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选
    |
    旅游与乡村发展
  • 旅游与乡村发展
    张环宙, 冯一鸣
    2025, 45(10): 2107-2117. doi: 10.13249/j.cnki.sgs.20250461   cstr: 32176.14.geoscien.2025046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良好的目的地形象是地方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构成。以叙事理解与参与模型、说服理论为基础,以大运河纪录片为例,运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探究非遗传承人媒体叙事的内部真实性、外部真实性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①内部真实性对目的地形象评价具有显著直接正向影响,外部真实性对其直接影响不显著;②内部真实性、外部真实性皆可通过动机内化的中介效应对目的地形象评价产生正向影响,而视角替代、情感共鸣的中介效应不显著;③目的地品牌知名度在内部真实性与目的地形象之间存在调节作用;④目的地形象是多因素联动的结果,有4类条件组合对良好目的地形象评价的形成具有较高解释力。研究构建了“事–人–地”的分析框架,为提升目的地形象提供理论指导。

  • 旅游与乡村发展
    胡奕, 王凯, 程晓丽, 李智慧
    2025, 45(10): 2118-2128.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218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21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环境规制是保护旅游生态安全和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运用熵值法测度中国省域2006—2021年环境规制强度和旅游生态安全水平,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探究环境规制对旅游生态安全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环境规制强度和旅游生态安全水平增长强劲,且二者均呈现出东部较强、中部中等、西部和东北较弱的空间格局,时空异质性特征凸显。②环境规制强度和旅游生态安全水平空间关联性显著,“H-H(高-高)”和“L-L(低-低)”集聚型占比较高。③环境规制通过驱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促进本地旅游生态安全,并通过产业转移、政策示范等方式对邻地旅游生态安全产生正向溢出效应。

  • 旅游与乡村发展
    易鑫林, 朱竑, 侯欣宜, 胡蕊纯
    2025, 45(10): 2129-2140. doi: 10.13249/j.cnki.sgs.20250138   cstr: 32176.14.geoscien.2025013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制度-文化”的耦合视角检索了2000—2024年中国知网(CNKI)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文献,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梳理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演进过程,比较分析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在国内与国际不同语境下的研究阶段、热点主题及方法论方面的差异与共性。研究发现:①中、英文语境下该研究均呈现热度攀升趋势,但阶段特征分化明显:国内研究受政策驱动,围绕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共同富裕等议题形成实践导向型框架;而国际上更加关注可持续性、社区赋权与乡村绅士化等微观议题,主要体现批判性视角;②制度与文化的动态互构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逻辑。国内中文语境下研究强调政策刚性对文化资本化的赋能作用,国际英文语境下研究则聚焦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原真性与制度权力的博弈;③方法论存在显著差异。国内研究偏重政策验证与定量分析,聚焦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而在国际上研究则以质性解构为主,将更多视角投射到与乡村旅游相关的社区及人的探讨。未来乡村旅游研究应考虑从理论整合与框架创新、方法论创新、主题深化与拓展3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 旅游与乡村发展
    高军波, 管玉洁, 马志飞, 喻超
    2025, 45(10): 2141-2153.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517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51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库区移民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在实践中存在着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困境,揭示其悖离机制对促进移民农户生计非农化转型及移民社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移民社区问卷调查及结构访谈数据,融合经济理性与社会理性构建理论框架,借助Logit-ISM模型揭示移民农户乡村旅游参与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67%的移民农户乡村旅游参与意愿与行为之间存在悖离。政策宣传缺位、物价上涨和生计转型的风险感知、乡村旅游需求程度不足、移民农户间支持和信任程度缺乏及家庭劳动力短缺是导致悖离产生的原因。意愿与行为悖离有两条形成路径,其中农户个体基于经济理性权衡形成成本高于收益感知是悖离形成的直接原因,个人–社区建构的社会网络资源支撑乏力是悖离形成的间接原因,个人-社区-政府互动与多维支持不足是悖离形成的深层原因。

  • 旅游与乡村发展
    丁杰, 张玉, 夏彤, 马姗姗
    2025, 45(10): 2154-2163. doi: 10.13249/j.cnki.sgs.20241325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132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模式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升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城市旅游与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探讨TOD模式与城市旅游的关系有助于促进公共交通建设与城市旅游发展之间的良性交互。因此研究提出一种基于人本尺度的TOD城市旅游活力(TOD urban tourism vitality, TOD-UTV)分析框架,从地理环境与环境体验两个方面验证了南京TOD模式对城市旅游的影响。结果发现:①TOD旅游活力的分布呈现出中心城区高,周边地区低的特征。②TOD旅游活力的变化倾向率亦表现为中部提升,四周降低的格局。③促成该结果的主导因素是核心城区TOD周边土地开发、道路与交通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娱乐等商业场所服务质量的耦合效应显著。因此增强TOD周边环境因子的耦合效应才是促进城市旅游与公共交通良性交互的有效策略。研究为评估TOD模式如何促进城市旅游发展提供了新框架,为以人本尺度探索城市旅游与公共交通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撑,并为TOD规划与城市旅游发展之间的良性交互提供了新见解。

  • 旅游与乡村发展
    黄玉玲, 文彤, 凯丽比努尔·阿木提
    2025, 45(10): 2164-2174.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980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98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新疆旅游信息流关系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从关系网络看,乌鲁木齐市虽具有一定优势,但并没有呈现出传统地理网络中的“虹吸效应”,而是超越地理边界建构复杂的流关系网络;②核心-边缘关系网络结构具有层级性,且层级分类并非以自身固有资源优劣势作为单一衡量标准,而是取决于节点间的连接数;③核心-边缘的层级结构呈现出动态的变化过程,通过与核心节点相连,原先被视为处于边缘层级的节点也能够跃升至核心层级。本文不仅验证了网络具有层级性的创新性观点,还通过时空演变揭示了层级的动态变化,为处于边缘的旅游目的地跻身核心旅游区提供新的实践启示。

  • 旅游与乡村发展
    李红波, 胡正玉, 夏一鑫, 胡晓亮
    2025, 45(10): 2175-2187. doi: 10.13249/j.cnki.sgs.20241309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130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尝试以新内生发展理论为切入点,以盐城市建湖县建河村为案例,运用质性研究、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乡村产业空间治理过程及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发现:①建河村产业空间治理总体上经历了自下而上的内生治理到自上而下的外生治理再到“上下联动,内外共生”的新内生治理的转变。②建河村产业空间发生了显著的资源重组,生产空间功能调整优化,产业发展规模化与集聚化,传统农业空间收缩,玻璃工业、电商业及服务业空间扩展。空间的复合化程度不断提升,呈现向“生产-生活”“生产-生态”“生产-生活-生态”复合空间转变的特征。③建河村的产业空间治理是在政府引导下以乡村社会为核心、以市场/社会为协同,对内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及调适的系统过程。

  • 旅游与乡村发展
    祝清, 马利邦, 吴姗姗, 李雅薇, 赵守存
    2025, 45(10): 2188-2201. doi: 10.13249/j.cnki.sgs.20241141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114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涉农企业是乡村未来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2011—2020年黄河流域市级面板数据,在分析涉农企业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水平的基础上,探究涉农企业发展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结果表明:①2011—2020年黄河流域涉农企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由0.056增加至0.212,在空间上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②2011—2020年黄河流域乡村产业振兴水平逐年增加,由0.273增长至0.411,在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③通过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人力资本,涉农企业发展显著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涉农企业发展水平每提高10%,乡村产业振兴水平将提高0.067。涉农企业的规模化、多样性、创新性、市场化、规范化水平的增强不同程度地促进乡村生产水平、效率、结构与方式的优化。探究涉农企业发展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制,为理解其联系提供理论依据,为乡村产业转型与乡村现代化提供借鉴。

  • 旅游与乡村发展
    肖杰, 乔家君, 刘洋, 韩冬, 王卫雯
    2025, 45(10): 2202-2214. doi: 10.13249/j.cnki.sgs.20241476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147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专业村是产业兴旺的助推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研究专业村韧性水平及其演变特征,对优化专业村系统、提升农区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河南省2008—2017年追踪调查的50个专业村样本数据,通过构建专业村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数理模型,测度专业村韧性水平并探究其演变特征。研究表明:①河南省56%的专业村综合韧性呈负增长,集中分布在豫北地区,豫南地区的综合韧性提升近10%,服务型专业村韧性相比其他类型专业村下降明显,农业型专业村韧性高值区由东向南转移。②制度韧性对专业村综合韧性贡献最大。河南省78%的专业村生态韧性下降,集中分布在豫东。豫中文化韧性和生态韧性均下降近10%,豫南、豫西文化韧性和经济韧性增幅均超35%,增长热点由豫东、豫中向豫西、豫南演变。工业型专业村文化韧性提升16%,但生态韧性下降近14%。服务型专业村文化韧性下降超10%。③专业村综合韧性的短板集中在文化维度,以及出口创汇额、主导产业年销售收入、农村年户均用电量和人均水域面积等关键指标。

  • 旅游与乡村发展
    屠正伟, 张沛, 张中华
    2025, 45(10): 2215-2227.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510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51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明晰地理空间的演变现象及规律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前提。现阶段国内外针对都市圈乡村地区“三生空间”演变现象及规律这一议题的相关研究,多基于单一空间尺度、采用公开土地利用/覆盖数据集、围绕特定问题进行深入展开,对于从空间耦合结构及动态演变现象,到核心演变成因及内在复杂关系的系统研究尚未形成体系,更缺乏基于适宜理论支持和可行测度手段的实证性分析。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空间叠置、热点分析等方法,构建涵盖“聚集模式-演变特征-演变成因-内在关系”4方面的都市圈乡村地区“三生空间”演变现象及规律的系统分析框架,以银川都市圈乡村地区作为实证研究区域,剖析自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以来银川都市圈乡村地区“三生空间”系统的空间聚集规律及动态演变现象、要素时空流态及复杂适应关系,为具有共性特质的西北地区众多都市圈乡村相关研究提供启示与借鉴。研究发现:在都市圈范围内,乡村地区“三生空间”往往存在类型化的聚集模式,而聚集模式的演变具有空间自限性和目标多向性,阶段性迥异的土地覆盖流态网络构成“三生空间”时空动态耦合的复杂路径。

  • 其他论文
  • 其他论文
    丁如曦, 赵轩瑜, 许太武
    2025, 45(10): 2228-2240.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757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75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企业、城市与区域交互联动的理论分析框架内,利用链锁–隶属网络模型和中国上市公司1000强及66 300家企业的投资控股关系和总部–分支分布状况,构造2005—2020年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网络数据,对中国区域板块间经济联系与融合互动进行定量测度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①中国全国范围区域经济融合互动的规模与强度随着时间推移持续提升,空间上东密西疏、南强北弱总体格局中“群区耦合”和“轴带联动”特征显现,区域板块呈现分化性重组。②在四大区域板块中,东部地区内部经济融合互动规模及强度最高,与中部地区间经济融合互动规模和强度持续提升,呈现“东中部一体联动”趋向。中部、西部地区与其他区域经济融合互动水平逐步加深,东北地区内部以及与外部经济融合互动则出现了收缩;在七大地理分区中,华东地区内外部经济融合互动规模和强度领先,华北、华南、西南地区与其他地理区经济互动加深,但南北分化明显;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尺度,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武汉等多层级中心城市及其高强度远程连接,引领相应城市群突破省域行政边界乃至地带区划界限,加深了区域板块间的经济联系。③中国正在形成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带动区域板块间经济融合互动的新特征与新模式,优势区域正加快隆起,但部分偏远地区和外围中小城市因外部经济联系收缩而面临在“地方空间”和“流空间”中被双重边缘化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 其他论文
    王灿, 吴晋华, 王正刚, 王宏卫, 周春山
    2025, 45(10): 2241-2251.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248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24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规模-功能-格局”视角构建土地利用冲突的多维理论框架,提出多维度与多尺度交互的识别与测度方法体系,并结合三维魔方空间分类模型与三角形模型构建了冲突分区管控方案。以2020年天山北坡经济带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规模-功能-格局”视角构建的土地利用冲突识别与测度方法体系,能从多维度、多尺度提高土地利用冲突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②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冲突区面积为154 881.22 km2,其中功能冲突较为突出,规模冲突相对较轻,格局冲突以中度为主,整体土地利用冲突分布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③依据土地利用冲突识别结果,研究区被划分为规模管控区、功能优化区、格局调整区、发展调控区及战略预留区5类分区,其中战略预留区占比最高(60.82%),规模管控区占比最低(0.12%),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分区管控是缓解冲突的关键路径。本文提出了土地利用冲突研究的新视角,可为丰富土地利用冲突理论内涵、多维度识别与管控土地利用冲突及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提供思路与方法借鉴。

  • 其他论文
    张丹宁, 蔡晓梅, 胡志聪
    2025, 45(10): 2252-2261.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983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98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深刻影响着城市政治生态发展。以海口市为案例地,基于城市政治生态学与具身理论的交叉分析视角,探讨了环卫女工具身实践与城市发展进程的跨尺度互动机制。研究发现:①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环卫女工具身实践经历了多个重要转变。②环卫女工与城市间的主要矛盾转变缩影了海口市发展进程。③环卫女工具身实践与城市发展进程的跨尺度互动不仅反映了城市发展背后权力运行机制对个体的作用逻辑,还揭示了环卫女工的具身实践如何影响城市政治生态。研究丰富了城市政治生态学的理论和视阈,为推进可持续城市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 其他论文
    张陈彬, 高玉, 陈圣乾, 王辉, 王昱程, 陈发虎
    2025, 45(10): 2262-2272.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345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34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齐家文化是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是中国最早受欧亚大陆史前文化交流显著影响的重要文化类型,由于缺少对已发表测年数据的系统性研究与评价,对于齐家文化形成年代和发展过程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本文收集整理了已发表的37个遗址的137个齐家文化14C测年数据,并选择可靠测年的71个植物残体(作物种子)和骨骼测年数据,利用贝叶斯方法建立年代模型,由此推测齐家文化形成时代为4200—3400 cal a B.P.(指距1950年的日历年,即2250―1450 a B.C.),结束年龄比过去认为的3500 a B.P.更晚,并发现已发表的炭屑测年存在200~300 a的“老碳”效应。依据新建立的齐家文化年代模型,齐家文化在4200 cal a B.P.首先在甘肃东部的泾河-渭河上游发展,后向西扩散到黄土高原西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和河西走廊东段,随后在3800 a B.P.之后重心收缩到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推测齐家文化晚期受跨大陆交流影响导致的齐家文化内部分化和转型是齐家文化走向衰亡的原因。

  • 其他论文
    李双双, 段生勇, 胡佳岚
    2025, 45(10): 2273-2284.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392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39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丹江口水库地处汉江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也是气候变暖的敏感区。夏季降水变化对库区防洪蓄水、综合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1960—2022年中国1 km分辨率逐月气温、降水数据,辅以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丹江口夏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1960—2022年,丹江口水库夏季降水以年际波动为主,降水增加高值区主要分布于汉江、丹江上游;②在环流变化上,当夏季亚洲极涡面积偏小、强度偏弱,青藏高原北部气压偏高时,高空西风急流减弱且位置偏南,有利于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汇聚,导致丹江口水库夏季降水偏多;③在水汽收支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脊线位置偏南时,中国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存在反气旋异常,有利于暖湿气流向北输送,为丹江口水库降水异常提供了水汽条件;夏季降水偏少年,中国中东部、西太平洋地区气压偏低,减弱海陆热力差异,使得东亚夏季风降水向南推移,加剧丹江口水库的干旱程度。

  • 其他论文
    蒋红军, 王仁德, 马辉涛, 王树凯, 高士平, 李庆, 苑依笑, 张韬, 刘瑞莹
    2025, 45(10): 2285-2298.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973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97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河北省坝上地区湖淖萎缩退化趋势明显,可能产生的盐尘污染引起人们的广泛担忧。但由于缺乏干涸湖盆表土性质的系统研究,导致对坝上盐尘污染风险的程度认识不清。基于此,本研究于2023年枯水期和丰水期,2次对坝上地区26个标准湖淖的萎缩退化现状及表土性质进行调查取样。在春季枯水期,沿冬春季主导风向对干涸湖淖进行系统野外调查,使用十字取样法对表层0~5.0 cm土壤进行取样。对土壤样品进行预处理后测定土壤颗粒组成、土壤全盐含量、土壤含水量和主要水溶性盐分离子含量。结果表明,坝上地区73%的所调查湖淖面临常年干涸或季节性干涸问题,尤以西部内流区最为突出。萎缩退化湖淖表土质地普遍较细,全盐含量普遍较高。根据土壤盐分类型不同,可将坝上湖淖分为氯化物型、硫酸盐-氯化物型和氯化物-硫酸盐型3种,以前2种类型为主。从湖岸到湖心,表土质地普遍呈变细趋势,表土含水量和全盐含量普遍呈增大趋势。表土含水量较高的湖淖,其表土全盐含量往往较高;面积较大的湖淖,其表土质地往往更细;表土粉粒与砂粒含量之比(Rsilt/sand)在1.70左右的湖淖具有更好的持水能力和含盐能力。考虑到湖淖大面积萎缩退化和表土含盐量普遍较高的情况,坝上地区将面临较大的盐尘污染风险,应引起注意。

  • 其他论文
    凌智永, 韩进军, 陈亮, 李建森, 赵春涛, 刘泽, 王建萍
    2025, 45(10): 2299-2309. doi: 10.13249/j.cnki.sgs.20241283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128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学术文献与社会公众因划分依据不同或缺乏科学认识,导致茶卡盆地存在划为柴达木盆地或共和盆地的地理归属不清问题,且其仅发生在晚更新世末成盐的可能机制亦不清楚。为此,从构造、地形地貌等特征讨论了茶卡盆地演化、成盐和地理单元空间划分,以形成科学认识,规范科学表述,科普社会公众。结果显示:早在10 Ma的晚中新世早期,隆升的鄂拉山已将茶卡-共和-青海湖等区域与柴达木盆地分割开来。茶卡盆地与共和凹陷的沙珠玉内流水系仅被高出现代湖面不足20 m的第四纪沉积横梁所分割,远低于西侧的鄂拉山分水岭最低点,地形上看茶卡盆地属于共和盆地的一部分,其流域面积约为3100 km2。茶卡盆地转为内流水系的动因可能是恰卜恰(共和)运动与第四纪沉积过程(洪积扇连接的东分水梁)协同作用的结果,但具体时间有待进一步确认。茶卡盐湖成盐大致发生于新仙女木时期或全新世早期以后,湖盆沉积成盐与盆地封闭的水系演化并非简单同步关系,成盐过程在湖盆构造与地貌条件满足的同时还取决于气候的制约。

  • 其他论文
    王佳娜, 李先德, 廖亦阳, 王霖, 吴春梅, 侯丽, 吴琪梦, 张永勋, 沈长华, 王维奇
    2025, 45(10): 2310-2322.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835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83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福建省武夷山不同岩茶产区为研究对象,对正岩茶、半岩茶、洲茶3个茶产区土壤铁结合态有机碳(Fe-OC)及其相关指标等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①半岩茶产区土壤Fe-OC含量以及Fe-OC含量在土壤有机碳(SOC)中的占比(fFe-OC)显著高于正岩茶产区和洲茶产区(P<0.05),对SOC固持贡献率更大;②3个岩茶产区土壤fFe-OC为11.20%~31.74%;③3个岩茶产区土壤Fe-OC均以吸附作用形成途径为主;④Fe-OC与SOC、易氧化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游离态氧化铁(Fe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SOC组分以及Fed含量对岩茶土壤Fe-OC的形成有显著影响;⑤茶园土壤中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其中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在参与铁氧化还原过程中发挥优势作用;⑥正岩茶土壤细菌网络复杂性更高,结构更稳定;⑦属水平上茶园土壤酸杆菌属(Acidibacter)相对丰度与Fe-OC含量、FedfFe-OC呈显著正相关(P<0.05)。可见,茶园土壤Fe-OC形成受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调控,本研究的开展可为基于铁碳调控的茶园土壤碳增汇技术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 其他论文
    秦琳娟, 郝秀东, 欧阳绪红, 韦嘉胜, 王艾岚, 陆雅娴
    2025, 45(10): 2323-2332. doi: 10.13249/j.cnki.sgs.20241355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135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沟谷雨林、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金花茶林地、肉桂林、马尾松林、金花茶基因库65份苔藓/表土的花粉分析,并结合植物群落调查结果,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其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孢粉组合共由132科/属孢粉类型组成,以血桐属(Macaranga)、栎属(Quercus)、海漆属(Excoecaria)等常绿乔木占优势,其次为针叶乔木类,蕨类和草本植物相对较少;表土花粉组合整体上能较好地反映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应的现代植被群系及其分布特点,除肉桂林外,表土花粉组合能较好地反映出采样点周围的植被组成特征。②常绿乔木花粉在沟谷雨林、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和肉桂林的含量较高,分别达59.12%、62.25%、58.89%和72.37%;草本植物花粉在金花茶基因库的含量最高(平均57.38%),主要以禾本科(Poaceae)为主;金花茶林地(平均46.32%)和马尾松林(平均44.68%)的蕨类孢子含量较高,主要以芒萁属(Dicranopteris)为主。③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金花茶林地、肉桂林、马尾松林、金花茶基因库具有较好的集群性和分异性,而沟谷雨林、热带季雨林和常绿阔叶林较为离散且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④金花茶组(Sect. Chrysantha)花粉的传播距离较短,且在表土花粉中的含量较低,在金花茶组植物密集程度最高的基因库区域,其花粉含量也仅有1.53%,在花粉组合中体现出低代表性。因此,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在地层孢粉组合鉴定出金花茶组植物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