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ginal Article

Interaction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 Dalian City Based on Input-output Method

  • LI Bo ,
  • HAN Zeng-lin
Expand
  • Study Center of Marine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9, China

Received date: 2011-06-23

  Request revised date: 2011-09-18

  Online published: 2012-02-20

Copyright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Abstract

:Using the input-output method, it defines the producer services basing on the intermediate demand,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t demands of manufacturing (resources-based manufacturing, low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middle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high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to producer services.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interactive positive feedback mechanism and negative feedback mechanism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producer services in Dalian City includ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transports supporting industry, postal industry,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computer services and software industries, wholesale and retail industry, financial industry, leasing business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service industry. 2) For resources-based manufacturing, it should be enlarged the resources depth process; for low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and middle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it ha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industry; for high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key core technology industry of manufacturing in Dalian is still lack. 3) From the mechanism perspective, it is negative feedback mechanism between resources-based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 and the same as low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it is positive feedback mechanism between middle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 and the same as high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4) During the development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t should try to take positive feedback mechanism and take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structure for the leading.

Cite this article

LI Bo , HAN Zeng-lin . Interaction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 Dalian City Based on Input-output Method[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 32(2) : 169 -175 . DOI: 10.13249/j.cnki.sgs.2012.02.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加速和现代产业的演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成为了区域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在新型工业化时期,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紧密融合、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时代背景下,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建设的区域背景下,大连市如何做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了服务业中最为活跃的部门,发展速度超过了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因而国外许多学者开始探讨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等一系列问题[1,2]。对于国内外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研究进展也较为迅速,不同的研究学者和实践者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和实际背景出发提出了很多方法和应用。国外审视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问题上,主要可以归纳为4种观点,即:需求论[3]、供给论[4~6]、互动论[7,8]和融合论[9,10]。国内学者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研究也逐步在深入。唐强荣从微观视角探索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单元、共生界面以及共生环境对其合作的影响[11];徐学军运用交易成本理论探讨基于共生机制和共生界面的二者共生组织磨合以及交易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12];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基于面板数据得出在我国特殊的体制背景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水平[13];施剑辉总结了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相关规律,探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及探寻产业良好发展的路径[14];申玉铭课题组利用相关分析、投入产出模型以及实态模拟等方法,研究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问题,等等[15,16]。然而,大多数的研究仍然处于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还没有系统地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视角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进行阐述[17];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如何互动,采取哪一种互动机制,更有益于产业互动发展,还没有相关的研究;在大连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如何互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中如何分配,哪个行业最能促进制造业的整体发展,二者关联性到底有多大,国内还没有相关的研究。这些问题对于大连市“十二五”期间改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其他城市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资料数据主要是参照《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部门分类解释》和GB/T 4754–2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以及来源于《2007年大连市投入产出表》的数据。

1.2 研究方法

投入产出法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瓦·列昂捷夫(W·Leontief)提出的,主要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及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反映出经济系统各个部门(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钱纳里、库茨涅茨等著名经济学家也将投入产出法应用到产业经济研究之中[18],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种方法也被地理学家广泛地应用于区域产业的结构分析、区域之间相互作用分析,以及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研究等各个方面[19]
1.2.1 中间需求率
服务业中用于最终消费的部分为消费性服务业,用于中间需求的部门行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由于任何产品要么是作为中间产品,即生产资料,要么是作为最终产业,即消费资料,因而可以得出:中间需求率和最终需求率的总和为1。因此,中间需求率可以作为反映各产业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从而准确地把握各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价值。中间需求率(hi)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对第i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量与第i产业产品的总需求量的比值。计算公式如下:
h i = j = 1 n x ij j = 1 n x ij + Y i i=1,2,…,n) (1)
式中, j = 1 n x ij 表示国民经济各产业对第i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量, Y i 表示国民经济各产业对第i产业产品的最终需求量。某一产业的中间需求率越高,表明该产业越是具有中间产品的性质。
1.2.2 服务分配系数
分析投入产出表,得到列和行之间的几个基本的平衡关系。① 行平衡关系: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的和等于总产出;② 列平衡关系:中间投入和中间值的和等于总投入;③ 总量平衡关系:总产出等于总投入。利用投入产出表行方向有关服务业的数据,考虑服务业总产出或者各个服务行业的总产出在各个用途之间的分配使用比例,定义部门j所获得的“服务分配系数”,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即:
hij=Xij /Si×100 (2)
式(2)中,Si表示某服务行业或者服务业整体的总产出,Xij表示部门j使用的Si服务业部门的价值量,由此计算出的hij即表示Si服务行业的总产出,被分配到部门j使用的比例。

2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界定

2.1 基于中间需求率的生产性服务业界定

将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细分为144个部门,其中第一产业5个部门,第二产业93个部门,第三产业46个部门。对大连市2007年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中间需求率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Table 1 Intermediate demand of the internal sector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表1 2007年大连市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中间需求率

行业 中间需求率(%) 排序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81.29 1
研究与试验发展业 58.64 2
邮政业 56.37 3
金融业 53.39 4
综合技术服务业 50.39 5
住宿和餐饮业 47.26 6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43.04 7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25.53 8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3.01 9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0.26 10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19.41 11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4.56 12
房地产业 12.84 13
教育 10.78 14
批发和零售业 2.82 15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0.49 16
由于在中间需求率大于50%的服务业当中,也存在一部分行业是为最终消费服务业的,反之,即使是中间需求率小于50%的服务业当中,也有一部分是为生产服务的,所以对于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范围的界定,不宜笼统地按照中间需求率大于50%的服务业就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方法来界定。根据2007年大连市投入产出表中144个部门基本流量表计算出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中间需求率,进而把握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到底是以消费性服务为主还是生产性服务以的产业特性,再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形,确定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范畴。综合分析得出大连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由于数据的可获取性,这是目前最细致的划分。虽然用这个数据库研究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和动态会略显粗糙,但这是目前研究仅能进展的程度。

2.2 制造业的界定

制造业是一个门类繁杂、行业众多的产业,不但包括资源依赖型产业,而且包含技术密集型的各种行业。由于产业特征不同,不同类型的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也都不一样,因而有必要对制造业进行归类总结,为研究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参考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将制造业分为资源性产业、低技术产业、中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4种类型[20]表2)。
Table 2 Demarcation of manufacturing

表2 制造业界定

资源性产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低技术产业 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金属制品业,
纺织业
中技术产业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化学工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高技术产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来源:参考《大连市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制造业数据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的标准制造业分类

3 基于服务分配系数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3.1 资源型制造业的服务分配系数

根据图1可以看出,资源型制造业对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使用不同。资源型制造业使用比较多的生产性服务业分别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金融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其次是邮政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以及批发零售业。对于资源型制造业存在着技术含量较低的特点,只需将开采出来的资源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因而对较高层次的研究与试验开发等利用的就比较少。这就意味着,应该加大对资源的深度加工处理,增加其增值率和利润率。
Fig.1 Service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of overall resources-based manufacturing

图1 整体资源型制造业的服务分配系数

3.2 低技术型制造业的服务分配系数

图2中可以看出,整体低技术型制造业与资源型制造业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对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的需求显著提高,另外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需求也比资源型制造业高,达到了0.58%,这说明低技术型制造业的经济技术特征决定了它对相应信息服务业的需求提高。一般来讲,低技术型制造业和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发展的互动不是很好,但是大连市出现了研究与试验发展业比重为2.47%的局面,这说明大连市的低技术型制造业已经越来越重视研究与试验发展业,注重研发,这是一个很好的局面。
Fig. 2 Service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of overall low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图2 整体低技术型制造业的服务分配系数

例如,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可以通过信息软件技术的嵌入式开发,一方面提高产品的设计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整个工艺流程进行控制,甚至对机器设备的信息化进行改造。此外,如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的多品种、小批量、差异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也使得纺织业需要获取更多的信息服务。因而,促进低技术型制造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除了重视金融产业等之外,也要注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发展。

3.3 中技术型制造业的服务分配系数

与低技术型制造业相比,中技术型制造业的服务分配系数与低技术型制造业的服务分配系数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图3),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排在前列,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排名后三位,只是在中间三位的顺序略有调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比重占11.37%,邮政业和金融业的比重占8.78%和5.9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社会化分工深化的结果,通过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降低了交易费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越高、社会分工越细、国际化程度越高,对租赁和商务服务的需求就越大[21]
Fig. 3 Service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of overall middle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图 3 整体中技术型制造业的服务分配系数

由于中技术型制造业对知识需求越来越大,讲究创新性和知识性,因此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需求也日趋增强。在中技术型制造业方面,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的比重显著提升,只有切实提高科学技术的需求水平,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充分体现自身应有的价值和水准。

3.4 高技术型制造业的服务分配系数

图4显示了高技术型制造业的服务分配系数情况。从整体上分析,高技术型制造业和中技术型制造业相比,有了一些变化,在批发和零售业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排序上有所区别,这与正常情况下高技术型制造业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需求是不相符的,这也是应该加强研究的地方。针对大连市制造业缺乏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现实情况,要有效地实现制造业的升级,注重发展科技服务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相关服务业,充分发挥在制造业升级过程中的支撑作用。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对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才是实现大连市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
Fig. 4 Service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of overall high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图4 整体高技术型制造业的服务分配系数

4 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研究

根据生态学的相关研究理论,系统始终存在着始端对末端的影响,有时候这种影响还会反作用于始端,进而形成了反馈机制。在生物学中,生态系统种群以及群落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联系。主要通过正反馈、负反馈相互的交替作用,相辅相承,自行调节,使系统维持着平衡状态。自然界生态系统常常趋向于一种稳态状态或平衡状态,使系统的所有成分彼此都相互协调,这种平衡状态总是依靠一种自我调节过程来实现的,借助于这种自我调节过程,各个成分都能使自己适应于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变化。生态系统中普通存在着反馈现象,即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反过来还会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个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
正反馈机制主要表现为(图5):由系统末端发出的某个或某些量送回始端,强化了始端的功能,即输入量变化的方向与反馈信号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
Fig. 5 Positive feedback mechanisms

图5 正反馈机制图

负反馈机制主要表现为(图6):由系统末端发出的某个或某些量送回始端,削弱了始端的功能,即输入量变化的方向与反馈信号的变化方向是不一致的。
Fig. 6 Negative feedback mechanisms

图6 负反馈机制图

借助正负反馈的相关理论,可以分析得出:不同类型的制造业部门对于所需要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层次也是有差别的,凭借着相应的反馈机制,改变末端对始端的作用,达到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或者阻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4.1 资源型制造业、低技术性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机制分析

根据第三部分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的定量分析可以得出:资源型制造业和低技术型制造业主要是以低层次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以及仓储业为主,低层次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只能满足处于产业链条低端的制造业的需求,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最终使得资源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处于低水平阶段,处于产业链条高端的制造业和相应的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例如:研究与试验发展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等的发展就会缓慢,制造业的升级转型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这种循环就是一种负反馈机制(图7)。
Fig. 7 Negative feedback mechanisms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

图7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负反馈机制

4.2 中技术型制造业、高技术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机制分析

根据第三部分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的定量分析可以得出:中技术型制造业和高技术型制造业所需要的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以知识密集型的金融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为主,这类生产性服务业数量的增加不仅可以满足中技术型制造业和高技术型制造业的需求,还可以将服务范围扩展到资源型制造业和低技术型制造业这些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的行业中。周而复始,完成一次次的正向循环,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得到一个良性的循环,这就是一种正反馈的机制(图8)。
Fig. 8 Positive feedback mechanisms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

图8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正反馈机制

由此可以看出,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尽量采取正反馈模式,以技术型制造业结构为主导,刺激高层次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循环回路的逐渐放大性,强化始端功能,推动制造业的升级发展,同时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得到相应的发展。

5 结论与讨论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是近年来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切入点,也是当前中国区域发展研究的重要命题,探讨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产业特征,有助于丰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体系。从实践方面分析,推进产业升级是大连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探寻的方向,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研究,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促进大连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制造业的发展尤其重要,而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的重要支撑力,是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制造业水平和竞争力的增强,不仅仅来自于制造业自身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投入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时期的制造业的飞速发展需要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与之匹配,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取决于制造业对其的需求,随着工业化与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已经趋向相互融合阶段。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1) 基于中间需求率和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得出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
2) 对于服务分配系数分析得出,对于资源型制造业存在着技术含量较低的特点,因而应该加大对资源的深度加工处理,增加其增值率和利润率;大连市的低技术型制造业已经越来越重视研究与试验发展,注重研发;对于中技术型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的比重显著提升,只有切实提高科学技术的需求水平,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充分体现自身应有的价值和水准;对于高技术型制造业,针对大连市制造业缺乏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现实情况,要有效地实现制造业的升级,注重发展科技服务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相关服务业,充分发挥在制造业升级过程中的支撑作用。这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对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才是实现大连市经济发展实现质的变化的一个必由之路。
3) 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上分析,资源型制造业、低技术性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是负反馈机制,中技术型制造业、高技术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是正向反馈机制。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尽量采取正反馈模式,以技术型制造业结构为主导,刺激高层次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循环回路的逐渐放大,强化始端功能,推动制造业的升级发展,同时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得到相应地发展。
4) 总体而言,在新型工业化时期,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紧密融合、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时代背景下,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的区域背景下,如何做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仅仅是对某一城市进行了专门研究,而对于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区域之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问题还没有涉猎,对于区域间的产业互动方面的研究会更有意义。国家近年来开展一系列的区域间发展战略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等等,区域之间存在着产业雷同现象,如何避免这种情况,使得区域整体发展的更好,研究产业互动就成为了一种必然,区域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成为了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Machlup F.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2.

[2]
陈再齐,闫小培,曹小曙.广州市港口服务业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0,30(1):30~38.

[3]
Cohen S, Zysman J.Manufacturing Matters:The Myth of the Post-industrial Economy[M]. New York:Basic Books,1987.

[4]
Dnniels P W.Some perspectives on the geography of services[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89,(13): 427-437.

[5]
Drennan P.Gateway cities:the metropolitan sources of US producer service exports[J].Urban Studies,1992,29(3): 217-235.

[6]
Mukesh Eswaran,Ashok Kotwal.The role of service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2,68(2):401-420.

[7]
Francois J F.Producer services,scale,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J]. Oxford Economic Papers,1990,42(4):715-729.

[8]
Hansen N.Do Producer services induc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s,1990,30(4):465-476.

[9]
Rowthorn, Ramaswamy. Growth,Trade and Deindustrialization[M]. IMF Staff papers,1999.

[10]
Pilat D, Wolfl A.Measur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M]. OECD Science,2005.

[11]
唐强荣,徐学军.基于共生理论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合作关系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12):81~83.

[12]
徐学军. 助推新世纪的经济腾飞: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巡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3]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9):14~21.

[14]
施剑辉. 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D].华侨大学硕士论文,2009.

[15]
邱灵,申玉铭,任旺兵. 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7,16(3):71~77.

[16]
申玉铭,邱灵等.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J].地理学报,2007,62(8):821~830.

[17]
闫小培,钟韵.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向功能特征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5,25(5):537~543.

[18]
Marshall. J.N.,Damesick P.,Wood P. Understanding the location and role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the United Kingdom[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1987,(19):575-595.

[19]
阎小培,姚一民.广州第三产业发展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1997,17(2):41~48.

[20]
李善同,侯永志.《“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载于《“十一五”规划战略研究》[M]. 北京: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1]
王法辉,胡忆东.芝加哥制造业发展过程及区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10,30(2):157~183.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