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东北低温协作组.东北地区冷夏季热夏季长期预报的初步研究[J].气象学报,1979,37(3):44~58.
|
[2] |
吉林省气象台,吉林市气象台.1000毫巴极涡和南压高压的活动与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的关系[J].气象学报,1981,39(4):483~492.
|
[3] |
沈柏竹,刘实,廉毅,等.2009年中国东北夏季低温及其与前期海气系统变化的联系[J].气象学报,2011,69(2):320~333.
|
[4] |
王书裕. 农作物冷害的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246.
|
[5] |
廉毅,安刚.东亚季风El Nino与中国松辽平原夏季低温关系初探[J].气象学报,1998,56(6):724~735.
|
[6] |
孙建琦,王会军.东北夏季气温变异的区域差异及其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的关系[J].地球物理学报,2006,49(3):662~671.
|
[7] |
张耀存,张录军.东北气候和生态过渡区近50年来降水和温度概率分布特征变化[J].地理科学,2005,25(5):561~566
|
[8] |
孙凤华,袁健,关颖.东北地区最高、最低温度非对称变化的季节演变特征[J].地理科学,2008,28(4):532~536
|
[9] |
王敬方,吴国雄.持续性东北冷夏的变化规律及相关特征[J].大气科学,21(5): 523~532
|
[10] |
杨修群,朱益民,谢倩,等.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2004,28(6):979~992.
|
[11] |
Renguang Wu, Song Yang, Shi Liu,et al.Northeast China summer temperature and North Atlantic SST[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doi:10.1029/2011JD015779.
|
[12] |
龚志强,支蓉,侯威,等.基于复杂网络的北半球遥相关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J].物理学报, 2012,61(2):029202.
|
[13] |
黄嘉佑. 转动主分量分析在天气气候中的应用[J].气象,1988,14(9):47~51.
|
[14] |
魏凤英.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296.
|
[15] |
安刚,廉毅,王琪.近九十年吉林省松辽平原作物生长季气温变化的小波分析[J].气象学报,1998,56(4):458~465.
|
[16] |
廉毅,高枞亭,沈柏竹,等.吉林省现代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简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1):361~372.
|
[17] |
科技技术部社会发展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