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优先出版

优先出版


说明:以下列出经编委会审查通过,被本刊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尚未确定具体刊出日期, 其个别内容、版式可能与最后的发表版本稍有差异, 请以最后发表为准。本刊已经为这些文章分配了文章唯一和持久的doi,您可以使用doi直接引用本文。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樊杰, 陈东, 李佳洺, 郭锐, 陈卓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41308
    录用日期: 2025-01-06
    在讨论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且国家间生产力要素的差异性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出现带来的地域属性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包括:非物质性要素在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新型劳动者逐步成为影响新质生产力布局中关键性的稀缺要素,创新模式呈现层级化、网络化、跨区域的特征,流空间的崛起弱化地理空间距离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创新效能的提升要求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并由此产生新的不平衡。进而,从新质生产力新要素、地域综合体、国家网络系统3 个方面讨论了新质生产力布局的基本规律,并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作用、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取向、集聚效率的内在要求、国际开放合作和区域分工协作的效能等分析,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布局演变趋势。研究认为:①体现“知识”价值及利益分享合理化、数字化、智能化引发的劳动者关系变化与适应性管理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引发区域非均衡与空间公平的权衡,是生产关系“新转型”的机理所在;②重新定位主体功能、重新审视地区资源比较优势和发展路径、重新建构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基于主体功能区战略建构适应新型生产关系的制度的主要方面;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配套改革重点包括:聚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聚焦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在空间上耦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聚焦国家“一盘棋”的系统谋划,形成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形成新质生产力生产网络和体系的体制机制;聚焦开放的经济格局,形成开放的具有竞争力、安全性和韧性的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 高阳, 张中浩, 安雨, 蔡顺, 杨艳丽, 张琍, 熊巨华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656
    录用日期: 2025-01-06
    湿地作为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较为活跃的地理单元,在调蓄洪水、水质净化、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与人类福祉和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湿地科学是地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支撑科学发展、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资助湿地科学领域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也是推动湿地科学基础研究的重要驱动力,项目资助情况可反映湿地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本文梳理了1986—2023年地理科学学科资助下(申请代码D01),湿地科学相关项目题目或关键词中包含“湿地”“沼泽”“泥炭地”“红树林”“滩涂”,共计资助519 个项目。研究从项目申请代码、研究区域、研究内容、关键词等角度分别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湿地科学资助项目经历了从2002—2012 年、2013—2023年2 个“十年”快速增长与平稳增长阶段;获得资助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景观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D0105)、生物地理与土壤地理(D0103)与遥感科学(D0113)3 个申请代码。研究对象上,以内陆沼泽湿地、滨海湿地为主;研究内容上,“遥感监测”“过程”“气候变化”“植被”“功能”等内容出现频率较高。关键词网络关系显示,“遥感与光谱”“遥感与植被”“景观与格局”共现频次较高,表征了目前湿地科学发展的地理学特点和研究方法的更迭。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理科学学科正进一步优化分支学科布局与关键词,强化跨领域、跨学科交叉与融合,引导聚焦湿地科学基础理论与前沿热点,推动中国湿地科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 傅伯杰, 张军泽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41215
    录用日期: 2024-12-17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分析第 35 届国际地理大会(35th IGC)和2024 年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年会(AAG-AM)的研究热点,探讨中外地理学研究的异同,并为中国地理学研究提供参考。研究采用Python 编写的网络爬虫程序,从会议官网抓取并分析了来自不同国家的报告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中外地理学研究在关注全球性议题如旅游、休闲与全球变化、未来地球等方面存在共同点,但在研究重点和方法上存在差异。在 35th IGC 中,国外研究更侧重于性别与地理、文化路径等社会文化维度,而中国学者更关注土地利用、农业地理等与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领域。此外,在 2024 AAGAM 中,国外研究在环境与地球科学、GeoAI 与深度学习等领域表现突出,而中国研究更关注于应对重大挑战的地理空间方案、人类动力学等方面。本文指出中国地理学研究应借鉴国际经验,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关注社会公正和文化多样性,强化政治地理与国别地理的研究,并加强国际合作,以期提升中国地理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并在全球地理学领域中发挥更大作用。
  • 黄小娟, 魏雷, 周博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498
    录用日期: 2024-12-17
    以家的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基于深入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探究经营型移民生计空间家的建构过程。研究发现,经营型移民家的营造实践表明了工作空间与家的共存性,具体来说:① 稳定的经营场所是经营型移民营造家的核心,给予他们本体安全感和归属感。② 商业空间家庭化的实践是建构“生计之家”的关键,自主创业与家庭式经营的管理方式,经营型移民可以灵活掌控事业与家庭,融合工作与生活的边界。③“生计之家”具有社会性,移民通过商业活动,建立本地的业缘关系网络,强化原有的亲缘、地缘网络。丰富了家的地理学的研究,揭示了家的多元功能和多重尺度的认识,构建“生计之家”的理论框架,贡献了地理学视角下经营型移民的理解。
  • 王钊, 张曼琦, 崔悦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055
    录用日期: 2024-12-17
    以“Web of Science”合著论文数据为基础构建中国城市旅游知识创新网络,对 2011—2014 年、2015—2018 年、2019—2022 年 3 个时段网络的空间与拓扑结构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继而引用加权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定量研究内生和外生效应对网络形成与演化的影响。结果显示:① 网络规模扩张迅速,整体联系强度与数量均稳步提升,空间格局由以香港为单一中心辐射的简单结构向多中心辐射的复杂网络转变;② 网络的“小世界”特征逐渐显著,城市的择优连接倾向明显;③ 网络中节点的中心度差异较大,香港、澳门、广州、北京是旅游知识创新的中心城市;④ 从驱动机制看,自组织性、择优连接、旅游科研投入、国内旅游收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社会邻近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于旅游知识创新网络的形成与演化,城市属性变量的正向影响强于多维邻近性。国际化视阈下中国城市旅游知识创新网络的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的探讨,对于挖掘城市旅游知识国际化水平、增强城市间旅游知识合作和培育创新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
  • 曹婧, 李溁锋, 王亚, 蔡晓梅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31071
    录用日期: 2024-12-17
    共享单车是与城市绿色发展相关的低碳基础设施。为了弥补现有研究对共享单车能动性关注不足的问题,文章以城市拼装为方法论,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揭示共享单车关系“黑箱”。首先,通过非线性和动态的关系视角阐释了共享单车在城市公共空间的日常实践,发现共享单车是人与非人元素不断协商的社会关系产物;其次,从城市本体、社会-技术互动、技术对主体性影响 3 个方面反思,以期人文地理学者结合全球城市化和智能化新趋势进行地理知识生产。通过共享单车多元权力博弈和空间演化过程,洞见了更广范围的社会和技术互动,并从新的视角为中国城市转型发展和治理提供新思考。
  • 叶超, 杨馥端, 严明晖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815
    录用日期: 2024-09-14
    数字化时代,网络流量已经深刻地改变了生产与生活,也给地方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重点关注流量与地方的耦合关系问题。本文聚焦流量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总结流量影响地方发展的态势,深入分析流量对地方在空间、情感、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重构,建构流量与地方发展的关系图式,划分了流量与地方强耦合、弱耦合和解耦 3 种类型,并延伸探讨了新的地方性生成与地方治理问题。地理学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流量与地方的互塑互构过程与机理,实现地方理论的创新,并服务治理现代化的国家战略。
  • 雷馨, 海新权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741
    录用日期: 2024-07-24
    构建土地利用耦合模型(PLUS-InVEST),分析2000—2020 年兰州市土地利用和碳储量时空差异,预测2030年兰州市“自然发展(BAU)、城镇发展(RED)、耕地保护(CPS)和生态保护(EPS)”4 种发展模式下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时空差异,结合复利现值/终值公式估算2000—2030 年兰州市碳储量经济价值。结果表明:2000—2020 年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以草地面积减少和建筑用地面积增加为主,20 a 碳储量损失61.77 万t;除EPS 模式碳储量增加5.09 万t,2030 年其他模式与2020 年相比碳储量均有不同程度损失,其中RED 模式碳储量损失最多,为56.46 万t;通过复利现值法得到2000—2020 年兰州市碳储量经济价值增加10.3 亿元,主要归因于碳价格在时间尺度上大幅增加。与2020 年碳储量经济价值相比,EPS 模式下碳储量经济价值最高,为34.58 亿元,是研究区最优发展模式。
  • 祁琪, 马瑞光, 殷江滨, 王紫璇
    地理科学.
    录用日期: 2023-12-19
    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以流动人口回流意愿为响应变量,以流入地和户籍地的地方环境、个人及家庭因素为解释变量,引入机器学习领域的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重点探宄不同地区地方环境对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非线性影响及阈值效应。研宄发现:①户籍地和流入地的地方环境对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总体贡献率达44.1%,是影响回流意愿的重要因素,且两地贡献率大致相当。②地方环境因素与回流意愿间的非线性与线性关系并存。其中,医疗卫生资源、基础教育资源、空气污染状况等因素对回流意愿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影响,而经济增长、气温条件则以线性影响为主。研宄揭示了中国国内城-乡人口回流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有助于深化新时期人口迁移研宄,并为地方人口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