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2018 , 38 (8): 1310-1318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8.08.013

Orginal Article

城镇化进程中张谷英村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

李伯华123, 周鑫1, 刘沛林123, 陈驰1, 刘一曼1

1.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湖南 衡阳 421002
2.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3.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南 衡阳 421002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Spatial Reconstructuring of Zhangguying Village in Urbanization

Li Bohua123, Zhou Xin1, Liu Peilin123, Chen Chi1, Liu Yiman1

1. Research Establishment for Hunan Settlement, Hengyang 421002, Hunan, China
2. College of City & Tourism,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421002, Hunan,China;
3.Cooperative Innovation Centre for Digitaliz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Ancient Villages and Town, Hengyang 421002, Hunan,China

中图分类号:  F2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8)08-1310-09

收稿日期: 2017-06-12

修回日期:  2017-08-18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8-20

版权声明:  2018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161,41501191)、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项目(XSP18YBZ041)、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7DB054)、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6C0229)、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CX1618,CX1649,CX1650)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李伯华(1979-),男,湖北黄冈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人居环境学研究。E-mail:libeny_2058@163.com

展开

摘要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普遍面临着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的双重压力。以湘北传统村落张谷英村为例,探索了传统村落功能转型的一般态势和空间重构的实现路径。研究结果显示:从功能转型来看,张谷英村正经历着传统生活功能向现代生活功能的转变、农业功能向旅游业功能的转变以及传统空间功能向多功能的转变 ;从空间发展来看,张谷英村空间结构经历了空间缓慢发育、空间快速扩展和空间有序跃升3个阶段;从适应性来看,张谷英村正面临着村落文化冲突显性化、聚落空间结构空心化、道路结构系统衰退化以及村落土地利用粗放化等一系列问题;从发展对策来看,构建了集视角层、功能层、规划层和目标层于一体的传统村落空间重构调控机制。

关键词: 传统村落 ; 功能转型 ; 空间重构 ; 张谷英村

Abstract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s an emergent property resulting from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villages. Internal factors refers to villager’ s self-organization transformation from down to up, while external factors are mostly guiding and regulating of other-organization which is centering on government from up to down. Self-organization embodied that villagers are main body, and they are advancing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spatial restructuring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by bottom-up autonomous actions. Other-organization is mainly contains government, enterpris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etc. They carried out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top to down by policy guidance, spatial planning, and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In short,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the harmony between self-organization and other-organization, co-trac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interactions of settlement spatial elements all promote the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spatial restructuring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raditional villages encounter the double pressures of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spatial restructuring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Taking Zhangguying village as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spatial restructur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the point of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Zhangguying village is undergoing the changes of life style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ization. Also, it is experiencing function conversion from agriculture to tourism and traditional spatial function to multi-function. In the view of spatial development,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Zhangguying village has undergone three evolution stages, i.e. slowly growth, rapid expansion and orderly jump. Zhangguying village is facing with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village culture conflicts, hollow settlement, decaying road system and extensive land use. Finally, this paper constructed the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rural settlement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which integrates four levels such as visual level, functional level, planning level and objective level. We should be aware of the facts tha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ina is booming.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different regions are found largely different in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core dynamics and reconfiguration ways. Consequently, it requires the academic staff to conduct constant and thorough investigations and research, then summarize general rules and special paths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ina.

Key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s ;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 spatial restructuring ; Zhangguying village

0

PDF (1113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李伯华, 周鑫, 刘沛林, 陈驰, 刘一曼. 城镇化进程中张谷英村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J]. 地理科学, 2018, 38(8): 1310-1318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8.08.013

Li Bohua, Zhou Xin, Liu Peilin, Chen Chi, Liu Yiman.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Spatial Reconstructuring of Zhangguying Village in Urbanization[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 38(8): 1310-1318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8.08.013

当前,中国进入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面转型的加速期[1],城乡人口流动频繁、城乡文化交融活跃、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导致了乡村地区功能空间失衡、生态空间破碎、生产空间蚕食等一系列问题,乡村空间重构与功能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要求[2]。与此同时,由于区域发展的差异化、个体需求的多元化和土地利用的多样化,乡村地域功能逐渐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型[3,4],并呈现出显著的时空分异性和区域差异性[5]。近年来,国外学者已经将乡村多功能转型作为乡村地理学的重要方向之一[6],并在澳大利亚和欧盟成员国中进行了多项促进多功能乡村发展的实践[7,8,9]。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空间尺度分析了乡村地域功能转型的时空差异、驱动机制和演变态势[10,11,12],并从土地利用多功能[13,14]、乡村多功能转型[15,16]、乡村功能类型判别[17,18]等视角探索了乡村转型发展模式与机制,这也成为中国地理学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19,20]

尽管如此,现有研究仍然还有诸多提升空间,从文献梳理来看,现有研究大多从宏观视角分析乡村地域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规律,缺乏对乡村聚落功能转型与内部空间重构的微观刻画,对传统村落功能演变与发展态势的研究更少。传统村落作为乡村地域的一个独特地理单元,也面临着聚落功能转型与人居空间重构的问题,但尚未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21,22]。传统村落有别于一般乡村聚落,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景观构建、生产方式以及文化形态等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意象,其功能转型的动力机制与空间重构的路径选择也具有显著的独特性。基于此,本文试图以中国传统村落张谷英村为例,探讨传统村落的功能转型发展态势、空间结构演变规律以及人居空间重构路径,以期为中国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经验借鉴。

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

张谷英村位于湖南省岳阳县渭洞以东的笔架山下,沿龙形山和渭溪河之间的河谷,自东南向西北蜿蜒铺陈达1 km有余(图1)。村落由先祖张谷英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历经明清两代600余年多次建造而成。张谷英村主要由当大门、王家塅和上新屋三大建筑群组成,现有房屋1 732间,门头12个,巷道62条,天井206个,石桥58座,厅堂237个,总建筑面积达5万m2,被誉为“明清湘楚民居的活化石”[23]。张谷英村也因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完整的建筑风貌和和谐的人居空间,成为了湘北地区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在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的推动下,张谷英村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开发与利用,旅游品质显著提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但也使得传统的人居空间和功能系统出现不诸多不适应性,亟需进行合理的空间重构。张谷英村的发展与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村落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中国传统村落功能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因此,选择张谷英村作为案例村,对于探索转型发展中的传统村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图1   湖南省张谷英村区位及内部结构

Fig.1   The location and inner structure of Zhangguying village in Hunan Province

1.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张英谷村实地调研数据和系列文献[24,25,26,27]等。两次实地调查数据时间为2016年6月8~10日和2017年5月12~14日,调研内容包括居民旅游感知、空间变化、建筑年代以及旅游发展历程等,部分问卷和访谈数据可见参考文献[28,29];此外还包括网上搜索的图像资料以及村委会提供的内部资料,主要包括政府报告、规划文本以及Google Earth高清影像图等。

具体操作上,首先利用ArcGIS10.2软件对Google Earth高清影像图(分辨率1.04 m,拍摄时间为2015年6月)进行矢量化,包括张谷英村重要的道路、节点、边界和主体建筑等要素信息。其次,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张谷英村社会经济信息,具体做法如下:建筑年代标注:利用已有的规划文本资料,对张谷英村的建筑房屋进行摸底,并标注每一栋建筑的年代,获取张谷英村空间变化信息。半结构式访谈:以村支书、教师和回乡创业人员为核心访谈对象,获取张谷英村空间发展和旅游发展的演变历程信息。问卷调查法:以旅游从业者和当地居民为调查对象,获取张谷英村旅游发展感知信息。文献资料法:阅读相关文献,对调查信息进行对比和校对,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张谷英村的功能转型和空间变化进行归纳总结。

2 张谷英村空间形态发展与演化

2.1 张谷英空间形态发展的历史演变模式

根据《张氏族谱》(六修,1990年)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张氏始祖张谷英的带领下,张氏族人迁至渭洞盆地,定址渭溪河以南笔架山下的石桥冲,此时为张谷英村建筑格局的原始阶段,仅为一个简单的原始生长点(图2a)[23,30]。张氏家族在此经历了200 a之久村落才初具规模,但由于山区盆地环境贫瘠落后以及人口压力增大,使得张谷英村不得不重新考虑村落选址,而后张八世祖张伏层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带领族人跃过渭溪河而定址龙形山下,并建造了当大门等建筑群落,形成了以当大门为中心的居民建筑区,在这一跳跃阶段,张谷英村不仅新增了村落生长点,还在新生长点周围进行了第一次空间延伸,奠定了张谷英村基本的发展脉络(图2b)[23,30];随着村落人口规模的增加,张氏族人居住空间需求不断扩大,张十六世祖张绪栋于嘉庆六年(1802年)修建了王家塅,这是村落发展的第二次空间延伸,并在中部延伸区形成了新的中心点(图2c)[23,30];张氏族人的兴旺对村落不断提出扩建要求,由血缘关系所维系的紧密型村落结构也出现了松动,但受制于张谷英已有的村落空间骨架,可以拓展的空间已有限,跳跃式延伸就成为村落扩张的唯一途径(图2d),嘉庆十二年(1808年),张绪栋兄张绪彬带领一支族人修建了上新屋,这是村落发展的第三次空间延伸[23,30]。自此张谷英村的“龙形”空间格局已基本形成。

图2   1371~1808年张谷英村空间形态演变模式

Fig.2   Diagram of spatial evolution patterns of Zhangguying village in 1371-1808

2.2 城镇化进程中的张谷英村空间形态演变分析

1) 空间缓慢发育阶段:1978~1988年。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阶段,村民获得了相对自由的土地使用权、消费自主权和就业选择权,这些非线性要素的聚集为张谷英村发展积累了能量,拉开了空间形态演变的序幕。但总体而言,此阶段的张谷英村主体行为受到国家“三农”政策制约较多,张谷英村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还未被外界发现,旅游开发尚属于原始阶段。通过建筑物年代统计分析,可知此时的村落空间发展主要集中于村内古建筑区,村落中心首位度较大(图3a)。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此阶段空间要素中心集聚特征明显,但由于原有居住空间和居住质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不少村民选择另觅宅基地新建住房,对村落空间结构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为了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部分村民开始在村落外围区兴建小型商店,加快了村落空间的扩展和要素的重新聚集。

图3   1978~2015年张谷英村空间形态演变过程

Fig.3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progress of Zhangguying village,1978-2015

2) 空间快速扩展阶段:1989~2001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家确立了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随之进行了广泛的市场化改革,城乡关系日益改善。其中,旅游产业被确定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加上旅游者出游能力和意愿的增强,为张谷英村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此阶段,张谷英村的道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先后修通了梅城线旅游公路和通往106、107国道的公路,大大提升了村落的可达性。张谷英村也先后被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等称号,逐渐成为湘北极具“标识”意义的旅游景点。1991年张谷英村开始自主开发旅游业,部分村民开始经营餐饮、住宿等旅游项目[26]。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张谷英村空间需求和无序状态呈迅速扩张趋势,村落外围空间也开始发育,政府及时介入并积极引导村民向新的生长点聚集(图3b)。

3) 空间有序跃升阶段:2002年至今。进入21世纪,随着国民收入的快速增加,旅游者需求潜力被激发,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旅游需求不断涌现,出游意愿和消费能力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旅游市场的快速变化和利益主体的积极应对为张谷英村空间形态演化注入了新的能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张谷英村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龙头(当大门)、龙身(王家塅)和龙尾(上新屋)的“龙形”空间结构形态,这种单核心的空间形态一直保持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张谷英村旅游业和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村民分享旅游红利的愿望日趋强烈,居住、餐饮、停车场、商店以及旅游配套设施用地需求日益增加。基于此,政府和企业从微观和宏观上制定了若干规划,约束和引导村落空间有序扩张,重新规划旅游集散中心,引导旅游要素向镇中心转移,最终形成了以传统村落和张谷英镇为核心的双核空间系统(图3c)。

3 城镇化进程中的张谷英村功能转型特征

3.1 传统生活功能向现代生活功能的转变

张谷英村传统生活空间外部呈“干枝式”空间结构,内部依据长幼尊卑秩序划定家支用房,各进院落皆以天井为中心组成独立单元空间,各个单元既能自成庭院,也可贯为一体,构成了极富中国传统血缘宗亲特征的建筑群落。这种遵循着宗法礼制思想和传统伦理道德的传统生活空间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前。快速城镇化加快了城乡劳动力的流动,带动了城乡文化的交融,促进了村民思想观念的革新,逐渐实现了张谷英村传统生活功能向现代生活功能的转变。首先,家族和家庭观念的革新。传统的家族和家庭制度逐渐丧失了权威,小家庭观日益流行。家族和家庭意识从精神上开始瓦解,空间形式上也逐渐脱离了家族制度的影响。其次,社会交往空间的更新。村民社会交往空间由封闭、内向的特征向开放、外向的特征转变,交往对象由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交往空间由目光所及的村落转向更广阔的城市空间。最后,消费和居住空间的转向。随着外来消费观念的入侵,符号消费成为村民追逐的生活时尚,越来越多人们将注意力转移到消费物品的符号意义上,消费空间需求不断扩张。人们越来越注重居住空间的娱乐性能和生活情趣功能,但原有居住空间因为受到文化遗产和旅游规划保护,难以承载村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居住功能逐渐退化,旅游功能逐渐强化。同时,由于政府的空间引导和旅游要素的空间集聚,村民生活中心逐渐转移到镇中心。

3.2 农业功能向旅游业功能的转变

张谷英村生产功能转型经历了3个阶段,即从单一农业功能、农旅混合功能向旅游业功能转型。20世纪80年代,张谷英村四周多山地丘陵,用地类型多为农地、林地和住宅用地。村落中农业用地与住宅用地穿插分布,既顺应了渭溪河的自然走势和灌溉功能,也满足了村民日常的耕作半径。这种祥和安逸的农耕模式一直延续到1989年,记者张安蒙女士拍摄了《岳阳楼外楼,洞庭天外天》纪录片,让张谷英村名扬天下,并迅速成为湖南省旅游旅游开发重点区。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张谷英村古建筑群区居民开始以旅游产业为主,而村落外围区村民仍以农业或者手工业为主,土地利用功能呈现出农业生产功能和旅游产业功能相互交融的特征。2002年以来,张谷英村旅游开发模式经历了内源式自主开发到外源式企业承包,再到混合式经营的转变。随着外来资本的持续注入和当地政府的积极引导,村内商业用地需求不断增加,村落边缘区的农业用地逐渐转为旅游用地,主要满足游客停车场、旅游商店、餐饮住宿以及旅游服务中心等用地需求(图4)。2014年,旅游产业收入已经占到全村所有收入的80%[23],旅游业功能发展态势明显。

图4   2015年张谷英村土地利用空间格局

Fig.4   Land use spatial pattern of Zhangguying village,2015

3.3 传统空间功能向多功能的转变

历经400多年的时间,经历3次空间延伸,张谷英村形成了以当大门为中心,依次向外分布为宗室分支居住区、宗室分支与耕地混合区、林地保育区的空间格局,这种空间格局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前(图5a)[23,30]。这段时间的村落空间功能较为单一和清晰,与中国大多数传统村落的空间功能分布相似,体现了宗族社会和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即村内空间以宗族关系布局为主,村外空间以生计功能为主。

图5   1978~2015年张谷英村空间功能类型演变

Fig.5   Diagram of spatial function evolution of Zhangguying village,1978-2015

但随着他组织的介入和旅游业的发展,张谷英村空间形态发生了较大改变,传统空间功能逐渐向多功能、复合功能转变,主要表现为村落空间由单核功能型空间转为双核功能型空间(图5b)。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下,原有村落空间已不能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空间需求。本世纪初,张谷英村外围区逐渐成为旅游商业中心和人口集聚中心,张谷英镇政府也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镇居民居住区和商业中心区。从地域空间结构来看,已形成了村域旅游核心和镇域商业核心,是一种典型的双核空间结构。从空间功能变化来看,自村中心向镇中心方向,空间功能依次为旅游核心区、旅游外围区、村民居住区和混合功能区;自镇中心向村中心方向,空间功能依次为商业核心区、居民居住区和混合功能区。

4 张谷英村空间适应性及重构机制分析

4.1 张谷英村空间适应性分析

总体来看,现阶段张谷英村内外部空间结构已趋向合理,但聚落内部各子系统之间仍然存在诸多相互间的不适应性。

1) 聚落空间结构空心化。实地调查显示,如今在古建筑群内居住的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且绝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村中年轻人为了追求更现代的生活方式,都在村落外围重新兴建了住宅,形成了聚落内部空心化与村落外围拥挤化的空间格局,这本身也是对张谷英村景观特色的一种“伤害”。除了人口空心化外,张谷英村产业转型也带来了人口就业空心化的压力,尽管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村中主导产业,但旅游收入并不稳定,年终分红也没有达到村民预期,很多年轻人还是选择了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则附带经营简单的旅游产品。

2) 道路结构系统衰退化。尽管张谷英村对外交通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村落内部道路系统还存在较多问题。张谷英村仅有一条对外联系的道路,入村口的道路边兴建了旅游停车场,旅游旺季时特别拥堵。村内部步行道密度高,道路指向性较差,游客经常迷路,且路面狭窄,通行能力较差。村内部巷道疏通能力较弱,生活污水和垃圾不能及时处理,消防设施不足,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 村落土地利用粗放化。整体而言,张谷英村土地利用功能已由农业用地为主转向旅游用地为主。但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首先,由于山地环境的影响,旅游用地过于集中在当大门前方,导致村落后方的上新屋旅游配套设施用地相对较少,空间布局不平衡;其次,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很多投机行为,不少村民选择在村落外围区建设旅馆、商店、住宅等,加上旅游公共设施用地的不断增加,导致了张谷英村土地资源非常紧张,没有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集约化利用协调发展。

4.2 张谷英村空间重构机制分析

张谷英村空间重构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作用主体、功能定位、规划设计与目标方向等一系列内容。基于此,从视角层、功能层、规划层和目标层的角度构建了张谷英村空间重构调控机制图(图6)。

图6   张谷英村空间重构调控机制

Fig.6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spatial restructuring of Zhangguying village

1) 自组织发展与他组织介入是传统村落空间重构的切入点。自组织发展大多具有自发性特征,是村民基于逐利心理的利益诉求,由下层基础潜移默化牵引上层建筑逐渐演变的过程,村民自发式的需求变化主要体现在:由价值观念、个体心理等决定的个体社会空间需求;由小型化家庭形式、婚姻状况等决定的家庭居住空间需求;由水电便利性、日常出行便捷性等决定的生活空间需求;由房屋密度、污水处理等决定的环境空间需求;由旅游溢出效应、生产效率等决定的生产空间需求,等等。他组织介入是以政府为主的外部力量介入,是政府、企业或者志愿组织基于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和公益效应等而产生的一系列行为,主要体现在政府对旅游产业的规划与管理,对个体商户、私营企业的引导与管治,对村民空间行为的约束与疏导等。企业对旅游产品的推广与营销,对旅游空间的保护与利用。志愿组织对村落资源的维护与拯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等。这些力量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反馈于张谷英村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的过程之中。

2) 村落功能转型的现实诉求是传统村落空间重构的动力源。村落功能转型既是政府适应市场需求的管理责任,也是村民表达自身利益的现实诉求。根据市场需求与保护需要,政府从产业政策、空间管制和土地利用等方面,对村落功能转型的发展方向和推进速度进行引导和规划,防止村落功能转型过偏、过快发展。根据个体需求与集体需要,村民从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的现实需要角度,对村落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直接或者间接推动着村落功能转型。在政府管理和村民需求的双重约束下,张谷英村功能转型的轨迹逐渐清晰,即已实现了以农业为主的功能型向以旅游业为主的功能型转变,正向利益主体更加协调、土地利用更加集约、产业结构更趋均衡的功能协调型转变。

3) 三生空间的规划与设计是传统村落空间重构的核心目标。第一,生活空间上追求生活水平的增质化。张谷英村的生活空间规划应从宜居、安居角度出发,搞好2个建设,即情理合一的村落建设和文化对接的精神建设。村落整体布局和详细建房条例都应有规可循、有规必循,新建房屋应结合当地乡土文化和历史建筑,与村落整体建筑规划风格相统一;张谷英村生活空间的重塑一方面需要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应将新文化融入到村民日常生活当中,并对传统文化进行补充和完善。第二,生产空间上追求生产效益的最大化。首先,完善道路结构系统,为张谷英村可持续发展“塑骨”。以游客为主的旅游观光线路强调美观性,采用与古村落格调一致的路面材料,并设计景观感强的指向性路标;以村民为主的日常生活线路则讲究实用性,适当拓宽路面增强疏散能力,并配备相关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消防设施;其次,规划聚落空间结构,为张谷英村可持续发展“增肌”。以旅游观光为主的村落核心区域,需保证旅游业及关联产业的集约化发展;以生活生产为主的村落外围区域,则需保持与村落景观特色相一致的风貌特征。第三,生态空间上追求生态环保的高质化。从自组织角度出发,树立绿色环保意识,增强村落环境的价值感,自觉维护村落生态环境;从他组织角度出发,加强环境设施建设,增强村落环境的优质感。

5 结论

在快速城市化与乡村旅游开发背景下,探索张谷英村的功能转型与发展定位、空间优化与结构重组,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中国传统村落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功能转型来看,张谷英村正经历着传统生活功能向现代生活功能的转变、农业功能向旅游业功能的转变以及传统空间功能向多功能的转变;从空间发展来看,张谷英村空间结构经历了空间缓慢发育、空间快速扩展和空间有序跃升等3个阶段;从适应性来看,张谷英村正面临着村落文化冲突显性化、聚落空间结构空心化、道路结构系统衰退化以及村落土地利用粗放化等一系列问题;从发展对策来看,构建了集视角层、功能层、规划层和目标层于一体的传统村落空间重构调控机制。

当然,我们也应注意到中国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路径正在探索中,不同地域的传统村落发展背景、核心动力和重构路径均有较大差异,需要学者同仁不断深入调研,总结一般性规律和特殊性路径,共同推动中国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此外,由于数据收集的局限性,本文仅从定性视角微观刻画了传统村落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不可避免的存在定量分析不足等问题,在后续研究中,除了继续跟踪张谷英村发展过程之外,需要收集多时间序列的遥感数据对传统村落时空变化做定量分析。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 从传统向现代快速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本文引用: 1]     

[Zheng Hangsheng.Chinese society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ferring from traditional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Beijing: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1996.]

[本文引用: 1]     

[2] 龙花楼. 中国乡村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本文引用: 1]     

[Long Hualou.Land use and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Beijing:Science Press, 2012.]

[本文引用: 1]     

[3] 刘超,许月卿,孙丕苓,.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J].地理科学进展,2016,35(9):1087-109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是土地科学和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命题,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概念内涵、识别与分类、评价研究等方面的梳理,明晰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研究现状。目前,学者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内涵特征的认识基本一致;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分类标准尚未统一;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分析框架初步形成,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完善,评价方法较单一,应用研究相对薄弱;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受自然、社会经济及政策等因素共同影响。未来,应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内容框架,完善分类体系,深化评价研究并加强应用研究,从而为开展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Liu Chao, Xu Yueqing, Sun Piling et al.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multi-functionality of land use research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6, 35(9):1087-109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是土地科学和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命题,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概念内涵、识别与分类、评价研究等方面的梳理,明晰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研究现状。目前,学者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内涵特征的认识基本一致;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分类标准尚未统一;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分析框架初步形成,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完善,评价方法较单一,应用研究相对薄弱;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受自然、社会经济及政策等因素共同影响。未来,应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内容框架,完善分类体系,深化评价研究并加强应用研究,从而为开展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4] 杨忍,刘彦随,龙花楼,.

中国乡村转型重构研究进展与展望:逻辑主线与内容框架

[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8):1019-1030.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5.08.00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伴随快速城镇化,乡村地域正经历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导的 人文过程,前瞻性地研究乡村转型发展过程格局、演进机理及空间优化重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系统梳理乡村发展转型内涵、过程格局、驱动机制、类型模式、乡村 空间重构、农村发展理论及农村空心化等系列成果研究进展,并进行简要研究评述.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乡村发展转型与重构的研究核心内容和逻辑主线加以凝练总 结.未来乡村发展转型与重构研究应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揭示不同地域类型区的乡村转型发展过程及演进机制为核心,以建构乡村空间优化重组理论 和探究模式途径为目标,综合集成遥感与GIS、抽样调查和模型方法,重点研究不同典型地域的乡村转型发展的多尺度过程规律、地域类型、动力机制,深化乡村 空间体系演化规律和优化重组的内外机制,及乡村社会文化网络、技术制度转型重组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乡村多维空间重组的情景模拟.结合典型案例实证研究,解 构乡村多维空间重构理论与模式的成长机制与区域主导地理要素;比较分析典型模式的演化过程和要素互馈作用机制;探寻推进乡村良性转型发展及空间优化重组的 地域模式和科学途径.

[Yang Ren,Liu Yansui, Long Hualou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China: Paradigms and main content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5, 34(8):1019-1030.]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5.08.00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伴随快速城镇化,乡村地域正经历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导的 人文过程,前瞻性地研究乡村转型发展过程格局、演进机理及空间优化重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系统梳理乡村发展转型内涵、过程格局、驱动机制、类型模式、乡村 空间重构、农村发展理论及农村空心化等系列成果研究进展,并进行简要研究评述.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乡村发展转型与重构的研究核心内容和逻辑主线加以凝练总 结.未来乡村发展转型与重构研究应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揭示不同地域类型区的乡村转型发展过程及演进机制为核心,以建构乡村空间优化重组理论 和探究模式途径为目标,综合集成遥感与GIS、抽样调查和模型方法,重点研究不同典型地域的乡村转型发展的多尺度过程规律、地域类型、动力机制,深化乡村 空间体系演化规律和优化重组的内外机制,及乡村社会文化网络、技术制度转型重组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乡村多维空间重组的情景模拟.结合典型案例实证研究,解 构乡村多维空间重构理论与模式的成长机制与区域主导地理要素;比较分析典型模式的演化过程和要素互馈作用机制;探寻推进乡村良性转型发展及空间优化重组的 地域模式和科学途径.
[5] Long H L, Li Y R, Liu Y S et al.

Accelerated restructuring in rural China fueled by ‘increasing vs. decreasing balance’land-use policy for dealing with hollowed villages

[J].Land Use Policy,2012,29(1):11-22.

https://doi.org/10.1016/j.landusepol.2011.04.003      URL      [本文引用: 1]     

[6] James Mc Carthy.

Rural geography: Multifunctional rural geographies-reactionary or radical?

[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5,29(6):773-782.

https://doi.org/10.1191/0309132505ph584pr      URL      [本文引用: 1]     

[7] Holmes J.

Impulses towards a multifunctional transition in rural Australia: Interpreting regional dynamics in landscapes, lifestyles and livelihoods

[J]. Landscape Research,2008,33(2):211-223.

https://doi.org/10.1080/01426390801912089      URL      [本文引用: 1]     

[8] Holmes.

Impulses towards a multifunctional transition in rural Australia: Gaps in the research agenda

[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6,22(2):142-160.

https://doi.org/10.1016/j.jrurstud.2005.08.006      URL      [本文引用: 1]     

[9] Râmniceanu I, Ackrill R.

EU rural development policy in the new member states

[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7 ,23(4) :416-429.

https://doi.org/10.1016/j.jrurstud.2006.10.003      URL      [本文引用: 1]     

[10] Bourmaris T, Moulogianni C, Manos B.

A multicriteria model for the assessment of rural development plans in Greece

[J].Land Use Policy,2014,38(38):1-8.]

https://doi.org/10.1016/j.landusepol.2013.10.008      URL      [本文引用: 1]     

[11] 李平星,陈诚,陈江龙.

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J].地理科学,2015,35(7):845-851.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1997.01.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以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为例,采用价值评价方法核算1990、1995、2000、2005和2010年乡村地域生态保育、农业生产、工业发展、社会保障功能及其综合价值,分析时间演变与空间分异规律,解析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乡村地域综合功能价值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工业发展功能增速最快且始终占主导地位;生态保育功能相对集中于苏北和苏南,农业生产和社会保障功能集中于苏北,工业发展功能则集中于苏南;综合功能重心位于地理中心南偏东方向,呈钟摆式移动态势,各类地域功能重心位置和移动过程存在明显差异;政策导向及经济社会发展是影响综合功能及各类功能时间变化和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p>

[Li Pingxing,Chen Cheng,Chen Jianglong.

Temporal evolution an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rural territorial multifunction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case of Jiangsu Province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ca,2015,35(7):845-851.]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1997.01.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以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为例,采用价值评价方法核算1990、1995、2000、2005和2010年乡村地域生态保育、农业生产、工业发展、社会保障功能及其综合价值,分析时间演变与空间分异规律,解析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乡村地域综合功能价值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工业发展功能增速最快且始终占主导地位;生态保育功能相对集中于苏北和苏南,农业生产和社会保障功能集中于苏北,工业发展功能则集中于苏南;综合功能重心位于地理中心南偏东方向,呈钟摆式移动态势,各类地域功能重心位置和移动过程存在明显差异;政策导向及经济社会发展是影响综合功能及各类功能时间变化和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p>
[12] 杜国明,孙晓兵,王介勇.

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演化的时空格局

[J].地理科学进展,2016,35(2):232-24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是根据社会经济目标进行土地利用的过程,是确保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构建"社会—经济—生态"三维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对1990-2013年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综合评价,旨在阐释其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演化的时空格局。研究表明:1990-2013年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功能值均呈现上升态势但增速有所差异,黑龙江、吉林、辽宁土地利用功能发展程度依次递增,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976%、2.725%、2.261%;黑龙江和吉林社会功能值呈现波动性增长,辽宁则表现为阶段性变化;黑龙江经济系统功能值逐渐增大,而吉林和辽宁经济功能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在2000-2005年有所波动;黑龙江与吉林生态系统功能值呈现由基本稳定转变为波动增长的趋势,而辽宁则始终具有较大波动性;经济功能中的土地的生产功能与交通功能对东北地区省域土地利用功能均有较大影响,经济和社会因素对黑龙江与吉林土地利用功能多样性影响较大,生态因素则对其影响较小,而经济、社会和生态因素对辽宁土地利用功能均有较大影响。

[Du Guoming,Sun Xiaobing, Wang Jieyong.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mnlti-functionality of land use in Northeast China

. Progress in Geography,2016,35(2):232-24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是根据社会经济目标进行土地利用的过程,是确保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构建"社会—经济—生态"三维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对1990-2013年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综合评价,旨在阐释其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演化的时空格局。研究表明:1990-2013年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功能值均呈现上升态势但增速有所差异,黑龙江、吉林、辽宁土地利用功能发展程度依次递增,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976%、2.725%、2.261%;黑龙江和吉林社会功能值呈现波动性增长,辽宁则表现为阶段性变化;黑龙江经济系统功能值逐渐增大,而吉林和辽宁经济功能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在2000-2005年有所波动;黑龙江与吉林生态系统功能值呈现由基本稳定转变为波动增长的趋势,而辽宁则始终具有较大波动性;经济功能中的土地的生产功能与交通功能对东北地区省域土地利用功能均有较大影响,经济和社会因素对黑龙江与吉林土地利用功能多样性影响较大,生态因素则对其影响较小,而经济、社会和生态因素对辽宁土地利用功能均有较大影响。
[13] Wilson G A.

The spatiality of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A human geography perspective

[J].Geoforum,2009,40(2):269-280.

https://doi.org/10.1016/j.geoforum.2008.12.007      URL      [本文引用: 1]     

[14] 唐林楠,刘玉,潘瑜春,.

基于BP模型和Ward法的北京市平谷区乡村地域功能评价与分区

[J].地理科学,2016,36(10):1514-1521.

[本文引用: 1]     

[Tang Linnan,Liu Yu,Pan Yuchun et al.

Evaluation and zoning of rural regional multifunction based on BP model and ward method: A case in the Pinggu District of Beijing City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6,36(10):1514-1521.]

[本文引用: 1]     

[15] 刘彦随,刘玉,陈玉福.

中国地域多功能性评价及其决策机制

[J].地理学报,2011,66(10):1379-1389.

[本文引用: 1]     

[Liu Yansui,Liu Yu,Chen Yufu.

Territorial multi-functionality evalu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at county scale in China

. Acta Geograhica Sinca, 2011,66(10):1379-1389.]

[本文引用: 1]     

[16] 罗雅丽,李同昇,张常新,.

乡镇地域多功能性评价与主导功能定位:以金湖县为例

[J].人文地理,2016,31(3):94-101.

[本文引用: 1]     

[Luo Yalin,Li Tongsheng,Zhang Changxin et al.

Town Territorial Multi-functionalty evaluation and the dominant function orientation: A case of Jinhu County

.Human Geography, 2016,31(3):94-101.]

[本文引用: 1]     

[17] 洪惠坤,谢德体,郭莉滨,.

多功能视角下的山区乡村空间功能分异特征及类型划分

[J].生态学报,2017,37(7):2415-2427.

[本文引用: 1]     

[Hong Huikui,Xie Deti,Guo Libin et al.

Differentiation of spatial function in a mountainous rural area from a multi-functional perspective

.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7,37(7):2415-2427.]

[本文引用: 1]     

[18] 彭建,刘志聪,刘焱序,.

京津冀地区县域耕地景观多功能性评价

[J].生态学报,2016,36(8):2274-2285.

https://doi.org/10.5846/stxb201509091856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升级,耕地景观功能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拓展,耕地景观多功能性成为新的学术热点。已有研究往往侧重于探讨耕地功能的多指数耦合,缺乏耕地景观多重功能空间定量化与相互关联的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区,对耕地景观的粮食供给功能、生境维持功能、景观连通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景观美学功能和人口承载功能六项功能及其冷热点聚集区分别空间定量化,评价县域尺度耕地景观多功能性,并识别耕地景观多种功能的空间关联。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中部平原地区粮食供给功能显著,南部平原地区景观连通功能突出,燕山与太行山山脉土壤保持功能、维持生境功能最高,山前平原地带人口承载功能相对重要。2010年京津冀地区耕地景观功能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但功能高低值分布规律差异明显,各功能全部处于高值或低值的样本极少;耕地景观不同功能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数量相当,景观连通功能与粮食供给功能呈现明显协同关系,而与土壤保持功能呈现较强权衡关联。

[Peng Jian, Liu Zhicong, Liu Yanxu et al.

Assessment of farmland landscape multifunctionality at county level in Beijing-Tianjing-Hebei area

.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6, 36(8):2274-2285.]

https://doi.org/10.5846/stxb201509091856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升级,耕地景观功能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拓展,耕地景观多功能性成为新的学术热点。已有研究往往侧重于探讨耕地功能的多指数耦合,缺乏耕地景观多重功能空间定量化与相互关联的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区,对耕地景观的粮食供给功能、生境维持功能、景观连通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景观美学功能和人口承载功能六项功能及其冷热点聚集区分别空间定量化,评价县域尺度耕地景观多功能性,并识别耕地景观多种功能的空间关联。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中部平原地区粮食供给功能显著,南部平原地区景观连通功能突出,燕山与太行山山脉土壤保持功能、维持生境功能最高,山前平原地带人口承载功能相对重要。2010年京津冀地区耕地景观功能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但功能高低值分布规律差异明显,各功能全部处于高值或低值的样本极少;耕地景观不同功能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数量相当,景观连通功能与粮食供给功能呈现明显协同关系,而与土壤保持功能呈现较强权衡关联。
[19] 冯健.乡村重构:模式与创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本文引用: 1]     

[Feng Jian.Rural Restructuring: Models and Innovations.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2.]

[本文引用: 1]     

[20] 杨忍.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发展及空间优化重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本文引用: 1]     

[Yang Ren. rural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optimiz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in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2017.]

[本文引用: 1]     

[21] 李海燕,宋钰红,张东强.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山地聚落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

[J].小城镇建设,2014(3):64-68.

[本文引用: 1]     

[Li Haiyan, Song Yuhong, Zhang Dongqiang.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spatial restructuring of mountain space settlement during the process of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

.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 2014(3):64-68.]

[本文引用: 1]     

[22] 李红波,张小林,吴启焰,.

发达地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特征与机理研究:以苏南为例

[J].自然资源学报,2015,30(4):591-603.

[本文引用: 1]     

[Li Hongbo,Zhang Xiaolin,Wu Qiyan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rural settlements spatial reconstruction in developed areas : A case study of southern Jiangsu

.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5,30(4):591-603.]

[本文引用: 1]     

[23] 刘锐.

礼制、宗族、血缘与空间:张谷英聚落空间形态的文化人类学解析

[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本文引用: 7]     

[Liu Rui.

Ritual, lineage, consanguinity & space based on cultural anthropology study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s of Zhang guying

.Changsha: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2014.]

[本文引用: 7]     

[24] 何峰,柳肃,易伟建.

基于人居环境科学视角的历史文化名村整治规划研究:以湖南省张谷英村为例

[J].热带地理,2012,32(5):457-463, 486.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探讨了历史文化名村整治规划的研究方法,提出整治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规划、文化遗产保护、一般民居整治、生态保护与景观环境整治、公共设施整治、经济发展策略和建设管理措施等7个方面。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张谷英村整治规划为例,通过居民问卷调查和田野调查,分析了该村土地利用低效,文化遗产保护重微观和有形层面、轻整体和无形层面,一般建筑的更新缺乏科学引导,生态保护不够重视,景观环境脏、乱、差,公共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质量和数量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要求,缺少特色品牌产品,以及管理上存在的规划、环境和建设管理不力等主要问题,由此提出了调整用地布局、整治一般建筑、完善公共设施、优化景观环境、制定发展策略、健全各项管理等6项整治对策。最后,剖析了名村综合整治的整体观、动态观、过程观及公众参与的观点,构建了名村综合整治的基本框架。

[He Feng,Liu Su,Yi Weijian.

Renovation pla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 based on 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A case study of Zhangguying village,Hunan province

.Tropical Geography,2012,32(5):457-463, 486.]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探讨了历史文化名村整治规划的研究方法,提出整治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规划、文化遗产保护、一般民居整治、生态保护与景观环境整治、公共设施整治、经济发展策略和建设管理措施等7个方面。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张谷英村整治规划为例,通过居民问卷调查和田野调查,分析了该村土地利用低效,文化遗产保护重微观和有形层面、轻整体和无形层面,一般建筑的更新缺乏科学引导,生态保护不够重视,景观环境脏、乱、差,公共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质量和数量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要求,缺少特色品牌产品,以及管理上存在的规划、环境和建设管理不力等主要问题,由此提出了调整用地布局、整治一般建筑、完善公共设施、优化景观环境、制定发展策略、健全各项管理等6项整治对策。最后,剖析了名村综合整治的整体观、动态观、过程观及公众参与的观点,构建了名村综合整治的基本框架。
[25] 谢志平,唐国安,彭建国.

张谷英大屋外部空间探析

[J].山西建筑,2007,33(23):30-31.

[本文引用: 1]     

[Xie Zhiping,Tang Guoan,Peng Jianguo.

Analysis on extermai space of Zhangguying village

.Shanxi Architecture, 2007,33(23):30-31.]

[本文引用: 1]     

[26] 李文兵.

旅游背景下古村落文化生态演变机制:以张谷英古村落为例

[J].社会科学家,2008(11):98-102.

[本文引用: 2]     

[Li Wenbing.

Cultural ecology evolution mechanism of ancient villages in the context of tourism: A case of Zhangguying village

. Social Scientist, 2008(11):98-102.]

[本文引用: 2]     

[27] 余振东. 张谷英风物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

[本文引用: 1]     

[Yu Zhendong.Scenery and historical narrative of Zhangguying village.Lanzhou:Gansu culture press,2004.]

[本文引用: 1]     

[28] 李伯华,杨家蕊,刘沛林,.

传统村落景观价值居民感知与评价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52(2):248-255.

[Li Bohua,Yang Jiarui,Liu Peilin et al.

Landscape value perception and evaluation of residents on traditional villages: a case study of zhangguying village

. 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18,52(2):248-255.]

[29] 李伯华,陈淑燕,刘一曼,.

旅游发展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影响的居民感知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

[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5):604-608.

[Li Bohua,Chen Shuyan,Liu Yiman et al.

Resident’ perceptions of impact on traditional villages’ human settlements from tourism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Zhangguying village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7,33(5):604-608.]

[30] 李文兵.

张谷英村落体系空间结构历史变迁初探

[J].云梦学刊,2008,29(2):91-93.

[本文引用: 5]     

[Li Wenbing.

Study on the spacial structure change of Zhangguying Village system in history

.Journal of Yunmeng,2008,29(2):91-93.]

[本文引用: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