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 2012, Vol. 32 ›› Issue (3): 257-264.doi: 10.13249/j.cnki.sgs.2012.03.257
• Orginal Article • Next Articles
Online:
2012-03-25
Published:
2012-03-25
CLC Number:
Chuang-lin FANG. Policy Implication Process and Prospect of Chinese Urban Agglomeration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3): 257-264.
Table 1
The supportive policies and their implementation impa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six Five-Year Plans of China from 1980 to 2010"
政策期限 | 主要扶持政策要点 | 扶持政策的实施效果 | 政策来源 |
---|---|---|---|
“六五”计划 (1981~1985) | 开展地区经济技术协作;编制了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批准建立深圳、厦门、珠海、汕头4大经济特区;批准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批准建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 开启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序幕;加快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等沿海地区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催生了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东半岛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等沿海地区城市群的萌芽;提高了沿海地区城市群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跻身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奠定了重要基础 | “六五”计划(摘要)第3编第23、24章及《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 |
“七五”计划 (1986~1990) | 进一步推动上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京津唐地区、西南四省(区)地区等全国一级经济区网络的形成;提出了以省会城市和一批口岸与交通要道城市为中心建立二级经济区网络;提出以地级市为中心建立三级经济区网络;开放了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建成海南第5大经济特区;制定了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做出了开发上海浦东的战略决策 | 搭建了中国沿海地区城市群建设的基本框架;首次以省会城市为核心规划建设省级城市群;催生了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萌芽;密切了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经济技术联系,推动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形成和腹地范围的拓展;进一步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东半岛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发展;浦东新区建设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注入了更新的活力和更大的动力,奠定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在国家城市群及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 | “七五”计划(摘要)第3篇第20、21章 |
“八五”计划 (1991~1995) | 提出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联合与协作,发展各具特色、分工合理的经济协作区;巩固、完善和发展区域合作组织和各种经济网络;加强城乡建设的统筹规划,有计划地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并使之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做好城市新区开发或旧区改造,建设新型乡镇;提出了沿海、沿边、沿江、沿主要铁路线开放开发的“四沿”开放发展战略,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 丰富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一体化内容,推动了城市群实现城乡建设一体化;经济协作区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群辐射范围,推动城市群实现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横向联合与经济协作区建设政策推动了城市群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相互开放市场、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政策推动了城市群区域共同市场建设的一体化;推动了沿长江地区和沿边地区城市群的发展 | “八五”计划纲要第四部分第5、6章 |
“九五”计划 (1996~2000) | 提出了建立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东北地区、中部五省地区和西北地区7大跨省市区经济区的方案;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做出重大调整;提出并开始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 密切了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缩小了东、中、西部发展差距,突出了区域发展的协调与均衡化;指明了中国沿海6大城市群快速成长的方向;为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发育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支撑条件,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发育 | “九五”计划纲要第六部分 |
“十五”计划 (2001~2005) | 首次提出实施城镇化战略,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调整城乡结构,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形成了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带和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提出了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 | 城镇化战略推动了城镇密集区的健康有序发展,为发展成真正的城市群奠定了基础;西部大开发战略拉动了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形成;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加速了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群建成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市群实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一体化 | “十五”计划纲要第2篇第9章 |
“十一五”计划 (2006~2010) | 首次把城市群作为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主体形态;进一步实施了促进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决策;批准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建立了成渝、关中-天水、环北部湾(广西)等重点经济区,鼓励南贵昆、呼包银、兰(州)西(宁)等形成有特色的城市带;启动实施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启动实施了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 | 奠定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空间配置格局;确立了城市群在中国城乡发展中的战略主导地位;促进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若干战略决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沿海地区6大城市群的稳定持续发展;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辽东半岛城市群、哈大长城市群的快速成长;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实施,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群建成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促进江淮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晋中城市群快速成长 | “十一五”规划纲要第5篇第21章;近几年国务院通过的相关文件或批复的相关规划 |
Table 2
The function routes of national supportive policies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地区名称 | 城市群名称 | 国家提出的相对应的扶持政策名称 | 政策出台 单位 | 政策批复文号 | 政策作用起始时间 |
---|---|---|---|---|---|
东部地区 (14) | 长江三角洲 城市群 | 《国务院关于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 | 国务院 | 国发[2008]30号 | 2008年9月 |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 国务院 | 国函[2009]83号 | 2009年6月 | ||
《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 | 国务院 | 国发[2009]19号 | 2009年4月 | ||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 | 国务院 | 国务院批复 | 2011年3月 | ||
珠江三角洲 城市群 |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 国务院 | 国函[2008]129号 | 2008年12月 | |
《横琴总体发展规划》 | 国务院 | 常务会议通过 | 2009年8月 | ||
《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 国务院 | 国务院批复 | 2009年5月 | ||
京津冀 城市群 | 《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 | 国务院 | 国发[2006]30号 | 2006年5月 | |
《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 | 国务院 | 国务院批复 | 2009年3月 | ||
《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 国务院 | 国务院批复 | 2011年11月 | ||
山东半岛 城市群 |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 国务院 | 国函[2009]138号 | 2009年11月 | |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 国务院 | 国函[2011]1号 | 2011年1月 | ||
辽东半岛 城市群 |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 | 国务院 | 常务会议通过 | 2009年7月 | |
海峡西岸 城市群 |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 国务院 | 国发[2009]24号 | 2009年5月 | |
中部地区 (7) | 长株潭 城市群 | 《关于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 | 国务院 | 发改经体(2007)3428号 | 2007年12月 |
武汉城市群 | 《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 | 国务院 | 发改经体(2007)3428号 | 2007年12月 | |
江淮城市群 | 《国务院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 | 国务院 | 国函[2010]5号 | 2010年1月 | |
环鄱阳湖 城市群 | 《国务院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批复》 | 国务院 | 国函[2009]145号 | 2009年12月 | |
中原城市群 | 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点开发区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 | 国务院 | 2011年1月 | ||
晋中城市群 | 《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 国务院 | 发改经体[2010]2836号 | 2010年12月 | |
哈大长城市群 | 《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 | 国务院 | 发改地区(2009)2554号 | 2009年8月 | |
西部地区 (10) | 成渝城市群 | 《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 国务院 | 国发[2009]3号 | 2009年1月 |
《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 | 国务院 | 发改经体(2007)1248号 | 2007年6月 | ||
《关于同意设立重庆两江新区的批复》 | 国务院 | 国务院批复 | 2010年5月 | ||
南北钦防 城市群 |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 国务院 | 国发[2009]42号 | 2009年12月 | |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 国务院 | 发改地区(2008)144号 | 2008年1月 | ||
关中城市群 | 《关于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 | 国务院 | 发改西部(2009)1500号 | 2009年6月 | |
《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西咸新区为国家重点开发区之一,西咸新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 国务院 | 国务院批复 | 2010年12月 | ||
兰白西 城市群 | 《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兰州、白银石油化工与有色冶金循环经济基地 | 国务院 | 国函[2009]150号 | 2009年12月 | |
酒嘉玉 城市群 | 《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酒泉、嘉峪关清洁能源与冶金新材料循环经济基地 | 国务院 | 国函[2009]150号 | 2009年12月 | |
银川平原 城市群 |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 国务院 | 国发[2008]29号 | 2008年9月 |
[1] | 姚士谋,陈振光,朱英明,等.中国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6:5~7. |
[2] | 方创琳. 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标准的研究进展与基本判断[J].城市规划学刊,2009,171(3):1~5. |
[3] | Friedman J.Political and technical moments in development, aggropolitan development revised[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1985, 122(3):26-35 |
[4] | Friedman J.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development and change[J].Urban Studies, 1986, 117(2):34-47. |
[5] | Friedman J.Where we stand: A decade of world research[M]//P L Knox, P J Taylor.World cities in the world System.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21-23. |
[6] | Lambert Van Der Gann.Changing in urban systems: an empirical analysis at two spatial levels[J].Regional Studies, 1998, 32(3):235-247. |
[7] | 方创琳,宋吉涛,张蔷,等.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J].地理学报,2005,60(5):827~840. |
[8] | 顾朝林.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48~266. |
[9] | 闫小培, 方远平.全球化时代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模式探新[J].城市规划, 2002, 26(6):40~45. |
[10] | 刘勇. 30年来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历程和成就[J].改革,2009,(2):12~19. |
[1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纲要[R/OL].,1981. |
[12] | 刘国光,张卓元,董志凯.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74~475. |
[1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 (1986~1990)纲要[R/OL].,1986. |
[14] | 陈锦华. 第八个五年计划期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35~38. |
[15] | 国家计划委员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讲话[R].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72~78. |
[1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 (2001~2005)纲要[R/OL].,2001. |
[1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2006~2010)纲要[R/OL].,2006. |
[18] | 方创琳,姚士谋,刘盛和.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96~106. |
[19] | 方创琳,宋吉涛,蔺雪芹,等.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32~368. |
[1] | Zhang Ziang, Bao Jigang. Effects of Multiple Distances on Inbound and Outbound Tourism Flows in China: A Configuration-based Perspective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1, 41(1): 13-21. |
[2] | Yang Ruozi, Xing Pei, Du Wupeng, Dang Bing, Xuan Chunyi, Xiong Feilin.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in North China from 1961 to 2017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40(9): 1573-1583. |
[3] | Liu Yungang, Liu Xuanyu, Zhang Zhengsheng. The Territorial Structure in South China Sea from Fishermen's Perspective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40(7): 1062-1071. |
[4] | Qiu Fangdao, Zhang Chunli, Guo Mengmeng, Zheng Ziyan, Shan Yongbing. Heterogeneity of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f Renewable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China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40(7): 1092-1103. |
[5] | Zhao Ruyu, Xu Jun.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lements in Northeast China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40(7): 1104-1113. |
[6] | Wang Ying, Liu Hang, Chen Xiaohong, Song Yunting.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ivision of Regional Types of Correlation Coupling of Urban-Rural Systems: A Case Study of the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40(7): 1150-1159. |
[7] | Ma Li, Tian Huazheng, Kang Lei, Qi Wei. Assessment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Support Capacity for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40(6): 863-873. |
[8] | Xia Han, Zhang Wanshun, Peng Hong, Li Lin, Huang Panpan, Xia Jingjing.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Urbanized Areas Based on the Plan for Major Functional Areas in China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40(6): 882-889. |
[9] | Liu Jian, Yang Qingshan, Zhang Yu, Liu Jie, Jiang Xiaojun. Spatial Patterns Evolu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Population Aging in the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Based on the County Scale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40(6): 918-927. |
[10] | Zhang Hua, Xu Cungang, Wang Hao. Response of Vegetation Change to Meteorological Drought in Northwest China from 2001 to 2018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40(6): 1029-1038. |
[11] | Luo Xiaolong, Cao Shujun, Gu Zongni. The Returning-migrant-induced Urbanization: The New Path of Urbanization in Middle China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40(5): 685-690. |
[12] | Xue Bing, Xiao Xiao, Li Jingzhong, Xie Xiao. Analysis of Spatial Economic Structure of Northeast China Cities Based on Points of Interest Big Data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40(5): 691-700. |
[13] | Wu Yuanyuan, Song Yuxiang.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Population Aging Spatial Pattern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40(5): 768-775. |
[14] | Zuo Xiuling, Su Fenzhen, Wang Qi, Wang Chenliang, Jiang Huiping, Shi Wei. Thermal Stress Temporary Refugia Under Global Change for Coral Reef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40(5): 814-822. |
[15] | Zhang Xinlin, Qiu Fangdao, Tan Juntao, Wang Changjian. Spatial Pattern Chang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a’s Industrial Eco-efficiency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40(3): 335-3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