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2018 , 38 (3): 394-401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8.03.009

Orginal Article

京津冀雄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研究

杨丽花, 刘娜, 白翠玲

河北地质大学商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31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Tourism Economy in Beijing-Tianjin-Hebei-Xiongan Region

Yang Lihua, Liu Na, Bai Cuiling

Commercial College, Hebei GE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31, Hebei, China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8)03-0394-08

收稿日期: 2017-03-14

修回日期:  2017-08-9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3-21

版权声明:  2018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HB14GL036),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604120204, 201710120911)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杨丽花(1984-),女,河北邯郸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生态旅游与产业生态化研究。E-mail:ylh520329@163.com

展开

摘要

利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采用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和核心边缘指数,对2013和2016年的京津冀雄地区的旅游经济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分析发现:旅游经济联系度和联系量提高显著,旅游经济联系有均质化趋势。网络结构呈现北部和南部相对稀疏,中东部相对密集的非均质格局。雄安新区是旅游网络空间的战略节点,该区将促进京津冀旅游均质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核心-边缘区结构,北京和天津为核心区;邢台和雄安为边缘地区;其他区域为中间区。石家庄和邯郸将成为除京津之外的旅游经济网络结构中心。京津冀雄逐步从“两核独大”网络格局向“两核带动,多点发展”转变,区域整体网络化初步形成。

关键词: 旅游经济联系 ; 空间结构 ; 社会网络分析 ; 京津冀雄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economy in Beijing-Tianjin-Hebei-Xiong’an Region in 2013 and 2016, based on Gravity Model and the method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 by the use of the network density, network centrality and Core-Periphery index. It achieves 4 conclusions: 1) The tourism economy affiliation level and affiliation quantit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ourism economic connection has a homogenization trend. 2)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research area presented the pattern that north and south was relatively sparse, and middle east was densely. 3) Xiong’an New Area is the strategic node of the tourism network spatial structure, it will promote the homogeneous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4) It has a core-periphery structure, and Beijing and Tianjin are the core districts; Xingtai and Xiong’an are on the periphery, while the others are in intermediate region. Shijiazhuang and Handan will be the tourism economy network center.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Beijing-Tianjin-Hebei-Xiong’an Region gradually changed from “two core areas domain alone” for “two core areas promotion, multi-point development”, and the regional network has basically formed.

Keywords: tourism economic connection ; spatial structure ;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 Beijing-Tianjin-Hebei-Xiong’an Region;

0

PDF (487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杨丽花, 刘娜, 白翠玲. 京津冀雄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3): 394-401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8.03.009

Yang Lihua, Liu Na, Bai Cuil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Tourism Economy in Beijing-Tianjin-Hebei-Xiongan Region[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 38(3): 394-401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8.03.009

空间结构作为一个地理学名词,反映了人类经济、文化活动作用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所形成的组织形式[1]。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其发生、发展需要作用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2]。国外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Leiper和Gunn最早提出了旅游空间系统的概念[3,4],之后学者们分析了旅游空间的分布及功能[5]、游憩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及关系[6]及欧盟成员国旅游流的空间行为及相互作用[7]等。国内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源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侧重旅游地空间组织形态[8,9,10,11]、旅游空间模式、空间结构演化过程[12,13,14]等方面的研究;侧重从点轴理论[15,16,17]和旅游流[18,19,20]的角度展开;方法多用引力模型、首位度分析,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研究颇少,且大多针对长三角地区[21,22]和珠三角[23]地区。较少针对京津冀地区,尤其是京津冀雄地区的研究尚属空白。

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对网络中各行动者及其之间的“关系数据”进行量化,建立彼此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而分析社会网络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模式”或“结构”怎样影响个体行为或者系统的性质,以及行动者反过来又如何影响结构。20世纪90年代,社会网络方法开始运用到旅游研究中,主要对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演化、空间联系及相互作用等进行分析,被Scott等认为是进行旅游研究的绝佳范式[24]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雄安新区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京津冀雄旅游经济空间结构将面临重构。京津冀雄区域内,拥有4A级及以上景区共128家。2013~2016年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增长迅速,年增长率在10%左右。旅游业已成为京津冀雄地区的主要产业,但在区域位置、资源禀赋、区位交通、市场发育程度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基于此,本文选用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京津冀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模型,探讨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区域内各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的演变特征,以期优化京津冀雄地区的旅游空间结构,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的协同发展。

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

本文选取北京、天津、雄安新区、石家庄、秦皇岛、唐山、保定、衡水、沧州、邢台、邯郸、张家口、承德和廊坊,共14个城市或区域。通过分析京津冀雄14个城市或地区间的旅游经济联系,探讨京津冀雄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特征。

1.2 数据来源

考虑到节点数据可对比性,本文采用2013年和2016年的14个城市或地区的历史截面数据,源于2014年习总书记提出京津冀要协同发展;2016年河北省开始举办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京畿福地,乐享河北”的旅游品牌效应初步显现。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河北经济年鉴》[25,26,27],以及其他相关统计文件中的相关数据。将各地区的旅游总收入、旅游接待总人数和城市间的公路里程数(虽然高铁在研究区域内非常快速和便捷,但公路属于点对点的距离,更为连贯,因此选择公路距离)作为基础数据。考虑到雄安新区范围内A级景区数量较少,综合数据的可获得性,采用相应年份的白洋淀景区的数据作为参考数据。

2 研究方法

2.1 引力模型

城市之间存在着物质、信息、资本、旅游等各种流,城市之间不断进行着流量的交换与转移[28],而其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则依赖于城市间的交通距离。因此,引入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对城市、旅游等问题进行研究[29,30,31,32]。本文对引力模型进行修正,以此测算城市间旅游经济的联系强度。公式为:

Rij=PiViPjVjDij2(1)

式中,Rij为城市i、j的旅游经济联系度;PiPjViVj分别为城市 i、j 接待旅游者总人次(单位:万人次)和旅游业总收入(单位:亿元);Dij为城市 i j 的公路交通距离。该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量Cii与区域内所有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相加,为Ci = Rij。 2.2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法是用来研究在一个社会中(网络中)行动者及他们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目前其已经被学术界广泛应用[20]。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0进行分析,京津冀雄14个地市是网络中的节点,它们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就是网络中节点之间连接的线。对数据进行二值化处理。

若节点 i 与节点 j 间有相关联系,则判定 di(ci,cj)为1,无任何联系则判定 di(ci,cj)为 0。

1) 网络密度

网络密度可以揭示网络结构的紧密度,是旅游地网络结构总体特征的有效指南。取值范围为[0,1],网络密度越大,则对每一个节点产生的影响越大,联系紧密度越高[33]

2) 网络中心度

中心度用以刻画节点在网络中是否居于中心之地,包括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接近中心度[33,34]

CRD(i)=CAD(i)n-1(2)

式中,CRDi为点 i 的相对度数中心度,更能体现节点在网络中的情况。CADi为点 i 的绝对度数中心度,是指网络中与点 i 相连的其他点的个数。

接近中心度测量网络中的节点在多大程度上不受其他节点的控制,其值越小接近中心度越高,联系越紧越接近整个网络的中心[11]。公式如下:

CRPi-1=C-1APin-1=j=1ndijn-1(3)

式中, C-1RPi,C-1APi分别表示点 i 的相对接近中心度和绝对接近中心度;dij 表示点 i j之间的捷径距离。

中间中心度是弗里曼教授提出来的,其测量的是网络中一个点在多大程度上位于其他点的“中间”,是一种“控制能力”指数,是从宏观上衡量某旅游地在旅游流网络互动中对其他旅游地控制和依赖程度的指数。次数越多,中间中心度越大,对旅游流控制力越强。则有:

CRBi=2CABi(n-1)(n-2)=2jnknbjk(i)(n2-3n+2)=2jnkngjk(i)/gjk(n2-3n+2)(4)

式中,CRBi为点 i 的相对中间中心度;CABi为绝对中间中心度;bjk(i)表示点 i 能控制点 j、k 交往的能力;gjk表示点 i、k 之间存在的捷径数目;gjk(i)表示点 j、k之间存在的经过点 i 的捷径数目。

3) 核心-边缘分析

核心-边缘模型与角色分析核心-边缘模型用来反映节点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揭示在一个网络中哪些节点处于核心区,哪些节点处于边缘区,并找到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的内在联系。角色分析目的在于划分出具有若干相似结构与职能的节点群体,以明确每一组群体所具有的共同属性。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京津冀雄14地区旅游经济联系度分析

根据引力模型对京津冀雄的旅游经济联系度进行测算(表1、2)。由表1可见,2013年,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度最大的地区组合是“京-津”,其旅游经济联系度为3 512.31,其次为“京-廊”,其值为1 189.29;经济联系度最小的地区组合是“秦-雄”,其值为0.06,其次为“雄-邢”,其值0.11。2016年,经济联系度最大的地区组合是“京-津”,其值为4 856.0,其次是“京-廊”,其值为2 886.11,再次是“京-保”,其值为1 166.66;旅游经济联系度最小的地区组合为“雄-邢”,其值为0.23,其次为“秦-雄和衡”,其值为0.30。与2013年相比,2016年的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度增加显著。

表1   2013年、2016年京津冀雄地区旅游经济联系度

Table 1   Tourism economy connection degree in each city of Jing-Jin-Ji-Xiong in 2013 and 2016

节点北京天津雄安石家庄秦皇岛唐山保定衡水沧州邢台邯郸张家口承德廊坊
北京4856.018.83649.78192.16517.141166.6656.94127.8646.2786.12544.17378.792886.11
天津3512.3112.17180.85142.56640.72630.2542.67229.5328.4658.16123.98123.29671.46
雄安15.7310.541.920.300.7329.230.300.470.230.420.610.381.57
石家庄289.4283.481.0310.2918.15305.1452.8919.36102.9126.322.3013.5824.74
秦皇岛32.4024.910.061.1179.1019.522.004.281.994.2510.3045.7823.12
唐山230.39295.830.395.168.5141.583.6211.323.096.3416.8059.4637.55
保定394.43220.8311.8365.841.598.9736.3941.7024.7245.2352.3025.1684.71
衡水22.0117.090.1413.050.190.896.817.097.9912.893.032.294.79
沧州70.90131.900.316.850.574.0111.202.182.755.324.183.9012.85
邢台17.8411.370.1125.330.190.764.621.710.84261.93.362.392.32
邯郸33.0223.110.1930.900.391.558.402.741.6255.477.195.206.83
张家口190.2244.910.254.980.873.758.860.591.160.651.3817.4322.82
承德146.6449.470.173.354.2814.704.720.491.200.511.113.3816.98
廊坊1189.29286.760.776.516.089.8816.911.094.210.761.554.713.88

注:左下部分为2013年数据,右上部分为2016年数据。

新窗口打开

表2可知,2013年和2016年区域旅游经济联系量排名中,除北京第1,保定第4,张家口第7,衡水第13,雄安第14未变外,其他均有变化,秦、津、石、邯、承旅游经济联系量皆增长,以秦最明显;而廊、沧、唐则明显下降。京、津、廊、保处于领先地位;邢、衡、雄都处于较低水平。其中,廊坊虽旅游总收入和旅游人次均低于其他地区,但因其地处京津走廊,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其旅游经济联系总量高于河北省其他城市。2016年各地区的旅游经济联系量比2013年增加非常显著,提升最小的是北京,比例为87.59%,提升最大的是秦皇岛,比例为560.09%,其他均有100%~300%的提升。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河北省自2014年以来的旅游发展政策密不可分,旅游产品升级换代,旅游服务品质提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旅游品牌逐步塑造,使其旅游吸引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是因为京津冀雄旅游协同发展的政策和区域产品和市场协同不断推动,为整个区域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发展动力。

表2   2013年、2016年京津冀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量

Table 2   tourism economy contact quantity in each city of Jing-Jin-Ji-Xiong in 2013 and 2016

节点2013年2016年增加比例(%)
排序旅游经济联系量所占比例(%)排序旅游经济联系量所占比例(%)
北京16144.5851.32111526.8441.7487.59
天津31200.2010.0222884.0910.44140.30
雄安1441.520.351467.150.2461.73
石家庄65374.4851528.235.53184.59
秦皇岛1281.150.6810535.661.94560.09
唐山5584.794.8861435.615.20145.49
保定4765.016.3942502.599.06227.13
衡水1368.970.5813232.890.84237.67
沧州8236.951.9812470.601.7098.61
邢台11120.151.0011488.431.77306.52
邯郸10161.441.359626.122.27287.83
张家口7265.702.227828.463211.80
承德9233.901.958694.612.52196.97
廊坊21532.3912.833795.8513.74147.71

新窗口打开

3.2 京津冀雄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空间结构

3.2.1 网络空间结构分析

对区域网络节点的中心度进行分析,得出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空间结构图。如图1所示,2013和2016年,区域网络空间结构呈现出中东部相对密集,北部、东部和南部相对稀疏的格局。相比2013年,2016年整体较为密集,北部和南部地区之间的网络由松散向密集转变。2013年形成3个旅游经济孤岛:邢-邯、雄和秦。原因有二:一是河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各个地区的空间距离较大,造成空间旅游经济空间联系量小;二是2013年河北省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公共服务、旅游品牌以及产品结构都处在缓慢发展之中。但2016年,随着国家战略的提出,河北省政府出台各种政策,大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业发展进入了加速期,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逐渐增强,尤其石家庄和邯郸成为除京津之外的区域网络结构中心。整体呈现从“两核独大”向“两核带动,多点发展”的转变,北部、东部和南部旅游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区域整体网络化初步形成。

图1   2013、2016年京津冀雄城市旅游网络空间结构
正方形面积越大,代表节点的中心性越强

Fig.1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urban tourism economy connection in Jing-Jin-Ji-Xiong in 2013 and 2016

1) 点度中心度分析。从表3可见,除沧州外,其他13个节点的旅游经济联系点度中心度都在增加,这表明,京津冀雄几乎所有的地区之间旅游经济联系不断增加,旅游吸引力不断扩大。这与太行旅游高速建设,以及河北省旅游发展大会平台推动以及“京畿福地,乐享河北”旅游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有着明显关系。

表3   京津冀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中心度

Table 3   The network centrality of urban tourism economy connection in Jing-Jin-Ji-Xiong

节点2013年2016年
点度
中心度
接近
中心度
中间
中心度
结构洞点度
中心度
接近
中心度
中间
中心度
结构洞
有效规模限制度效率性有效规模限制度效率性
北京61.53816.66717.9496.250.2790.78184.61548.14842.97.9090.250.719
天津53.84616.4568.97450.4700.71484.61548.14837.0677.8100.3290.710
雄安000015.2670
石家庄23.07715.663010.9260.33346.15440.6257.4003.5000.4940.583
秦皇岛00030.76937.1432.8001.7500.7220.438
唐山15.38515.476011.1250.50030.76937.1431.1671.4290.7850.357
保定23.07715.663010.9260.33338.46239.3941.0672.2000.6220.440
衡水00030.76938.2350.3331.5710.7480.393
沧州15.38515.476011.1250.50015.38535.135011.1250.500
邢台7.6927.692011115.38530.952011.1250.500
邯郸7.6927.692011130.76938.235020.7040.500
张家口7.69215.294011123.07736.111010.9260.333
承德15.38515.476011.1250.523.07736.111010.9700.333
廊坊15.38515.476011.1250.523.07736.111010.9260.333

注:由于雄安、秦皇岛、衡水和其他节点之间的联系量很少,基本处于孤岛状态,导致有些数据为空。

新窗口打开

同时,2013年和2016年,京、津、石的点度中心度较大,居前三;雄、沧、衡的点度中心度较小,居后三。可见,京、津和石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区域;同时,京、津和廊之间的距离最为接近,城市产业关联度和旅游经济关联度较大,而雄安新区因为刚刚开始提出,各项政策、规划正在进行,点度中心度为0,与其他地区的旅游经济联系度暂时很弱,但未来会成为河北省旅游发展的新高地。

2) 接近中心度分析。由表3可见,区域旅游经济接近中心度呈上升趋势,说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有均质化的态势。其中京、津、石的接近中心度较大,表明三地处于区域的中心位置,在整个旅游经济联系网络总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明显。京津是直辖市,石家庄是河北省省会,这三个地区经济实力强、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网络完善,与其他地区的联结度高,旅游经济发展有相对独立性。

3) 中间中心度分析。由表3可见,北京、天津、雄安、石家庄、秦皇岛、唐山、保定和衡水的中间中心度呈上升趋势,沧州、邢台、邯郸、张家口、承德和廊坊等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以上8个地区来进行,雄安新区的点度中心度为0,但其中间中心度为15.267,居于第三位,一是因为其是国家战略新区,二是因为白洋淀和雄县温泉城使其在京津冀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

4) 结构洞分析。由表3可知,区域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的结构洞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京、津、石的有效规模较大,而限制度较低且效率较高,说明这3个城市在区域中处于较为核心的位置,占据较多的结构洞,可以控制其他地区之间的交流,属于旅游经济发展较活跃的地区。

3.2.2 网络空间结构分析

1) 网络密度分析

2013年网络密度为0.176。14个节点构成的网络最大的联结数应182,而实际联结数仅为32,联结密度低;2016年网络密度为0.330,联结数增加至60,联结密度较之前增强,但密度仍偏低。可见,区域旅游经济网络密度不断增强,各个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2) 核心-边缘与角色分析

表4所示,2013和2016年均将区域节点分为4个类型,其中3个类型都有不同程度密度值。2013年密度矩阵显示,类型1与类型2的联结密度为0.929,说明类型1和类型2的关联非常密切;类型3与其他类型的联结密度为0,说明类型3处于网络结构的边缘区。2016年密度矩阵较2013年有很大变化,除类型2与其他类型联结度低之外,其他类型间的联结度均有所增长,类型1与类型3的联结度为1.000,与类型4的联结密度为0.9,类型1与类型3和类型4有密切联系,说明京津对河北省的带动逐渐加强,协同效应开始显现。京津为核心区具有绝对优势,为旅游发达地区;邢台和雄安为边缘地区,为旅游待发展区;其他区域作为中间区域,包括石家庄、张家口、保定、廊坊、邯郸、廊坊表现良好,承接核心区北京和天津的辐射和带动,为旅游发展区。

表4   京津冀雄旅游经济联系网络核心-边缘结构

Table 4   Core-periphery structure and role analysis of urban tourism economy connection in Jing-Jin-Ji-Xiong

结构2013年2016年
分析结果密度分析结果密度
核心区北京、天津北京、天津
中间区唐山、石家庄、张家口、沧州、保定、廊坊、承德、雄安、衡水、秦皇岛石家庄、张家口、邯郸、保定、廊坊、衡水、唐山、沧州、秦皇岛、承德
边缘区邢台、邯郸雄安、邢台
类型1北京、天津1.000北京、天津1.000
类型2唐山、石家庄、张家口、沧州、保定、廊坊、承德0.048雄安、邢台0.000
类型3雄安、衡水、秦皇岛0.000石家庄、张家口、邯郸、保定、廊坊0.400
类型4邢台、邯郸1.000唐山、沧州、秦皇岛、承德0.250

新窗口打开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京津冀雄旅游空间的结构研究及其对比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旅游经济空间结构调控,有利于促进京津冀雄旅游协同发展,社会网络方法研究为京津冀雄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新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

1) 2013和2016年京津冀雄旅游经济联系度和联系量明显提高,旅游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网络中的北京、天津和石家庄所占旅游经济联系量比例下降,沧州、衡水等城市所占比重有明显增加,旅游经济联系有均质化趋势。

2) 京津冀雄网络结构呈现北部和南部相对稀疏,中东部相对密集的非均质格局。相比2013年(0.176),2016年(0.330)该区域的网络密度、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结构洞逐渐增长。网络空间结构存在核心-边缘区结构,北京和天津具有绝对优势作为整个区域的核心,为旅游发达地区;邢台和雄安为边缘地区,为旅游待发展区;其他区域作为中间区域,为旅游发展区。

3) 京津冀雄旅游经济网络中,雄安新区的点度中心度为0,但其中间中心度为15.267,居于第三位,雄安新区为战略中心,在京津冀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也是未来京津冀旅游发展的中间节点,也是旅游经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4) 2016年,随着京津冀协同和雄安新区等国家战略的提出,河北省政府出台各种政策,大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业发展进入了加速期,石家庄和邯郸成为除北京和天津之外的京津冀雄的旅游经济网络结构中心,逐步从“两核独大”网络格局向“两核带动,多点发展”转变,冀北、冀东和冀南旅游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区域整体网络化初步形成。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Yang Yang, Timothy Fik, Jie Zhang.

Modeling sequential tourist flows: Where is the next destination?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3,43(10):297-320.

https://doi.org/10.1016/j.annals.2013.07.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ubsequent decisions of tourists with respect to sequential destinations: why they visit a given destination after visiting a previous one and where they are most likely to go. Using a dataset from an on-site tourist survey in Nanjing, China, we study this decision process by partitioning it into three stages, and a nested logit model is used to estimate the determinants in each stage. Apart from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ts and destination attributes, we find that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destinations (spatial structure) also tends to influence tourists destination choice. Finally, a series of simulations are carried out to understand the competition/substitution patterns between subsequent destinations.
[2] María Santana-Gallego, Franciscoa J Ledesma-Rodríguez, Jorgea Pérez-Rodríguez.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ourism flows: An extension of the gravity model

[J]. Economic Modelling, 2016,52(1):1026-1033.

https://doi.org/10.1016/j.econmod.2015.10.04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61The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elevance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in a suitable framework.61We extend HMR approach to incorporate international tourism flows.61A cross-section of 195 countries is estimated for 2012.61Tourism affects both trade extensive and intensive margin via a reduction of variable and fixed trade costs.61Particularly, a 1% increase in tourist arrivals increase the probability of exporting by a 1.25% and raise the volume of exports by a 9%
[3] Leiper N.

Tourism Management

[M]. Collingwood, VIC: TAFE Publications, 1995.

[本文引用: 1]     

[4] Gunn C A, Turgut Var.

Tourism planning: Basics concepts cases

[M]. New York: Rutledge, 2002.

[本文引用: 1]     

[5] Faruk Balli, Hatice O Balli, Rosmy Jean Louis.

The impacts of immigrants and institutions on bilateral tourism flows

[J].Tourism Management, 2016, 52(2): 221-229.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15.06.02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In this paper, we use data on recent bilateral tourism flow from 34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countries to 52 middle-to low-income countries for the period 1995 2010 to determine whether immigration, trade and institutional quality play a role in driving OECD nationals to visit immigrant-source countries. Except for the African count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mmigrants residing in OECD countries have a positive advertising effect for their home country, inducing tourism flows from OECD countries. We also find that the quality of institutions, along with freedom and civil liberty indices, are important in selecting tourism destinations. A massive 8% of the variation in tourism flows can be accounted for by these factors. These results hold for the subsample and the whole sample with two exceptions: European and African destinations. We posit that this feature of the data exists because European (African) countries are so similar to each other, and small differences in the indexes do not matter at the top (bottom) of the distribution. By controlling for gravity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variables, we also show that the trade flows between countries, among other factors, play a crucial and stable role on tourism flows. Dynamic panel data estimation is used to account for the influence of repeat visits and support our findings.
[6] Glauco De Vita.

The long-run impact of exchange rate regimes on international tourism flows

[J]. Tourism Management,2014,45(12):226-233.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14.05.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Notwithstanding the systematic inclusion of an exchange rate variable of some form in studies examining international tourism flows, hardly any research has been carried out to test for a possible exchange rate regime effect. Drawing from recent advances in exchange rate regime classifications, this paper begins to fill this gap by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exchange rate regimes on international tourism flows. The study employs a system generalized methods of moments (SYS-GMM) estimation for tourist arrivals on a panel of 27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and non OECD countries for the period 1980 2011. The results identify multiple exchange rate regime effects and support the importance of maintaining a relatively stable exchange rate to attract international tourist arrivals.
[7] Marrocu Emanuela, Paci Raffaele.

They arrive with new information. Tourism flows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 the European regions

[J].Tourism Management, 2011,32(4):750-758.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10.06.0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Firms productivity is crucially influenced by knowledge spillovers generated either by other firms located nearby or by direct contacts with consumers or by foreign demand in the case of traded product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new channel of efficiency-enhancing knowledge diffusion, which can be exploited by local firms to extract relevant information on consumer preferences: direct contacts with tourism flows. Tourists have the peculiar feature of being external consumers, who directly arrive to the destination region and this represents a remarkable advantage for the local enterprises, as the latter can exploit the new information and increas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level of the local economy. More specifically, we examine, within a spatial estimation framework, tourism flows as determinants of region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controlling also for other intangible factors (such as human, 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capital) and for the degree of accessibility. We apply the analysis to a sample of 199 European regions belonging to the EU15 member countries, plus Switzerland and Norway.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ourism flows enhance regional efficiency and that a positive role is also played by intangible assets, infrastructures and spatial spillovers.
[8] 马耀峰,李永军.

中国入境旅游流的空间分析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28(3): 121-124.

https://doi.org/10.3321/j.issn:1672-4291.2000.03.02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入境旅游流(客流)为研究对象,以中国12个旅游热点城市(京、沪、苏、杭、宁、西、穗、深、厦、桂、昆、蓉)为实证,凭借大量的市场调查和国家旅游局有关资料,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来华入境旅游流、入境后旅游流的空间动态规律.

[Ma Yaofeng, Li Yongjun.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inbound tourism flow to and in China

.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0, 28(3): 121-124.]

https://doi.org/10.3321/j.issn:1672-4291.2000.03.02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入境旅游流(客流)为研究对象,以中国12个旅游热点城市(京、沪、苏、杭、宁、西、穗、深、厦、桂、昆、蓉)为实证,凭借大量的市场调查和国家旅游局有关资料,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来华入境旅游流、入境后旅游流的空间动态规律.
[9] 陈秀琼, 黄福才.

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

[J].地理学报, 2006, 61(12): 1271-1280.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6.12.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采用可以多层次分解的Theil系数测量1990-2004年我国入境旅游时间尺度上的地带间、地带内和省际差异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990-2004年中国入境旅游省际差异逐渐缩小,变化速度变缓;地带内差异大于地带间差异,地带内差异是构成省际差异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东部地带内差异是我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主要贡献者。总体上看.中国入境旅游省际差异20世纪90年代初居高不下,90年代中期急剧缩小.21世纪初持续下降.并有小幅波动;地带间差异除1991年和2003年急剧上升外,其余年份持续下降;东部地带内差异较大.但差异迅速缩小,中部地带内差异居高不下,变化明显,西部地带内差异较小.波动不明显。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进行比较研究,有两个有意义的发现:一是入境旅游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和经济差异逐渐加大的发展方向刚好是相反的。研究结果验证了发展入境旅游可以起到调整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能起到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二是中国入境旅游地带间差异逐渐缩小,而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地带间差异却逐渐扩大.说明入境旅游在缩小地带间差异方面也发挥一定的作用。

[Chen Xiuqiong, Huang Fucai.

Temporal change of 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ese inbound tourism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 61(12): 1271-1280.]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6.12.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采用可以多层次分解的Theil系数测量1990-2004年我国入境旅游时间尺度上的地带间、地带内和省际差异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990-2004年中国入境旅游省际差异逐渐缩小,变化速度变缓;地带内差异大于地带间差异,地带内差异是构成省际差异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东部地带内差异是我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主要贡献者。总体上看.中国入境旅游省际差异20世纪90年代初居高不下,90年代中期急剧缩小.21世纪初持续下降.并有小幅波动;地带间差异除1991年和2003年急剧上升外,其余年份持续下降;东部地带内差异较大.但差异迅速缩小,中部地带内差异居高不下,变化明显,西部地带内差异较小.波动不明显。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进行比较研究,有两个有意义的发现:一是入境旅游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和经济差异逐渐加大的发展方向刚好是相反的。研究结果验证了发展入境旅游可以起到调整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能起到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二是中国入境旅游地带间差异逐渐缩小,而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地带间差异却逐渐扩大.说明入境旅游在缩小地带间差异方面也发挥一定的作用。
[10] 陈刚强,许学强.

中国入境旅游规模空间分布变化及因素分析

[J].地理科学, 2011, 31(5): 613-619.

[本文引用: 1]     

[Chen Gangqiang, Xu Xueqiang.

Evolution and its factor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bound tourism size in China

. Scientia Geogeraphica Sinica,2011, 31(5): 613-619.]

[本文引用: 1]     

[11] 于洪雁,李秋雨,梅林,.

社会网络视角下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J].地理科学,2015, 35(11): 1430-1436.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1.02.001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基于引力模型获取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度作为基础数据,采用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借助Ucinet6.0软件构建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评价指标和模型,通过节点的中心度、结构洞和网络的密度、中心势、核心-边缘模型、角色划分来探讨空间结构特征,最终构建旅游地的空间等级体系和空间发展模式。结果表明:1 2007~2012年,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呈现出西南部、东南部密集,北部、东北部稀疏的格局。网络密度、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增长,而重点城市的中间中心度与结构洞水平下降,更多节点在网络中占据较多的结构洞位置,发挥了相应的核心作用。网络空间结构逐渐由松散走向紧密状态,由不均衡趋于均衡。2网络中存在明显的核心区与边缘区,并细分为4个角色群体以定位城市节点的地位及属性。3黑龙江省城市旅游地可划分为核心旅游地、重要旅游地、一般旅游地和边缘旅游地4个等级,网络空间呈现出"一核、两翼、三轴三圈"的发展模式。

[Yu Hongyan, Li Qiuyu, Mei Lin et al.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urban tourism economic connection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Focus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Network

. Scientia Geogeraphica Sinica, 2015, 35(11): 1430-1436.]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1.02.001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基于引力模型获取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度作为基础数据,采用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借助Ucinet6.0软件构建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评价指标和模型,通过节点的中心度、结构洞和网络的密度、中心势、核心-边缘模型、角色划分来探讨空间结构特征,最终构建旅游地的空间等级体系和空间发展模式。结果表明:1 2007~2012年,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呈现出西南部、东南部密集,北部、东北部稀疏的格局。网络密度、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增长,而重点城市的中间中心度与结构洞水平下降,更多节点在网络中占据较多的结构洞位置,发挥了相应的核心作用。网络空间结构逐渐由松散走向紧密状态,由不均衡趋于均衡。2网络中存在明显的核心区与边缘区,并细分为4个角色群体以定位城市节点的地位及属性。3黑龙江省城市旅游地可划分为核心旅游地、重要旅游地、一般旅游地和边缘旅游地4个等级,网络空间呈现出"一核、两翼、三轴三圈"的发展模式。
[12] 张爱平,钟林生,徐勇,.

中国省际旅游发展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

[J].地理科学, 2015, 31(3): 283-29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旅游发展质量内涵出发,建立包括5个子系统共31个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旅游"质"-"量"发展协调度评价模型。基于旅游发展质量的测度,判定旅游发展"质"与"量"的协调发展度,并结合旅游发展速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旅游发展质量整体水平不高,空间差异明显,东部>中部>西部,31个省区划分为高质量、中高质量、中低质量、低质量4种类型,旅游产品等子系统发展质量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性;2旅游发展质量与旅游经济规模等指标的关联性特征表明,传统的旅游经济统计指标并不能反映旅游发展质量的高低;3按协调发展度各省旅游发展质量可划分为良好协调发展型、中度协调发展型、勉强协调发展型、中度失调发展型4种类型,多数省区为中度协调发展型与勉强协调发展型;4基于局部加权回归(LOESS)的曲线拟合发现,随着协调发展度的提升,旅游发展速度总体上呈现出较显著的回落趋势。

[Zhang Aiping,Zhong Linsheng, Xu Yong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difference of provincial tourism development quality in China

.Scientia Geogeraphica Sinica, 2015, 31(3): 283-29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旅游发展质量内涵出发,建立包括5个子系统共31个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旅游"质"-"量"发展协调度评价模型。基于旅游发展质量的测度,判定旅游发展"质"与"量"的协调发展度,并结合旅游发展速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旅游发展质量整体水平不高,空间差异明显,东部>中部>西部,31个省区划分为高质量、中高质量、中低质量、低质量4种类型,旅游产品等子系统发展质量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性;2旅游发展质量与旅游经济规模等指标的关联性特征表明,传统的旅游经济统计指标并不能反映旅游发展质量的高低;3按协调发展度各省旅游发展质量可划分为良好协调发展型、中度协调发展型、勉强协调发展型、中度失调发展型4种类型,多数省区为中度协调发展型与勉强协调发展型;4基于局部加权回归(LOESS)的曲线拟合发现,随着协调发展度的提升,旅游发展速度总体上呈现出较显著的回落趋势。
[13] 李创新,马耀峰,郑鹏, .

基于STSM的入境旅游流集散地域结构特征分析——以中国入境旅游六大典型区域为例

[J].地理科学, 2011, 31(5): 620-626.

[本文引用: 1]     

[Li Chuangxin, Ma Yaofeng,Zhang Peng et al.

Characters of regional structure of chinese in-bound tourism flows’concentration and diffusion based on spatial transferring state matrix

. Scientia Geogeraphica Sinica,2011, 31(5): 620-626.]

[本文引用: 1]     

[14] 吴晋峰.

入境外国旅游流网络分布、性质和结构特征研究

[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 28(7): 177-18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拓展入境旅游外国市场是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应用地图法研究了入境外国旅游流网络空间分布特征,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复杂网络理论研究了该网络的性质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入境外国旅游流在中国的空间分布范围大且不均衡,形成了两个"金三角",四个"银三角"和两个集中分布区。2)入境外国旅游流网络是无标度网络,网络中核心节点少,边缘节点多,核心节点的稳定和发展对全国入境旅游业的稳定和发展起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3)网络中的节点可分为口岸、枢纽、中转、复合型等四种类型,分别发挥着旅游流出入境口岸、集聚和扩散、中转、多种功能复合等作用。4)入境外国旅游流在少数核心城市间转移和扩散,能大规模吸引和组织入境外国旅游流的目的地数量较少。

[Wu Jinfen.

Distribution of inbound foreigner tourist flows and its property and structure characters in China

.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28(7): 177-18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拓展入境旅游外国市场是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应用地图法研究了入境外国旅游流网络空间分布特征,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复杂网络理论研究了该网络的性质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入境外国旅游流在中国的空间分布范围大且不均衡,形成了两个"金三角",四个"银三角"和两个集中分布区。2)入境外国旅游流网络是无标度网络,网络中核心节点少,边缘节点多,核心节点的稳定和发展对全国入境旅游业的稳定和发展起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3)网络中的节点可分为口岸、枢纽、中转、复合型等四种类型,分别发挥着旅游流出入境口岸、集聚和扩散、中转、多种功能复合等作用。4)入境外国旅游流在少数核心城市间转移和扩散,能大规模吸引和组织入境外国旅游流的目的地数量较少。
[15] 汪德根,陆林,陈田,.

基于点-轴理论的旅游地系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区为例

[J].经济地理,2005,25(6):904-9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5.06.03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点—轴系统”理论对区域旅游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旅游地系统是旅游发展的物质载体。在分析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资源类型和空间分布以及旅游地系统现状基础上,以“点—轴系统”理论为基础,结合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地系统,确定旅游区重点发展点和发展轴,并利用重点发展轴将以“点”为中心的“面”即各级旅游地系统空间网络化,形成“点”、“轴”、“面”相结合的“板块旅游”空间结构体系,从而优化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区空间结构,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Wang Degen, Lu Lin, Chen Tian et al.

A study on the evolvement of resort system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Polf-axis theory—A case of tourism region of Hulunbuir-Aershan

.Economic Geography, 2005,25(6):904-9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5.06.03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点—轴系统”理论对区域旅游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旅游地系统是旅游发展的物质载体。在分析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资源类型和空间分布以及旅游地系统现状基础上,以“点—轴系统”理论为基础,结合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地系统,确定旅游区重点发展点和发展轴,并利用重点发展轴将以“点”为中心的“面”即各级旅游地系统空间网络化,形成“点”、“轴”、“面”相结合的“板块旅游”空间结构体系,从而优化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区空间结构,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6] 高楠,马耀峰,李天顺,.

基于“点-轴”理论的陕西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 26(3): 177-18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旅游空间作为旅游活动的载体,旅游空间结构布局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旅游地旅游业的发展。为了充分利用陕西丰富的旅游资源,更好地实现区域旅游合作,促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中在分析了陕西旅游空间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区域开发中的"点-轴"系统理论,通过测算和分析确定了重要旅游节点等级和发展轴线以及旅游区,构建了"一个中心、两个发展主轴、三大旅游区"的旅游空间结构体系。

[Gao Nan,Ma Yaofeng,Li Tianshun et al.

Study on the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of Shananxi based on “Pole-Axis” theory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2,26(3):177-18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旅游空间作为旅游活动的载体,旅游空间结构布局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旅游地旅游业的发展。为了充分利用陕西丰富的旅游资源,更好地实现区域旅游合作,促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中在分析了陕西旅游空间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区域开发中的"点-轴"系统理论,通过测算和分析确定了重要旅游节点等级和发展轴线以及旅游区,构建了"一个中心、两个发展主轴、三大旅游区"的旅游空间结构体系。
[17] 程晓丽,祝亚雯.

基于点-轴理论的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J].地理科学, 2013, 33(9): 1082-1088.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合理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点-轴系统理论作为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之一,对区域旅游空间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在分析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资源分布、旅游交通空间结构和旅游市场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点-轴系统理论分析测算了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重要旅游节点、旅游发展轴线以及旅游区,构建了&ldquo;两个中心、两条发展主轴、三大旅游区&rdquo;的旅游空间结构体系。</p>

[Cheng Xiaoli, Zhu Yawen.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of south Anhui International tourism and culture demonstration zone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Point Axis theory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33(9): 1082-1088.]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合理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点-轴系统理论作为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之一,对区域旅游空间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在分析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资源分布、旅游交通空间结构和旅游市场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点-轴系统理论分析测算了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重要旅游节点、旅游发展轴线以及旅游区,构建了&ldquo;两个中心、两条发展主轴、三大旅游区&rdquo;的旅游空间结构体系。</p>
[18] 刘法建,张捷,陈冬冬.

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动因研究

[J].地理学报,2010,65(8):1013-1024.

https://doi.org/10.11821/xb2010080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旅游流的内在联系特性入手,分析了入境旅游流网络分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采用基本特征描述、密度分析及EI指数检验、中心性、凝聚子群、核心—边缘分析等分析方法对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展开研究,然后运用QAP分析模型对旅游者流动矩阵和各省市旅游供给要素差值矩阵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①中国入境旅游流规模上呈现东部强,西部、东北次强,中部弱的态势,整体结构比较松散而且不均衡,空间结构上出现一定的集群现象;②东部一些省市不仅中心度指数高,结构优势明显,占据网络的核心位置,而且内部联系紧密,另外西部个别省份的网络重要性有所增强,旅游发展的不均衡态势有所改善;③自然资源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联系度、空间距离是制约入境旅游者流动的因素,而国际旅行社数、飞机起降架次为代表的高档次旅游服务水平、及是否同一地区是影响旅游者选择旅游地的重要因素。文章旨在为探讨入境旅游流空间特征和机制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思路,力求能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入境旅游流特征,进而为入境旅游的均衡发展和各省市旅游政策的制定等宏观决策提供理论层面的参照。

[ Liu Fajin,Zhang Jie,Chen Dongdo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al factors of Chinese inbound tourist flow network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0,65(8):1013-1024.]

https://doi.org/10.11821/xb2010080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旅游流的内在联系特性入手,分析了入境旅游流网络分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采用基本特征描述、密度分析及EI指数检验、中心性、凝聚子群、核心—边缘分析等分析方法对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展开研究,然后运用QAP分析模型对旅游者流动矩阵和各省市旅游供给要素差值矩阵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①中国入境旅游流规模上呈现东部强,西部、东北次强,中部弱的态势,整体结构比较松散而且不均衡,空间结构上出现一定的集群现象;②东部一些省市不仅中心度指数高,结构优势明显,占据网络的核心位置,而且内部联系紧密,另外西部个别省份的网络重要性有所增强,旅游发展的不均衡态势有所改善;③自然资源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联系度、空间距离是制约入境旅游者流动的因素,而国际旅行社数、飞机起降架次为代表的高档次旅游服务水平、及是否同一地区是影响旅游者选择旅游地的重要因素。文章旨在为探讨入境旅游流空间特征和机制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思路,力求能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入境旅游流特征,进而为入境旅游的均衡发展和各省市旅游政策的制定等宏观决策提供理论层面的参照。
[19] 吴晋峰,潘旭莉.

京沪入境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J].地理科学,2010,30(3):370-37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应用社会网络理论和方法,对京沪入境旅游流网络的整体型态特征和个体结构位置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由11个城市节点和24条流向关系组成的大型京沪入境旅游流网络密度为0.218,程度中心势为0.400,其中包含了3组不少于3个节点的1-派系和2组不少于5个节点的2-派系;由14个城市节点和46条流向关系组成的小型京沪入境旅游流网络密度为0.253,程度中心势为0.566,其中包含了1组不少于4个节点的1-派系和2组不少于6个节点的2-派系。以上结果说明,京沪入境旅游流网络密度低、中心势高、派系交叉性显著;京沪入境旅游流网络节点层次分化严重,核心节点突出,边缘节点明显;京沪入境旅游流网络中存在明显派系。得到两点启示:国家应采取切实措施引导入境旅游流在国内旅游城市之间合理流动,避免入境旅游流过于集中在某些城市;旅游城市应了解其在全国入境旅游流网络中的位置,一方面应积极地与核心城市建立良好的入境旅游关系,另一方面应争取进入旅游城市组合,联合开发旅游产品,共同开展市场营销。

[Wu Jinfeng,Pan Xuli.

Characteristic of Beijing and Shanghai inbound tourists flow network

. Scientia Geogeraphica Sinica, 2010,30(3):370-37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应用社会网络理论和方法,对京沪入境旅游流网络的整体型态特征和个体结构位置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由11个城市节点和24条流向关系组成的大型京沪入境旅游流网络密度为0.218,程度中心势为0.400,其中包含了3组不少于3个节点的1-派系和2组不少于5个节点的2-派系;由14个城市节点和46条流向关系组成的小型京沪入境旅游流网络密度为0.253,程度中心势为0.566,其中包含了1组不少于4个节点的1-派系和2组不少于6个节点的2-派系。以上结果说明,京沪入境旅游流网络密度低、中心势高、派系交叉性显著;京沪入境旅游流网络节点层次分化严重,核心节点突出,边缘节点明显;京沪入境旅游流网络中存在明显派系。得到两点启示:国家应采取切实措施引导入境旅游流在国内旅游城市之间合理流动,避免入境旅游流过于集中在某些城市;旅游城市应了解其在全国入境旅游流网络中的位置,一方面应积极地与核心城市建立良好的入境旅游关系,另一方面应争取进入旅游城市组合,联合开发旅游产品,共同开展市场营销。
[20] 彭红松,陆林,路幸福,.

基于社会网络方法的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结构研究——以泸沽湖为例

[J].地理科学,2014,34(9):1042-1050.

[本文引用: 2]     

[Peng Hongsong,Lu Lin,Lu Xingfu.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Cross-border tourism flow based on the Social network method: A case of Lugu lake region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9): 1042-1050.]

[本文引用: 2]     

[21] 朱冬芳,陆林,虞虎.

基于旅游经济网络视角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地角色

[J].经济地理, 2012, 32(4): 149-15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运用重力模型结合社会网络方法,从旅游经济网络视角对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经济的整体网络、国内游网络、入境游网络进行分析,初步定位了各城市在旅游经济网络中的角色与功能,最后探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都市圈旅游经济的整体网络和国内游网络呈现南北较为均衡的空间格局,入境游旅游经济网络呈现北部紧密、南部疏松的格局。综合各城市在整体网络中的中心性得分及结构对等性分析,划分出5种类型的旅游地:上海是核心旅游地,具有旅游中枢、门户旅游地、中间旅游地的综合功能;苏州、杭州、无锡、南京、常州是次核心旅游地,是区域内部重要的集聚和扩散中心;湖州、镇江、扬州和宁波是重要旅游目的地,对低等级与高等级旅游地之间连接起到重要的承转作用;其他城市中心性指标得分较低,主要接收高等级城市旅游经济辐射,相互之间联系强度较低,为一般旅游目的地和边缘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和城市发展等因子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各城市在旅游经济网络中的角色与功能。

[Zhu Dongfang,Lu Lin, Yu Hu.

Analysis on the Roles of tourism destin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metropolitan area—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economy

.Economic Geography, 2012,32(4):149-15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运用重力模型结合社会网络方法,从旅游经济网络视角对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经济的整体网络、国内游网络、入境游网络进行分析,初步定位了各城市在旅游经济网络中的角色与功能,最后探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都市圈旅游经济的整体网络和国内游网络呈现南北较为均衡的空间格局,入境游旅游经济网络呈现北部紧密、南部疏松的格局。综合各城市在整体网络中的中心性得分及结构对等性分析,划分出5种类型的旅游地:上海是核心旅游地,具有旅游中枢、门户旅游地、中间旅游地的综合功能;苏州、杭州、无锡、南京、常州是次核心旅游地,是区域内部重要的集聚和扩散中心;湖州、镇江、扬州和宁波是重要旅游目的地,对低等级与高等级旅游地之间连接起到重要的承转作用;其他城市中心性指标得分较低,主要接收高等级城市旅游经济辐射,相互之间联系强度较低,为一般旅游目的地和边缘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和城市发展等因子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各城市在旅游经济网络中的角色与功能。
[22] 虞虎,陈田,陆林,.

江淮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与空间发展模式

[J].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2): 169-180.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4.02.003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旅游业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将成为未来城市群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之一。结合重力模型与社会网络,构建江淮城市群旅游地旅游经济网络模型,应用Ucinet 6软件分析城市旅游地功能特征,探讨空间发展模式。结果表明:江淮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联系呈南紧北疏的空间不平衡态势,城市旅游地之间网络密度、联结边数、联系紧密度正在增长,而重点城市的中介能力和核心作用有降低趋势,多数城市呈路径依赖的循环累计,网络空间均衡性增强,据此将11个城市旅游地划分为5种类型。结合区域交通布局、旅游资源分布、城市经济实力等要素,对11城市进行旅游地层次划分,提出了“三条一级旅游轴线、两条二级旅游轴线、一条潜在旅游轴线”的空间结构及与周边重要旅游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Yu Hu,Chen Tian, Lu Lin et al.

Structure of tourist economy network and its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 in Jianghuai Urban agglomeration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4,33(2):169-180.]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4.02.003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旅游业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将成为未来城市群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之一。结合重力模型与社会网络,构建江淮城市群旅游地旅游经济网络模型,应用Ucinet 6软件分析城市旅游地功能特征,探讨空间发展模式。结果表明:江淮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联系呈南紧北疏的空间不平衡态势,城市旅游地之间网络密度、联结边数、联系紧密度正在增长,而重点城市的中介能力和核心作用有降低趋势,多数城市呈路径依赖的循环累计,网络空间均衡性增强,据此将11个城市旅游地划分为5种类型。结合区域交通布局、旅游资源分布、城市经济实力等要素,对11城市进行旅游地层次划分,提出了“三条一级旅游轴线、两条二级旅游轴线、一条潜在旅游轴线”的空间结构及与周边重要旅游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23] 陈浩,陆林,郑嬗婷.

基于旅游流的城市群旅游地旅游空间网络结构分析——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J].地理学报,2011,66(2):257-266.

https://doi.org/10.11821/xb2011020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城市群逐渐成为旅游发展赖以依存的区域主体,也必将成为一种特殊尺度类型的旅游目的地。文章基于相关文献的分析,界定了城市群旅游地的概念。在对珠三角旅行社区内线路、区内长途客运、国内(省外)旅行社赴珠三角及港澳游客实际到达情况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网络理论和方法对珠三角城市群网络结构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广州的到达中心性、接近性、中间度数值均较高,也是国内(省外)游客到珠三角的集散地,在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深圳、珠海由于毗邻香港和澳门,是珠三角城市群区域重要的目的地,同时也是港澳游客进入内地特别是珠三角的重要集散地。其他城市如佛山、东莞两城市以商务旅游为主,惠州、肇庆以生态旅游为特色,而中山、江门则两者兼具的特点。最后构建了珠三角城市群旅游地空间网络结构模式,形成"三级旅游基地、三类旅游区域、三条主要旅游轴线"的空间模式。

[Chen Hao, Lu Lin, Zheng Shanting.

The spatial network structure of the tourism destinations in urban agglomerations based on tourist flow: A case study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66(2):257-266.]

https://doi.org/10.11821/xb2011020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城市群逐渐成为旅游发展赖以依存的区域主体,也必将成为一种特殊尺度类型的旅游目的地。文章基于相关文献的分析,界定了城市群旅游地的概念。在对珠三角旅行社区内线路、区内长途客运、国内(省外)旅行社赴珠三角及港澳游客实际到达情况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网络理论和方法对珠三角城市群网络结构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广州的到达中心性、接近性、中间度数值均较高,也是国内(省外)游客到珠三角的集散地,在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深圳、珠海由于毗邻香港和澳门,是珠三角城市群区域重要的目的地,同时也是港澳游客进入内地特别是珠三角的重要集散地。其他城市如佛山、东莞两城市以商务旅游为主,惠州、肇庆以生态旅游为特色,而中山、江门则两者兼具的特点。最后构建了珠三角城市群旅游地空间网络结构模式,形成"三级旅游基地、三类旅游区域、三条主要旅游轴线"的空间模式。
[24] Scotten,Cooper C,Baggio R.

Destination networks:Four Australian case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8,5(1):169-188.]

https://doi.org/10.1016/j.annals.2007.07.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Réseaux de destination: quatre cas australiens. Le tourisme consiste en un réseau d’organisations qui interagissent pour produire un service. Cet article examine les propriétés structurelles des réseaux interorganisationnels à l’intérieur des destinations. L’analyse de réseau adopte une approche d’une destination toute entière et n’impose pas de groupements prédéfinis sur l’organisation du tourisme dans une région. Les flux d’informations entre les principales agences fournissent la base pour l’analyse des structures et des liens, ce qui permet que les faiblesses stratégiques dans la cohésion de la destination soient abordées par la politique et la gestion. L’article donne un aper04u de quatre études de cas australiennes qui démontrent l’utilité de l’analyse de réseau en illustrant des particularités telles que les groupements de produits, les fossés structurelles et les organisations essentielles.
[25] 北京市统计局.

北京统计年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017.

[本文引用: 1]     

[Beijing Municipal Bureau of Statistics.

Beijing statistical yearbook

.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2014,2017.]

[本文引用: 1]     

[26] 天津市统计局.

天津统计年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017.

[本文引用: 1]     

[Tianjin Municipal Bureau of Statistics.

Tianjin statistical yearbook

.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4,2017.]

[本文引用: 1]     

[27] 河北省统计局.

河北统计年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017.

[本文引用: 1]     

[Hebei Provincial Bureau of Statistics.

Hebei statistical yearbook

.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4,2017.]

[本文引用: 1]     

[28] 曹芳东,黄震方,吴丽敏,.

基于时间距离视域下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测度与空间整合——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J].经济地理,2012,32(12):157-16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长江三角洲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2010年2个时间断面数据,引入通达度指数,定量分析了城市间交通通达性的便捷程度,在此基础上,借助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测度模型,测算了基于交通可达性视域下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总量)和隶属度。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交通可达性整体上较好,呈现明显的提高态势,2个年份的可达性数值分别为0—6.577h、0—5.520h,旅游经济联系逐步加强,突出表现为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对外旅游经济联系增幅较大,以此提出了长三角城市旅游圈的空间整合策略。针对时间距离视域下的旅游经济联系测度,较好地反映了交通影响下的城市旅游发展,对于妥善处理城市旅游经济竞合关系,缩小旅游经济发展差异,促进长三角城市一体化进程,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Cao Fang dong, Huang Zhenfang, Wu Liminet al.

City tourism economic contact measurement and spatial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 temporal distance—A case study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 Economic Geography, 2012,32(12):157-16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长江三角洲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2010年2个时间断面数据,引入通达度指数,定量分析了城市间交通通达性的便捷程度,在此基础上,借助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测度模型,测算了基于交通可达性视域下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总量)和隶属度。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交通可达性整体上较好,呈现明显的提高态势,2个年份的可达性数值分别为0—6.577h、0—5.520h,旅游经济联系逐步加强,突出表现为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对外旅游经济联系增幅较大,以此提出了长三角城市旅游圈的空间整合策略。针对时间距离视域下的旅游经济联系测度,较好地反映了交通影响下的城市旅游发展,对于妥善处理城市旅游经济竞合关系,缩小旅游经济发展差异,促进长三角城市一体化进程,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29] 杨国良,张捷,艾南山,.

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及旅游经济联系——以四川省为例

[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4):24-30.

https://doi.org/10.3321/j.issn:0455-2059.2007.04.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四川省旅游城市、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具有局部分形性质.以2004年为例,通过分析城市旅游流规模结构是否满足齐夫法则,进一步印证了四川省旅游系统空间分形特征的存在.借助引力模型分析了四川省旅游系统内部旅游经济联系的强度和方向,旅游经济联系量主要集中在少数城市,其中成都的联系虽占全省的32.2%.旅游经济联系的方向以成都为强中心,向外形成两个同心圆圈层:第一圈层包括德阳、绵阳、乐山、眉山、资阳5个城市,构成强旅游经济联系圈;第二圈层包括遂宁、南充、广安、内江、自贡、沪州、宜宾、雅安、马尔康等城市,它们与成都有较强的旅游经济联系.

[Yang Guoliang, Zhang Jie,

Ai Nanshan et al.Space structure and tourist economic interrelationships of the tourism-taking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2007,43(4):24-30.]

https://doi.org/10.3321/j.issn:0455-2059.2007.04.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四川省旅游城市、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具有局部分形性质.以2004年为例,通过分析城市旅游流规模结构是否满足齐夫法则,进一步印证了四川省旅游系统空间分形特征的存在.借助引力模型分析了四川省旅游系统内部旅游经济联系的强度和方向,旅游经济联系量主要集中在少数城市,其中成都的联系虽占全省的32.2%.旅游经济联系的方向以成都为强中心,向外形成两个同心圆圈层:第一圈层包括德阳、绵阳、乐山、眉山、资阳5个城市,构成强旅游经济联系圈;第二圈层包括遂宁、南充、广安、内江、自贡、沪州、宜宾、雅安、马尔康等城市,它们与成都有较强的旅游经济联系.
[30] 卞显红,沙润.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研究

[J].地域研究与开,2007,26(4):62-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07.04.0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3个基本条件:可转移性、互补性和介入机会;长江三 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旅游者流、旅游物流、旅游信息流;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非中心城市 相对主要中心城市的城市旅游经济隶属度模型、城市旅游吸引区边界的确定模型.对长江三角洲非中心城市相对主要中心城市的城市旅游经济隶属度进行分析及旅游 城市的旅游吸引范围的确定是划分城市旅游经济区的基本依据.依据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隶属度与旅游吸引范围的确定的分析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区进 行了划分.

[Bian Xianhong, Sha Run.

Research on urban tourism spatial mutual effect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7,26(4): 62-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07.04.0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3个基本条件:可转移性、互补性和介入机会;长江三 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旅游者流、旅游物流、旅游信息流;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非中心城市 相对主要中心城市的城市旅游经济隶属度模型、城市旅游吸引区边界的确定模型.对长江三角洲非中心城市相对主要中心城市的城市旅游经济隶属度进行分析及旅游 城市的旅游吸引范围的确定是划分城市旅游经济区的基本依据.依据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隶属度与旅游吸引范围的确定的分析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区进 行了划分.
[31] 朱付彪,陆林,於冉,.

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长三角都市圈为例

[J].地理科学, 2012, 32(5): 570-57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对优化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促进都市圈整体旅游地形成和发挥都市圈旅游空间效应与功能有重要意义。以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为指标,利用赫芬达尔指数和位序&mdash;规模模型进行分析,并结合长三角都市圈旅游发展实际考察其旅游空间结构演变态势。结果表明,长三角都市圈旅游者和旅游收入空间分布趋向分散,各城市旅游发展相对差异不断缩小,其旅游发展趋向均衡化。长三角都市圈旅游发展实际也显示,其旅游空间结构呈现多中心、网络化和一体化特点。从长期来看,长三角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趋向高水平均衡。借鉴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认为以可达性、互补性和替代性为必要条件,以集聚和扩散作用为主要形式,以资金、技术、人员、信息和经验等的流动为主要内容,各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推动了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不断由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演变。旅游企业扩张和旅游客流流动带动了旅游资金、技术、人员、信息和经验等的集聚和扩散,推动了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p>

[Zhu Fubiao, Lu Lin,

Yu Ran et al.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of metropolitan area: A case study of Changjiang River delta metropolitan area

. Scientia Geogeraphica Sinica, 2012,32(5):570-57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对优化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促进都市圈整体旅游地形成和发挥都市圈旅游空间效应与功能有重要意义。以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为指标,利用赫芬达尔指数和位序&mdash;规模模型进行分析,并结合长三角都市圈旅游发展实际考察其旅游空间结构演变态势。结果表明,长三角都市圈旅游者和旅游收入空间分布趋向分散,各城市旅游发展相对差异不断缩小,其旅游发展趋向均衡化。长三角都市圈旅游发展实际也显示,其旅游空间结构呈现多中心、网络化和一体化特点。从长期来看,长三角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趋向高水平均衡。借鉴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认为以可达性、互补性和替代性为必要条件,以集聚和扩散作用为主要形式,以资金、技术、人员、信息和经验等的流动为主要内容,各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推动了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不断由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演变。旅游企业扩张和旅游客流流动带动了旅游资金、技术、人员、信息和经验等的集聚和扩散,推动了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p>
[32] 杨丽花,佟连军.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生态工业园典型案例研究

[J].生态学报,2012,32(13):4236-4245.

https://doi.org/10.5846/stxb20110614079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丹麦卡伦堡和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为例,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典型生态工业园的组织结构和网络结构。用簇系数、平均最短距离、传递性以及核心-边缘结构来衡量其稳定性,分析其不同结构特征。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的簇系数为0.715,远高于贵港生态工业园的0.246,说明其聚合性较好;从最短距离长度来看,卡伦堡和贵港分别为2.110和2.236,复杂性弱;从传递性来看,两者传递性皆低于25%,节点之间联系性不够强;从核心-边缘结构来看,卡伦堡各节点之间的异质性(0.057)高于贵港(0.005),可见贵港参与主体的中心性较为均衡,而卡伦堡差异性较大。两者都以一个产业或者企业集团为网络核心;网络内其他节点联系不够紧密,长链条联结较少;网络复杂性弱。

[Yang Lihua, Tong Lianjun.

Research of typical EIPS based on th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 Acta Ecologica Sinica,2012,32(13):4236-4245.]

https://doi.org/10.5846/stxb20110614079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丹麦卡伦堡和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为例,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典型生态工业园的组织结构和网络结构。用簇系数、平均最短距离、传递性以及核心-边缘结构来衡量其稳定性,分析其不同结构特征。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的簇系数为0.715,远高于贵港生态工业园的0.246,说明其聚合性较好;从最短距离长度来看,卡伦堡和贵港分别为2.110和2.236,复杂性弱;从传递性来看,两者传递性皆低于25%,节点之间联系性不够强;从核心-边缘结构来看,卡伦堡各节点之间的异质性(0.057)高于贵港(0.005),可见贵港参与主体的中心性较为均衡,而卡伦堡差异性较大。两者都以一个产业或者企业集团为网络核心;网络内其他节点联系不够紧密,长链条联结较少;网络复杂性弱。
[33] 刘军.

社会网络分析导论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本文引用: 2]     

[Liu Jun.

Introduction of th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 Beijing: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2004.]

[本文引用: 2]     

[34] 刘军.

整体网分析讲义: Ucinet软件使用指南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本文引用: 1]     

[Liu Jun.

Lectures on whole net-work approach: A practical guide to Ucinet

.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 Press.]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