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elopment Level and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 Yang Qifeng , 1, 2 ,
  • Zhang Pingyu , 1, 2 ,
  • Li Jing 1 ,
  • Liu Wenxin 1 ,
  • He Xiuli 1
Expand
  • 1. Northeast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Agro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angchun 130102, Jilin, China
  •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Received date: 2021-04-23

  Revised date: 2021-10-13

  Online published: 2022-09-20

Supported by

Strategic Priority Research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XDA28020400)

Priority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ZDBS-SSW-SQC)

STS Project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KFZD-SW-314)

Copyright

Copyright reserved © 2022.

Abstract

Taking the lead in modernizing agriculture is a major task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which is of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for guaranteeing national food security, protecting black soil resources, and revitalizing the countryside. Northeast China, one of the four major economic sectors, is an important main grain-producing area and commodity grain base in China.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of Northeast China has a direct relation to th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and profoundly affects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policy requirement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constructed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input, outpu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evel of 40 prefecture-level administrative units in Northeast China in 2008 and 2018 is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From the spatial pattern,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shows a spatial pattern of “higher along the northeast-southwest axis and lower on the east and west sides of the axis”, with the Sanjiang Plain, the Songnen Plain, and the Bohai Sea Rim being the high-value clusters. 2) From the development speed,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as a whole has improved, and the development speed in the northern region has increased. In terms of development speed, the overall leve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has improved,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speed in the northern region is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south. 3) In terms of stage, the percentage of municipalities in the “initial re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2018 is 86%, and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is generally in the transition from “initial realization” to “basic realization”. 4) The three sub-dimensional indicator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also show a certain pattern of geographical differentiation in geographic space. 5) Different regions should take the pat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following their characteristics given their development advantages and resource endowments. The research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policymakers formulat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olicies following the local conditions of various cities. Firstly, the cities should improve the land scale economy and guide the land proper concentration, as well as improve the large-scale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management level. Secondly, the citie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the industrial base in the Northeast China, and promote th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production and the advanced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based in the Northeast China. Thirdly, the cities should speed up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and cultivate a group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Cite this article

Yang Qifeng , Zhang Pingyu , Li Jing , Liu Wenxin , He Xiuli . Development Level and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Northeast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2 , 42(9) : 1588 -1599 . DOI: 10.13249/j.cnki.sgs.2022.09.008

服务“三农”是地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1,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并进一步指出在2035年中国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国务院印发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十四五”规划期间印发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指出要将先进技术、现代装备、管理理念等引入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同时,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聚焦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早已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农产品稳定供给,关键在于农业结构性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的稳步实现[3]。西方学者从农业现代化特征及影响因素[4]、农业现代化经济社会效应[5]、农业现代化与农户生计转变等视角出发[6],普遍认为:农业现代化具有更充分的运用农业投入要素,更高效的生产农业产品,更专业的农业组织形式,以及更小的环境破坏与资源浪费的特征,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农业将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新动力[7~10]
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现代化,在构建三大体系的过程中,中国学者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有着不同的见解,大致从过程论和内容论两个维度进行理解。①过程论:有学者认为农业现代化不仅是全方位对传统农业技术升级的改造过程[11,12],也是产业不断进步的一个动态的过程[13]。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逐渐加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产权制度等诸方面发生深刻变革的过程[14]。②内容论:改革开放前农业现代化概念一般指“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而改革开放后将农业现代化归结为“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观点越来越成为共识[15],也有学者将用现代服务体系服务农业纳入农业现代化的内容[16]
本研究认为农业现代化是过程论与内容论相统一的有机体,是以乡村为空间承载的深层次的产业革命,也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内容之一,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特征。从这一角度出发,农业现代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上:①推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区域分工与合作,融入现代科技要素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②农村地域结构优化重构,促进城乡产业融合;③农户就业结构优化,农民职业素质提升;④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以及信息化实现同步发展,全面实现现代化。近年来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①国外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比较与借鉴,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17,18];②农业结构变迁以及农业地理格局演变[1920];③不同空间尺度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测度[21~25];④通过实证研究,阐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等[26~29]
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同时也深刻地影响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2019年全国粮食产量超过6.6亿t,其中东北地区粮食产量贡献近1/4[30]。虽然已有研究从全国尺度上测度省级单元农业现代化水平,并指出东北三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处在全国中游水平[31],但是进一步下移空间尺度,测度东北三省内部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研究尚未有见发表。鉴于东北地区内各地级行政单元自然资源禀赋、农业发展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本研究构建了一套新的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从地级行政单元尺度测度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有助于深入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区域差异,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优化相关农业政策,明确各地区发展定位和目标[32]。鉴于此,本研究从地理学视角出发,以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蒙东四盟市)40个地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从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村社会发展3个维度构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其2008—2018年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格局特征及其演变趋势,探讨现阶段东北地区各地级行政单元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与优化策略。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处理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东四盟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市、赤峰市、通辽市)。本研究以东北地区40个地级行政单元(市、地区、州)为研究对象,研究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http://bzdt.ch.mnr.gov.cn/browse.html?picId=%224o28b0625501ad13015501ad2bfc0477%22),利用ArcGIS10.2软件进行跟踪矢量化得到。相关属性数据来源于2009年、2019年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年鉴[33~36]、《中国农村统计年鉴》[37]以及《中国保险统计年鉴》[38],辅之以各市级统计年鉴以及统计公报相关数据,部分缺失数据采用均值替换法或插值法进行补充。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相关数据获取限制,本研究未包括农垦系统和森工系统。

1.2 研究方法

1.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农业现代化水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术界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标准。参考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以及国内相关研究[39~42],并结合指标选取的完整性、系统性、可比性、可获得性等原则,构建了包括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3项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的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体系(表1)。
表1 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in Northeast China

一级指标 权重 二级指标 指标含义 计算方法 属性 权重
农业
投入
水平
0.3275 公共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占比 反映政府支农力度 农林水事务支出/公共财政支出 0.1340
耕地有效灌溉率 反映农业水资源利用水平 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耕地面积 0.1673
农业机械化水平 反映农业机械作业利用程度 农业机械总动力/耕地面积 0.1907
农业产业规模化水平 反映农业投入规模 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从业人口 0.1424
农业产业组织化水平 反映农业专业化程度 农业龙头企业数量 0.1557
粮食播种面积比重 反映粮食种植规模 粮食播种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 0.1318
单位播种面积化肥用量 反映农业绿色生产能力 化肥施用总量/农作物播种面积 0.0782
农业
产出
水平
0.4126 农业劳动生产率 反映农业生产效率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业从业人口 0.1727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反映农业科技水平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率-物质费用产出弹性×物质费用增长率-劳动力产出弹性×劳动力增长率-耕地产出弹性×耕地增长率 0.1737
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反映粮食产出效益 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 0.1199
劳均粮食产量 反映粮食生产能力 粮食总产量/农业从业人口 0.1080
农林牧渔业产值状况 反映农业经济水平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地区生产总值 0.2497
农业土地产出率 反映农业土地利用水平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耕地面积 0.1759
农村
社会
发展
水平
0.2599 农村人均用电量 反映农村电气化水平 农村用电量/农村人口 0.1264
城镇化率 反映农村城镇化进程 城镇人口/总人口 0.2230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反映农民收入状况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总和 0.3048
农业保险深度 反映农业保障力度 农业保费收入/农民牧渔业产值 0.1906
农村人均受教育程度 反映农民文化素质 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农村人口 0.1551

1.2.2 指标权重的确立

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按照分解、比较判断的方式进行决策,同时通过专家对不同指标重要性的研判,实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赋权,具有较好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1.2.3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等级与阶段划分

参考已有研究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等级的划分标准[43],以东北地区40个地级行政单元2008年、2018年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平均值的80%、100%和120%为分界点,分别记 $ {MP}_{ij} $ ij地级行政单元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 {MGPA}_{i} $ i年东北地区整体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则可以将东北地区40个地级行政单元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划分为4 个等级(表2)。
表2 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等级划分标准

Table 2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in Northeast China

等级 区域 标准
注: $ {MP}_{ij} $ ij地级行政单元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 {MGPA}_{i} $ i年东北地区整体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等级Ⅰ 低值区 $ {MP}_{ij} $ <0.8 $ {MGPA}_{i} $
等级Ⅱ 中值区 0.8 $ {MGPA}_{i} $ $ {MP}_{ij} $ $ {MGPA}_{i} $
等级Ⅲ 较高值区 $ {MGPA}_{i} $ $ {MP}_{ij} $ <1.2 $ {MGPA}_{i} $
等级Ⅳ 高值区 $ {MP}_{ij} $ ≥1.2 $ {MGPA}_{i} $
参照国内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及相关研究[31],将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划分为4个阶段,即起步发展阶段( $ {MP}_{ij} $ <0.50),初步实现阶段(0.50 ≤ $ {MP}_{ij} $ <0.70),基本实现阶段(0.70≤ $ {MP}_{ij} $ <0.90),完全实现阶段( $ {MP}_{ij} $ ≥0.90)。

1.2.4 相对发展率指数

相对发展率能够较好衡量各个子区域在一定的研究期内相对于整个研究区的发展速率,计算公式如下:
$ NICH=\dfrac{{x}_{2i}-{x}_{1i}}{|{x}_{2}-{x}_{1}|} $
式中, $ {x}_{2i} $ $ {x}_{1i} $ 分别表示区域i在研究末期和初期的农业现代化水平; $ {x}_{2} $ $ {x}_{1} $ 表示整个研究区域在研究末期和前期的农业现代化水平; $ NICH $ >1表明该地农业现代化发展速率高于东北地区平均发展速率,反之亦然。

2 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空分异格局

根据东北地区各地级行政单元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结果(表3),结合表2中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等级划分标准,以ArcGIS10.2软件为平台,绘制东北地区2008年、2018年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图(图1)。
表3 2008年、2018年东北地区各地级行政单元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结果

Table 3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result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of administrative units at different levels in Northeast China in 2008 and 2018

地区 综合水平 综合排名 相对发展
速率
地区 综合水平 综合排名 相对发展
速率
2008年 2018年 2008年 2018年 2008年 2018年 2008年 2018年
    注:—为无此项。
东北地区 0.4774 0.5892 松原市 0.5205 0.6468 10 11 1.13
沈阳市 0.5942 0.6967 5 4 0.92 白城市 0.4718 0.5875 18 22 1.03
大连市 0.6702 0.7042 1 1 0.30 延边州 0.4304 0.5565 27 27 1.13
鞍山市 0.4900 0.5324 14 30 0.38 哈尔滨市 0.5954 0.6984 4 3 0.92
抚顺市 0.4664 0.5949 19 18 1.15 齐齐哈尔 0.4874 0.6817 15 6 1.74
本溪市 0.4430 0.5930 24 20 1.34 鸡西市 0.4548 0.6210 23 15 1.49
丹东市 0.5159 0.6236 11 14 0.96 鹤岗市 0.4027 0.5102 35 34 0.96
锦州市 0.4768 0.6621 16 8 1.66 双鸭山市 0.4758 0.5940 17 19 1.06
营口市 0.5433 0.6356 7 12 0.83 大庆市 0.5132 0.5901 12 21 0.69
阜新市 0.4270 0.4910 29 37 0.57 伊春市 0.4153 0.5180 32 32 0.92
辽阳市 0.3930 0.4760 37 38 0.74 佳木斯市 0.4658 0.6650 20 7 1.78
盘锦市 0.6108 0.6833 3 5 0.65 七台河市 0.4288 0.4656 28 39 0.33
铁岭市 0.4247 0.5737 31 25 1.33 牡丹江市 0.4958 0.5425 13 29 0.42
朝阳市 0.3998 0.5680 36 26 1.50 黑河市 0.4370 0.5797 25 24 1.28
葫芦岛市 0.4262 0.5047 30 36 0.70 绥化市 0.5399 0.6558 8 9 1.04
长春市 0.5851 0.6987 6 2 1.02 大兴安岭 0.4111 0.4583 33 40 0.42
吉林市 0.5242 0.6297 9 13 0.94 赤峰市 0.3882 0.5309 39 31 1.28
四平市 0.6334 0.6513 2 10 0.16 通辽市 0.4333 0.5824 26 23 1.33
辽源市 0.4636 0.5952 22 17 1.18 呼伦贝尔 0.4094 0.5461 34 28 1.22
通化市 0.4642 0.6037 21 16 1.25 兴安盟 0.3744 0.5050 40 35 1.17
白山市 0.3927 0.5142 38 33 1.09
图1 2008年、2018年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布

Fig. 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of administrative units at different levels in Northeast China in 2008 and 2018

2.1 全局空间自相关与聚类分析

全局空间自相关是分析衡量整个区域的空间自相关程度和差异程度,本文采用全局Moran’s 指数描述研究区域农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关联性。以2008年、2018年为研究截面,运用全局Moran’s 指数探究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的空间集聚特征。东北地区2个年份全局Moran’s 指数分别为0.7002和0.1032,均呈现正相关态势;其中,2008年Z值为11.61,在0.01水平上检验显著,表明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在地级行政单位空间分布上相对集聚,空间相关性强;2018年Z值为2.35,在0.05水平上检验显著,说明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仍呈现出集聚态势,但集聚程度有所减弱。同时结合高/低聚类Getis-Ord General G指数分析,东北地区在2008年、2018年分别为0.3408,0.3335均呈现出高-高聚类态势,但Z值由2008年的2.64 (P<0.01)变化至2018年的2.09(P<0.05),说明高-高聚类态势有所减弱。

2.2 时空分异格局演变特征

2008年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均值为0.4772。高值区与较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中部、辽宁省环渤海中东部、黑龙江省南部,这些地区农业投入水平与农业产出水平得分总体较高,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相对较强,其中大连现代农业发展较为均衡,三大指标均较为出色,四平市地处“黄金玉米带”核心区,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2008年农业产出水平位居东北地区之首。中值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东部、辽吉两省交界山地区。低值区城市较多,主要分布在蒙东地区、黑龙江省北部、辽宁省西部。2008年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中部平原区整体得分较高,其次为东部山地区,而蒙东地区及小兴安岭一带得分较低。从省域视角看,2008年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吉林省与辽宁省得分接近,分别为0.4984和0.4915;其次为黑龙江省,得分0.4710;蒙东四盟市得分最低,为0.4013。
2018年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均值为0.5892,较2008年整体提升明显。高值区与较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区、环渤海一带以及三江平原地区,其中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城市农业产出水平得分普遍较高,尤其体现在粮食生产能力与产业规模化上,该两大平原占黑龙江省耕地面积80%,粮食产量占全省90%,其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对东北地区而言意义重大;较高值区的空间分布相比较2008年基本呈现出向南北方向拓展,覆盖了东北地区中部平原地带的大多数地市。中值区与低值区地市数量较2008年有所减少,但仍然多分布于东北地区东部、北部、西部山地区域。2018年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出“沿东北-西南轴线地区较高,轴线东西两侧地区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从省域视角看,2018年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吉林省0.6093,得分最高;辽宁省0.5957,位居第二;黑龙江省得分0.5831;蒙东四盟市得分最低,为0.5411。
按照有关研究对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标准[31],2008年东北地区整体上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其中大连、四平、盘锦、哈尔滨、沈阳、长春、营口、绥化、吉林、松原、丹东、大庆农业现代化水平处于初步实现阶段,占比为30%,其余城市均为起步发展阶段。2018年东北地区整体上迈入初步实现阶段,其中大连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迈入基本实现阶段,除阜新、辽阳、七台河、大兴安岭地区以外,其余35个地市全部处于初步实现阶段,占比为86%。

3 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分维度空间特征分析

为探究农业现代化3项指标在2008年、2018年的时空演变态势,本研究分析了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3个一级指标的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表2的分类标准,绘制空间分异图(图2)。
图2 2008年、2018年东北地区农业投入水平空间分布

Fig. 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input level in Northeast China in 2008 and 2018

3.1 农业投入水平

图2可以看出,2008年东北地区农业投入水平高值区和较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环渤海东部、吉林省中西部、黑龙江省南部地区,整体上呈现出“中部高、东西低”的空间格局;2018年农业投入水平空间格局整体上与2008年变化不大,其中三江平原一带农业投入水平提升明显,这主要是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黑龙江省加快了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加大农业财政支持力度,使得农业产业规模化、农业产业组织化水平在研究期内提升较快,此项指标领先于辽宁、吉林、蒙东地区。而大小兴安岭一带受生态保护、“镰刀弯”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等影响农业投入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相对下降。辽吉两省东部交界地区农业财政支出占比较小,加之规模化经营水平不占优势,因而农业投入产出水平相对较低。
需要强调的是,东北地区在研究期内耕地有效灌溉率总体较低,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较小。据统计[37],2018年黑龙江省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比例仅为37.3%,吉林省为26.3%,辽宁省为30.1%,内蒙古为37.2%;而同样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山东省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达62.7%,河南省为57.3%,安徽省为64.1%,湖南省为64.7%。东北地区的研究结果也同样证明,有效灌溉率较高的盘锦、齐齐哈尔、佳木斯、大连等城市,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

3.2 农业产出水平

图3可以看出,2008年东北地区农业产出水平高值区与较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南部、吉林省大部分地区、辽宁省中部以及环渤海沿岸,沿东北地区中部南北方向呈现出“条带状”空间分布格局;2018年高值区与较高值区地市沿南北轴线方向进一步扩大,与农业投入水平变化情况相似,三江平原与松嫩平原一带提升明显,同时辽-吉-蒙三省区交界地区农业产出能力增速较快。
图3 2008年、2018年东北地区农业产出水平空间分布

Fig. 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output level in Northeast China in 2008 and 2018

在农业产出水平的分析中,高值区所在地市表现出来的优势指标有所不同,辽宁省中部、南部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科技贡献率以及单位土地产出率相比较其他地区优势明显,表明该地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相对较高,农业生产结构较为多样。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一带粮食单产、劳均粮食产量、农业经济状况相比其他地区占据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长期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和规模化生产经营,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水平较强。吉林省农业产出水平较高,但更多体现在土地产出率与劳均粮食产量上,在农业科技贡献率与农业经济状况上有待提升。

3.3 农村社会发展水平

图4可以看出,2008年农村社会发展水平高值区与较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辽宁省中东部及南部、黑龙江省东部、吉林省中部及东部,而低值区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西部。2018年高值区与较高值区地市增长较快,整体上东北地区东部及中部地区水平较高,西部地区相对较低。从相对发展速率看,黑龙江省以及辽宁省中部与环渤海一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吉林省西部及蒙东地区相对发展速率相对较慢。
图4 2008年、2018年东北地区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空间分布

Fig. 4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social development level in Northeast China in 2008 and 2018

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不仅受农业经济状况影响,也与城市经济水平、城镇化规模、产业结构等因素息息相关。黑龙江南部与辽宁中南部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始终保持较高水平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所在地市的城镇化水平得分整体较高,黑龙江农业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促进了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的进步,而辽宁依托其经济体量的相对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好以及农业结构的多元化,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均处于领先位置。吉林与蒙东四盟市农业保险深度在研究期内领先于其他地区,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不占优势。

4 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优化路径及政策启示

4.1 优化路径

由于农业发展比较优势不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在中国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北京、上海两地作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侧重发展大都市城郊农业和创意农业;而东部沿海地区作为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地区,侧重发展创汇型农业。相比于注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经济效率最大化的东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则更注重粮食土地产出率和粮食商品率的提升。事实上,日益增加的粮食安全压力、高质量的粮食需求、复杂的国内国际粮食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都对东北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些要求也为东北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路径导向。鉴于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以及党和国家赋予的“保障粮食安全”这一重要责任和使命,本研究认为,不断提高粮食的可持续生产能力以及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是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的优化路径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黑土资源、稳步建设粮食生产型现代化农区是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首先,农业生产以粮食作物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重点保障玉米、稻谷等粮食作物以及大豆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同时全面增强“农机、农技”两大方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全面提高。
第二,农业产业以种植业为导向。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继续巩固种植业在东北地区的优势地位,广泛利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将传统农业改造为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促进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产业形态的发展。同时增加科技与资金投入,巩固垦区优势地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企集群发展,延长种植业产业链,提升玉米、稻谷、大豆、薯类等优势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第三,农业经营以规模化、组织化为依托。农业规模化经营主要实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逐步形成小农户联合规模经营;另一种是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前者被视为小农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后者被视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最优载体。未来东北地区应进一步突破农业经营体制的路径依赖,逐步完成土地经营规模化。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土地互换、土地入股等形式,扩大经营规模;支持各类服务组织开展土地托管、联耕联种、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直接面向农户的农业生产托管,扩大服务规模,集中连片推广绿色高效农业生产方式。

4.2 政策启示

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这是由不同地区间自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水平、农业种植结构等差异共同影响的,这种差异也使得不同地区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优势,例如:黑龙江省农业资源与农垦规模优势、吉林省玉米种植与林下经济优势、辽宁省渔业资源与果蔬种植优势、蒙东四盟市农牧业发展优势等,如何利用不同地区优势资源发展符合自身“农情”的农业现代化,是未来东北地区由“初步实现阶段”迈入“基本实现阶段”过程中需思考的问题。
辽宁省应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作物单产,弥补耕地面积的相对不足。同时在中西部平原及低山丘陵区加快土地流转,深入开展联耕联种、代耕代种等形式,扩大经营规模;科学规划西部粮食产区、东部林下经济产区与果蔬产区、环渤海渔业产区,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充分发挥农业产业结构多样性优势;利用农业产业结构优势,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丰富农副产品种类,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
吉林省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调整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放大农业生产能力优势,合理配置玉米播种面积,适当增加稻谷和大豆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继续巩固中西部地区粮食生产的优势地位,合理保护与利用黑土资源,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大做优玉米、稻谷等优势农产品品牌,同时加快形成以农户专业化为基础的多元化乡村经济,进一步推动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机械化,农业经营的组织化与专业化;加强东部地区生态保护,在生态优先前提下发展林下经济,建设绿色、有机、高效的特色农业。
黑龙江省应进一步巩固粮食产量领先地位,继续发挥垦区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化特征突出、产业体系健全的独特优势。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加强黑土保护,合理灌溉,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提升粮食的规模化种植与专业化生产,稳步提升粮食商品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投入,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巩固稻谷、玉米等优势作物,适度增加北部地区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大豆产量;完善农业组织管理职能,大力培育专业化农民,提高农民组织化与经营专业化程度;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与管理制度,完善土地流转配套政策,发展多主体融合的土地流转模式。
蒙东四盟市应加强农业财政投入、政策倾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改变粗放式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经济循环效率,加强生态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集约化发展;加快农业技术投入与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水平,重点提高土地产出率、粮食商品率与农业综合效益;保护黑土资源与草地资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合理配置玉米种植面积,提高牧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与专业化水平,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及配套政策落地,形成适度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格局。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分析结果显示,2008年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得分0.4774,整体处于起步发展阶段,2018年得分为0.5892,整体处于初步实现阶段。研究期内,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集聚态势,且为高-高聚类模式,但集聚态势有所减弱。
从时空演变看,2008年吉林省与辽宁省得分接近,其次为黑龙江省与蒙东四盟市;中部平原区整体得分较高,其次为东部山地区,西部地区整体水平较低。2018年吉林省得分最高,其次为辽宁省、黑龙江省、蒙东四盟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出“沿东北-西南轴线地区较高,轴线东西两侧地区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期内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吉两省东部山地区域整体水平提升较快。
从所处阶段看,2008年东北地区有12座城市处于农业现代化初步实现阶段,其余地市均处在起步发展阶段。2018年东北地区有35座城市处于农业现代化初步实现阶段,占比由30%增至86%,其中2018年大连市已迈入基本实现阶段。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正在由“初步实现阶段”转向“基本实现阶段”。
从三大指标看,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3个分维度指标空间演变整体上表现出由中部向东西方向增长的发展态势,东部区域农业投入水平与农村社会发展水平提升较快,西部区域农业产出水平提升较快。水资源保障能力是影响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对于东北地区而言,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以及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是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稳步建设粮食生产型现代化农区是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5.2 讨论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牵涉面很广,综合性很强的经济与社会转型发展过程。其目标是建立发达的农业、建设富庶的农村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而实现农业、农村、农民共同发展。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基本或完全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但发展模式不尽相同。日本农业现代化特征是在农村地区建设中小企业和小城市,农民兼业提高收入,同时对实行高补贴政策,弥补农户经营规模小、成本高的缺陷,形成了以工带农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44]。美国农业由于土地资源丰富而劳动力相对缺乏,大力发展农业机械技术,生物工程和卫星定位遥感技术,实现了大规模农场经营,提高农业规模收益,构建了农作物保险、休耕、补贴体系,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45]。虽然各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不同,但发展的核心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综上,本研究认为美日等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经验为东北地区带来的启示主要有5方面:一是提高土地规模经济,推进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加快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加大惠农政策倾斜力度,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体系,在农业生产和粮食收购等环节构建起全链条的制度保障机制;三是充分利用东北地区工业基础优势,以工促农,利用东北地区平原优势,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以及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四是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培育新业态和新模式,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示范区拉动作用;五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驱动能力,加快粮食育种、栽培、植保等方面的产学研转化效率,同时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逐步实现农民职业化。
[1]
吴传钧. 展望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J]. 人文地理, 1996, 21(S1) 1-10.

DOI

Wu Chuanjun. Prosp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geography in China. Human Geography, 1996, 21(S1) 1-10.

DOI

[2]
刘彦随, 王大伟, 彭留英. 中国农业地理学研究的进展与趋向[J]. 地理学报, 2004, 59(S1) 175-182.

DOI

Liu Yansui, Wang Dawei, Peng Liuying. Recent progress in agricultural geography and its trends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4, 59(S1) 175-182.

DOI

[3]
刘彦随, 陆大道. 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基本态势与区域效应[J]. 地理学报, 2003, 58(3) 381-389.

DOI

Liu Yansui, Lu Dadao. The basic trend and regional effec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3, 58(3) 381-389.

DOI

[4]
Diederen P, van Meijl H, Wolters A. Modernization in agriculture: What makes a farmer adopt an innov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Governance and Ecology, 2003, 2(3/4) 328-342.

DOI

[5]
Hietala-Koivu R. Landscape and modernizing agriculture: A case study of three areas in Finland in 1954-1998[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2(91) 273-281.

[6]
Otchia C 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tructural change and pro-poor growth: Policy options for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J]. Journal of Economic Structures, 2014, 3(8) 1-43.

[7]
Wadekin K 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e[J]. 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 1946, 28(3) 773-790.

DOI

[8]
Brown C, Waldron S. Agrarian chang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the modelling of agricultural households in Tibet[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13, 115: 83-94.

DOI

[9]
Hardeman E, Jochemsen H. Are there ideological aspects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J]. Journal of Agric Environ Ethics, 2012, 25: 657-674.

DOI

[10]
西奥多 W 舒尔茨. 改造传统农业[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7.

Theodore W Schultz.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87.

[11]
张冬平, 黄祖辉. 农业现代化进程与农业科技关系透视[J]. 中国农村经济, 2002, 18(11) 48-53.

Zhang Dongping, Huang Zuhui. Perspectiv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ocess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2, 18(11) 48-53.

[12]
黄祖辉, 林坚, 张冬平, 等. 农业现代化: 理论、进程与途径[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Huang Zuhui, Lin Jian, Zhang Dongp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ory, process and approach.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2003.

[13]
牛若峰. 中国农业现代化走什么道路[J]. 中国农村经济, 2001, 17(1): 4-11.

Niu Ruofeng. What is the path of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1, 17(1): 4-11.

[14]
康芸, 李晓鸣. 试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政策选择[J]. 中国农村经济, 2000, 16(9) 9-14.

Kang Yun, Li Xiaoming. On the connotation and policy choice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0, 16(9) 9-14.

[15]
杜志雄, 肖卫东. 中国“兴”字型农业现代化的演化与趋势[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 2-4.

Du Zhixiong, Xiao Weidong. The evolution and trend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s “Xing” type.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19: 2-4.

[16]
刘敏, 白塔. 我国农业现代化“短板”之辩[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4(3) 14-23.

Liu Min, Bai Ta. An analysis of the vulnerability of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17, 54(3) 14-23.

[17]
邓汉慧, 邓璇.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 农业经济问题, 2007, 28(9) 106-109.

DOI

Deng Hanhui, Deng Xuan. The enlightenment on the modernization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e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o our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07, 28(9) 106-109.

DOI

[18]
何磊. 日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经验及启示[J]. 经济研究参考, 2015, 24(50) 38-42.

DOI

He Lei. The path,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Japan’s re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 2015, 24(50) 38-42.

DOI

[19]
贺亚亚. 中国农业地理集聚: 时空特征、形成机理与增长效应[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6.

He Yaya. Agricultural 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 in China: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growth effect. Wuha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6.

[20]
曾尊固, 熊先根. 论农业结构变化及其地理学研究[J]. 地理学报, 1994, 47(1) 84-91.

DOI

Zeng Zungu, Xiong Xiangen. On the changing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nd its geographical studie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4, 47(1) 84-91.

DOI

[21]
程叶青, 张平宇.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响应[J]. 地理科学, 2005, 25(5) 3-10.

DOI

Cheng Yeqing, Zhang Pingyu. Regional patterns changes of Chinese grain production and response of commodity grain base in Northeast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 25(5) 3-10.

DOI

[22]
于正松, 李同昇, 龙冬平, 等. 陕、甘、宁三省(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格局演变及其动因分析[J]. 地理科学, 2014, 34(4) 411-419.

Yu Zhengsong, Li Tongsheng, Long Dongping et al. The pattern evolution and it's reasons about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Shaanxi-Gansu-Ningxia Region.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4) 411-419.

[23]
孙晓欣, 马晓冬. 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演化及驱动因素[J]. 经济地理, 2016, 36(10) 123-130.

Sun Xiaoxin, Ma Xiaodong. On pattern evolution and driving factor of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Economic Geography, 2016, 36(10) 123-130.

[24]
王录仓, 武荣伟, 梁炳伟, 等. 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空格局[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 30(12) 1-7.

Wang Lucang, Wu Rongwei, Liang Bingwei et al.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6, 30(12) 1-7.

[25]
姚成胜, 胡宇, 黄琳. 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及其空间非均衡性演变[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0, 41(1) 34-44.

DOI

Yao Chengsheng, Hu Yu, Huang L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evel in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and its spatial nonequilibrium evolution.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20, 41(1) 34-44.

DOI

[26]
丁志伟, 张改素, 王发曾, 等.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绿色化“五化”协调定量评价的进展与反思[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1) 4-13.

DOI

Ding Zhiwei, Zhang Gaisu, Wang Fazeng et al. Progress on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and greenization in China and reflections.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6, 35(1) 4-13.

DOI

[27]
周振, 孔祥智. 中国“四化”协调发展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农业现代化视角[J]. 中国软科学, 2015, 30(10) 9-26.

DOI

Zhou Zhen, Kong Xiangzhi.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ordinated implementation of "Four Tasks" in China: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hina Soft Science, 2015, 30(10) 9-26.

DOI

[28]
董梅生, 杨德才.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J]. 农业技术经济, 2014, 33(4) 14-24.

DOI

Dong Meisheng, Yang Decai.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Based on VAR Model.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14, 33(4) 14-24.

DOI

[29]
刘畅, 邓铭, 冉春红. 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 27(6) 155-162.

Liu Chang, Deng Ming, Ran Chunhong.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7, 27(6) 155-162.

[30]
金凤君, 王姣娥, 杨宇, 等. 东北地区创新发展的突破路径与对策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9) 1285-1292.

DOI

Jin Fengjun, Wang Jiao’e, Yang Yu et al. The paths and solutions of innovation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36(9) 1285-1292.

DOI

[31]
龙冬平, 李同昇, 苗园园, 等.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类型[J]. 地理学报, 2014, 69(2) 213-226.

DOI

Long Dongping, Li Tongsheng, Miao Yuanyuan et al.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ypes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69(2) 213-226.

DOI

[32]
高芸, 蒋和平.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综述[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 37(3) 409-415.

Gao Yun, Jiang Heping. Review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6, 37(3) 409-415.

[33]
辽宁省统计局. 辽宁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2019.

Liaoning Statistical Bureau. Liaoning statistical yearbook.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9, 2019.

[34]
吉林省统计局. 吉林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2019.

Jilin Statistical Bureau. Jilin statistical yearbook.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9, 2019.

[35]
黑龙江省统计局. 黑龙江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2019.

Heilongjiang Statistical Bureau. Heilongjiang statistical yearbook.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9, 2019.

[36]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内蒙古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2019.

Inner Mongolia Statistical Bureau. Inner Mongolia statistical yearbook.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9, 2019.

[37]
国家统计局.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2019.

National Statistical Bureau. China Rural Statistical Yearbook.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9, 2019.

[38]
中国保险年鉴编委会. 中国保险年鉴[M]. 北京: 中国保险年鉴社, 2009, 2019.

Editorial Board of China Insurance Yearbook. China insurance yearbook. Beijing: China Insurance Yearbook Press, 2009, 2019.

[39]
李裕瑞, 王婧, 刘彦随, 等. 中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14, 69(2) 199-212.

DOI

Li Yurui, Wang Jing, Liu Yansui et al. Spatial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prefecture level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69(2) 199-212.

DOI

[40]
蒋和平, 黄德林.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6, 27(2) 87-91.

DOI

Jiang Heping, Huang Delin. Econometrics evaluation of China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06, 27(2) 87-91.

DOI

[41]
辛岭, 王济民. 中国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基于全国1980个县的实证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4, 35(6) 673-678.

Xin Ling, Wang Jimin. Evaluation 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evel of China’s counties—Based on empirical analysis of nationwide 1980 counties.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4, 35(6) 673-678.

[42]
钟水映, 李强谊, 徐飞.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空间非均衡及动态演进[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26(7) 145-152.

DOI

Zhong Shuiying, Li Qiangyi, Xu Fei. Spatial inequality and distributional dynamics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6, 26(7) 145-152.

DOI

[43]
辛岭, 蒋和平.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 31(6) 646-650.

DOI

Xin Ling, Jiang Heping. Setting up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calculation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a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0, 31(6) 646-650.

DOI

[44]
卢荣善. 经济学视角: 日本农业现代化经验及其对中国的适用性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 2007, 28(2) 95-100+112.

DOI

Lu Rongshan. The experiences of Japanese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and the research on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From economic view.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07, 28(2) 95-100+112.

DOI

[45]
温铁军, 董筱丹, 石嫣. 中国农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和政策导向: 基于国际比较研究的视角[J]. 农业经济问题, 2010, 31(10) 88-94.

Wen Tiejun, Dong Xiaodan, Shi Yan. Changes in the direc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olicy orient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based 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0, 31(10) 88-94.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