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排行

Baidu   Google scholar   CSCD   Crossref   Web of science   Sciencedirect  

文章出版日期: 一年内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选项: Baidu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论文
    陆大道
    地理科学. 2002, 22(1): 1-6.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02.01.1
    Baidu(2210) CSCD(101)
    “点-轴系统”理论建立在“中心地理论”基础之上,但二者的理论内容和应用目标是不同的.“点-轴系统”理论在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在分析空间聚集和空间扩散导致“点-轴系统”空间结构形成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了“点-轴系统”理论与增长极理论及网络开发模式之间的关系.
  • 论文
    吴必虎
    地理科学. 2001, 21(4): 354-359.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01.04.354
    Baidu(1622) CSCD(5)
    定义了环城游憩带(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ReBAM)的概念,并以中国最大城市上海为案例,对影响ReBAM的形成的基本要素、土地利用特征和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旅游成本与土地租金的相互作用是决定ReBAM区位的主要力量,而游憩需求、投资偏好和政策导向是影响ReBAM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ReBAM的土地利用特征根据游客进入成本的不同可以区分为高、中、低3种不同等级;ReBAM的空间特征可由可达性、等游线和活动密度等指标来描述。
  • 论文
    吴晋峰, 包浩生
    地理科学. 2002, 22(1): 96-101.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02.01.96
    Baidu(1105) CSCD(43)
    在阐明旅游系统概念的基础上,将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界定为以目的地和客源地为结点、交通线路为连接所形成的占据一定空间范围的网络.并用结点数、α指数、β指数、γ指数、平均径路长等拓扑参数对旅游网络结构进行了拓扑分析.最后探讨了旅游网络结构模式研究的实用意义.
  • 论文
    张秋菊, 傅伯杰, 陈利顶
    地理科学. 2003, 23(3): 264-270.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03.03.264
    Baidu(977) CSCD(125)
    针对特定的生态过程,将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相结合的格局分析是未来景观格局研究发展的方向。景观格局变化与景观过程改变互为因果,了解格局演变时空规律及其演变驱动机制是结合生态过程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的前提与基础。文章归纳了景观格局演变分析方法有景观格局指数与景观空间统计特征比较法、马尔柯夫转移矩阵法和主要以细胞自动机理论为基础的景观格局动态模拟。主要分析了景观格局演变的人文驱动力系统,介绍典型相关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两种定量判别景观格局演变驱动力的方法,简要总结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最后提出今后研究所要突破的方面。
  • 论文
    孟斌, 王劲峰, 张文忠, 刘旭华
    地理科学. 2005, 25(4): 393-400.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05.04.393
    Baidu(923)
    利用中国1952~2000年各省区的人口、土地利用和人均GDP等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差异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中国大陆的几何中心、可利用土地、人口和GDP总量的空间中心计算表明,空间中心统计是一种简单有效刻画要素空间分布的方法。通过对中国各省区人均GDP的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的计算,表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存在强烈的空间自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不失为一种深入理解区域经济格局及其变化的重要和有益的方法。对不同年度的Moran's I和Local Moran I的分析也揭示了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时空变化规律。
  • 论文
    陈佑启, Peter H. Verburg
    地理科学. 2000, 20(3): 197-202.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00.03.197
    Baidu(901) CSCD(74)
    研究了我国土地利用影响因素及其空间规模相关性,采用数理统计与GIS手段从多个规模尺度上探讨了我国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其结果对全国以及各级政府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制定相应的土地开发与利用政策等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论文
    蔡运龙
    地理科学. 2001, 21(1): 1-6.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01.01.1
    Baidu(885) CSCD(91)
    我国农村和城市的发展都处在转型时期,对土地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展,而开发边际土地的余地已经有限,未来耕地和食物安全的形势将更趋严峻,因而保护耕地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但实际上由于缺乏保护机制,耕地仍在继续向效益更高的其它土地用途转移。因此,保护耕地的根本大计在于建立机制。保护耕地的经济机制是提高农业的比较经济效益,耕地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实现至关重要;在政策管理机制方面,要强化政府在耕地保护中的作用,规范土地管理行为,明确独立于市场的政府土地管理目标,并以法律形式固定的规划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城市发展要加强内涵集约度。
  • 论文
    赵敏, 周广胜
    地理科学. 2004, 24(1): 50-54.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04.01.50
    Baidu(703) CSCD(157)
    利用中国第四次(1989~1993年)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指出中国森林植被的总碳贮量和碳密度分别为 3 778.1Tg(1Tg = 1012 g)和41.321 Mg/hm2(1 Mg= 106 g),其分布很不均衡,东北和西南各省的碳贮量和碳密度较大。中国森林碳贮量约占世界的1.1%,森林碳密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中国森林以中、幼龄林为主,占80%以上,表明中国森林植被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标准系数法定量分析了气候因子对森林植被碳贮量的影响程度,指出气温对森林植被碳贮量的贡献大于降水。
  • 论文
    肖笃宁, 李秀珍
    地理科学. 1997, 17(4): 355-364.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1997.04.355
    Baidu(814)
    通过近年来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的最新成果及前沿领域的概括分析,如生态空间理论与景观异质性研究、景观系统分析、景观变化模型与未来景观规划、最佳生态土地组合以及景观与文化关系等,进而就景观生态学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人类的生态作用、景观生态建设、景观规划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研究报道
    吴必虎, 黄琢玮, 马小萌
    地理科学. 2004, 24(6): 757-763.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04.06.757
    Baidu(765)
    根据2001年中国69个不同规模城市周边100个乡村旅游地的相关信息,对乡村旅游地与其一级客源地城市间的距离进行了测定、统计和处理,发现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中国乡村旅游地在大、中城市周围的分布总体上呈距离衰减趋势(除了在开始的30 km内),即与城市的距离越远,乡村旅游地分布越少,84%的旅游地集中在距其一级客源地城市中心100 km以内的地区;乡村旅游地在城市周边的分布主要有两个密集带,最密集地带出现在距城市20 km左右的地区,次密集带出现在距城市70 km左右的地区;在两个密集带之间距中心城市50 km左右,出现一个明显的乡村旅游地低谷带,推论原因是那里出现了次级和/或同级中心地的干扰。
  • 论文
    王成新, 姚士谋, 陈彩虹
    地理科学. 2005, 25(3): 257-262.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05.03.257
    Baidu(758)
    城市和农村是两种主要的人类居住群落。在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进程中,广大农村却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空心化问题。以山东省新泰市北公村为例,通过广泛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总结了村落空心化发展的三个阶段,阐明了村落向心力与离心力失衡、经济发展迅速和观念意识落后、新房建设加速和规划管理薄弱等三大矛盾是村落空心化的内在机制,针对村落空心化对耕地资源、小康社会建设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等带来的不利影响,站在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从管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 论文
    王德忠, 庄仁兴
    地理科学. 1996, 16(1): 51-57.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1996.01.51
    Baidu(715) CSCD(52)
    针对目前区域联合日益广泛和经济联系量化研究不足的现状,在联系强度等方面提出一些新概念;阐述了经济联系量化指标的选取,建立了经济联系定量分析模型.并借助这一模型,计算了苏锡常地区与上海经济联系强度值,分析了苏锡常地区与上海经济联系的区域差异.
  • 论文
    郭平, 谢忠雷, 李军, 周琳峰
    地理科学. 2005, 25(1): 108-112.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05.01.108
    Baidu(709)
    以长春市区土壤为对象,研究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特征,并采用Hakanson提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长春市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较重,尤其是铅和镍。污染源的空间差异性引起不同功能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不同。长春市土壤达到轻微生态危害,且铅、铜和锌对土壤生态危害达到轻微生态危害;不同功能区达到生态危害程度的顺序依次是公园>郊区耕地>工业区>住宅区>开发区。
  • 论文
    赵敏, 周广胜
    地理科学. 2004, 24(1): 50-54.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04.01.50
    Baidu(703) CSCD(157)
    利用中国第四次(1989~1993年)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指出中国森林植被的总碳贮量和碳密度分别为 3 778.1Tg(1Tg = 1012 g)和41.321 Mg/hm2(1 Mg= 106 g),其分布很不均衡,东北和西南各省的碳贮量和碳密度较大。中国森林碳贮量约占世界的1.1%,森林碳密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中国森林以中、幼龄林为主,占80%以上,表明中国森林植被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标准系数法定量分析了气候因子对森林植被碳贮量的影响程度,指出气温对森林植被碳贮量的贡献大于降水。
  • 研究方法
    赵跃龙, 张玲娟
    地理科学. 1998, 18(1): 73-79.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1998.01.73
    Baidu(631) CSCD(90)
    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客观、灵活且具较强可操作性的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并通过用此法评价全国26个省、区生态环境脆弱度的方式,对其可操作性和准确性进行了验证。
  • 论文
    肖笃宁
    地理科学. 1999, 19(4): 379-384.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1999.04.379
    Baidu(627)
    论述了景观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从科研认识的角度对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做了介绍。
  • 论文
    章文波, 谢云, 刘宝元
    地理科学. 2002, 22(6): 705-711.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02.06.705
    Baidu(574) CSCD(216)
    降雨侵蚀力反映由降雨引起的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是建立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的最基本因子之一。由于以降雨侵蚀力指标计算侵蚀力的方法很难获得所需资料,利用全国71个代表性气象站资料,建立了利用日雨量估算降雨侵蚀力的简易算法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结果表明日雨量侵蚀力模型完全能够用于估算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及其季节分布,并且模型计算侵蚀力的精度与所在区域降雨特征有关。在降雨量较丰富地区模型表现相对更好,且对于短历时、高强度降雨产生的侵蚀,模型估算的侵蚀力可能会有一定程度偏低。
  • 论文
    顾朝林, 徐海贤
    地理科学. 1999, 19(4): 320-331.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1999.04.320
    Baidu(548)
    改革开放20a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领域不断向纵深拓展,新技术在城市研究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对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地理学领域的研究进展、研究方法和技术作了综述,并对其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 研究报道
    李蕾蕾
    地理科学. 2000, (6): 563-568.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00.06.563
    Baidu(544) CSCD(16)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规律是形象定位及其传播策略的基础。从旅游目的地的地理空间属性出发,结合地理学关于地域空间的等级层次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观点,探讨了旅游者形成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基本空间过程和规律。认为旅游者对目的地的位置及其内涵等空间形象特征的认知,满足一种依据地域空间等级层次而展开的认知链过程,在此基础上,遵从旅游地形象认知的背景律、接近律、相似律及其形象替代等空间规律;而旅游者与目的地的距离,特别是感知距离以及旅游者所拥有的关于目的地的信息,分别对旅游地形象认知具有不同而复杂的修正作用;由于地域分异所形成的地方性,则成为旅游者对目的地形象之内容进行精确认知的基础,旅游者通过对旅游地的类型和地理文脉的认知,形成旅游地的类型形象和"地方性"形象。
  • 论文
    杨爱玲, 朱颜明
    地理科学. 2000, 20(1): 72-77.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00.01.72
    Baidu(542) CSCD(19)
    城市水资源短缺和地表饮用水源污染已成为全球范围的重大问题和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城市地表饮用水源的保护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的研究应该在城市地表饮用水源的科学管理和保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国内外地表饮用水源保护研究现状和地表饮用水源保护现状进行综述,同时重点分析和讨论了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城市地表饮用水源保护的未来研究重点。
  • 论文
    宣国富, 陆林, 章锦河, 杨效忠
    地理科学. 2002, 22(6): 741-746.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02.06.741
    Baidu(531) CSCD(29)
    旅游影响研究是旅游地理的重要研究内容,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是研究旅游影响性质及程度的重要途径。以海南省海口市和三亚市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海滨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感知程度及其对旅游业的态度,比较了不同人口学特征及与旅游业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对旅游业态度的差异。
  • 研究报道
    卢松, 陆林, 王莉, 王咏, 梁栋栋, 杨钊
    地理科学. 2004, 24(2): 250-256.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04.02.250
    Baidu(505) CSCD(39)
    古村落作为传统文化旅游地,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关于古村落旅游学研究成果国内尚不多见。在实地调研基础上,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为例,总结古村落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客流增长迅速;客流季节性差异明显,呈现"三峰三谷"型波动;一般性周内客流为斜"Z"分布,黄金周客流呈"井喷"式,客流周内分布不均;客流日内呈双峰型分布,时客流分布集中。从事件、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黄山辐射效应、管理体制及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展开客流时间变化影响因素分析。讨论不断攀升的客流给古村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 论文
    谢志华, 吴必虎
    地理科学. 2008, 28(6): 748-753.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08.06.748
    Baidu(501)
    选取国家旅游局评定的4A级景区中的509处资源型景区为样本景区,利用地理数学方法的空间分析手段和GIS空间分析工具,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分析资源型景区的旅游空间结构。结果表明,资源型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区域分布均衡性很低,省际差异较大;高密度区域为长三角地区、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和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古都区。
  • 综述
    鲍全盛, 王华东
    地理科学. 1996, 16(1): 66-72.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1996.01.66
    Baidu(493) CSCD(5)
    剖析土地利用方式与污染负荷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非点源污染研究的基本出发点,采用大区域调查分析与小区实测相结合,引入新技术,并进行模型化研究.今后应完善非点源污染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工作,开发非点源污染信息系统与专家系统,加强人工模拟实验研究,开展污染控制、管理对策研究.
  • 综述
    于兴修, 杨桂山, 王瑶
    地理科学. 2004, 24(5): 627-633.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04.05.627
    Baidu(49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产生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人类社会的广泛关注,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简要回顾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水环境影响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研究的实际,分析了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做了讨论。
  • 研究报道
    陆林
    地理科学. 1995, 15(1): 88-95,100.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1995.01.88
    Baidu(482) CSCD(27)
    本文对皖南旅游区的类型效应、集聚效应和强度效应等以及旅游区的通达性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区总体布局和区域旅游线路设计等.
  • 论文
    徐建华, 岳文泽
    地理科学. 2001, 21(5): 385-389.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01.05.385
    Baidu(478) CSCD(96)
    采用近20年来中国各省(市、区)的人口、GDP、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及消费额数据,计算出其各年的重心坐标,定量表示出中国近20年来人口、GDP、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及消费重心的动态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人口、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区域差异的动态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要素动态演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表现为缓慢地向西南方向移动;GDP、工业、第三产业和消费额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与中国几何中心比较,区域差异在总体上是扩大了;与人口重心相比较,东西方向呈不平衡态势发展,南北方向则开始趋于平衡;而农业重心则表现为无规律性变化。
  • 论文
    孟宪民
    地理科学. 1999, 19(5): 385-391.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1999.05.385
    Baidu(476)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重要环境功能的生态系统和多种生物的栖息地之一。湿地环境由湿地水文、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生物对湿地的适应和改造构成。各种因子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协同,构建起湿地的整体功能。湿地在全球环境变化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湿地环境自身健康水平和湿地在全球环境长期变化中的作用。一个未受异常自然和人类活动扰动的湿地环境,因其生物种属的多样性、结构的复杂性、功能的整合性和抵抗外力的稳定性,而处于较好的健康状态。当外力扰动超过湿地环境的修复能力时,湿地环境的健康状态就会恶化,功能发生退化,进而对区域或全球环境产生影响。
  • 论文
    陆玉麒
    地理科学. 2002, 22(2): 136-143.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02.02.136
    Baidu(475) CSCD(24)
    从理论渊流看,点轴系统理论以中心地学说等为理论基础,但两者的内涵和应用目标又是不同的。点(城市等)、线(交通等线状基础设施)、面(农业等腹地资源)构成区域三要素。区域发展理论都围绕着区域三要素而展开,由于侧重点的不同而形成相应的空间结构模型。以点为核心所形成的是以中心地学说为代表的古典区位论,以点、线为核心所形成的是点轴系统理论;点轴系统理论与中心地理论一起,构成为有关区域发展的两大基本理论。在中心地学说中,虽然加进了交通因素而构建了K=4的空间结构模式,但其中的交通因素依然属于外生变量。只有在点轴系统理论中,点、线才都是内生变量,是构建空间结构模型的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点与线的有机结合,尤其是对线的特别关注,构成了点轴系统理论的基本特色。正是因为如此,区域可达性、空间扩散方式等方面的理论创新,构成为点轴系统理论得以提出的科学基础。重大的理论创新赋予点轴系统理论以巨大的应用价值。点轴系统理论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界贡献给社会的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成果。以此为契机,通过空间结构研究的不断深化,应当能够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学派来。
  • 论文
    刘兴土, 马学慧
    地理科学. 2000, 20(1): 14-19.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00.01.14
    Baidu(468) CSCD(86)
    根据多年在三江平原野外考察积累的大量资料,对比开垦前后不同年代的数据,分析三江平原大面积开荒引起的区域环境变化,包括生态类型的变化、土地退化、水环境变化以及动植物资源的变化等,并在总结三江平原开荒过程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区域环境保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