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2018 , 38 (6): 849-858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8.06.003

Orginal Article

供给侧改革驱动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的动力结构及时空效应

徐成龙12, 庄贵阳1

1.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北京 100028
2.临沂大学商学院, 山东 临沂 276005

Dynamic Structure and Spatio-Temporal Effect of Supply-side Reform on Industrial Green Development in China

Xu Chenglong12, Zhuang Guiyang1

1. Institute for Urban&Environmental Studie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28, China
2.Business College, Linyi University, Linyi 276005, Shandong, China

中图分类号:  F276/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8)06-0849-10

收稿日期: 2017-08-28

修回日期:  2017-10-11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6-20

版权声明:  2018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YJCZH12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7M621003)、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4DM001)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徐成龙(1988-),男,山东临沂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经济。E-mail:xclkycg@163.com

展开

摘要

运用熵值法和动态面板的系统GMM估计方法对2000~2015年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其供给侧动力结构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呈逐年递增趋势,“东中西”依次递减的空间演变格局越发明显;绿色资本与中国工业绿色发展呈“U”型关系,其他5类绿色要素供给对中国工业绿色发展均起到了促进作用;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东部地区的人口素质、绿色产业以及环境规制等对工业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大,而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结构、技术进步等对工业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大。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 工业绿色发展 ; 动力结构 ; 时空效应

Abstract

Industrial green development driven by supply-side reform ha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green development was measured by entropy method. Drawing on the “five-dimensional integration” framework of new supply economics based on traditional theory economics,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ransition economics, development economics, information and behavioral economics, the article systematically combed the green supply-sidedriving forces in China. Supply-side reform driving industry green development was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by system GMM estimation method of dynamic panel from 2000 to 2015.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Firstly, the pressur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was becoming more important, whereas the degree of industrial green growth was becoming less important in industrial green development.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capacity of industrial green development was relatively stable in industrial green development. Secondly, in terms of time dimension,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green development in China wa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but the degree of industrial green growth and the capacity of industrial green development needed to be further improved and strengthened. From the spatial dimension, the descending successively spatial evolution pattern from east to west wa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High-level areas of industrial green development were concentrated mainly in the eastern; Low-level areas of industrial green development were concentrated mainly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Thirdly, the green supply-side driving powers, such as population quality, green capital, clean energy, green technology, green industry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had shown active development trend, and also revealed obvious spatial heterogeneity. Lastly, green capital and industrial green development in China showed “U” shape relationship, and population quality, clean energy, green technology, green industry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had promoted the industry green development in China. Population quality, green industry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promoted the industry green development of the eastern region where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green development was relatively higher. Energy structure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promoted the industrial green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 where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green development was relatively lower. Moreover,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needed to increase investment in green capital. Overall, these results will provid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supply-side reform ; industrial green development ; dynamic structure ; spatio-temporal effect

0

PDF (852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徐成龙, 庄贵阳. 供给侧改革驱动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的动力结构及时空效应[J]. 地理科学, 2018, 38(6): 849-858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8.06.003

Xu Chenglong, Zhuang Guiyang. Dynamic Structure and Spatio-Temporal Effect of Supply-side Reform on Industrial Green Development in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 38(6): 849-858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8.06.003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全球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1]。以高投资、高耗能和高排放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工业增长模式引致污染排放逼近生态环境承载极限,公众的绿色需求已经进入敏感期和冲突期,工业绿色发展逐渐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领[2,3]。新常态下面对经济下行与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中国经济走出困境的对症良方和破解生态环境约束的必由之路,无疑会对工业绿色发展起到积极地推进作用。基于此,新形势下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的供给侧驱动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是怎样驱动工业绿色发展的?中国工业绿色发展供给侧驱动力的区域差异性如何?这些都是目前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1 研究进展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工业绿色发展,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分析视角。根据已有研究[4,5,6,7,8,9,10],至少可以从4个视角来分析: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入手,即对“三去一降一补”进行分析;基于体制机制层面,尤其是从市场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视角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视角探究制度供给、产业供给和要素供给等供给侧驱动机制;从经济结构视角,即企业、产业和政府3个层面来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

2) 工业绿色发展的测度方法。当前对于工业绿色发展的评价方法大致有3种: 综合指标体系法。围绕工业绿色增长度、工业资源环境压力、工业绿色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构建并测算工业绿色发展指数的研究较为广泛,但具体指标存在差异[11,12,13];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贡献法。国内外学者主要通过SBM方向性距离函数与Malmquist、Luenberger及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14,15,16,17]; 弹性脱钩值法。少数学者基于脱钩理论的核心思想,将弹性脱钩值法应用于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的测算与评价[18]

3) 供给侧改革驱动工业绿色发展的相关研究。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绿色发展的供给侧驱动力大体可以分为传统要素供给(劳动、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等)、产业供给(产业结构)和制度供给(环境规制)3方面[19,20,21,22,23,24,25,26,27]

综上,国内外学者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工业绿色发展开展了较为详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尽管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但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和反思的问题。 针对工业绿色发展的供给驱动(制约)因素多是涉及到要素供给、产业供给和制度供给的某一方面,综合要素供给、产业供给和制度供给,较为系统地探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中国工业绿色发展影响的研究则不多。 不难发现,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多是集中于供给侧问题、体制机制改革、动力结构和经济结构单方面视角,而基于区域差异性系统构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的提升路径还需进一步展开。

2 方法模型与数据来源

2.1 工业绿色发展测度

借鉴绿色发展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28,29],本文从工业绿色增长度、工业资源环境压力、工业绿色发展能力3方面综合构建工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包含21项(表1)。参考已有研究[30],采用熵值法对工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

表1   工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dustrial green development

目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指标方向
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工业绿色
增长度
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工业总产值増长率+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
六大高耗能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工业绿色发展潜力工业企业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工业企业R&D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授权数+
工业资源
环境压力
工业资源消耗单位工业总产值用地量-
单位工业总产值水耗-
单位工业总产值电耗-
单位工业总产值能耗-
工业污染排放单位工业总产值二氧化硫排放量-
单位工业总产值COD排放量-
单位工业总产值固体废弃物产生量-
工业绿色
发展能力
工业污染治理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
工业COD去除率+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基础设施建设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造林面积占总面积比重+
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

注:“+”、“–”为指标值与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正、负相关。

新窗口打开

2.2 计量模型构建

依据传统理论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信息及行为经济学所构成的新供给经济学的“五维一体化”框架,系统梳理影响工业绿色发展的供给侧驱动力。其中,传统理论经济学中具体涉及劳动、资本和技术创新等传统要素供给;制度经济学和转轨经济学认为“制度”作为供给侧与经济生产方式及产业发展的宏观机制和环境等直接相关;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侧重点主要在于供给侧的技术创新供给和制度供给;信息及行为经济学中不完全信息的柠檬市场理论引申出的企(产)业供给亦是供给侧需要纳入的重要内容。结合绿色发展理念,本文将从人口素质、绿色资本、清洁能源、绿色技术、绿色产业以及环境规制等6大方面构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驱动工业绿色发展的计量模型[31,32]

IG=f(L,K,T,E,ER,IS)(1)

为消除异方差,对数据进行处理,模型如下:

IG=alnL+b1lnK+b2ln2K+clnT+dlnE+elnER+flnIS+C(2)

式中, IG代表工业绿色发展指数; L代表人口素质,用每10万人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来衡量; K代表绿色资本,用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 GDP比重来衡量; T代表绿色技术,用发明型专利申请授权数来衡量; E代表清洁能源,用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进行衡量; ER代表环境规制,用单位工业总产值废气排放量的倒数进行衡量; IS代表绿色产业,用六大高耗能产业比重进行衡量; b1b2为绿色资本对工业绿色发展影响的一、二次项系数; acdef为人口素质、绿色技术、清洁能源、环境规制、绿色产业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系数; C为常量。

2.3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0~2015年为研究时间段,分别对2000、2005、2010和2015年4个截面数据进行深入探究。相关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等数据均来源于2001~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33]《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34]《中国环境统计年鉴》[35]《中国能源统计年鉴》[36]《中国科技统计年鉴》[37]《中国劳动统计年鉴》[38]等。同时,将中国各地区(不包括港澳台)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吉林、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3 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时空特征

3.1 中国工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的权重变动

依据工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2000~2015年中国工业绿色发展各评价指标权重进行测算。从一级指标权重来看,工业绿色增长度权重由2000年的0.37下降到2015年的0.27;工业资源环境压力权重由2000年的0.35上升到2015年的0.5;工业绿色发展能力权重由2000年的0.27下降到2015年的0.23。由此可见,中国工业绿色发展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工业绿色增长度和工业绿色发展能力在工业绿色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关注程度则相对较小。

从二级指标权重来看,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权重一直减小,说明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对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的重要性持续下降;工业绿色发展潜力的权重整体呈波动平稳趋势。工业资源消耗和工业污染排放的权重均呈上升趋势,进一步说明中国越来越重视工业绿色发展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问题。工业污染治理权重的上升趋势较为缓慢,而基础设施建设权重则呈下降趋势,说明虽然中国已经开始注重环境问题治理,但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落后(表2)。

表2   工业绿色发展的二级评价指标权重

Table 2   The weight of secondary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industrial green development

二级指标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
工业绿色发展效率0.180.120.100.06
工业绿色发展潜力0.190.300.210.21
工业资源消耗0.170.190.270.29
工业污染排放0.190.160.170.21
工业污染治理0.110.110.130.12
基础设施建设0.160.120.120.11

新窗口打开

3.2 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变动趋势

从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看,2000~2015年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呈逐渐增加态势,这说明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约束下,中国工业绿色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进一步从工业绿色增长度、工业资源环境压力和工业绿色发展能力3方面来看,工业绿色增长度大体呈下降趋势,这意味着工业绿色增长速度相对缓慢,尤其是2015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仅为1.08%;工业资源环境压力呈快速下降趋势,这意味着中国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和污染排放效率的显著提高对工业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工业绿色发展能力呈缓慢下降趋势,这反映中国对于环境保护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足,污染治理项目本年完成投资额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0.28%下降到2015年的0.07%(表3)。

表3   2000~2015年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综合指数

Table 3   Comprehensive index of industry green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2000-2015

指标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
工业绿色增长度0.090.060.080.06
工业资源环境压力0.300.290.390.46
工业绿色发展能力0.060.070.060.05
工业绿色发展水平0.450.420.530.57

新窗口打开

3.3 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从区域分布来看,2015年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呈东中西依次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主要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广东、重庆、福建、陕西、山东、浙江、吉林、江苏等,其工业绿色发展指数为0.62,东部地区有8个;工业绿色发展水平中等的地区主要包括四川、湖北、安徽、湖南、河南、江西、黑龙江、广西、河北和辽宁等,其工业绿色发展指数为0.55,中部地区有6个;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最低的地区主要包括贵州、内蒙古、海南、云南、宁夏、山西、甘肃、西藏、新疆、青海等,其工业绿色发展指数为0.42,西部地区有8个。

从空间格局演变趋势来看,2000~2015年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基本集中在东部,而工业绿色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则呈“由中向西”的空间演变格局(图1)。进一步从东、中、西三大区域来看,2000~2015年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且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综上可知,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呈现东中西依次递减规律,且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的“东中西”空间演变格局越发明显。

图1   2000~2015年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

Fig.1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green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a in 2000-2015

4 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的供给侧驱动力分析

4.1 中国绿色供给侧驱动力时空特点

劳动供给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高等在校学生数以及R&D人员等方面。时间维度看,每10万人高等在校学生数有明显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15 574人上升到2015年的72 182人;R&D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0.02%上升到2015年的0.06%。空间维度看,每10万人高等在校学生数的东西部差距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差值由2000年的403人上升到2005年的1 289人,之后又下降到2015年的808人;虽然东中西部R&D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均呈增加趋势,但东部增长速度相对较快,由2000年的0.02%上升到2015年的0.07%。

资本供给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环境治理投资上,其占GDP的比重越高说明资本投入在绿色发展方面的比例就越大。时间维度看,环境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呈波动下降趋势,2000、2005、2010和2015年的比重分别为1.39%,1.3%,1.66%和1.28%。空间维度看,2000~2015年中国东部地区的绿色资本投资呈波动下降趋势,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绿色资本投资则呈上升趋势。

自然资源供给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清洁能源的使用和消费上,清洁能源逐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是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体现。时间维度看,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1.72%上升到2015年的4.79%;而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68.5%下降到2015年的64%。空间维度看,东中西部地区天然气消费占比分别由2000年的0.86%,1.02%,4.45%上升到2015年的5.15%,3.05%,5.81%,但西部地区的增加速度相对较慢;东部和中部地区煤炭消费占比分别由2000年的42.53%和34.56%下降到2015年的38.54%和30.64%,而西部地区的比重则由2000年的22.91%上升到2015年的30.82%。

技术供给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发明型专利申请授权数,技术创新驱动代替传统资源能源驱动将从根本上提高中国绿色发展能力。整体来看,发明型专利申请授权数由2000年的6 177件上升到2015年的263 436件,增长42.65倍。分区域看,除2010~2015年东部地区发明型专利申请授权数的增长率出现了略微下降趋势外,2000~2015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发明型专利申请授权数和增长率均呈增加趋势。

产业供给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可以通过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态势来衡量。从六大高耗能产业所占GDP比重来看,2005年以后中国东中西地区的比重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东部地区的比重基本维持在31%左右,中部地区的比重由2005年的41.61%下降到2015年的32.89%,西部地区的比重由2005年的44.54%下降到2015年的40.03%。

制度供给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环境规制上。从变动趋势来看,2000~2015年中国环境规制强度不断增加,单位废气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0.62元/m3增加到2015年的1.61元/m3。从空间格局看,2000~2015年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环境规制强度均呈现增加趋势,且环境规制强度一直呈现“东中西”依次递减的空间格局。

4.2 中国供给侧驱动力与工业绿色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基于人口素质、绿色资本、清洁能源、绿色技术、绿色产业以及环境规制等绿色供给侧驱动力的时空特点,下面将初步探讨供给侧驱动力与工业绿色发展中的关联性,具体分析供给侧驱动力与工业绿色增长度、工业资源环境压力以及工业绿色发展能力的关系(图2)。其中,人口素质、清洁能源、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和环境规制分别与工业绿色增长度和工业资源环境压力呈同方向变动关系,而与工业绿色发展能力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这表明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清洁能源的发展、绿色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环境规制的加强,工业绿色增长度不断增加、工业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减小、工业绿色发展能力不断下降。绿色资本与工业资源环境压力的关系属于“U”型,这表明随着绿色资本投资的增加,工业资源环境压力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动趋势,而目前中国大多数区域仍然处于绿色资本投资的初期;绿色资本与工业绿色增长度和工业绿色发展能力的关系没有明显特征。

图2   供给侧驱动力与工业绿色增长度(Y1)、资源环境压力(Y2)以及绿色发展能力(Y3)的散点图

Fig.2   Scatter diagram of supply-side driving power and industrial green growth degree (Y1), resource environment pressure (Y2) and green development ability (Y3)

5 供给侧改革对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的时空效应分析

虽然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呈“东中西”依次递减的空间演变格局,但是处于较高水平的区域基本集中在东部,而处于较低水平的区域则基本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因此,运用动态面板的系统GMM估计方法分别定量分析中国、东部以及中西部区域的工业绿色发展驱动机制(表4)。

表4   2000~2015年中国供给侧驱动力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

Table 4   The influence of supply-side driving force on industrial green development in 2000-2015

变量中国东部中西部
常数-0.566(-2.01)**-1.078(-5.97)***-0.003(-0.01)
L0.147(3.53)***0.203(8.17)***0.078(1.47)
K-0.007(-3.62)***-0.007(-2.42)**-0.008(-3.43)***
K20.0001(1.20)-0.0001(1.61)
E 0.006(2.96)***0.005(4.93)***0.011(2.43)**
T0.033(3.40)***0.02(3.57)***0.049(3.04)***
IS-0.004(-8.78)***-0.004(-3.98)***-0.005(-6.75)***
ER0.124(2.22)**0.179(2.29)**0.117(2.72)***
Sargan0.1520.7190.405
AR(1)P0.9910.5470.709

注:*****分别代表5%和1%的水平上显著;“-”代表不含该变量;()内数值为t值。

新窗口打开

从中国整体来看,模型的Sargan值为0.152,且AR(1)的 P值为0.991,这说明模型整体通过了假设检验的验证。人口素质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系数为0.147,这说明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对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绿色资本与工业绿色发展呈“U”型关系,即绿色资本对工业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门槛效应,只有达到既定值以后,绿色资本的增加才对工业绿色发展起到正向促进作用;清洁能源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系数为0.006,这说明天然气占比越高对工业绿色发展就越有利;绿色技术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系数为0.033,这说明发明型专利申请授权数的增加对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六大高耗能产业所占比重对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系数为-0.004,这说明绿色产业的供给将对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系数为0.124,这说明环境规制强度的不断增加将对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区域层面来看,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两个模型的Sargan值分别为0.719和0.405,且AR(1)的 P值分别为0.547和0.709,这说明两个模型整体均通过了假设检验的验证。东部地区人口素质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系数为0.203,中西部地区人口素质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不显著,这说明东部地区人口素质对工业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应高度重视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东部地区绿色资本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系数为-0.007,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绿色资本呈整体下降趋势;中西部地区绿色资本与工业绿色发展呈“U”型关系,但不显著,这说明中西部地区绿色资本投资力度还需继续加大。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清洁能源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005和0.011,这说明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对工业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绿色技术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系数为0.02和0.049,这说明中西部地区发明型专利申请授权数对工业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六大高耗能产业所占比重对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004和-0.005,这说明中西部地区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对工业绿色发展的负面影响更大;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179和0.117,这说明东部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对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要大于西部。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1) 从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来看,时间维度,虽然2000~2015年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呈逐年递增趋势,且工业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小,但工业绿色增长度和工业绿色发展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和加强;空间维度,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均呈现东中西依次递减规律,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的“东中西”空间演变格局越发明显。

2) 从绿色供给要素来看,时间维度,2000~2015年中国人口素质、绿色资本、清洁能源、绿色技术、绿色产业以及环境规制等绿色供给动力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空间维度上,人口素质和环境规制均呈“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东部地区绿色资本呈整体下降趋势,中西部地区绿色资本呈上升趋势;清洁能源的增长速度呈东中西依次递减趋势;绿色技术的增长速度则呈西高东低的发展趋势;绿色产业没有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转移趋势。

3) 整体而言,人口素质、清洁能源、绿色技术、绿色产业以及环境规制等绿色要素供给对中国工业绿色发展均起到了促进作用,绿色资本与中国工业绿色发展呈“U”型关系。区域而言,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东部地区的人口素质、绿色产业以及环境规制等对工业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大,而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结构、技术进步等对工业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大。另外,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都需要继续加大绿色资本投资力度。

6.2 讨论

面对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和环境污染加剧的现实压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工业绿色发展成为经济发展转型和生态环境好转的重要抓手。沿着供给理论的历史发展轨迹,不难发现供给侧框架下的动力要素种类繁多,而本文仅仅选取了研究相对较多的要素供给、产业供给和制度供给3方面,今后应继续补充和完善供给侧动力要素体系,以更全面地衡量和探索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和规律。同时,工业绿色发展内涵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和界定,如何更加科学准确地测度工业绿色发展水平,也是未来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牛文元.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认知——纪念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20周年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5):9-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2.05.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2012年是巴西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周年,回顾20年来世界各国发展所走过的路程,总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功与不足,是制定未来世界健康发展路线图的历史要求。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认知,经过了从生存到发展,再从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的漫长过程。可持续发展被视作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中的行为矢量,该矢量将导致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朝向日趋合理、更为和谐的方向进化。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整体的"、"内生的"和"综合的"内涵认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外部响应",是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是可持续能力的"硬支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部响应",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可持续能力的"软支撑"。只有"当人类向自然的索取能够被人类向自然的回馈相平衡",只有"当人类对于当代的努力能够同对后代的贡献相平衡",只有"当人类为本区域发展的思考能够同时考虑到其它区域乃至全球利益时",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才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揭示了"发展、协调、持续"的系统本质;可持续发展反映了"动力、质量、公平"的有机统一;可持续发展创建了"和谐、稳定、安全"的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速度、数量、质量"的绿色运行。中国在未来不到10年的时间内,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达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更加良好、社会更加进步、精神更加富足,全民的生活质量更加提升,这就必然要求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身完善,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论文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七大主题: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与生态容量;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

[Niu Wenyuan.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20th anniversary of un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n Rio De Janeiro,Brazil.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2,22(5):9-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2.05.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2012年是巴西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周年,回顾20年来世界各国发展所走过的路程,总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功与不足,是制定未来世界健康发展路线图的历史要求。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认知,经过了从生存到发展,再从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的漫长过程。可持续发展被视作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中的行为矢量,该矢量将导致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朝向日趋合理、更为和谐的方向进化。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整体的"、"内生的"和"综合的"内涵认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外部响应",是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是可持续能力的"硬支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部响应",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可持续能力的"软支撑"。只有"当人类向自然的索取能够被人类向自然的回馈相平衡",只有"当人类对于当代的努力能够同对后代的贡献相平衡",只有"当人类为本区域发展的思考能够同时考虑到其它区域乃至全球利益时",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才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揭示了"发展、协调、持续"的系统本质;可持续发展反映了"动力、质量、公平"的有机统一;可持续发展创建了"和谐、稳定、安全"的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速度、数量、质量"的绿色运行。中国在未来不到10年的时间内,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达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更加良好、社会更加进步、精神更加富足,全民的生活质量更加提升,这就必然要求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身完善,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论文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七大主题: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与生态容量;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
[2] 何甜,帅红,朱翔.

长株潭城市群污染空间识别与污染分布研究

[J].地理科学,2016,36(7):1081-1090.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7.01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利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对各类型污染进行空间识别和分布模拟,探究长株潭城市群污染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i>① </i> 该区大气环境污染以扬尘和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重点污染区域在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主城区,呈点状分布;<i>② </i>该区水域整体水质基本达标,水体环境污染以氨氮和各类重金属为主,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i>③</i> 土壤污染覆盖范围较广,以株洲市的石峰区为代表,以镉污染最为严重,主要原因为重化工业排污累积。总之,株洲污染最严重,湘潭和长沙次之。污染空间的形成与长株潭城市群的地形地势及三类污染元素之间的转化有较大关联。</p>

[He Tian, Shuai Hong, Zhu Xiang.

Pollution space recognition and pollution distribution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6,36(7):1081-1090.]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7.01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利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对各类型污染进行空间识别和分布模拟,探究长株潭城市群污染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i>① </i> 该区大气环境污染以扬尘和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重点污染区域在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主城区,呈点状分布;<i>② </i>该区水域整体水质基本达标,水体环境污染以氨氮和各类重金属为主,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i>③</i> 土壤污染覆盖范围较广,以株洲市的石峰区为代表,以镉污染最为严重,主要原因为重化工业排污累积。总之,株洲污染最严重,湘潭和长沙次之。污染空间的形成与长株潭城市群的地形地势及三类污染元素之间的转化有较大关联。</p>
[3] 韩楠,于维洋.

中国工业废气排放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地理科学,2016,36(2):196-203.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2.005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基于2000~2012 年中国31 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中国工业废气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各省域(不含港澳台)工业废气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集聚效应;总体呈现东部、西部地区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东部多为高-高集聚区、西部则多为低-低集聚区,并且高值集聚现象的显著性逐渐增强,显著区域呈持续扩张趋势.在此基础上,以STIRPAT模型为基础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经济发展、人口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国家政策等因素对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域工业废气排放存在空间依赖作用和正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与工业废气排放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技术进步和国家政策对工业废气排放具有抑制作用,而人口增长对工业废气排放的影响并不显著.</p>

[Han Nan, Yu Weiyang.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dustrial waste gas emission in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6,36(2):196-203.]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2.005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基于2000~2012 年中国31 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中国工业废气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各省域(不含港澳台)工业废气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集聚效应;总体呈现东部、西部地区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东部多为高-高集聚区、西部则多为低-低集聚区,并且高值集聚现象的显著性逐渐增强,显著区域呈持续扩张趋势.在此基础上,以STIRPAT模型为基础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经济发展、人口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国家政策等因素对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域工业废气排放存在空间依赖作用和正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与工业废气排放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技术进步和国家政策对工业废气排放具有抑制作用,而人口增长对工业废气排放的影响并不显著.</p>
[4] 林毅夫.

供给侧改革的短期冲击与问题研究

[J].河南社会科学,2016,24(1):1-4.

[本文引用: 1]     

[Lin Yifu.

Short term shocks and problems of supply side reform

. Henan Social Sciences,2016,24(1):1-4.]

[本文引用: 1]     

[5] 洪银兴.

准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J].中国工业经济,2016(6):14-2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我国前30年的改革可以说是以需求侧为重点的改革。进入"新常态"后产生的经济增长问题表明,只是在需求侧拉动经济增长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供给侧推动经济增长。一、准确认识经济新常态准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对经济新常态有准确的认识。目前经济仍然处于下行中,虽然还处于合理区间,但有滑出宏观经济合理区间的压力,如果速度持续下行,中高速增长不能维持,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

[Hong Yinxing.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goal and task of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supply front

.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2016 (6):14-2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我国前30年的改革可以说是以需求侧为重点的改革。进入"新常态"后产生的经济增长问题表明,只是在需求侧拉动经济增长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供给侧推动经济增长。一、准确认识经济新常态准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对经济新常态有准确的认识。目前经济仍然处于下行中,虽然还处于合理区间,但有滑出宏观经济合理区间的压力,如果速度持续下行,中高速增长不能维持,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
[6] 林卫斌,苏剑.

供给侧改革的性质及其实现方式

[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1):16-19.

[本文引用: 1]     

[Lin Weibin,Su Jian.

The nature and way of supply-side reform

.Price Theory and Practice,2016(1):16-19.]

[本文引用: 1]     

[7] 冯泰来.

从限权的角度看供给侧改革的有效实施

[J].学术探索,2016(5):92-96.

[本文引用: 1]     

[Feng Tailai.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pply-side reform from the angle of power restrictions

. Academic Exploration,2016(5):92-96.]

[本文引用: 1]     

[8] 徐君,李巧辉,王育红.

供给侧改革驱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机制分析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10):53-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6.10.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实现要素资源的最优配置.消除过剩产能。提高有效供给,是经济新常态下维持经济中高速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不仅面临着传统“城市病”的威胁。还面临着“资源诅咒”的困境,制度保障不足、产业刚性严重、要素创新低下已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大瓶颈。资源型城市迫切需要提升供给质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破解城市转型难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全面提升供给质量的角度,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新思路。文章首先结合宏观、中观、微观的整体分析思路,从制度供给、产业供给和要素供给三个层面分析了供给侧改革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驱动效用。有助于完善制度保障体系、产业结构体系和要素创新体系。其次,界定阐释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驱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因子。主要包括:行政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制度等5个制度供给因子;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环境、区域产业差异等4个产业供给因子;人力资源水平、科技创新、资源供给、生态环境、资金供给等5个要素供给因子。最后。以制度改革为保障。要素创新为手段,产业转型为核心,构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驱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综合机制,调控不同生命周期下不同层面影响因子的协同主导作用,实现制度、产业、要素三方供给要素的良性互动。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城市三位一体的转型。为顺利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理论参考。

[Xu Jun, Li Qiaohui,Wang Yuhong.

Integrated mechanism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transformation driven by the supply reform.China Population

,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6,26(10):53-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6.10.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实现要素资源的最优配置.消除过剩产能。提高有效供给,是经济新常态下维持经济中高速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不仅面临着传统“城市病”的威胁。还面临着“资源诅咒”的困境,制度保障不足、产业刚性严重、要素创新低下已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大瓶颈。资源型城市迫切需要提升供给质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破解城市转型难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全面提升供给质量的角度,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新思路。文章首先结合宏观、中观、微观的整体分析思路,从制度供给、产业供给和要素供给三个层面分析了供给侧改革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驱动效用。有助于完善制度保障体系、产业结构体系和要素创新体系。其次,界定阐释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驱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因子。主要包括:行政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制度等5个制度供给因子;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环境、区域产业差异等4个产业供给因子;人力资源水平、科技创新、资源供给、生态环境、资金供给等5个要素供给因子。最后。以制度改革为保障。要素创新为手段,产业转型为核心,构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驱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综合机制,调控不同生命周期下不同层面影响因子的协同主导作用,实现制度、产业、要素三方供给要素的良性互动。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城市三位一体的转型。为顺利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理论参考。
[9] 张志元.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提高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研究

[J].当代经济管理,2016(12):52-56.

[本文引用: 1]     

[Zhang Zhiyuan.

A study on improving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of the advance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upply-side reform

. Contemporary Economy Management,2016(12):52-56.]

[本文引用: 1]     

[10] 黄群慧.

论中国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J].中国工业经济,2016(9):5-2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2016年第9期本文梳理出了一个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逻辑和分析框架,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由于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结构性矛盾而产生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下问题所进行的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可以拆解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应"问题—原因—对策"逻辑线路,问题

[Huang Qunhui.

On China industrial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front

.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2016(9):5-2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2016年第9期本文梳理出了一个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逻辑和分析框架,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由于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结构性矛盾而产生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下问题所进行的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可以拆解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应"问题—原因—对策"逻辑线路,问题
[11] 苏利阳,郑红霞,王毅.

中国省际工业绿色发展评估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8):116-1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3.08.01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有关绿色发展评价和指标研究已成为绿色经济研究中的前沿领域和重点。该文旨在将绿色发展的评估研究延伸至工业领域,进而为监测、评估和诊断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提供支撑。该文首次从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产业三个方面界定了工业绿色发展内涵,认为工业绿色发展可以理解为在促进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提供更多、更好工业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需求的同时,通过绿化工艺系统和生产过程、生产绿色低碳产品、发展绿色新兴产业,最终协调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鉴此,本文认为可以从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产业三个方面衡量工业绿色发展的进展,这为开展工业绿色发展评估提供理论基础。在实践应用中,由于数据可得性等原因,本文围绕绿色生产构建了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工业绿色发展绩效指数"。评估结果显示,2005-2010年我国工业绿色发展绩效水平年均改善幅度为9.5%,反映工业生产正实现与资源环境消耗的脱钩,但改善速度逐年下降,表明未来亟需挖掘新的节能减排潜力;分地区看,天津、北京、广东等东部发达省市是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绩效水平较好的地区,但各个地区的优势均有所不同,其中天津在工业水资源利用居于领先,北京在工业土地资源方面较为落后,广东在工业能源利用的表现突出;宁夏的工业绿色发展绩效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原因是工业能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方面较为落后;同时,"十一五"期间各地区工业绿色发展绩效水平均有所改善,其中广西以年均19.7%的水平居于领先。总体来看,各地区的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和改善幅度有较大差异,意味着各地区实现工业绿色发展的基础条件不同,有必要对不同地区采取分类管理方式,以有效促进各地区工业绿色发展。

[Sun Liyang,Zheng Hongxia,Wang Yi.

Evaluation on green development of China’s provincial industry.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3, 23(8):116-1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3.08.01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有关绿色发展评价和指标研究已成为绿色经济研究中的前沿领域和重点。该文旨在将绿色发展的评估研究延伸至工业领域,进而为监测、评估和诊断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提供支撑。该文首次从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产业三个方面界定了工业绿色发展内涵,认为工业绿色发展可以理解为在促进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提供更多、更好工业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需求的同时,通过绿化工艺系统和生产过程、生产绿色低碳产品、发展绿色新兴产业,最终协调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鉴此,本文认为可以从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产业三个方面衡量工业绿色发展的进展,这为开展工业绿色发展评估提供理论基础。在实践应用中,由于数据可得性等原因,本文围绕绿色生产构建了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工业绿色发展绩效指数"。评估结果显示,2005-2010年我国工业绿色发展绩效水平年均改善幅度为9.5%,反映工业生产正实现与资源环境消耗的脱钩,但改善速度逐年下降,表明未来亟需挖掘新的节能减排潜力;分地区看,天津、北京、广东等东部发达省市是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绩效水平较好的地区,但各个地区的优势均有所不同,其中天津在工业水资源利用居于领先,北京在工业土地资源方面较为落后,广东在工业能源利用的表现突出;宁夏的工业绿色发展绩效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原因是工业能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方面较为落后;同时,"十一五"期间各地区工业绿色发展绩效水平均有所改善,其中广西以年均19.7%的水平居于领先。总体来看,各地区的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和改善幅度有较大差异,意味着各地区实现工业绿色发展的基础条件不同,有必要对不同地区采取分类管理方式,以有效促进各地区工业绿色发展。
[12] 王鹏,尤济红.

中国环境管制效果的评价研究——基于工业绿色发展的一个空间视角

[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5):25-42.

[本文引用: 1]     

[Wang Peng,You Jihong.

Evaluating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spac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green development

.Comparative Economic & Social Systems,2016(5):25-42.]

[本文引用: 1]     

[13] 李琳,张佳.

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及其分解——基于2004~2013年108个城市的比较研究

[J].软科学,2016,30(11):48-53.

https://doi.org/10.13956/j.ss.1001-8409.2016.11.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采用熵权-TOPSIS模型评估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2004~2013年的工业绿色发展水平,运用锡尔指数分析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间以及三大城市群内部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特征及构成。结果表明:近10年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差异有所缩小,2004~2010年总体差异缩小受益于三大城市群间差异缩小,2011~2013年总体差异缩小趋缓受制于城市群内部差异扩大;近10年三大城市群间差异呈缩小之势,长三角与中三角、泛成渝的差异明显改善;近10年三大城市群内部差异持续扩大,政府绿色政策支撑和工业绿色增长度的差异扩大引起城市群内部差异扩大。

[Li Lin,Zhang Jia.

The difference and decomposition of industrial green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108 cities from 2004 to 2013

. Soft Science,2016,30(11):48-53.]

https://doi.org/10.13956/j.ss.1001-8409.2016.11.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采用熵权-TOPSIS模型评估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2004~2013年的工业绿色发展水平,运用锡尔指数分析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间以及三大城市群内部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特征及构成。结果表明:近10年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差异有所缩小,2004~2010年总体差异缩小受益于三大城市群间差异缩小,2011~2013年总体差异缩小趋缓受制于城市群内部差异扩大;近10年三大城市群间差异呈缩小之势,长三角与中三角、泛成渝的差异明显改善;近10年三大城市群内部差异持续扩大,政府绿色政策支撑和工业绿色增长度的差异扩大引起城市群内部差异扩大。
[14] Chambers R,Fare R, Grosskopf S.Productivity growth in APEC countries[J]. Pacific Economic Review, 1996(1):181-190.

[本文引用: 1]     

[15] Kumar S.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productivity growth: A global analysis using malmquist-luenberger index

[J]. Ecological Economic,2006(56):280-293.

[本文引用: 1]     

[16] 陈诗一.

中国的绿色工业革命:基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解释(1980~2008)

[J].经济研究2010(11):21-34+58.

[本文引用: 1]     

[Chen Shiyi.

China’s green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1980-2008)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10(11):21-34+58.]

[本文引用: 1]     

[17] 彭星,李斌.

贸易开放、FDI与中国工业绿色转型——基于动态面板门限模型的实证研究

[J].国际贸易问题,201,5(1):166-176.

[本文引用: 1]     

[Peng Xing,Li Bin.

Trade openness, FDI and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industry: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dynamic threshold model using panel data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201,5(1):166-176.]

[本文引用: 1]     

[18] 卢强,吴清华,周永章,.

广东省工业绿色转型升级评价的研究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7):34-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3.07.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借鉴脱钩理论的核心理念,研究提出利用工业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变化相对工业产值的弹性脱钩值作为测度工业绿色转型升级水平的评价指标,并进一步将其分解细化为结构脱钩弹性、技术脱钩弹性和治理(回用)脱钩弹性三个中间变量,以深入研究工业绿色转型升级各环节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该研究以工业新鲜用水量和燃料消耗量、化学需氧量和SO2排放量分别作为资源与环境的代表性指标,评价分析了"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及其五个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进展。结果表明,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广东省工业绿色转型升级有明显进展,但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特征。在资源环境约束强的珠三角核心区,工业绿色转型升级进展相对较好。在资源环境目标管理约束不强的粤东地区,工业仍粗放式发展。广东工业绿色转型升级中,部门行业内部升级成效明显,但结构升级不显著。因此,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升级进程,不能单纯依靠提升工业行业内部技术水平和污染治理、资源回用效率,必须坚持源头控制,在遵循工业化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加大政府调控力度、加快工业结构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此外,资源环境约束强弱与工业绿色转型升级关系密切,现阶段,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严格的资源环境约束目标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升级。

[Lu Qiang, Wu Qinghua,Zhou Yongzhang et al.

Analysis on the Assessment of greenery transformation-upgrading of industry in Guangdong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3,23(7):34-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3.07.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借鉴脱钩理论的核心理念,研究提出利用工业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变化相对工业产值的弹性脱钩值作为测度工业绿色转型升级水平的评价指标,并进一步将其分解细化为结构脱钩弹性、技术脱钩弹性和治理(回用)脱钩弹性三个中间变量,以深入研究工业绿色转型升级各环节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该研究以工业新鲜用水量和燃料消耗量、化学需氧量和SO2排放量分别作为资源与环境的代表性指标,评价分析了"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及其五个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进展。结果表明,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广东省工业绿色转型升级有明显进展,但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特征。在资源环境约束强的珠三角核心区,工业绿色转型升级进展相对较好。在资源环境目标管理约束不强的粤东地区,工业仍粗放式发展。广东工业绿色转型升级中,部门行业内部升级成效明显,但结构升级不显著。因此,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升级进程,不能单纯依靠提升工业行业内部技术水平和污染治理、资源回用效率,必须坚持源头控制,在遵循工业化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加大政府调控力度、加快工业结构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此外,资源环境约束强弱与工业绿色转型升级关系密切,现阶段,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严格的资源环境约束目标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升级。
[19] 李佐军.

“十三五”我国绿色发展的途径与制度保障

[J].环境保护,2016(11):20-2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绿色发展的本质是发展模式的转型,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既包含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三低”,也包括高效率、高效益、高循环或高碳汇“三高”,其核心是提高单位消耗和排放的生产率.通过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控环境污染排放、优化经济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绿色低碳社会等措施,增加GDP,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绿色发展.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角度,阐述了实现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为“十三五”时期的绿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Li Zuojun.

Study on the approach and system guarantee of China’s green development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eriod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16(11):20-2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绿色发展的本质是发展模式的转型,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既包含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三低”,也包括高效率、高效益、高循环或高碳汇“三高”,其核心是提高单位消耗和排放的生产率.通过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控环境污染排放、优化经济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绿色低碳社会等措施,增加GDP,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绿色发展.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角度,阐述了实现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为“十三五”时期的绿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0] 薛钢,潘孝珍.

财政分权对中国环境污染影响程度的实证分析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1):77-83.

[本文引用: 1]     

[Xue Gang,Pan Xiaozhen.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impact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China.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2,22(1):77-83.]

[本文引用: 1]     

[21] 张德茗,白秀艳.

技术差距、技术引进与中国工业绿色经济增长

[J].广西社会科学,2016(1):71-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6917.2016.01.0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运用绿色增长指数来衡量中国各省份的经济状况,将技术差距纳入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中,并依据技术水平的差异性,分组别研究自主研发、技术引进、技术差距对工业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技术水平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同;高技术水平区域,自主研发是绿色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国内技术引进作用大于国外技术引进,技术差距对绿色经济增长起到负向作用;中低技术水平区域,技术引进仍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国外技术引进的作用大于国内技术引进,技术差距促进绿色经济增长,增大吸收能力有利于技术引进的溢出。

[Zhang Deming,Bai Xiuyan.

Technology gap, technology import and green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s industry

.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2016(1):71-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6917.2016.01.0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运用绿色增长指数来衡量中国各省份的经济状况,将技术差距纳入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中,并依据技术水平的差异性,分组别研究自主研发、技术引进、技术差距对工业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技术水平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同;高技术水平区域,自主研发是绿色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国内技术引进作用大于国外技术引进,技术差距对绿色经济增长起到负向作用;中低技术水平区域,技术引进仍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国外技术引进的作用大于国内技术引进,技术差距促进绿色经济增长,增大吸收能力有利于技术引进的溢出。
[22] 王俊松,颜燕,胡曙虹.

中国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

[J].地理科学,2017,37(1):11-18.

[本文引用: 1]     

[Wang Junsong, Yan Yan, Hu Shuhong.

Spatial pattern and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urban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base on spatial panel data model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7,37(1):11-18.]

[本文引用: 1]     

[23] 周五七.

行业特征对低碳约束下工业绿色TFP增长的影响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5):66-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4.05.0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工业是中国实体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也是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主体。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中国工业发展将面临越来越强的能源与碳排放约束,工业增长必须由要素驱动的投入导向型转向创新驱动的效率导向型,提高低碳约束下的绿色TFP对工业增长的贡献,推动以绿色TFP增长为核心的工业低碳转型。该文基于非参数生产前沿分析方法。在考虑能源投入与碳排放这一非期望产出的全要素分析框架下,利用全局DEA方法及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1998—2010年中国工业36个细分行业绿色TFP的动态变化。考虑到中国工业内部不同行业在要素投入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规模、能源消费结构及行业开放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文章分别利用条件均值回归和条件分位数回归,就上述行业特征因素对工业绿色TFP增长的影响效应进行了计量检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行业平均企业规模和行业企业集中度对行业绿色TFP增长均有显著促进作用,行业资本深化则抑制了行业绿色TFP增长,行业私营企业比重的提高并没有促进行业绿色TFP增长.FDI和煤炭消费比重均对行业绿色TFP增长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变参数估计结果表明.对处于高分位和低分位绿色TFP指数的行业来说,行业特征因素对行业绿色TFP增长的边际效应较弱,行业特征因素对处于中间分位的行业绿色TFP指数的边际效应最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上述结论对我国工业行业低碳转型发展的政策启示。

[Zhou Wuqi.

Impact of industrial features on green TFP growth under the lowcarbon constraint.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4,24(5):66-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4.05.0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工业是中国实体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也是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主体。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中国工业发展将面临越来越强的能源与碳排放约束,工业增长必须由要素驱动的投入导向型转向创新驱动的效率导向型,提高低碳约束下的绿色TFP对工业增长的贡献,推动以绿色TFP增长为核心的工业低碳转型。该文基于非参数生产前沿分析方法。在考虑能源投入与碳排放这一非期望产出的全要素分析框架下,利用全局DEA方法及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1998—2010年中国工业36个细分行业绿色TFP的动态变化。考虑到中国工业内部不同行业在要素投入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规模、能源消费结构及行业开放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文章分别利用条件均值回归和条件分位数回归,就上述行业特征因素对工业绿色TFP增长的影响效应进行了计量检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行业平均企业规模和行业企业集中度对行业绿色TFP增长均有显著促进作用,行业资本深化则抑制了行业绿色TFP增长,行业私营企业比重的提高并没有促进行业绿色TFP增长.FDI和煤炭消费比重均对行业绿色TFP增长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变参数估计结果表明.对处于高分位和低分位绿色TFP指数的行业来说,行业特征因素对行业绿色TFP增长的边际效应较弱,行业特征因素对处于中间分位的行业绿色TFP指数的边际效应最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上述结论对我国工业行业低碳转型发展的政策启示。
[24] 邹辉, 段学军.

长江经济带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格局及演变

[J].地理科学,2016,36(9):1408-1417.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9.01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通过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度评估,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格局,并对经济带经济发展、环境污染与环境质量的格局与态势展开探讨。研究表明:经济带协调发展度空间差异显著,东部地区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沿江地区高于非沿江地区。高度协调型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及少数中西部省会城市;高度失调型主要分布在重庆、皖北、滇西南、鄂中等地区;江西与四川是协调型转为失调型的集中地区。长三角核心城市经济地位依然凸显,但长三角边缘地区城市经济位序呈下降趋势,中西部地区部分城市经济位序上升明显。工业废水排放以重庆、苏州、杭州为最多,工业SO<sub>2</sub>排放呈现3大集中地带。城市空气质量较差的是长三角边缘地区以及中西部沿江地区,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与工业SO<sub>2</sub>排放、工业烟尘排放在空间格局上较为吻合。长江干流断面水质上游(川滇渝)与下游(苏沪)较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沿江地区工业废水排放对长江水质的影响。最后,从树立发展与保护双重使命,创新经济带开发体制机制;推进下游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培育中上游新的经济增长极;落实最严格的管理制度,共建生态文明示范带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p>

[Zou Hui, Duan Xuejun.

Pattern evolution of economy-environmen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6,36(9):1408-1417.]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9.01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通过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度评估,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格局,并对经济带经济发展、环境污染与环境质量的格局与态势展开探讨。研究表明:经济带协调发展度空间差异显著,东部地区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沿江地区高于非沿江地区。高度协调型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及少数中西部省会城市;高度失调型主要分布在重庆、皖北、滇西南、鄂中等地区;江西与四川是协调型转为失调型的集中地区。长三角核心城市经济地位依然凸显,但长三角边缘地区城市经济位序呈下降趋势,中西部地区部分城市经济位序上升明显。工业废水排放以重庆、苏州、杭州为最多,工业SO<sub>2</sub>排放呈现3大集中地带。城市空气质量较差的是长三角边缘地区以及中西部沿江地区,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与工业SO<sub>2</sub>排放、工业烟尘排放在空间格局上较为吻合。长江干流断面水质上游(川滇渝)与下游(苏沪)较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沿江地区工业废水排放对长江水质的影响。最后,从树立发展与保护双重使命,创新经济带开发体制机制;推进下游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培育中上游新的经济增长极;落实最严格的管理制度,共建生态文明示范带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p>
[25] 马丽,张博,杨宇.

东北地区产业发展与工业SO2排放的时空耦合效应

[J].地理科学,2016,36(9):1310-1319.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9.00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以工业SO<sub>2</sub>为对象,以东北地级市( 本文“地级市”包括东北三省内的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4个副省级城市。)为研究单元,运用脱钩指数分析了工业产值变化与SO<sub>2</sub>排放规模变化的动态耦合关系及空间格局,并利用LMDI因素分解法对各地市工业SO<sub>2</sub>排放变化从规模增长、结构转型和技术升级3方面进行解析。研究发现,在东北地区产业发展过程中,工业产值规模的增长对工业SO<sub>2</sub>排放增长呈现正向驱动;而工业技术的进步和节能减排措施的使用促进了工业SO<sub>2</sub>排放的降低,而产业结构的作用因区域而异。在环渤海湾地区以及辽源、松原、鹤岗、伊春、七台河、绥化等以木材加工和煤电为核心产业发展的城市,能源基础原材料产业比重的上升促进了地区工业SO<sub>2</sub>排放的增加。最后根据不同地市工业SO<sub>2</sub>减排的主要驱动因素和限制因素,针对性的分类型、分区域提出促进东北地区产业绿色转型的政策建议。</p>

[Ma Li, Zhang Bo, Yang Yu.

The spatio-temporal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ith SO2 emission of Northeast China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6,36(9):1310-1319.]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9.00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以工业SO<sub>2</sub>为对象,以东北地级市( 本文“地级市”包括东北三省内的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4个副省级城市。)为研究单元,运用脱钩指数分析了工业产值变化与SO<sub>2</sub>排放规模变化的动态耦合关系及空间格局,并利用LMDI因素分解法对各地市工业SO<sub>2</sub>排放变化从规模增长、结构转型和技术升级3方面进行解析。研究发现,在东北地区产业发展过程中,工业产值规模的增长对工业SO<sub>2</sub>排放增长呈现正向驱动;而工业技术的进步和节能减排措施的使用促进了工业SO<sub>2</sub>排放的降低,而产业结构的作用因区域而异。在环渤海湾地区以及辽源、松原、鹤岗、伊春、七台河、绥化等以木材加工和煤电为核心产业发展的城市,能源基础原材料产业比重的上升促进了地区工业SO<sub>2</sub>排放的增加。最后根据不同地市工业SO<sub>2</sub>减排的主要驱动因素和限制因素,针对性的分类型、分区域提出促进东北地区产业绿色转型的政策建议。</p>
[26] 张明志,余东华.

制造业低碳化导向的供给侧改革研究[J]

.财经科学,2016(4):58-68.

[本文引用: 1]     

[Zhang Mingzhi,Yu Donghua.

Research on the supply-side reform of low-carbon oriented manufacturing

. Finance & Economics, 2016(4):58-68.]

[本文引用: 1]     

[27] 李斌,彭星.

环境规制工具的空间异质效应研究——基于政府职能转变视角的空间计量分析

[J].产业经济研究,2013(6):38-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9301.2013.06.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研究政府职能转变视角下环境规制工具的空间异质效应,通过构 建理论模型阐述了环境规制工具差异所引致的环境技术创新及污染排放异质效应,并使用1999 ~2010年的省域面板数据从形式、强度及空间三个维度对环境规制工具的异质效应进行了空间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市场的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比命令 —控制式环境规制工具更能促进环境技术进步,激励型环境规制的加强有利于环境技术创新,即“波特假说”在一定程度上成立;基于市场的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通 过直接效应及技术创新间接效应,能够实现比命令—控制式环境规制更低水平的污染排放;不同的环境规制工具对环境技术创新及最终污染排放具有空间异质效应. 因此,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目标,关键在于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及政府管理创新,更为重要的是实现环境规制创新.

[Li Bin,Peng Xing.

Studies on spatial heterogeneity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struments: Spatial empirical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I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 2013(6):38-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9301.2013.06.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研究政府职能转变视角下环境规制工具的空间异质效应,通过构 建理论模型阐述了环境规制工具差异所引致的环境技术创新及污染排放异质效应,并使用1999 ~2010年的省域面板数据从形式、强度及空间三个维度对环境规制工具的异质效应进行了空间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市场的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比命令 —控制式环境规制工具更能促进环境技术进步,激励型环境规制的加强有利于环境技术创新,即“波特假说”在一定程度上成立;基于市场的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通 过直接效应及技术创新间接效应,能够实现比命令—控制式环境规制更低水平的污染排放;不同的环境规制工具对环境技术创新及最终污染排放具有空间异质效应. 因此,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目标,关键在于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及政府管理创新,更为重要的是实现环境规制创新.
[28] 张江雪,王溪薇.

中国区域工业绿色增长指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软科学,2013,27(10):92-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409.2013.10.02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运用DEA方法测算了2005~2009年我国各地区的工业绿色增长指数,并运用随机效应的面板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广东省的工业绿色增长指数平均值最高,宁夏最低;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最低;东部地区提高幅度最小,中部地区提高幅度最大;地方经济发展对工业绿色增长有着不显著的正向影响,重工业化的结构有着不显著的负向影响,地区科技水平和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Zhang Jiangxue,Wang Xiwei.

Research on measuremen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industrial green growth index by region in China

. Soft Science, 2013,27(10):92-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409.2013.10.02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运用DEA方法测算了2005~2009年我国各地区的工业绿色增长指数,并运用随机效应的面板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广东省的工业绿色增长指数平均值最高,宁夏最低;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最低;东部地区提高幅度最小,中部地区提高幅度最大;地方经济发展对工业绿色增长有着不显著的正向影响,重工业化的结构有着不显著的负向影响,地区科技水平和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29] 吴旭晓.

区域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动态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以重化工业区域青海、河南和福建为例

[J].生态经济,2016,32(2):63-6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工业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在工业领域的延伸和具体化。以广东为参考标杆,基于2005-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DEA视窗分析方法测算了青海、河南和福建的工业绿色效率,通过灰色GM(1,N)模型分析了区域工业绿色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青海、河南、福建的工业绿色效率均属于DEA无效;青海呈现波段式推进态势;河南和福建均呈现出缓慢上升的演化趋势,福建的波动性相对较大;促进青海和河南工业绿色效率的最主要因素是工业结构,规模结构则是福建的核心驱动因素。提升青海、河南和福建工业绿色效率新路径的核心分别为调整规模结构、促进技术创新和优化产权结构。

[Wu Xuxiao.

Research on the improving path and dynamic evaluation of regional industrial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Taking the heavy chemical industry zone of Qinghai, Henan and Fujian as examples

.Ecological Economy,2016,32(2):63-6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工业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在工业领域的延伸和具体化。以广东为参考标杆,基于2005-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DEA视窗分析方法测算了青海、河南和福建的工业绿色效率,通过灰色GM(1,N)模型分析了区域工业绿色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青海、河南、福建的工业绿色效率均属于DEA无效;青海呈现波段式推进态势;河南和福建均呈现出缓慢上升的演化趋势,福建的波动性相对较大;促进青海和河南工业绿色效率的最主要因素是工业结构,规模结构则是福建的核心驱动因素。提升青海、河南和福建工业绿色效率新路径的核心分别为调整规模结构、促进技术创新和优化产权结构。
[30] 王富喜,毛爱华,李赫龙,.

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

[J].地理科学,2013,33(11):1323-132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在明确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发展、生态环境、城乡协调、城镇化效率等6个方面,构建了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山东省城镇化质量进行了综合测度。在此基础上,依据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通过系统聚类将全省17 地市划分为五大类型区:高质量城镇化地区、城镇化质量较高地区、城镇化质量中等地区、城镇化质量较低地区和低质量城镇化地区。在总结、概括各类型区共同特点的基础上,对各地市城镇化质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p>

[Wang Fuxi, Mao Aihua,

Li Helong et al.Quality measurement and regional difference of urbanizationin shandong province based on the entropy method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33(11):1323-132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在明确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发展、生态环境、城乡协调、城镇化效率等6个方面,构建了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山东省城镇化质量进行了综合测度。在此基础上,依据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通过系统聚类将全省17 地市划分为五大类型区:高质量城镇化地区、城镇化质量较高地区、城镇化质量中等地区、城镇化质量较低地区和低质量城镇化地区。在总结、概括各类型区共同特点的基础上,对各地市城镇化质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p>
[31] 陈妍,梅林.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波动特征与影响因素——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

[J].地理科学,2017,37(7):1080-1086.

[本文引用: 1]     

[Chen Yan,Mei Lin.

Cycl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resource-based cities’economy in Northeast China—Based on panel data model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7, 37(7):1080-1086.]

[本文引用: 1]     

[32] 刘红明. 工业绿色化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8(11):54-57.

[本文引用: 1]     

[Liu Hongming.The connot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dustrial green. Modern Economic Research,2008(11):54-57.]

[本文引用: 1]     

[33]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6)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6.

[本文引用: 1]     

[China Statistical Bureau.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1-2016).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2001-2016.]

[本文引用: 1]     

[34] 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

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1~2016)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6.

[本文引用: 1]     

[Industrial Statistics Departmentof China Statistical Bureau.

China industry statistical yearbook(2001-2016)

.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2001-2016.]

[本文引用: 1]     

[35] 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

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1~2016)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6.

[本文引用: 1]     

[ China Statistical Bureau,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environment

(2001-2016).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2001-2016.]

[本文引用: 1]     

[36] 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2001~2016)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6.

[本文引用: 1]     

[Energy Statistics Departmentof China Statistical Bureau.

China energy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1-2016)

.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2001-2016.]

[本文引用: 1]     

[37]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1~2016)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6.

[本文引用: 1]     

[ China Statistical Bureau,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2016)

.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2001-2016.]

[本文引用: 1]     

[38]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2001~2016)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6.

[本文引用: 1]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Statistics Departmentof China Statistical Bureau,Planning

and

Finance Department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Ministry.

China labour statistical yearbook(2001-2016)

.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2001-2016.]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