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ginal Article

Empirical Research on Household Willingness and Its Caused Factors for Land Consolidation of Hollowing Village in Huang-Huai-Hai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Area

  • WANG Jie-yong ,
  • LIU Yan-sui ,
  • CHEN Yu-fu
Expand
  •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Received date: 2012-03-18

  Request revised date: 2012-07-16

  Online published: 2012-12-20

Copyright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Abstract

The land consolidation of hollowing village is a grand strategy during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in China. It might contribute to balance the land supply and demand, promote new countryside building and enhanc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Participation of peasant households is the basement of land consolidation of hollowing village. The willingness of peasant households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reason why land consolidation succeeds or fails. In this study, Yucheng County of Shandong Province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regions in this research. Based on aerial images and sampling survey data to peasant households, the willingness of households and its caused factors were analyzed. 27.1% of total households agreed land consolidation unconditionally, 59.9% of them depended on the compensation from governments, 7.1% of them didn’t agree and 5.9% of them with no attitude. The agreement probability of households ha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age of the host, the characteristic of children, structure of household income, time of housing construction, area of housing land, residential location, area of contract farmland, and vacant housing land proportion. It was the structure of household and their existing benefits that the peasant made decision depend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host ha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probability of households except their age variable. There was higher probability agreement responded to higher vacant housing land proportion. There were three important suggestion to develop land consolidation of hollowing village: (1) The mechanism of land-displaced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should established, it can improve rural land values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regions; (2) the system to safeguard household property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protect peasants’ existing benefits; (3) to develop a mid-term and long-term plans for land consolidation of hollowing village, and formulate developmental stratagem for different regional depopulation process.

Cite this article

WANG Jie-yong , LIU Yan-sui , CHEN Yu-fu . Empirical Research on Household Willingness and Its Caused Factors for Land Consolidation of Hollowing Village in Huang-Huai-Hai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Are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 32(12) : 1452 -1458 . DOI: 10.13249/j.cnki.sgs.2012.012.1452

1 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平原农区农村人口非农化速度不断加快,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造成了“人走房空”的现象,并逐步由个体出现、扩张,发展为村域成片废弃和整村闲置,产生了大量的“空心村”[1]。与此同时,由于城市规模扩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增长需求旺盛,保障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红线的“双保”压力不断增大。面对土地资源国情和城乡发展的现实矛盾,开展空心村整治,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破解土地供需矛盾,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2]。近年来,全国各地在村庄整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违背农户意愿的案例,使得空心村整治问题颇受争议。因此,深入开展空心村整治农户意愿调查,分析影响农户意愿的主导因素,提出切实保护农户利益的措施,对科学推进空心村整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许多学者开展了农村宅基地退出及流转、农民居民点整理、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等与村庄整治相关的农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农户户主自身的特征、农户家庭状况、村庄自身条件、区域发展水平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等。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与流转的主要因素包括农户非农收入、村庄区位条件以及补偿政策等[3~5];影响居民点整理农户意愿的主要因素有农户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完善情况以及政府拆占补贴等[6];陈美球等对江西省农户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意愿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民文化程度、常年居住在家人口数量、人均年收入、与邻院的最近距离、人均宅基地面积和离县城的距离6个因素对农户集约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意愿有着显著的影响[7]
黄淮海传统农区是我国耕地资源集中、乡村聚落密集、农业人口聚集的地区之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该区域农村空心化十分严重,空心村整治增地潜力较大。据第四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该区域1990年至2010年农村常住人口减少了3 755万,减少了近20%。本研究以山东省禹城市为案例区,基于高分辨率航空影像和实地农户调查数据,分析空心村整治的农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黄淮海传统农区制定切实可行的空心村整治措施、保障农户的合法权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2 研究思路与数据来源

研究思路为,针对研究目标,首先明晰空心村整治的基本概念与农户意愿的表达形式,确定影响农户意愿的假设因素;然后,选择案例区进行抽样调查,获取农户意愿及各影响因素的基本数据;最后,分析变量特征,构建计量分析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2.1 基本概念与假设

空心村整治是指,在既定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下,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对发生空心化的村庄进行整合改造,以提高村庄用地效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庄发展竞争力。空心村整治涉及农户住宅更新、耕地、资金投入以及生产方式调整、居住区位的改变、邻里关系重建,生活方式的改变等诸多问题,关系到农户的根本利益,必须以充分尊重农户意愿为前提。意愿是指一个人实施一项行为的可能性,或是对在未来实施一项行为的预估[8]。空心村整治农户意愿指农户对空心村整治的主观愿望和态度,它是农户根据自身已有经验知识,综合考虑农户自身、农户家庭及其发展环境等各种利益关系而做出的决策。
黄淮海平原农区空心村具有村庄密度大、空心化程度高、空间分布散乱、农业特色明显的特征,适合通过迁村并居,建设中心村或中心社区的整治模式,本研究将此作为案例区空心村整治的未来图景,征询农户意愿。在预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农户的意愿在赞成和不赞成之间模棱两可,不愿做出最终选择,表述为“不好讲”、“这要看情况”、“这得看政府”等。经过深入询问得知,他们主要考虑在整治过程中能否得到政府足够的补偿。因此,实际调研过程中将农户的意愿描述为“完全赞成、不赞成、有条件的赞成(依照政府的补偿而定)、无所谓”四种选项。农户空心村整治意愿应是一种纯粹的、坚决的态度,我们认为“有条件的赞成”是农户对空心村整治尚存戒备或依赖心理,其本质仍是不赞成。
本研究假定影响空心村整治农户意愿因素包括户主自身特征、户主家庭特征和户主所在村庄环境三个方面。户主自身特征因素主要包括的户主的经验知识、文化程度、职业情况及居住习惯等,户主的家庭特征因素包括家庭人口特征、收入状况、房屋建设、住宅区位、耕地资源等,户主所在村庄环境特征包括村庄人口规模、区位特征、空心化程度、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农田灌溉设施情况等。所有因素独立作用,相互之间关系对农户意愿抉择无影响。

2.2 案例区选择

山东省禹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徒骇河中游,属于黄淮海平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瓜菜、瘦肉型猪和鲁西黄牛生产出口基地。2009年末全市总人口52万人,农业人口34.5万人,耕地面积5.333×104hm2,人均耕地0.103 hm2,农民人均纯收入6 211元,国内生产总值14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占16.7%,是黄淮海传统农区的县市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迅速减少,农业人口数量2009年比1995年减少了8.5万人。随着人口的减少,农村住宅闲置、废弃现象严重,村内基础设施破败,乡村人居环境不断恶化,农村空心化问题十分严重。

2.3 数据处理与变量特征

数据来源于课题组2009年4月至10月在山东禹城市开展的空心村专题调研。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40个村庄360农户进行调查,研究空心村整治农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抽样村庄禹城10个镇(街、乡)均有分布,且存在不同程度的空心化(图1)。在已选择的40个村庄中,随机选择农户发放问卷,开展农户抽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农户户主基本特征及农户家庭特征状况等;邀请村干部填写村干部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村庄人口、面积、区位特征、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课题组基于2.5 m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开展了空心村用地逐户调查[9],查清了各村庄废弃闲置宅基地情况,抽样村庄空置、废弃宅基地比重为17.5%。调查过程中,获得有效问卷360份,村干部问卷40份。
Fig.1 The location of Yucheng County and distribution of sample villages

图1 禹城市位置及抽样村庄分布

本研究共选取户主基本情况、农户家庭特征、村庄环境特征3类23个农户空心村整治愿意的影响因素变量指标。其中,户主基本情况包括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户主职业、在家居住时长、居住满意与否;农户家庭状况包括家庭常住人口、家庭子女情况、农业收入比例、人均收入、房屋建成年份、宅基地面积、房屋建筑面积、房屋建筑结构、住宅区位特征、承包耕地面积;村庄环境特征包括距县城距离、距镇府距离、空废宅基地比例、村庄人口规模、基础设施状况、灌溉设施状况。对各项变量指标的具体描述见表1
Table 1 Description of independent variables

表1 变量描述

自变量 变量描述
户主自身特征 户主年龄 户主年龄(岁)
户主文化程度 不识字=1, 小学=2, 初中=3, 高中=4, 中专=5, 大专及以上=6
户主职业 纯务农=1, 半工半农=2, 非农为主= 3
在家居住时长 户主在家连续居住时间(月)
居住条件满意与否 1=不满意;2=满意
农户家庭特征 家庭常住人口 常年在家居住人口数(人)
家庭子女情况 0=无儿子常年在家(包括无儿子或儿子已经脱离本家庭);1=有儿子常年在家
农业收入比例 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
人均收入 家庭成员人均收入(元)
房屋建设年份 1=1978年前;2=1978至1990;3=1991至2000;4=2001年之后
宅基地面积 农户占有宅基地总面积(m2
房屋建筑面积 农户已建成房屋面积(m2
房屋建筑结构 1=土坯;2=砖瓦
居住区位特征 1=距主要交通道路小于30 m;2=距主要交通道路大于30 m
承包耕地面积 农户承包集体耕地的面积(ha)
村庄特征 距县城距离 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用GIS方法量测(km)
距乡镇距离 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用GIS方法量测(km)
空废宅基地比例 空置宅基地是指宅基地上房屋和院落完好,至少1年上时长无人居住;废弃宅基地是指由于房屋坍塌、院落破败,无法居住的宅基地,由逐户调查获取(%)
人口规模 村庄人口总规模(人)
基础设施状况 小学、卫生室、公共娱乐设施、自来水,拥有任1项得1分
灌溉设施状况 1=能保障;0=不能保障
调查样本数据统计信息显示了各因素指标的基本特征(表2)。农户户主平均年龄为49.6岁,年龄最大的78岁,年龄最小的25岁。25~40岁占23%,40~55岁占35%,55~65岁占23%,65~78岁占9%。户主在家居住平均时长为11个月,家庭常住人口平均值为3.991,每户宅基地面积平均335.77 m2,最大值1 420 m2,最小值为84 m2。房屋建筑面积平均95.322 m2,每户平均承包集体耕地0.602 hm2
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表2 样本统计特征

变量名称 均值 标准差 方差 最小值 最大值
户主年龄 49.6 10. 116.5 25 78
户主文化程度 2.815 0.790 0.624 1 6
户主职业 1.551 0.905 0.820 1 4
在家居住时长 11.029 2.683 7.197 1 12
居住条件满意与否 1.770 0.422 0.178 1 2
家庭常住人口 3.991 1.229 1.509 1 8
家庭子女情况 1.836 0.371 0.138 1 2
农业收入比例 60.171 22.630 512.095 6.67 100
人均收入 5078 1771 3139000 1440 9667
房屋建设年份 2.893 0.952 0.906 1 4
宅基地面积 335.770 114.823 13184.393 84 1420
房屋建筑面积 95.322 33.362 1113.054 30 297
房屋建筑结构 1.826 0.379 0.144 1 2
住宅区位特征 1.776 0.418 0.174 1 2
承包耕地面积 0.602 0.265 0.070 0.067 1.467
距县城距离 17.727 7.300 53.285 6.5 35
距乡镇距离 6.095 3.594 12.913 0.50 15
空废宅基地比例 17.897 5.803 33.672 6.61 28.9
人口规模 490.562 243.904 59489.146 134 1060
基础设施状况 1.552 0.981 0.963 0 4
灌溉设施状况 1.776 0.418 0.174 1 2

2.4 模型选择

Logistic模型是将逻辑分布作为随机误差项的概率分布的一种二元离散选择模型,适用于对按照效用最大化原则所进行的选择行为分析。农民空心村整治意愿选择时,会理性地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做出满足其效用最大化的选择。因此,可采用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分析。Logistic 模型用来估计事情发生的概率 p 表达为:
p = exp ( z ) 1 + exp ( z )
遵循经典的假设,把Z定义为对农民是否赞成空心村整治产生影响的变量xi线性函数,即z是变量x1,x2,...,xn的线性组合,
z = b 0 + b 1 x 1 + b 2 x 2 + ... + b n x n = b 0 + i = 1 n b i x i
本研究中把农户无条件赞成空心村整治的概率设为p,则农户不赞成空心村整治的概率为1- p。Logistic回归模型中对p进行logistic变换,即
logit p = ln p 1 - p
经过变换之后,得到概率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线性表达式:
logit p = ln p 1 - p = b 0 + i = 1 n b i x i

3 结果分析

3.1 空心村整治农户意愿情况

调查结果统计显示,农户无条件服从政府统一规划,整治空心村,腾退废弃宅基地,建设新居的占27.1%, 59.9%农户表示有条件的赞成,反对空心村整治的农户仅占7.1%,5.9%的农户表示无所谓。从农户意愿特征来看,明确反对和持无所谓态度的农户仅占少数,空心村整治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是,近六成农户的意愿态度取决于政府的补偿力度。2010年禹城市人均财政收入为1 052元,建设用地平均出让价格约2.67万元/hm2。按当前禹城市财政状况和建设用地市场潜力来看,当地政府筹集足够的资金支持空心村整治的难度大。因此,本研究认定赞成意愿为27.1%,不赞成为67%,舍去无所谓态度,开展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Fig. 2 Household’s willingness to reconstruction of hollowing rural settlement

图2 农户空心村整治意愿情况

3.2 空心村整治农户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在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统计分析软件支持下,对空心村整治农户意愿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表3)。通常,Logistic模型可以用三个指标评价:一是类R2,它描述因变量的变化由自由变量所能解释的百分比,本研究采用了Nagelkerke R2;二是模型χ2检验,如果模型χ2检验统计显著,则认为自变量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更好地预测事件的发生;三是拟合优度,检验模型与数据的整体拟合程度,研究中采用Hosmer and Lemeshow检验,一般要求显著性水平为0.1。模型输出结果显示,Nagelkerke R2值为0.434,对于截面数据来讲,R2显示了模型具有很好的拟合度;模型 χ2检验的P值小于0.01,说明自变量很好地解释因变量;Hosmer and Lemeshow检验的P值大于0.1,说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在模型中户主年龄、家庭子女情况、房屋建设年份、空废宅基地比例等8个变量对农户意愿选择影响显著(表4)。具体分析如下:
Table 3 the results of regression analysis

表3 模型运行结果

回归系数
B
标准误
S.E.
沃尔德
Wald
显著性
Sig.
优势比
Exp(B)
户主年龄 0.037** 0.016 5.178 0.023 1.038
家庭子女情况 0.181* 0.633 2.347 0.060 1.198
农业收入比例 0.020*** 0.008 7.274 0.007 1.020
房屋建设年份 -0.289* 0.173 2.783 0.095 0.749
房屋建筑面积 -0.013** 0.006 4.467 0.035 0.987
住宅区位特征 -1.405*** 0.358 15.435 0.000 0.245
承包耕地面积 -0.082* 0.044 3.475 0.062 0.921
空废房屋比例 0.069*** 0.023 9.237 0.002 1.071
Constant -42.194 10228.273 0.000 0.997
χ2 114.482(p=0.00)
Hosmer and Lemeshow 检验 8.372(p=0.398)
Nagelkerke R2 0.434

注:*、**、***分别表示通过10%、5%和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

1) 从农户自身特征来看,农户空心村整治意愿概率与户主年龄显著正相关,户主年龄增加1岁,农户赞成的概率是先前的1.038倍。25~45年龄段,完全赞成比例为26.9%,46~65年龄段完全赞成比例为31.1%,65岁以上赞成比例为37.5%。年轻的户主虽然受教育程度较高,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是,他们一般处于家庭生命周期的成长期或子女教育期,宅院较新,积蓄较少,子女抚养负担较重。虽然希望政府能够统一规划实施村庄整治,但是更需要政府的支持,无条件的整治对他来说压力太大。调研中发现25~40岁农户户主,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主体,他们通过土地流转承包耕地,种植蔬菜大棚,建立农民合作组织。如在伦镇万庄村赵姓村民,28岁,承包15亩耕地,担任村水协会会长,专门组织灌区农田灌溉。他不赞成统一规划,整治空心村,“我的房子才盖了3年,拆了很可惜,统一规划了搬到别地去,离我承包地就远了,干活不方便”。而户主年龄超过50岁,处于成熟期的家庭,大部分有更新住房的计划,有些农户正考虑为儿子修建婚房,他们希望启动空心村整治。
2) 从农户家庭特征来看,农户家庭子女情况、农业收入比例、房屋建设时间、房屋建筑面积以及住宅区位特征、承包耕地面积对农户意愿选择影响显著。有儿子的农户,需要则考虑儿子未来结婚需要新建住房,赞成空心村整治的意愿强烈。农业收入比例高的农户对村庄的依赖性强,他们对改善村庄基础设施与居住环境的愿望强烈。房屋建设时间与农户空心村整治意愿概率负相关,建设时间越近,房屋越新,农户对空心村集中整治赞成概率越小。新建房屋的农户主要担心房屋资产损失。宅基地区位条件优越的农户赞成空心村综合整治的概率小,农户对家庭住宅的微观区位非常注重,有些农户在调研中谈到“自家‘风水’好”、“靠街非常方便”,他们主要担心整治后既有的区位优势会丧失。农户承包集体耕地面积越大,赞成概率越小,他们考虑村庄集中整治后耕作半径会扩大,不便于农业生产。户主拥有宅基地面积对农户意愿选择的影响不显著,这出乎笔者的判断,这可能与目前我国产权不明晰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有关。问卷调查显示:32%的农户认为宅基地属于国家所有,56%的农户认为归村集体所有,10%的认为归私人所有。虽然农户非常看重祖宗留下的宅基地,但是不明晰的宅基地产权制度使农户对宅基地处置的态度多样化,致使这一变量对农户意愿影响不显著。
3) 从村庄环境来看,村庄空废宅基地比例对农户整治意愿选择影响显著,通过1%显著性检验。村庄空废宅基地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农户赞成空心村整治的概率比原来提高1.071倍。村庄空废宅基地的不断增加破坏了人居环境,打破了传统睦邻而居的生活方式,进而带来许多社会治安问题。空心化程度严重的村庄,农户希望通过整治来改善目前的生活状态,其赞成整治的概率高。村庄区位特征和基础设施条件对农户意愿选择的影响不显著,在农户看来,这些因素是大家(村里人)共同考虑的事情,他们对其不甚关心。

4 政策启示

以山东省禹城市为案例区,基于高分辨率航空影像和实地农户抽样调查数据的研究表明,农户选择完全赞成空心村整治意愿较低,农户参与空心村整治对政府补偿依赖性强。农户空心村整治意愿与农户户主的年龄、家庭子女情况、家庭收入构成、房屋建设年限、房屋建设面积、住宅区域、承包耕地面积以及村庄空废房屋比例显著相关。农户在意愿选择时考虑最多的是家庭因素,而对村庄环境因素考虑较少。户主作为家庭决策者,追求未来家庭利益的最大化是其根本目标。在家庭因素中主要考虑家庭的既得利益和未来发展,房屋越新越大、承包耕地越多,赞成整治的概率越低。基于上述研究,对传统农区空心村整治建议如下:
1) 建立区域土地统筹配置机制,显化传统农区农村土地价值,减轻空心村整治给农户带来的经济负担。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土地利用统筹配置机制,将传统农区空心村整治增加耕地和沿海快速城镇化发达地区建设用地需求统筹配置,显化传统农区农村土地价值,增强传统农区空心村整治的补偿能力,提高退出宅基地的补偿标准,减轻空心村整治给农户带来的经济压力。
2) 完善农户家庭利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保护农户合法利益,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户家庭是空心村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单元,空心村整治首先明确农户家庭合法权益。① 开展农村宅基地确权调查,明确各户宅基地的范围、界线、界址、权属等;② 制定农户家庭房屋、院落不动产评估标准,定量评估农户财产;③ 建立农户宅基地退出与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分配新建宅基地和腾退宅基地。
3) 做好空心村整治中长期规划,尊重农户意愿,分区片有序推进空心村整治。空心村整治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乡村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必须前瞻性地开展空心村整治中长期规划,确定合理的村镇空间体系,充分尊重农户意愿,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推进空心村整治。先整治空心化严重、农民意愿强烈的村庄,引导人口和产业逐步向中心村镇集聚,形成示范效应;再整治条件逐步成熟的村庄,最终形成人口集聚、产业集中、配套设施齐全的村镇空间体系。
空心村整治涉及到农户诸多方面的利益。农户在意愿选择时考虑家庭利益因素较多,而对于农村长期发展规划考虑较少。这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让农户了解空心村整治的必要性,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提高空心村整治决策的参与程度。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刘彦随,刘玉,翟荣新. 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 地理学报,2009,64(10): 1193~1202.lt;p>农村空心化是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特殊形态。研究农村空心化是乡村地理学的天然职能,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地理学研究农村空心化问题,主要着眼于乡村地域系统综合性、动态性和区域性视角,侧重梳理并规范农村空心化现象描述与空间模式构建、形成机理与动力机制、空心化效应与响应机制、整治潜力类型与优化调控等农村空心化命题研究;提炼并发展空心村演进的生命周期、代际演替空间型式、农村空心化动力学机制和农村空心化调控&ldquo;三整合&rdquo;等基础理论;结合农村聚落空间格局和聚落演进的影响要素分析,提出我国农村空心化调控的重点与研究主题;基于山东禹城市典型案例分析,探讨了禹城市空心化村庄整治的基本准则、发展理念与规划方案。通过实施空心村整治示范工程,重点研究空心化村庄整治引领新农村建设、耕地红线保障和城乡土地统筹配置&ldquo;三位一体&rdquo;目标的机制、政策与模式。</p>

DOI

[2]
刘彦随. 科学推进中国农村土地整治战略[J]. 中国土地科学,2011,25(4): 3~8.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乡人口格局、城市用地格局和人地关系格局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此过程中,城市规模扩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增长需求旺盛,保障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红线的“双保”压力持续加大,而农村空心化加剧发展,造成土地废弃闲置和低效、无序利用问题日益突出,这种矛盾成为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主要障碍。亟需以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为契机,统筹规划、创新机制,稳步推进城乡同地同价与城乡土地优化配置的改革探索,尤其应以农村废弃闲置用地整治为重点,立足农村、联动城乡,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本文在简要剖析现阶段中国城乡转型发展及土地利用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的潜力巨大、意义重大、时机成熟,应当上升为国家战略。并结合当前政策重点和难点问题,提出科学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战略的行动计划和实施重点。

DOI

[3]
Wang H., Wang L., Su F., et al.Rural residential properties in China: Land use patterns, efficiency and prospects for reform[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2, 36(2): 201-209.Rural residential land represent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and use types in China. However, the literature so far has paid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he patterns and efficiencies of this type of land use. To fill in this gap, this paper uses a national survey to analyze the institutional setups for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existing regulations, and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ies in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Farmers’ subjective receptiveness toward rural residential property regulation reform is also investigated. We find that rural residential properties are inefficiently utilized under the existing land use regulations, that those who are younger and who had previous migration experiences are more likely to support the free trading of rural residential properties while the village cadres are more likely to oppose it. A coordinated policy reform package that includes free trading of rural residential properties an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to facilitate permanent migration out of the countryside is proposed to address the existing efficiencies in China’s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DOI

[4]
王兆林,杨庆媛,张佰林,等. 户籍制度改革中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11(11): 49~61.本文以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分析框 架为基础,并基于重庆市1829户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承包地、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因素及其影响方向。研究结果表明: 户主年龄、家庭主要成员是否已定居城镇、家庭是否有稳定的非农收入来源、土地是否有撂荒或闲置、退地补偿或补助是否按时足额发放、退地后生活质量预期的高 低对农户承包地和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户主是否在外非农务工、土地是否位于城镇规划范围内、退地政策是否多变、退地后是否担心就业问题对农户 承包地和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的反向影响;家庭主要成员是否参加新农保、退地后医疗与养老保险预期的高低仅对农户承包地退出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土地面 积、土地是否有流转仅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的反向影响,同时,退地后住房预期的高低也仅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5]
赵国玲,杨钢桥. 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湖北二县市的农户调查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12): 1121~1124.<p>通过对湖北省二县市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抽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与区位条件、农户家庭属性特征及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关系,找出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愿意将自家宅基地进行流转的农户所占比例略高于50%。按作用程度排序,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因素依次为非农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距县城距离、对政策了解程度、户主年龄、户主学龄;其中,距县城距离和户主年龄的影响方向为负,其它因素的作用方向为正。从区域角度来看,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户非农收入已占据主导地位,农户的流动性较强,愿意流转的农户所占比例高于社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比例;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因素及其作用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p>

[6]
苏艳娜,柴春岭,王余丁,等. 农村居民点整理意愿——基于河北省520个农户问卷调查[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8): 427~431.居民点整理的顺利实施需要农户的支持和配合.对农户居民点意愿做 调查,可推断农户是否支持配合居民点整理政策,也可发现政策漏洞并为修订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笔者以河北省几个居民点整理县(市)为例,采用发放问卷和实 地采访的方式收集数据资料.调查发现,多数农户对居民点整理政策心存疑虑,农户对居民点整理的主要顾虑是:收入水平低,买不起楼也养不起楼;缺乏社会保 障,不愿失去土地;对干部的不信任,担心利益受损;政府的拆占补贴是否合理及新居质量问题.提出居民点整理政策的顺利实施,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完善补 贴政策、明晰土地产权.

[7]
陈美球,何维佳,刘桃菊,等. 当前农户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意愿的实证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 中国农村经济,2009,(08):63~69.本文通过对江西省5市8个县(区)20个自然村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专题调研,以农户“是否愿意服从政府的统一规划来建房”作为衡量农户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意愿的指标,在提出有关理论假设前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从农民自身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现有居住特征和区域社会经济特征四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农民自身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现有居住特征、区域社会经济四类指标中,农民文化程度、常年居住在家人口数量、人均年收入、与邻院的最近距离、人均宅基地面积和离县城的距离六个因素对农户集约利用农村居民量用地的意愿有着显著的影响。

[8]
Sheppard B. H., Hartwick J., Warshaw P. R.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A Meta-Analysis of Past Research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Modific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J].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88, 15(3): 325-343.ABSTRACT Two meta-analyse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Fishbein and Ajzen model in research to date. Strong overall evidence for the predictive utility of the model was found. Although numerous instances were identified in which researchers overstepped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initially proposed for the model, the predictive utility remained strong across conditions. However, three variables were proposed and found to mode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del. Suggested extensions to the model are discussed and general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given.

DOI

[9]
朱晓华,陈秧分,刘彦随,等. 空心村土地整治潜力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以山东省禹城市为例[J]. 地理学报,2010,65(6): 736~744.<p>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整治,已由单纯的学术性研究逐渐上升为拉动内需、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开展空心村用地整治潜力的调查与评价是实行空心村整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以山东省禹城市徐集等13 个典型村为例,综合集成地理学、信息科学、土地科学等多学科的优势与技术手段,深入开展了典型空心村选取、村庄尺度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构建、宅基地利用属性调查表设计、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辨率0.25 m) 使用与解译、空心村整治潜力类型及其测算方法等研究,逐层递进地构建了空心村用地潜力调查与评价的成套技术方法。实现了对传统土地利用研究的有益创新,有据可依,步骤清晰,成果明确,简单易行,空心村用地潜力调查与评价结果符合山东省禹城市的实际状况,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研究成果可为开展我国空心村土地综合整治潜力的调查与评价提供技术方法支持。</p>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