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区域网络分析
    林月, 潘峰华
    地理科学. 2025, 45(9): 1871-1882.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730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730

    在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全球金融网络(Global Financial Network, GFN)成为理解全球金融地理格局及其动态演化的重要理论工具。现有GFN研究大多聚焦于以纽约–伦敦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中心及其结构,然而对于成功融入GFN中的地方经济体和GFN的等级性和区域性特征缺乏足够关注。本研究以79家泉州企业的境外首次公开募股为例,利用企业间服务和合作联系来刻画区域性的GFN,识别其中关键的地理单元和网络结构,并揭示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①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泉州企业选择前往邻近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境外上市,这一过程形成了区域性GFN,地方经济体的区位条件和产业特征是理解区域性GFN形成的关键因素。②香港在泉州融入全球金融格局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中介角色,是泉州企业最重要的境外上市目的地,也是为泉州企业境外上市提供服务的金融和商务服务业企业的主要集聚地。

  • 区域网络分析
    钟韵, 田容荣
    地理科学. 2025, 45(9): 1883-1895.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976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976

    科技企业为现代金融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金融企业通过市场购买技术服务,由此促成了科技企业通过技术溢出与金融企业建立创新联系。本研究依托商业银行向科技企业购买应用于金融科技新业务的技术交易数据,基于技术溢出视角,构建城市金融科技联系网络,运用网络分析方法探讨这一由新业务发展需求推动、产业间相互关联所形成的创新网络的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中国的金融科技网络已经形成,呈核心–边缘结构且具有小世界属性,技术溢出交易与东部城市密切相关,贵阳是网络西部的核心节点;②网络核心节点的中心性显著,技术溢出能力突出,城市行政等级较高;③三大城市群的金融科技网络各具特色,3类商业银行接受技术溢出的行为倾向亦存在差异;④城市的创新能力、金融环境、经济发展态势、行政等级及交通通达性等均对金融科技网络有影响,但对吸收技术和技术溢出的影响表现不一。技术需求所促成的技术溢出为金融与科技跨行业构建中国城市创新网络提供了现实基础,金融科技网络不仅为解构城市创新网络提供了新素材,也为金融与科技结合后研判拥有大型科技企业的城市的竞争力提出了新命题。

  • 区域网络分析
    程开明, 龚石凤
    地理科学. 2025, 45(9): 1896-1909.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604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604

    城市个体的规模特征及在关联网络中的功能地位,共同塑造着城市体系发展新格局。基于2005—2022年上市公司异地投资数据构建有向加权城市网络,刻画城市体系网络结构与演进特征,依据城市规模中心性与有向加权转换中心性进行城市等级划分,进一步探析城市经济、人口规模与网络地位的动态互馈效应。结果表明:①城市网络由北京、上海双核驱动逐渐演化为多核联动辐射格局,高强度投资联系逐步占据主导地位;②有向加权转换中心性空间分布的“核心–外围”圈层特征不断显化,大部分城市网络中心性持续提升,节点非对称性显著增强;③“规模–网络”双重维度下将城市划分为5个等级,典型表现为“规模–网络”地位匹配型城市和非匹配型城市2种类型。④城市网络中心性与经济规模具有持续多期的显著正向互馈效应,人口规模变动对网络中心性存在相对长效的单向提升作用,而网络中心性变动对人口规模仅存在短期正向影响。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城市体系结构特征的认识,为优化城市发展战略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 区域网络分析
    张维阳, 谢海威, 唐可欣
    地理科学. 2025, 45(9): 1910-1922.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474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407

    城际关系有多种类别,其中合作型关系和流动型关系是其中2种主要类型。合作型关系来源于彼此城市功能相似并达到规模效应,或城市间存在功能互补;流动型关系来源于源汇城市间的要素势差。在分析合作与流动关系形成差异的基础上,基于风险投资关系的视角,检验合作网络与流动网络结构与影响因素的差异。研究发现,2种网络关系的发生机制不同导致距离、城市规模组合的差异性影响;但在反映区域经济格局上又体现出一定的相似性,表现出相似的层级结构等。此外,双向加和的流动网络虽然和合作网络较为相似,但单向流动网络可以更真实地揭示流动关系特征。研究区分了合作与流动关系的模式差异,并启示了城市网络研究中区分关系类别的重要性。

  • 区域网络分析
    杨静媛, 于灵慧, 袁丰
    地理科学. 2025, 45(9): 1923-1937.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289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289

    城市群是推动跨区域创新要素流动、促进城市间技术溢出的重要纽带,现有文献大多将城市群作为分析边界,忽视了城市群战略实施对城际技术转移的差异化影响。为此,基于2001—2020年中国专利转移数据,分4个时间段对中国19个城市群内部城市、城市群与其周边城市、不同城市群城市之间专利转移的总体特征与时空动态进行分析,并采用双重差分模型,从城市群协调效应、集散效应、联动效应出发,分析城市群战略对不同尺度专利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19个城市群专利转移网络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网络空间结构呈现出多中心化和区域化的特征,以北京、上海、广深和成渝为顶点的“菱形结构”逐渐显现,城市群战略促进了同一城市群内部城市、城市群与其周边城市、不同城市群城市之间的专利转移。

  • 区域网络分析
    何金廖, 叶涵溪, 张旭, 曲华丽
    地理科学. 2025, 45(9): 1938-1950.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427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427

    从产业链分工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中国数字游戏产业的城市合作网络结构、合作模式、产业链地位和嵌入性演变。结果表明:首先,中国数字游戏产业全国尺度的城市合作网络存在多中心结构,表现出较强的去中心化特性;在全球尺度存在“境外研发出版–国内运营”(模式1)、“国内研发–境外出版运营”(模式2)、“国内出版运营–境外研发”(模式3)3种合作模式。其次,中国城市总体上仍处于全球数字游戏产业链的中低端,在研发和出版环节对美国、日本和欧洲的城市依赖性较大,但随着模式2和模式3的快速崛起,以北京、上海、成都、深圳、厦门等为代表的城市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不断提升。再次,中国数字游戏产业在近10 a里大致经历了本地化嵌入减弱、国内跨城联系增强、国际依赖减弱的演变过程,反映了数字创意产业链的去本地化特征和地方−全球再分工过程。本研究助益于城市网络研究与产业链理论的对话与融合。

  • 区域网络分析
    李建新, 梁曼, 陈心怡, 朱一斐, 冯兴华
    地理科学. 2025, 45(9): 1951-1961.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714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714

    基于城市间上市公司投资数据构建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和结构韧性指数等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间投资网络结构及韧性状况进行测度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江中游城市群逐步形成以武汉、长沙、南昌为顶点的三角形投资联系骨架,投资网络密度较小但持续提升,各城市在网络中地位差异明显,核心城市的网络控制力不断强化。②投资网络的非均质性和层级性明显,导致在应对可能冲击时具有明显的脆弱性,但网络有均质化、扁平化趋势。③投资网络具有整体较高的匹配韧性,节点之间联系路径倾向于异质化和多样化,企业投资流能够通过交叠的方式增强联系路径的“鲁棒性”。④投资网络的路径传输效率较高且在不断改善,整体网络具备较高的连接韧性。⑤投资网络具备一定的集聚程度,投资联系以核心城市与边缘城市间的单向联系为主,在促进边缘城市获得更多发展机会的同时降低了核心城市的风险负荷,提升了城市投资网络的结构韧性。

  • 生态与环境
    顾晴怡
    地理科学. 2025, 45(8): 1635-1645.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658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658

    准确理解国土空间生态利益的内涵意蕴,探究国土空间生态利益的配置的机理,是化解空间矛盾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基础。研究表明:①自然形成的空间环境和逐利的人性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市场机制、矫正市场失灵的政策机制共同作用于国土空间生态利益的配置机理。②国土空间生态利益配置的功能在于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结构、保障生态利益空间再分配、矫正市场机制逐利天性。③布局规范的空间结构、合理分配的公共资源、有效配置的空间权利是生态利益配置的预设基准。当前,国土空间生态利益的初次配置存在空间用途竞争凸显、空间资源错配丛生、空间权利不平等的内生张力,以及二次配置界限的失衡隐忧,需为国土空间生态利益配置划定“三线一单”生态承载力的底线边界以及约束政府权力的上限边界,优化国土空间生态利益配置机理的协同机制,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合理配置生态利益,实现生态利益的全民共享。

  • 生态与环境
    王欢业, 苗瑞, 卢红选, 赵增浩, 蔡泽园, 盛维娟, 刘卫国
    地理科学. 2025, 45(8): 1646-1656.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978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978

    由细菌产生的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化合物(brGDGTs),是示踪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工具。然而,目前关于此类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其不同组分相对分布的气候代用指标,关于其总体含量的影响因素还少有研究。这限制了对于地质记录中brGDGTs含量气候指示意义以及brGDGTs指标季节性的合理解读。本研究调查了中国大范围表土中的brGDGTs含量,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包括干旱指数、土壤pH和温度)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全国范围内brGDGTs含量与干旱指数具有最强的相关性,而在不同区域brGDGTs含量均与干旱指数存在中等或较强正相关,但与pH值或温度的相关性不稳定,说明土壤湿度可能是现代表土中brGDGTs含量的主控因素。因此,地质记录中brGDGTs含量的波动可能反映了过去的干湿环境变化。另外,研究结果也表明,土壤中brGDGTs古温度代用指标的季节性,可能不仅包括通常认为的温度的季节性变化,也会受湿度(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所影响。

  • 生态与环境
    秦杨, 翟帅, 石博文, 张梅, 陈卫卫
    地理科学. 2025, 45(8): 1720-1732.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707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0707

    本研究以东北地区平原型城市——吉林省白城市为例,采用2015—2022年多源数据(空气质量、气象、卫星、遥感),在系统分析重度污染事件形成成因的基础上,筛选了重度污染事件PM2.5质量浓度预测的最佳机器学习算法。结果显示,在2017年以前,白城市重度污染发生频率较高,主要发生在秋末冬初和深冬;2017年以后重度污染天数显著减少。重度污染主要分为4种类型,即本地排放型、传输主导型、气象诱导型、复合污染型,其中复合污染型比例最高。本文构建了重度污染发生期间的空气质量、气象、遥感数据为基础的机器学习预测算法,对白城市PM2.5质量浓度进行了预测,XGBoost算法表现最优,R2为0.92,均方根误差(RMSE)为24.6 µg/m3,显著优于随机森林(R2=0.87)和支持向量机(R2=0.67)等算法。本研究为东北地区平原型城市重度污染的预测提供了一种简洁、易掌握、精度高的流程和算法,有利于大气环境日常管理。

  • 城市与产业
    张杰, 孙斌栋, 张维阳
    地理科学. 2025, 45(8): 1745-1757.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292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292

    城市群功能分工研究对于优化城市群城市体系、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已有功能分工研究多基于城市功能差异的属性视角,缺少从城际功能关系的角度刻画功能分工联系模式。本文综合运用功能单中心–多中心理论、供应链分工关系和城市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城市群功能分工联系模式,并以中国19个城市群为样本,结合上市公司供应链关系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①供应链关系视角下的城市群功能分工联系模式可以划分为“离心型”分工的单中心模式、“向心型”分工的单中心模式和“均衡型”分工的多中心模式。②“离心型”分工的单中心模式以分工联系较为稀疏且处于培育发展阶段的城市群为主,“向心型”分工的单中心模式以分工联系相对紧密且处于发展壮大阶段的城市群为主,“均衡型”分工的多中心模式以分工联系较为紧密且处于优化提升阶段的城市群为主。③城市群功能分工联系模式的转变主要集中在单中心模式的“离心型”分工和“向心型”分工之间,单中心模式和多中心模式之间的转变相对较少,表明当前中国城市群的功能分工关系以单中心模式为主,多中心模式的形成尚存在一定门槛。本文从流动空间视角全面审视了中国城市群功能分工联系模式,拓展了以往建立在属性数据基础上的区域分工文献,力争为后续基于关系数据开展的功能分工研究奠定新的范式基础。

  • 城市与产业
    杨莎莎, 胡隆, 汪玥
    地理科学. 2025, 45(8): 1758-1767.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240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240

    在对数字技术与文化旅游(全文称文旅)融合协同发展内涵解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市域尺度多维数字技术与文旅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刻画了2010—2020年中国284个地级市数字技术与文旅融合发展的进程状态及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①中国数字技术与文旅融合协同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中低区间,呈现异质性时空格局,梯度分异明显。数字技术与文旅融合协同态势良好的地市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江浙地区,迟缓地区主要分布于东北部和西部地区部分城市。②由高至低可分为协同发展、趋向协同、协同失调与协同滞后4种协同发展类型,后3种类型间转化较为活跃。③将数字技术与文旅协同融合发展态势进一步从基础、规模、结构维度呈现,各维度数字技术与文旅协同发展程度存在分异性。最后通过对不同协同发展类型区域的问题识别,探讨了差异化数字技术与文旅融合协同发展为城市制定系统协同发展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 共同富裕
    陈小龙, 狄乾斌, 梁晨露
    地理科学. 2025, 45(7): 1393-1406.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296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296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培育并引导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本文将新质生产力纳入共同富裕的分析框架中,在系统阐述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上,利用2010—2022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与机制。研究发现: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中,新质生产力呈现一种先抑制后促进的“正U型”非线性趋势。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影响的长期效应显著超越短期效应,对周边地区共同富裕的空间溢出效应呈现“倒U型”特征。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在东、中、西3大地区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异质性。新质生产力通过激发科技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等多重渠道,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坚实基础,其中科技创新的中介效应最明显。

  • 共同富裕
    王兆峰, 于沛鑫
    地理科学. 2025, 45(7): 1407-1419. doi: 10.13249/j.cnki.sgs.20241234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1234

    运用Dagum基尼系数、空间马尔可夫链、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剖析2006—2021年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效率的时空动态演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①2006—2021年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效率呈“下降−上升”趋势;整体空间格局呈层次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扩散趋势,流域内区域间差异是造成城乡融合发展效率分异的主要原因。②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效率具有“路径依赖”与“自身锁定”效应,空间传递性较为显著,高(低)效率地区对邻域地区具有正(负)向空间溢出效应。③金融发展水平、人口集聚程度、交通水平对本地及邻域城乡融合发展效率提升均产生正向影响,信息化水平呈负向影响;环境规制强度对本地区产生正向影响,但对邻近地区产生显著负向溢出效应。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效率研究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提供重要途径。

  • 共同富裕
    赵旭, 郑思雨, 戴同庆
    地理科学. 2025, 45(7): 1420-1430. doi: 10.13249/j.cnki.sgs.20241316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1316

    基于生态移民的生计韧性理论框架,用长江流域重点退捕区湖北段260户渔民家庭的调查数据,结合综合指数法、障碍度以及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来探究长江不同水域退捕渔民生计韧性差异以及较佳的扶持政策路径。研究表明:①退捕渔民生计韧性水平整体偏低,为0.173,且区域差异显著,干(支)流保护区最高(0.199),内湖保护区最低(0.128);②在不同禁渔区,渔民生计韧性的障碍因子各异;技能培训这一维度对于干(支)流保护区的渔民更为重要,养老金水平是影响内湖保护区渔民福祉增进的关键因素,而社会融入状况的不理想,则成为制约干(支)流非保护区渔民后续生计发展的核心因素;③干(支)流非保护区最适用“政策推动型”帮扶政策,更偏重于通过政策力度的加大来实现生计的转型与恢复;干(支)流保护区则以“社会融入型”扶持举措最优,通过提升渔民的社会参与度为生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内湖保护区中“生计资本型”的自然及物质资本补偿配置是较佳方案,通过增加渔民生计资本存量来保障其生计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 共同富裕
    佟伟铭, 蒋语欣, 郭加新, 郑金辉
    地理科学. 2025, 45(7): 1431-1441.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968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0968

    城乡间要素的流动与融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城乡要素融合对共同富裕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共建发展、共享发展、共生发展3个维度构建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1—2021年浙江省县域尺度相关数据,揭示了浙江省共同富裕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使用空间杜宾模型,重点探讨城乡要素融合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浙江省各县域的共同富裕发展存在空间正相关性,总体上看,浙江省共同富裕的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沿海的东部和东北部地区,低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内陆的西南部和西部地区。②浙江省城乡要素融合促进共同富裕的发展,且这种影响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③从维度上看,浙江省城乡要素融合对共建发展和共享发展的推动作用较为明显,但对共生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从时间上看,2015—2021年浙江省城乡要素融合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011—2014年则不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

  • 共同富裕
    刘子毓, 施琳娜, 吴昕燕, 丁金梅, 文琦
    地理科学. 2025, 45(7): 1442-1452.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828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828

    相对贫困是制约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因素。黄土高原地区属于生态贫困与经济贫困的复合区域,研究其脱贫地区农村相对贫困程度、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为有效治理相对贫困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宁夏彭阳县为研究区,从物质基础、经济条件、可行能力、发展机会和社会保障5个维度构建相对贫困测度体系,运用相对贫困指数模型对农村相对贫困进行测度,通过划定相对贫困线,识别出421户相对贫困农户,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其相对贫困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个体和区域相对贫困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彭阳县物质基础维度和发展机会维度相对贫困程度较低,但经济条件维度、可行能力维度和社会保障维度相对贫困程度较高;②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平均高程、劳动力占比、基础设施满意度和工资性收入占比是影响相对贫困的主导因子;主要劳动力受教育情况、医疗支出、是否有小额信贷和第一产业贡献率是次要因子;③各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农户生计可持续性受阻、地区发展差异化明显。为破解黄土高原脱贫地区农村相对贫困困境,亟需以城乡融合为纽带,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依托跨区域要素流动破除发展壁垒,通过创新治理尺度构建多层级协同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 研究方法与探索
    陈栋胜, 李筠筠, 许伟攀, 李郇
    地理科学. 2025, 45(6): 1157-1167.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001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001

    传统村落的聚落形态蕴含着所属民系的 “基因”信息,其演变过程可用作揭示历史迁徙的侧面证据。但是当前仍然缺乏在大地理范围内研究传统聚落形态的手段,难以获得整体普遍的规律。本研究提出一个遥感AI探索大地理尺度的传统聚落形态演变的思路,可以自动从村落遥感影像中提取其聚落形态的民系原型信息,结合村落背后的民系迁徙过程,以还原聚落形态演变的过程。研究发现韩江、梅江流域存在客家村落和潮汕村落的聚落形态原型,并沿着迁徙路径呈现出形态渐变规律。本文结合数据驱动结果和历史资料,从聚落形态和地理空间2个角度论证出,客家和潮汕2种聚落形态原型在民系迁徙驱动的文化融合过程中衍生出一种过渡聚落形态即“百鸟朝凤”型,兼具客家和潮汕原型特征,从而补充现有的聚落形态知识。

  • 研究方法与探索
    沈静, 林承憓
    地理科学. 2025, 45(6): 1168-1181.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004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004

    智能化能够提高城市社会经济效率,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智能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在从理论上分析了智能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10—2020年中国28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熵值法和超效率SBM模型分别测度了城市智能化水平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再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证实了智能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智能化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劳动力技能结构在其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此外,研究发现智能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即智能化对东部和中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显著,但对西部城市的影响不显著;技术创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劳动力技能结构在东部和中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劳动力技能结构在西部城市没有起到中介作用。本文提出应当继续推进中国城市智能化建设并推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劳动力技能水平的提升,强化其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积极影响。

  • 研究方法与探索
    朱高立, 张建, 范业婷, 圣莉
    地理科学. 2025, 45(6): 1182-1192.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601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601

    基于2010—2022年中国110个资源型城市面板数据,利用门槛效应模型探讨环境规制对资源错配的动态影响,分析政府治理能力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①资源型城市环境规制强度整体呈上升态势,其中东部地区和成熟型城市最为明显。资本与劳动力错配状况整体上处于改善态势,但东北部及衰退型城市改善有限,面临较大的转型压力。②环境规制有助于改善资源错配。不同区域层面下,环境规制对资源错配的改善效果东部地区最强,东北部地区最弱。不同类型城市层面下,环境规制对成熟型资源型城市的资源错配有较强的改善效果,但对衰退型资源型城市资源错配的改善效果相对较弱。③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市场化进程在环境规制与资源错配之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当市场化进程未达到第一门槛值前,环境规制对资源错配无显著影响;当市场化进程跨越第一门槛值后,环境规制对资源错配有显著的改善效果;当市场化进程越过第二门槛值后,环境规制对资源错配的改善效果越发明显。④分析发现,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有助于环境规制对资源错配的改善,环境规制不仅可以改善本地资源错配,还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改善邻近地区的资源错配。

  • 研究方法与探索
    袁振杰, 何俊安, 杨立国
    地理科学. 2025, 45(6): 1193-1205. doi: 10.13249/j.cnki.sgs.20250001 cstr: 32176.14.geoscien.20250001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其中,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学的基本价值理念,是高等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目标。然而,当前关于人地协调观的评测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础地理教育领域,且以纸笔测试或问卷量表等外显测量方法为主。本研究选取中国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地理专业与非地理专业三、四年级本科生作为参与者,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德菲尔法收集词汇设计实验,然后分别通过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和量表法获取大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数据,最后结合访谈对评测结果进行三角验证。结果发现:① 大学生的IAT效应值与外显测量得分均较高,普遍表现出了积极的人地协调观认同;② 地理专业学生的IAT效应值显著高于非地理专业学生,显示出明显的内隐联结强度差异;③ 地理专业学生在相容任务与不相容任务中的反应时均显著长于非地理专业学生;④ 人地协调观的内隐认同与外显认同存在分离效应,验证了IAT用于人地协调观测量的有效性和价值。上述发现不仅验证了地理专业对培养大学生人地协调观的积极作用,同时为地理教育改革提供了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双重视角测量证据,对提升大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具有实践启示。

  • 理论探索与方法
    侯居峙
    地理科学. 2025, 45(5): 933-940. doi: 10.13249/j.cnki.sgs.20241468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1468

    湖泊沉积物蕴含有丰富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是研究末次冰消期以来气候环境变化的理想介质。本文采用青藏高原典型湖泊的古湖沼学记录,举例说明研究过程中通常被忽略的一些基础科学问题,如湖泊分类、代用指标指示意义、湖泊状态转变历史等如何影响不同代用指标记录的解释。对湖泊基础科学问题的深入理解,不仅有助于合理地解释代用指标记录,正确重建过去湖泊过程与气候环境变化,对深入理解气候环境变化过程及机制也大有裨益。

  • 理论探索与方法
    谈明洪, 闫紫艳, 李秀彬, 徐晓凡, 黄振宇
    地理科学. 2025, 45(5): 941-949. doi: 10.13249/j.cnki.sgs.20231034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1034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耕地变化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分异特征,研究此分异特征对把握未来耕地变化趋势、因地制宜制定耕地保护政策和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都非常重要。利用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图、全国国土调查成果等多种数据源,分析了1990—2020年中国耕地的空间格局变化,并提出中国耕地增减的地理分界线:40°N线,即古代的农牧业分界线。在过去30 a,耕地变化在此线南北两侧呈现出截然相反的趋势:北侧(古代牧区)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南侧则相反,呈减少趋势。耕地减少最快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由东南沿海和(中国地势)二级阶梯的南段共同构成的“马蹄形”区域。最后,系统分析了引起40°N线南北两侧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理论探索与方法
    王圣云, 房方, 王石
    地理科学. 2025, 45(5): 950-962.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907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0907

    数字经济是驱动碳减排和人类福祉提升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本文构建并测度了2011—2020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人类福祉碳强度,分析了数字经济对中国省域人类福祉碳强度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①2011—2020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形成“西低东高”空间格局;而人类福祉碳强度明显降低,呈“北高南低”空间特征。②发展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降低中国人类福祉碳强度,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每提高1单位,人类福祉碳强度相应降低1.138单位。数字经济通过降低用电能耗与产业结构升级来降低人类福祉碳强度,人均用电量、第三产业占比每提高1单位,中国人类福祉碳强度分别降低0.645、0.083单位,降低用电能耗的促减效应明显更强。③数字经济对中国省域人类福祉碳强度的促降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发展数字经济对本省及邻近省域的人类福祉碳强度具有显著降低作用。建议缩小中国数字经济的东西差距与人类福祉碳强度的南北差异,发挥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减少用电能耗,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降低中国人类福祉碳强度。

  • 景观与地表过程
    乔鹏飞, 李传华, 钟诗瑶, 朱鸿娟, 苗沛东
    地理科学. 2025, 45(5): 1105-1117. doi: 10.13249/j.cnki.sgs.20241103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1103

    本文提出使用饱和水汽压差(VPD)的正序排序(VPDr)为气候时空相对变化指标,以VPD、二氧化碳质量浓度(CO2)和年降水量(Pre)为气候变化指标,基于岭回归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定量估算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VPDr、VPD、CO2和Pre对植被指数NIRv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VPD建立的气候时空相对变化指标VPDr具有可行性,能定量估算其对植被的影响,通过对特定区域的分析,证明了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气候时空相对变化对植被有重要影响,其影响大于VPD本身。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干的速率大于变湿的速率,整体气候相对变干,对植被产生负影响。大部分区域VPDr的上升表明气候相对变干,抑制植被生长,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侧、天山山脉和内蒙古高原中段等区域,VPDr下降的区域表明气候环境保持稳定或相对变湿,气候适宜性增强,促进植被生长,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河西走廊−巴丹吉林沙漠和呼伦贝尔高原−大兴安岭北部等区域。该地区植被呈增长趋势,这主要是CO2的施肥效应和降水增加导致。该研究创新性的提出了气候时空相对变化的定量指标,并定量估算了气候时空相对变化对植被的影响,拓宽了气候变化对植被影响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该研究表明即使在气候较稳定的地区,气候也会在时空上有相对变化,植被同样受到气候时空相对变化的影响,且与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差异很大,所有地区应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 景观与地表过程
    崔守波, 刘永和
    地理科学. 2025, 45(5): 1118-1129.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708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0708

    提高陆面模型对区域植被动态的模拟精度对研究植被与陆面水热循环的相互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参数优化是改进陆面模型模拟精度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针对Noah-MP陆面模型在黄河流域的应用,通过调整动态植被模拟有关的5个参数并完成多次重复模拟试验后,参照卫星遥感获取的叶面积指数(LAI)产品分析了参数变化对植被模拟性能的影响,选出了最优参数集合。参数优化较大程度地解决了原默认参数对部分区域LAI模拟的低估问题和季节性滞后问题,对多种植被类型模拟的相关系数(R)、Nash效率系数(NSE)和均方根误差(RMSE)均有明显改善,如对落叶阔叶林,R从0.489增至0.879,NSE从−0.83增至0.46,RMSE从2.22降至1.21。与相应的遥感产品对照表明,此次参数优化还提升了模型对黄河流域总初级生产力的模拟性能。

  • 研究方法与探索
    吴柏燕, 柳范硕, 刘曦
    地理科学. 2025, 45(4): 699-710. doi: 10.13249/j.cnki.sgs.20231149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1149

    加密技术可防止非授权用户浏览数据。可逆水印技术可用于对数据的一致性或来源进行认证,并可无损恢复原始数据。针对矢量地图数据的安全保护问题,结合加密技术和可逆水印技术,提出一种基于非对称公钥同态加密的矢量地图加密域可逆水印方法。所提算法,基于加密算法的同态特性,在地图数据密文域中实现了基于改进直方图平移的可逆水印嵌入机制。对3个不同类型的地图数据进行算法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对3个地图数据的水印嵌入性能的分析及与相关明文域和密文域矢量地图可逆水印算法的比较,发现本文算法具有更大的水印容量,更好的水印透明性及更安全的数据加密效果,是一种针对矢量地图的理想的非对称同态加密域可逆水印方案。

  • 研究方法与探索
    宁嘉晨, 张平宇, 杨奇峰, 马佐澎, 初楠臣
    地理科学. 2025, 45(4): 744-755.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114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114

    基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多目标协同视角,以2010—2021年东北地区的地级行政区为样本单元,测算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和耕地利用效率,分析其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进而通过回归分析探索东北地区农户耕地经营规模与耕地利用效率的关系,计算现阶段东北地区农户耕地经营的适度规模。结果表明:①2010—2021年东北地区的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和耕地利用效率均有所上升,其中黑龙江省的农户耕地经营规模较大、耕地利用效率较高,辽宁省的农户耕地经营规模较小,吉林省和蒙东地区的耕地利用效率较低。②在此期间,东北地区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和耕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扩大、离散性增强,规模较小和效率较低的地区仍占据较大比例,农户耕地经营规模的两极分化现象逐渐明显,耕地利用效率的两极分化得到缓解。③东北地区农户耕地经营规模与耕地利用效率之间具有显著的倒“U”型关系,当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处于较低水平时,其增长对耕地利用效率具有促进作用;然而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由正变负。④现阶段东北地区农户耕地经营适度规模,在不考虑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前提下为11.61~11.95 hm2,考虑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则为10.04~10.10 hm2

  • 城乡高质量发展
    张伟丽, 马自豪, 李建新, 郑道霖, 魏瑞博, 覃成林
    地理科学. 2025, 45(4): 756-769.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274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274

    基于共同富裕目标界定并测算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揭示其动态演进及驱动因子,有利于形成共同富裕的空间动能。本文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算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进一步分析其分布演进及驱动力量,发现:①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东部高水平城市发挥“溢出效应”向周边城市辐射,中部城市“追赶效应”显著,西部城市正处在震荡阶段,东北城市亟待遏制发展颓势。②全国和 4 大区域均在相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0.93,0.99] 内转移概率由向上转为向下。东部高水平城市抵御下行能力较强,西部向上转移概率略低于全国,东北向上转移潜力羸弱,未来全国城市“东优西次,南强北弱”的不均衡现象仍将存在。③创新活力直接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协调和服务共享是重要渠道,生态文明和开放互联起次要作用,增收共促具有间接作用,且各因子交互也驱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4大区域的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依赖创新活力和产业协调驱动,东部和中部以创新活力为主导,西部的创新活力和服务共享交互作用较强,东北则突出产业协调对生态文明和服务共享的积极影响。不同规模城市中,创新活力是首要驱动,超大城市依赖其与生态文明、产业协调的交互作用,大城市依赖创新活力与生态文明合作,而中小城市则依赖其与服务共享、产业协调的交互作用。

  • 城乡高质量发展
    李伟, 王宛, 伏怡铭, 胡晓辉, 贺灿飞
    地理科学. 2025, 45(4): 770-782. doi: 10.13249/j.cnki.sgs.20231210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1210

    产业有序更替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演化经济地理学十分重视产业演替研究,但存在重产业进入而轻产业退出的问题,并且没有较好方法定量识别关联性和非关联性退出产业。本文提出了一个定量识别关联性和非关联性退出产业的新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关联性和非关联性退出的数量特征与空间特征,并重点研究了(非)关联性退出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区域产业退出以非关联性产业退出为主,关联性产业退出相对较少。1998—2012年中国非关联性退出产业约占退出产业总数的65%,而关联性退出产业约占退出产业总数的35%。②关联性和非关联性退出存在一定空间差异。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具有更高比例的关联性退出,西部地区具有更高比例的非关联性退出。③技术关联在产业退出中的作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关联性产业退出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非关联性产业退出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本研究可为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有序退出提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