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优先出版

优先出版


说明:以下列出经编委会审查通过,被本刊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尚未确定具体刊出日期, 其个别内容、版式可能与最后的发表版本稍有差异, 请以最后发表为准。本刊已经为这些文章分配了文章唯一和持久的doi,您可以使用doi直接引用本文。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张逸秀, 崔璨, 劳昕, 刘皓妍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210
    录用日期: 2025-04-17
    基于202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调查数据, 本文对多维距离分析框架进行拓展,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和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了高校毕业生回流就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较高等级生源地城市或者较低等级就学地城市的毕业生更倾向于回流; 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家庭资本水平越低的毕业生越不倾向于回流; 生源地与就学地之间的地理距离和制度距离对毕业生回流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经济距离、信息距离和技术距离对毕业生回流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随着经济距离与信息距离的增加, 与本科毕业生和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比, 硕士毕业生与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回流的概率降低; 随着经济距离的增加和技术距离的降低, 与农业户口毕业生相比, 非农户口毕业生回流的概率降低。本文研究结论为合理引导毕业生回流就业, 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政策启示。
  • 张伟丽, 马自豪, 李建新, 郑道霖, 魏瑞博, 覃成林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274
    录用日期: 2025-04-17
    基于共同富裕目标界定并测算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揭示其动态演进及驱动因子, 有利于形成共同富裕的空间动能。本文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算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进一步分析其分布演进及驱动力量, 发现:①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 东部高水平城市发挥“溢出效应”向周边城市辐射, 中部城市“追赶效应”显著, 西部城市正处在震荡阶段, 东北城市亟待遏制发展颓势。②全国和4大区域均在相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0.93,0.99] 内转移概率由向上转为向下。东部高水平城市抵御下行能力较强, 西部向上转移概率略低于全国, 东北向上转移潜力羸弱, 未来全国城市“东优西次, 南强北弱”的不均衡现象仍将存在。③创新活力直接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协调和服务共享是重要渠道, 生态文明和开放互联起次要作用, 增收共促具有间接作用, 且各因子交互也驱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4大区域的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依赖创新活力和产业协调驱动, 东部和中部以创新活力为主导, 西部的创新活力和服务共享交互作用较强, 东北则突出产业协调对生态文明和服务共享的积极影响。不同规模城市中, 创新活力是首要驱动, 超大城市依赖其与生态文明、产业协调的交互作用, 大城市依赖创新活力与生态文明合作, 而中小城市则依赖其与服务共享、产业协调的交互作用。
  • 吴昕阳, 张新成, 高楠, 宋航, 王琳艳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761
    录用日期: 2025-04-17
    沉浸式旅游场景对于形成难忘、非凡旅游体验至关重要, 互动是沉浸式旅游场景中的关键因素, 深入挖掘沉浸式旅游场景中游客多元互动及其组态影响路径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结合扎根理论和认知-情感系统理论(CAPS理论), 基于“情境-认知情感单元-行为单元”探究了沉浸式旅游场景游客多元互动的概念、维度, 并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探究游客多元互动影响因素的组态路径。本文提出了沉浸式旅游场景的概念, 是集技术、叙事及互动等为一体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虚拟或现实空间。根据CAPS理论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开发出游客多元互动的量表, 涵盖认知互动、情感互动及行为互动等维度。最后, 在目的地要素、目的地魅力、消费者创新性、游客涉入度、地方认同及地方依赖6个影响因素中, 利用fsQCA方法共提炼出11条组态路径, 将其归纳为4 类逻辑, 即地方依恋逻辑、情境参与逻辑、形象认知逻辑及深度体验逻辑。研究为今后开展游客沉浸式体验、旅游场景、游客互动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参考, 同时为旅游目的地沉浸场景的开发、管理及营销提供了实践启示。
  • 吴柏燕, 柳范硕, 刘曦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31149
    录用日期: 2025-04-17
    加密技术可防止非授权用户浏览数据。可逆水印技术可用于对数据的一致性或来源进行认证, 并可无损恢复原始数据。针对矢量地图数据的安全保护问题, 结合加密技术和可逆水印技术, 提出一种基于非对称公钥同态加密的矢量地图加密域可逆水印方法。所提算法, 基于加密算法的同态特性, 在地图数据密文域中实现了基于改进直方图平移的可逆水印嵌入机制。对3个不同类型的地图数据进行算法实验, 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对3个地图数据的水印嵌入性能的分析及与相关明文域和密文域矢量地图可逆水印算法的比较, 发现本文算法具有更大的水印容量, 更好的水印透明性及更安全的数据加密效果, 是一种针对矢量地图的理想的非对称同态加密域可逆水印方案。
  • 韦俊峰, 明庆忠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310
    录用日期: 2025-04-17
    农业文化遗产是农业与遗产领域中自然的社会建构研究的重要对象。对旅游背景下龙脊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建构及其地方效应进行研究发现, 人与梯田的旅游利益联结机制、梯田历史与梯田边界构成了龙脊梯田社会建构的3个重要对象, 内含自然-社会要素的丰富互动与多元建构, 深刻引致了龙脊梯田的物质性变化, 以及多元主体围绕“谁的梯田”对遗产主体身份的争夺, 最终共同影响与形塑了龙脊地方特质与意义, 使其成为一个随着人与梯田关系变化而动态重组的地方。这表明自然的社会建构是一个“人-自然-地方”相互联结形成的关系网络。
  • 王荣, 赵海东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308
    录用日期: 2025-04-17
    以截至2024年3月7日的CNKI和WOS中主题为资源型地区或资源型城市的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 利用CiteSpace绘制知识图谱, 全面分析了历年的研究动态。研究发现创新和技术进步是资源型地区和城市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 识别出10条主要研究主线, 涵盖创新、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等关键领域。中国研究侧重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 而国际研究更强调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揭示了国内外研究的发展阶段差异, 并分别归纳了3个发展阶段。最后, 从全球环境变化的应对策略、社会包容性和公平性、数字化转型、国际合作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整合、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综合治理模式的探索6个方面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 旨在为资源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
  • 王桀, 陈茜, 田里, 张洁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804
    录用日期: 2025-04-17
    以边境国道G219为案例,在线型旅游目的地系统视角启发下,构建了由景观资源、餐饮美食、酒店住宿和自驾服务构成的旅游廊道体验系统。运用空间资源可视分析、网络空间结构分析等方法,探讨旅游廊道资源分布特征及旅游流动过程,并分析了边境国道G219旅游廊道地域差异及影响。结果发现:边境国道G219是典型的线型旅游目的地,具有线路流动性、空间粘滞性、流量集聚性、路径辐射性等特征;节点与流量是表征旅游廊道影响的核心要素,沿边境G219国道自驾游途经的4个省区在旅游资源、地理空间、自驾服务体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廊道形象是吸引自驾游客移动流量、流程、流速的驱动力,旅游廊道建设应凸显空间性、地方性差异。
  • 童凯, 鞠琴, 赵银军, 胡宝清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31031
    录用日期: 2025-04-17
    本文以中国西南喀斯特流域——西江为研究区域, 基于流域水量平衡方程, 利用实测降水、径流和GRACE 重力卫星陆地水储量数据估算流域实际蒸散发, 进而评估GLDAS-Noah 和ERA5 这2 套网格蒸散发产品适用性, 在此基础上, 分析2000—2021 年流域实际蒸散发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① GLDAS-Noah 和ERA5 蒸散发产品在西江流域适用性较好(NSE>0.72, R2>0.78, Pbias 分别为-11.0% 和10.6%; 2 套产品组合平均后Pbias 显著降低为-0.2%); ② 流域蒸散发空间上呈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2000—2021 年年均蒸散发为866.5 mm, 并呈2.7mm/a 的显著增加趋势; ③ 西江流域实际蒸散发的增加主要由植被恢复所致。
  • 牛强, 孙瀛, 伍磊, 胡金鹏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31191
    录用日期: 2025-04-17
    当前, 城市内部持续活跃的人口迁居活动已经成为影响市内不同区域老龄化水平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 本文称之为迁居老龄化。然而目前缺乏对它引起的城市内部老龄化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的监测方法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的探讨。为此, 本文基于手机信令数据识别城市内部迁居人口, 提出迁居老龄化的测度指标以及迁居老龄化类型划分方法, 并以武汉市都市发展区为例, 探究城市内部各型迁居老龄化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其与地域建成环境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武汉市, 城内迁居对老龄化地域空间格局的影响呈圈层分异:中心城区核心区内, 迁居对老龄化的影响水平普遍较低; 中心城区的核心区之外, 迁居对老龄化的影响加深, 多导致老龄化加重; 近郊区内, 迁居对老龄化的影响最为显著, 呈加重和缓解两极分化、多点集聚态势, 且承接了城市内大多数的老龄化缓解型空间。另外还发现, 老年人和非老年人的迁居都是造成老龄化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且后者更强, 而这又与居住环境品质、适老设施等建成环境因素高度相关。本文的方法和结论可为决策部门了解城市内部微观尺度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提供支持, 为精准配置养老服务设施、提升基层适老化服务水平和推进构建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 宁嘉晨, 张平宇, 杨奇峰, 马佐澎, 初楠臣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114
    录用日期: 2025-04-17
    基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多目标协同视角, 以2010—2021 年东北地区的地级行政区为样本单元, 测算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和耕地利用效率, 分析其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 进而通过回归分析探索东北地区农户耕地经营规模与耕地利用效率的关系, 计算现阶段东北地区农户耕地经营的适度规模。结果表明:①2010—2021 年东北地区的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和耕地利用效率均有所上升, 其中黑龙江省的农户耕地经营规模较大、耕地利用效率较高, 辽宁省的农户耕地经营规模较小, 吉林省和蒙东地区的耕地利用效率较低。②在此期间, 东北地区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和耕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扩大、离散性增强, 规模较小和效率较低的地区仍占据较大比例, 农户耕地经营规模的两极分化现象逐渐明显, 耕地利用效率的两极分化得到缓解。③东北地区农户耕地经营规模与耕地利用效率之间具有显著的倒“U”型关系, 当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处于较低水平时, 其增长对耕地利用效率具有促进作用; 然而在达到一定程度后, 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由正变负。④现阶段东北地区农户耕地经营适度规模, 在不考虑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前提下为11.61~11.95 hm2, 考虑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则为10.04~10.10 hm2。
  • 林诗佳, 曹湛, 钮心毅, 晏龙旭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257
    录用日期: 2025-04-17
    运用融合时空行为地理与演化经济地理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综合手机信令数据与微观企业大数据, 以上海郊环内164 个街镇为研究对象, 在描绘不同街镇单元产业关联矩阵和通勤网络格局的基础上, 揭示城市内部产业动态演化(路径依赖和路径突破)与城市通勤格局变化(通勤距离和通勤来源分布)的因果规律。研究发现:①若街镇单元产业演化越路径依赖, 从业者平均通勤距离会趋于减小, 且从业者居住地的空间分布会趋于集中, 这主要是因为就业地产业发展保持稳定, 其对从业者技能的需求变化不大, 从业者会主动寻求通勤状态的改善; ②若街镇单元产业演化越路径突破, 从业者平均通勤距离会趋于增加, 且从业者居住地的空间分布会趋于分散, 这主要是因为就业地产业发展变化显著, 其对从业者技能的需求改变较大, 会吸引更远、更分散且本就业地缺少的从业者。研究指出城市产业升级转型和提升城市通勤效率间既存在矛盾冲突也存在调和可能, 需要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产业规划等政策工具通过统筹考虑、相互配合、弹性管控来平衡和兼顾超大城市产业升级与通勤改善的现实需求。
  • 李克乐, 刘永庆, 杨宏力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646
    录用日期: 2025-04-17
    全面测度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有助于发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屏障功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AHP-熵值法测算2016—2020年黄河流域8省(区)7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利用Dagum 基尼系数、Kernel 密度估计刻画其动态演进规律。研究表明:①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但增长相对缓慢, 尤其是创新维度发展水平较低, 缺乏内生增长动力; ②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内差异呈现下降趋势, 地区间差异呈现“上游-下游>上游-中游>中游-下游”特征, 并且地区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 ③全流域Kernel 密度分布曲线的中心向右移动, 说明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正在逐渐提高, 分布曲线在2018年后出现由单峰向双峰或多峰转变, 说明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在2018年后呈现极化分层特征。本研究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黄河流域合理构建农业产业布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 李金宽, 彭剑峰, 彭猛, 韦晓旭, 李轩, 崔佳月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21451
    录用日期: 2025-04-17
    本文运用河南省鸡公山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全轮、早材与晚材径向生长数据, 分析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鸡公山马尾松的全轮、早材与晚材年表均包含较多的气候信息, 且全轮、早材与晚材年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全轮、早材与晚材年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全轮与早材主要受上年生长季前期和当年生长季前期和末期的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其中当年春季的水热组合是影响该地马尾松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 晚材主要受上年秋季降水和当年生长季前期水热组合的影响。该地区在1994 年发生气温突变后, 全轮与早材的年轮指数增长明显, 晚材的年轮指数变化不明显; 随着气温的升高, 全轮与早材对气温的响应增强, 晚材对气温的响应变化不明显。通过分析鸡公山马尾松年轮的不同指标, 可以较为深刻理解马尾松径向生长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变化, 为大别山西部地区森林更新、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何骏, 余运江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31246
    录用日期: 2025-04-17
    本文利用2017 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探讨地理出身、流入地城市等级如何影响流动人口的住房不平等及其机制。研究发现:①地理出身和流入地城市等级对流动人口住房产权呈现截然相反的作用, 地理出身等级越高, 流动人口在流入地住房产权层级越高; 流入地城市等级越高, 则流动人口在流入地住房产权层级越低。②流入地城市等级对基于地理出身的住房不平等的作用表现出“强者持续增强-弱者有序增强”的效应。③房价对地理出身的优势削弱效应略强于市场潜能对地理出身的优势强化作用。④流入地城市等级通过提高低地理出身流动人口的就业表现和职业地位以及进入体制内就业的概率, 降低流入地和流出地家庭经济脆弱性, 从而平抑基于地理出身的住房不平等, 表明流入地城市等级对基于地理出身的住房不平等呈现出弱化效应。
  • 丁智强, 王平, 孟耀, 郭汝军, 李玉辉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383
    录用日期: 2025-04-17
    选择全局空间自相关莫兰指数评价面积-高程积分(Hypsometric index, HI)的空间分布模式, 并以2km×2km 网格计算HI, 通过热点分析和GIS 空间分析来探讨兰坪盆地HI 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①兰坪盆地HI 具有聚集分布特征, HI 值介于0.198~0.746, 平均HI 为0.495, 处于地貌演化的壮年期, HI 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崇山、龙马山、雪帮山隆起带, 低值区主要分布于澜沧江、沘江和漾濞江的河谷, 整体上呈自西向东逐渐减小的趋势; ②HI 与网格面积大小的相关性较差, 但与海拔、起伏度和坡度等地形指标以及圆度指数、降水量等具有显著相关性, 表明HI无尺度依赖性, 但受流域形态和地形气候的影响; ③HI 在不同岩性区的排序为:火成岩区(0.532)>变质岩区(0.503)>砂页岩区(0.494)>碳酸盐岩区(0.470)>松散岩区(0.446), 表明在岩石抗蚀性较强的区域地貌发育演化更趋向壮年期特征。HI 与构造因子的相关性表明距主断层的距离也是控制HI 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 随着距主断层距离的增加, 构造活动性减弱, HI 逐渐降低。综上, 研究区地貌演化是构造隆升、降水侵蚀与岩性阻力相对抗的结果, 研究可为未来自然灾害防治、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育提供重要参考。
  • 程建兄, 潘洪义, 姚材仪, 张天翼, 何艳梅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941
    录用日期: 2025-04-17
    探究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路径对城市健康发育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平均位置中心性指数和平均位置中心性聚集指数从城市空间形态和空间扩展2方面定量描述1990―2020年四川省183个县(区、市)的形态特征; 通过聚类划分城市形态类型, 识别城市形态的变化与停滞并梳理其演化历程; 以宏观地貌类型为基础, 对比且归纳不同地貌类型城市形态演变的典型路径。研究发现:①四川省城市形态复杂性增加, 紧凑度上升, 扩展区呈现“外延-回填”的动态特征。②四川省城市形态类型划分为:破碎外延型小城市(A 型)、散布组团型小城市(B 型)、集聚邻接型中等城市(C 型)、紧凑边缘型大中城市(D 型)、复杂内填型大城市(E 型), 时空分布特征各异。③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形态和扩展态势呈现多元化, 空间扩散与集聚并存。④不同地貌类型城市形态典型演变路径差异显著, 分别为:平原型:B→C→D→E、丘陵型:A→B→C 和B→C→D、山地型:A→B→C、高原型:A→B。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对四川省城市空间形态时空演变过程的认识, 以期为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城市的发展与规划提供参考。
  • 陈广平, 王琛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872
    录用日期: 2025-04-17
    长三角是中国创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探究其创业时空差异及影响机制对于优化当地资源配置和强化创新创业发展联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企查查和天眼查等开源数据平台, 测算了2002—2022 年长三角41 个城市的创业率, 并识别其时空格局特征。在区分创业类型的基础上, 本文构建了涵盖区域制度、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与外资进入等多维因素的分析框架, 采用时间固定效应下的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区域创业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发现:①在观测期内, 长三角地区的创业活跃度稳步提升, 机会型创业率呈现显著的时空分异特征, 且各项创业率呈动态分散的特征。②不同时期创业空间格局差异明显, 2002 年长三角较高创业率的城市呈“Z”字型分布格局, 2012 年则出现向内陆地区扩散的趋势, 而到2022 年则展现出金华市“一枝独秀”的局面。③政府对创业的关注度、城市创新能力以及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仅对机会型创业有显著促进作用; 而提升城市的创业服务水平对生存型创业的正向效应强于对机会型创业的影响, 城市金融发展水平的作用效果则恰恰相反; 外资的进入会抑制机会型创业活动的发生, 但能间接促进生存型创业。④城市金融环境的优化不仅有助于提升本地的创业水平, 还能够通过溢出效应推动邻近城市的创业发展。
  • 唐红林, 刘晔, 顾君冉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833
    录用日期: 2025-04-17
    人口老龄化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显著, 测度老龄化的经济后果及其空间分异是地理学人地关系的新命题。基于脆弱性分析框架, 从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3 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 对人口老龄化影响下中国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 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 并识别脆弱类型。结果表明:① 2010—2020 年暴露度指数增加, 高暴露城市集中于川渝、苏皖和东北地区; 敏感性有所改善, 低敏感城市主要分布于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等区域以及大部分省会/首府城市和直辖市; 适应能力显著增强, 形成以长三角城市群为高值核心区, 向内陆递减的圈层结构。②10 a 间超过1/2 的城市老龄化经济脆弱性有所好转, 但是东北地区却明显上升。脆弱性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低脆弱区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及省会/首府城市和直辖市, 中高脆弱区分布于东北地区以及陕甘川、蒙冀、湘桂和豫皖四大交界区的特点。③老龄化经济脆弱性具有明显的“梯度化”空间分异, 东部地区显著低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并有城市规模越大、行政等级越高, 脆弱性越低的特点。④人均GDP 增加有助于缓解城市老龄化经济脆弱性, 但是GDP 增长率对脆弱状态没有趋缓作用。⑤2010—2020 年城市脆弱类型空间演化呈现“东部向好, 华北、东北脆弱”的特点。
  • 李伟, 王宛, 伏怡铭, 胡晓辉, 贺灿飞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31210
    录用日期: 2025-04-17
    产业有序更替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 演化经济地理学十分重视产业演替研究, 但存在重产业进入而轻产业退出的问题, 并且没有较好方法定量识别关联性和非关联性退出产业。本文提出了一个定量识别关联性和非关联性退出产业的新方法,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关联性和非关联性退出的数量特征与空间特征, 并重点研究了(非)关联性退出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区域产业退出以非关联性产业退出为主, 关联性产业退出相对较少。1998—2012 年中国非关联性退出产业约占退出产业总数的65%, 而关联性退出产业约占退出产业总数的35%。②关联性和非关联性退出存在一定空间差异。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具有更高比例的关联性退出, 西部地区具有更高比例的非关联性退出。③技术关联在产业退出中的作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关联性产业退出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而非关联性产业退出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本研究可为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有序退出提供政策建议。
  • 朱建华, 龚悦, 杨潇
    录用日期: 2025-03-14
    以中三角地区38个地级市(州)为样本单元,选取2011年和2021年为时间节点,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数理统计与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探讨了中三角地区陆路交通与旅游经济格局的演变特征及其空间匹配性,研究发现:①中三角地区交通水平空间格局存在明显差异,陆路交通综合水平显著提升,由中部向外围片区呈“三角状”梯度递减;②中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状况持续向好,旅游经济水平省际差距明显,由“单核突出”向“多中心显现”转变;③在陆路综合交通与旅游经济的同步协调性方面,市州规模的协调型远小于失调型,匹配水平较低,省际存在一定发展差异。基于此,研究结果可为交通和旅游供需有效适配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导向。
  • 王妍力, 王永芳, 郭恩亮, 包刚, 艾丽亚, 马浩文
    录用日期: 2025-03-14
    土地沙漠化问题对区域生态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护沙区生态平衡、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和紧迫任务。本文以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区,运用 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4期的土地利用和降水量等数据,对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进行分析,通过生态需求评估识别生态源地,借助电路理论,结合Linkage Mapper工具箱和Circuitscape软件提取生态廊道、识别夹点区和改善区;最终构建研究区1990—2020年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优化对策。结果表明:①1990—2010年生态源地数量、面积呈现出增加趋势,其中源地面积增幅达8.37%,这与林地、草地面积增加有关。2010—2020年源地数量下降,源地面积减少了1.38%,说明研究区近年来存在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②1990—2010年生态廊道数量从32条增加到120条,2010—2020年生态廊道数量减少了30条,表明生态源地面积的增减显著影响生态流的流动强度;③夹点主要分布在研究区林地和草地集中地区,改善区则分布在未利用土地与城区周围;④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一带、两轴、三中心”生态安全格局的优化策略,为科尔沁沙地未来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提供切实可靠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手段。
  • 陈永宝, 胡顺军, 雷磊, 徐圣, 刘海, 张书杰, 张巧丽, 徐志华
    录用日期: 2025-03-04
    为研究地下水深埋条件下土壤给水度的变化规律,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原位观测的试验方法,测定了地表零通量条件下的完全给水度、蒸散发条件下的平均疏干给水度和侧向渗漏补给条件下的平均充水给水度,探讨了地下水埋深、入渗、蒸散发对给水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包气带剖面含水率法测定地下水深埋条件下的土壤给水度是可行的;② 地表零通量条件下完全给水度μ 随地下水埋深H 的增大而增大,当地下水埋深超过毛管水最大上升高度时,完全给水度变化较小,可近似看作常数;③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丘间地地下水埋深平均值为8.80 m,地表零通量条件下完全给水度等于0.36,蒸散发条件下的平均疏干给水度为0.13,侧向渗漏补给条件下的平均充水给水度为0.17。研究结果可为地下水深埋区土壤给水度的测定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 黄小娟, 魏雷, 周博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498
    录用日期: 2024-12-17
    以家的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基于深入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探究经营型移民生计空间家的建构过程。研究发现,经营型移民家的营造实践表明了工作空间与家的共存性,具体来说:① 稳定的经营场所是经营型移民营造家的核心,给予他们本体安全感和归属感。② 商业空间家庭化的实践是建构“生计之家”的关键,自主创业与家庭式经营的管理方式,经营型移民可以灵活掌控事业与家庭,融合工作与生活的边界。③“生计之家”具有社会性,移民通过商业活动,建立本地的业缘关系网络,强化原有的亲缘、地缘网络。丰富了家的地理学的研究,揭示了家的多元功能和多重尺度的认识,构建“生计之家”的理论框架,贡献了地理学视角下经营型移民的理解。
  • 祁琪, 马瑞光, 殷江滨, 王紫璇
    地理科学.
    录用日期: 2023-12-19
    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以流动人口回流意愿为响应变量,以流入地和户籍地的地方环境、个人及家庭因素为解释变量,引入机器学习领域的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重点探宄不同地区地方环境对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非线性影响及阈值效应。研宄发现:①户籍地和流入地的地方环境对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总体贡献率达44.1%,是影响回流意愿的重要因素,且两地贡献率大致相当。②地方环境因素与回流意愿间的非线性与线性关系并存。其中,医疗卫生资源、基础教育资源、空气污染状况等因素对回流意愿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影响,而经济增长、气温条件则以线性影响为主。研宄揭示了中国国内城-乡人口回流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有助于深化新时期人口迁移研宄,并为地方人口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