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丁锡祉:黑龙江流域中国境内农业发展中的地貌问题,《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学术报告》(第三集),科学出版社,1960. [2] 沼泽研究室:三江平原自然环境变化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初步探讨,《地理学报》,36 (1),1981. [3] Liu Xingtu et al. Region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Improved Resource Maaagement the Sanjiaag Plain "Land Resour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UNU 1983. [4] 孙广友:初论三江平原第四纪地壳运动,《地理科学》,3 (4),1983. [5] 曾建平:三江平原第四系划分及下限问题,《中国第四纪研究》,6(1), 1986. [6] 裘善文等:三江平原松花江古水文网遗迹的发现,《地理学报》,34 (3),1979. [7] 刘兴土:三江平原的辐射气候特征,《地理科学》3 (1),1983. [8] 易富科等:三江平原植被类型的研究,《地理科学》,2 (4),1982. [9] 长春地理所沼泽研究室:《三江平原沼泽》,科学出版社,1983. [10] 夏玉梅等:三江平平原新第三纪一第四纪孢粉组合特征与古气候的探讨,《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地质出版社,1987. [11] 陈刚起:三江平原沼泽径流的实验研究,《中国地理学会陆地水文学术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81. [12] 陈刚起等:三江平原沼泽对河川经流影响的初步探讨.《地理科学》,2 (3),1982. [13] 刘兴土:三江平原沼泽辐射平衡和小气候基本特征《地理科学》,8 (2),1988. [14] 张养贞:三江平原沼泽土坡的发生、性质与分类,《地理科学》,1 (2),1981. [15] 王春鹤:三江平原融冻作用与沼泽湿地及农业产生的关系,《第二届全国冻土会议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 [16] 金泰龙:三江平原沼泽生态系统的化学结构,《地理科学》,6 (1),1986. [17] 富德义等:三江平原沼泽几种主要植物中的微量元素,《植物学报》,24 (6),1984. [18] 曾建平等:三江平原井排井灌改造沼泽的试验研究,《地下水人工补给论文集》,地质出版社,1982. [19] 王春鹤等:井排井灌对三平江原地下水水质影响的试验研究,《水文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出版社,1985. [20] 王春鹤:三江平原沼泽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水文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出版社,1985. [21] 李崇皜等:三江平原沼泽合理利用与保护,《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丛刊》,1981. [22] 张成文:三江平原地区的土地利用,《地理学科》,7 (3),1987. [23] 刘哲明:《三江平原地区农业地理》,科学出版社,1987. [24] 刘哲明:三江平原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和整治,《地理科学》,4(1),1984. [25] 王耀麟:三江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系统诊断,《地理科学》,6 (3),1986. [26] 王本琳等:三江平原地区商品粮生产潜力和发展规模的研究,《地理科学》,7(1),1987. [27] 刘兴土:从气候资源特点探讨三江平原合理开发与整治,《地理科学》、4(2),1984. [28] 季中淳等:三江平原别拉洪河流域涝早及分区治理,《黑龙江水利科技》,1683. [29] 富德义等,三江平原土壤微量元素背景值研究,《土壤通报》,1982年1期. [30] 富德义等,三江平原土壤中的锌肥效应研究,《地理科学》,4 (3),1984. [31] 李树彦等:对边疆地区城镇发展与布局的探讨-以三江平原为例,《科学、经济、社会》,5(1),1987. |