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类型 | 研究对象 | SOC稳定机制 | 参考 文献 | 分子生物学稳定 | 团聚体物理稳定 | 化学结合稳定 | 农田(美国) | 干湿交替 | | 干湿交替初期大团聚体周转快,SOC稳定性差,后期固碳增加 | | [46] | 水稻田(中国) | 疏水性有机质 | 木质素和脂类等疏水性SOC被选择性保护 | | 氧化铁含量高和土壤pH较低的水稻土保护疏水性SOC | [47] | 沙土(澳大利亚) | 作物残茬vs 土壤pH | 分子结构稳定顺序:烷基碳>芳基碳>氧烷基碳 | | | [48] | 无草休闲地 (法国) | 钙盐土壤结构vs钾盐土壤结构 | | 钙盐样地大团聚稳定性高,短时间以团聚体固碳为主 | 长时间尺度钙盐样地主要以黏粒和粉砂固碳为主 | [49] | 亚北极草地 (冰岛) | 土壤增温 | 增温时分子结构稳定不是固碳的主要机理 | 增温降低团聚体稳定性,导致团聚体保护的SOC大量亏损 | | [50] | 黄土丘陵区 (中国) | 退耕还林 | | 53~250 μm粒级土壤微团聚体物理保护SOC组分的比例较小 | 退耕还林后主要通过粉砂和黏粒内矿物表面吸附固定SOC | [51] | 森林土壤 (西班牙) | 生物炭 | | | 生物炭、层状硅酸盐和铁铝氧化物等在黏粒尺度固碳 | [52] | 高山和亚高山土 壤(比利牛斯山) | 土壤矿物 | | | 弱晶质氧化铁和水铁矿固定SOC较硅铝矿物更重要 | [53] | 森林土壤 (中国) | 不同树种 | 阔叶林较马尾松林低烷基碳,高氧烷基碳,稳定性差 | | | [54] | 黏土和沙土 (捷克) | 蚯蚓 | 蚯蚓处理下SOC的芳香族成分和酚类含量无显著变化 | 蚯蚓吸收有机残体进入土壤产生新的团聚体而保护SOC | | [55] | 河口湿地 (中国) | 时间尺度和土地利用变化 | | 旱地农田土壤微团聚体闭蓄SOC与输入的植物残茬有关 | 未开垦的湿地SOC主要被水合氧化铁和铝稳定 | [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