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前沿探索
    刘彦随, 杨林朋, 郭远智
    地理科学. 2025, 45(2): 239-253. doi: 10.13249/j.cnki.sgs.20241464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1464

    欠发达地区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突出短板。本研究基于欠发达地区的科学认知,识别了中国欠发达县域的空间分布及其地域类型,提出了欠发达县域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建立健全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① 作为人地关系负向演化的结果,欠发达地区是一个以经济欠发达为主要内容的相对地理概念,由此决定了对欠发达地区的识别宜采取“1+N”的方案。② 2022年,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新疆的边境地区以及苏‒浙‒闽沿海地区,其背后的主导因素包括交通运输用地占比、受教育年限、城镇化率和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③ 基于主导因素识别的部门欠发达县域包括交通欠发达县域、教育欠发达县域、城镇化欠发达县域和工业化欠发达县域,宜采取针对性措施补短板、强弱项。④ 经济欠发达县域主要分布在原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可依据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主导制约因素将其划分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工业化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教育和城镇化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多要素相对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和多要素严格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5类,不同类型欠发达县域的常态化帮扶策略应立足其主导制约因素的组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实施。

  • 前沿探索
    赵鹏军, 庞亮, 康婷婷, 吕迪
    地理科学. 2025, 45(2): 254-264.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848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0848

    地缘政治对全球关键资源流动格局的影响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议题之一。有诸多对原油进口依赖度高的国家(地区)将原油定为其关键战略资源,在国家(地区)安全战略中给予重点保障。俄乌冲突作为冷战以来欧洲最为严重的地缘政治冲突事件,对全球原油海洋运输格局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采用2019年、2020年和2022年1—6月的全球AIS船舶轨迹大数据,定量分析了全球原油海洋运输格局在俄乌冲突爆发前后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全球原油海洋运输周转量最大降幅达24%;所识别的主要原油海运航线中,俄罗斯至欧洲航线流量减少,俄罗斯至印度航线以及中东、美国至欧洲航线流量增长;全球原油海洋运输格局出现重构趋势,呈现出由西欧与美国主导的“环大西洋航线”以及由俄罗斯主导的“亚洲航线”。该格局将会对石油进口依赖度较高国家(地区)的能源安全、能源产业及关联产业等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地缘政治与全球资源流动格局之间关系的研究,深化地缘政治对全球资源流动格局影响机制的理论理解。

  • 前沿探索
    管卫华, 吴小妮, 李焕兰, 张惠, 吴巍, 吴连霞
    地理科学. 2025, 45(2): 265-277.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576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0576

    本文运用Mann-Kendall方法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镇化增长率划分为1978—1994年、1995—2020 年2个阶段,并对不同阶段的中国省域城镇化格局进行了分析。利用面板数据从区域内、区域间层面对形成这种格局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 中国省域城镇化的时空动态差异特征显著,1978年城镇化格局整体上呈现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格局;1994年表现为北方和东南沿海省份城镇化率等级相对较高,西南省份相对等级较低;2020年已形成由东向西逐级递减的格局;② 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劳动力需求作为拉力对区域间城镇化率提升作用强于区域内;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率的作用效应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对区域间的作用强度始终强于区域内;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作为地区间推力对城镇化的正向效应仅在前一阶段显著;地区间城镇收入差距作为地区间拉力对城镇化率的影响总体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作用效应由区域间强于区域内转变为区域内强于区域间;③ 地理加权回归结果表明,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劳动力需求和城乡收入差距作为地区内推、拉力对各省城镇化提升具有正向驱动效应;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和地区间城镇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的正向推进效应在空间上的波动明显,随时间变化越来越强,表明区域间、城乡间的发展差距作为地区间推、拉力正在不断促进各区域的城镇化发展。

  • 进展与展望
    傅伯杰, 张军泽
    地理科学. 2025, 45(1): 1-9. doi: 10.13249/j.cnki.sgs.20241215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1215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分析第35届国际地理大会(35th IGC)和2024年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年会(AAG-AM)的研究热点,探讨中外地理学研究的异同,并为中国地理学研究提供参考。研究采用Python编写的网络爬虫程序,从会议官网抓取并分析了来自不同国家的报告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中外地理学研究在关注全球性议题如旅游、休闲与全球变化、未来地球等方面存在共同点,但在研究重点和方法上存在差异。在35th IGC中,国外研究更侧重于性别与地理、文化路径等社会文化维度,而中国学者更关注土地利用、农业地理等与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领域。此外,在2024 AAG-AM中,国外研究在环境与地球科学、GeoAI与深度学习等领域表现突出,而中国研究更关注于应对重大挑战的地理空间方案、人类动力学等方面。本文指出中国地理学研究应借鉴国际经验,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关注社会公正和文化多样性,强化政治地理与国别地理的研究,并加强国际合作,以期提升中国地理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并在全球地理学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进展与展望
    高阳, 张中浩, 安雨, 蔡顺, 杨艳丽, 张琍, 熊巨华
    地理科学. 2025, 45(1): 10-22.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656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656

    湿地作为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较为活跃的地理单元,在调蓄洪水、水质净化、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与人类福祉和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湿地科学是地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支撑科学发展、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资助湿地科学领域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也是推动湿地科学基础研究的重要驱动力,项目资助情况可反映湿地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本文梳理了1986—2023年地理科学学科资助下(申请代码D01),项目题目或关键词中包含“湿地”“沼泽”“泥炭地”“红树林”或“滩涂”,共计资助的519个湿地科学相关项目。研究从项目申请代码、研究区域、研究内容、关键词等角度分别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湿地科学资助项目经历了从2002—2012年、2013—2023年2个“十年”快速增长与平稳增长阶段;获得资助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景观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D0105)、遥感科学(D0113)和生物地理与土壤地理(D0103)3个申请代码。研究对象上,以内陆沼泽湿地、滨海湿地为主;研究内容上,“遥感监测”“过程”“气候变化”“植被”“功能”等内容出现频率较高。关键词网络关系显示,遥感与光谱、遥感与植被、景观与格局3对关键词共现频次较高,表征了目前湿地科学发展的地理学特点和研究方法的更迭。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理科学学科正进一步优化分支学科布局与关键词,强化跨领域、跨学科交叉与融合,引导聚焦湿地科学基础理论与前沿热点,推动中国湿地科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 进展与展望
    王雪然, 万荣荣, 赵晓松, 李婷婷, 李冰, 杨素
    地理科学. 2025, 45(1): 23-35.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976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0976

    洪泛湿地甲烷排放是全球甲烷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理解洪泛湿地甲烷排放,对准确量化区域甲烷收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洪泛湿地甲烷产生、氧化和传输的关键过程,系统梳理了水文过程、植被、土壤特性、温度,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洪泛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总结了加入全球碳计划的湿地甲烷过程模型及其发展历程,并指出了洪泛湿地甲烷排放模拟面临的挑战,包括水文过程动态变化、土壤特性梯度差异及湿地植被发育等。最后提出,应加强复杂水文过程对洪泛湿地甲烷排放影响机制的研究,将周期性水文变化、干湿交替的土壤特性及湿地植被变化纳入甲烷排放模拟中,以改进洪泛湿地甲烷过程模型,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支撑。

  • 进展与展望
    黄春长, 查小春, 李瑜琴, 庞奖励
    地理科学. 2025, 45(1): 36-46.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019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019

    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洪水灾害严重威胁经济社会发展,其防洪减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急需超长时间尺度河流洪水水文学数据资料的支撑。全新世古洪水水文学的研究,为淮河流域全新世洪水水文数据发掘提供了重要途径。利用河流地貌学、沉积学、水文学和年代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获取淮河中上游全新世万年来实际发生过的特大暴雨洪水事件的沉积学记录,采用多种水文模型模拟恢复与检验,获得古洪水事件的洪峰水位和流量数据。淮河干流桐柏东段基岩峡谷的研究发现,过去10 000 a以来发生多次特大洪水事件,尤其是发生在3.1 ka B.P.和1.5 ka B.P.时期的古洪水事件,洪峰水位最高,洪峰流量可达14300~16000 m3/s ,淮河支流汝河遂平段的调查研究和测年断代表明,在(12.0—11.2) ka B.P.、(4.2—4.0) ka B.P. 和(3.2—3.0) ka B.P.,分别发生过3期古洪水事件。而支流沙河在(1.45—1.55) ka B.P.发生过特大泛滥洪水事件,对应于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严重气候恶化阶段。这些时段处在全球性气候事件、气候恶化或气候转折阶段。在这些时段,季风状态极其不稳定,变率增大,导致气候异常,极端性变化频繁,既有严重干旱,又有特大洪水事件发生。因此,在全新世来说,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洪水事件并不必然的与温暖湿润气候阶段相联系。这些研究丰富了高分辨率气候水文事件的内涵,对于深刻理解区域气候水文系统对于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 新质生产力
    樊杰, 陈东, 李佳洺, 郭锐, 陈卓
    地理科学. 2025, 45(1): 47-60. doi: 10.13249/j.cnki.sgs.20241308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1308

    在讨论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且国家间生产力要素的差异性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出现带来的地域属性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包括:非物质性要素在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新型劳动者逐步成为影响新质生产力布局中关键性的稀缺要素,创新模式呈现层级化、网络化、跨区域的特征,流空间的崛起弱化地理空间距离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创新效能的提升要求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并由此产生新的不平衡。进而,从新质生产力新要素、地域综合体、国家网络系统3个方面讨论了新质生产力布局的基本规律,并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作用、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取向、集聚效率的内在要求、国际开放合作和区域分工协作的效能等分析,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布局演变趋势。研究认为:① 体现“知识”价值及利益分享合理化、数字化、智能化引发的劳动者关系变化与适应性管理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引发区域非均衡与空间公平的权衡,是生产关系“新转型”的机理所在;② 重新定位主体功能、重新审视地区资源比较优势和发展路径、重新建构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基于主体功能区战略建构适应新型生产关系的制度的主要方面;③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配套改革重点包括:聚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聚焦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在空间上耦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聚焦国家“一盘棋”的系统谋划,形成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形成新质生产力生产网络和体系的体制机制;聚焦开放的经济格局,形成开放的具有竞争力、安全性和韧性的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