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怀仁、陈西庆:中国末次冰期中的占气候,《中国第四纪环境讨论会论文选集》,(排版中),地质出版社,1986. [2] 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中国植被》,科学出版社,1980. [3] 吴锡浩:暗针叶林带温度研究,《科学通报》,23期,1983, 1451-1457页. [4] 浙江省庆元县万里林场.百山祖冷杉-一种新的冷杉的发现,《植物分类学报》,14(2), 1976, 16-21页. [5] Matsuo Tsukada:Vegetation and Climate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is lapan,Quateraary Researcfi, Vo1.19, NO.2, p. 212-235, 1983. [6] 夏玉梅等:哈尔滨黄山剖面孢粉组合的初步研究,《地理科学》,3 (2), 1983, 183-187页. [7] 傅立国等:冷衫属植物在广西与湖南首次发现,《植物分类学报》,18(2), 1980, 205-210页. [8] 刘金陵等:上海、浙江某些地区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其在地层和古气候上的意义,《古生物学报》,16(1), 1977, 1-11页. [9] 杨怀仁等:中国东部第四纪自然环境的演变,《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期,1980, 121-144页. [10] Brainerd Mears, Jr,:Periglacial Wedges and the late pleistocene environment of Wyoming's intermontane basins, Quaternary Research, Vo1.15, N0.2, p.171-198, 1981. [11] 周昆叔等:内蒙古萨拉乌苏河流域冰缘期划分及其意义,《史前地震与第四纪地质文集》,科学出版社, 1982, 149-154页. [12] 周昆叔等:北京平原第四纪晚期花粉分析及其意义,《地质科学》,1期,1978, 57-64页. [13] 孔昭宸等:中国晚冰期时的植物群,《冰川冻土》,2 (4), 1980, 29-31页. [14] 孔昭宸等:北京地区距今30000~10000年的植物发展和气候变迁,《植物学报》,22(4), 1980, 330-338页. [l5] 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辽宁省南部一万年来自然环境的演变,《中国科学》,6期,1977, 603-614页. [16] 宋之琛等:江苏南通滨海相第四系的孢粉组合,《古生物学报》,9 (3), 1961, 234-265页. [17] 任美锷等:《中国自然地理纲要》,商务印书馆,1980. [18] 张林源等:关于我国云杉、冷杉孢粉组合的古气候意义之商榷,《中国第四纪冰川冰缘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29-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