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优先出版

优先出版


说明:以下列出经编委会审查通过,被本刊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尚未确定具体刊出日期, 其个别内容、版式可能与最后的发表版本稍有差异, 请以最后发表为准。本刊已经为这些文章分配了文章唯一和持久的doi,您可以使用doi直接引用本文。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郭付友, 李睿, 尹鹏, 孙永胜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882
    录用日期: 2024-12-17
    本文基于城乡融合发展内涵,以黄河流域 78 个地级市为案例研究区域,从 5 个维度科学构建了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多种计量方法综合研究了2011―2021 年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如下:①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低水平区域不断减少,高水平区域持续增加。城乡融合水平下游地区整体高于中、上游地区,且大致呈现由西向东递增的格局;②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空间集聚特征显著,整体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依存关系,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黄河流域东部、北部地区;③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是众多因素的多尺度与多时空交互融合发展的结果,且各驱动因素均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在空间异质性方面呈现出空间带状或片状分布规律。
  • 傅伯杰, 张军泽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41215
    录用日期: 2024-12-17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分析第 35 届国际地理大会(35th IGC)和2024 年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年会(AAG-AM)的研究热点,探讨中外地理学研究的异同,并为中国地理学研究提供参考。研究采用Python 编写的网络爬虫程序,从会议官网抓取并分析了来自不同国家的报告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中外地理学研究在关注全球性议题如旅游、休闲与全球变化、未来地球等方面存在共同点,但在研究重点和方法上存在差异。在 35th IGC 中,国外研究更侧重于性别与地理、文化路径等社会文化维度,而中国学者更关注土地利用、农业地理等与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领域。此外,在 2024 AAGAM 中,国外研究在环境与地球科学、GeoAI 与深度学习等领域表现突出,而中国研究更关注于应对重大挑战的地理空间方案、人类动力学等方面。本文指出中国地理学研究应借鉴国际经验,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关注社会公正和文化多样性,强化政治地理与国别地理的研究,并加强国际合作,以期提升中国地理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并在全球地理学领域中发挥更大作用。
  • 黄小娟, 魏雷, 周博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498
    录用日期: 2024-12-17
    以家的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基于深入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探究经营型移民生计空间家的建构过程。研究发现,经营型移民家的营造实践表明了工作空间与家的共存性,具体来说:① 稳定的经营场所是经营型移民营造家的核心,给予他们本体安全感和归属感。② 商业空间家庭化的实践是建构“生计之家”的关键,自主创业与家庭式经营的管理方式,经营型移民可以灵活掌控事业与家庭,融合工作与生活的边界。③“生计之家”具有社会性,移民通过商业活动,建立本地的业缘关系网络,强化原有的亲缘、地缘网络。丰富了家的地理学的研究,揭示了家的多元功能和多重尺度的认识,构建“生计之家”的理论框架,贡献了地理学视角下经营型移民的理解。
  • 王钊, 张曼琦, 崔悦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055
    录用日期: 2024-12-17
    以“Web of Science”合著论文数据为基础构建中国城市旅游知识创新网络,对 2011—2014 年、2015—2018 年、2019—2022 年 3 个时段网络的空间与拓扑结构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继而引用加权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定量研究内生和外生效应对网络形成与演化的影响。结果显示:① 网络规模扩张迅速,整体联系强度与数量均稳步提升,空间格局由以香港为单一中心辐射的简单结构向多中心辐射的复杂网络转变;② 网络的“小世界”特征逐渐显著,城市的择优连接倾向明显;③ 网络中节点的中心度差异较大,香港、澳门、广州、北京是旅游知识创新的中心城市;④ 从驱动机制看,自组织性、择优连接、旅游科研投入、国内旅游收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社会邻近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于旅游知识创新网络的形成与演化,城市属性变量的正向影响强于多维邻近性。国际化视阈下中国城市旅游知识创新网络的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的探讨,对于挖掘城市旅游知识国际化水平、增强城市间旅游知识合作和培育创新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
  • 赵书虹, 李晓光, 孔营营, 李琴, 李佳懿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050
    录用日期: 2024-12-17
    旅游资源品质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旅游流的汇聚提供强大吸引力。基于当前云南省古村镇旅游经济价值实现难、发展不平衡等现实问题,本文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 基尼系数、灰色关联度模型等方法剖析了云南省 125 个县级行政单位 2019—2022 年古村镇资源品质与旅游流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云南省耦合协调空间分布以“迪庆州-丽江市-大理州-楚雄州-玉溪市”为轴线,轴线两侧的发展水平多低于轴线上的水平。② 研究期间云南省整体耦合协调水平经历了“低水平耦合—拮抗阶段”的演变历程,但仍属较低耦合水平。③ 市州间及县级行政单位间的耦合协调差异是云南省耦合协调整体差异的来源。④第三产业增收在 GDP 占比、旅游人次等是影响云南省古村镇资源品质与旅游流耦合协调发展的核心影响因子。因此,应从州市、县级行政单位的双重空间维度,推动区域间协同发展、建设多点辐射产业布局,突破发展困境,实现高质量发展。
  • 曹婧, 李溁锋, 王亚, 蔡晓梅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31071
    录用日期: 2024-12-17
    共享单车是与城市绿色发展相关的低碳基础设施。为了弥补现有研究对共享单车能动性关注不足的问题,文章以城市拼装为方法论,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揭示共享单车关系“黑箱”。首先,通过非线性和动态的关系视角阐释了共享单车在城市公共空间的日常实践,发现共享单车是人与非人元素不断协商的社会关系产物;其次,从城市本体、社会-技术互动、技术对主体性影响 3 个方面反思,以期人文地理学者结合全球城市化和智能化新趋势进行地理知识生产。通过共享单车多元权力博弈和空间演化过程,洞见了更广范围的社会和技术互动,并从新的视角为中国城市转型发展和治理提供新思考。
  • 赵欣宇, 潘峰华, 张旭晨, 蔡周迁吉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875
    录用日期: 2024-12-17
    研究基于 1993―2020 年上市企业首次公开募股活动,计算城市投资银行服务总值以揭示中国投资银行服务能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建立双向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城市投行服务能力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中国投资银行服务格局以北京、深圳和上海 3 个城市为主中心,形成东南部地区密集,东北、西北、西南稀疏的分布格局,总体上中国投行服务资源分配不均,且呈现空间集聚化发展趋势;② 北京是中国的投行服务中心,除沪深外,广州、南京、福州、杭州等城市表现出色,“北京-深圳”“北京-上海”相互服务程度高,合作密切,北京自服务值最高,深圳、广州、上海自服务占比较低;③ 城市人力资本水平、行政级别和城市创新力对城市投资银行服务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揭示其对东部地区投行服务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均影响不明显或呈负向影响。本文关注中国投资银行的地理格局,对该行业服务能力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提供了知识性证据,为进一步加强区域间金融合作和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提供借鉴和参考。
  • 叶超, 杨馥端, 严明晖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815
    录用日期: 2024-09-14
    数字化时代,网络流量已经深刻地改变了生产与生活,也给地方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重点关注流量与地方的耦合关系问题。本文聚焦流量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总结流量影响地方发展的态势,深入分析流量对地方在空间、情感、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重构,建构流量与地方发展的关系图式,划分了流量与地方强耦合、弱耦合和解耦 3 种类型,并延伸探讨了新的地方性生成与地方治理问题。地理学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流量与地方的互塑互构过程与机理,实现地方理论的创新,并服务治理现代化的国家战略。
  • 雷馨, 海新权
    地理科学.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741
    录用日期: 2024-07-24
    构建土地利用耦合模型(PLUS-InVEST),分析2000—2020 年兰州市土地利用和碳储量时空差异,预测2030年兰州市“自然发展(BAU)、城镇发展(RED)、耕地保护(CPS)和生态保护(EPS)”4 种发展模式下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时空差异,结合复利现值/终值公式估算2000—2030 年兰州市碳储量经济价值。结果表明:2000—2020 年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以草地面积减少和建筑用地面积增加为主,20 a 碳储量损失61.77 万t;除EPS 模式碳储量增加5.09 万t,2030 年其他模式与2020 年相比碳储量均有不同程度损失,其中RED 模式碳储量损失最多,为56.46 万t;通过复利现值法得到2000—2020 年兰州市碳储量经济价值增加10.3 亿元,主要归因于碳价格在时间尺度上大幅增加。与2020 年碳储量经济价值相比,EPS 模式下碳储量经济价值最高,为34.58 亿元,是研究区最优发展模式。
  • 祁琪, 马瑞光, 殷江滨, 王紫璇
    地理科学.
    录用日期: 2023-12-19
    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以流动人口回流意愿为响应变量,以流入地和户籍地的地方环境、个人及家庭因素为解释变量,引入机器学习领域的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重点探宄不同地区地方环境对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非线性影响及阈值效应。研宄发现:①户籍地和流入地的地方环境对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总体贡献率达44.1%,是影响回流意愿的重要因素,且两地贡献率大致相当。②地方环境因素与回流意愿间的非线性与线性关系并存。其中,医疗卫生资源、基础教育资源、空气污染状况等因素对回流意愿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影响,而经济增长、气温条件则以线性影响为主。研宄揭示了中国国内城-乡人口回流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有助于深化新时期人口迁移研宄,并为地方人口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