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ginal Article

The Northeast China Phenomenon” and Prejudgment on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A Primary Research on Stable Factors to Impact National Spatial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Pattern

  • Fan Jie , 1, 2, 3 ,
  • Liu Hanchu 1, 2, 3 ,
  • Wang Yafei 1, 2, 3 ,
  • Zhao Yannan 1, 2, 3 ,
  • Chen Dong , 1, 2
Expand
  • 1.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 2. Institute of Geography Science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 3.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Received date: 2016-08-31

  Request revised date: 2016-09-12

  Online published: 2020-09-07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41630644)

Copyright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Abstract

From the recent “The Northeast China Phenomenon”, three stable factors have been put forward that influence the optimization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erritorial spac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geopolitical relations, regional culture and mechanism. The analysis on the three stable factors in the Northeast China respectively shows that the background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in Northeast China is strong, but the efficiency of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s poor. The distinct manifestations are that the area of optimized region and prioritized region is small, the efficiency of restricted zones is poor, and the overload early-warning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is low. Northeast China is located in the core of the Northeast Asian region, one of three economic circles. Its geopolitical advantages are prominent, but it fails to convert economic advantages. The distinct manifestations are the proportion of export-oriented economy is too small, and without prominent position in the trades with Japan and Public of Korea. Regional culture and mechanism have become the core obstacl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Northeast China. The distinct manifestations are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high proportion of state-owned economy. Combing with the problems of Northeast China revitalization, this article takes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 open and sharing” development concept as guidelines, and then prejudge some core problems in Northeast China. The suggestions are: 1) Improv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to solv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driving force; 2) Innovating the mode of the stated-owned enterprises reform and promot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various ownership economy; 3) Centering on strategy of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to implement the open economy transformation and vacating domestic market to promote the advantage industry in Northeast China, and continuing to maintain the vigor; 4) Eliminating urban poverty and increasing people's livelihood in Northeast China based on sharing concept; 5) Adopting the principle of the unity of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balance to realize the main function in Northeast China.

Cite this article

Fan Jie , Liu Hanchu , Wang Yafei , Zhao Yannan , Chen Dong . The Northeast China Phenomenon” and Prejudgment on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A Primary Research on Stable Factors to Impact National Spatial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Pattern[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 36(10) : 1445 -1456 . DOI: 10.13249/j.cnki.sgs.2016.10.001

东北地区是中国工业的摇篮,是全国最大、最典型的老工业基地,为中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从1990年左右开始,东北老工业基地因不适应体制转轨和市场化过程,一度普遍陷入困境,被称为“东北现象”。2003年中央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颁布实施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振兴战略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2003~2012 年的10 a间,东北地区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达到12.7%,超过全国水平。然而从2013年开始,东北经济增速迅速下跌,2015年跌至4.6%。这种“断崖式”的经济下滑态势被称为“新东北现象”[1], 经过十多年的振兴经济的发展,东北依然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此,对国家振兴东北战略的着力点和力度是否合理需要重新审视。全国层面上,2011年之后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的态势突然下行到7%~8%的速度,经济增长进入“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2]。新常态下,影响区域发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因素全方位变化,包括消费、投资、生产要素、产业组织、生态环境、市场竞争、资源配置、宏观调控等[3]。中国以往采取的投资驱动、外向型经济是属于相对短期的行为和应对策略, 那么影响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稳定因素是什么?这是值得我们在新常态下结合东北问题着重考虑的问题。
因此,对于东北振兴,不仅需要从当前出现的困境,即问题导向入手,还需要从稳定因素,即代表着振兴的目标导向入手,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双重入手进行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调控东北地区的发展。本文试图以“稳定因素与五大发展理念”为目标导向,以“稳定因素在东北的表现与五大发展理念在东北的重点响应”为问题导向,开展对东北现象的再解析、对东北振兴的预判。最后提出“国有经济”的功能再定位为东北创造稳定发展条件、“开放合作”的转型为东北优势产业开拓市场空间、以及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为东北粮食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保障等建议。

1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变化新常态与新东北现象

1.1 “四大板块”经济差距扩大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常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四大区域板块经济绝对差距持续扩大是一个稳定态,东北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均长期落后于东部地区。1980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人均GDP分别为576.5元、317.9元、351.8元、674.7元,到2014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人均GDP分别提升到67 109.0元、37 487.4元、38 243.8元、52 358.9元,人均GDP的绝对差距大幅扩大(图1)[ 文中所用大部分统计分析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有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有些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专业性统计年鉴,在文中没有一一标注,特此说明。]。综合来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到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这一时期国家发展战略从经济效益出发,重点发展沿海地区,导致了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第二个阶段是从提出西部大开发到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时期国家相继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三大战略以协调区域发展。在此期间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扩大,但扩大趋势有所遏制,从相对差距上看,东部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人均GDP比值从2000年的2.5倍、2.3倍和1.3倍缩小到2011年1.9倍、1.8倍和1.2倍;第三个阶段是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开始,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呈缩小的趋势,但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却进一步扩大,从2012年的1.2倍扩大到了2014年的1.3倍。
Fig.1 The changes of per capita GDP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图1 1980~2014年“四大板块”人均GDP变化

1.2 全面降速、“增速西进”和“中部崛起”是区域经济格局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各省份的GDP增长率均超过10%,17个省份的增长率超过13%。“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各省份的增长率均在13%以下,增长率高于11%的省份仅有6个;从2个“五年”变化来看,有18个省份GDP增速减超过3%,减幅最大的前10名省份为内蒙古、辽宁、吉林、江苏、广西、海南、山东、浙江、广东和黑龙江,GDP增速分别降低7.5%、6.0%、5.5%、3.9%、3.9%、3.79%、3.8%、3.7%、3.7%和3.7%,中国区域经济呈全面下降态势,各省份中只有贵州增长率略有上升,而贵州长期以来是中国增长最小的省份(图2)。
Fig.2 The gap of average GDP growth rate in different provinces between “Eleventh Five-Year Plan”and “Twelfth Five-Year Plan” period

图2 “十一五”与“十二五”各省份平均GDP增长率的差距

从四大板块经济增速变动来看,“十一五”期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GDP增长率分别为12.5%、13.0%、13.6%和13.4%;“十二五”期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GDP增长率分别为9.0%、10.2%、11.0%和8.3%,西部和中部地区增速明显高于东部和东北地区(表1)。可以看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增量重点已经逐步向中西部移动。
2010~2015年各省份占全国经济的比重变化来看,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空间特征明显。沿海省份占全国经济的比重普遍下降,且降幅显著,降幅最大的5个省份山东、浙江、上海、河北和广东,均位于沿海地区,分别下降0.45%、0.57%、0.59%、0.67%和0.70%;同样,东北地区经济比重下降也较显著,吉林、辽宁和黑龙江分别下降0.05%、0.35%和0.35%;新疆、甘肃等西北地区,经济比重变化不大,趋于稳定;经济比重显著提高的地区集中于中部地区及周边,其中贵州、湖北、重庆、湖南四省市经济比重均提高0.3%以上(图3)。总体上,中部地区经济实现了崛起。
Fig.3 The GDP percent change of different provinces in 2010-2015

图3 2010~2015年各省份GDP占全国比重变化

Table 1 The comparison of economic growth rate in different regions (unit:%)

表1 “四大板块”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单位:%)

十一五期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十二五期间
东部地区 12.5 10.5 9.3 9.1 8.1 8.0 9.0
中部地区 13.0 12.8 11.3 9.7 8.9 8.1 10.2
西部地区 13.6 14.1 12.5 10.7 9.0 8.6 11.0
东北地区 13.4 12.6 10.2 8.4 5.9 4.6 8.3

注:以2005年为基期的可比价。

1.3 “新东北现象”的表现

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期间东北地区经济增速降幅高达5.1%,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降幅分别3.6%、2.9%、2.7%。到2015年,辽宁、黑龙江和吉林经济增速仅为3.0%、5.7%和6.5%,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名分别在倒数第一、倒数第三和倒数第四。从经济比重占全国水平来看,“十二五”期间东北地区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11年占全国经济总量的8.7%下降到2015年的8.0%。反观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之前,也就是“八五”期间,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率为8.8%,在四大板块中最低,东中西地区分别为11.5%、15.3%、9.7%。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加大对东北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并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在重大规划、重大改革、重大项目审批核准和资金安排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并对严重下滑的能源原材料行业给予了必要支持。结果对东北地区的大规模投资和政策倾斜没有换取地区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经济增长率又回到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前的“老东北现象”时期。因此,“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1.4 影响格局变化的稳定因素

全国经济新常态以及“新东北现象”表现出的区域经济格局变动,背后的驱动因素、驱动因素的类型、以及是否存在影响区域发展的稳定因素等问题都值得更深入研究。以往的研究表明,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与变化是在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既包括传统因素矿产资源、水资源、劳动力水平、交通条件等,又包括新的促进因素生态环境、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信息技术等[4]。因素类型上,学者们大多数着重讨论影响区域发展的传统因素与新兴因素,或者是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等类别。本文试图从时间维度对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短时间内对区域作用明显的因素称之为短期因素,比如金融危机、短期内的资金投入、外向型经济拉动等;相反,长期影响区域发展格局的因素称之为稳定因素,稳定因素决定着区域的发展目标,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内容。
结合中国区域发展从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到当前重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过程,本文试图提出3类影响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稳定因素。第一类是表征自然条件支撑潜力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包括水土资源、农业和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环境容量、生态脆弱性、生态重要性、灾害风险等。这些要素对区域发展格局的影响机制差别显著,比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可交换、具有流动性,环境容量、灾害风险的影响存在空间尺度上的差异性等,还些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但总体而言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决定着区域发展规模和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而区域的整体环境又能起到促进或制约区域发展的作用。第二类是与区位条件、交通便捷度、地理邻近性等有关的地缘关系,包括战略区位打造、区域间分工与合作、对外开放窗口和枢纽的建设等。国家或区域之间围绕商品市场、资源供应、资金技术流向等形成的竞争、合作与结盟关系[5],在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类是体制机制和软环境因素,主要指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发展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经济和管理体制、创新环境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观念习俗和文化教育等人文环境。

2 稳定因素在东北的影响解析

学者们已经从不同视角对东北问题进行了讨论,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6]、体制机制的完善、国有企业的改革[7]、增强区域间合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8]等等。综合这些研究发现,大多数的学者都是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提出解决当前东北地区困境的策略,很少讨论影响东北区域发展目标的稳定性因素。深入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地缘关系、文化和体制机制3类稳定因素在东北的影响,有助于从根本上认知东北地区发展问题的症结所在,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2.1 自然条件开发利用效益不佳

东北地区,地理环境独特,自然资源丰富,且资源分布的地域组合较好,区域整体生态环境优良,具有较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9]。自然资源方面,土地资源、能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都有较好基础。根据201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东北地区的国土面积为78.9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8.2%;耕地面积约为2 780万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约20.6%,人均耕地面积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东北地区石油资源非常丰富,储量约79 273万t,占全国总量约23.1%;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品种齐全且分布集中,其中铁矿储量约56.7亿t,占全国总量的27.4%,菱镁矿储量约9.2亿t,占全国总量的85.3%,另外煤、油页岩、铜、铅、锰等有色金属资源,石灰石、海盐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均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东北地区是国家重点林区,森林面积约为3 283. 3万hm2,占全国总林地面积的15.8%,活立木蓄积量所占比重更是达到18.3 %。东北地区水资源相对缺乏,区域分布呈现北丰南寡, 东多西少的局面[10],但目前对松花江以及对周边国际河流的开发利用不足,未来通过修筑跨流域调水工程以及提高用水效率,可以缓解东北地区用水的紧张局面, 东北地区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生态脆弱性低、环境容量超载面积小、自然灾害危险性低,总体环境承载力能力强[11]
但从资源环境利用来看,整体上开发利用效益不佳。全国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比重分别为1.5%和13.6%,而东北地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比重分别为1.3%和13.0%,均低于全国水平;从不同功能区的人均GDP来看,东北地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远高于农产品生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优化开发区人均GDP分别是农产品生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2.89倍和2.86 倍,另外由于东北限制开发区占地面积广、人口多,利用效率不佳的程度就更加凸显(表2)。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评价,目前东北地区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东北地区超载面积比重和临界超载面积比重分别为3.3%、11.4%,而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1.98%、32.61%。另外空间上,东北人口、经济主要集聚在哈尔滨、长春等几个大城市和辽中南城市群[12],而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育不足进一步加大了资源环境开发利用效益不佳的状态。
Table 2 Different functional areas in Northeast China

表2 东北地区不同功能区的情况比较

土地面积 常住人口 GDP 人均GDP
数量(万km2) 百分比(%) 数量(百万) 百分比(%) 数量(亿元) 百分比(%) 数量(元)
优化开发区 1.0 1.3 16.9 15.5 12007.9 27.5 71010.6
重点开发区 10.0 13.0 39.9 36.5 18809.9 43.0 47190.0
限制开发区 农产品主产区 27.7 35.8 34.6 31.7 8495.4 19.4 24532.0
重点生态功能区 38.6 49.9 17.8 16.3 4425.0 10.1 24803.5
合计 77.3 100.0 109.2 100.0 43738.2 100.0 40042.3

2.2 地缘优势未能转换为经济优势

经济全球化时代,区域的开放程度对区域经济增长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对外开放程度大、外向型经济比重高的地区往往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当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北美、欧洲以及东北亚是全球经济最重要的三大区域,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区域发展已经高度一体化,各国之间已经建起了良好的互动机制,而东北亚是三大经济圈中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最缓慢的地区。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国际背景下,东北亚经贸、基础设施、科技、文化合作不断深化,总体上东北亚区域合作呈现向好的发展态势。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是中国国际经济合作战略的一部分,而东北位于东北亚区域内,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理应成为中国在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重点。
Table 3 The proportion of region trade with Japan, Republic of Korea and Russia in that of whole China

表3 东北地区与日韩俄外贸总额占全国比重(%)

年份 日本 韩国 俄罗斯
辽宁 2000 8.71 7.19 2.96
2014 4.76 3.29 2.55
吉林 2000 0.49 1.25 0.94
2014 0.98 0.25 0.61
黑龙江 2000 0.34 0.96 17.14
2014 0.14 0.15 23.47
东北地区 2000 9.54 9.39 21.04
2014 5.88 3.69 26.63
将东北地区占全国的人口规模比重、经济规模比重、对外贸易比重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份的对外贸易比重显著低于人口规模比重和经济规模比重,其中吉林省的对外贸易比重异常低下(图4)。其次,与日韩俄的贸易,仅对俄罗斯的贸易上存在优势,但与日韩的贸易中,东北地区贸易比重极小,而日本、韩国又是中国周边的第一、第二大贸易国;另外,在变化上贸易比重随时间呈进一步下降的趋势,2005年东北地区对日韩的贸易总量占全国9.54%和9.39%,到2014年对日韩贸易比重下降到5.88%和3.69%(表3)。从整体外向型经济现状以及对俄罗斯、日本、韩国的贸易情况来看,东北地区并没有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Fig.4 The proportion of population, GDP and foreign trade export of Northeast China in China

图4 东北三省人口、GDP、外贸出口占全国的比重

2.3 文化和体制机制滞障作用显著,软环境趋于恶化

东北文化和体制机制已经成为制约地区发展最大的短板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以及受计划经济影响下的思想观念。首先,东北地区传统重化工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过高,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13,14]。2005~2014年三次产业比重变化很小,第二产业比重在10 a间仅下降1.66%,第三产业比重仅上升3.25%,同期全国第二产业比重下降3.92%,第三产业比重上升6.50%(图5),2014年东北地区第二产业比重仍高达47.36%,明显高于全国43.10%的比重。吉林、辽宁、黑龙江及整个东北地区的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分别为36.17%、41.77%、45.77%和41.47%,均明显低于全国 47.84% 的水平(表4)。其次,国有经济比重较大,民营经济发展滞后。2014年吉林、辽宁、黑龙江及整个东北地区国有控股企业工业销售产值占GDP比重分别为43.50%、59.57%、41.25%和46.77%,均明显低于全国 35.72% 的水平(表5)。在“2014 中国民营企业500 强”中辽宁、黑龙江两省分别有9 家和4家,吉林省仅有 1 家,而发达省份浙江、江苏、广东三省分别有 139 家、96 家和 21家,差距十分明显。最后,思想观念上权力意识浓厚、商品意识薄弱。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为主导的经济运行机制,“等靠要”意识显著,导致了东北人对权力的过分崇拜,滋生了权力至上的“官本位”思想;另外长久以来,东北丰厚的森林矿藏和富饶的土地资源使人们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既缺乏商品交换意识,商业观念淡薄,市场化意识不浓,私营企业缺少发展动力。
Table 4 The propor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Northeast China in 2014

表4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比重(2014年)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东北 全国
第一产业比重(%) 7.99 11.04 17.36 11.17 9.06
第二产业比重(%) 50.25 52.79 36.87 47.36 43.10
第三产业比重(%) 41.77 36.17 45.77 41.47 47.84
Table 5 The share of industrial sales output value of state controlling enterprises in GDP

表5 国有控股企业工业销售产值占GDP比重(%)

2005年 2010年 2014年
辽宁省 71.62 60.05 43.50
吉林省 69.59 65.50 59.57
黑龙江省 63.92 52.15 41.25
东北地区 68.72 59.12 46.77
全国 41.72 42.01 35.72
Fig.5 Chang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Northeast China

图5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文化和体制机制对东北经济持续性增长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阻碍是多方面的。第一,东北地区主导产业长期集中在重工业上,导致其他行业进入壁垒过高,不利于朝阳产业的培植。近年来随着全国经济下行,重工业产能出现过剩情况,尤其水泥产能严重过剩,产业转型升级成本高、难度大,产业面临着走向衰落的危险。第二,东北地区的大批国有企业仍继续沿着原有路径进行嵌入式发展,对当地产业带动辐射作用非常有限,但又占据了地方大量的资源,地方经济增长效率低下。同时,大量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不彻底,企业活力不能有效发挥出来,面临市场反应迟缓、社会负担很重、研发活动封闭等问题。第三,东北地区很多城市都是因大型企业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建设方针“重企业建设,轻城市发展”,严重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的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城市功能分区和内部空间结构基本从属企业厂址及相关生活区的优先区位选择;企业办社会,不仅削弱了城镇基本功能,而且给企业自身也带来沉重的负担;经营企业的理念嫁接到了经营城市经济上来,长期重视企业专业化生产,而忽视城市经济综合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单一的企业文化遏制了城市多样性文化的形成,这不利于城市创新体系及创业环境的建设[15]。所以总体来看,东北地区文化和体制机制特征导致区域在发展中承担着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风险,从实际效果分析东北地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不理想。

2.4 东北地区格局的综合表现

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东北地区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机遇表现出迟钝、惰性,地域空间结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化。理论上,经济活跃的地区往往区域内部各城市的经济格局变动频繁,不同城市可以在不同阶段根据各自比较优势在一轮又一轮外部发展环境变化过程中,抓住机遇实现快速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综合发展效益最高。将东北地区与中国发展最好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进行比较(表6),从各区域内部20 a来GDP总量排名前八位的变化来看,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经济格局变动最剧烈,珠三角地区内部东莞、惠州、中山、茂名、湛江、江门等城市的位次总在不断变化,长三角地区内部的无锡、南京、宁波、南通、徐州、常州、温州等城市顺序排位同样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相比之下京津冀地区内部城市经济格局变动较平稳,但2000年以后也发生了较大变动,唐山、石家庄、沧州、廊坊等城市位次出现较大变化。东北地区城市经济格局基本保持稳定,变动最小,排名前七位的城市一直是沈阳、大连、大庆、哈尔滨、长春、鞍山、吉林。
另外,参照城市首位度研究方法,利用城市GDP总量计算各地区八城市经济首位度,一般来说,城市经济首位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呈负相关关系,经济增长较快的区域,城市经济首位度逐渐下降[16]。计算表明,1990~2013年,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八位城市经济首位度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长三角从0.398下降到0.286,珠三角从0.305下降到0.297,京津冀从0.422下降到0.350;相比之下,东北地区八位城市经济首位度指数不降反升,从0.199上升到0.213,经济发展仍属于进一步集聚的阶段。综合说明东北地区发展活力不足,对外来发展机遇的响应不明显,区域经济增长呈现出路径依赖或路径锁定。
Table 6 The city GDP ranking changes of different cities in three Chinese urban agglomeration area and Northeast China

表6 东北地区与中国三大城市群区域内部城市GDP排名变化

东北地区 京津冀地区 长三角地区 珠三角地区
名次 1990年 2000年 2013年 名次 1990年 2000年 2013年 名次 1990年 2000年 2013年 名次 1990年 2000年 2013年
1 沈阳 沈阳 大连 1 北京 北京 北京 1 上海 上海 上海 1 广州 广州 广州
2 大连 大连 沈阳 2 天津 天津 天津 2 苏州 苏州 苏州 2 深圳 深圳 深圳
3 大庆 大庆 哈尔滨 3 唐山 石家庄 唐山 3 杭州 杭州 杭州 3 佛山 佛山 佛山
4 哈尔滨 哈尔滨 长春 4 石家庄 唐山 石家庄 4 南京 无锡 无锡 4 汕头 江门 东莞
5 长春 长春 大庆 5 廊坊 保定 沧州 5 无锡 宁波 南京 5 湛江 茂名 惠州
6 鞍山 鞍山 鞍山 6 邯郸 邯郸 邯郸 6 扬州 南京 宁波 6 江门 东莞 中山
7 吉林 吉林 吉林 7 秦皇岛 沧州 保定 7 宁波 温州 南通 7 肇庆 汕头 茂名
8 齐齐哈尔 绥化 松原 8 保定 邢台 廊坊 8 南通 绍兴 徐州 8 茂名 惠州 湛江

3 五大发展理念下的东北振兴前景预判

区域发展理念经历了不断地革新,过去为促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学者们提出了四大发展原则:第一,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目标;第二,根据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前景,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把握区域比较优势,进行合理功能定位,选择差异化的发展路径;第四,在体制机制上进行系统改革和创新,突出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健全互促互动互帮互助机制,在区域互补中实现互惠,在区域联动中达到共赢。在四大发展原则指导下,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前区域发展已提升到生态文明的高度,首要任务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具体要求是按照主体功能区,以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统一,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相均衡的原则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17]。在此背景下,结合影响国土空间的稳定因素,以新时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区域发展的新理念,将更加系统,更加深入。将稳定因素和五大发展理念作为东北发展的目标指引,提炼归纳出科技创新、国有企业、开放经济、城市贫困和功能定位五大东北地区发展的核心问题(图6)。
Fig.6 The guidelines for Northeast China development goals under stable factors and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

图6 稳定因素和五大发展理念对东北区域发展目标的指引

3.1 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和机制

在科技创新能力上,东北地区总体表现较弱,无论是人均R&D支出、财政科技拨款、R&D人员全时当量等科技创新投入指标,还是人均专利申请量、技术市场交易额、高技术产业产值等科技创新产出指标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东北地区的投入、产出平均水平仅为全国的2/3和1/2(表7)。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东北地区必须要解决科技创新这一短板,防止在科技创新驱动的起跑线就落后于其他区域[18]。未来,东北地区需要围绕整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联合制定东北科技创新的战略规划。具体上要重视科技创新环境的打造,吸引创新要素集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对不同行业分类指导,大力提升老工业基地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拓展新兴产业市场空间,发展壮大新兴产业。
Table 7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level in Northeast China in 2013

表 7 2013年东北地区科技创新水平比较

人均GDP
(元)
人均R&D
支出(元)
人均财政科技
拨款(元)
万人平均R&D人员
全时当量(人/年)
国内专利申请受
理量(项/10万人)
人均技术市场
成交额(元)
人均高技术产业
总产值(元)
辽宁 61989.1 1015.8 27.1 94885 10.5 394.9 5255.8
吉林 47424.2 435.1 13.5 48008 3.9 126.2 4579.6
黑龙江 37692.1 429.7 10.1 62660 8.4 265.4 1184.2
东北地区 49849.2 665.5 17.7 71876 8.1 282.3 3663.7
全国 46809.6 874.2 20.0 165620 16.3 525.3 7864.2

3.2 国有经济的定位与多种所有制的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是实现东北振兴的主要任务之一,但国企改革进程缓慢,总体上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长久以来国家对国企的定位不够清晰[19],缺少明确思路和路线图,不同时期提出的改革方向不尽相同,使企业难以把握改革的方向,改革过程缺乏连贯性,长期处于进退两难的状态。国有企业的定位涉及到东北振兴的模式选择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理论问题,需要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国有企业在中国特殊的地位有别于西方国家,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那么在这个定位下,我们如何去看待国有企业未来的发展,如何去引导、支持、扶持,将其赋予什么样的一种考核,对其效益怎么鉴定,这就成为我们的新命题。只有在解决好国企定位的理论问题之后,才能进一步在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企业产权多元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环境等问题上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协调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特别是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是改善因东北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过大造成种种弊端的有效手段。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上要鼓励民间资本、外资以及各类新型社会资本,以出资入股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20]。在产业层面上要鼓励东北的民营资本进入到重型工业等领域,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领域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地方重大项目,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相互竞争,激发相关行业的发展活力。在企业层面上开展民营经济发展改革试点,创新扶持模式与政策,壮大一批民营企业集团。

3.3 开放经济的转型

针对经济全球化下对区域合作发展的深刻变革与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总体水平较低之间的突出矛盾,需着重解决经济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发挥好地缘优势这一稳定因素。“一带一路”规划对东北地区定位是“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为东北地区的全面开放提供难得的机遇。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应尽早建设区域性战略支撑带,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开放合作作为突破重点。首先,继续以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先方向,突出大连对外开放中的窗口作用,加快对图们江的开放,有效发挥绥芬河、黑河、阿尔山、珲春、丹东沿边口岸对外经贸优势,并加强与日本韩国之间海上通道的建设,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和外向型经济,构筑东北地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其次,抢抓战略机遇,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举,加强与俄罗斯、蒙古的原材料产业合作[21];加大政策协调、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到周边国家去投资,如到远东地区设立境外产业园区。
在谋求对外开放的同时,还需腾出国内市场促进地区优势产业发展。东北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有钢铁、化工、重型机械、电子设备、汽车等,有效的需求市场对当前东北地区解决产能过剩等发展问题至关重要。现阶段中国可以借鉴日本、韩国早期为促进汽车产业发展保护国内市场的政策措施,对于汽车、电子设备等产业应适当减少大规模进口,并制定优惠政策加以鼓励,促进中国这些优势产业的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因此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期,腾出汽车、电子设备等国内市场对刺激当前东北经济以及促使未来经济长期增长都是有益的战略方向。

3.4 消除城市贫困

“十三五”是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而贫困问题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现阶段国家精准扶贫主要针对的是农村地区,特别是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相比而言,东北地区的城乡差距较小,2014年东北地区平均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13倍,而全国这一比重高达2.75倍。东北地区的贫困问题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据统计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城市有24个,约占全国总量的1/3。经济发展缓慢、失业人员众多等导致的城市贫困问题日益显现[22],通过对辽宁省抚顺、本溪、阜新,吉林省辽源、白山,黑龙江省鹤岗、伊春、大兴安岭八座资源枯竭型城市城镇居民收支情况比较,可以看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城镇居民收入及支出均与全省平均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表8)。东北地区城市贫困问题既关系到当地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稳定,又关系到东北振兴的大局,因此需要从几个关键的措施入手。第一,发展接续产业、实现城市的产业转型[23]。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接续产业的相关指导,另外国家一些重大产业,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可以优先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布局;第二,把扩大就业再就业放在发展的重要位置。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做好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使之能较快地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第三,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加快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第四,完善枯竭型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着重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为员工提供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Table 8 The incomings and outgoings of urban households in typical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in Northeast China

表 8 东北三省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城镇居民家庭收支情况(元)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全省 抚顺 本溪 阜新 全省 辽 源 白 山 全省 鹤岗 伊春 大兴安岭
人均可支配收入 29082 25035 25972 21195 23218 20780 18288 22609 18116 19091 18941
人均消费支出 20520 17353 20134 15849 17156 14902 10691

3.5 功能定位实现效益统一

区域功能定位是优化东北地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基础,有利于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这一稳定因素长期保持竞争力。合理的功能定位是实行约束性管理的基础和依据,通过对发展目标的要求、空间结构的落实和开发强度的控制进行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的逐级落实,实现约束性的区域管制[24]。“十三五”规划指出,主体功能区的意义就在于明确各地功能定位,通过配套政策的建立和空间规划体系的整合,实现自上而下有效治理[25]
东北已经形成较为明确的区域功能格局[11],主要包括以哈长地区、辽中南地区为代表承载人口和经济大规模集聚的城市化地区;以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为代表保障粮食安全的农产品主产区;以大小兴安岭森林、长白山森林、东北三江平原湿地为代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重点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地等四大区域。未来,在城镇化地区,需要进一步合理集聚人口和产业,加快城市群建设,形成富有竞争力的城镇化格局;在农产品主产区,需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配套设施,建设重要农产品优势区,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在重点生态功能区,需要大力增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形成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生态格局。最终实现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为保障各地区稳定地建设各自承担的主体功能,特别是东北在全国突出的农产品生产功能和重点生态安全功能定位,需要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大实施财政转移支付、扶持特色产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6]等一系列政策,弥补二者因维护其主体功能而受到的损失。

4 结语

对东北振兴的讨论学术界已经有较为丰富的研究基础,针对当前新常态下“新东北现象”的出现,本文又重新将老话题提出来,但试图从新的角度进行解析。过去在影响区域发展因素的研究中往往忽略了影响因素的时间效应,哪些是具有时代性特征鲜明的因素?哪些是长期稳定的因素?导致的问题是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研究的短期效应和长期趋势无法区分,政策层面上就解决不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政策内容。本文提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地缘关系、文化和体制机制是影响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变化的3个稳定因素,并通过分析3个稳定因素在东北的特征表现,明确了东北发展的目标导向,再结合东北地区的问题导向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提出了解决当前东北地区核心问题的政策内容。以期对区域规划工作中确定区域发展目标、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等提供理论支持和有益借鉴。
另外,本文提出的3个稳定因素,只是一个初步的探讨,至于3个稳定因素是否合理,以及是否还有其他的稳定因素都有待于进一步讨论和深入论证。比如初步判断文化和体制机制是维持区域经济长期繁荣的基础,但具体与经济发展存在怎样的相关性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对于十八大以后东北地区的干部工作精神有所波动,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导致“新东北现象”的重要原因,对此本文并没涉及,还需进一步探讨。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叶振宇.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态势与新一轮振兴[J].区域经济评论,2015,(6):61-67.近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次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2011—2014年期间,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呈现"高开、低走"的特点,工业经济从稳增长向保增长转变,传统优势产业衰退和新增长点尚未成规模是导致经济增速断崖式下滑的直接因素。归结而言,体制改革受阻和结构调整转换困难是"新东北现象"的症结所在。为了更好地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战略应与"一带一路"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军民融合战略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相互衔接,形成合力,共同解决东北地区发展动力不足问题。

[Ye Zhenyu.Economic trend and new revital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2015,(6):61-67.]

[2]
陆大道. 中速增长: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 地理科学,2015, 35(10): 1207-1219.中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但已面临着突出的结构性难题。针对这一问题,不循以投资、消费和出口论证未来经济增长速度的传统路径,而对支持经济增长的资源(能源)、环境(承载力)及建立在资源环境基础上的城镇化和发展模式等支撑系统能力进行了分析。在这些分析基础上,进行了综合集成研究并得出结论:中国经济将较快地进入中速增长。中速经济增长,将为建设经济强国和实现中国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机遇和空间。

[Lu Dadao.Moderate-speed grow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10): 1207-1219.]

[3]
宣晓伟. 新常态下我国区域政策的调整[J].区域经济评论,2016,(2):5-10.我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从空间经济学理论的视角来看,意味着"要素在空间重新优化配置带来的生产率提高"应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如何把重点放到推动"专业化分工、市场一体化和集聚"、进一步发挥要素在空间重新优化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则应成为新常态下我国区域政策的新内涵。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已有一系列制度安排是导致传统"地区竞争"型区域发展模式的根本原因。新常态下区域政策的核心问题应转向"如何促进区域的协同发展,尤其是跨省域、大范围的区域协同发展问题",如何推进"市场一体化"将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厘清中央和地方事权,推进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应成为新常态下我国区域政策进行调整的关键内容。

[Xuan Xiaowei.Adjustment of regional policy in China under the new normal. 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2016,(2):5-10. ]

[4]
陆大道. 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J]. 地理研究, 2003, 22(3): 261-271.<p>本文阐述了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在区域层面上的反应,分析了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及所形成的新格局。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矿产资源、水资源、交通等传统因素的作用就逐渐下降。经济国际化在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明显改变着我国的区域发展格局。信息、科技、生态环境、体制创新等都成为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近年来,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全面扩大,工业化水平的地区性和地带性差异更为明显。几十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我国产业布局特别是工业布局,近年来发生了较大尺度的空间转移。在区域发展新格局形成过程中,我国区域发展也出现了值得注意的严重倾向:大多数地区应该重视基础产业的发展及其现代化,一些地区不适宜大规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部分高速增长地区的环境状况严重恶化</p>

[Lu Dadao.New factors and new pattern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3, 22(3): 261-271.]

[5]
毛汉英.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33(3): 289-302.在对19 世纪末和20 世纪西方代表性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理论进行重点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历史和现状特点,阐述了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基本格局与发展态势,即:北部地缘政治关系紧密,地缘经济发展较快;西部地缘政治关系持续发展,地缘经济合作前景广阔;西南部为地缘政治破碎带,地缘经济极具潜力;南部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关系总体良好,但南海问题是不稳定因素;东部地缘政治热点问题敏感复杂,地缘经济结构相对稳定。最后提出了改善提升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关系与发展地缘经济的“北联、西进、南合、东拓”地缘战略及对策建议。

DOI

[Mao Hanying.Geopolitical and geoeconomic situation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and China’s strategies.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4,33(3): 289-302.]

[6]
谷国锋, 解瑯卓. 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性研究[J]. 地理科学, 2011, 31(11):1307-1312.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趋同假说一直是经济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运用罗伯特·J·巴罗和萨拉-伊-马丁的经典趋同检验模型,选取1990~2009年的经济数据,分析探讨了东北三省以及其36个城市是否存在趋同现象。结果表明:①东北三省经济增长的σ趋同与趋异交替出现。②1990~2009年间东北三省并不存在长期绝对β趋同;在引入固定资产投资率、人口迁移率和地区虚拟变量等控制变量后的回归结果表明,在1990~2009年间东北三省存在着条件β趋同,但是由于条件β趋同意味着各个经济体是向着各自的稳态收敛,而每个经济体的稳态位置又有所差异,从长期来看各经济体间的不平等现象会仍然存在,经济差异也不会很快消失。

[Gu Guofeng, Xie Langzhuo.Converg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cross three provinces in Northeast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1, 31(11): 1307-1312.]

[7]
金凤君,陈明星,王姣娥,等.东北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Jin Fengjun, Chen Mingxing, Wang Jiaoe et al.Major issu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in northeast China.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2012.]

[8]
郑文范,孙家成. 论创新驱动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振兴[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34(24):41-44.认识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困难,具有的优势,利用国家大量的优惠政策,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争取再创辉煌.

DOI

[Zheng Wenfan, Sun Jiacheng.Discuss the innovation drive and the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 revitaliz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34(24):41-44.]

[9]
谢辉,程晓凌,张雷,等.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基础与区域发展政策[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2): 47-51.作为我国21世纪资源开发的重要场所,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将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分析了东北地区资源本底特征、人地关系演进状态以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区域发展政策提出了建议。

DOI

[Xie Hui, Cheng Xiaoling, Zhang Lei et al. Th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conditions of Northeast China and its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6,25(2):47-51.]

[10]
段海燕,陈英姿. 东北三省资源环境基础的比较分析[J].地理科学,2009,29(4):161-166.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较好,森林、水、土地、能源和矿产5大类资源均有相当基础,以这5类资源作为评估指标,比较分析东北三省的资源环境基础保障程度.计算结果显示,黑龙江省资源环境基础保障程度最高、吉林省次之、辽宁省最低;三省资源环境基础整体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辽宁省的环境安全已达临界,应尽快采取措施加以保障.东北三省5种资源要素基础保障程度系数纵向排序各有不同,这与各省的资源禀赋、人口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紧密相关.分析显示,增强东北地区的资源环境基础保障程度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替代能源、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分配节能减排指标,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地区.

DOI

[Duan Haiyan, Chen Yingzi.A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Foundation in Northeast Provinces.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29(4):161-166.]

[1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国及各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5.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National and regional planning of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in China.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15.]

[12]
孙平军, 修春亮, 丁四保, 等. 东北地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与空间极化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6): 715-723.基于对空间极化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首先从要素流的视角构建区域发展衡量指标——城镇集聚能力,并从整体上评价1995-2008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演变格局;其次利用差异指数和极化指数,从不同集聚层次对东北三省区域发展非均衡性和极化程度进行测度。研究发现①从区域发展衡量指标的动态演变格局来看1995-2008年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是一个波浪起伏的过程,整体水平稍有下降;集聚能力得分排序及其演变趋势表明,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和资源城市主宰着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格局的演变;四中心城市呈现出由北往南递增的发展趋势,且由四城市形成的经济区实体功能开始显化,并沿哈大铁路形成一条不连续的“极化轴”,区域发展中心逐步南移;区域发展的地域差异性非常明显。②从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和极化指数来看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其中市区极化程度明显高于县(县级市),且发展演进方向互异;空间分布上非均衡性指数表现出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而崔-王指数为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城市类型(资源城市与非资源城市)表现出异向发展趋势,其中资源城市呈绝对的下降趋势,且资源城市的极化程度明显低于非资源城市。

DOI

[Sun Pingjun, Xiu Chunliang, Ding Sibao et al. Regional spatial polarization in the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based on the ability of urban agglomeration.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 30(6): 715-723.]

[13]
杨威, 金凤君, 王成金, 等. 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效率及其时空分异研究[J].地理科学, 2011, 31(5): 544-550.以1987~2008年东北地区市域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数型柯布-道格拉斯的随机前沿分析,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效率及其空间分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东北地区平均经济增长效率偏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等要素驱动,技术贡献率较低,属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1987~2008年,平均经济增长技术效率不同,但相差不大;总体来看,1987~2000年呈上升趋势,从1987年的0.525增加到2000年的0.659;2001年以来,呈下降趋势,从2001年的0.620降低到2008年的0.474。1987~1990年、"八五"、"九五"、"十五"和2006~2008年等不同历史时期下,经济增长效率空间差异不同,1987~1990年,空间差异不显著,其它时期差异都显著,尤以"九五"时期最为显著;总之,大城市经济增长技术效率值较大,中等城市次之,小城市最小。对外开放水平、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等因素对经济增长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但政府一般预算支出对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Yang Wei,Jin Fengjun, Wang Chengjin et al. Efficiency of economic growth and its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 in Northeast China.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31(5): 544-550.]

[14]
刘艳军, 李诚固.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机理与调控[J].地理学报, 2009, 64(2): 153-166.<p>首先提出了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概念, 通过分析1953-2005 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过程与偏差, 构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强度系数模型、产业结构 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机理模型, 探讨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形态及空间效应, 并划分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地域类型。研究表明: 1953-2005 年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与产 业结构变动整体呈波动性变化, 城市化与非农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偏差;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 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系数不断增大, 表明城市化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响应强度在不断增大, 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具有空间差异性; 城市经济密度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和规模的扩大以及区域人口数量的增长是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因素;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形态包括各类开发区、都市经济区、城市产业整合体、交通经济带、资源型城市和口岸型城市等, 各类形态的发育对产业结构演变发挥了重要的空间效应; 东北地区可以 划分为大城市地域、资源&mdash;加工地域、传统农业地域、边境口岸地域、生态环境脆弱地域五种地域类型, 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空间的整合、协调是各地域类型的主要调控模式。</p>

[Liu Yanjun, Li Chenggu.Regulation model and mechanism of urbanization response to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vement in Northeast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 64(2): 153-166.]

[15]
樊杰, 盛科荣.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的经济基础分析[J].城市规划, 2004,28(1):37-41 .文章从区域经济的视角,对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过程进行了反思.重点分析了制约城市群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在产业结构层面和空间布局层面解决老工业基地问题的基本命题.并就加速城市职能转换和升级、合理调整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等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DOI

[Fan Jie, Sheng Kerong.Analysis on economic base of the city cluster in central Liaoning province. Urban planning, 2004,28(1):37-41.]

[16]
Henderson J V.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so-what ques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3,8(1): 47-71.lt;a name="Abs1"></a>There is an extensive literature o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looking at both urbanization and urban concentration, asking whether and when there is under or over-urbanization or under or over urban concentration. Writers argue that national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non-democratic institutions promote excessive concentration&#x2014;the extent to which the urban population of a country is concentrated in one or two major metropolitan areas&#x2014;except in former planned economies where migration restrictions are enforced. These literatures assume that there is an optimal level of urbanization or an optimal level of urban concentration, but no research to date has quantitatively examined the assumption and asked the basic <img src="/content/T317782VG206636L/xxlarge8220.gif" alt="ldquo" align="MIDDLE" border="0">so-what<img src="/content/T317782VG206636L/xxlarge8221.gif" alt="rdquo" align="MIDDLE" border="0"> question&#x2014;how great are the economic losses from significant deviations from any optimal degrees of urban concentration or rates of urbanization? This paper shows that (1) there is a best degree of urban concentration, in terms of maximizing productivity growth (2) that best degree varies with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and country size, and (3) over or under-concentration can be very costly in terms of productivity growth. The paper shows also that productivity growth is not strongly affected by urbanization per se. Rapid urbanization has often occurred in the face of low or negative economic growth over some decades. Moreover, urbanization is a transitory phenomenon where many countries are now fully urbanized.

DOI

[17]
樊杰, 周侃, 陈东. 生态文明建设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创新与应用实践[J]. 经济地理, 2013,33(1): 1-8.

[Fan Jie, Zhou Kan, Chen Dong.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economic geography for optimizing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 i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nomic Geography, 2013,33(1): 1-8.]

[18]
樊杰,刘汉初.“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驱动对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变化的影响与适应[J].经济地理, 2016,36(1):1-9.十三五时期是我国从投资和外向型经济驱动为主加快向科技创新驱动和内需拉动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区域发展格局在转型发展中的变化将成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研究新因素、新机制的新命题,而且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对转型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统计数据分析传统发展模式——投资和外向型经济驱动下形成的区域发展格局的基本特征,得出以下结论:投资拉动区域经济的力度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降低而显著增加,外向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明显增加;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贡献程度在省际层面正逐步超过投资和外向型经济的贡献;当前科技创新能力的区域差距大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科技创新能力对未来区域发展的作用及区域发展格局有可能强化"沿海—内陆"梯度的前景,提出在创新驱动下我国区域间发展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的预测结论,从而说明统筹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同协调、均衡、共享等区域发展理念的必要性。针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在新一轮发展中最大短板是科技创新能力落后,为避免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新一轮起跑线上就落伍,提出了着力资源优势转化、激活"三线"科技创新潜力以及打造创新链条等培育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DOI

[Fan Jie, Liu Hanchu.Impacts and adaptation of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pattern changes influenced b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riven during the Thirteenth National Five-year Plan period. Economic Geography,2016,36(1): 1-9.]

[19]
黄速建,余菁. 国有企业的性质、目标与社会责任[J].中国工业经济, 2006,(2):68-76.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是社会对国有企业行为的客观期望,它由国有企业的性质所决定,具体体现为国有企业的非经济目标和经济目标.本文分析了当前一些国有企业因为追逐经济目标而舍弃非经济目标的案例.我们认为,重申国有企业的性质和目标,强调宏观层面的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的制度建设,以克服当前我国市场化进程中不断滋长的国有企业逐利冲动对国有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

[Huang Sujian, Yu Jing.The nature, objective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China Industrial Economy, 2006,(2):68-76.]

[20]
文宗瑜. 经济下行压力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设计及推进[J].公共财政研究,2015,(5): 22-31.

[Wen Zongyu.The design and promotion of the mixed ownership reform under the economic downturn pressure. The Public Finance Research, 2015,(5): 22-31.]

[21]
付云鹏,宋宝燕,李燕伟.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对东北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4(1):91-98.文章在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东北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现状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2001-2012年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地区的对外贸易数据,研究了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最后根据本文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Fu Yunpeng, Song Baoyan, Li Yanwei.Impact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 on the northeast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16,44(1):91-98.]

[22]
金凤君, 陈明星.“东北振兴”以来东北地区区域政策评价研究[J]. 经济地理, 2010, 30(8): 1259-1265.回顾了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针对东北地区出台的主要区域政策。财税和金融支持是东北振兴的重要外力,产业发展和企业改革是东北振兴的主体和关键。时间上政策出台年际波动性较大,空间上以面向全区政策为主。区域政策在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社会效益和体制创新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两类问题: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力度不够、政策难以落实等;政策制定和执行后,包括政策的项目和国企指向等。未来东北地区区域政策的重点应强调四个方面内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国企改革,省际区增长极与产业空间布局,社会和谐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与区域合作机制建设。

[Jin Fengjun, Chen Mingxing.Th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policy in northeast China since 2003.Economic Geography, 2010, 30(8): 1259-1265.]

[23]
张文忠,余建辉,李佳洺.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驱动因素和机理解析[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 31(1):92-100.资源枯竭城市曾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能源支持,随着资源逐渐衰减等原因,其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地区"。2008年以来,国家开始选择全国69个资源枯竭城市作为转型试点,运用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支持转型工作。文章通过对资源枯竭城市的实地调研,结合数据分析对当前资源枯竭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宏观环境变动使得城市发展波动增大、东北地区的城市转型步伐明显变缓、独立工矿区和森工型城市是转型中的难点城市。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衡量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主要驱动因素,发现对转型成效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再就业促进活动、国家财力与政策支持及棚户区改造,但再就业培训体系与产业发展等匹配度低、地方资金投入方向与国家导向偏差、棚户区搬迁改造与居民能力不匹配等原因阻碍了各领域转型工作的有效推进。基于以上分析,文章提出继续加大中央财力支持、完善接续替代产业扶持政策、推进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建立资源枯竭城市棚户区改造基金等对策。

[ Zhang Wenzhong, Yu Jianhui, Li Jiaming.Drive factors and mechanism of resource-exhausted city transformation.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6, 31(1): 92-100.]

[24]
樊杰.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J]. 地理学报, 2015, 70(2):186-201.lt;p>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是刻画未来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的规划蓝图,主体功能区规划已上升为主体功能区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制度。2004-2014年,笔者组织系列研究项目,配合国家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地域功能基础理论和功能区划技术流程,提出国家和省区尺度进行空间管制的地域功能区域类型为城市化区域、粮食安全区域、生态安全区域、文化和自然遗产区域等4类,在此基础上转化为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研制了由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重要性、生态脆弱性、环境容量、灾害危险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集聚度和交通优势度等9类可定量指标及战略选择为1项定性指标构成的地域功能识别指标体系,进行了单项指标评价,开发并运用地域功能适宜程度综合评价指数进行了综合评价,测算了各省区保护类区域下限、开发类区域上限以及开发强度等关键参数;研讨了以规划为应用指向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法,形成中国首部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口径,2020年与2010年相比,全国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从3.48%增加到3.91%;按照省区集成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口径,优化、重点、限制开发区域的土地面积比重分别为1.48%、13.60%、84.92%,城市化、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区域的土地面积比重分别为15.08%、26.11%、58.81%。结合区域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民生质量等相关分析,给出了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特征。通过区划方案校验,国家和省区分两级采用笔者主持制定的《主体功能区划技术规程》互动完成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同预判的吻合程度多为80%以上。</p>

DOI

[Fan Jie.Draft of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of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70(2): 186-201.]

[25]
樊杰. 我国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配置理论创新与“十三五”规划应对策略[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 31(1):1-12.我国空间管制和区域治理存在的核心问题是:长远和顶层的战略缺失或近期出现战略碎片化迹象,规划和政策因忽略区域差别化而针对性差,配套体系不完整,约束性手段欠缺等。针对这些问题,亟需在国土空间优化配置理论、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城市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理论等方面实现创新。结合我国"十三五"规划在该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文章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主线,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格局、东西双向开放战略对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影响、主体功能区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精准扶贫和差异化的城镇化模式,以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告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二胎政策的区域响应等为主要内容,重点讨论了未来空间管制和区域治理的理论创新的关键命题,包括深入研究影响国土空间格局变化和区域发展的新因素和新机制,修订和完善国土开发保护的空间结构组织原理,建构区域差异化发展模式和区域政策体系,揭示促进不同类型区域之间利益均衡的调控机理。文章还尝试运用新理念和新思路,针对"十三五"规划应对策略提出了新建议,以期为"十三五"规划在城镇化与区域发展领域的研制工作提供参考。

[Fan Jie.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 optimization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territorial space and coping strategy of 13th Five-Year Plan.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6, 31(1):1-12.]

[26]
樊杰. 主体功能区战略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 28(2): 193-206.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是优化空间格局的战略重点。文章从发达国家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的特征分析入手,结合我国长期缺失全国国土远景规划所产生的空间开发无序、区域发展失衡以及各地盲目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等问题的解剖,阐释了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尊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分不同地区主体功能、控制开发强度和调整空间结构以及生态产品理论和应用等方面的创新,论证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在我国国土空间布局规划体系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地位。进而从"1、2、3、4"战略任务入手论述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主要方面:"1"是建设一个美好家园,"2"是促进陆地与海洋两大国土空间的统筹发展,"3"是构建我国国土空间的城市化、农业和生态安全3大战略格局,"4"是形成我国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域。最后,从咨询建议的提出、指标体系建立、国土空间评价、区划草案研制以及构建基础理论、研制技术规程等方面,系统介绍了中科院研究团队在过去10年间面向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形成所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

[Fan Jie.The Strategy of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patterns.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3, 28(2): 193-206.]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