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竺可桢: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工作方向和任务的初步设想,《地理研究》,3(1), 1984.
[2] 赵德祥:我国历史上沼泽的名称、分类及描述,《地理科学》,2(1), 1982.
[3] 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所沼泽研究室:《三江平原沼泽》,科学出版社,1983.
[4] 谢又予:三江平原雁窝岛地区沼泽的成因问题,《地理研究》,1(3), 1982.
[5] 郎惠卿: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森林沼泽类型及其演替,《植物学报》,23(6), 1981.
[6] 张文芬:大小兴安岭山区沼泽及其林业利用,《地理科学》,5(4), 1985.
[7] 柴岫等:吉林东部沼泽类型及其农业利用,《地理》,4期,1964.
[8] 周昆叔、陈硕民:吉林省敦化地区沼泽的调查及其花粉分布,《地质科学》,1977年,2期.
[9] 柴岫等:《若尔盖高原的沼泽》,科学出版社,1965.
[10] 柴岫、金树仁:若尔盖高原沼泽类型及其发生与发展,《地理学报》,29(3), 1963.
[11] 赵魁义等:西藏高原沼泽的初步研究,《自然资源》,1981年,2期.
[12] 李崇皜:神农沼泽资源考察,《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丛刊》,5(3), 1981.
[13] 张则友:神农架沼泽的分布及其形成,《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882年,1期.
[14] 孙广友:横断山滇西北地区沼泽成因、分布及主要类型的初步研究,《青藏高原文集》(一),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15] 季中淳:温州地区海滨沼泽的初步研究,《地理科学》,1(1), 1981.
[16] 牛焕光、张养负.东北地区沼泽,《自然资源》,1981年,2期.
[17] 杨秉赓、金树仁:东北沼泽形成、发育的因素,《地理》,1962年,3期.
[18] 韩顺正等:博斯腾湖的芦苇资源,《地理科学》,5(4), 1985.
[19] 孙广友等:若尔盖高原沼泽生态环境及其合理开发的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4), 1987.
[20] 孙广友:长江正源再考,《地理科学》,1988年待刊。
[21] 柴岫:中国泥炭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的初步探讨,《地理学报》,36(3). 1981,
[22] 马学慧:我国泥炭的性质及其发育的探讨,《地理科学》,2(1), 1982.
[23] 祖文辰等:我国泥炭的主要特征及其区域差异,《地理科学》,5(1), 1985.
[24] 马学慧等:我国沼炭形成时期的探讨,《地理研究》,6(1), 1986.
[25] 吉林省地理研究所:我国的沼泽和开发利用,《地理知识》,1977年,10期.
[26] 宋海远等:西藏高原泥炭地的形成和演化,《地理科学》,5(2), 1985.
[27] 马学慧:我国沼泽的特点与开发,《地理知识》,1987年,7期。
[28] 牛焕光、马学慧等:《我国的沼泽》,商务印出馆,1985.
[29] 郎惠卿等:《中国沼泽》,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30] Huang Hsi-chow, An Outline of China's Marshes.The Environment;Chinese and AmericaaViews Methuen and Co Ltd, New York, London, 1980.
[31] 吴征镒主编:《中国植被》,科学出版社,1980.
[32] 高风歧、李汉鼎:第四纪泥炭成炭期与气候波动,《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6 (2), 1986.
[33] 陈刚起、张文芬:三江平原沼泽对河川径流影响的初步分析,《地理科学》,2(3). 1982.
[34] 陈刚起:三江平原沼泽径流的实验研究,《中国地理学会陆地水文学学术会议文集》,科学出版社,1981.
[35] 季中淳等:三江平原别拉洪河流域涝旱及分区治理,《黑龙江水利科技》,1983年,3期。
[36] 刘兴土。三江平原沼泽辐射平衡与小气候基本特征,《地理科学》,8(2), 1988.
[37] 泥炭组,吉林省泥炭资源,《地理科学》,3(3), 1983.
[38] 郑置凤:东北地区泥炭植物残体的初步研究,《地理科学》,5(3), 1985.
[39] 中国科学院自然地理编委会:《中国自然地理》(地表水),科学出版社,1981.
[40] 黄锡畴、陈刚起:沼泽水文学,《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文卷,1987.
[41] 黄锡畴、马学慧:沼泽,《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卷,1987.
[42] 黄锡畴:试论沼泽的分布和发育规律,《地理科学》,2(3), 1982.
[43] 黄锡畴:沼泽学基本理论研究的进展,《进口专利使用效益选编》,第4辑,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1985.
[44] 郎惠卿、牛焕光:川西北高原若尔盖地区的沼泽植被类型及其演替,《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64年,4期.
[45] 易富科:三江平原植被类型的研究,《地理科学》,2(4), 1982.
[46] 赵魁义:西截高原沼泽植被的基本特征,《地理科学》,2(1), 1982.
[47] 中国林业上坡研究所:《中国东北土壤》,科学出版社,1980年.
[48] 张素贞:三江平原沼泽土壤的性质及利用,《土壤通报》,1986年,4期。
[49] 张养负:三江平原沼泽土壤的发生、性质与分类,《地理科学》,1(2), 1981.
[50] 张养贞:大小兴安岭山地和呼伦贝尔高原的沼泽土壤资源及其利用,《自然资源》 , 1983, 4期.
[51] 王德斌:新彊博斯腾湖区沼泽土壤特性及其合理利用,《新彊地理》,7(2), 1984.
[52] 汪佩芳等。西藏南部全新世泥炭孢粉组合及自然环境演化的探讨,《地理科学》,1(2), 1981.
[53] 汪佩芳。孙广友:滇西北横断山区全新世古植物与古气候的演变,《地理科学》,6(3), 1986.
[54] 刘金陵等:燕山南麓泥炭的孢粉组合,《中国第四纪研究》,4(1),1965
[55] 富德义、吴教虎:三江平原土壤微量元素背景值研究,《土壤通报》,1982年,1期.
[56] 富德义等:三江平原土城中的锌及锌肥效应研究,《地理科学》,4(3), 1984.
[57] 富德义等:三江平原沼泽几种主要植物中的微量元素,《植物学报》,24(6), 1884.
[58] 金泰龙:三江平原沼泽生态系统的化学结构,《地理科学》,6(1), 1986.
[59] 王化群。李蓬莱,普通地理图上沼泽表示方法改进的尝试,《地理学报》,37(1), 1982.
[60] 李蓬莱:1:100万东北区沼泽图编制的研究,《地理科学》,4(4), 1984.
[61] 万恩璞.沼泽模型设计,《地理科学》,6(2),1986.
[62] 刘侠等:陆地卫星图象在洞庭湖芦苇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地理科学》,1(2), 1981.
[63] 范士忠等.陆地卫星田象在埋藏泥炭资源普查中的应用,《地理科学》,2(1), 1982,
[64] 华仁葵、李玉勤:博斯腾湖芦苇资源调查中遥感技术的应用,《地理科学》,3(2), 1983.
[65] 袁方策等:遥感技术在新彊博斯腾湖芦苇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新彊地理》,6(1), 1983.
[66] 王和根:应用航片编制博斯脚湖芦苇资源田的体会,《新彊地理》,6(1), 1983.
[67] 范士忠,遥感在若尔盖泥炭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地质学报》,61(3), 1987.
[68] 曾建平等:三江平原东北部微承压水区井排井灌改造沼泽的理论分析,《地理科学》,1(1), 1981.
[69] Liu Xiagtu et al Regional Development, Eaviroamental Change and Improved Resource Managemeat the Sanjiag Plain “Land Reoures of the Peoples Repubic of China" UNU 1982.
[70] 沼泽研究室:三江平原自然环境变化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初步探讨,《地理学报》,36(1), 1981.
[71] 李祟皜等,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沼泽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对开发三江平原的意见,《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5(2), 1981.
[72] 三江平原沼泽地综合利用开发闯出新路,《光明日报》,1987.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