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乌利希(H.Uhlig),喜马拉雅西藏山系及东南亚高海拔作物种植的地生态差异性,《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1980年5月25日~8月1日)论文》(摘要)。
[2] 高亮之、庞燕琦、蔡显圣,影响晚稻结实率的低温条件研究,《天气月刊》,1959年第8期。
[3] 佐竹彻夫,Climate and Rice, P206~222, 1976.
[4] 佐竹彻夫,水稻障碍型冷害的不育机制,译文刊于《作物丰产理论及遗传工程》,科技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79.
[5] 何维勋、罗中岭、邻俊兰,水稻花期低温冷害的模拟试验初报,《农业气象》,1979年第1期。
[6] 胡芬,水稻花期低温冷害的气象指标与机理,《中国农业科学》,1981年第2期。
[7] 章荣田,水稻光温生态的一种表征法,《农业气象》,1981年第1期。
[8] Jung Ai-liang (1980),Upper Limit of Rice and Some Other Plants in South China.Symposium on the“Tropical Climate and Human Settlements",the 24th Con-ferc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
[9] Robert,P.H.,Shadows on the land, An Economic Geography of the Philippines, P.224,1963.
[10] Domroes,hl.(1979),Monsoon and Land Use in SriLanka,《Geojournali》Vol.3,No.0,P179~192.
[11] 铃木守等,暖地水稻产量形成过程中有关气象因素的几点分析,《云南纪》,47卷4期,1978.529~534页(中译本.水稻的生理生态,第69~80页,上海科技出版社,1981年)。
[12] 丽江地区农科所,略谈东北便稻和丽江高寒稻的生长特性和耐寒力,《云南农业科技》,1977年第4期,17~20页。
[13] Uchijima, Z.(1981), Yield Variability of Crops, 《Geojournal》, Vol. 5;No. 2 ,151~164.
[14]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组农气,选育耐寒品种,防止低温危害,《气象》,1975年1气期,第21页
[15] 何启仁,丽江地区水稻丰欠的热量条件分析,《云南农业科技》1979年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