.org/10.11821/xb201102002      URL      Magsci      摘要

制度转型与空间重构背景下,中国大城市的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发生明显变化,职住分离现象逐渐凸显。尽管城市地理学者逐步关注转型期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的变化对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然而深入探讨微观个体所承受的职住分离程度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仍然缺乏。基于对北京城市520户家庭、806个通勤样本的问卷调查数据,本文借助多元回归模型验证了居住区类型、家庭及住房状况、以及其他社会经济属性等居民职住分离程度差异性的影响,从而折射城市转型过程中宏观制度性及结构性因素(如土地市场化改革、住房政策、单位制度改革、城市空间扩展等)对个体日常生活经历差异性的影响。

[Chai Yanwei, Zhang Yan, Liu Zhilin.

Spatial differences of Home-Work separation and the impacts of housing policy and urban sprawl: evidence from household survey data in Beijing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66(2): 157-166.]

https://doi.org/10.11821/xb201102002      URL      Magsci      摘要

制度转型与空间重构背景下,中国大城市的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发生明显变化,职住分离现象逐渐凸显。尽管城市地理学者逐步关注转型期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的变化对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然而深入探讨微观个体所承受的职住分离程度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仍然缺乏。基于对北京城市520户家庭、806个通勤样本的问卷调查数据,本文借助多元回归模型验证了居住区类型、家庭及住房状况、以及其他社会经济属性等居民职住分离程度差异性的影响,从而折射城市转型过程中宏观制度性及结构性因素(如土地市场化改革、住房政策、单位制度改革、城市空间扩展等)对个体日常生活经历差异性的影响。
[11] 周江评, 陈晓键, 黄伟, .

中国中西部大城市的职住平衡与通勤效率——以西安为例

[J]. 地理学报, 2013, 68(10): 1316-1330.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31000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规划和政策若追求减少小汽车依赖,增加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和改善生活品质,职住平衡是当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甚至是策略。既有职住平衡研究很少审视发展中的城市,尤其是中国西部城市。本文提出了影响职住平衡的6 组因素,而职住平衡影响通勤效率。6 组因素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影响也不同。因此有必要辨识出影响发展中城市的具体因素以便改善其职住平衡和通勤效率。改善职住平衡和通勤效率有助于这些城市吸引人才和提高它们在交通机动性、生活品质和可持续方面的竞争力。利用2011 年西安市居民交通调查的59967个样本,研究了该市的通勤效率、职住平衡和过剩通勤,并和其它国内外城市可比指标进行比较。本文发现西安平均通勤距离较短,通勤效率较高。从交通分析小区的水平,西安职工的平均通勤距离和工作岗位/居民数量和工作岗位总数成反比。当地单位大院的职住平衡和通勤效率较好,但正在降低。

[Zhou Jiangping, Chen Xiaojian, Huang Wei et al.

Jobs-housing balance and commute efficiency in cities of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A case study of Xi’an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68(10): 1316-1330.]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31000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规划和政策若追求减少小汽车依赖,增加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和改善生活品质,职住平衡是当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甚至是策略。既有职住平衡研究很少审视发展中的城市,尤其是中国西部城市。本文提出了影响职住平衡的6 组因素,而职住平衡影响通勤效率。6 组因素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影响也不同。因此有必要辨识出影响发展中城市的具体因素以便改善其职住平衡和通勤效率。改善职住平衡和通勤效率有助于这些城市吸引人才和提高它们在交通机动性、生活品质和可持续方面的竞争力。利用2011 年西安市居民交通调查的59967个样本,研究了该市的通勤效率、职住平衡和过剩通勤,并和其它国内外城市可比指标进行比较。本文发现西安平均通勤距离较短,通勤效率较高。从交通分析小区的水平,西安职工的平均通勤距离和工作岗位/居民数量和工作岗位总数成反比。当地单位大院的职住平衡和通勤效率较好,但正在降低。
[12] 德力格尔. 袁家冬,李媛媛.

长春市工业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特征

[J]. 经济地理, 2014, 34(11): 81-86.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4.11.013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依据1995、2003、2008年长春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和2013年卫星影像图,借助ArcGIS技术,综合运用分布重心方法和空间关联分析法,对长春市工业空间格局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长春市工业空间整体经历了“东南方向—西南方向—东北方向”大规模开发过程;②工业用地整体分布具有空间正相关特征,在部分近邻区域具有集聚性,但集聚程度呈现出先降低后逐渐增加的趋势;③工业用地空间集聚情况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工业空间变化呈现出“主导地域集中—交通轴向扩展—轴间指状填充”的特点;④工业空间扩展模式遵循“扇形结构模式—圈层结构模式—扇形+圈层结构模式”的规律.研究认为自然条件、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作用、政府调控作用以及交通机制是长春市工业空间时空演化特征的驱动力.

[De Ligeer.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ial spatial in Changchun

.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34(11): 81-86.]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4.11.013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依据1995、2003、2008年长春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和2013年卫星影像图,借助ArcGIS技术,综合运用分布重心方法和空间关联分析法,对长春市工业空间格局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长春市工业空间整体经历了“东南方向—西南方向—东北方向”大规模开发过程;②工业用地整体分布具有空间正相关特征,在部分近邻区域具有集聚性,但集聚程度呈现出先降低后逐渐增加的趋势;③工业用地空间集聚情况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工业空间变化呈现出“主导地域集中—交通轴向扩展—轴间指状填充”的特点;④工业空间扩展模式遵循“扇形结构模式—圈层结构模式—扇形+圈层结构模式”的规律.研究认为自然条件、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作用、政府调控作用以及交通机制是长春市工业空间时空演化特征的驱动力.
[13] 周国磊, 李诚固, 张婧, .

2003年以来长春市城市功能用地演替

[J]. 地理学报, 2015, 70(4): 539-550.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50400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空间的增长不仅仅表现在城市用地的扩张,还表现在城市功能用地的演替。城市功能用地的演替可以更加深刻地揭示城市空间外延式水平扩展的内在特征,是城市功能集聚与扩散的空间反映。以长春市中心城区为例,利用2003、2007、2010、2012年4个年份的遥感影像图、地形图及城市用地现状图等数据资源,借助Arc GIS、Auto CAD等软件,运用GIS分析方法,在分析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扩展的总体格局及城市用地结构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以外部扩展与内部更替来表达城市功能用地的演替,进而阐释城市空间扩展及城市功能集聚与扩散的内在特征,为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的手段,以丰富城市空间研究的理论成果体系。

[Zhou Guolei, Li Chenggu, Zhang Jing et al.

Transition of urban functional land in Changchun from 2003 to 2012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70(4): 539-550.]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50400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空间的增长不仅仅表现在城市用地的扩张,还表现在城市功能用地的演替。城市功能用地的演替可以更加深刻地揭示城市空间外延式水平扩展的内在特征,是城市功能集聚与扩散的空间反映。以长春市中心城区为例,利用2003、2007、2010、2012年4个年份的遥感影像图、地形图及城市用地现状图等数据资源,借助Arc GIS、Auto CAD等软件,运用GIS分析方法,在分析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扩展的总体格局及城市用地结构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以外部扩展与内部更替来表达城市功能用地的演替,进而阐释城市空间扩展及城市功能集聚与扩散的内在特征,为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的手段,以丰富城市空间研究的理论成果体系。
[14] 申庆喜, 李诚固, 马佐澎, .

基于服务空间视角的长春市城市功能空间扩展研究

[J]. 地理科学, 2016, 36(2): 274-282.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2.01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中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功能空间迅速扩展引起了广泛关注.以长春市用地现状图和统计资料为数据源,借助ArcGIS 和SPSS软件平台,引用多种模型基于服务空间视角研究了1995 年以来长春市城市功能空间扩展的特征、效应与驱动机制.研究发现:① 1995~2013 年长春市城市空间扩展迅速,扩展模式整体上以圈层式近域扩张为主,城市与服务空间整体的偏离问题始终存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服务空间明显滞后于城市空间的扩张.② 城市空间快速扩展产生了城市蔓延、功能空间失衡和城市功能空间的优化升级等效应.③ 行政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人口城市化和人居环境水平的提高是城市功能空间本质内涵扩展的社会经济核心因素.</p>

[Shen Qingxi, Li Chenggu, Ma Zuopeng et al.

The expansion of the functional space of Changchun city based on service space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36(2): 274-282.]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2.01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中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功能空间迅速扩展引起了广泛关注.以长春市用地现状图和统计资料为数据源,借助ArcGIS 和SPSS软件平台,引用多种模型基于服务空间视角研究了1995 年以来长春市城市功能空间扩展的特征、效应与驱动机制.研究发现:① 1995~2013 年长春市城市空间扩展迅速,扩展模式整体上以圈层式近域扩张为主,城市与服务空间整体的偏离问题始终存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服务空间明显滞后于城市空间的扩张.② 城市空间快速扩展产生了城市蔓延、功能空间失衡和城市功能空间的优化升级等效应.③ 行政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人口城市化和人居环境水平的提高是城市功能空间本质内涵扩展的社会经济核心因素.</p>
[15] Zhou Gl, Li Cg, Li My et al.

Agglomeration and diffusion of urban functions:An approach based on urban land use conversion

[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6, 56: 20-30.

https://doi.org/10.1016/j.habitatint.2016.04.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e growth of urban space occurs not only through urban land expansion, but also from the convers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land. Urban land use conversion can reveal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gglomeration and diffusion of urban function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entral city of Changchun as a case study. With the help of topographic and urban land use maps covering the years 2003, 2007, 2010, and 2013, the authors analyze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four urban functions. The authors examine the convers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tial, commercial, public service and industrial land. Urban land development and redevelopment are used to explai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 functions. The study identifies three concentric zones in Changchun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urban functions. In addition, our work also finds that urban planning lags behind urban development in less developed cities due to its rapid urban growth.
[16] 申庆喜, 李诚固, 周国磊, .

2002-2012年长春市城市功能空间耦合研究

[J]. 地理研究, 2015, 34(10): 1897-1910.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10008      Magsci      [本文引用: 3]      摘要

<p>以长春市多年用地现状图和统计资料为数据源,以ArcGIS和SPSS软件为分析工具,引入静态耦合度和动态耦合度概念,从居住空间视角对长春市城市功能空间耦合的空间差异特征进行了动态研究,分析了城市功能空间耦合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① 长春市城市空间扩展仍未摆脱圈层扩张的窠臼,居住空间表现出过高的扩张强度,是城市功能空间低耦合近域扩展的重要原因;② 城市功能空间耦合的地域差异显著,核心区动、静态耦合度均高于外围,城市功能空间处于重构期,外围则处于低耦合的快速扩张状态;③选取耦合度指标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中心城区划分为高耦合比较成熟、高耦合趋于成熟、高耦合新兴、低耦合比较稳定、低耦合新兴和低耦合特殊城市功能空间六类。</p>

[Shen Qingxi, Li Chenggu, Zhou Guolei et al.

The coupling of functional urban spaces: A case study of Changchun from 2002 to 2012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10): 1897-1910.]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10008      Magsci      [本文引用: 3]      摘要

<p>以长春市多年用地现状图和统计资料为数据源,以ArcGIS和SPSS软件为分析工具,引入静态耦合度和动态耦合度概念,从居住空间视角对长春市城市功能空间耦合的空间差异特征进行了动态研究,分析了城市功能空间耦合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① 长春市城市空间扩展仍未摆脱圈层扩张的窠臼,居住空间表现出过高的扩张强度,是城市功能空间低耦合近域扩展的重要原因;② 城市功能空间耦合的地域差异显著,核心区动、静态耦合度均高于外围,城市功能空间处于重构期,外围则处于低耦合的快速扩张状态;③选取耦合度指标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中心城区划分为高耦合比较成熟、高耦合趋于成熟、高耦合新兴、低耦合比较稳定、低耦合新兴和低耦合特殊城市功能空间六类。</p>
[17] 申庆喜, 李诚固, 周国磊.

基于工业空间视角的长春市1995-2011年城市功能空间耦合特征与机制研究

[J]. 地理科学, 2015, 35(7): 882-88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长春市1995年、2003年、2011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和2011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Arc GIS为分析工具,在城市功能空间动态变化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春市工业空间与居住空间、服务空间、交通空间的耦合程度与耦合特征,探讨了工业空间与居住、服务、交通空间的耦合机制。研究发现,长春市功能空间分异日趋明显,工业空间向外快速转移,城市服务空间与居住空间转移严重滞后,形成了大尺度的城市功能分区格局,带来更加严重的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工业空间与交通空间整体表现为临近布局和协调共进的耦合特征,但"临近性"开始降低,城市用地开发的交通导向并不十分明显。
[27] [Li Quanlin, Ma Xiaodong, Zhu Chuangeng et al.

Analysis on evolution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based on GIS in Yancheng

.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7, 23(3): 69-73, 86.]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