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组合特征的农村居民点重构方向识别
孙建伟, 孔雪松, 田雅丝, 罗静

Identifying Reconstruction Directions of Rural Settlements Based on Analysis of Spatial Combination Features
Jianwei Sun, Xuesong Kong, Yasi Tian, Jing Luo
表2 有效覆盖区规模特征与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方向
Table 2 Spatial reconstruction directions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scale features of valid coving areas
分区 覆盖面积
(hm2
居民点规模
(hm2
居民点数量
(个)
空间重构方向
A 261.40 42.09 6 大规模低密度发展:以李河村建设为主,引导马鞍山村周边零散居民点有序向该区集中,推进协同整治,建设连片共享居民区
B 212.41 39.63 6 中规模低密度发展:以袁伏二村建设为主,推进袁伏二村与官堂垴村居民点协同整治与共建共享
C 86.66 14.69 6 控制现状规模、低密度发展:官堂垴村内部改造
D 1267.78 130.65 46 大规模低密度发展:上罗村、马鞍山村、李河村、官堂垴村、袁伏二村、欧家港村、华垅村、堰畈桥村和江添受村迁村并点区向镇区集中,以城镇安置房建设为主
E 534.64 90.82 18 大规模中、低密度发展:推进欧家港村和天台山村协同整治与共建共享
F 791.07 149.84 29 大规模低密度发展:天台山村、矿山村、王祠村、洋塘村和南山村迁村并点区向该区集中,以村庄内部闲置区安置和独立区建新为主
G 79.44 16.92 4 控制现状规模、低密度发展:王祠村内部改造
H 343.71 77.05 25 大规模中密度发展:小雷山村、王祠村、刘家畈村和南山村协同整治,建设四村共享中心居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