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优先出版

优先出版


说明:以下列出经编委会审查通过,被本刊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尚未确定具体刊出日期, 其个别内容、版式可能与最后的发表版本稍有差异, 请以最后发表为准。本刊已经为这些文章分配了文章唯一和持久的doi,您可以使用doi直接引用本文。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盛杰, 马皓楠, 张越杰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51275
    录用日期: 2025-11-07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推动日本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产业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 2004—2022年日本 9个主要农业区域面板数据,运用 Malmquist-Luenber-ger 指数模型测算和分解日本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借助地理探测器以及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深入剖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2004—2022年日本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持续衰退,区域发展不均衡加剧,东海地方为唯一全要素生产率正增长区域,其余区域则普遍下滑。②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发现,农业技术研发人员数量、财政支持力度、产业集聚、饲料生产能力和物质劳动生产率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其空间分异是多维因素多元驱动的结果。③产业集聚、财政支持力度和农业技术研发人员数量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表明地方间协调并进是推进肉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本研究期待为提升肉牛产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践提供政策借鉴。
  • 陆兆鹏, 张红, 范斐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50928
    录用日期: 2025-11-07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内生关联交织成网,时空复杂性不断涌现,其演化规律及效应仍是“灰箱”。本文基于技术关联理论,系统揭示2002—2021 年长三角地区技术关联网络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生长效应,发现:①网络持续增长,技术融合程度不断加深,高全局连通度的共性技术高度集聚于沪宁合杭甬发展带;② 骨架结构逐渐由单核主导向多核并发递嬗,星状、链式与树型并存,网络枢纽和骨干位置处的技术生长普遍;③ 网络模块化特征显著,其数量相对稳定但规模分异明显,部类构成渐趋多样。核心技术发育于技术策源地(上海、南京、杭州等)和技术应用市场(常州、南通、湖州等);④ 单类技术生长渐趋多样,南通市、盐城市和金华市等创新资源集中城市倾向于优先发展部分门类;⑤ 城市技术关联网络结构演化模式分为综合创新型、水平拓展型、垂直深耕型和低水平均衡型,与城市经济能级和行政等级基本同构;⑥ 技术关联网络的生长效应存在异质性,其聚合和链式结构的正向作用边际效益递增,模块和全局特征呈“倒U”型。大学规模、企业规模、个体规模和政策环境都具有调节效应。
  • 叶沁涵, 张军泽, 王帅, 傅伯杰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50635
    录用日期: 2025-11-07
    人地系统可持续性是当前全球发展研究的核心议题,可持续性风险的评估和治理是实现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障。本文从风险概念的定义与分类、一般性风险的评估与预警、治理方法出发,初步探讨了人地系统可持续性风险的内涵;结合一般性风险评估方法,构建了人地系统可持续性风险的综合评估框架,包括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速率过慢或倒退的内部风险,以及应用多重方法评估不同扰动或冲击的外部风险;根据传统风险预警系统的4 个关键过程,提出了包含动态分级的人地系统可持续性风险预警技术体系,并讨论了在系统思维下进行多方协同的风险治理模式。本文有助于深化人地系统可持续性风险的认识,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与风险应对能力的协同提升提供理论支撑。
  • 李思梦, 龙花楼, 杨忍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50329
    录用日期: 2025-11-07
    文化赋能已成为当前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战略路径。本文通过构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框架,系统阐释了其多维价值耦合逻辑及IP 营造路径机制。结果表明:①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遵循“价值识别与耦合-资源资本化与IP 重构-空间再造与产业化”的逻辑,通过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与价值耦合,以特色 IP 实现创新转化,推动空间再造与产业化运营赋能乡村振兴。②文化赋能的多维价值属性间互馈转化,且各价值维度与乡村振兴目标双向耦合,通过全面激活乡村文化资源的精神、经济、治理、生态、生活福祉等多维价值,与乡风文明建设、产业融合、治理创新、生态宜居及生活富裕协同共促。③文化IP 营造构成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通过资源挖掘与IP 设计、IP 空间架构与场景营造、IP 品牌推广与产业融合,实现文化资源产业化与乡村全面振兴,形成“价值耦合-价值嵌入-价值转化”的逻辑闭环。未来应聚焦文化资源产业化、文化IP 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培育及县镇村文化IP 体系构建等的基础理论、空间架构、路径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逐步构建文化赋能的研究体系,支撑乡村全面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
  • 苏飞, 吴宝锐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50004
    录用日期: 2025-11-07
    作为城乡要素流动的“桥梁”与“媒介”,乡村创新创业突破了乡村物质空间界限,成为新时期中国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新兴动力。本研究利用2014—2021 年浙江省县域面板数据,识别乡村创新创业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基于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以及创新与创业的辩证关系构建了机制框架与实证模型,探究乡村创新创业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研究发现:①乡村创新创业有效带动了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强化了乡村创新创业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效应;②乡村创新与乡村创业紧密关联但又存在本质差异,前者能够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后者能在需求端促进区域消费水平增长以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③地理空间尺度上,浙东北地区乡村创新创业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效应相较于浙西南地区更加显著,行政区划尺度上,县层面乡村创新创业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效应较之县级市更为显著。未来,应因地制宜完善乡村创新创业体系,充分发挥乡村创新创业在城乡要素融通中的媒介作用,引导乡村双创联动发展。
  • 黄曼丽, 陶伟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41071
    录用日期: 2025-11-07
    能源贫困是 21 世纪全球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重要难题,消除能源贫困已被列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能源贫困研究长期由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经济统计学主导,但能源贫困不仅是技术和经济问题,还是具有鲜明地理空间属性的政治、文化、社会和区域问题。本文回顾并对比国内外地理学视角下能源贫困的研究进展,从生成逻辑、识别测量、应对策略和地方效应 4大方面系统梳理能源贫困的主要研究议题。结果表明:能源贫困的解释框架主要来源于能源交叉性方法、能源文化框架、能源脆弱性和能源正义理论,四者综合构成能源贫困的生成逻辑框架;能源贫困识别与测量面临区域差异、数据获取、指标设置的挑战;政策和权力与能源贫困存在复杂的双向反馈机制;能源贫困对物质景观、地方身份和社会情感具有再造和重构效应。结合中国实际,本文还探讨了能源贫困研究对实现“双碳”目标、能源转型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价值。
  • 杨文越, 冯小宇, 陈娅妮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579
    录用日期: 2025-11-07
    城市绿地作为调节社会健康的重要空间载体,在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增强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学界对于绿地的哪些特征与居民个体社会健康水平最为相关尚未形成一致认知。本文基于 2021年在广州开展的社区邻近绿地与健康问卷调查数据,首先通过潜在剖面分析方法对居民个体社会健康进行分类,随后通过无序多分类 Logistic回归估计社区邻近绿地特征与居民个体社会健康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发现,年龄、工作状态、家庭人均月收入和家庭是否拥有小汽车等社会经济属性解释了不同居民个体社会健康的差异性。除居民社会经济属性外,社区邻近绿地对其个体社会健康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居民主观感知的绿地可达性与其个体社会健康存在显著正相关,绿地的整洁性、游憩服务设施数量、安全性和美观性等质量特征是影响居民个体社会健康的关键因素。研究结论可为提升城市绿地质量、促进居民与社区邻近绿地间的互动、充分发挥绿地健康效应提供科学依据。
  • 孙康, 司月芳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380
    录用日期: 2025-11-07
    海外研发(Overseas R&D)是企业获取海外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本文利用中资企业在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的专利申请数据,借助GIS 空间分析对中资企业海外研发的空间分布进行刻画,并运用面板负二项回归模型,从东道国视角对中资企业海外研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分析。主要结论如下:①中资企业海外研发活动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012—2017 年,中资企业海外发明者数量呈现增加趋势,2018 年后,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技术限制,海外发明者数量开始下降;②中资企业海外研发活动主要以技术获取为目的,海外研发目的地集中在北美洲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且愈加集聚;③对中资企业海外研发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制度距离和信息技术因素对中资企业海外研发活动作用明显;将研发目的地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分析,发现研发目的地为发达国家的海外研发活动更多受到正式制度距离的影响;研发目的地为发展中国家的海外研发活动更多受到非正式制度距离的影响,且地理距离作用显著。本文丰富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海外研发的实证研究,为中资企业海外研发的区位选择提供了决策支持。
  • 沈丽珍, 谯可卿, 张姗琪
    录用日期: 2025-07-04
    以哈尔滨市旅游爆火现象为例,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等方法,深入分析旅游信息流对客流的触发机制、时空动态关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旅游信息流与客流在准备、启动、爆发和持续 4个阶段呈现引流与互动共生的特征,引流体现在阈值效应和前兆效应,互动则通过反馈强化形成良性循环;②旅游信息流与客流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显著的尺度效应和空间异质性,全国范围内存在显著的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而在地区层面则表现出复杂的空间分异特征;③人群消费潜力、信息化水平和交通便捷度对旅游客流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空间距离则对客流产生负向影响。研究为数字经济背景下旅游目的地的信息传播和营销策略提供实践指引。
  • 陈永宝, 胡顺军, 雷磊, 徐圣, 刘海, 张书杰, 张巧丽, 徐志华
    录用日期: 2025-03-04
    为研究地下水深埋条件下土壤给水度的变化规律,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原位观测的试验方法,测定了地表零通量条件下的完全给水度、蒸散发条件下的平均疏干给水度和侧向渗漏补给条件下的平均充水给水度,探讨了地下水埋深、入渗、蒸散发对给水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包气带剖面含水率法测定地下水深埋条件下的土壤给水度是可行的;② 地表零通量条件下完全给水度μ 随地下水埋深H 的增大而增大,当地下水埋深超过毛管水最大上升高度时,完全给水度变化较小,可近似看作常数;③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丘间地地下水埋深平均值为8.80 m,地表零通量条件下完全给水度等于0.36,蒸散发条件下的平均疏干给水度为0.13,侧向渗漏补给条件下的平均充水给水度为0.17。研究结果可为地下水深埋区土壤给水度的测定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 祁琪, 马瑞光, 殷江滨, 王紫璇
    地理科学.
    录用日期: 2023-12-19
    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以流动人口回流意愿为响应变量,以流入地和户籍地的地方环境、个人及家庭因素为解释变量,引入机器学习领域的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重点探宄不同地区地方环境对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非线性影响及阈值效应。研宄发现:①户籍地和流入地的地方环境对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总体贡献率达44.1%,是影响回流意愿的重要因素,且两地贡献率大致相当。②地方环境因素与回流意愿间的非线性与线性关系并存。其中,医疗卫生资源、基础教育资源、空气污染状况等因素对回流意愿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影响,而经济增长、气温条件则以线性影响为主。研宄揭示了中国国内城-乡人口回流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有助于深化新时期人口迁移研宄,并为地方人口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